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地区HBV基因型在家庭聚集感染中的分布及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左兴 谢奇峰 +3 位作者 杨林 林炳亮 黄桂梅 顾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3期19-24,共6页
【目的】分析家庭聚集的慢性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分布特点,探讨HBV基因型与传播途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检测HBV慢性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家庭内不同成员组中慢性HBV感... 【目的】分析家庭聚集的慢性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分布特点,探讨HBV基因型与传播途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检测HBV慢性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家庭内不同成员组中慢性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分布特点,分析HBV基因型与不同传播途径的可能关系。【结果】179例患者中,B基因型111例(62.0%),C基因型共59(33.0%),重叠基因型9例(5.0%)。100例家庭聚集感染病例分别来自48个家庭,家庭内基因型基本一致。家庭内两代成员组中的父代与子女感染组,C基因型所占百分比显著高于家庭内水平成员组(59.1%vs.23.1%,P<0.05),及对照组(59.1%vs.26.6%,P<0.05)。家庭内水平成员组及对照组中B基因型比例显著高于家庭内两代成员组(74.4%vs.45.9%,P<0.05;68.4%vs.45.9%,P<0.05)。【结论】家庭内HBV聚集感染的基因型别基本相同。HBV基因型可能与传播途径有关,C基因型更易发生垂直传播,B基因型可能与HBV水平途径的传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家庭聚集感染 传播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3年喀什地区黑热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2
作者 李娇玲 祖丽皮亚·莫明 +4 位作者 买买提艾力·吐尔逊 高洁 刘城源 崇雨田 朱建芸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8-713,共6页
【目的】探讨喀什地区黑热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23年12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黑热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1例黑热病患者中,0岁~5岁患者最多,占52.11%(37/... 【目的】探讨喀什地区黑热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23年12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黑热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1例黑热病患者中,0岁~5岁患者最多,占52.11%(37/71),男女比例为0.92:1,患者发病多在冬春季。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下降以及脾脏、肝脏增大。实验室检查主要为三系减少,血清白球比倒置、转氨酶升高、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升高。抗rK39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为100%(23/23),骨髓镜检的阳性率为91.38%(53/58),肝组织病原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NGS)检出杜氏利什曼原虫1例。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中毒性肝炎49.30%(35/71)、心肌炎29.56%(21/71)、支气管肺炎23.94%(17/71)。【结论】来自黑热病流行地区,出现长期不规则发热伴脾脏增大患者,血细胞减少、白球比倒置,应考虑黑热病可能,可予完善骨髓涂片镜检、抗rK39抗体检测,mNGS提供了诊断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热病 内脏利什曼病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 临床特征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感染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陈仁 陈小苹 +2 位作者 林炳亮 曹会娟 林秋雄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28-1030,共3页
目的研究肝癌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Hp)感染状况,进一步揭示Hp感染与肝癌的关系。方法收集正常人、慢性肝炎、肝癌患者肝组织各30例,均经病理证实。(1)在微需氧环境37℃下应用哥伦比亚培养基分离培养肝脏组织中Hp。(2)系列生化反应和速尿... 目的研究肝癌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Hp)感染状况,进一步揭示Hp感染与肝癌的关系。方法收集正常人、慢性肝炎、肝癌患者肝组织各30例,均经病理证实。(1)在微需氧环境37℃下应用哥伦比亚培养基分离培养肝脏组织中Hp。(2)系列生化反应和速尿素酶检测。(3)免疫组化。(4)应用PCR扩增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及序列测定。结果 (1)所有的肝组织培养均未见细菌生长;(2)正常人、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快速尿素酶检测阳性率为0,肝癌为3%;1例肝癌组织硝酸盐试验和过氧化氢酶检测阳性。(3)免疫组化示9例肝癌组织发现Hp,检出率为30.0%。正常肝组织、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中未观察到Hp,与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PCR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于紫外检测仪下均可见16SrRNA基因阳性扩增带为109bp;30例原发性肝癌标本中有18例Hp16S rRNA基因,正常人、慢性肝炎组均无检出Hp16SrRNA基因,与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16S rRNA PCR扩增产物测序对比分析,与Hp16SrRNA片段的基因有98.8%同源性。结论肝癌患者肝组织中存在Hp感染,可能与肝细胞癌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肝肿瘤 肝炎 尿素酶试验 16S 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HBV感染者至HBV DNA阴转后ALT异常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吴元凯 陈淑如 +5 位作者 林国莉 黄明星 揭育胜 李向永 张敏 崇雨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5-532,共8页
