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血液学异常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4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国材 郑冬 +4 位作者 李娟 罗绍凯 彭爱华 童秀珍 洪文德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6期150-152,共3页
[目的]探讨以血液学异常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hythematosus,SLE)的血液学特点。[方 法]对45例以血液学异常为首发表现的SLE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的血液学异常多种多样,其中以自身免疫性 血小板减少... [目的]探讨以血液学异常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hythematosus,SLE)的血液学特点。[方 法]对45例以血液学异常为首发表现的SLE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的血液学异常多种多样,其中以自身免疫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9例),白细胞减少(7例)为多见,分别占24%、20%及16%;其次为免疫 性全血细胞减少症(5例),Evan's综合征(4例)和血栓形成(3例),分别为11%、9%和6.791,;较少见的自有纯红细胞再生障 碍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各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纯巨核细胞减少性血小板减性紫癜各1例,分别各占4%与2%。 [结论]以血液学异常为首发表的SLE并非少见,其可经数月,数年甚至10余年后才出现SLE的典型表现,应引起临床医生的 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学异常 首发表现 SLE 系统性红斑狼疮 全血细胞减少症 血液学特点 血小板减少性 目的 典型 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再生磷酸酶3在恶性血液病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刘凤琪 徐丽梅 +2 位作者 李娟 王海河 童秀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5-379,共5页
肝再生磷酸酶3(phosphatase of regenerating liver-3,PRL-3)是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家族的一员。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家族有107个成员,它们通过将底物去磷酸化从而参与某些信号通路,被认为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2001年... 肝再生磷酸酶3(phosphatase of regenerating liver-3,PRL-3)是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家族的一员。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家族有107个成员,它们通过将底物去磷酸化从而参与某些信号通路,被认为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2001年,Saha等[1]通过基因表达系列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SAGE)的方法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再生磷酸酶3 急性髓系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Treg细胞的影响及与肿瘤负荷、化疗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滢 李娟 +2 位作者 黄蓓晖 刘俊茹 郑冬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85-990,共6页
目的:研究接受硼替佐米化疗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探讨硼替佐米对MM患者Treg细胞的影响及与肿瘤负荷、疗效的关系。方法: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初治MM患者接受硼替佐米联合方案化疗前后外周血T... 目的:研究接受硼替佐米化疗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探讨硼替佐米对MM患者Treg细胞的影响及与肿瘤负荷、疗效的关系。方法: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初治MM患者接受硼替佐米联合方案化疗前后外周血Treg细胞改变,对比12例接受传统方案化疗患者,分析Treg细胞变化与M蛋白及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的关系。结果:早期MM患者Treg细胞低于晚期患者,化疗后获缓解患者的Treg细胞下降(P<0.01),而化疗后未缓解患者Treg改变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血清β2-MG下降>50%的MM患者Treg细胞下降较β2-MG下降≤50%的患者Treg变化更明显(P<0.05)。硼替佐米联合方案化疗后患者Treg改变较传统方案化疗明显,且与缓解状态及血清β2-MG改变相关(P<0.05)。结论:Treg细胞是反映MM患者肿瘤负荷的指标。硼替佐米方案及传统方案化疗均对MM患者Treg细胞有清除作用,而硼替佐米对MM患者Treg抑制强于传统方案,且与疗效、肿瘤负荷相关,提示下调Treg细胞可能是硼替佐米治疗MM的有效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Β2-微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发生口腔黏膜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童秀珍 邹外一 +5 位作者 许多荣 李娟 罗绍凯 彭爱华 张国材 郑冬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82-585,共4页
