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音乐干预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换药时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陈秀浪 谢肖霞 +2 位作者 吴丽萍 杨飞霞 谢小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10期857-858,共2页
目的探讨音乐干预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换药时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5位大面积烧伤患者,在音乐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分别记录创面换药前10 min、换药结束时和结束后10 min的疼痛指数及心率。结果未进行音乐干预前,创面换药结束时及结束后10 ... 目的探讨音乐干预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换药时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5位大面积烧伤患者,在音乐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分别记录创面换药前10 min、换药结束时和结束后10 min的疼痛指数及心率。结果未进行音乐干预前,创面换药结束时及结束后10 min的疼痛指数高于换药前(P<0.05);音乐干预后,创面换药结束时疼痛指数高于换药前(P<0.05),但结束后10min疼痛指数与换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音乐干预前和音乐干预后,创面换药结束时的疼痛指数变化幅度分别为(2.96±0.91)和(1.64±0.30);音乐干预后创面换药时的疼痛变化幅度小于音乐干预前(P<0.05);音乐干预前,创面换药结束时的心率高于换药前(P<0.05),结束后10 min的心率与换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音乐干预后,创面换药结束时的心率与换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束后10 min的心率低于换药前(P<0.05)。结论音乐干预能缓解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换药时的疼痛和心率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干预 烧伤 护理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面部化学烧伤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6
2
作者 谢肖霞 陈秀浪 吴丽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10期855-856,共2页
目的探讨头面部化学烧伤患者各种心理问题的有效护理对策。方法对52例头面部化学烧伤住院患者的各种心理反应进行分析并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结果52例患者出院前的抑郁、焦虑评分较入院时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对症做好患者的心... 目的探讨头面部化学烧伤患者各种心理问题的有效护理对策。方法对52例头面部化学烧伤住院患者的各种心理反应进行分析并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结果52例患者出院前的抑郁、焦虑评分较入院时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对症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在最佳身心状态下接受医疗和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烧伤 头面部 心理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负电气溶胶促进烧伤患者头部取皮区创面愈合效果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吴丽萍 谢肖霞 +3 位作者 谢小英 张慧桢 陈秀浪 梁月英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8期37-38,共2页
目的探讨荷负电气溶胶促进烧伤患者头部取皮区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气溶胶组(61例)和对照组(59例),两组均采用电动取皮机取头皮,厚度0.25mm。取皮后对照组采用常规处理;气溶胶组采用气溶胶对头部取皮区创面进行治疗... 目的探讨荷负电气溶胶促进烧伤患者头部取皮区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气溶胶组(61例)和对照组(59例),两组均采用电动取皮机取头皮,厚度0.25mm。取皮后对照组采用常规处理;气溶胶组采用气溶胶对头部取皮区创面进行治疗护理,每次2h,每天2次,直至创面愈合。结果两组创面疼痛消失、创面渗出物消失情况及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荷负电气溶胶能有效促进烧伤患者头部取皮区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取皮 荷负电气溶胶 创面愈合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毒烧伤膏的抗菌作用研究
4
作者 徐盈斌 利天增 +3 位作者 祁少海 赵李平 柯昌能 谢举临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91-93,共3页
【目的】探讨解毒烧伤膏有无抗菌作用。【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分别将解毒烧伤膏、聚乙烯吡咯烷酮碘(聚维酮碘)软膏、京万红软膏和湿润烧伤膏涂于直径6mm 的纸片上,置于接种了烧伤创面常见菌种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 【目的】探讨解毒烧伤膏有无抗菌作用。【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分别将解毒烧伤膏、聚乙烯吡咯烷酮碘(聚维酮碘)软膏、京万红软膏和湿润烧伤膏涂于直径6mm 的纸片上,置于接种了烧伤创面常见菌种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不动杆菌等的琼脂平板培养皿中,37℃孵育24h,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直径大小。【结果】四种外用药中,以聚维酮碘软膏抗菌作用最强,解毒烧伤膏次之,再次为京万红软膏,湿润烧伤膏基本无抗菌作用。聚维酮碘软膏抑菌圈大小分别与其它三者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解毒烧伤膏抑菌圈大小与京万红软膏及湿润烧伤膏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解毒烧伤膏对烧伤科常见的革兰阴性及革兰阳性菌包括部分耐药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毒烧伤膏 烧伤创面 细菌 药物敏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雪草苷对增生性瘢痕中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类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5
5