[目的]探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至HBV DNA降至不可检测水平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仍然异常的高危因素.[方法]2006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回顾加前瞻性随访核苷(酸)类似物初始治疗至HBV ... [目的]探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至HBV DNA降至不可检测水平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仍然异常的高危因素.[方法]2006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回顾加前瞻性随访核苷(酸)类似物初始治疗至HBV DNA阴转(<20 IU/mL)后的慢性HBV感染者(n=388),对比ALT复常者(n=298)及异常者[n=90;定义为在每1~3个月的随访间隔中,连续2次以上ALT> 40 U/L(男)或>35 U/L(女)]的临床特征,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ALT异常的高危因素.[结果]总随访中位数为42.0月.两组在人口学和病史数据(性别、年龄、乙肝/肝硬化/肝癌家族史、既往嗜酒史等),基线特征(HBeAg阳性率、ALT、AST、HBV DNA水平等),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方案构成比,治疗后的病毒学突破和优化治疗率、治疗中的肝癌发生率等,均无显著差异.但ALT异常组体质指数[(24.1±3.5) vs.(22.5±3.2)kg/m2,t=4.165,P<0.001]、基线肝硬化比例(45.6% vs.27.2%,P=0.001)和HBeAg转换率[58.1%(25/43) vs.39.2%(49/125),P=0.016]高于ALT复常组.Logt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抗病毒基线时即诊断肝硬化(OR=2.472,95% CI=1.424-4.292,P=0.001)、高体质量指数(OR=1.170,95% CI=1.077-1.271,P<0.001)和治疗1年时HBV DNA水平(OR=1.727,95% CI=1.017-2.933,P=0.043)是NA治疗至HBV DNA不可测后ALT仍然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治疗前有肝硬化,更高的体质指数和治疗1年时HBV DNA的对数水平是慢性HBV感染者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至HBV DNA< 20 U/mL后,ALT持续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酸)类似物 慢性乙型肝炎 病毒学应答 生化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感染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典型相关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罗瑞虹 赵志新 +3 位作者 崇雨田 张宇锋 朱建芸 高志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4期185-187,共3页
[目的]探讨HBV感染与肝组织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血清HBeAg分为HBeAg阳性组145例和阴性组89例,通过典型相关分析HBV感染指标与肝组织病理特征、肝组织病理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在HBeAg阳性组HBV感染指标变量组... [目的]探讨HBV感染与肝组织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血清HBeAg分为HBeAg阳性组145例和阴性组89例,通过典型相关分析HBV感染指标与肝组织病理特征、肝组织病理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在HBeAg阳性组HBV感染指标变量组与肝组织病理特征变量组、肝组织病理评分的典型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性组HBV感染指标变量组与肝组织病理评分之间的一对典型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典型相关系数r=0.583,P= 0.041);血清HBV DNA与反映HBV感染指标的典型变量U1呈较高程度负相关(相关系数r=-0.985),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和纤维化程度S与反映肝组织病理评分的典型变量V1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2和-0.361);HBV感染指标与肝组织病理特征之间的典型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感染时间和血清学指标不能反映肝组织病理情况;HBeAg阴性患者的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和纤维化都有关联,因此,对于血清HBeAg阴性而HBV DNA高水平的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望改善肝组织病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性肝炎 乙型 肝组织 病理 典型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7在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3
6
