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经验性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赵莹 李娟 +2 位作者 黄蓓晖 罗绍凯 谷景立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00-203,共4页
目的观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经验性治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缺合并感染146例,其中68例接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每8小时1次;78例接受亚胺培南... 目的观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经验性治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缺合并感染146例,其中68例接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每8小时1次;78例接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0.5g,每6小时1次,两组均联合依替米星。结果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组有效率为75.0%,细菌清除率为73.3%;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的有效率为80.8%,细菌清除率为72.2%,P值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低且轻微,但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相比,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组胃肠道不良反应更少见(5.9%和17.9%,P<0.05),二重感染发生率低(13.2%和26.9%,P<0.05)。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疗效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相似,二重感染较少发生,可以作为恶性血液病化疗后感染的一线经验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恶性血液病 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评估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出血风险的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任俊 林婉颐 周振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25-1229,1237,共6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评估急性白血病(AL)患者发生血小板无效输注(PTR)时出血的风险。方法研究成人AL患者PTR组与非PTR组TEG参数的特点,比较PTR组出血组与无出血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及TEG参数的差异。结果58例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A...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评估急性白血病(AL)患者发生血小板无效输注(PTR)时出血的风险。方法研究成人AL患者PTR组与非PTR组TEG参数的特点,比较PTR组出血组与无出血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及TEG参数的差异。结果58例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AL患者发生PTR的比例为48.28%。PTR患者采用输注大剂量丙球共20例,输注有效率为40%,PTR患者采用输注配型血小板共26例,输注有效率为42.62%。分析41例PTR组与59例非PTR组的TEG参数,PTR组血小板输注前与输注后PLT值、R值、K值、α角、M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PTR组血小板输注后PLT值、MA值显著高于输注前(P<0.05),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PTR组与PTR组比较,输注后PLT值、MA值均明显高于PTR组(P<0.05)。PTR组患者出血组与无出血组的PLT值及TEG相关参数比较,PLT值、TEG的R值、K值、α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出血组的MA值明显高于出血组(P<0.05)。结论发生PTR的AL患者单纯血小板计数不能准确反映患者发生出血风险,TEG MA值可以有助于评估AL患者的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化疗后小鼠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36
3
作者 朱小玉 陈运贤 +3 位作者 钟雪云 张祥忠 刘建华 何敏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25-928,共4页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化疗后小鼠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用5-氟尿嘧啶(5-FU)50mg/(kg·d)×3天腹腔注射BALB/c小鼠,检测小鼠免疫功能。治疗组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40、80ml/(kg·d)分别腹腔注射给药,连续7天;对照组...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化疗后小鼠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用5-氟尿嘧啶(5-FU)50mg/(kg·d)×3天腹腔注射BALB/c小鼠,检测小鼠免疫功能。治疗组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40、80ml/(kg·d)分别腹腔注射给药,连续7天;对照组予生理盐水40ml/(kg·d)。