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BV感染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典型相关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罗瑞虹 赵志新 +3 位作者 崇雨田 张宇锋 朱建芸 高志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4期185-187,共3页
[目的]探讨HBV感染与肝组织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血清HBeAg分为HBeAg阳性组145例和阴性组89例,通过典型相关分析HBV感染指标与肝组织病理特征、肝组织病理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在HBeAg阳性组HBV感染指标变量组... [目的]探讨HBV感染与肝组织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血清HBeAg分为HBeAg阳性组145例和阴性组89例,通过典型相关分析HBV感染指标与肝组织病理特征、肝组织病理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在HBeAg阳性组HBV感染指标变量组与肝组织病理特征变量组、肝组织病理评分的典型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性组HBV感染指标变量组与肝组织病理评分之间的一对典型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典型相关系数r=0.583,P= 0.041);血清HBV DNA与反映HBV感染指标的典型变量U1呈较高程度负相关(相关系数r=-0.985),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和纤维化程度S与反映肝组织病理评分的典型变量V1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2和-0.361);HBV感染指标与肝组织病理特征之间的典型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感染时间和血清学指标不能反映肝组织病理情况;HBeAg阴性患者的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和纤维化都有关联,因此,对于血清HBeAg阴性而HBV DNA高水平的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望改善肝组织病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性肝炎 乙型 肝组织 病理 典型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基因型与阿德福韦酯治疗的病毒学应答 被引量:12
2
作者 蔡乐斌 谢冬英 +4 位作者 陈幼明 徐启桓 林炳亮 陆玮伦 李建国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6期136-138,共3页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研究HBV基因型与阿德福韦酯治疗后病毒学应答的关系。[方法]56例血清HBV DNA载量≥10+拷贝/mL并符合其他入选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入此研究。头12周随机分为阿德福韦...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研究HBV基因型与阿德福韦酯治疗后病毒学应答的关系。[方法]56例血清HBV DNA载量≥10+拷贝/mL并符合其他入选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入此研究。头12周随机分为阿德福韦酯治疗组和安慰剂治疗组,比较12周时两组HBV DNA水平差异。12周后所有患者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所有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40周,比较40周治疗后和基线相比HBV DNA载量的变化、ALT复常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HBV DNA载量检测采用实时定量PCR法,HBV基因型采用线性探针分析法(INNO-LiPA)检测。[结果]12周双盲治疗结束时,阿德福韦酯组和安慰剂组的HBV DNA载量较基线分别下降3.1±1.4 log拷贝/mL和O.3±1.1 log拷贝/mL。所有患者治疗40周后,HBV DNA载量平均下降3.6±1.2 log拷贝/mL,71%(40/56)的患者ALT复常,20%(9/46)基线HBeAg阳性患者发生HBeAg血清转换,29%(16/56)出现完全应答。52例进行了HBV基因型检测,28 f54%)为B型,24(46%)例为C型,未检测到其他基因型。两种基因型患者基线HBV DNA载量、ALT水平及HBeAg状态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阿德福韦酯治疗40周后,两组基因型患者HBV DNA载量、ALT复常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阿德福韦酯能明显抑制HBV复制,促进ALT复常和HBeAg血清转换。阿德福韦酯抑制HBV疗效与感染HBV基因型B型或C型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阿德福韦酯 HBV基因型 HBV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LD评分对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短期预后评价的价值 被引量:19
3
作者 陈瑞玲 罗瑞虹 +3 位作者 崇雨田 吴元凯 赵志新 高志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94-596,共3页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对预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4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资料按有无肝硬化进行分组,进行MELD评分,观察MELD分值的变化并比较慢性重型乙型病...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对预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4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资料按有无肝硬化进行分组,进行MELD评分,观察MELD分值的变化并比较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短期预后差异。【结果】①所观察病例的MELD评分均在20分以上(包括20分);其中肝硬化组(46例)的MELD值为31.89±1.07,慢性肝炎组(118例)为34.03±0.81,肝硬化组与慢性肝炎组间MELD分值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患者起病时有无肝硬化的基础,可能对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短期预后影响不大。②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个月内的病死率在20≤MELD<30为42.4%(28/66),30≤MELD<40为73.2%(52/71),MELD≥40为96.2%(26/27),MELD分值越高,病死率越高。【结论】MELD评分系统是一种适用于我国而且比较可靠的预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短期预后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慢性肝炎 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对阿霉素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及p53、PTEN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霞 杨林 +4 位作者 佘吉佳 范红梅 张富程 陈幼明 谢奇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775-1778,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X蛋白对阿霉素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及p53、PTEN表达的影响。