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与职业紧张现状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位琼 谢文 +3 位作者 张梅霞 余婷 胡丽茎 余娜 《中国护理管理》 2011年第4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与职业紧张之间的关系,为预防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量表和职业紧张目录问卷对广州市5家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80.2%的急诊科护士在过去一年中遭受过...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与职业紧张之间的关系,为预防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量表和职业紧张目录问卷对广州市5家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80.2%的急诊科护士在过去一年中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其中辱骂、威胁、身体攻击的发生率分别为77.6%、62.0%、22.3%。急诊科护士的职业紧张平均得分为296.62分,职业任务平均得分为132.08分,紧张反应平均得分为67.52分,应对资源平均得分为87.11分。影响工作场所暴力的职业紧张因素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工作环境、休闲应对资源、心理紧张反应、任务不适、躯体紧张反应、任务过重、任务冲突。结论: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高,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受职业紧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场所暴力 职业紧张 急诊科 护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患者医院内肺部感染的病原体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8
2
作者 杨晓燕 陈郁鲜 +2 位作者 林妙霞 梁彩倩 刘智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9期2165-2166,共2页
目的:了解脑出血患者医院内肺部感染的病原体分布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3年我院356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发病率为25.26%... 目的:了解脑出血患者医院内肺部感染的病原体分布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3年我院356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发病率为25.26%,病死率为25.27%,65%的肺部感染发生在脑出血后2周内。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是最常见的肺部感染病原体。脑出血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包括:呼吸机使用≥2d、入院时Glasgow评分≤5、留置胃管时间≥1周、慢性阻塞性肺病史、年龄、使用抗生素3种以上。结论:脑出血患者医院内肺部感染多发生在脑出血后2周内,病原体主要为革兰阴性菌,病死率高,应引起临床上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交叉感染 病原体 危险因素 院内肺部感染 危险因素分析 脑出血患者 病原体分布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GLASGOW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疗效 被引量:24
3
作者 郑常龙 符永玫 +1 位作者 周伟雄 张永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909-1911,共3页
目的:评价在急诊科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急诊科留观的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中心静脉导管接水封瓶闭式引流组(水封瓶组,n=39)和中心静脉导管接... 目的:评价在急诊科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急诊科留观的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中心静脉导管接水封瓶闭式引流组(水封瓶组,n=39)和中心静脉导管接负压瓶闭式引流组(负压瓶组,n=41)。比较两组治疗的有效率、肺复张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治疗费用、并发症等指标。电话随访2年内患者复发情况并比较两组复发率。结果:负压瓶组治疗有效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0.2%、26.8%、14.6%)与水封瓶组(分别为92.3%、23.1%、15.4%)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负压瓶组肺复张时间、平均留院时间、平均治疗费用[分别为(33.4±8.5)h、(38.7±10.1)h、(1 047.5±98.7)元]均明显低于水封瓶组[分别为(49.5±10.3)h、(56.2±12.6)h、(1 356.3±109.6)元](均P<0.05)。结论:在急诊科使用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疗效满意,中心静脉导管接负压瓶治疗更能缩短疗程,降低治疗费用,适合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 中心静脉导管 负压引流瓶 胸腔闭式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综合医院近10年来艾滋病、淋病和梅毒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杨晓燕 梁彩倩 邢帮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63-1165,共3页
目的:总结近10年来一综合医院艾滋病、淋病和梅毒患者的流行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4-2013年期间10 574例艾滋病、淋病和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前后5年的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与前5年... 目的:总结近10年来一综合医院艾滋病、淋病和梅毒患者的流行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4-2013年期间10 574例艾滋病、淋病和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前后5年的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与前5年组相比,近5年组感染人数明显增多,男性较女性多(Z=5.132,P=0.000),青年患者比例下降,而中、老年患者比例均增加(Z=18.630,P=0.000),退休和无业人员患者增多(Z=17.044,P=0.000),艾滋病和隐性梅毒患者比例均上升,而淋病的比例下降(Z=24.386,P=0.000)。