于治疗第7天和第15天予免疫器官重量法检测胸腺、脾脏指数,用流式细胞仪(FACS)测定脾淋巴细胞中T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及脾淋巴细胞膜IL-2R(即活化T淋巴细胞CD3+CD25+)百分率;MTT法测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用5-FU化疗后小鼠免疫功能低下;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后小鼠脾CD3+、CD3+CD4+CD8-、CD3+CD4+CD8-/CD3+CD4-CD8+(即CD4+/CD8+)、CD3+CD25+百分率及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能持续1周以上。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可提高化疗后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且疗效较长。临床上可试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进行保护,或对化疗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参 黄芪 化疗 小鼠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2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苏畅 罗绍凯 +1 位作者 许丽梅 颜棉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8期1308-1309,共2页
目的 总结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 (MM)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的特点。方法 对 2 3例住院的轻链型MM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轻链型MM临床症状主要为骨痛 ,实验室检查可有贫血 (73 9% )、骨骼损害 (87% )、血钙增高 (2 1 7% ... 目的 总结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 (MM)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的特点。方法 对 2 3例住院的轻链型MM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轻链型MM临床症状主要为骨痛 ,实验室检查可有贫血 (73 9% )、骨骼损害 (87% )、血钙增高 (2 1 7% )、蛋白尿 (10 0 % )、肾功能损害 (4 3 5 % )、血清球蛋白水平降低 ,血清蛋白电泳多无阳性发现 ,免疫固定电泳可明确分型。 (2 )与IgG型MM比较 ,在临床分期、白蛋白水平、血钙水平、肾功能损害、β2 -微球蛋白含量等方面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轻链型MM临床表现多变 ,骨骼破坏和肾功能损害突出 ,恶性程度高 ,有效的化疗结合综合治疗措施能提高病情缓解率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链 MM 肾功能损害 多发性骨髓瘤 血钙 实验室检查 骨骼 水平 结论 显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预性治疗大鼠心肌梗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4
5
作者 陈运贤 欧瑞明 +5 位作者 钟雪云 钟立业 赵洪云 管慧红 彭龙云 张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153-1155,I001,共4页
目的 :探讨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干预性治疗心肌梗塞动物模型的作用。方法 :健康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塞干预性治疗组和心肌梗塞对照组。干预性治疗组予G -CSF 10 μg·kg-1·d-1皮下注射 5d ,并于第 3d用盐酸异丙肾上腺... 目的 :探讨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干预性治疗心肌梗塞动物模型的作用。方法 :健康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塞干预性治疗组和心肌梗塞对照组。干预性治疗组予G -CSF 10 μg·kg-1·d-1皮下注射 5d ,并于第 3d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 (ISO) 5mg/kg腹腔注射复制大鼠心肌梗塞模型。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5d ,也于第 3d用ISO复制心肌梗塞模型。两组均于注射ISO后 2周、4周将动物处死 ,取出心脏 ,病理检查大鼠心肌梗塞的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注射ISO后 2周、4周 ,干预性治疗组心室肌疤痕组织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 .0 5 ) ,并可见到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结论 :G -CSF能促进梗死后心肌组织再生 ,明显减少心肌梗塞后疤痕组织范围 ,可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干预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干细胞 心肌梗塞 组织再生 动物实验 干预性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凝烧灼冠状动脉制作大鼠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被引量:16
6
