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MLR对缺血心肌乳酸代谢及线粒体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陈炬 李少华 +3 位作者 张惠忠 华平 潘越江 孙培吾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219-2222,共4页
目的探讨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LR)对急性心肌缺血(AMI)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将18条犬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AMI组和TMLR组,采用连续型NdYAG激光行TMLR术。测动脉和冠状窦血乳酸含量(A.Lat和CS.Lat),心肌乳酸代谢速率(MLR)和心肌乳酸吸收分... 目的探讨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LR)对急性心肌缺血(AMI)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将18条犬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AMI组和TMLR组,采用连续型NdYAG激光行TMLR术。测动脉和冠状窦血乳酸含量(A.Lat和CS.Lat),心肌乳酸代谢速率(MLR)和心肌乳酸吸收分数(MLE);超微电镜结合生物体视学原理定量观察心肌细胞线粒体形态和数量。结果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后60min,AMI组和TMLR组CSLat分别为(763±427)mmol/L和(578±398)mmol/L,P<005;MLR分别为(003±001)mmol·100g心肌-1·min-1和(006±002)mmol·100g心肌-1·min-1,P<005;MLE分别为(1204±304)%和(2184±849)%,P<005。LAD结扎后4h,AMI组和TMLR组线粒体体密度分别为(2751±793)%和(3126±385)%,P>005;面密度分别为(125±018)μm-1和(164±028)μm-1,P<001;数密度分别为(010±003)μm-3和(018±005)μm-3,P<001;平均体积分别为(527±285)μm3和(280±054)μm3,P<005;平均外径分别为(206±036)μm和(178±012)μm,P<005。结论TMLR可纠正急性心肌缺血犬的心肌乳酸代谢障碍和减轻心肌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 乳酸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与机制相关因素的检测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子由 殷胜利 +3 位作者 张希 蔡冬梅 罗汉川 吴伟康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096-2096,2132,共2页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成年14例瓣膜置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开放主动脉、停体外循环、手术结束、术后1d从颈内静脉取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成年14例瓣膜置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开放主动脉、停体外循环、手术结束、术后1d从颈内静脉取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CK-MB、cTnI、MDA值在术中和术后各检测时点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1d仍高于正常(P<0.05),而且,手术结束时明显高于主动脉开放时(P<0.05)。相反,SOD的活性在体外循环期间下降,体外循环结束后逐渐回升,术后第1d仍低于正常(P<0.05)。结论体外循环时有明显的心肌损伤;氧自由基促进脂质过氧化反应,可能是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心肌再灌注损伤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在心瓣膜置换术中对心电活动及细胞缝隙连接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罗红鹤 雷艺炎 +1 位作者 陈振光 刘晓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953-1956,共4页
目的:从心肌细胞缝隙连接结构角度探讨缺血预处理(IP)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连续随机观察2004年4月-2004年12月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54例,随机分成两组:IP组(n=22),主动脉阻断前实行单次缺血2min开放3... 目的:从心肌细胞缝隙连接结构角度探讨缺血预处理(IP)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连续随机观察2004年4月-2004年12月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54例,随机分成两组:IP组(n=22),主动脉阻断前实行单次缺血2min开放3min的IP方案,阻断主动脉后采用冷晶体心脏停搏液心肌保护进行手术;对照组(n=32),无缺血预处理,余步骤同IP组。观察两组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缝隙连接蛋白(Cx43)表达(免疫组化SABC法)以及电镜下心肌细胞结构及闰盘的变化。结果:IP组有1例(4.55%)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偶发室性早博);11例(50.00%)室上性心律失常(房颤、房扑、各种室上速、各种房室传导阻滞);有10例(45.50%)发生心肌缺血性ST-T段改变。对照组有14例(43.75%)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各种室性早博、心动过速);18例(56.25%)室上性心律失常;有28例(87.50%)发生心肌缺血性ST-T段改变,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前Cx43表达阳性单位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IP组为16.15±4.40,较术前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为11.92±1.26,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两组Cx43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电镜下观察:对照组闰盘不连接、紊乱、部分断裂,甚至完全断裂、崩解;心肌纤维也发生了大量坏死性结构改变:肌丝纤维肿胀,排列紊乱,肌丝Z线增宽,其它各带模糊,部分肌纤维溶解。IP组心肌细胞闰盘基本正常、连续,而心肌结构也基本正常。结论:IP维持了心肌缝隙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具有保护细胞间缝隙连接结构和心肌电活动的正常传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连接蛋白43 缝隙接合部 心脏瓣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肺的炎性介质和氧自由基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徐康清 夏杰华 +3 位作者 孙培吾 陈秉学 黄文起 谭洁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3期65-67,共3页
