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
被引量:
27
1
作者
梁颖茵
朱建忠
+4 位作者
陈松林
朱荣兰
林红征
周香雪
孙华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3331-3334,共4页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评价其在预测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8月本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40例,同期住院的非脑梗死患者14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全部病例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分析颈...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评价其在预测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8月本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40例,同期住院的非脑梗死患者14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全部病例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硬化斑块分型积分和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高血压、高血糖、吸烟、高胆固醇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与脑梗死相关并与危险因素数目预测价值相似。两者结合的预测价值较单独使用明显提高。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IMT积分、危险因素数目与脑梗死相关,综合两者能提高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部血管超声
颈动脉硬化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二巯基丙磺酸钠和青霉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驱铜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
3
2
作者
林慧怡
刘冰
苏庆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7期734-735,737,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青霉胺和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驱铜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更好地选择排铜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36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6例给予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对照组20例给予青霉胺治疗,两组均治...
目的:对比分析青霉胺和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驱铜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更好地选择排铜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36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6例给予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对照组20例给予青霉胺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h尿排铜量、临床表现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尿铜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观察组尿铜水平[(1375.98±582.09)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1016.05±444.11)μg/L](t=2.106,P<0.05)。观察组治疗中出现皮疹3例,食欲减退2例,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发热各1例;对照组出现皮疹8例,食欲减退6例,白细胞降低4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例。结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在治疗开始时可采用二巯基丙磺酸钠以加速铜的排泄,减轻游离铜对组织器官的损害,青霉胺口服治疗作为后续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巯基丙磺酸钠
青霉胺
肝豆状核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
被引量:
27
1
作者
梁颖茵
朱建忠
陈松林
朱荣兰
林红征
周香雪
孙华伟
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神经科
中山大学
附属
第一
医院
黄埔
院区
心内科
出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3331-3334,共4页
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A2006177)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06300815)
文摘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评价其在预测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8月本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40例,同期住院的非脑梗死患者14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全部病例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硬化斑块分型积分和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高血压、高血糖、吸烟、高胆固醇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与脑梗死相关并与危险因素数目预测价值相似。两者结合的预测价值较单独使用明显提高。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IMT积分、危险因素数目与脑梗死相关,综合两者能提高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关键词
脑梗死
颈部血管超声
颈动脉硬化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分类号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二巯基丙磺酸钠和青霉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驱铜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
3
2
作者
林慧怡
刘冰
苏庆杰
机构
海南省东方市铁路
医院
内
广东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神经科
海南医学院
附属
医院
神经
内科
出处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7期734-735,737,共3页
基金
海南医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NO.0020904)~~
文摘
目的:对比分析青霉胺和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驱铜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更好地选择排铜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36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6例给予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对照组20例给予青霉胺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h尿排铜量、临床表现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尿铜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观察组尿铜水平[(1375.98±582.09)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1016.05±444.11)μg/L](t=2.106,P<0.05)。观察组治疗中出现皮疹3例,食欲减退2例,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发热各1例;对照组出现皮疹8例,食欲减退6例,白细胞降低4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例。结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在治疗开始时可采用二巯基丙磺酸钠以加速铜的排泄,减轻游离铜对组织器官的损害,青霉胺口服治疗作为后续治疗药物。
关键词
二巯基丙磺酸钠
青霉胺
肝豆状核变性
Keywords
2,3-Dimercaptopropane-l-sulfonic acid sodium (DMPS)
Penicillamine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分类号
R453 [医药卫生—治疗学]
R977.4 [医药卫生—药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
梁颖茵
朱建忠
陈松林
朱荣兰
林红征
周香雪
孙华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
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二巯基丙磺酸钠和青霉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驱铜效果对比分析
林慧怡
刘冰
苏庆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