作者 陆英 陈运贤 +3 位作者 钟雪云 赵洪云 管慧红 欧瑞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制作方法。[方法]大鼠麻醉后,经口腔插管连通动物呼吸机,切开胸廓暴露心脏,电凝烧灼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然后于12 h,2 d和2周后将大鼠处死,取出心脏,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对照组使用冠状动脉结...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制作方法。[方法]大鼠麻醉后,经口腔插管连通动物呼吸机,切开胸廓暴露心脏,电凝烧灼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然后于12 h,2 d和2周后将大鼠处死,取出心脏,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对照组使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制作心肌梗死模型。[结果]在电凝烧灼大鼠冠状动脉后,大鼠心肌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继而有肉芽组织长入梗死灶内,最后形成疤痕。用电凝烧灼法可成功复制心肌梗死大鼠动物模型。与冠状动脉结扎法相比较,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死亡率低。[结论]电凝烧灼法作为一种复制心肌梗死模型的新方法,有其自身的优势,可用于心肌梗死发生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动物 疾病模型 大鼠 电凝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清及树突状细胞分泌APRIL、BAFF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周振海 庄兰 +2 位作者 李小银 李娟 罗绍凯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44-747,共4页
目的:通过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DC)分泌的增殖诱导配体(APRIL)、B细胞活化因子(BAFF)特点,进一步明确ITP的发病机制。方法:研究16例初诊(初诊组)、14例治疗后获得有效(显效或良... 目的:通过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DC)分泌的增殖诱导配体(APRIL)、B细胞活化因子(BAFF)特点,进一步明确ITP的发病机制。方法:研究16例初诊(初诊组)、14例治疗后获得有效(显效或良效,有效组)的ITP患者,14例健康对照组。ELISA法检测外周血清及MoDC经LPS活化后的上清APRIL、BAFF,荧光实时定量PCR测定活化后MoDC的BAFF、APRIL表达。结果:血清及DC培养上清APRIL、BAFF水平、MoDC的APRIL、BAFFmRNA表达量初诊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有效组;除MoDC的BAFF mRNA与血小板计数之间,血清APRIL与MoDC的APRIL mRNA表达量之间无相关关系外,其余ITP患者血清、MoDC培养上清APRIL、BAFF、MoDC的APRIL、BAFF mRNA表达量之间分别有正相关关系,而与血小板计数之间均有负相关关系,对照组各参数之间除上清APRIL、BAFF分别与MoDC的APRIL、BAFF mRNA表达量之间有正相关关系外其余均无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DC分泌的APRIL、BAFF与ITP发病及病情进展有密切关系,DC可能通过分泌APRIL、BAFF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树突状细胞 增殖诱导配体 B细胞活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塞 被引量:43
8
作者 陈运贤 欧瑞明 +7 位作者 钟雪云 钟立业 陈惠珍 彭龙云 曾武涛 靳三庆 张希 韩忠朝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I001,共4页
目的 :探讨G -CSF动员的骨髓来源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塞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与对缺血濒死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异丙肾上腺素 (ISO)复制急性心肌梗塞大鼠动物模型 ,于 3h后用G -CSF动员骨髓干细胞释放和迁移至心肌梗塞部位 ,并分别于 2... 目的 :探讨G -CSF动员的骨髓来源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塞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与对缺血濒死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异丙肾上腺素 (ISO)复制急性心肌梗塞大鼠动物模型 ,于 3h后用G -CSF动员骨髓干细胞释放和迁移至心肌梗塞部位 ,并分别于 2 4h、48h和 2周后杀死大鼠 ,取出心脏 ,检测心肌的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用ISO后 2 4h对照组可见散在心肌梗塞灶 ,坏死区周围有多量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 ,而治疗组大鼠心肌坏死程度较对照组轻 ,浸润的细胞以单个核细胞为主 ;48h后对照组心肌梗塞灶进一步扩大 ,呈散在片状分布 ,而治疗组心肌梗塞灶扩大不明显 ,呈散在灶性分布 ,并可见成堆或散在分布的淋巴细胞样细胞 ;2周后 ,治疗组未见明显心肌梗塞后疤痕组织 ,可见新生的心肌细胞生长。结论 :G -CSF对缺血濒死心肌有保护作用 ,用G -CSF动员骨髓来源的干细胞进行“自我移植” ,可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骨髓干细胞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AM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大鼠血清促进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运贤 何敏 +7 位作者 刘建华 陈嘉榆 陈惠珍 张祥忠 朱小玉 陈求刚 项鹏 钟雪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53-857,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血清在体外对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分化为心肌细胞的作用。