作者 丁芹 马会慧 +1 位作者 崇雨田 杨绍基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9-283,共5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表达的分析,初步探讨BMP-7在肝脏炎症和肝细胞再生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对56例慢性HBV感染者及5例正常对照肝组织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按病理诊... 【目的】通过对不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表达的分析,初步探讨BMP-7在肝脏炎症和肝细胞再生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对56例慢性HBV感染者及5例正常对照肝组织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按病理诊断分组。其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12例,中度12例,重度6例,重型8例,乙肝肝硬化10例,肝癌8例。进行BMP-7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光镜下分布特点,取部分标本进行图像分析。取8例肝癌患者癌结节及3例癌旁组织进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BMP-7mRNA的表达。【结果】BMP-7阳性单位在正常人肝脏(7.27±2.88)、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8.50±3.22)、中度(10.96±2.88)、重度(13.11±1.26)有逐渐增加趋势,重型肝炎(7.50±1.21)、肝硬化(8.24±1.79)较中度、重度低;进一步比较BMP-7阳性区灰度有相似结果(P值均小于0.01)。BMP-7在肝脏既有胞浆型表达,也有胞膜型表达。在慢性中度、重度患者及肝硬化结节内为弥漫性表达;但在重型肝炎患者,仅呈灶状表达;在癌周组织有弥漫或灶状表达,在癌结节表达极少。【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BMP-7表达增多,但是在重型肝炎肝组织及肝癌结节中表达减少,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7 肝炎 肝硬化 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病谱构成比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时红 陈幼明 +3 位作者 郑丽花 曹静 崇雨田 揭育胜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10-916,共7页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以及治疗依从性对住院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病谱构成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住院的慢性HBV感染者。根据患者入院前既往抗病毒治疗史,将纳入的患者分为抗病毒组...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以及治疗依从性对住院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病谱构成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住院的慢性HBV感染者。根据患者入院前既往抗病毒治疗史,将纳入的患者分为抗病毒组(n=460)和未抗病毒组(n=1240);根据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将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分为规范抗病毒组(n=277)和不规范抗病毒组(n=183)。分别比较两组的肝病谱构成比的分布情况。并与2011年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入院时抗病毒组中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度)、CHB(重度)、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硬化(代偿期)的比例显著低于未抗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比例高于未抗病毒组(70%vs.37.1%,P<0.001)。诊断CHB(中度)、CHB(重度)、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比例在规范抗病毒组显著高于不规范抗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规范抗病毒组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不规范抗病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1年与2018年住院患者肝病谱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比2011年,2018年诊断CHB(中度)、CHB(重度)的患者比例有所下降(P<0.05),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比例显著增高(11.8%vs.16.9%,P<0.001)。合并肝细胞癌的住院患者比例在2018年显著高于2011年(19.5%vs.10.5%,P<0.001)。2018年住院患者此前接受抗病毒的比例高于2011年住院患者(27.1%vs.17.2%,P<0.001),不规范抗病毒的患者比例也显著高于2011年(P=0.003)。【结论】抗病毒治疗可减少CHB患者因肝炎活动而住院的比例,但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增加了CHB(重度)、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构成比。合并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患者有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 肝病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者经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获HBsAg阴转停药后的疗效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向永 尤旭 +6 位作者 吴元凯 揭育胜 林国莉 张敏 时红 朱昌浩 崇雨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8-412,共5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慢性HBV感染者经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获得HBsAg阴转停药后疗效的持久性.[方法]对28例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总疗程≥24月,获得HBsAg阴转的慢性HBV感染者,予以停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进行肝脏生化学、病毒学、... [目的]回顾性研究慢性HBV感染者经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获得HBsAg阴转停药后疗效的持久性.[方法]对28例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总疗程≥24月,获得HBsAg阴转的慢性HBV感染者,予以停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进行肝脏生化学、病毒学、血清学检测和随访观察.[结果]28例服用核苷(酸)类似物获得HBsAg阴转停药的慢性HBV感染者经过平均2.3(0.8 ~ 7.5)年的停药观察,无一例患者复发.停药时(n=28)、停药后24周(n=28)、48周(n=24)、72周(n=23)、96周(n=18)ALT复常率分别为:77.8%、77.8%、87.5%、84.6%、100%;HBV DNA不可测率、HBeAg阴转率、HBeAg/HBeAb转换率及HBsAg阴转率各时间点全部为100%;HBsAg/HBsAb转换率各时间点分别为:42.9%、42.9%、42.3%、52.2%、61.1%.28例患者无一例患者出现生化学、病毒学突破及肝炎复发.[结论]慢性HBV感染者经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获得HBsAg阴转停药后疗效持久、无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核苷(酸)类似物 持久性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感染状况 被引量:2
