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硬组织修复材料的骨再生机理研究
1
作者 邹学农 陈大福 +5 位作者 田伟 张西正 吴刚 董华 周永胜 周光前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2年第9期40-50,共11页
传统硬组织修复材料由于在组成及结构上与人体骨组织存在较大差异,植入体内后的骨组织修复过程基本上是一种被动的"充填"过程,且材料的降解速度与新骨形成速度不匹配,难以达到真正的"生物性融合",严重制约了该类材... 传统硬组织修复材料由于在组成及结构上与人体骨组织存在较大差异,植入体内后的骨组织修复过程基本上是一种被动的"充填"过程,且材料的降解速度与新骨形成速度不匹配,难以达到真正的"生物性融合",严重制约了该类材料在骨科临床的推广应用。因此,设计与制备具有"主动修复功能"和"可调控生物响应特性"的第3代新型硬组织修复材料已成为当前骨科临床的新需求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介绍了硬组织修复材料的骨再生机理研究方法,综述了硬组织修复材料与宿主防御和骨再生及宿主微环境对材料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指出硬组织修复材料植入体内后所发生的序列事件可能通过表观遗传修饰使得基因表达受材料本身和宿主微环境等因素的调控,提出新型硬组织修复材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组织修复材料 骨再生 宿主防御 宿主微环境 表观遗传学 基因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兔腰段脊神经后根组织化学特点及显微结构的研究
2
作者 张毅 卢昊 +3 位作者 程钢 刘小林 杨俐敏 何彩凤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3844-3847,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家兔腰段脊神经后根不同部位神经小束的分布形态及Ⅰa类传入神经纤维的含量及分布特点,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选择手术部位提供参考。方法:6只成年新西兰白兔,显微解剖腰3(L3)~腰5(L5)脊神经后根,分别行圆锥起始... 目的:通过观察家兔腰段脊神经后根不同部位神经小束的分布形态及Ⅰa类传入神经纤维的含量及分布特点,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选择手术部位提供参考。方法:6只成年新西兰白兔,显微解剖腰3(L3)~腰5(L5)脊神经后根,分别行圆锥起始部、中段及椎间孔部冰冻切片、HE及乙酰胆碱酶(AChE)组织化学染色,观察Ⅰa类传入纤维在L3~L5脊神经后根神经束中的组织化学和分布特点及不同部位神经小束的分束情况;Image-ProPlus6.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不同小束Ⅰa类传入纤维计数分析。结果:后根神经小束在圆锥起始部间隔较开,排列较规则,大致平行排列;后根中间部各神经小束未见交叉或再次分束、各小束间距离缩小,排列趋于紧密;椎间孔部各神经小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排列更加紧密;HE染色显示家兔后根神经小束内Ⅰa类传入神经纤维分布均匀,直径粗大,轴突深染,髓鞘不着色;AChE染色发现脊神经后根Ⅰa类传入神经纤维染色为阴性,轴突不着色,髓鞘也不染色;后根神经小束AChE浅染组Ⅰa类传入神经纤维含量和含量百分比均高于深染组(P<0.05)。结论:家兔腰段脊神经后根分束固定,不同部位神经小束排列不同,圆锥部较椎间孔部易于分离;Ⅰa类传入神经纤维在不同神经小束分布不均匀,在AChE染色中浅染含量相对较高,深染的神经小束Ⅰa类传入神经纤维含量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后根 Ⅰa类传入神经纤维 组织化学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流产与夫妻双方绒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珠玉 游泽山 +4 位作者 苏秀梅 张秀明 李再仪 吴再归 江丽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5-89,共5页
【目的】探讨复发性自然流产(RSA)与中国南方夫妻双方及绒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1154G>A)的关系。【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271对RSA夫妇和250名女性对照、200名男性对照、60例复发自然流产绒... 【目的】探讨复发性自然流产(RSA)与中国南方夫妻双方及绒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1154G>A)的关系。【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271对RSA夫妇和250名女性对照、200名男性对照、60例复发自然流产绒毛及人工流产绒毛的VEGF基因-1154G>A多态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情况。【结果】在女方RSA组和对照组,VEGF基因-1154G/A的三种基因型频率(G/G、G/A、A/A)分布不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女方RSA组和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G、A)分别是74.7%、25.3%和82.2%、17.8%,女方携带A等位基因发生RSA的风险大于携带G等位基因(P=0.003,OR=1.562,95%CI=1.157-2.109)。在男方RSA组和对照组,VEGF基因-1154G/A的三种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837、0.572)。