方法:将大鼠BMSC分为6组进行细胞培养:Ⅰ组为未诱导组(对照组),Ⅱ组为5-aza诱导组,Ⅲ组为5-aza+AMI血清诱导组,Ⅳ组为5-aza+正常大鼠血清诱...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血清在体外对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分化为心肌细胞的作用。方法:将大鼠BMSC分为6组进行细胞培养:Ⅰ组为未诱导组(对照组),Ⅱ组为5-aza诱导组,Ⅲ组为5-aza+AMI血清诱导组,Ⅳ组为5-aza+正常大鼠血清诱导组,Ⅴ组为AMI血清诱导组,Ⅵ组为正常大鼠血清诱导组。培养30d后进行分化细胞鉴定,检测细胞的形态变化和心肌肌钙蛋白(cTnT)、心肌细胞转录因子GATA-4和结蛋白(desmin)的表达。结果:大鼠BMSC经5-aza或5-aza联合血清诱导后,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其cTnT、GATA-4、desmin表达阳性。对照组和单纯血清诱导组的BMSC未见形态改变,其cTnT亦为阴性,但GATA-4、desmin却呈弱阳性。另外,5-aza联合血清诱导组在诱导2周后可观察到部分细胞呈缓慢而有节律的跳动,而单纯5-aza诱导组未见细胞跳动。结论:单纯用AMI大鼠血清不能诱导BMSC向心肌细胞分化,但AMI血清能促进5-aza诱导的BMSC向心肌细胞分化,并促进分化的心肌细胞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 阿扎胞苷 心肌梗死 心肌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分布特点及其活化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振海 李小银 +3 位作者 潘倩影 周燕英 苏畅 李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13-1516,共4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状细胞(DC)存在异常。本研究旨在分析ITP患者DC的分布特点及其活化状态,以进一步明确ITP患者DC异常的机制。将ITP患者分为初诊组、难治组、有效组(完全反应+有效),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骨髓和...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状细胞(DC)存在异常。本研究旨在分析ITP患者DC的分布特点及其活化状态,以进一步明确ITP患者DC异常的机制。将ITP患者分为初诊组、难治组、有效组(完全反应+有效),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骨髓和/或脾脏中髓系树突状细胞(m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分布比例,各部位mDC、pDC细胞分化程度、成熟mDC和pDC抗原CD80、CD86的表达。结果表明,各组患者各部位mDC比例均较pDC高,难治组各部位mDC、pDC比例较初诊组、有效组高,且难治组中脾脏mDC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各组pDC比例各部位差别不明显;各组患者各部位mDC、pDC的CD86的表达较CD80高,各组mDC、pDC的CD80的表达比例均较低,各部位差别不明显;难治组各部位mDC、pDC的CD86表达较初诊组、有效组高,且难治组中脾脏mDC的CD86表达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结论:ITP患者mDC、pDC的分布存在异常,脾脏mDC分布比例较高,分化较成熟,脾脏mDC可能与ITP发病较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髓系树突状细胞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活化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振海 李小银 +2 位作者 潘倩影 周燕英 李娟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30-1232,1235,共4页
目的:分析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DC)的活化状态,以进一步明确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状细胞(DC)存在异常的机制。方法:将ITP患者分为初诊组、难治组、有效组(完全反应+有效),以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流式细... 目的:分析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DC)的活化状态,以进一步明确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状细胞(DC)存在异常的机制。方法:将ITP患者分为初诊组、难治组、有效组(完全反应+有效),以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MoDC活化前吸收葡聚糖(dextran)抗原能力(MFI),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MoDC活化后细胞表面CD80、CD86的表达率以确定DC分化、成熟能力,ELISA法检测各组MoDC活化培养上清的IL-6、IL-12的含量。结果:难治组、初治组MFI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有效组,难治组、初治组的CD86、CD80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有效组,难治组、初治组的IL-6、IL-1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有效组,有效组的IL-6、IL-1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ITP患者未活化MoDC吸收抗原能力增强,活化后分化成熟度较高,这些可能与ITP的发病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树突状细胞 白介素12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γ与抗CD20单克隆抗体对骨髓瘤细胞增殖影响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振海 李幼姬 +3 位作者 李娟 罗绍凯 洪文德 李小银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3-135,137,共4页