【目的】探讨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口腔黏膜炎(OM)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5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7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allo-HSCT的临床资料,分析相关因素与口腔黏膜炎发生的关系。【结果】49... 【目的】探讨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口腔黏膜炎(OM)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5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7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allo-HSCT的临床资料,分析相关因素与口腔黏膜炎发生的关系。【结果】49例(65.0%)患者发生口腔黏膜炎,其中13例(26.5%)发生Ⅲ度,14例(28.6%)发生Ⅳ度,中位发生时间移植后第5(3~8)天。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疾病种类、移植方式与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TBI/CY(全身照射+环磷酰胺)预处理的患者口腔黏膜炎发生率高于BU/CY(白消安+环磷酰胺)方案(78.3%vs 59.6%,P<0.05),口服剂型白消安口腔黏膜炎发生率高于静脉剂型(91.2%vs 11.1%,P<0.001),无四氢叶酸钙(CF)解救甲氨蝶呤(MTX)口腔黏膜炎明显高于CF解救(87.0%vs 9.5%,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含TBI预处理方案(OR=3.6,P<0.05)、口服剂型白消安(OR=2.9,P<0.01)、无CF解救MTX(OR=17.1,P<0.001)是all-HSCT患者口腔黏膜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使用静脉剂型BU联合CY预处理方案、CF解救MTX的患者allo-HSCT后口腔黏膜炎发生率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 口腔黏膜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缓解后三氧化二砷和常规化疗巩固治疗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荷花 许多荣 +5 位作者 张婧 李娟 童秀珍 彭爱华 张国材 罗绍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5-490,共6页
【目的】探讨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缓解后三氧化二砷(ATO)和常规化疗交替巩固治疗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3年5月至2009年12月,初治APL患者完全缓解(CR)后采用ATO和常规化疗交替巩固治疗方案:ATO10mg/d每周5d×... 【目的】探讨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缓解后三氧化二砷(ATO)和常规化疗交替巩固治疗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3年5月至2009年12月,初治APL患者完全缓解(CR)后采用ATO和常规化疗交替巩固治疗方案:ATO10mg/d每周5d×4周或连续20d为1疗程,化疗为常规剂量蒽环类药物-阿糖胞苷"3+7"方案。【结果】54例初治APL患者CR后采用ATO和常规化疗交替巩固治疗方案,男29例,女25例,中位年龄31岁,ATO和化疗巩固中位疗程数各4(2~8)个,ATO总剂量中位数15.1(5.9~34.8)mg/kg。ATO巩固治疗结束阶段常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但不增加细菌感染率,其它毒副作用轻微、可逆。巩固治疗期间无治疗相关死亡,所有患者在巩固治疗期间获分子生物学完全缓解。中位随访39(12~91)个月,复发2例,其CR期分别为25和46个月;3年、5年无白血病生存率(LFS)和累积复发风险分别为(97.7±2.3)%、(93.4±4.7)%和(2.4±2.3)%、(6.8±4.7)%,其中CR>5年17例(占31%)、>3年29例(占54%),无ATO慢性蓄积中毒和继发第二恶性肿瘤的发生。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年龄、性别、病初WBC、Hb、PLT、LDH值、外周血和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比例以及诱导治疗方案中维甲酸是否联合ATO与LFS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初治APL缓解后采用ATO联合常规化疗安全有效,可获得更高的长期无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三氧化二砷 化疗 缓解后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对造血干(祖)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7
6
作者 童秀珍 李娟 +4 位作者 邹外一 彭爱华 张祥忠 叶玉津 温春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6-149,共4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上清液对造血干(祖)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半固体集落培养法观察28例活动期SLE骨髓基质细胞生长及其上清液对正常细胞、自身骨髓干/祖细胞的抑制作用;检测SLE其骨髓基质细胞上...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上清液对造血干(祖)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半固体集落培养法观察28例活动期SLE骨髓基质细胞生长及其上清液对正常细胞、自身骨髓干/祖细胞的抑制作用;检测SLE其骨髓基质细胞上清液中TNF-α、IFN-γ的水平;RT-PCR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IFN-γmR-NA的表达。【结果】①29%活动期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的集落数较正常人明显减少(P<0.05)。②体积分数为15%的活动期SLE骨髓基质上清液对正常人骨髓、自身SLE造血干/祖细胞混合集落(CFU-Mix)的形成较对照组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③活动期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的上清液TNF-α、IFN-γ的水平高于稳定期SLE组、正常对照组(P<0.05)。④70%活动期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有IFN-γmRNA的表达,而正常对照则未见有IFN-γmRNA的表达。【结论】活动期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上清液对正常、自身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有抑制作用,这与其基质细胞存在高表达TNF-α、IFN-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骨髓基质细胞 造血干细胞 造血祖细胞 细胞因子 细胞增殖 造血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sRANKL/OPG比值在判断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许多荣 苏畅 +4 位作者 邹外一 许辉茹 黄珊 李娟 罗绍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376-380,共5页