结论 :近10年来综合医院艾滋病、淋病和梅毒患者均增加,人口学特征变化明显,应加强安全性行为的教育,以控制这些性病的传染和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淋病 梅毒 综合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血糖控制对老年危重症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刘旭辉 郑常龙 +1 位作者 冯亚群 叶志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2437-2439,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对老年危重症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2月入住本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 MICU)的老年危重症患者8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均采用微量泵泵入胰...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对老年危重症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2月入住本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 MICU)的老年危重症患者8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均采用微量泵泵入胰岛素,对照组、观察组血糖控制目标分别为8.0~10.0 mmol/L和4.4~7.8 mmol/L。比较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胰岛素使用时间、 MICU住院时间、低血糖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28 d病死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发生率;检测两组患者入住MICU第1天和第5天血清C反应蛋白( CRP)、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胰岛素使用时间、 MICU住院时间、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28 d病死率及MODS发生率间无差异(P>0.05)。入住MICU第5天观察组患者血清CRP、 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血糖控制不能降低老年危重症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28 d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反而会增高老年危重症患者低血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危重病 应激 高血糖症 低血糖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临床分布及其ESBLs介导耐药的特征 被引量:16
6
作者 杨晓燕 冯亚群 +2 位作者 张宝瑞 符永玫 张永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3411-3413,共3页
目的:了解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临床分布的特点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介导耐药的特征。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及ESBLs的表型筛选和确证试验,应用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分离无重... 目的:了解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临床分布的特点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介导耐药的特征。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及ESBLs的表型筛选和确证试验,应用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分离无重复肺炎克雷伯菌336株,标本分布主要为下呼吸道分泌物149株(44.3%)、尿液41株(12.2%)和血液40株(11.9%),科室分布主要为肝胆外科65株(19.3%)、感染科54株(16.1%)和重症监护室40株(11.9%);ESBLs总检出率为43.8%(147/336);产ESBLs菌株对不同种类抗菌药物普遍耐药,且耐药率多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结论:临床上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引起下呼吸道感染,ESBLs是介导其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产ESBLs菌株呈多重耐药表型特征,临床上治疗该菌感染宜根据药敏与ESBLs检测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感染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抗菌药物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检测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09
7
作者 冯亚群 胡祥华 梁亚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82-1584,共3页
目的:评价联合检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价值,并探讨血清含量与新生儿败血症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7例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组)... 目的:评价联合检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价值,并探讨血清含量与新生儿败血症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7例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组)、52例局部感染新生儿(局部感染组)和30例非感染新生儿(非感染组),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法和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中PCT和hs-CRP的含量。结果:败血症组患儿的hs-CRP和PCT血清水平均高于局部感染组患儿以及非感染组患儿(P<0.05),局部感染组患儿的PCT血清水平也显著高于非感染组患儿(P<0.05)。分别以PCT≥2ng/mL和hs-CRP≥10mg/L为阳性标准,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42%、60.02%和62.16%、50.07%,联合检测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则是95.62%和71.20%。败血症组患儿血清PCT水平与感染相关的器官衰竭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PCT和hs-CRP的联合检测能够提高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PCT值与新生儿败血症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动态监测PCT水平有助于评估疾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败血症 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7nAChR激动剂和乌司他丁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IL-1β、IL-6和TNF-α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18