目的 :体外研究干扰素γ能否增加多发性骨髓瘤 (MM)瘤细胞表面CD2 0的表达、增强抗CD2 0单克隆抗体美罗华抗骨髓瘤的作用。方法 :将浓度为 (0~ 80 0 )U ml的重组人干扰素γ(hrγ IFN) ,联合浓度为 (0~ 2 0 )U ml的美罗华 ,分别与 14... 目的 :体外研究干扰素γ能否增加多发性骨髓瘤 (MM)瘤细胞表面CD2 0的表达、增强抗CD2 0单克隆抗体美罗华抗骨髓瘤的作用。方法 :将浓度为 (0~ 80 0 )U ml的重组人干扰素γ(hrγ IFN) ,联合浓度为 (0~ 2 0 )U ml的美罗华 ,分别与 14例初治 (初治组 )和 16例复发难治 (难治组 )的MM患者瘤细胞在半固体甲基纤维素培养体系中培养 ,观察它们对瘤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 ,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上述不同浓度hrγ IFN处理前后瘤细胞表面CD2 0的表达。结果 :hrγ IFN浓度分别≥ 5 0U ml或≥ 10 0U ml可明显增加初治组或难治组瘤细胞表面CD2 0的表达 ;单用≥ 5 0U ml或≥ 10 0U ml的hrγ IFN对初治组或难治组瘤细胞集落形成有抑制作用 ,而单用≥ 16U ml的美罗华只对初治组瘤细胞集落形成有轻度抑制 ;≥ 5 0U ml的hrγ IFN联合≥12U ml的美罗华 ,或≥ 10 0U ml的hrγ IFN联合≥ 16U ml的美罗华 ,对初治组或难治组瘤细胞集落形成的抑制大于单用同浓度的hrγ IFN或美罗华。结论 :体外hrγ IFN能抑制MM瘤细胞集落形成 ,并可通过增加瘤细胞表面CD2 0的表达而增强美罗华对瘤细胞集落形成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重组人干扰素Γ 美罗华 细胞培养 CD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乙酰肝素酶表达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郑冬 袁梅 +4 位作者 李娟 谷景立 卢博 刘俊茹 黄蓓晖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65-868,共4页
目的:研究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的乙酰肝素酶(HPA)表达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U266细胞,以不同浓度的硼替佐米进行处理,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用RT-PCR方法检测HPA mRNA水平的变化,用Western bl... 目的:研究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的乙酰肝素酶(HPA)表达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U266细胞,以不同浓度的硼替佐米进行处理,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用RT-PCR方法检测HPA mRNA水平的变化,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HPA蛋白及IκB表达水平的变化,以Tr-answell方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U266细胞表达HPA,以0、3.125、12.5及50 nmol/L浓度的硼替佐米处理U266细胞48 h,HPA mRNA及蛋白的表达逐渐减少(P<0.01),而细胞迁移能力逐渐减弱(P<0.01)。同时,HPA的蛋白表达水平与IκB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论:硼替佐米通过抑制HPA的表达抑制骨髓瘤细胞的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NF-κB信号途径进行调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替佐米 多发性骨髓瘤 乙酰肝素酶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ANA、BAFF异常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潘倩影 周振海 +5 位作者 庄兰 张玲 黄蓓晖 刘俊茹 李娟 罗绍凯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41-744,共4页
目的:探讨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清抗核抗体(ANA)临床特点及与B细胞活化因子(BAFF)之间的关系以及预后意义。方法:分析初治ITP患者70例,研究患者免疫学异常特点,观察患者ANA与临床表现、近期疗效的关系;动态分析ITP患者43例... 目的:探讨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清抗核抗体(ANA)临床特点及与B细胞活化因子(BAFF)之间的关系以及预后意义。方法:分析初治ITP患者70例,研究患者免疫学异常特点,观察患者ANA与临床表现、近期疗效的关系;动态分析ITP患者43例,观察有无进展为SLE等结缔组织病;ELISA检测ANA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BAFF有无差异。结果:ITP患者存在多项免疫异常,ANA阳性、抗干燥综合征抗原(SSA)阳性、IgG增加比例高;起病时ANA阳性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较ANA阴性患者低,出血症状较ANA阴性患者重;ANA阳性患者BAFF水平高于阴性患者;ANA阳性患者对激素治疗的近期疗效优于ANA阴性患者;43例动态分析患者平均随访期限为(48.44±4.80)月,2例随访过程中进展为SLE,均为较高滴度(分别为6.23和4.1)的ANA阳性患者。结论:起病时ANA阳性患者病情较重,对激素治疗的近期疗效较ANA阴性患者好,ANA阳性患者BAFF水平高,ANA可能与ITP发病及病情进展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抗核抗体 B细胞活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建华 陈运贤 +4 位作者 张祥忠 项鹏 陈嘉榆 朱小玉 何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3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作用。