本研究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中可溶性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的配体(sRANKL)和护骨蛋白(OPG)的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BD)之间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42例初诊的MM病人(观察组)以及2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 本研究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中可溶性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的配体(sRANKL)和护骨蛋白(OPG)的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BD)之间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42例初诊的MM病人(观察组)以及2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清中sRANKL和OPG的水平以及破骨细胞代谢指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与Ⅰ型胶原蛋白羧基末端交联肽(CTP-Ⅰ)的水平,同时根据全身X光摄片判断MM患者骨损害情况并分析sRANKL/OPG比值与TRAP-5b、CTP-Ⅰ水平和骨损害发生及其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血清中sRANKL水平升高(中位水平9.33μg/L),OPG水平下降(中位水平4.93μg/L),sRANKL/OPG比值明显升高(比值2.65),与对照组相比各对应指标之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MM患者血清中sRANKL/OPG比值与TRAP-5b(r=0.512,p<0.05)和CTP-Ⅰ(r=0.481,p<0.05)水平之间均存在相关性。将观察组患者按有无骨损害分组发现,骨损害组(29例)和无骨损害组(13例)的sRANKL/OPG比值分别为5.13和1.12,有骨损害组的比值明显升高(p<0.05);如果按骨损害程度分组还发现,sRANKL/OPG比值与骨损害程度密切相关(r=0.445,p<0.05),但不同临床分型和不同临床分期(ISS分期)的MM患者之间,血清sRANKL/OPG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患者血清中sRANKL/OPG比值明显升高,不仅与破骨细胞代谢增强有关,还与骨损害的发生及其程度相关,所以sRANKL/OPG比值可作为判断MBD的一个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 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 护骨蛋白 破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rtezomib增强三氧化二砷抑制KM3细胞生长和促凋亡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王清 李娟 +2 位作者 谷景立 刘俊茹 曾丽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7-301,共5页
目的:新的治疗药物及方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但仍然无法使其治愈。为了寻求治疗药物及方法,提高单药或联合用药对MM的治疗效果。我们观察了三氧化二砷(ATO,As2O3)单药及联合硼替佐米(Velcade,PS-341)有无增强诱导M... 目的:新的治疗药物及方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但仍然无法使其治愈。为了寻求治疗药物及方法,提高单药或联合用药对MM的治疗效果。我们观察了三氧化二砷(ATO,As2O3)单药及联合硼替佐米(Velcade,PS-341)有无增强诱导MM细胞凋亡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检测ATO单药及联合硼替佐米对KM3细胞的影响。应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活力,MTT(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比例。应用RT-PCR方法检测p65mRNA的表达变化。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65、p-p65、PARP、caspase-3、-8、-9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ATO抑制细胞生长,对KM3细胞p65mRNA及其蛋白没有显著影响,主要是通过激活caspase-3,-8,-9,诱导细胞凋亡。当与bortezomib联合用药时有协同促凋亡作用。结论:ATO单独作用于KM3细胞可以抑制其生长并诱导细胞凋亡,与bortezomib联用时有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硼替佐米 细胞凋亡 多发性骨髓瘤 KM3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晓桃 罗绍凯 +3 位作者 莫汉有 李娟 莫东华 周润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2-154,158,共4页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实验组43例患者、15例对照组,以及随访37例治疗3疗程后骨髓血浆MIP-1α的水平。【结果】①65.1%患者MIP-1α...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实验组43例患者、15例对照组,以及随访37例治疗3疗程后骨髓血浆MIP-1α的水平。【结果】①65.1%患者MIP-1α水平增高,其中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3.569,P=0<0.01),实验组中的活动进展期患者明显高于稳定期、正常人及其他血液病患者(P均<0.05);骨质破坏>2处患者明显高于骨质破坏≤2处的患者(t=5.56,P=0<0.01)。②有效组经治疗3个疗程后MIP-1α水平明显下降(t=3.237,P=0<0.05)。③MIP-1α与红细胞计数、白蛋白、β2-微球蛋白、骨损分、Durie-Salmon分期相关(P均<0.05)。【结论】大部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MIP-1α水平增高,MIP-1α可作为反映骨质破坏及瘤负荷的一项指标,动态监测MIP-1α可预测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 骨质破坏 瘤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β-cateni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邹外一 许多荣 +4 位作者 苏畅 陈媚 陈运贤 李娟 罗绍凯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09-712,共4页
