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DCA循环模式在常规病理技术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
作者 脱颖 董愉 韩安家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7-820,共4页
该研究探讨了PDCA循环法在常规病理技术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实践,重点分析该方法在降低医疗差错率方面的实际效果。研究通过PDCA循环管理方法,系统考察了常规组外检标本从签收至HE制片的完整工作流程,并深入剖析了各环节的质量控制现状。... 该研究探讨了PDCA循环法在常规病理技术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实践,重点分析该方法在降低医疗差错率方面的实际效果。研究通过PDCA循环管理方法,系统考察了常规组外检标本从签收至HE制片的完整工作流程,并深入剖析了各环节的质量控制现状。利用“鱼骨图”分析工具,科室团队精准识别了导致医疗差错的关键因素,据此制定了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和优化目标,并对各项干预措施进行了效果评估和标准化处理。数据显示,质量改进成效显著,有效规范了病理技术操作流程,提高了各工作环节的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并降低差错发生率,为病理技术质量管理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病理技术 PDCA循环 全流程质量管理 精细化管理 信息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细胞学Bethesda报告系统Ⅲ类病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2
作者 丁力 余俐 韩安家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6-669,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细胞学Bethesda报告系统Ⅲ类病理诊断与临床处理的联系,为进一步指导治疗及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总结2020年1月~2021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状腺细针穿刺Ⅲ类报告病理诊断、后续处理方式及恶性风险等信息并进行... 目的探讨甲状腺细胞学Bethesda报告系统Ⅲ类病理诊断与临床处理的联系,为进一步指导治疗及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总结2020年1月~2021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状腺细针穿刺Ⅲ类报告病理诊断、后续处理方式及恶性风险等信息并进行分析。结果2年间签发甲状腺细针穿刺Ⅲ类报告共276例,行BRAF基因突变检测214例(77.5%),其中53例阳性(24.8%),161例阴性(75.2%)。53例BRAF基因突变阳性病例中,手术确诊甲状腺乳头状癌50例(94.3%);276例Ⅲ类报告中最终诊断甲状腺癌75例(27.2%)。首次报告Ⅲ类病变后于半年、1年、2年及3年行重复细针穿刺患者13例,手术诊断为癌症9例(69.2%);一直随访观察的患者142例(51.5%)。结论临床穿刺医师、病理诊断医师及技术员需共同努力降低Ⅲ类病变诊断占比,对于该类病变建议积极行BRAF基因检测协助恶性风险度评估,重复细针穿刺在定期影像学随访的基础上进行,避免漏诊及过度的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病变 细胞学 Bethesda报告系统 意义不明的非典型病变 BRAF基因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窦周纤维化病理诊断中网状纤维染色方法的优化
3
作者 张梦蝶 董愉 +1 位作者 张志刚 梁英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0,共2页
脂肪肝是指肝脏内的脂肪因为各种原因堆积,且比重超过肝脏重量5%的一种常见肝脏疾病[1]。脂肪肝如不引起重视会逐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是肝癌[1-2]。虽然一些检查手段也能诊断脂肪肝,例如血清学、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评估等,但肝... 脂肪肝是指肝脏内的脂肪因为各种原因堆积,且比重超过肝脏重量5%的一种常见肝脏疾病[1]。脂肪肝如不引起重视会逐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是肝癌[1-2]。虽然一些检查手段也能诊断脂肪肝,例如血清学、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评估等,但肝活检评价才是明确诊断脂肪性肝炎、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和纤维化的“金标准”[2]。脂肪性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有其特点,它常以窦周纤维化(perisinusoidal fibrosis,PSF)等其中一种类型为主或多种类型混合存在[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窦周纤维化 网状纤维染色 网状纤维 胶原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椎管内Rosai-Dorfman病影像学、临床和组织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廖悦华 李斌 +2 位作者 李扬 罗柏宁 李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322-328,共7页
研究背景Rosai—Dorfman病又称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大淋巴结病,是一种主要累及淋巴结的非肿瘤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临床表现为无痛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和体重下降;约40%的患者可同时累及结外组织,但仅有结外病灶而不伴淋巴结... 研究背景Rosai—Dorfman病又称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大淋巴结病,是一种主要累及淋巴结的非肿瘤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临床表现为无痛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和体重下降;约40%的患者可同时累及结外组织,但仅有结外病灶而不伴淋巴结病变的结外Rosai—Dorfman病临床鲜见,影像学检查易误诊为脑(脊)膜瘤或淋巴瘤,组织病理学易与炎症混淆。