9
作者 陈仁 陈小苹 +2 位作者 林炳亮 曹会娟 林秋雄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65-1966,共2页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Hp)感染状况,进一步揭示Hp感染与肝硬化的关系。方法 (1)收集正常人、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各30例。(2)在微需氧环境(5%O2、10%CO2、85%N2),37℃培养肝脏组织中Hp。(3)免疫组化,肝脏组织均经常...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Hp)感染状况,进一步揭示Hp感染与肝硬化的关系。方法 (1)收集正常人、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各30例。(2)在微需氧环境(5%O2、10%CO2、85%N2),37℃培养肝脏组织中Hp。(3)免疫组化,肝脏组织均经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μm连续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4)应用PCR扩增螺杆菌属16SrRNA基因及序列测定。结果 (1)所有肝组织培养均未见细菌生长。(2)免疫组化显示5例肝硬化组织中观察到Hp存在,检出率为16.8%。正常肝组织、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中未观察到Hp存在,与肝硬化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0例肝硬化标本有14例检出螺杆菌16SrRNA基因,阳性率47%;正常人、慢性肝炎组织均无检出螺杆菌16SrRNA基因。肝硬化患者肝组织16SrRNAPCR扩增产物测序对比分析,与Hp16SrRNA片段的基因有98.8%同源性。结论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存在Hp,Hp感染与肝硬化可能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肝硬化 16S 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HCV合并感染e抗原阴性和阳性患者临床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卡 曹红 +5 位作者 洪晓绿 梁嘉仪 陈禄彪 舒欣 李刚 徐启桓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3-546,共4页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和阳性HBV/HCV合并感染患者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9年5月至2010年5月间HCV和HBV合并感染患者总186例;利用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和阳性HBV/HCV合并感染患者的人口学...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和阳性HBV/HCV合并感染患者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9年5月至2010年5月间HCV和HBV合并感染患者总186例;利用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和阳性HBV/HCV合并感染患者的人口学、病毒学和生化学等指标。【结果】186例患者中,e抗原阴性患者140例,e抗原阳性患者46例。e抗原阴性的HBV/HCV合并感染患者与e抗原阳性患者相比,具有年龄较大、TBil水平较高、病毒复制水平低和输血感染居多等特征(P<0.05);但是e抗原阳性合并感染患者ALT水平比e抗原阴性患者明显升高(P=0.031)。e抗原阴性患者HBVDNA阳性比例高于e抗原阴性患者(P=0.000);但是,HCVRNA水平分布无差异(P=0.169)。其他临床特征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e抗原阴性和阳性HBV/HCV合并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存在差异,此差异与HBV单一感染时不同。e抗原仍可以作为HBV/HCV合并感染患者体内HBVDNA复制水平判断指标之一;e抗原状态与HCVRNA的水平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病毒 丙型 肝炎E抗原 合并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AS-1基因SNP rs2660与慢性HBV感染者自发性HBeAg血清转换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禄彪 揭育胜 +3 位作者 许镇 徐启桓 彭晓谋 高志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7-660,共4页
【目的】探讨寡聚腺苷酸合成酶基因-1(OAS-1)位点rs2660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自发性HBeAg血清转换的关系。【方法】收集126例慢性HBV感染者(HBeAg阳性组58例,HBeAb阳性组68例)和无HBV感染者(对照组72例)... 【目的】探讨寡聚腺苷酸合成酶基因-1(OAS-1)位点rs2660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自发性HBeAg血清转换的关系。【方法】收集126例慢性HBV感染者(HBeAg阳性组58例,HBeAb阳性组68例)和无HBV感染者(对照组72例)的外周血,进行DNA提取和扩增,再利用竞争分化聚合酶链反应(CD-PCR)进行扩增,并结合酶免疫法显色以检测该SNP的基因型,两组间基因型比例或等位基因频率采用χ2检验和优势比(OR)计算。【结果】在HBeAg阳性组SNPrs2660基因型GG+GA比例为29.3%(17/58)、等位基因G频率为16.4%(19/116),而在HBeAb阳性组分别为47.1%(32/68)和28.7%(39/136),对照组分别为52.7%(38/72)和30.6%(44/144);HBeAg阳性组与HBeAb阳性组或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基因型:P=0.042和0.007;等位基因:P=0.021和0.008),而HBeAb阳性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型:P=0.499;等位基因:P=0.731)。【结论】SNPrs2660等位基因G可能有助于慢性HBV感染者发生自发性HBeAg血清转换,其基因型检测对于干扰素治疗慢性HBV感染者可能有一定的疗效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聚腺苷酸合成酶 单核苷酸多态性 乙型肝炎病毒 等位基因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疮感染的预防、诊断与治疗要点 被引量:20
