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D+激活SIRT3/IDH2信号通路改善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被引量:1
1
作者 丘雨旻 陈曦 +5 位作者 张建宁 刘张弛 朱秋霞 张美信 陶军 吴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0,共11页
【目的】探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在改善高血压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渗透泵构建高血压小鼠模型,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line)和高血压组(AngⅡ),每天补充NAD+前体——烟酰胺单核苷酸(300 mg/kg... 【目的】探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在改善高血压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渗透泵构建高血压小鼠模型,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line)和高血压组(AngⅡ),每天补充NAD+前体——烟酰胺单核苷酸(300 mg/kg),4周后检测小鼠血压、内皮舒张功能、脉搏波传导速度。采用迁移实验和划痕实验评估体外内皮细胞功能;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mtROS水平;采用RT-PCR检测mtDNA、SIRT3、异柠檬酸脱氢酶2(IDH2)的mRNA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8-羟基-2′-脱氧鸟苷的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eNOS、eNOS、SIRT3、IDH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补充NMN降低了高血压小鼠血压(P<0.001),改善内皮功能和动脉僵硬度(P<0.001);体外实验中,NMN可改善AngⅡ刺激所致的内皮细胞舒张功能下降(P<0.05)和减轻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P<0.001)。机制上,NMN提升了SIRT3活性(P<0.001),进而增强了IDH的活性(P<0.001),从而改善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相反,敲低IDH2后将减弱SIRT3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P<0.001)。【结论】NAD+可降低血压和改善血管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SIRT3/IDH2信号通路降低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管内皮损伤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SIRT3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风险的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孙艳香 陶军 +3 位作者 冯力 袁勇 黄炫生 张励庭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探讨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自身抗体(AT1-AAs)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病风险。方法:收集高血压合并ACS患者(高血压+ACS组)28例、单纯ACS患者(ACS组)29例、单纯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26例及正常对照... 目的:探讨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自身抗体(AT1-AAs)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病风险。方法:收集高血压合并ACS患者(高血压+ACS组)28例、单纯ACS患者(ACS组)29例、单纯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26例及正常对照组2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标本血清进行抗AT1受体抗体检测,分析并比较各组间AT1-AAs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血糖等水平,进一步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组间AT1-AAs与血脂、血糖及炎症因子血清hs-CRP表达的相关性。结果:ACS组患者血清AT1-AAs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分别为0.26±0.09,0.21±0.06,P=0.105),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而高血压+ACS组(0.40±0.05)及高血压组(0.33±0.10)其血清AT1-AAs水平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0.02)同时高血压+ACS组也明显高于高血压组(P=0.044)。另外,在除正常对照组外高血压+ACS组、ACS组及高血压组中AT1-AAs水平与血清hs-CRP的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589、0.503、0.273,P均<0.01)。结论:AT1-AAs与高血压合并ACS患者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尤其与炎症因子血清hs-CRP水平呈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高血压 C反应蛋白质 自身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与高血压
3
作者 陶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1-484,共4页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具有患病率高、致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据统计,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达2.45亿[1]。庞大的患病群体给我国造成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众所周知,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受遗传、环境等多个因素影响,其中...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具有患病率高、致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据统计,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达2.45亿[1]。庞大的患病群体给我国造成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众所周知,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受遗传、环境等多个因素影响,其中以年龄增长尤为明显。目前,对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2-3]。从血管衰老的角度深入挖掘高血压潜在的发病机制,寻找高血压防治的新靶点和新策略,对遏制高血压井喷式增长的态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NAD 血管重塑 亚硝酸还原酶(NAD(P)H) 烟酰胺单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与血管功能评估 被引量:4
4