本文重点探讨椎管内原发性结外Rosai—Dorfman病的影像学和临床病理学特征,并通过文献复习,分析其诊断要点,以期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与结果女性患者,25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双上肢无力、麻木,颈部疼痛3月余,不伴发热和淋巴结肿大。颈部MRI显示,C3-6节段椎管内硬脊膜下占位性病变,T1WI等信号、T2WI不均匀低信号,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术中可见病灶位于硬脊膜下,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血运丰富,与硬脊膜关系密切,全切除肿瘤。术后组织病理学观察,纤维组织增生伴大量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也可见灶性中性粒细胞;不规则巢团状或片状分布的“浅染区”内可见呈簇状或弥漫片状分布的胞质空亮的大多角形细胞,体积巨大,胞质丰富,嗜酸性或淡染,胞核居中,圆形或卵圆形,浅染空泡状,可见小的嗜碱性核仁,胞质中可见“伸入现象”。大多角形细胞S-100蛋白和CD68表达阳性、CDla表达阴性。病理诊断为椎管内原发性结外Rosai-Dorfman病。结论椎管内原发性结外Rosai—Dorfman病极为少见,由于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易误诊为脑(脊)膜瘤或淋巴瘤,须经组织病理学明确诊断。尽管大多数中枢神经系统结外Rosai—Dorfman病患者手术全切除病灶后预后良好,但术后仍可复发,术后放射治疗和(或)药物化疗可用于部分多器官受累患者以控制病情进展。由于发病部位少见,临床应提高对该病的警惕性,并注意与其他具有相似组织学结构的脊髓病变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增多症 颈椎 椎管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斑秃11例临床及组织病理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赵莹 张斌 +3 位作者 杨建 陈小红 李扬 章星琪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7-69,共3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斑秃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特点及与其他弥漫性脱发性疾病的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弥漫性斑秃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头皮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等检查结果。结果:11例患者中8例为女性,春夏季急性发作,表... 目的:探讨弥漫性斑秃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特点及与其他弥漫性脱发性疾病的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弥漫性斑秃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头皮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等检查结果。结果:11例患者中8例为女性,春夏季急性发作,表现为数月内毛发弥漫性大量脱落,致使短期内出现毛发明显稀疏,但在毛发完全脱落之前,已有新生毛发长出。部分患者有特应性体质及血清IgE增高。组织病理检查显示退行期及休止期毛囊数量明显增多,毛乳头及毛囊索条周围中到大量以单个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治疗中发现多数患者需要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方能遏制脱发及诱导新发生长,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弥漫性斑秃多累及青年女性,病程较短,组织病理示典型的斑秃改变,即有毛乳头周围特征性淋巴细胞浸润。其临床经过良好,提示变态反应在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建议早期对患者系统性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以期尽快控制患者的脱发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弥漫性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型滋养细胞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8
6
作者 丁力 林原 +3 位作者 舒曼 杨峥 黄勇杰 薛玲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4-196,共3页
目的探讨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lacental site trophoblastic tumor,PSTT)、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ETT)、胎盘部位过度反应(exaggerated placental site,EPS)及胎盘部位结节(placental site nodule,PSN)... 目的探讨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lacental site trophoblastic tumor,PSTT)、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ETT)、胎盘部位过度反应(exaggerated placental site,EPS)及胎盘部位结节(placental site nodule,PSN)4种中间型滋养细胞(intermediate trophoblast,IT)疾病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10例IT疾病标本,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肿物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观察并总结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PSTT与ETT为肿瘤性病变,具有侵袭子宫平滑肌的特性,组织坏死常见;EPS与PSN为非肿瘤性病变,常见于刮宫活检标本,有时易误诊为肿瘤。4种病变免疫组化标记均表达上皮及滋养细胞标志物,PSTT及EPS中HPL呈弥漫阳性,ETT及PSN中p63呈弥漫阳性。