作者 张涛 荣新洲 +2 位作者 杨荣华 利天增 徐盈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积雪草苷对人增生性瘢痕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MMPS/ TIMPS)表达的影响。方法临床上收集烧伤后5-8个月经积雪草苷治疗和非积雪草苷治疗的增生性瘢痕标本各9例。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 目的探讨积雪草苷对人增生性瘢痕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MMPS/ TIMPS)表达的影响。方法临床上收集烧伤后5-8个月经积雪草苷治疗和非积雪草苷治疗的增生性瘢痕标本各9例。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增生性瘢痕中TGF-β1mRNA、TGF-β2mRNA、TGF-β3mRNA及MMP1、 MMP1、TIMP1、TIMP2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水平,并利用图象分析方法进行结果分析。结果TGF-βmRNA在增生性瘢痕中主要表达于成纤维细胞胞质,经积雪草苷治疗的增生性瘢痕中TGF-β1mRNA表达明显减少,胞质淡染,统计学上与非积雪草苷治疗组TGF-β1mRNA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TGF-β3mRNA在积雪草苷治疗的增生性瘢痕中表达增多,明显高于非积雪草苷治疗组的TGF-β3mRNA表达(P<0.05)。MMPS/TIMPS在增生性瘢痕中也表达于成纤维细胞胞质,经积雪草苷治疗的增生性瘢痕中TIMP1表达明显减少,与非积雪草苷治疗组TIMP1表达有显著性差异 (P<0.01);而MMP1、MMP2、及TIMP2在上述两组中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Ⅲ型胶原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经积雪草苷治疗的增生性瘢痕中Ⅰ型胶原排列整齐,含量较少,与非积雪草苷治疗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Ⅲ型胶原在两组增生性瘢痕中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积雪草苷通过降低TGF-β1mRNA表达和增加TGF-β3mRNA的表达,引起TIMP1表达明显减少,从而MMP1/TIMP1对比例增加,达到促进Ⅰ型胶原降解,减轻瘢痕增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草苷 转化生长因子Β 基质金属蛋白酶 增生性瘢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雪草甙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与Smad7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潘姝 利天增 +4 位作者 李叶扬 陈晓东 谢举临 徐盈斌 祁少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 研究积雪草甙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对Smad7蛋白的影响。方法 用组织块法培养人瘢痕成纤维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免疫细胞化学、RT PCR及Westernblot技术结合光密度扫描分析 ,观察积雪草甙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周... 目的 研究积雪草甙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对Smad7蛋白的影响。方法 用组织块法培养人瘢痕成纤维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免疫细胞化学、RT PCR及Westernblot技术结合光密度扫描分析 ,观察积雪草甙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凋亡和Smad7在细胞中的定位及其mRNA和蛋白含量的改变。结果 积雪草甙可抑制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从S期进入M期 ,增加瘢痕成纤维细胞中Smad7mRNA和蛋白的含量。结论 积雪草甙抑制瘢痕的作用可能部分通过增加抑制性Smad7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草甙 增生性瘢痕 SMAD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负电气溶胶对大鼠烫伤创面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和β_1整合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徐盈斌 利天增 +4 位作者 祁少海 张涛 谢举临 柯昌能 赵李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29-1231,共3页
目的 研究荷负电气溶胶(aerosolbioelectricity ,ABE)对大鼠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 malgrowthfactor ,EGF)和β1 整合素表达的影响,探讨荷负电气溶胶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 制作SD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将4... 目的 研究荷负电气溶胶(aerosolbioelectricity ,ABE)对大鼠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 malgrowthfactor ,EGF)和β1 整合素表达的影响,探讨荷负电气溶胶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 制作SD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将40只鼠随机分为治疗组(n1 =2 0 )和对照组(n2 =2 0 )。治疗组应用荷负电气溶胶治疗,每次1 5h ,每天2次,直至创面愈合;对照组不作荷负电气溶胶治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检测创面愈合过程中EGF和β1 整合素表达水平。结果 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治疗组为(7±1 15 )d ,对照组为(9±1 3 4)d ,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提前(P <0 0 1)。免疫组化显示,治疗组伤后第2天可见EGF、β1 整合素开始表达于基底细胞和毛囊细胞,第5天表达显著,第6~9天持续高水平表达;对照组于第3天开始表达,第7天表达显著,第8~10天持续高水平表达。治疗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1)。创面愈合后两组表达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结论 通过上调EGF和β1整合素的表达而促进细胞增殖可能是荷负电气溶胶促进烧伤创面愈合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烧伤 创面愈合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整合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面床准备对糖尿病性溃疡各时期MMP-1活性及胶原合成的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朱斌 唐冰 +1 位作者 朱家源 李新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40-1542,共3页