作者 陶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41-742,共2页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可以导致靶器官损害,是重要的致死原因之一。虽然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发生部位和临床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都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损害导致相关供血部位的缺血或坏死。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已经...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可以导致靶器官损害,是重要的致死原因之一。虽然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发生部位和临床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都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损害导致相关供血部位的缺血或坏死。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已经证实,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僵硬度增加是高血压常见的血管损害,可作为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和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脉硬化 血管紧张素Ⅱ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病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与动脉弹性功能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妍 苏晨 +6 位作者 陶军 王洁梅 黄奕俊 陈龙 吴芳 杨震 涂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7-170,共4页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和动脉弹性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高血压病患者(n=60,高血压组)和健康志愿者(n=32,对照组)血浆中CD31+/CD42-内皮微颗粒的水平,袖带震荡技术无创检测肱动脉与胫后动脉之间的...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和动脉弹性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高血压病患者(n=60,高血压组)和健康志愿者(n=32,对照组)血浆中CD31+/CD42-内皮微颗粒的水平,袖带震荡技术无创检测肱动脉与胫后动脉之间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评估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显著升高[(972.6±116.2)比(1920.3±152.0)个/μl,P<0.001];高血压组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1369.3±147.3)比(1793.0±328.3)cm/s,P<0.001]。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呈正相关(r=0.42,P<0.001),以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为因变量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是其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升高且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加快,循环内皮微颗粒是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独立影响因素,提示高血压病患者体内较高水平的循环内皮微颗粒加速了大动脉弹性功能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内皮 微颗粒 动脉 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循环内皮祖细胞变化和动脉弹性的关系 被引量:12
6
作者 杨震 夏文豪 +5 位作者 罗初凡 张媛媛 苏晨 陈龙 廖新学 陶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4-59,共6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功能变化与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检测20例高血压患者和21例年龄匹配血压正常者的大动脉弹性(C1)和小动脉弹性(C2)。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测定CD34和KDR双标阳性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功能变化与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检测20例高血压患者和21例年龄匹配血压正常者的大动脉弹性(C1)和小动脉弹性(C2)。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测定CD34和KDR双标阳性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ac-LDL及lectin荧光标记方法评估体外培养内皮祖细数量,检测内皮祖细胞的迁移和增殖能力。【结果】与血压正常者相比,高血压患者C1和C2减退,循环内皮祖细胞迁移和增殖功能明显下降,但是两组患者内皮祖细数量无明显差别。循环内皮祖细胞迁移或增殖功能和C1或C2呈明显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循环内皮祖细胞迁移或增殖功能是C1或C2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高血压动脉弹性下降与循环内皮祖细胞功能受损密切相关,提示内源性血管内皮修复能力下降是高血压血管损伤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内皮祖细胞 动脉弹性 血管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中抗AT1受体自身抗体与AGTR1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孙艳香 朱峰 +3 位作者 廖玉华 陶军 袁勇 王敏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175-1179,共5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抗AT1受体自身抗体(AT1-AAs)产生与AT1受体基因AGTR1多态性及单倍型间的关联性。方法:随机抽取394例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血样标本,采用ELISA法对血清进行AT1-AAs检测并将其分为抗体阳性和阴性两组;同时...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抗AT1受体自身抗体(AT1-AAs)产生与AT1受体基因AGTR1多态性及单倍型间的关联性。方法:随机抽取394例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血样标本,采用ELISA法对血清进行AT1-AAs检测并将其分为抗体阳性和阴性两组;同时,用试剂盒提取血细胞基因组DNA。运用连接酶检测反应检测基因AGTR1中rs1492078、rs12721226、rs1064533、rs5186及rs3804005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进行基因表型频率统计和单倍型分析。结果:经校正协调变量后,比较抗体阴性和阳性组中上述各点的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经单倍型分析后发现含htSNP的单倍型[A-A-T]和[G-C-T]其发生频率在两组间具有明显差异,其P值分别是0.032和0.014。结论:AT1受体基因AGTR1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AT1-AAs的产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1受体 自身抗体 AGTR1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缺氧环境下葡萄糖转运蛋白1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