方法用阿霉素(2.5μg/ml)分别处理HepG2及稳定表达GFP、GFP-HBx融合蛋白的细胞系HepG2/GFP、HepG2/GFP-HBx,处理后不同时间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X蛋白对阿霉素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及p53、PTEN表达的影响。方法用阿霉素(2.5μg/ml)分别处理HepG2及稳定表达GFP、GFP-HBx融合蛋白的细胞系HepG2/GFP、HepG2/GFP-HBx,处理后不同时间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T-PCR检测p53、PTENmRNA水平;Westernblotting检测p53、PTEN蛋白水平。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阿霉素处理后36h,HepG2/GFP-HBx细胞凋亡率为3.94%,明显低于HepG2(59.03%)、HepG2/GFP细胞(61.38%)(P<0.001),而与未处理对照组细胞(2.12%、2.78%、2.55%)无显著差别(P>0.05)。RT-PCR分析显示HepG2/GFP-HBx细胞PTENmRNA水平低于HepG2及HepG2/GFP细胞,而p53mRNA水平无明显差别。Westernblotting检测显示HepG2/GFP-HBx细胞PTEN蛋白明显低于HepG2及HepG2/GFP细胞,而p53蛋白无明显差别。结论 HBVX蛋白能够抑制阿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及PTEN表达,HBVX蛋白对其细胞凋亡的抑制可能与其对p53-PTEN的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阿霉素 P53 PTEN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E2的原核表达及鉴定
5
作者 代志琰 李刚 +4 位作者 徐启桓 姚集鲁 韩晓燕 杨林 陈文思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3-85,89,共4页
目的构建丙型肝炎病毒(HCV)包膜蛋白E2基因的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并获得E2蛋白的高效表达。方法通过RT-PCR法从HCVRNA阳性的血清标本中扩增出HCVE2区基因595bp,PCR产物分别经BamHⅠ和HindⅢ双酶切后连接到经同样酶切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2b... 目的构建丙型肝炎病毒(HCV)包膜蛋白E2基因的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并获得E2蛋白的高效表达。方法通过RT-PCR法从HCVRNA阳性的血清标本中扩增出HCVE2区基因595bp,PCR产物分别经BamHⅠ和HindⅢ双酶切后连接到经同样酶切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2b(+)上,转化大肠杆菌DH5α菌株,获得阳性重组质粒PETB,阳性质粒转化BL21(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blot鉴定。结果成功地克隆了HCVE2区基因,构建了其原核表达质粒,并在BL21(DE3)菌中表达HCVE2重组蛋白,Westernblot显示表达蛋白具有抗原性。结论HCVE2重组蛋白的表达和鉴定为进一步了解HCV糖蛋白E2的功能及其与CD81二者的相互关系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包膜蛋白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真菌药物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被引量:6
6
作者 张英 朱建芸 +2 位作者 林国莉 刘明 谢仕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5-578,共4页
【目的】分析抗真菌药物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对伴有明显颅内高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20例确诊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并伴有明显颅内高压的患者,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了脑室-腹腔分流术,通过分析比较脑室-腹... 【目的】分析抗真菌药物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对伴有明显颅内高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20例确诊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并伴有明显颅内高压的患者,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了脑室-腹腔分流术,通过分析比较脑室-腹腔分流术前后颅内压力、隐球菌数量及主要临床症状的变化,并观察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抗真菌药物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对伴有明显颅内高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结果】20例患者在抗真菌药物治疗下,经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脑脊液压力明显下降,术前术后脑脊液压力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手术后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亦明显下降,术前术后隐球菌计数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01)。患者主要症状如头痛、视力/听力障碍、脑积水等明显改善。手术后并发症少,无出现分流管堵塞及过度分流的现象,亦无隐球菌感染扩散现象发生。【结论】抗真菌药物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可以有效降低颅内高压及脑脊液中隐球菌数,并改善颅内高压所带来的并发症,手术不良反应少。可以改善伴有明显颅内高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腹腔分流术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分系统的建立与评估 被引量:5
7
作者 谢仕斌 吴元凯 +5 位作者 朱建芸 张英 陈淑如 凌莉 柯伟民 高志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34-840,共7页