结论 PSTT、ETT、EPS及PSN均为少见的IT疾病,滋养叶细胞形态特征和免疫表型有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型滋养细胞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 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 胎盘部位过度反应 胎盘部位结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血管肉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胡维维 石慧娟 +2 位作者 吕晋 石海燕 刘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45-1047,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依据WHO(2012)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回顾性分析8例乳腺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乳腺血管肉瘤中6例为原发性血管肉瘤(primary breast angiosarcoma... 目的探讨乳腺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依据WHO(2012)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回顾性分析8例乳腺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乳腺血管肉瘤中6例为原发性血管肉瘤(primary breast angiosarcoma,PBA),均以乳腺无痛性肿物为首发症状;2例为继发性血管肉瘤(secondary breast angiosarcoma,SBA),其中1例为乳腺癌根治术并放疗后胸壁和皮肤血管肉瘤,另1例为乳腺癌根治术并放疗后继发淋巴水肿的上肢和胸壁皮肤血管肉瘤。组织学分级:Ⅰ级2例,Ⅱ级3例,Ⅲ级3例。肿瘤不同区域分化程度不同,可呈多样性改变。免疫表型:8例肿瘤细胞表达CD31和CD34,7例表达FⅧRAg,6例表达Fli-1,均不表达CKpan、ER和PR。FISH检测2例SBA MYC基因见异常扩增,免疫组化标记cmyc核强阳性;3例PBA MYC基因未见异常扩增,免疫组化标记c-myc阴性。结论乳腺血管肉瘤罕见,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组织学可有多样性改变,应充分取材,在与形态相似的乳腺肿瘤鉴别时血管内皮相关抗原呈阳性有助于血管肉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血管肉瘤 临床病理特征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压迫性髓核导致大鼠背根神经节的病理变化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劲军 魏明 +2 位作者 赖英荣 孙来保 廖威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80-284,共5页
目的观察大鼠脊神经节自体髓核移植后,大鼠左后肢疼痛行为学和神经节非压迫性损伤的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78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6只)、假手术组(36只)和自体髓核移植模型组(36只)。模型组大鼠行腰5左侧半椎板切除,暴露腰5背根神经节... 目的观察大鼠脊神经节自体髓核移植后,大鼠左后肢疼痛行为学和神经节非压迫性损伤的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78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6只)、假手术组(36只)和自体髓核移植模型组(36只)。模型组大鼠行腰5左侧半椎板切除,暴露腰5背根神经节,取尾部的自体髓核组织置于背根神经节表面,假手术组背根神经节表面放置等量的自体肌肉,每组用von Frey hair测量手术前后大鼠后肢机械刺激缩爪阈值,于术后7 d、14 d和21 d取材用光镜和电镜行病理学观察。结果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左后肢机械刺激缩爪阈值手术前后无明显降低,模型组术后有明显机械刺激缩爪阈值降低(P<0.05);模型组脊神经节出现长达21 d的病理损伤改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节充血水肿,节细胞线粒体空泡变,溶酶体增多,内质网肿胀扩张,有的甚至出现细胞核皱缩;神经纤维的轴突内细胞器减少,髓鞘肿胀疏松,个别甚至崩解;假手术组仅在7 d时轻度的神经节充血水肿,细胞有轻微的粒体空泡变;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的14、21 d脊神经节无病理损伤改变。结论非机械压迫的自体髓核可引起大鼠脊神经节超微结构严重损伤和后肢机械痛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髓核 脊神经节 超微结构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手术切除标本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5
9
作者 黄艳 姜泽樱 +5 位作者 朱亚西 詹焕淼 黄瑞妍 谭伟艳 吴小剑 林汉良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02-1305,共4页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标本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诊断为IBD的手术切除标本、肠结核及肠白塞病重新阅片,并进行病理形态分析、总结。对疑有巨细胞病毒(cytomegaoviyns,CMV)感染的病例进行...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标本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诊断为IBD的手术切除标本、肠结核及肠白塞病重新阅片,并进行病理形态分析、总结。对疑有巨细胞病毒(cytomegaoviyns,CMV)感染的病例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44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9例,其中2例UC伴CMV感染。结论手术切除标本IBD的病理诊断相对容易,CD需与肠淋巴瘤、肠结核及肠白塞病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软组织淋巴瘤7例及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静 张芬芬 +2 位作者 房惠琼 刘泳冬 韩安家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20-722,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软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1999年-2010年十年间淋巴瘤共37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7例为原发性软组织淋巴瘤并分析其临床病理... 