8
作者 朱国松 罗刚健 +1 位作者 叶志强 何叶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31-1233,共3页
目的:比较α7nAChR激动剂(PNU-282987)和乌司他丁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IL-1β、IL-6和TNF-α的影响。方法:32只健康清洁级SD大鼠(200~250g)随机分为4组(n=8):S组(假手术组)、M组(缺血/再灌注组)、PM组(模型+PNU-282987组)、UM组... 目的:比较α7nAChR激动剂(PNU-282987)和乌司他丁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IL-1β、IL-6和TNF-α的影响。方法:32只健康清洁级SD大鼠(200~250g)随机分为4组(n=8):S组(假手术组)、M组(缺血/再灌注组)、PM组(模型+PNU-282987组)、UM组(模型+乌司他丁组)。建立肠缺血75min再灌注2h损伤模型。所有大鼠均于肠系膜上动脉开放后2h处死,取标本进行肺组织的病理学检查;采用ELISA法测定肺组织中IL-1β、IL-6、TNF-α的浓度。结果:与S组比较,M组肺组织损伤明显加重,IL-1β、IL-6和TNF-α的浓度均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PM组和UM组肺组织损伤明显减轻,IL-1β、IL-6和TNF-α的浓度均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PM组和UM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α7nAChR激动剂(PNU-282987)和乌司他丁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产生具有相似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U-282987 乌司他丁 急性肺损伤 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奇异变形杆菌感染临床分布与耐药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朱键 张永标 +3 位作者 杨晓燕 梁彩倩 符永玫 罗敏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34-837,共4页
目的:了解奇异变形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特征及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流行状况。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s)进行药敏试验,K-B纸片扩散法进行ESBLs表型筛选与确证试验,应用WHONET 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 目的:了解奇异变形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特征及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流行状况。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s)进行药敏试验,K-B纸片扩散法进行ESBLs表型筛选与确证试验,应用WHONET 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分离无重复奇异变形杆菌109株,标本来源主要为尿液、痰液和伤口分泌物,分别占41.3%、23.9%和18.3%;科室来源主要为肾内科、泌尿外科和内分泌科,分别占14.7%、11.9%和11.0%;ESBLs检出率为10.1%,ESBLs(+)株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ESBLs(-)株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结论:奇异变形杆菌主要引起泌尿道、呼吸道和伤口感染,ESBLs在该菌中有一定程度的流行,并成为介导其对β-内酰胺类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临床上宜常规对该菌进行ESBLs检测,并结合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杆菌 奇异 感染 耐药性 抗菌药物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间液钙离子动态与胞膜钠钙交换体表达 被引量:11
10
作者 黄邵洪 荣健 +1 位作者 王淑云 吴钟凯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6-79,98,共5页
目的检测大鼠心肌在体缺血再灌注损伤(IR)组织间液钙离子浓度,比较IR前后心肌胞膜钠钙交换体(NCX)mRNA表达水平,探讨其对钙超载的意义。方法 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IR组和对照组,以微透析技术连续收集心肌组织间液标本,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 目的检测大鼠心肌在体缺血再灌注损伤(IR)组织间液钙离子浓度,比较IR前后心肌胞膜钠钙交换体(NCX)mRNA表达水平,探讨其对钙超载的意义。方法 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IR组和对照组,以微透析技术连续收集心肌组织间液标本,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钙离子浓度。IR组通过结扎(20min)后松解(60min)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结束时收取左心室缺血区和右心室心肌行NCX mRNA定量PCR检测,实验前后采血检测血钙和肌钙蛋白T(cTnT)。对照组免除结扎、松解前降支,其余操作与IR组一致。结果 IR组血浆cTnT浓度显著升高[对照组vs IR组,ng/mL:(1.62±0.60)vs.(4.29±2.22),P=0.031]。IR组心肌组织间液钙离子浓度在缺血期无明显变化,再灌注20min显著下降,心肌析出液钙离子浓度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照组vs.IR组,ng/mL:(224±31)vs.(136±39),P=0.002]。血浆Ca2+浓度实验前后无显著差异。心肌细胞膜NCX mRNA表达水平在组间和组内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大鼠在体心肌缺血20min再灌注60min,组织间液钙离子浓度在缺血期无明显变化,再灌注期迅速下降,这种变化趋势与胞膜NCX表达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钙离子 钠钙交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r-1介导了IL-1β诱导的小鼠软骨细胞凋亡 被引量:7
11
作者 叶志强 张荣凯 +5 位作者 陈郁鲜 戴海涛 冯辉 杜庚衡 曾花 曾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82-1487,共6页
