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反式维甲酸提高人结肠癌LoVo细胞对奥沙利铂敏感性 被引量:8
1
作者 吕会增 陈图锋 +4 位作者 郑宗珩 韩晓燕 黄勇 张富城 卫洪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73-777,共5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提高人结肠癌LoVo细胞对奥沙利铂的药物敏感性和机制。方法MTT法筛选ATRA和奥沙利铂实验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ATRA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分别用ATRA、奥沙利铂、ATRA联合奥沙利铂作用L...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提高人结肠癌LoVo细胞对奥沙利铂的药物敏感性和机制。方法MTT法筛选ATRA和奥沙利铂实验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ATRA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分别用ATRA、奥沙利铂、ATRA联合奥沙利铂作用LoVo细胞;MTT法检测药物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率,原子光谱吸收仪检测细胞DNA含铂(Pt)量。结果奥沙利铂抑制LoVo细胞作用呈量效依赖;其GI50(GI,inhibit net cell growth by%)为6.5mg.L-1,主要阻滞肿瘤细胞在S期。ATRA抑制LoVo细胞作用呈时效和量效依赖。1.0μmol.L-1ATRA作用12h后G1期细胞增多;48h后伴S期、G2/M期细胞减少并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12h至48h后联合奥沙利铂,两药联合由相加作用转变为协同作用;联合用药后S期细胞明显增多,细胞DNA含Pt量明显增加,但不提高奥沙利铂凋亡率。结论小剂量ATRA通过改变LoVo细胞周期和提高细胞DNA含Pt量,明显增加肿瘤细胞对奥沙利铂的药物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奥沙利铂 人结肠癌细胞 药物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17/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被引量:13
2
作者 黄雪琨 陈玉莲 +2 位作者 张富程 杨钦泰 张革化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66-770,共5页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2012年3月至5月,收集AR患者24例(AR组)和1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中Th17细胞和Treg...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2012年3月至5月,收集AR患者24例(AR组)和1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中Th17细胞和Treg细胞比例;ELISA检测血清中IL-17、TGF-β1的水平。【结果】AR组和对照组Th17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76±0.60)%、(0.59±0.17)%,AR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R组和对照组Treg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65±0.79)%、(5.03±1.92)%,AR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R组血清中IL-17的表达水平(669±63)pg/mL高于对照组(587±28)pg/mL,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R组血清中TGF-β1的表达水平(0.37±0.05)pg/mL低于对照组(0.50±0.07)pg/mL,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R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百分率和Treg细胞百分率存在负相关(r=-0.794,P<0.001),Th17细胞百分率和TGF-β1存在负相关(r=-0.579,P<0.01),Treg细胞百分率和TGF-β1存在正相关(r=0.771,P<0.001),IL-17和Th17细胞百分率、Treg细胞百分率、TGF-β1无相关性(r分别为0.225、-0.183、-0.131,P>0.05)。【结论】AR患者外周血中Th17/Treg细胞存在功能失衡,其可能在AR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TH17细胞 调节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IL1-Ra与TGF-β1共转染软骨细胞的基因表达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平 蔡道章 +5 位作者 刘斌 温机智 曾春 侯雪瑞 张富程 陆慧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9-181,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IL1-Ra与TGF-β1基因转染软骨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然后用构建的IL1-Ra与TGF-β1质粒通过脂质体介导下共转染软骨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转基因的表达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其表达。结果:荧光... 目的:探讨重组人IL1-Ra与TGF-β1基因转染软骨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然后用构建的IL1-Ra与TGF-β1质粒通过脂质体介导下共转染软骨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转基因的表达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其表达。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荧光定量PCR鉴定证实转染的软骨细胞中转基因得到表达。结论:IL1-Ra与TGF-β1基因共转染软骨细胞可以获得表达,为基因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RA 转化生长因子-Β1 基因转染 软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对HBV全基因组克隆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卢建溪 钱师宇 +3 位作者 李莉 朱明芬 陈伟 李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384-1389,共6页
目的:通过比较血清HBV DNA水平对一片段PCR法和两片段PCR法这两种不同方法的HBV全基因组克隆效率的影响,选择出合适的HBV全基因组克隆技术,供后续的HBV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法:采集了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85份血清,分别用本研究建立的... 目的:通过比较血清HBV DNA水平对一片段PCR法和两片段PCR法这两种不同方法的HBV全基因组克隆效率的影响,选择出合适的HBV全基因组克隆技术,供后续的HBV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法:采集了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85份血清,分别用本研究建立的一片段PCR法及两片段PCR法扩增HBV全基因组,经双酶切鉴定后将PCR产物克隆入载体,进行HBV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同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上述85份血清的HBV DNA滴度。结果:本研究建立的一片段PCR法扩增成功需要的血清HBV DNA浓度高于两片段PCR法,两种方法扩增的效率比较为:一片段PCR法扩增的阳性率低于两片段PCR法(P<0.01)。一片段PCR法的保真性和灵敏度分析发现:保真性:核苷酸的人为突变率为1.13bp/kb;灵敏度:为102个初始模板。