8
作者 李美玲 高锶琦 +5 位作者 刘哲夫 廖欢燕 刘繁茂 夏文豪 郭军 李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4-455,共12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在缺血缺氧环境下对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增殖、迁移、粘附和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调控作用。【方法】通过体外实验,将HUVECs置于模拟缺血缺氧的环境中(1%O_(2),5%CO_(2),94%N_(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在缺血缺氧环境下对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增殖、迁移、粘附和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调控作用。【方法】通过体外实验,将HUVECs置于模拟缺血缺氧的环境中(1%O_(2),5%CO_(2),94%N_(2)),对比分析了常氧与缺血缺氧条件下HUVECs的生物学特性,通过检测细胞活性、细胞增殖能力以及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比较缺血缺氧条件下GLUT1、HIF-1α、VEGFA蛋白的表达变化。进一步采用质粒转染技术过表达GLUT1,并通过划痕实验、细胞粘附实验和管状结构形成实验来评估HUVECs的增殖、迁移、粘附和血管形成能力,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变化,Seahorse代谢分析仪检测氧消耗率(OCR)以评估线粒体功能。【结果】与常氧条件相比,缺血缺氧环境显著抑制了HUVECs的增殖、细胞活性、迁移和粘附能力,并损害了其血管形成能力。同时,GLUT1,HIF-1α及VEGFA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降低。而在上调GLUT1表达的情况下,HU-VECs的迁移、粘附和血管形成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同时HIF-1α和VEGFA的蛋白表达量也增加。透射电镜显示,缺血缺氧导致线粒体肿胀和基质损伤,而GLUT1过表达显著缓解线粒体形态异常。OCR结果表明,GLUT1过表达可增强缺血缺氧环境下内皮细胞氧化磷酸化从而改善能量代谢。这些结果提示GLUT1可能通过调节葡萄糖代谢和能量供应,影响HUVECs的功能和血管生成能力。【结论】本研究揭示了GLUT1在缺血缺氧环境下对HUVECs功能的重要调控作用,这种调控可能通过调节细胞能量代谢和信号传导途径,进而影响细胞增殖、迁移、粘附和血管形成。这些发现为理解GLUT1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可能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潜在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转运蛋白1 缺血缺氧环境 血管形成 内皮细胞 能量供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切应力对衰老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修复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曹政 夏文豪 +4 位作者 佟新竹 苏晨 何江 李琰 陶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408-411,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流体切应力对老年志愿者内皮祖细胞(EPC)功能活性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抽取老年志愿者外周血20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EPC。在体外采用生理范围(0.15mN/cm2)流体切应力处理培养后的老年志愿者EPC 24h,观察EP... 目的探讨体外流体切应力对老年志愿者内皮祖细胞(EPC)功能活性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抽取老年志愿者外周血20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EPC。在体外采用生理范围(0.15mN/cm2)流体切应力处理培养后的老年志愿者EPC 24h,观察EPC体外的迁移、黏附能力的变化。通过建立裸鼠颈动脉拉脱损伤模型,观察流体切应力对老年志愿者EPC裸鼠颈动脉内皮损伤修复能力的影响。实时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PC表面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体外切应力干预明显提高老年志愿者EPC体外的迁移、黏附能力,0.15mN/cm2体外切应力干预24h能提高EPC修复损伤血管内皮的能力[干预前:(33.1±5.9)%;干预后:(49.1±7.1)%,P<0.01]。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显示,EPC表面的趋化生长因子受体4(CXCR4)信号通路明显上调(P<0.01)。结论流体切应力干预显著改善老年志愿者EPC血管内皮损伤修复能力,其机制可能与EPC表面的CXCR4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 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疾病 内皮细胞 内皮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血管再内皮化能力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夏文豪 张小勤 +3 位作者 贾敏 苏晨 李琰 陶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2-507,共6页
【目的】探讨体外流体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EPC)再内皮化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入选10名排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病史和临床证据的青年志愿者[(25.4±6.6)岁],抽取外周血20 m 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EPC。在体... 【目的】探讨体外流体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EPC)再内皮化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入选10名排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病史和临床证据的青年志愿者[(25.4±6.6)岁],抽取外周血20 m 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EPC。在体外采用生理范围(15 dyn/cm2)流体切应力处理培养的EPC不同时间(0,6,12,24 h),观察EPC体外的迁移、黏附能力的变化。通过建立裸鼠颈动脉拉脱损伤模型,观察流体切应力对志愿者EPC颈动脉内皮损伤修复能力的影响。用Realtime 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EPC表面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切应力影响内皮化的分子机制。【结果】体外切应力干预明显提高志愿者EPC体外的迁移、黏附能力,上调其颈动脉内皮损伤再内皮化能力(干预前:34%±6%;干预后:51%±8%;P<0.01)。而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显示干预后EPC表面的CXCR4信号通路明显上调(干预前:1.0;干预后:2.8±0.3;P<0.01)。【结论】体外流体切应力干预可能部分通过上调EPC表面CXCR4信号通路表达,提高其血管内皮损伤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应力 内皮祖细胞 内皮损伤 内皮化 CXCR4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损伤与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陶军 杨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3-83,共1页