目的:比较β-catenin在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各期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与bcr/abl及伊马替尼细胞遗传学疗效的关系,为探讨CML疾病进展机制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99例CML患者骨髓单... 目的:比较β-catenin在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各期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与bcr/abl及伊马替尼细胞遗传学疗效的关系,为探讨CML疾病进展机制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99例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β-catenin 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分析与bcr/abl的相关性;94例CML患者服用伊马替尼1年后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分析β-catenin与伊马替尼细胞遗传学疗效的关系。结果:CML急变期、加速期患者β-catenin的表达明显增高(P<0.01),而慢性期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别(P>0.05);β-catenin与bcr/abl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314,P>0.05);未达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的CML患者β-catenin明显增高(P<0.01)。结论:CML疾病进展阶段β-catenin的表达明显升高,β-catenin的表达与bcr/abl无明显相关,而与伊马替尼疗效有关,β-catenin可能参与CML疾病进展机制,可作为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慢性 Β-CATENIN BCR/ABL融合基因 伊马替尼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观察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β-catenin变化与细胞遗传学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邹外一 许多荣 +3 位作者 苏畅 陈媚 李娟 罗绍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68-1870,1873,共4页
目的检测β-catenin在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各期中的表达情况,并动态观察CML患者β-catenin变化与细胞遗传学疗效的关系,为临床更合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β-catenin在99例CML患者骨髓单... 目的检测β-catenin在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各期中的表达情况,并动态观察CML患者β-catenin变化与细胞遗传学疗效的关系,为临床更合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β-catenin在99例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94例CML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前及后一年内每3月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分析β-catenin变化与细胞遗传学疗效的关系。结果 CML急变期、加速期患者β-catenin的表达明显增高(P<0.001),而慢性期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别(P>0.05);β-catenin持续阴性患者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率明显高于β-catenin持续阳性或转为阳性的患者(P<0.001)。结论 CML疾病进展阶段β-catenin的表达明显升高,β-catenin表达持续增高或转为阳性提示伊马替尼疗效可能不佳,应尽早采取其他治疗措施以提高缓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慢性 Β-CATENIN BCR/ABL融合基因 伊马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硼替佐米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出凝血功能及循环中微颗粒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刁翔文 李娟 +2 位作者 刘俊茹 黄蓓晖 李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92-797,共6页
目的:研究采用含硼替佐米方案(PAD)诱导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出凝血功能及循环中总微颗粒(TMPs)水平的变化特点。方法: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8例新诊断MM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TMPs水平,观察MM患者PAD治疗前后血小板、凝血、抗凝、... 目的:研究采用含硼替佐米方案(PAD)诱导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出凝血功能及循环中总微颗粒(TMPs)水平的变化特点。方法: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8例新诊断MM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TMPs水平,观察MM患者PAD治疗前后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和TMPs的改变。结果:治疗前MM患者FVIII:C和vWF:Rco升高[(152.89±31.14)%和(165.69±38.43)%];血小板聚集功能下降[(63.76±21.36)%];PAI升高[3.98(1.63)U/mL];TMPs较健康对照组升高[(640.65±214.22)μL vs(134.29±63.09)μL,P<0.01],并与β2-MG正相关(r=0.672,P<0.01)。PAD治疗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恢复[(77.83±15.62)%,P=0.01];PAI异常得到纠正[0.88(1.38)U/mL,P<0.01];TMPs也进行性下降,3疗程PAD后降至(184.25±93.35)/μL(P<0.01)。