【目的】探讨原发性软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1999年-2010年十年间淋巴瘤共37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7例为原发性软组织淋巴瘤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7例软组织淋巴瘤患者中5例女性,2例男性;年龄跨度23~76岁,平均年龄52.3岁。发生部位以肢体最常见,其中下肢3例、髂腰肌2例、背部和胸锁乳突肌各1例。肿瘤最大直径1.3~15cm,平均5.7cm。临床分期均为ⅠE期。组织学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5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71.4%,5/7);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各1例。【结论】原发性软组织淋巴瘤中老年人多见。好发于肢体。组织学类型主要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软组织肿瘤 原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被引量:4
11
作者 曹清华 刘芳 +2 位作者 叶子茵 林原 薛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3006-3008,共3页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epitheliod angiomyolipoma,HEAM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HEAML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5例HEAML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4.2岁,3例位于肝左...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epitheliod angiomyolipoma,HEAM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HEAML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5例HEAML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4.2岁,3例位于肝左叶,2例位于肝右叶,肿瘤大小2~12cm。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镜下见肿瘤主要由上皮样细胞构成,弥漫、梁索状或器官样排列,细胞形态呈不同程度的异型性,胞质丰富,嗜酸或透明状,并可见多核或奇异形核细胞。免疫组化示HMB45、Melan-A、Actin和S-100均有阳性表达。结论:肝脏的上皮样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恶性潜能未定的肿瘤,其形态学表现较为多样,应与肝脏的其他肿瘤相鉴别,免疫组化对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上皮样细胞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例中国汉族人艾滋病相关型皮肤Kaposi肉瘤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赖英荣 胡荣欣 +2 位作者 卢斯汉 郑晓克 杨诗聪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092-2096,共5页
目的:观察12例汉族人艾滋病(AIDS)相关型皮肤Kaposi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学表型,探讨其有效治理的方法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2例汉族人AIDS相关型皮肤Kaposi肉瘤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学表型。结果:12例汉族人AID... 目的:观察12例汉族人艾滋病(AIDS)相关型皮肤Kaposi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学表型,探讨其有效治理的方法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2例汉族人AIDS相关型皮肤Kaposi肉瘤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学表型。结果:12例汉族人AIDS相关型皮肤Kaposi肉瘤患者HIV均阳性;12例患者的皮损主要表现为暗红或紫黑色的丘疹、斑块;病理表现为真皮内见片状或弥漫分布的棱形细胞浸润,增生活跃的血管多呈裂隙状,组织间隙见红细胞渗出,含铁血黄素沉积,有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如下:T细胞UCHL1(+),局部CD31(+),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factorⅧ(+),血管壁HHF-35(+),vimentin(+++),S-100蛋白(-),6例梭形细胞CD34(+++),1例梭形细胞CD34(-)。12例患者均使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4例皮损局限者手术切除,局部辅以微波,预后良好;另2例皮损局限者辅以微波治疗,皮损消退;6例全身泛发皮损者,其中5例辅以微波、1例联合化疗,5例患者的皮损缓解,1例死亡。结论:12例汉族人AIDS相关型皮肤Kaposi肉瘤患者与其他人群的AIDS相关型皮肤Kaposi肉瘤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及免疫学表现无明显差异。HAART是治疗AIDS相关型皮肤Kaposi肉瘤的必要手段。早期患者肉瘤直径小于2 cm,可给予手术切除肿物,微波治疗;肿物直径大于2 cm,可给予化疗和微波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KAPOSI肉瘤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罕见脑实质内菊形团形成型胶质神经元肿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大伟 卢晓芳 +2 位作者 李扬 罗柏宁 李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32-239,共8页