12
作者 谢婵 陈希瑶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79-1281,共3页
压疮合并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回顾文献和最新指南,总结压疮的分类、压疮感染风险评估、压疮感染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为临床压疮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 压疮 压力性损伤 感染 危险因素 病原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睡眠情况调查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小燕 于明雪 +5 位作者 揭育胜 曹静 沙柳平 崇雨田 张宇锋 王继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5-102,共8页
【目的】调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主观睡眠现状。【方法】以2019年1月至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353例,采用嗜睡量表、失眠程度量表、睡眠质量量表、焦虑自评表和抑郁自评表对患者进行评分,并按照... 【目的】调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主观睡眠现状。【方法】以2019年1月至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353例,采用嗜睡量表、失眠程度量表、睡眠质量量表、焦虑自评表和抑郁自评表对患者进行评分,并按照睡眠情况分级标准进行分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疾病诊断、是否抗病毒治疗及文化程度资料,通过卡方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总体嗜睡率为47.88%,总体失眠率为53.26%,6.8%的患者睡眠质量很差。嗜睡的危险因素为焦虑(P=0.000,OR=3.076,95%CI 1.706~5.545),失眠的危险因素为焦虑(P=0.000,OR=14.693,95%CI 5.046~42.782及抑郁(P=0.002,OR=2.279,95%CI 1.340~3.877),睡眠质量差的危险因素为焦虑(P=0.000,OR=9.990,95%CI 4.031~24.758)。【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出现主观睡眠障碍比例高,影响睡眠情况的主要因素为患者的心理状态,充分了解患者睡眠情况将有助于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睡眠障碍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损伤诱导的tsRNA在HepG2细胞中的鉴定和功能研究
14
作者 陈观子 洪甫阳 +2 位作者 姜袁昊 张裕珍 揭育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8-695,共8页
目的:鉴定人肝母细胞瘤HepG2细胞中响应DNA损伤的转运RNA衍生的小RNA(transfer RNAderived small RNA,tsRNA)的表达特征,并研究其潜在功能。方法:本研究基于配对的HepG2细胞和敲除TP53基因的HepG2细胞,采用阿霉素(adriamycin,ADR)成功构... 目的:鉴定人肝母细胞瘤HepG2细胞中响应DNA损伤的转运RNA衍生的小RNA(transfer RNAderived small RNA,tsRNA)的表达特征,并研究其潜在功能。方法:本研究基于配对的HepG2细胞和敲除TP53基因的HepG2细胞,采用阿霉素(adriamycin,ADR)成功构建DNA损伤的细胞模型,并进行小非编码RNA的转录组分析,系统地鉴定一批响应ADR并参与p53调节的tsRNA,利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进行了功能富集分析。此外,经沉默目标tsRNA基因表达后,通过CCK-8实验和平板集落形成实验初步证实了目标tsRNA在HepG2细胞模型中的生物学功能。结果:DNA损伤可诱导一批参与p53调节的tsRNA,其中tRF-5-1(tRF-5_tRNA-Gly-TCC-2-1)和tRF-i-1(tRF i_tRNA-Tyr-GTA-11-1)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上调最为显著(P<0.05)。沉默tRF-5-1或tRF-i-1基因可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活力(P<0.05)。结论:HepG2细胞模型中可以鉴定一组响应DNA损伤的tsRNA,且tsRNA可以促进HepG2细胞的增殖活力,提示tsRNA在肝脏细胞的恶性增殖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 转运RNA衍生的小RNA P53蛋白 HEPG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者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治疗HBsAg转阴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向永 陈健宁 +1 位作者 顾玉荣 尤旭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28-934,共7页
【目的】通过对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长期随访观察,了解CHB患者的血清HBsAg转阴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 205例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长期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的CHB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 【目的】通过对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长期随访观察,了解CHB患者的血清HBsAg转阴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 205例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长期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的CHB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人口学、基线生化学、病毒学、血清学、影像学指标及动态变化,了解其血清HBsAg转阴情况,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对1 205例CHB患者随访10年,共50例发生血清HBsAg转阴,每年转阴率为1.0%。