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脑内微出血的发生、分布及其意义 被引量:25
1
作者 范玉华 莫仲棠 +3 位作者 许志辉 黄家星 黄如训 曾进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4-248,共5页
目的 探讨脑内微出血在腔隙性梗塞病人中的发生率及在脑内各区域的分布情况,以及与其他微小血管病变包括脑白质改变和腔隙性梗塞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腔隙性脑梗塞病人82例。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神经精神功能评分包括... 目的 探讨脑内微出血在腔隙性梗塞病人中的发生率及在脑内各区域的分布情况,以及与其他微小血管病变包括脑白质改变和腔隙性梗塞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腔隙性脑梗塞病人82例。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神经精神功能评分包括入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和发病三个月时的Barthel生活指数(BI)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所有病人均进行头颅MR检查观察脑内微出血的数目及部位,脑白质改变的程度和腔隙性脑梗塞的数目及部位。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软件进行。结果 22例患者(27%)存在脑内微出血,数目由1~42个,分布于脑内不同部位包括皮层-皮层下、丘脑基底节区、小脑和脑干。微出血的数目与腔隙性梗塞的数目以及脑白质改变的程度显著相关(r=0.297,0.552;P=0.007,<0.001)。3个月时微出血组病人的MMSE和BI有低于无微出血组病人的趋势(22.56 vs 24.53,16.71 vs 19.11),但无统计学差异(P=0.162,0.052)。结论 脑内微出血在腔隙性脑梗塞中发生率较高,且与脑白质改变的严重程度以及腔隙性梗塞的数目相关。提示脑内微出血是另外一种微小血管病损的标志,可能代表着更为严重的小血管壁的损害,更为直接地提示出血倾向,在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及预防过程中应予以相应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塞 脑内微出血 发生率 分布 治疗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PA应用后MMP-2、MMP-9表达的改变及Neuroserpin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陈立云 曾进胜 +4 位作者 李常新 温红梅 解龙昌 Nigel P.Birch 黄如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58-261,T001,共5页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血管再通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表达的影响以及神经源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neuroserpin,NSP)的干预作用。方法 应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复制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缺血3 h...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血管再通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表达的影响以及神经源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neuroserpin,NSP)的干预作用。方法 应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复制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缺血3 h后再灌注并静脉注射rt-PA,于预组在应用rt-PA前脑内注射NSP,1天后处死,常规病理检查,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MMP-2、MMP-9在脑组织的表达。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MMP-2、MMP-9表达均升高;应用rt-PA后可见缺血再灌注区有灶性出血及红细胞漏出,同时使MMP-9进一步升高,但对MMP-2影响不大;应用rt-PA的同时使用NSP可以减轻缺血损伤,减少出血的发生,并使升高的MMP-9减少至接近正常水平,但NSP可以使MMP-2表达略有升高。结论 rt-PA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发生可能与MMP-9表达增加有关,溶栓时联合应用NSP可能通过降低rt-PA所致的MMP-9表达上调而减轻溶栓治疗的出血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T-PA MMP-2 MMP-9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基质金属蛋白酶-2 神经源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对早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范玉华 邱彦夫 +3 位作者 陈向燕 余剑 黄如训 曾进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51-254,共4页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清白蛋白水平对脑卒中早期预后 ,包括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死亡率的影响。同时分析导致低血清白蛋白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发病 7d以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记录包括各种危险因素在内的病...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清白蛋白水平对脑卒中早期预后 ,包括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死亡率的影响。同时分析导致低血清白蛋白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发病 7d以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记录包括各种危险因素在内的病史、体征以及住院过程中死亡等情况。在入院和出院时均采用欧洲卒中评分(EuropeanStrokeScale ,ESS)和Barthel生活指数 (BarthelIndex ,BI)进行临床神经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评定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 4 8h内检查血清白蛋白水平。采用出院时的ESS和BI作为评价患者早期预后的主要指标。结果 2 1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选 ,2 9例 (13 2 % )患者发现血清白蛋白低于 35g/L。入院时血清白蛋白低于 35g/L的患者ESS明显低于正常白蛋白组 (5 0 93vs70 0 4 ,P <0 0 0 1) ,出院时ESS和BI两组之间亦有明显差异 (5 2 6 6vs75 4 8,P <0 0 0 1;4 2 34vs 73 78,P <0 0 0 1) ,出院时两组患者死亡率亦不同 (10 3%vs 4 2 % )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15 9)。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入院距发病时间、吞咽困难和意识障碍是影响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的独立因素。结论 脑卒中患者入院时低血清白蛋白可能导致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差 ,生活能力低 ,死亡率高 ,是影响患者早期预后的独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白蛋白 缺血性脑卒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失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连接片段的BAC克隆和断裂点的分子结构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盛文利 陈江瑛 +1 位作者 曾进胜 黄如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74-376,共3页
目的 分析缺失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DMD)缺失热区第 46号外显子缺失后形成的连接片段的断裂点的分子结构特点 ,并分析分子结构特点与内含子高不稳定性及外显子缺失的关系。方法 多重引物PCR法鉴定第 46号外显子缺失的DMD患者 ,... 目的 分析缺失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DMD)缺失热区第 46号外显子缺失后形成的连接片段的断裂点的分子结构特点 ,并分析分子结构特点与内含子高不稳定性及外显子缺失的关系。方法 多重引物PCR法鉴定第 46号外显子缺失的DMD患者 ,用BAC载体克隆第 46号外显子缺失后形成的连接片段 ,测定断裂点侧翼的核苷酸序列。结果 第 46号外显子缺失后 ,5’端断裂点位于 45号内含子的AT富含区内。 3’端断裂点位于 46号内含子MER1类重复序列内。连接片段有两个bp的连接同源序列ta ,局部无小的缺失、插入和碱基的置换。第 46号外显子缺失后连接片段的断裂点的二级结构分析示断裂点均位于单链发夹环的非匹配区。结论 第 46号外显子缺失后形成的连接片段 ,其断裂点的共同特征是均位于重复序列 ,这些重复序列形成的单链发夹结构 ,使DNA结构具有不稳定性 ,易于断裂并导致外显子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失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基因连接片段 抗肌萎缩蛋白基因 分子结构 基因缺失 BAC克隆 断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