浓度大于103的重组质粒DNA80%可以成功扩增,浓度低于该值的扩增效率比较低。结论:血清HBV DNA水平对两种扩增方法的阳性率有一定影响,滴度高低是选择合适PCR扩增方法的依据。HBV DNA滴度大于106copies/L的样本,可选用一片段PCR法的全基因组扩增、克隆技术,而对HBV DNA滴度小于106copies/L样本,则可选用两片段PCR法的全基因组扩增、克隆技术。本研究建立的一片段PCR法扩增HBV全基因组克隆的技术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好方法,但还需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基因组 慢性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对阿霉素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及p53、PTEN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霞 杨林 +4 位作者 佘吉佳 范红梅 张富程 陈幼明 谢奇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775-1778,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X蛋白对阿霉素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及p53、PTEN表达的影响。方法用阿霉素(2.5μg/ml)分别处理HepG2及稳定表达GFP、GFP-HBx融合蛋白的细胞系HepG2/GFP、HepG2/GFP-HBx,处理后不同时间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X蛋白对阿霉素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及p53、PTEN表达的影响。方法用阿霉素(2.5μg/ml)分别处理HepG2及稳定表达GFP、GFP-HBx融合蛋白的细胞系HepG2/GFP、HepG2/GFP-HBx,处理后不同时间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T-PCR检测p53、PTENmRNA水平;Westernblotting检测p53、PTEN蛋白水平。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阿霉素处理后36h,HepG2/GFP-HBx细胞凋亡率为3.94%,明显低于HepG2(59.03%)、HepG2/GFP细胞(61.38%)(P<0.001),而与未处理对照组细胞(2.12%、2.78%、2.55%)无显著差别(P>0.05)。RT-PCR分析显示HepG2/GFP-HBx细胞PTENmRNA水平低于HepG2及HepG2/GFP细胞,而p53mRNA水平无明显差别。Westernblotting检测显示HepG2/GFP-HBx细胞PTEN蛋白明显低于HepG2及HepG2/GFP细胞,而p53蛋白无明显差别。结论 HBVX蛋白能够抑制阿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及PTEN表达,HBVX蛋白对其细胞凋亡的抑制可能与其对p53-PTEN的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阿霉素 P53 PTEN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患者抗原表位特异性CTL与ALT水平无关 被引量:2
6
作者 邓洪 韩晓燕 +4 位作者 陈幼明 张富程 彭晓谋 高志良 姚集鲁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1-404,413,共5页
【目的】通过定量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探讨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水平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和病毒复制状态的关系。【方法】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 【目的】通过定量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探讨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水平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和病毒复制状态的关系。【方法】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HLA-A2限制的HBcAg抗原表位肽-五聚体复合体及CD8单克隆抗体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同时检测患者的肝功能和定量分析HBVDNA。【结果】32例HLA-A2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均可检测到H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五聚体阳性细胞占CD8阳性细胞的比例为1.3%±1.1%,统计分析抗原表位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频率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相关性不显著(r=0.163,P=0.163)。分组对比发现病毒载量低者(HBVDNA定量<105拷贝/mL)抗原表位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水平(1.96%±1.26%)高于病毒载量高者(0.82%±0.52%,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存在抗原表位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表位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可能与控制HBV的复制有关,但主要肝损害并非直接由抗原表位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 HLA抗原 肝炎 乙型 MHC-五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δT细胞和Th17细胞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被引量:2
7
作者 黄雪琨 杨钦泰 +2 位作者 陈玉莲 张富程 张革化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69-1071,1076,共4页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者外周血中γδT细胞、Th17细胞、IL-1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2012年3月至7月,收集AR患者32例(AR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中γδT细胞和Th17细胞比例,ELISA检测血...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者外周血中γδT细胞、Th17细胞、IL-1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2012年3月至7月,收集AR患者32例(AR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中γδT细胞和Th17细胞比例,ELISA检测血清中IL-17的水平,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R组和对照组γδT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3.30±8.62)%、(5.18±1.86)%,AR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R组和对照组Th17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86±0.39)%、(0.59±0.26)%,AR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R组血清中IL-17的表达水平[(668.55±45.15)pg/ml]高于对照组[(573.53±17.42)pg/ml],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R患者外周血中γδT细胞百分率和Th17细胞百分率存在正相关(r=0.597,P<0.01),γδT细胞百分率和IL-17存在正相关(r=0.469,P<0.01),Th17细胞百分率和IL-17无相关性(r=0.100,P>0.05)。结论:γδT细胞和Th17细胞在AR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γδT细胞可能主要参与IL-17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ΔT细胞 TH17细胞 变应性鼻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胃氧化损伤及其与NF-E2相关因子2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葛缅 谢汉镔 +3 位作者 黎尚荣 陆慧琼 黑子清 池信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47-552,共6页