【目的】建立一个简单实用的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分系统。【方法】558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按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按9∶1分成训练样本(499例)和测试样本(59例)。首先进行单变量分析,选择对预后最有影响且临床易于评估的... 【目的】建立一个简单实用的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分系统。【方法】558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按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按9∶1分成训练样本(499例)和测试样本(59例)。首先进行单变量分析,选择对预后最有影响且临床易于评估的一些因素并按其程度分别赋予一定的分值,计算患者综合评分。利用这些指标,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法建立预后评分系统,求得判别方程和判别界值。运用判别方程在训练样本中做回代判别和交互验证,在测试样本中进行组外考核,利用判别符合率评估评分系统预测预后的准确性。【结果】单变量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起病前有无肝硬化基础、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多项指标有统计学意义。选择临床上易于评估且对预后最有影响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凝血酶原时间、肝性脑病、腹水程度、肝肾综合征及感染情况等6项指标,分别按其程度赋予一定分值,建立了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评分系统。6项指标综合评分为6、7、8、9、10分的患者其死亡率分别为34.9%、66.7%、76.7%、85.7%、91.7%;综合评分≥11分者死亡率为100%。判别方程的回代判别符合率75.9%~88.9%,交互验证符合率为75.1%~88.9%,组外判别符合率74.3%~88.0%。【结论】评分系统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评估具有很好的预测准确性,且简单、方便计算。动态评估能很好地判断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评分系统 预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大鼠二甘醇中毒的肾功能变化规律特点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顾琳 黄明星 +2 位作者 彭晓谋 高志良 陈规划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4-597,共4页
【目的】探讨二甘醇(DEG)中毒时肾功能的变化规律和腹腔途径中毒的特点。【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Sprague-Dawley)大鼠,腹腔注射8 mL/kg的DEG,于注射前和注射后第2天、5天、7天以及14天尾静脉采血检测血肌酐(Cr)、尿素氮(BUN)和CO2结合... 【目的】探讨二甘醇(DEG)中毒时肾功能的变化规律和腹腔途径中毒的特点。【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Sprague-Dawley)大鼠,腹腔注射8 mL/kg的DEG,于注射前和注射后第2天、5天、7天以及14天尾静脉采血检测血肌酐(Cr)、尿素氮(BUN)和CO2结合率(CO2CP),收集死亡大鼠及第7天和14天处死大鼠的肾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DEG注射后,个别大鼠在8 h内出现死亡,死亡高峰在第5天(死亡率30%),而第7天后无继续死亡发生。死亡率及血生化指标的异常率分析显示,肾损害的高峰也在第5天,近100%大鼠出现肾损害。血Cr、BUN和CO2CP在注射后第2天出现明显改变,以后逐渐恢复。血清Cr和BUN相比,前者更敏感地反映DEG肾损害。肾脏病理显示死亡大鼠有急性肾小管坏死的表现。【结论】腹腔注射DEG途径可引起大鼠的明显的肾损害甚至死亡。早期出现的严重酸中毒和继而出现的血清Cr显著升高是早期发现DEG中毒的重要线索。Cr和CO2CP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病理特点对诊治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甘醇 肾功能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表达CCL20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耿林 徐士丞 +3 位作者 朱翔 谢婵 彭亮 高志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2-696,共5页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CCL20的表达及其高表达对HBV-ACLF的影响。【方法】收集30例HBV-ACLF患者外周血,以3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27例健康体检者(NC)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CCL20的表达,...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CCL20的表达及其高表达对HBV-ACLF的影响。【方法】收集30例HBV-ACLF患者外周血,以3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27例健康体检者(NC)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CCL20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定量,化学发光法检测HBe Ag的状态及甲胎蛋白水平,分析CCL20的表达与HBV病毒产物及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与NC组及CHB组相比,HBV-ACLF患者血清CCL20水平明显升高(P<0.001)。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高表达CCL20与总胆红素成正相关关系(P=0.048);同时发现高表达CCL20与甲胎蛋白水平成正相关关系(P=0.021)。低HBV-DNA复制患者其CCL20水平高于HBV-DNA较高复制组(P=0.044),然而不同HBe Ag状态的HBV-ACLF患者其CCL2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CL20趋化因子参与了HBV-ACLF疾病的发生发展,且CCL20高表达提示患者具有良好肝细胞再生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衰竭 CCL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甘醇不同给药模式对大鼠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顾琳 黄明星 +1 位作者 彭晓谋 高志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0期3163-3165,共3页
目的:探讨二甘醇(DEG)不同给药模式对大鼠肾功能的影响。方法:61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单次腹腔注射生理盐水8mL/kg,A、B、C组分别腹腔注射DEG8mL/kg,1次;4mL/kg,12h/次,2次;4mL/kg,24h/次,2次。首次注射前和后1、4、8d以及15d测定... 目的:探讨二甘醇(DEG)不同给药模式对大鼠肾功能的影响。方法:61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单次腹腔注射生理盐水8mL/kg,A、B、C组分别腹腔注射DEG8mL/kg,1次;4mL/kg,12h/次,2次;4mL/kg,24h/次,2次。首次注射前和后1、4、8d以及15d测定大鼠血尿素氮(BUN)、肌酐(Cr)、CO2结合力(CO2CP),第15天处死所有大鼠。每次采血前收集24h尿液待测,收集死亡大鼠及第15天处死大鼠的肾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A组死亡3只,注射DEG后第1天血BUN、Cr、CO2CP比处理前都有明显改变(P<0.05,P<0.05,P<0.01)。B、C组分别死亡2、1只,定量和定性分析均显示BUN、Cr和CO2CP改变较晚,且比A组轻。病理提示死亡大鼠均有显著的肾小管变性、坏死。肾功能异常的总发生率在A、B、C组间依次下降。结论:单次剂量越大或重复间隔时间越密,DEG中毒发生机会越大,有利于估计DEG中毒的病情和预后,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功能试验 大鼠 二甘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