目的:研究早期生长反应蛋白1(early growth response protein 1,Egr-1)在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关节软骨细胞,用IL-1β刺激不同的时间后,用Hoechst 33258染色,计算... 目的:研究早期生长反应蛋白1(early growth response protein 1,Egr-1)在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关节软骨细胞,用IL-1β刺激不同的时间后,用Hoechst 33258染色,计算发生核皱缩细胞占全部细胞的比例;采用定量RT-PCR(qRT-PCR)方法检测Egr-1 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Egr-1及激活型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Lipo-fectamine RNAiMAX将Egr选择性干扰片段转染软骨细胞,采用qRT-PCR及Western blotting观察RNA片段的干扰效率。结果:IL-1β刺激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4 h、8 h和12 h后,分别引起约7%、22%和41%细胞凋亡,同时激活型caspase-3表达上调。IL-1β诱导软骨细胞凋亡的同时,Egr-1 mRNA及蛋白质呈时间依赖的表达上调。2个siRNA片段成功干扰Egr-1表达后,细胞12 h凋亡率从约40%下降到14%和12%,同时激活型caspase-3的表达被有效抑制。结论:Egr-1介导了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可能在骨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细胞凋亡 早期生长反应蛋白1 白细胞介素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果糖预处理减轻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叶志强 戴海涛 +4 位作者 刘旭辉 曾花 邢帮荣 陈锐涵 卫洪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18-922,共5页
目的:探讨乳果糖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30只SD大鼠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乳果糖预处理组。乳果糖预处理组在手术前7 d每天给予乳果糖灌胃,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在手术前7 d每天给予等... 目的:探讨乳果糖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30只SD大鼠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乳果糖预处理组。乳果糖预处理组在手术前7 d每天给予乳果糖灌胃,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在手术前7 d每天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手术分离肠系膜上动脉,通过夹闭30 min、再灌注60 min诱导缺血再灌注损伤。收集血清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β水平。HE染色用来评估组织的损伤程度,TUNEL检测小肠上皮细胞的凋亡。部分小肠组织用来检测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及激活型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乳果糖预处理显著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肠组织损伤和小肠上皮细胞凋亡,并显著抑制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和肠组织的脂质过氧化。结论:乳果糖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和脂质过氧化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肠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乳果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膝骨关节炎血清生物学标志物的筛选 被引量:7
13
作者 曾花 蔡道章 +5 位作者 陈郁鲜 曾春 叶志强 庄泽 黎明涛 胡坤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84-888,共5页
目的:比较膝骨关节炎患者与正常人血清蛋白质组的差异,筛选其能用于骨关节炎诊断、治疗或发病机制研究的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方法:利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技术比较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清(4例)与健康志愿者血清(4例)蛋白图谱的差异,使用基... 目的:比较膝骨关节炎患者与正常人血清蛋白质组的差异,筛选其能用于骨关节炎诊断、治疗或发病机制研究的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方法:利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技术比较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清(4例)与健康志愿者血清(4例)蛋白图谱的差异,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及生物信息学相关技术对获得的差异蛋白进行鉴定和初步分析,并用Western blotting进一步验证所鉴定的蛋白。结果:成功建立了骨关节炎血清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质谱分析初步鉴定出8个差异蛋白,其中5个蛋白在膝骨关节炎组表达上调,3个蛋白在膝骨关节炎组表达下调。Western blotting进一步验证得到α2-巨球蛋白在膝骨关节炎组表达上调,与双向荧光胶内差异凝胶电泳技术联合质谱分析的结果一致。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清与正常人血清蛋白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其中α2-巨球蛋白可作为骨关节炎潜在的疾病相关生物学标志物进一步研究,为骨关节炎的诊断、治疗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线索和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血清 生物学标记物 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24过表达对肺动脉高压大鼠右心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郑常龙 符永玫 +3 位作者 詹浩洪 陈天天 邹勇 梁彩倩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94-1599,共6页
目的:研究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介导的微小RNA-124(miR-124)过表达对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大鼠右心重构的作用。方法: 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 目的:研究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介导的微小RNA-124(miR-124)过表达对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大鼠右心重构的作用。方法: 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control)组、MCT+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 NS)组、MCT+AAV-GFP (MCT+GFP)组和MCT+AAV-miR-124 (MCT+miR-124)组。后3组大鼠麻醉后经气管导管分别缓慢注入100 μL NS、AAV-GFP和AAV-miR-124,3周后经腹腔注射MCT(60 mg/kg)建立PAH模型。测量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VSP)和平均动脉压,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和右心室重量指数(RVWI)。