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50岁(OR值为1.774,P=0.047)、基线PLT计数(OR值为0.994,P=0.037)、基线HBeAg阴性(OR值为0.335,P=0.001)、脾长径(OR值为1.017,P=0.013)、基线HBsAg滴度(特别是<2000 U/mL,OR值为0.099,P<0.001)、更改抗病毒治疗方案次数(OR值为0.028,P <0.001)、对NA治疗发生病毒学应答(特别是发生IVR、EVR和MR者,OR值为0.028,P <0.001)、发生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者(OR值为12.255,P=0.001),是发生血清HBsAg阴转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基线HBsAg滴度(OR值为0.172,P <0.001)、更改抗病毒方案次数(OR值为0.095,P <0.001)、是否发生IVR、EVR、MR(OR值为0.018,P <0.001;OR值0.010,P <0.001;OR值0.005,P <0.001)是发生血清HBsAg阴转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CHB患者血清HBsAg阴转与多种因素相关,基线HBsAg低水平(<2 000 U/mL)、更改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次数越少、病毒应答的越早、越快,病毒应答后持续时间越久者,更易发生血清HBsAg转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酸)类似物 慢性乙型肝炎 HBSAG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在HBV/HCV合并感染者血清中的检测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16
作者 曹红 张卡 +3 位作者 许镇 舒欣 陈禄彪 李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79-682,共4页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合并感染者血清中的检出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检测88例慢性丙型肝炎和62例HBV/HCV合并感染患者血清HCVcAg和HCVRNA,对后者血清进行HBV DNA...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合并感染者血清中的检出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检测88例慢性丙型肝炎和62例HBV/HCV合并感染患者血清HCVcAg和HCVRNA,对后者血清进行HBV DNA、HBeAg检测,分析HCVcAg检出率与HBeAg、HBV DNA定量检测关系。【结果】88例慢性丙型肝炎和62例HBV/HCV合并感染者血清HCVcAg的检出率分别是72.7%(64/88)和38.7%(24/62),χ2=17.358,P<0.001,HCV RNA检出率分别是81.8%(72/88)和53.2%(33/62),χ2=20.11,P<0.001;62例HBV/HCV合并感染者血清中,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感染者HCVcAg检出率分别为28.6%(12/42)和60%(12/20),χ2=5.641,P=0.011,HCV RNA阳性率分别为42.9%(18/42)和80%(16/20),χ2=15.452,P<0.001;HBV DNA阳性和阴性时HCVcAg检出率分别为39.1%(18/46)和37.5%(6/16),χ2=0.013,P=0.908;与单纯HCV感染者血清HCVcAg检出率72.7%(64/88),相比较HBeAg阴性合并感染者为60%(12/20),χ2=1.266,P=0.261,HBV DNA阴性合并感染者37.5%(6/16),χ2=7.635,P<0.01。【结论】HBV/HCV合并感染时HCVcAg检出率较低,可能是由于HBeAg抑制HCV的复制,从而减少HCVcAg的表达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病毒 丙型 合并感染 核心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应进行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毒量
17
作者 林炳亮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78-780,共3页
传统观念认为免疫耐受期患者的病情是良性的,不会导致不良预后,不推荐抗病毒治疗。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防控理念的改变,这种观念面临极大的挑战。1免疫耐受期的概念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很复杂,根据患者感染病毒与宿主免疫状态及其相... 传统观念认为免疫耐受期患者的病情是良性的,不会导致不良预后,不推荐抗病毒治疗。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防控理念的改变,这种观念面临极大的挑战。1免疫耐受期的概念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很复杂,根据患者感染病毒与宿主免疫状态及其相互作用对肝脏的影响,传统上分为4个期,即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清除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控制期(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和再活动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慢性 免疫耐受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6
18
作者 曾国芬 李晓杰 +7 位作者 梁家隐 韩翔飞 雷姿颖 徐乐加 陈兰停 胡波 高志良 刘静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68-773,共6页