【目的】研究心肺分流术手术过程中肺的炎性介质和氧自由基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患者20例,在体外循环(CPB)前,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1、3、5、10min 分别采右心房与肺静脉血检测中性粒细胞(PMN)、中性粒细胞粘附分... 【目的】研究心肺分流术手术过程中肺的炎性介质和氧自由基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患者20例,在体外循环(CPB)前,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1、3、5、10min 分别采右心房与肺静脉血检测中性粒细胞(PMN)、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CD11b)、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血中上述物质的水平,肺静脉明显高于右心房,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后各时点较 CPB 前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体外循环过程中肺的炎性介质和氧自由基显著升高,特异性地提示肺发生了炎性反应并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转流术 炎性介质 氧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对心瓣膜置换术中心肌细胞Bcl-2及线粒体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雷艺炎 陈振光 +4 位作者 鲁建军 刘晓冰 庄梅 苏春华 罗红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6-689,共4页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下(CPB)心瓣膜置换术中缺血预处理(IP)对心肌细胞Bcl-2及线粒体的影响。方法:取2004年4月-2004年12月我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54例,随机分成2组,IP组(n=22):主动脉阻断前实行单次缺血2min和开放3min的IP方...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下(CPB)心瓣膜置换术中缺血预处理(IP)对心肌细胞Bcl-2及线粒体的影响。方法:取2004年4月-2004年12月我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54例,随机分成2组,IP组(n=22):主动脉阻断前实行单次缺血2min和开放3min的IP方案,阻断主动脉后采用冷晶体心脏停搏液心肌保护进行手术;对照组(n=32):未进行IP方案,余步骤同IP组。比较2组术前和术后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百分率(FS)及每搏心输出量(SV)变化,观察肌钙蛋白T(c-TnT)、Bcl-2蛋白表达以及电镜下心肌细胞线粒体的改变。结果:对照组术后EF、FS及SV均较术前降低,P<0.05;IP组术前后EF、FS及SV变化不明显,IP组术后6h、24h、48h、72h及第5dc-Tn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随时间呈下降趋势;2组术前Bcl-2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IP组为19.85±5.88,较术前显著上升(P<0.05);对照组为14.17±3.39,与术前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2组Bcl-2表达具有显著差异(P<0.05)。电镜观察:对照组心肌细胞线粒体肿胀,线粒体膜模糊不清,部分线粒体膜破裂;线粒体嵴明显疏松溶解,大量空泡形成;IP组心肌细胞线粒体膜基本完整,线粒体嵴密集,电子密度增高,无空泡形成。结论:IP可能上调心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对心肌细胞线粒体起保护作用,减轻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作用,一定程度上维护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蛋白质BCL-2 线粒体 心脏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左心瓣膜疾病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肖平喜 王礼春 +5 位作者 鲁建军 徐索文 吴敬国 刘志军 李靖 倪锐志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3-355,共3页
【目的】探讨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左心系统瓣膜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动态三维(3D)重建技术研究60例有左心系统瓣膜疾病的患者。全部病例经胸壁二维超声(TTE)、经食道超声(TEE)检查及3D重建,形成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观察... 【目的】探讨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左心系统瓣膜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动态三维(3D)重建技术研究60例有左心系统瓣膜疾病的患者。全部病例经胸壁二维超声(TTE)、经食道超声(TEE)检查及3D重建,形成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观察瓣膜的形态、结构及活动情况。对49例行手术患者观察术中瓣膜情况并与二维及3D图像进行对比。对行主动脉瓣置换术者将TTE、TEE及3D状态下的主动脉瓣环最大径测值与人工瓣之间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3D重建能显示瓣膜的整体结构;3D所诊断的瓣膜局部解剖信息全部被手术所证实,在部分病变的显示中,3D超声能补充纠正TTE的诊断;TEE、3D的主动脉瓣环最大径测值与人工瓣大小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较TTE更为密切(P<0.05)。【结论】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像较经胸二维超声全面清晰,可为左心瓣膜病变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动态三维超声能较准确地测量主动脉瓣环最大径,在换瓣手术中能为人工瓣大小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瓣膜疾病 三维/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