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在乏血供肝血管瘤的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宋于生 田云飞 +4 位作者 赖卫国 吴海武 邹嵩 谢士彪 李征然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4094-4097,共4页
目的:探讨乏血供肝血管瘤瘤体内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对10例肝血管瘤行肝动脉栓塞术后瘤体缩小不明显患者行DSA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聚桂醇:空气=1:3-4)。术后采用CT、彩超随访1个月至3年... 目的:探讨乏血供肝血管瘤瘤体内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对10例肝血管瘤行肝动脉栓塞术后瘤体缩小不明显患者行DSA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聚桂醇:空气=1:3-4)。术后采用CT、彩超随访1个月至3年,定期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血管瘤瘤体大小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10例患者经皮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后彩超或CT示瘤体明显缩小、消失。术后10例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无发热,无腹痛,肝功能无受损。结论:乏血供肝血管瘤瘤体内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安全、无严重并发症,是治疗肝血管瘤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血管瘤 聚桂醇泡沫硬化剂 D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病变的介入治疗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名安 黄明声 +5 位作者 姜在波 钱结胜 李征然 张有用 庞鹏飞 单鸿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5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病变(ITBL)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介入血管科接受介入治疗的76例肝移植术后ITBL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按胆道造影表现分为3组:肝门...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病变(ITBL)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介入血管科接受介入治疗的76例肝移植术后ITBL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按胆道造影表现分为3组:肝门区狭窄组(28例),肝内多发狭窄组(42例),胆汁瘤组(6例)。治疗方式包括单纯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PTBD配合球囊扩张、PTBD配合球囊扩张及胆道内支架术。引流方式包括胆道外引流及胆道内外引流。术后随访并观察疗效及胆道并发症。结果 76例患者的PTBD首次成功率为97%(74/76)。介入治疗的总体治愈率、好转率及无效率分别为21%(16/76)、51%(39/76)、28%(21/76)。其中,肝门区狭窄组治愈10例(36%),好转16例(57%),无效2例(7%),治疗有效22例(93%);多发性狭窄组治愈6例(14%),好转21例(50%),无效15例(36%),治疗有效27例(64%);胆汁瘤组好转2例(2/6),无效4例(4/6)。肝门区狭窄患者的疗效优于多发性狭窄患者(P<0.05),多发性狭窄患者的疗效优于胆汁瘤患者(P<0.001)。引流管期间主要并发症为胆道感染,其中外引流及内外引流胆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0%(13/64)及67%(8/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TBD是治疗肝移植术后ITBL的安全、有效手段之一。结合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采用胆道外引流可显著降低胆道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缺血性胆道病变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8
3
作者 宋于生 赖卫国 +4 位作者 曾敏 谢士彪 邹嵩 谢可平 李征然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4077-4079,共3页
目的:评价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征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中远期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共78例确诊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征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行PSE以纠正脾功能亢进... 目的:评价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征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中远期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共78例确诊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征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行PSE以纠正脾功能亢进及缓解门静脉高压。局麻下应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动脉穿刺后插管至脾动脉主干远端,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或栓塞微粒球进行栓塞。术前及术后定期观察患者血常规(WBC、RBC、PLT)、肝功能和脾脏大小变化、门静脉主干内径变化,评估PSE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PSE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较术前明显升高,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术后红细胞变化不大,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个月脾脏开始逐渐缩小,3个月后明显缩小,至术后5个月,接近正常大小。术前、术后脾脏大小变化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门静脉主干内径减小,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PSE可纠正肝硬化门脉高压征患者的脾功能亢进,降低门脉压力,从而减少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门脉高压征 脾功能亢进 部分脾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激光消融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5
4
作者 练贤惠 李露芳 +2 位作者 吴细群 杨琴 钱结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7-339,共3页
目的总结腔内激光消融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下肢静脉性溃疡腔内激光消融治疗的临床护理程序:围手术期护理,溃疡面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等。结果27例患者溃疡术后12~83 d内愈合,2例未愈合,2例于2年后溃... 目的总结腔内激光消融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下肢静脉性溃疡腔内激光消融治疗的临床护理程序:围手术期护理,溃疡面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等。结果27例患者溃疡术后12~83 d内愈合,2例未愈合,2例于2年后溃疡复发。结论腔内激光消融是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前积极进行创面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肢情况,早期有序的患肢功能锻炼是护理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静脉溃疡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区肝移植后缺血性胆道病变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7
5
作者 杨扬 王金锐 +11 位作者 郑荣琴 罗渝昆 杜联芳 任秀昀 丁红 孟晓春 黄明声 任杰 郑丰平 易述红 汪根树 汪国营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5,共5页
肝移植后缺血性胆道病变已成为影响肝移植中长期疗效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根据专家经验、我国现实情况和文献报道,本文对肝移植后缺血性胆道病变的诊断和治疗达成共识,从该病的病因、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予以... 肝移植后缺血性胆道病变已成为影响肝移植中长期疗效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根据专家经验、我国现实情况和文献报道,本文对肝移植后缺血性胆道病变的诊断和治疗达成共识,从该病的病因、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予以阐述,供同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缺血性胆道病变 超声造影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经皮经肝穿刺胆管造影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术在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名安 姜在波 +6 位作者 钱结胜 黄明声 李征然 刘涛 庞鹏飞 张有用 单鸿 《器官移植》 CAS 2011年第5期257-261,共5页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疗效。方法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患者23例,其中吻合口狭窄7例,肝门区狭窄6例,多发性狭窄10例。确诊后均行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术。术前均给予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疗效。方法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患者23例,其中吻合口狭窄7例,肝门区狭窄6例,多发性狭窄10例。确诊后均行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术。术前均给予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同时对狭窄部位配合球囊扩张,胆道引流持续6个月。支架选用胆道塑料支架(内涵管,18例)或金属管(5例),支架术后继续放置引流管行胆道引流1周。结果 23例患者中治愈14例(61%),复发9例(39%)。其中置入胆道内涵管18例,12例治愈(67%);置入金属支架5例,2例治愈。7例吻合口狭窄患者,6例治愈;6例肝门区狭窄患者,4例治愈;10例多发性狭窄患者,4例治愈。结论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术是一种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有效方法,可使大部分胆管狭窄患者脱离引流管,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 胆管狭窄 支架置入术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导致缺血型胆管损伤的治疗
7
作者 钱结胜 姜在波 +3 位作者 朱康顺 关守海 庞鹏飞 单鸿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导致缺血型胆管损伤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11例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导致胆管损伤,接受肝动脉支架成形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或)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导致缺血型胆管损伤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11例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导致胆管损伤,接受肝动脉支架成形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或)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处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成功植入12枚冠脉支架,5例单独采用胆道ERCP引流,3例采用PTCD,3例ERCP疗效欠佳后改用PTCD。随访4个月至4年,6例死于感染,其中5例1年内死亡,3例再次接受移植,2例生存至今。结论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导致缺血型胆管损伤总体疗效欠佳。肝动脉支架联合胆道长期引流可延长移植物存活期,为再次肝移植提供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肝动脉狭窄 缺血型胆管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