目的探讨自动化核酸快速检测设备FilmArray meningitis/encephalitis(FA ME)panel、宏基因组第二代测序(mNGS)在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6月—2021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29例疑似CNS感染患... 目的探讨自动化核酸快速检测设备FilmArray meningitis/encephalitis(FA ME)panel、宏基因组第二代测序(mNGS)在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6月—2021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29例疑似CNS感染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FA ME检测及mNGS,结合细菌/真菌培养,以及病毒核酸/血清学结果,比较FA ME、mNGS在CNS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效果。结果FA ME、mNGS细菌阳性率分别为7.1%、9.1%,数值略高于细菌培养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真菌方面,FA ME、mNGS阳性率分别为10.7%、13.6%,均低于真菌培养(1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FA ME、mNGS检测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3.6%、18.2%,高于院内病毒核酸/血清学检测(0)。结论FA ME、mNGS目前不足以代替院内常规检测,但可作为传统检测的补充手段提高CNS感染病原体检出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病原体诊断 FA ME panel 二代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者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获血清HBsAg转阴后的长期预后 被引量:6
19
作者 盘铮 尤旭 +1 位作者 崇雨田 李向永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66-872,共7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长期服用核苷(酸)类似物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CHB)患者获得血清HBsAg转阴后的长期临床预后。【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长期服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获得血清HB?sAg转阴的127例慢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失访... 【目的】回顾性研究长期服用核苷(酸)类似物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CHB)患者获得血清HBsAg转阴后的长期临床预后。【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长期服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获得血清HB?sAg转阴的127例慢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失访患者23例,纳入本研究的患者104例。定期收集患者临床数据,包括患者人口学数据、家族史、个人病史、基线及随访各时间点的生化学、病毒学、血清学、肝脾影像学指标以及药物治疗安全性数据等。【结果】104例患者中,85.6%(89例)男性,37.7%(34例)基线时HBeAg阳性;经过平均5.5(0.3~14.0)年核苷(酸)类似物治疗,HBsAg阴转时平均年龄为49.0(27.0~81.0)岁,ALT复常率为66.2%(48/68),HBV DNA不可测率为98.1%(102例),HBeAg转阴率为85.3%(29/34),HBeAg/HBeAb转换率为79.4%(27/34),HBsAg阴转率为100%(104例),HBsAg/HBsAb转换率7.7%(8例)。104例患者至最后1次随访时,ALT复常率为83.8%(57/68),HBV DNA不可测率为99.1%(103),HBeAg阴转率为88.2%(30/34),HBeAg/HBeAb转换率为79.4%(27/34),HBsAg阴转率为97.1%(101),HBsAg/HBsAb转换率为27.9%(29例),3例患者出现HBsAg复转阳,但血清HBsAg滴度较低,HBsAg滴度对数值波动在-0.3~0.7 U/mL。1例(1.0%)患者从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至肝硬化,2例(1.9%)肝硬化患者进展至肝癌,无1例患者死亡。【结论】服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获得血清HBsAg转阴后的长期临床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HBV感染者 血清HBsAg阴转 临床特点 长期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自发转阴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兴 尤旭 +1 位作者 崇雨田 李向永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06-611,共6页
【目的】通过对大队列的慢性HBV感染者长期随访观察,了解自然状态下血清HBsAg转阴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974例未抗病毒的慢性HB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定期收集患者临床数据,包括人口学数据、基线及随访各时... 【目的】通过对大队列的慢性HBV感染者长期随访观察,了解自然状态下血清HBsAg转阴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974例未抗病毒的慢性HB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定期收集患者临床数据,包括人口学数据、基线及随访各时间点的生化学、病毒学、血清学、肝脾影像学指标,了解其血清HBsAg自发转阴情况,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随访至2016年12月,974例慢性HBV感染者中共54例出现血清HBsAg自发转阴,每年自发阴转率约为1.3%。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特别是≥50岁,HR值为2.647,P=0.001)、BMI(特别是≥28,即特别肥胖者,HR值为3.401,P=0.004)、基线HBV DNA水平(特别是<104U/m L,HR值为11.798,P=0.001)、基线HBeAg状态(HR值为0.192,P=0.001)、基线HBsAg滴度(特别是>2 000 U/m L,HR值为0.056,P<0.001)、脾长径(HR值为1.017,P=0.013)、右肝斜径(HR值为1.026,P=0.007),是血清HBsAg转阴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基线HBsAg滴度(HR值为0.071,P<0.001)、基线HBV DNA(HR值为0.819,P=0.005)是血清HBsAg转阴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自发转阴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基线HBV DNA水平、基线HBsAg水平为独立影响因素,基线HBV DNA水平越低(≤104U/m L)、基线HBsAg低水平(≤2 000 U/m L)者更易发生血清HBsAg转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HBSAG 自发转阴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