右心组织病理切片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心肌的病理改变。RT-qPCR检测miR-124在肺和右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右心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和 p-Smad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MCT+NS和MCT+GFP组大鼠的RVSP、RVHI、RVWI、TGF-β 1表达和 p-Smad2表达均显著增加( P <0.05),右心室心肌细胞显著肥大,胶原沉积显著增多;与MCT+GFP组相比,MCT+miR-124组RVSP、RVHI、RVWI、TGF-β 1表达和p-Smad2表达均显著降低( P <0.05),右心室心肌细胞肥大程度显著减轻,胶原沉积显著减少。结论:过表达miR-124可有效降低MCT诱导的大鼠RVSP,减轻右心重构,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GF-β 1和 p-Smad2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微小RNA-124 野百合碱 心室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综合防治对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郁鲜 杨晓燕 +2 位作者 邢帮荣 孔庆磊 邓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1期2442-2443,共2页
目的:总结烧伤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早期综合防治经验。方法:将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672名烧伤患者分成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SIRS的发生率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病死率的差... 目的:总结烧伤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早期综合防治经验。方法:将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672名烧伤患者分成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SIRS的发生率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病死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中给予早期综合防治的一组,SIRS、MO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烧伤后进行早期综合防治可明显阻断SIRS的发生发展、降低MO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衰竭 早期综合防治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烧伤后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烧伤患者 MODS 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液标本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梁彩倩 孔庆磊 +2 位作者 符永玫 冯亚群 杨晓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4152-4155,共4页
目的调查临床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药物敏感性,应用PCR方法扩增PMQR基因qnrA、qnrB、qnrC、qnrD、qnrS、aac(6′)-Ib-cr和q... 目的调查临床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药物敏感性,应用PCR方法扩增PMQR基因qnrA、qnrB、qnrC、qnrD、qnrS、aac(6′)-Ib-cr和qep A,并对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分析以确定基因亚型。结果 41株尿液标本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1.5%和29.3%;检测到2株qnrA基因、3株qnrB基因,经测序证实为qnrA1和qnrB2亚型。未检测到qnrC、qnrD、qnrS、aac(6′)-Ib-cr和qep A基因。结论 PMQR基因存在于临床尿液标本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中,主要基因型为qnrA1和qnrB2,介导细菌对喹诺酮类低水平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变形杆菌 质粒 喹诺酮类 耐药机制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恩替卡韦治疗前后外周血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水平 被引量:8
17
作者 潘兴飞 郑常龙 +2 位作者 麦丽 严颖 邹小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12-1514,共3页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恩替卡韦治疗前后外周血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水平,探讨CTGF表达水平与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入组2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入组60例CHB患者作为实验组,给予恩替卡韦0.5 mg每天1次口服治...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恩替卡韦治疗前后外周血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水平,探讨CTGF表达水平与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入组2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入组60例CHB患者作为实验组,给予恩替卡韦0.5 mg每天1次口服治疗;分别收集治疗前及抗病毒治疗后12、24周外周血,ELISA检测外周血中CTGF表达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CTGF表达水平与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患者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前外周血中CTGF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且其表达水平与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CHB患者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24周后外周血中CTGF、HBV DNA载量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后外周血CTGF表达下降,CTGF可作为反映恩替卡韦抗病毒疗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恩替卡韦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miR-146a作为脓毒症诊断标记物的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旭辉 王韧 +1 位作者 张献玲 叶志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03-1105,共3页