关键词 脑血管损伤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中要特别重视筛查外周动脉疾病——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外周动脉疾病指南解读 被引量:3
12
作者 陶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01期101-104,共4页
心血管疾病(CVD)是欧洲主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造成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冠状动脉疾病(CAD)是人群中主要的致死原因,但是卒中、肾功能衰竭和下肢严重缺血的并发症同样可以产生不良预后。CAD往往合并脑血管病和(或)下肢动脉疾病(LEAD)... 心血管疾病(CVD)是欧洲主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造成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冠状动脉疾病(CAD)是人群中主要的致死原因,但是卒中、肾功能衰竭和下肢严重缺血的并发症同样可以产生不良预后。CAD往往合并脑血管病和(或)下肢动脉疾病(LEAD)。动脉粥样硬化(AS)是系统性疾病,也是我国居民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发生在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同时还累及上肢或下肢等外周动脉,因此检测其他血管的AS病变以建立正确的治疗策略对预防脏器损害非常重要。基于以上原因,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首次颁布了外周动脉疾病(PAD)诊疗指南,该指南涵盖了除主动脉以外的全部外周AS疾病,包括颅外颈动脉,椎动脉、肠系膜、肾及上、下肢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动脉疾病 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胖与血管内皮功能和内皮祖细胞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陶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1年第2期7-9,共3页
1 肥胖 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全球肥胖人群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肥胖被认为是一种既有遗传基因缺陷,又有过量饮食和运动不足等环境因素影响的多因素疾病。在我国,肥胖还被界定为一种社会慢性疾病,当... 1 肥胖 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全球肥胖人群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肥胖被认为是一种既有遗传基因缺陷,又有过量饮食和运动不足等环境因素影响的多因素疾病。在我国,肥胖还被界定为一种社会慢性疾病,当机体内热量的摄入大于消耗,造成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就会导致体重超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CS 内皮祖细胞 功能 血管内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与血管衰老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苑雅 周紫婷 陶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3-325,共3页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巨大挑战,“人与血管共老”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血管老化是随着年龄增长血管正常生理功能的衰退,是老年人多种慢性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特别是老年缺血性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和恶化的关键始动环节。因此,...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巨大挑战,“人与血管共老”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血管老化是随着年龄增长血管正常生理功能的衰退,是老年人多种慢性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特别是老年缺血性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和恶化的关键始动环节。因此,延缓血管衰老对更早期的防治老年缺血性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以及重大的经济社会价值。众所周知,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是人体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必需的辅因子和底物,在细胞的能量代谢、DNA修复及预期寿命等生命活动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调控作用。新近NAD的研究再次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因此,我们对NAD与血管衰老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提高NAD水平以延缓血管衰老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D 血管疾病 细胞衰老 DNA损伤 内皮细胞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固定剂量复方制剂与单药自由联合调脂疗效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冼婉泳 程晔 +6 位作者 梁日明 何旭瑜 何江 张小宇 徐诗岳 陶军 吴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98-901,共4页