在留取的绒毛RSA组和人工流产组,VEGF基因-1154G/A的三种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708、0.757)。【结论】女方VEGF基因-1154G/A多态与中国南方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发病风险相关,携带A等位基因增加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发生,男方及绒毛VEGF基因-1154G/A多态与中国南方复发性自然流产的无相关性。由此推测,与胎儿VEGF-1154G/A多态性相比,母方VEGF-1154G/A多态性与RSA的关系可能更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因多态性 复发性自然流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开门椎板成形术使用不同工具制作门轴对开门角度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蔚兰哲 崔尚斌 +2 位作者 魏富鑫 王乐 刘少喻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4-227,230,共5页
目的探究颈椎后路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20°尖嘴咬骨钳或高速微型磨钻两种不同工具制作门轴对椎板开门角度的影响。方法对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行颈椎后路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根据术中门轴制作工具的不同分... 目的探究颈椎后路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20°尖嘴咬骨钳或高速微型磨钻两种不同工具制作门轴对椎板开门角度的影响。方法对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行颈椎后路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根据术中门轴制作工具的不同分为咬骨钳组和磨钻组,对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内拍摄颈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分别测量术前与术后CT横断面上开门节段椎板与冠状面椎体的夹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并完整随访40例患者,其中咬骨钳组23例,磨钻组17例。其中咬骨钳组术前开门节段椎板与冠状面平均夹角为(37.58±4.09)°,磨钻组为(36.19±3.92)°,无统计学差异(P=0.286),而术后咬骨钳组开门角度为(62.27±3.99)°,磨钻组为(67.17±3.48)°,具有明显差异(P<0.001)。此外,两组间患者椎板扩大角度、术前术后角度比、角度扩大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使用20°尖嘴咬骨钳制作门轴较之使用高速微型磨钻,可以更加精确控制开门角度,使其不至于过大,更加接近理想开门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 开门角度 尖嘴咬骨钳 高速微型磨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胶原/海藻酸钠/透明质酸复合水凝胶用于血管组织工程细胞负载与3D培养 被引量:1
5
作者 谢航 刘纯 +1 位作者 胡灏 王志伟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6-33,共8页
胶原、海藻酸钠和透明质酸是天然来源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与生物安全性,在细胞培养、组织工程、药物负载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单纯的胶原力学性能较差,将胶原与海藻酸钠制备成复合水凝胶材料后,可以通过调节海藻酸钠与Ca^... 胶原、海藻酸钠和透明质酸是天然来源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与生物安全性,在细胞培养、组织工程、药物负载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单纯的胶原力学性能较差,将胶原与海藻酸钠制备成复合水凝胶材料后,可以通过调节海藻酸钠与Ca^(2+)交联程度来改变水凝胶支架的力学性能和孔隙率,模拟细胞培养的力学环境和细胞微环境。本研究通过PIUMA纳米压痕仪和DHR流变仪表征Ⅰ型胶原/海藻酸钠/透明质酸水凝胶的杨氏模量和溶胶-凝胶转变温度。并将内皮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在水凝胶微环境内进行3D培养,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培养0,3,5,7 d时细胞的活力情况,表征Ⅰ型胶原/海藻酸钠/透明质酸水凝胶的细胞相容性,并在内皮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培养0,1,4,6 d时,观察内皮细胞的迁移、成血管情况,在培养1,6,9 d时,观察内皮细胞的生长扩散情况。结果表明:水凝胶杨氏模量为(600±81)Pa,水凝胶的溶胶-凝胶转变温度为23.2℃。细胞培养0,3,5,7 d时,活力持续增强,培养4,6 d时,观测到共培养下内皮细胞的迁移,培养1,6,9 d时,水凝胶内的内皮细胞球体持续生长扩散。本工作表明,Ⅰ型胶原/海藻酸钠/透明质酸水凝胶对内皮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用于细胞3D培养的理想支架材料。水凝胶的杨氏模量和溶胶-凝胶转变温度对细胞活力无损害,可作为研究血管新生的相关体外模型,在血管组织工程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3D培养 Ⅰ型胶原 海藻酸钠 水凝胶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