目的:探讨miR-146a在脓毒症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方法:采集98例一般脓毒症患者、69例重症脓毒症患者及30例健康人血清,检测miR-146a的表达,ROC曲线分析miR-146a在脓毒症中的诊断意义。结果:miR-146a在健康组、一般脓毒症组与重... 目的:探讨miR-146a在脓毒症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方法:采集98例一般脓毒症患者、69例重症脓毒症患者及30例健康人血清,检测miR-146a的表达,ROC曲线分析miR-146a在脓毒症中的诊断意义。结果:miR-146a在健康组、一般脓毒症组与重症脓毒症组中的表达依次降低,ROC曲线分析表明miR-146a诊断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983,当miR-146a为0.805时诊断脓毒症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967和0.940;其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94和0.744。miR-146a诊断脓毒症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943,miR-146a为0.530诊断脓毒症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796和0.986;其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73和0.987。结论:miR-146a的表达可以作为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以及脓毒症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MIR-146A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型多能干细胞通过修复ZO-1蛋白改善脓毒症小鼠肠黏膜通透性和细菌移位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嘉 詹蔚 +5 位作者 江仁 刘志豪 杨春华 廖瑾莉 詹红 熊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78-685,共8页
【目的】探讨诱导型多能干细胞(i PS-MSC)对脓毒症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善作用和对肠道菌群移位的影响。【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10 mg/Kg)建立小鼠脓毒症模型。常规培养及传代i PS-MSC。在脓毒症建立2 h和6 h经小鼠尾静脉注... 【目的】探讨诱导型多能干细胞(i PS-MSC)对脓毒症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善作用和对肠道菌群移位的影响。【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10 mg/Kg)建立小鼠脓毒症模型。常规培养及传代i PS-MSC。在脓毒症建立2 h和6 h经小鼠尾静脉注射进行治疗干预(1×106/只)。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制备新质粒p ET28b(+)-EGFP,转染大肠杆菌,并在脓毒症后连续2 d予小鼠进行灌胃处理。在脓毒症发生72 h后,取各组小鼠腹水及肠系膜淋巴结匀浆于Kan抗性的LB培养基培养鉴定,计算和比较菌群负荷。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小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肠黏膜ZO-1蛋白的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带有GFP绿色荧光蛋白的ips-MSC在损伤肠黏膜的移行和归巢情况。【结果】成功构建表达绿色荧光的重组大肠杆菌p ET-28b(+)-EGFP作为实验用示踪菌。灌胃处理后,ips-MSC治疗的小鼠腹水和肠系膜淋巴结的示踪菌的菌负荷较脓毒症组明显降低,其中ips-MSC 2 h治疗组较6 h治疗组降低的更明显。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脓毒症小鼠肠系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破坏,细胞间缝隙增宽,而经i PS-MSC治疗的小鼠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破坏明显改善,在2 h治疗组表现更为明显,伴随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水平升高。【结论】静脉注射i PS-MSC能够向脓毒症小鼠损伤的肠黏膜移行,通过提高连接蛋白ZO-1的表达,修复紧密连接,改善脓毒症小鼠肠黏膜的通透性,减少脓毒症时肠道菌群的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型多能干细胞 脓毒症 肠黏膜通透性 紧密连接 ZO-1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并发肝肾综合征的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艳芳 张永标 梁彩倩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1422-1425,共4页
目的了解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并发肝肾综合征(HRS)的临床特点,探讨预测ACLF患者发生HRS的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ACLF患者806例,根据有无并发HRS分为两组,分析两组间的临床指标和实验室检查结... 目的了解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并发肝肾综合征(HRS)的临床特点,探讨预测ACLF患者发生HRS的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ACLF患者806例,根据有无并发HRS分为两组,分析两组间的临床指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查预测ACLF患者发生HRS的独立指标,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预测能力的准确性。结果 ACLF患者中HRS组229例,无HRS组577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性脑病、腹膜炎、感染、年龄、胱抑素C(Cys-C)、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前白蛋白(PA)、TBil、DBil、总胆固醇(TC)、K+、Na+、P、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红细胞压积(Hct)为对预测HRS发生有意义的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腹膜炎(OR=3.155,P<0.01)、Cys-C(OR=30.773,P<0.01)、SCr(OR=1.062,P<0.01)、HCO3-(OR=0.915,P<0.05)为预测ACLF患者发生HRS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结论合并腹膜炎、Cys-C、SCr、HCO3-是ACLF患者发生HRS的有效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肝肾综合征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