研究背景菊形团形成型胶质神经元肿瘤(RGNT)为低级别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好发于小脑、第四脑室顶或颅后窝,故也称为第四脑室菊形团形成型胶质神经元肿瘤,以病灶中含神经细胞性"菊形团"和(或)围血管假"菊形团"结... 研究背景菊形团形成型胶质神经元肿瘤(RGNT)为低级别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好发于小脑、第四脑室顶或颅后窝,故也称为第四脑室菊形团形成型胶质神经元肿瘤,以病灶中含神经细胞性"菊形团"和(或)围血管假"菊形团"结构,以及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成分为特点。目前文献共报道约50例,主要发生于第四脑室及其邻近区域,仅少数发生于第四脑室外,本文报告1例临床罕见的发生于脑实质内的RGNT病例,根据组织学检测方法分析其诊断要点,以期提高临床对该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与结果女性患者,12岁。因反复肢体抽搐2年伴轻微间歇性头痛1周入院。MRI显示左侧额叶占位性病变,未累及脑室和硬脑膜,T1WI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术中可见病灶位于脑实质内伴囊性变,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手术全切除。肿瘤细胞形成小Homer-Wright样"菊形团"和围血管假"菊形团"结构,并可见典型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区域;形成"菊形团"结构的肿瘤细胞突触素和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表达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阴性。结论相对于经典部位,脑实质内RGNT更为罕见,术前难以明确诊断。鉴于发病部位罕见、组织学构象复杂且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临床应提高对脑实质内RGNT的鉴别诊断能力,并注意与其他具有相似组织学构象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神经胶质 神经元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444例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组织病理学统计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连唐 刘子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57-461,共5页
目的:从大宗病例分析总结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发病情况及构成比率。方法:通过对组织病理学确诊为原发性恶性骨肿瘤5444例的临床病理统计分析,观察各种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构成比及其在不同年龄组、性别及部位的发病情况。结果:5444例原发... 目的:从大宗病例分析总结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发病情况及构成比率。方法:通过对组织病理学确诊为原发性恶性骨肿瘤5444例的临床病理统计分析,观察各种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构成比及其在不同年龄组、性别及部位的发病情况。结果:5444例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中男女比例为1.6:1,年龄组中11~31岁占55.70%。病变位于下肢长管骨占53.09%。其中主要的肿瘤发病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骨肉瘤(43.66%)、软骨肉瘤(20.52%)、纤维肉瘤(6.02%)、恶性淋巴瘤(5.62%)、尤文氏肉瘤(5.40%)、脊索瘤(5.36%)、骨髓瘤(5.03%)、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97%)、恶性骨巨细胞瘤(2.50%)。结论: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较多发生于男性,好发年龄为11~30岁。病变部位较多位于下肢长管骨,其中以骨肉瘤最多见。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在我国的发生数、构成比等与北美等地区有着某些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构成比 临床病理学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细胞型脑脊膜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武彤彤 杨清绪 +3 位作者 李智 蔡方 朱淑玲 张发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134,共4页
报道2例发生在脊柱和颅内具有幼稚性特征的透明细胞型脑脊膜瘤(CCM)患者,与经典的透明细胞型脑脊膜瘤不同的是2例患者肿瘤都有显示罕见的细胞核异型性、分裂活跃、坏死等原始化现象。肿瘤细胞对上皮膜抗原和Vimtine有免疫反应,MIB-1... 报道2例发生在脊柱和颅内具有幼稚性特征的透明细胞型脑脊膜瘤(CCM)患者,与经典的透明细胞型脑脊膜瘤不同的是2例患者肿瘤都有显示罕见的细胞核异型性、分裂活跃、坏死等原始化现象。肿瘤细胞对上皮膜抗原和Vimtine有免疫反应,MIB-1指数高达40%。对2例患者均实行肿瘤完整切除术。其中男性患者后3个月有局部复发和心室外侧转移。本文对脑脊膜病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预后进行探讨,并建议术后进行辅助放疗或化疗,并且在随访第1阶段每3~6个月复查磁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细胞型脑脊膜瘤 幼稚化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壁异位子宫内膜恶变为透明细胞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艳 谭伟艳 +5 位作者 朱亚西 詹焕淼 邓艳红 黄瑞妍 姜泽樱 林汉良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5-418,共4页
目的探讨腹壁异位子宫内膜恶变为透明细胞腺癌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腹壁异位子宫内膜恶变为透明细胞腺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腹壁异位子宫内膜恶变为透明细胞腺癌的形态,与发生在子宫内... 目的探讨腹壁异位子宫内膜恶变为透明细胞腺癌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腹壁异位子宫内膜恶变为透明细胞腺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腹壁异位子宫内膜恶变为透明细胞腺癌的形态,与发生在子宫内膜和卵巢等部位的形态学改变相似。肿瘤细胞呈巢状实性或腺样排列,实性区域胞质透亮,伴广泛凝固性坏死。腺样区域腺体拉长及相互连接形成隧道样结构,肿瘤细胞呈鞋钉状,胞质嗜酸性,核大突向腺腔。免疫表型:CK7、CK、CEA(多克隆)、EMA和vimentin均阳性;ER灶性阳性。CEA(单克隆)、PR、CK20、MC、CR、S-100、CK5/6和Moc31均阴性。结论腹壁异位子宫内膜恶变为透明细胞腺癌非常少见,免疫表型无特异性,确诊主要依靠病史及HE形态特点。需与汗腺来源的腺癌、转移性腺癌和恶性上皮型间皮瘤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 透明细胞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组织肿瘤分子病理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韩安家 石慧娟 李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09-714,共6页