结论:MM患者本身具有血小板、凝血、纤溶异常和TMPs水平升高;PAD方案使疾病缓解同时恢复患者血小板功能,纠正纤溶异常,并降低TMPs水平,以上改变可能是采用含硼替佐米方案治疗的MM患者血栓发生率低的部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微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钠诱导K562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并上调p^21WAF1基因mRNA的表达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祥忠 尹爱华 +4 位作者 刘建华 朱小玉 何敏 丁倩 陈运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726-1729,共4页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细胞株(K562细胞)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处理后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利用RT-PCR方法检测p21WAF1基因的mRNA的表达。结果:VPA引起K562细...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细胞株(K562细胞)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处理后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利用RT-PCR方法检测p21WAF1基因的mRNA的表达。结果:VPA引起K562细胞凋亡增加[(11.47±0.25)%vs(4.77±0.40)%,(P<0.05)]和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82.30±9.41)%vs(40.13±2.12)%,(P<0.05)]。同时处理后的细胞中p21WAF1基因mRNA的表达增加[(1.65±0.91)vs(0.25±0.04),P<0.05]。结论:VPA可能通过上调p21WAF1基因,导致K562细胞周期阻滞并引起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 白血病 髓样 慢性 K562细胞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基因 P^21WAF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与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国材 罗绍凯 +5 位作者 李娟 彭爱华 童秀珍 郑冬 谭恩勋 洪文德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1-174,共4页
[目的]比较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和异基因骨髓移植(auo-BMT)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allo-PBSCT治疗15例,BMT治疗17例.预处理方案:环磷酰胺(Cy)60 mg/(kg@d)×2 d+单次全身照射7.5~8.0 Gy;或白消安(Bu)4 mg/(kg@... [目的]比较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和异基因骨髓移植(auo-BMT)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allo-PBSCT治疗15例,BMT治疗17例.预处理方案:环磷酰胺(Cy)60 mg/(kg@d)×2 d+单次全身照射7.5~8.0 Gy;或白消安(Bu)4 mg/(kg@d)×4 d+Cy 60 mg/(kg@d)×2 d.[结果]32例均植活,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和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allo-PBSCT组分别14 d和15 d,allo-BMT组分别为20 d和23 d(P<0.05).allo-PBSCT组移植相关死亡3例(20%),复发3例(20%),9例无病生存,2年无病生存率为64%±10%:allo-BMT组相关死亡4例(24%),复发3例(18%),10例无病生存,2年无病生存率为59%±1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llo-PBSCT组有5例(33%),BMT6例(35%)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llo-PBSCT组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6例(40%),明显高于allo-BMT组2例(12%),P<0.05.[结论]allo-PBSCT疗效与allo-BMT相当,但allo-PBSCT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同种 造血干细胞移植 骨髓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各期疗效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邹外一 许多荣 +2 位作者 苏畅 李娟 罗绍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660-1662,共3页
目的对比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与进展期的临床疗效及生存情况,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85例CML慢性期、24例加速期及19例急变期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检测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学疗效,评估总生存及疾病进展情况并分... 目的对比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与进展期的临床疗效及生存情况,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85例CML慢性期、24例加速期及19例急变期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检测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学疗效,评估总生存及疾病进展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观察其副作用。结果①CML慢性期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完全分子学缓解率分别为100%、82.4%和21.2%,预计5年总生存率、无疾病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92.1%、84.7%,均明显高于加速期及急变期患者(P<0.0001)。