目的对比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固定剂量复方制剂与单药自由联合用于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不达标患者的调脂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24年3月至6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心血管病科、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佛山市第一人... 目的对比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固定剂量复方制剂与单药自由联合用于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不达标患者的调脂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24年3月至6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心血管病科、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经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未达标后换用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固定剂量复方制剂的45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为研究组,通过厦门区域性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倾向性匹配120例使用瑞舒伐他汀和依折麦布单药自由联合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为对照组,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4~6周LDL-C水平、LDL-C下降幅度,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变化以及安全性指标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4~6周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70±0.44)mmol/L vs(2.12±0.87)mmol/L,P<0.01],LDL-C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43.17±16.11)%vs(29.14±29.13)%,P<0.01]。研究组LDL-C水平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1.11%vs 45.00%,P=0.003)。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4~6周HDL-C、TG水平及HDL-C和TG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4~6周T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4~6周安全性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血清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固定剂量复方制剂相较单药自由联合能够进一步降低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不达标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LDL-C水平,提高达标率,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 LDL 依折麦布 降血脂药 复方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氢对抗化学性缺氧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及其机制 被引量:32
16
作者 廖新学 杨春涛 +6 位作者 杨战利 李建平 王礼春 黄雪 郭瑞鲜 陈培熹 冯鉴强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12-1017,共6页
目的观察H2S对氯化钴(CoCl2)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缺氧性损伤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CoCl2处理H9C2心肌细胞,建立化学性缺氧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实验模型。NaHS(H2S的供体)在CoCl2处理H9C2心肌细胞前30 min加入培养基中,作为预... 目的观察H2S对氯化钴(CoCl2)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缺氧性损伤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CoCl2处理H9C2心肌细胞,建立化学性缺氧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实验模型。NaHS(H2S的供体)在CoCl2处理H9C2心肌细胞前30 min加入培养基中,作为预处理。应用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GSSG试剂盒检测GSSG/(GSSG+GSH)的比值;双氯荧光素(DCFH-DA)染色荧光显微镜照相检测细胞内的活性氧(ROS);罗丹明123(Rh123)染色荧光显微镜照相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结果在400~800μmol.L-1浓度范围内,CoCl2处理H9C2心肌细胞36 h,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细胞存活率。在600μmol.L-1CoCl2处理H9C2心肌细胞前30 min,应用400μmol.L-1NaHS可明显地抑制CoCl2对细胞的损伤作用,使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细胞凋亡率及CleavedCaspase-3表达降低;并使H9C2心肌细胞内GSSG/(GSH+GSSG)比值及ROS水平明显降低,同时明显地改善MMP。结论H2S能明显地对抗化学性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此保护作用与其降低GSSG/(GSH+GSSG)比值和ROS水平,改善MMP,抑制Caspase-3活化等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心肌保护 化学性缺氧 凋亡 氯化钴 活性氧 线粒体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微颗粒通过NADPH氧化酶损伤内皮细胞功能 被引量:11
17
作者 程飞 陶军 +4 位作者 冯鉴强 杨春涛 王妍 张媛媛 张晓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03-1106,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EMPs)与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FMD)之间的关系以及EMPs损伤内皮细胞功能的机制。方法选择2009年3~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血管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及冠心病高危患者各15名,检测血生化指...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EMPs)与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FMD)之间的关系以及EMPs损伤内皮细胞功能的机制。方法选择2009年3~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血管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及冠心病高危患者各15名,检测血生化指标、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及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制备内皮细胞来源的微颗粒,用内皮微颗粒刺激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检测活性氧产物(ROS)及一氧化氮(NO)的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硝酸酯类的使用比率高于冠心病高危患者,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高于高危患者,而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低于高危患者,在所有患者中,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与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之间呈负相关;EMPs呈浓度依赖性地增加脐静脉内皮细胞活性氧产物的产生,并降低NO的生成,应用20μmol/lNADPH氧化酶抑制剂Apocyine能显著抑制EMPs导致的ROS增加和NO的降低。结论在冠心病患者中,循环EMPs可以损伤内皮细胞舒张功能,NADPH氧化酶参与EMPs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损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微颗粒 NADPH氧化酶 活性氧产物 一氧化氮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氢通过调控NF-κB通路抑制阿霉素引起的心肌细胞炎症与细胞毒性 被引量:16