软组织肿瘤分布广、类型多、形态结构复杂多变,且不同类型的软组织肿瘤在组织形态上相互重叠;良性软组织肿瘤较常见,但恶性软组织肿瘤——肉瘤相对少见(约占恶性肿瘤的1%)。近十年由于免疫组化新抗体的不断出现和分子病理学的迅... 软组织肿瘤分布广、类型多、形态结构复杂多变,且不同类型的软组织肿瘤在组织形态上相互重叠;良性软组织肿瘤较常见,但恶性软组织肿瘤——肉瘤相对少见(约占恶性肿瘤的1%)。近十年由于免疫组化新抗体的不断出现和分子病理学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学者对一些软组织肿瘤有了新的认识,并相继报道一系列软组织肿瘤的新病种、新类型或亚型。本文简要介绍软组织肿瘤分子病理进展和展望,以提高临床和病理医师的认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肿瘤 分子病理学 细胞遗传学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小辉 黄权 +2 位作者 李智 左良成 石忠松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1-183,共3页
目的总结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及其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病人2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表现、手术措施和治疗效果并随访。结果患者表现占位病变和局部压迫... 目的总结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及其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病人2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表现、手术措施和治疗效果并随访。结果患者表现占位病变和局部压迫症状。MR表现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增强肿瘤不均匀强化。行肿瘤全切除术2例。病理检查见肿瘤由短梭形细胞无序散在胶原胶质中,细胞密集区域和稀疏区域相间,血管丰富区域呈血管外皮瘤样结构。CD34(+),Vim(+),EMA(-),S-100(-)。患者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发病率低,临床易误诊。MR检查T2像的"黑白相间征"及显著不均匀增强的特点有助于诊断,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层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庞玲娟 李汝瑶 +2 位作者 秦蓉晖 林汉良 陈小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1期86-88,共3页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患儿左上颌骨肿物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细胞的CK、S-100、Syn、NF、GFAP、HMB45、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肿瘤含两种主要成份:立方形上皮样细...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患儿左上颌骨肿物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细胞的CK、S-100、Syn、NF、GFAP、HMB45、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肿瘤含两种主要成份:立方形上皮样细胞和神经母细胞。上皮样细胞呈腺管、腺泡样或条索状、片状,胞浆内含(中枢神经)黑色素颗粒。神经母细胞呈巢状,细胞间有多少不等神经微丝。免疫组化显示:神经母细胞Syn(+),S-100(+),GFAP(+),NF(+),上皮样细胞CK(+),K i67(+)阳性细胞约占5%-10%,HMB45(-)。结论: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层瘤是非常罕见的肿瘤,是属于PNET类肿瘤的一种,具有神经内分泌的表现,属于良性肿瘤,但具有局部侵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层瘤 免疫组化表型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血管球瘤3例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5
20
作者 吴若实 王丽丽 韩安家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89-1290,共2页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胃血管球瘤的病理学形态特点和鉴别诊断。结果 3例胃血管球瘤中男性1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最小者40岁,最大者60岁。肿瘤部位:发生于胃窦2例,胃体1例。肿瘤最大直径均<2...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胃血管球瘤的病理学形态特点和鉴别诊断。结果 3例胃血管球瘤中男性1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最小者40岁,最大者60岁。肿瘤部位:发生于胃窦2例,胃体1例。肿瘤最大直径均<2 cm。组织学类型均为经典型。镜下见瘤细胞围绕薄壁血管呈巢团状或梁索状排列,瘤细胞呈圆形,均匀一致,胞质透亮,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不易见,未见坏死。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actin和SMA。结论胃血管球瘤属于罕见的良性肿瘤,需与胃肠间质瘤、平滑肌瘤、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副神经节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血管球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