【方法】取大鼠股骨骨髓,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间质干细胞;取P3代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别以5-氮胞苷、5-氮胞苷联合bFGF诱导。30d后...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作用。【方法】取大鼠股骨骨髓,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间质干细胞;取P3代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别以5-氮胞苷、5-氮胞苷联合bFGF诱导。30d后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的心肌肌钙蛋白,RT-PCR法检测心肌细胞转录因子GATA-4、结蛋白(desmin),并用倒置显微镜在镜下观察细胞的跳动情况。【结果】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经5-氮胞苷或5-氮胞苷+bFGF诱导30d后,均呈现心肌肌钙蛋白表达阳性和GATA-4、desmin表达阳性。镜下观察单用5-氮胞苷诱导组未见细胞跳动;联合bFGF诱导组则可见所诱导的细胞呈心肌细胞样跳动。【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能被5-氮胞苷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但单用5-氮胞苷诱导比不上联用bFGF诱导的效果好。bFGF在体外有促进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 5-氮胞苷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心肌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P患者脾切除前后外周血Th亚群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俊 郑冬 +1 位作者 张珑涓 郑朝旭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01-906,共6页
目的:探讨辅助性T淋巴细胞(T helper lymphocyte,Th)亚群细胞因子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脾切除术前后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QuantiGene Plex(QGP)方法检测22例ITP患者腹腔镜脾切除术前后外周血Th1(IL-2和IFN-γ)、Th2(I... 目的:探讨辅助性T淋巴细胞(T helper lymphocyte,Th)亚群细胞因子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脾切除术前后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QuantiGene Plex(QGP)方法检测22例ITP患者腹腔镜脾切除术前后外周血Th1(IL-2和IFN-γ)、Th2(IL-4、IL-5、IL-6和IL-10)、Th3(TGF-β1)和Th17(IL-17)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术前组IL-2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IL-17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其它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在术前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组TGF-β1表达较术前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组IL-2表达较术前有所升高(P<0.05),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其它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在术前组和术后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术前IL-2与IFN-γ之间成正相关(r=0.647,P<0.01),术前其它细胞因子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术后3对细胞因子之间成正相关,分别是IL-2与IFN-γ(r=0.787,P<0.01),IL-17与IL-2(r=0.554,P<0.01),IL-17与IFN-γ(r=0.461,P<0.05);术后其它细胞因子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ITP患者存在Th亚群细胞因子失衡,脾切除术可改善ITP患者部分Th亚群细胞因子的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脾切除术 细胞因子类 辅助性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汁对环磷酰胺所致大鼠血小板减少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葛志红 梁毅 +3 位作者 陈运贤 伍耀衡 周红 李达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93-695,共3页