②CML慢性期中初治42例患者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完全分子学缓解率、5年总生存率及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2.9%、26.3%、100%和95.2%,与干扰素治疗失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CML慢性期严重血细胞减少明显少于加速期及急变期(P<0.0001),非血液学副作用均少见且轻微。④多因素分析显示伊马替尼治疗前有干扰素等其他治疗及停药时间长为影响CML慢性期患者获得细胞遗传学缓解、PFS的独立不利因素。结论CML早期应用伊马替尼疗效佳、安全性好,伊马替尼应作为其一线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伊马替尼 bcr/ab1融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切除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郑冬 张国材 +1 位作者 李娟 罗绍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4期133-134,共2页
[目的]分析脾切除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1年1月至2005年2月期间进行传统开腹脾切除术或腹腔镜脾切除术的82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3—75个月,平均随访19.... [目的]分析脾切除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1年1月至2005年2月期间进行传统开腹脾切除术或腹腔镜脾切除术的82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3—75个月,平均随访19.2个月。43例(52%)完全显效(complete response,CR),19例(23%)部分显效(partial response,PR),20例(24%)脾切除术治疗无效(No response,NR)。CR+PR组患者年龄较NR组年轻(P=0.041),而性别、病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R组与NR组病例组成(激素依赖型/激素无效型)差异有显著性,CR+PR组激素依赖型比例高于NR组(P<0.001)。CR+PR组激素无效型患者采用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有效率高于NR组(P< 0.001)。CR+PR组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术后血小板数目峰值及术前骨髓检查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NR组患者(P分别为0.004、<0.001和0.037)。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及术后血小板数目峰值是脾切除术疗效的预后因子(P分别为0.048、0.029和0.001)。[结论]脾切除术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具有良好效果。年龄轻、激素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术前血小板计数或术后血小板数目峰值及术前骨髓检查骨髓巨核细胞计数较高者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切除术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免疫性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DTA抗凝剂所致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童秀珍 卜珊珊 +1 位作者 汪延生 李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6期236-238,共3页
[目的]探讨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剂所致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的临床特点及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2007年间10例EDTA抗凝剂所致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经不同抗凝剂仪器检测、手工法计算血小板数及血涂片瑞-姬氏... [目的]探讨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剂所致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的临床特点及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2007年间10例EDTA抗凝剂所致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经不同抗凝剂仪器检测、手工法计算血小板数及血涂片瑞-姬氏染色法观察血小板形态的情况,探讨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结果]EDTA抗凝剂仪器测出血小板数为(18.7±10)×109/L,换用枸橼酸钠法、手工法检测血小板数分别为(165.1±42)×109/L、(186.8±52.0)×109/L,与EDTA抗凝法比较,P均<0.01,中位误诊时间为21 d(7~30 d),基础疾病分别颅咽管瘤1例、鼻咽癌1例、慢性肾炎尿毒症期2例、乙型肝炎1例、冠心病1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子宫肌瘤1例、高血压病1例、健康体检1例,基础疾病与假性血小板减少程度的无关系。[结论]EDTA抗凝剂所致假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较低,极易误诊,对于临床上无出血倾向的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注意排除EDTA-PTCP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剂 乙二胺四乙酸(EDTA) 假性血小板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破骨细胞分化的RANK特异性cDNA片段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许多荣 罗绍凯 +3 位作者 苏畅 方荸荠 黄珊 李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在生理条件下寻找调节破骨细胞(OC)分化的核转录因子NF-κB受体激动剂(RANK)的特异性cDNA功能片段,为研究OC分化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先将RANK膜内部分的1.2kb大小的cDNA分成20个片段,用缺失突变的方法构建出20个由肿瘤... 【目的】在生理条件下寻找调节破骨细胞(OC)分化的核转录因子NF-κB受体激动剂(RANK)的特异性cDNA功能片段,为研究OC分化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先将RANK膜内部分的1.2kb大小的cDNA分成20个片段,用缺失突变的方法构建出20个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和RANK跨膜和膜内部分组成的TNFR1/RANK嵌合体的突变体,每一个突变体在RANK膜内部分含60bp缺失。