【目的】探讨SD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后16 h内胃病理学变化特点,胃黏膜氧化损伤及NF-E2相关因子2(Nrf2)表达的变化。【方法】将24只SPF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n=6)、自体原位肝移植再灌注后4 h组(R4h)、自体原位肝移植再灌注后... 【目的】探讨SD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后16 h内胃病理学变化特点,胃黏膜氧化损伤及NF-E2相关因子2(Nrf2)表达的变化。【方法】将24只SPF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n=6)、自体原位肝移植再灌注后4 h组(R4h)、自体原位肝移植再灌注后8 h组(R8h)和16 h组(R16h)。假手术组在麻醉后只进行开腹和血管的分离,不进行肝脏的阻断和灌注;其余各自体原位肝移植组则进行自体肝移植手术,观察胃组织病理学变化特点、羟自由基(·O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Nrf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自体原位肝移植引起了各组大鼠明显的胃黏膜损害,其中R4h组损伤最严重。与假手术组相比,自体原位肝移植后4 h和8 h胃黏膜的·OH及MDA水平均明显升高,伴随SOD、CAT活性的明显降低。Nrf2蛋白在自体原位肝移植再灌注后4 h表达下调,在8 h和1 6 h逐渐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相关分析显示,胃黏膜损伤评分与·OH和MDA含量呈正相关,与SOD和CAT活性呈负相关(P<0.05);Nrf2蛋白表达含量与胃黏膜损伤评分、·OH含量和MDA含量呈负相关,与CAT活性呈正相关(P<0.05)。【结论】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引起胃损伤,胃损伤与修复与氧化和抗氧化能力变化一致;胃黏膜Nrf2表达增强可能有利于胃的自我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原位肝移植 胃损伤 氧化损伤 抗氧化酶 NF-E2相关因子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NX3抑癌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以及在膀胱癌T24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温机灵 周祥福 温机智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3期64-67,共4页
【目的】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RUNX3,并在膀胱癌T24细胞株中表达。【方法】RT-PCR从人正常膀胱组织中获取RUNX3基因并测序,将RUNX3基因克隆进pIRES2-EGFP载体,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RUNX3,并进行EcoRⅠ和XhoⅠ酶切验证... 【目的】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RUNX3,并在膀胱癌T24细胞株中表达。【方法】RT-PCR从人正常膀胱组织中获取RUNX3基因并测序,将RUNX3基因克隆进pIRES2-EGFP载体,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RUNX3,并进行EcoRⅠ和XhoⅠ酶切验证。脂质体介导下转染人膀胱癌T24细胞,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中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RUNX3,用脂质体转染人膀胱癌T24细胞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带绿色荧光的人膀胱癌T24细胞。【结论】成功构建RUNX3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RUNX3并在膀胱癌T24细胞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RUNX3与膀胱癌的关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NX3基因 T24细胞 膀胱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E2的原核表达及鉴定
10
作者 代志琰 李刚 +4 位作者 徐启桓 姚集鲁 韩晓燕 杨林 陈文思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3-85,89,共4页
目的构建丙型肝炎病毒(HCV)包膜蛋白E2基因的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并获得E2蛋白的高效表达。方法通过RT-PCR法从HCVRNA阳性的血清标本中扩增出HCVE2区基因595bp,PCR产物分别经BamHⅠ和HindⅢ双酶切后连接到经同样酶切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2b... 目的构建丙型肝炎病毒(HCV)包膜蛋白E2基因的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并获得E2蛋白的高效表达。方法通过RT-PCR法从HCVRNA阳性的血清标本中扩增出HCVE2区基因595bp,PCR产物分别经BamHⅠ和HindⅢ双酶切后连接到经同样酶切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2b(+)上,转化大肠杆菌DH5α菌株,获得阳性重组质粒PETB,阳性质粒转化BL21(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blot鉴定。结果成功地克隆了HCVE2区基因,构建了其原核表达质粒,并在BL21(DE3)菌中表达HCVE2重组蛋白,Westernblot显示表达蛋白具有抗原性。结论HCVE2重组蛋白的表达和鉴定为进一步了解HCV糖蛋白E2的功能及其与CD81二者的相互关系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包膜蛋白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头晕为首发症状的双侧延髓内侧梗死2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凌一童 张晓宇 +2 位作者 辛华 张文婧 董丽华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2期1268-1272,共5页
1病例介绍1.1病例1患者男性,67岁,因“头晕10小时,行走不稳2小时”于2020年10月16日至本院就诊。患者入院前10 h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持续性,活动后明显,伴有恶心和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肢体麻木及无力。在我院急诊就诊,考虑“头晕... 1病例介绍1.1病例1患者男性,67岁,因“头晕10小时,行走不稳2小时”于2020年10月16日至本院就诊。患者入院前10 h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持续性,活动后明显,伴有恶心和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肢体麻木及无力。在我院急诊就诊,考虑“头晕、恶心待诊”,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泮托拉唑、甲氧氯普胺”等药物对症治疗,效果欠佳。入院前2 h出现行走不稳,四肢肢体力弱,伴有饮水呛咳,言语不清,但理解力正常。再次来我院就诊,行头颅CT排除脑出血及颅内肿瘤,急诊以“脑梗死”收入神经内科住院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 脑梗死 头晕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