目的 :观察沙棘汁 (JFH)对血小板功能、质量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 4 8只 ,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造模组、益血生胶囊 (YSJN)组、沙棘汁组。采用环磷酰胺 30mg/kg每日腹腔注射 (连续 3d)复制成血小板减少模型 ,然后分组进行治疗。持续... 目的 :观察沙棘汁 (JFH)对血小板功能、质量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 4 8只 ,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造模组、益血生胶囊 (YSJN)组、沙棘汁组。采用环磷酰胺 30mg/kg每日腹腔注射 (连续 3d)复制成血小板减少模型 ,然后分组进行治疗。持续 11d。于造模后第 2、4、6和 8d进行血小板计数 ,并同时检测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血小板体积变异系数 (PDW) ,第 8d心脏取血检测血小板内 3’ ,5’一环 -磷酸腺苷 (cAMP)、3’ ,5’一环 -磷酸鸟苷(cGMP)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等。结果 :沙棘汁可抑制凝血时间的缩短 ,使血小板数量增高 ,加强血小板聚集功能 ,同时降低血小板内cGMP含量。结论 :沙棘汁具有促进血小板功能、改善血小板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大鼠 沙棘汁 环磷酰胺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机制及其在器官移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赵江宁 陈运贤 《器官移植》 CAS 2011年第2期116-120,共5页
一、引言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很高的可塑性。目前认为MSC几乎存在于人体所有组织,如骨髓、肌肉、脂肪、皮肤、外周血、脐带血、胎儿附属物(脐带、胎盘、羊水)、毛囊、牙... 一、引言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很高的可塑性。目前认为MSC几乎存在于人体所有组织,如骨髓、肌肉、脂肪、皮肤、外周血、脐带血、胎儿附属物(脐带、胎盘、羊水)、毛囊、牙根、肺、肝、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调节机制 临床应用 器官移植 成体干细胞 胎儿附属物 CELL 分化潜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促血管新生因子与抑制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振海 李小银 +2 位作者 李娟 罗绍凯 陈运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934-1936,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促血管新生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以及血管新生抑制因子γ干扰素(IFN-γ)、凝血酶敏感蛋白(TSP)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中的含量,以探讨血管新生在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目的:通过研究促血管新生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以及血管新生抑制因子γ干扰素(IFN-γ)、凝血酶敏感蛋白(TSP)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中的含量,以探讨血管新生在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初治重型AA(SAA组)8例、非重型AA(NSAA组)10例,对照组7例,动态观察5例AA患者,将治疗前后分为初治组和有效组。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骨髓VEGF、bFGF、IFN-γ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TSP。结果:SAA组和NSAA组与对照组比较,VEGF降低、IFN-γ、TSP均升高(P<0.05),其中SAA组VEGF、IFN-γ、TSP(MnX)差异更明显(P<0.01)。SAA组与NSAA组之间各数据没有显著差异;有效组VEGF高于、IFN-γ、TSP低于初治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只有IFN-γ有显著差异。结论:促血管新生因子水平低,抑制血管新生因子水平升高可能是AA微血管密度减低、造血微环境支持功能缺陷发生原因之一,血管新生调节因子水平与骨髓造血功能可能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再生障碍性 血管生成因子 血管生成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研究抗CD20单克隆抗体对骨髓瘤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振海 李娟 +3 位作者 陈运贤 罗绍凯 李小银 洪文德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459-1463,共5页
目的 :体外探讨上调多发性骨髓瘤 (MM)细胞表面CD2 0抗原表达后 ,抗CD2 0单克隆抗体美罗华对骨髓瘤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 :将浓度为 (0 - 80 0 )× 10 3 U/L的重组人干扰素γ(hrγ -IFN) ,分别与 10例初治(初治组 )和 10例复发... 目的 :体外探讨上调多发性骨髓瘤 (MM)细胞表面CD2 0抗原表达后 ,抗CD2 0单克隆抗体美罗华对骨髓瘤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 :将浓度为 (0 - 80 0 )× 10 3 U/L的重组人干扰素γ(hrγ -IFN) ,分别与 10例初治(初治组 )和 10例复发难治 (难治组 )的MM患者瘤细胞共同培养 ,流式细胞仪测定培养前后瘤细胞表面CD2 0的表达 ;应用MTT比色法分析不同浓度美罗华对CD2 0抗原表达上调后瘤细胞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D CC)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 (CDC)。结果 :hrγ -IFN浓度分别≥ 5× 10 4U/L或≥ 1× 10 5U/L ,可明显增加初治组或难治组瘤细胞表面CD2 0的表达 ,在用 8× 10 5U/Lhrγ -IFN上调瘤细胞表面CD2 0抗原的表达后 ,12mg/L和 16mg/L的美罗华分别能显著介导初治组和难治组效应细胞对MM瘤细胞的ADCC和激活CDC。结论 :体外hrγ -IFN上调MM瘤细胞表面CD2 0的表达后、抗CD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抗原 CD20 抗体 CD20 干扰素γ 重组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