再将RANK-cDNA第1561~1680bp之间的120bp片段分为10个片段,构建10个新的TNFR1/RANK突变体,每一个突变体在其RANK膜内部分含12bp缺失。用包装细胞PlatE分别将各突变体包装成逆转录病毒,通过感染分别将这些逆转录病毒转染到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和2基因敲除小鼠的骨髓巨噬细胞(BMM)中。用TNFɑ刺激后、观察哪一个突变体不能诱导OC形成。【结果】首先发现表达TNFR1/RANK1561-1620或TNFR1/RANK1621-1680的逆转录病毒感染的BMM不能分化成OC,然后在RANK-cDNA第1561~1680bp这个大的片段中又发现表达TNFR1/RANK1597-1608、TNFR1/RANK1609-1620、TNFR1/RANK1621-1632或TNFR1/RANK1633-1644的逆转录病毒感染的BMM也不能分化成OC。【结论】RANK-cDNA第1597~1644bp之间的48bp片段(5′-gggcaggtgatgaacttcaagggtgacatcatcgtggtgtatgtcagc-3′)对OC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NK特异性cDNA片段 嵌合体 破骨细胞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nucleostemin基因的表达与其类型、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童秀珍 邹外一 +4 位作者 卜珊珊 汪延生 李娟 罗绍凯 陈运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171-2174,共4页
目的:探讨nucleostemin(NS)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6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nucleostemin基因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的关系。结果: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nucleostemin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于... 目的:探讨nucleostemin(NS)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6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nucleostemin基因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的关系。结果: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nucleostemin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于完全缓解组、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nucleostemin表达水平低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P<0.05),ANLL中M2、M3、M4、M5患者nucleostemin表达进行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白血病患者nucleostemin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肝、脾肿大和外周血白细胞数无明显相关(P>0.05),nucleostemin基因高表达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症状完全缓解(CR)率低于低表达的患者(51.3%vs83.3%,P<0.05),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达完全缓解者nucleostemin呈低表达,nucleostemin持续高表达或下降后又上升的患者呈现难治及复发。结论:Nucleostemin基因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高表达,可作为疗效评价及监测残留病灶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 基因 核干细胞因子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清髓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媚 邹外一 +5 位作者 许多荣 童秀珍 彭爱华 李娟 罗绍凯 黄珊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近期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9例确诊的年轻SAA患者接受了同胞HLA全相合外周造血干细胞(PBSC)移植,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50mg·kg-1·d-1... 【目的】探讨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近期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9例确诊的年轻SAA患者接受了同胞HLA全相合外周造血干细胞(PBSC)移植,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50mg·kg-1·d-1,移植前5d至移植前2d静滴)+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thymocyte globulin,2.5mg·kg-1·d-1,移植前5d至移植前3d静滴)。观察移植后临床造血重建时间及近期并发症,并于移植后40d、180d和360d用短小片段重复序列(STR)动态检测其植入情况。【结果】9例患者移植后中性粒细胞升至0.5×109/L的时间平均为14.5d、血小板升至20×109/L的时间平均为23.5d,移植后180d和360d的外周血象及骨髓象均恢复正常,移植后40d、180d和360dSTR显示9例均表现为完全嵌合体(FDC);所有病例中,有1例发生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2例出现Ⅰ度aGVHD,2例发生局限性慢性GVHD;6例患者出现CMV血症,更昔洛韦治疗有效;1例发生念珠菌性肠炎、1例发生曲霉菌性肺炎和1例发生细菌性肺炎,抗真菌或细菌治疗后痊愈;3例患者出现口腔溃疡,1例患者出现出血性膀胱炎,未发现肝静脉闭塞病。所有患者目前均存活且在随访中。【结论】非清髓同胞Allo-HSCT造血重建快、植入率高且并发症少,是治疗年轻SAA患者的有效手段,但本研究中病例年龄轻、诊断到移植之间的时间短、血制品输注少,是移植成功的有利因素,在其他SAA的患者中能否取得良效还需更多临床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疗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