18
作者 徐文明 郭润民 +4 位作者 陈景福 陈刚 郭瑞鲜 冯鉴强 廖新学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561-1566,共6页
目的:探讨硫化氢(H2S)是否通过调控核因子κB(NF-κB)通路抑制阿霉素(DOX)引起的心肌细胞炎症反应与细胞毒性。方法: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NF-κB p65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 目的:探讨硫化氢(H2S)是否通过调控核因子κB(NF-κB)通路抑制阿霉素(DOX)引起的心肌细胞炎症反应与细胞毒性。方法: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NF-κB p65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水平;细胞计数盒(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Hoechst33258核染色法检测凋亡细胞的形态学及数量的变化。结果:应用5μmol/L DOX处理H9c2心肌细胞明显上调磷酸化NF-κB p65(p-p65)表达水平,并引起炎症反应和细胞毒性,表现为IL-1β、IL-6、TNF-α的分泌水平升高、凋亡细胞数量增多及细胞存活率降低。400μmol/L NaHS(H2S供体)预处理30 min能显著抑制DOX对心肌细胞p-p65表达的上调作用,并减轻DOX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使IL-1β、IL-6、TNF-α的分泌水平下降、凋亡细胞数量降低及细胞存活率升高。与NaHS的作用相似,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100μmol/L)预处理也能阻断DOX引起的心肌炎症反应和细胞毒性。IL-1受体拮抗剂(IL-1Ra,20μg/L)与DOX共处理能拮抗DOX对心肌细胞NF-κB p65的激活作用及细胞毒性作用。结论:在DOX引起的心肌细胞炎症中,NF-κB通路与IL-1β之间存在正的相互作用;H2S可通过抑制NF-κB通路保护心肌细胞对抗DOX引起的炎症反应与细胞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NF-ΚB 阿霉素 心肌细胞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保护H9c2心肌细胞对抗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氧化应激及内质网应激反应 被引量:11
19
作者 黄涌 阮经文 +6 位作者 杨春涛 杨战利 莫利球 王秀玉 董小变 廖新学 冯鉴强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0-415,共6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EDA)能否保护H9c2心肌细胞对抗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ERS)。方法用ISO处理H9c2心肌细胞,建立β1肾上腺素受体持续兴奋诱导心肌细胞毒性的体外模型。EDA在ISO处理心肌细胞前1 h加入培养基中作...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EDA)能否保护H9c2心肌细胞对抗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ERS)。方法用ISO处理H9c2心肌细胞,建立β1肾上腺素受体持续兴奋诱导心肌细胞毒性的体外模型。EDA在ISO处理心肌细胞前1 h加入培养基中作为预处理。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双氯荧光素(DCFH-DA)染色/荧光显微镜照相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的含量;罗丹明123(Rh123)染色/荧光显微镜照相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Western blot法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的表达。结果 ISO在20~100μmol.L-1浓度范围内处理H9c2心肌细胞48 h,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细胞存活率;80μmol.L-1ISO处理H9c2心肌细胞可使细胞内ROS含量明显增多及MMP明显降低;80μmol.L-1 ISO处理H9c2心肌细胞0~24 h,可时间依赖性地上调内质网应激蛋白GRP78的表达,其中12 h达到高峰。分别用10、20和40μmol.L-1 EDA预处理1 h可以减弱80μmol.L-1 ISO处理H9c2心肌细胞48h引起的细胞存活率降低,500、1 000和2 000μmol.L-1氧自由基清除剂NAC分别预处理1 h也可减轻ISO诱导的心肌细胞毒性反应;40μmol.L-1的EDA预处理1 h可明显减轻ISO诱导的胞内ROS堆积及MMP降低,并明显抑制ISO引起的GRP78的表达上调。结论 EDA可保护H9c2心肌细胞对抗ISO诱导的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及抑制内质网应激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异丙肾上腺素 内质网应激 氧化应激 线粒体膜电位 H9C2心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改善衰老内皮祖细胞功能活性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夏文豪 贾敏 +4 位作者 张小勤 李琰 何江 余冰波 陶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32-636,共5页
目的:探讨运动对衰老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功能活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入选30名健康老年人(年龄:64.3±5.6岁),排除主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疾病史和临床证据,参与12周中等强度改良布鲁斯运动试验(每周3次... 目的:探讨运动对衰老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功能活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入选30名健康老年人(年龄:64.3±5.6岁),排除主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疾病史和临床证据,参与12周中等强度改良布鲁斯运动试验(每周3次,每次30 min,共12周)。运动前后抽取志愿者外周血20ml提取分离培养EPCs,比较EPCs体外迁移、粘附能力变化;通过建立裸鼠颈动脉拉脱损伤模型,观察运动对EPCs修复裸鼠颈动脉内皮损伤能力的影响。检测运动前后EPCs表面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2周的平板运动明显提高衰老EPCs体外的迁移、粘附及血管内皮损伤修复能力(运动前:33.1%±6.2%;运动后:50.6%±7.1%;P<0.01)。EPCs表面的CXCR4信号通路明显上调(P<0.01)。结论:运动明显改善老年志愿者EPCs血管内皮损伤修复能力,其机制可能与EPCs表面的CXCR4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内皮祖细胞 内皮损伤 内皮修复 CXCR4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