目的从基质金属酶(MMPs)活性水平及创面胶原成分层面探讨创面床准备理论促进糖尿病慢性创面愈合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入选病人随机分为创面床准备组和普通创面处理组,从中选取10例糖尿病慢性溃疡(各组5例)在创面的黑、黄、红、粉期分别取... 目的从基质金属酶(MMPs)活性水平及创面胶原成分层面探讨创面床准备理论促进糖尿病慢性创面愈合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入选病人随机分为创面床准备组和普通创面处理组,从中选取10例糖尿病慢性溃疡(各组5例)在创面的黑、黄、红、粉期分别取材,行MMP-1活性检测;并检测创面Ⅰ、Ⅲ型胶原相对含量。结果两组黑期MMP-1酶活性差别不明显;黄期实验组的酶活性水平较高;红期和粉期可见实验组的酶活性水平较低。黄期创面中对照组总胶原含量较实验组为高,而在红期Ⅰ型胶原含量在实验组中有明显的提高。结论实验组方法更有利于清创;红、粉期实验组MMP-1的活性较对照组为低,Ⅰ型胶原含量升高,有利创面基质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面床 糖尿病 溃疡 基质金属蛋白酶 胶原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赏识教育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9
作者 谢肖霞 吴丽萍 +1 位作者 张慧桢 陈秀浪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3期12-13,共2页
目的探讨赏识教育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9名临床实习护生进行赏识教育。结果护生转科时其护理程序综合技能交叉考核成绩为(88.5±5.5)分,出院患者对实习护生的满意率为95.0%±3.0%,护生对实习病区的各项满意度均... 目的探讨赏识教育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9名临床实习护生进行赏识教育。结果护生转科时其护理程序综合技能交叉考核成绩为(88.5±5.5)分,出院患者对实习护生的满意率为95.0%±3.0%,护生对实习病区的各项满意度均较高。结论赏识教育可增强护生的自信心,提高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 护理 赏识教育 临床实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2αmRNA在人增生性瘢痕肥大细胞中表达及对组胺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李平 利天增 +1 位作者 祁少海 徐盈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8-501,共4页
目的探讨G蛋白与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Ⅰ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肥大细胞,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G蛋白失活剂NEM对人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以及皮肤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影响;RT-PCR法分析P物质(SP)对Gi-... 目的探讨G蛋白与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Ⅰ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肥大细胞,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G蛋白失活剂NEM对人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以及皮肤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影响;RT-PCR法分析P物质(SP)对Gi-2α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SP均明显增强三种组织中肥大细胞分泌组胺的效应,而NEM对其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②对照组中,增生性瘢痕肥大细胞中Gi-2αmRNA的表达明显弱于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P<0.01);SP作用后,Gi-2αmRNA在三种组织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G蛋白介导了SP刺激人皮肤和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分泌组胺的效应;Gi-2αmRNA的弱表达可能在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GTP结合蛋白质类 肥大细胞 组胺 瘢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分离的条件优化
11
作者 赵李平 利天增 王明刚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4-355,共2页
目的探讨分离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MC)所用的I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的最佳浓度;获取MC,用于瘢痕瘙痒研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I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MC;甲苯胺蓝染色和番红复染,鉴定并计数MC。结果MC体积大、核呈蓝色,胞... 目的探讨分离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MC)所用的I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的最佳浓度;获取MC,用于瘢痕瘙痒研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I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MC;甲苯胺蓝染色和番红复染,鉴定并计数MC。结果MC体积大、核呈蓝色,胞浆内含紫红色分泌颗粒。当透明质酸酶浓度为1mg/ml时,与I型胶原酶浓度为1、2mg/ml组比较,Ⅰ型胶原酶浓度为3、4mg/ml组分离出的MC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但3mg/ml组与4mg/ml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当Ⅰ型胶原酶浓度为3mg/ml时,与透明质酸酶浓度为0.5mg/ml组比较,透明质酸酶浓度为1、2mg/ml组分离出的MC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但1mg/ml与2mg/ml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培养12h的细胞悬液中大部分黏附能力强的细胞已贴壁、溶解,而MC黏附性较差,轻轻摇动就可重新悬浮于培养液中。结论用Ⅰ型胶原酶和透质酸酶可以成功分离出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MC,最佳浓度分别为3、1mg/ml。分离的MC存活时间较长,可满足实验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肥大性 肥大细胞 细胞分离 瘙痒症 微生物胶原酶 透明质酸葡糖胺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的多聚甲醛硅氧烷仿生纳米银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施高强 罗高兴 +5 位作者 陈希炜 谭江琳 刘梦龙 刘腾飞 谢小蓉 吴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40-848,共9页
目的制备一种硅油灌注的多聚甲醛硅氧烷仿生纳米银复合材料(iPDMS/AgNPs),通过3D打印技术设计出能够满足不同伤口需求的材料。方法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对制备的iPDMS/AgNPs材料进行形态学观察,CCK-8法检测其细胞毒性,并采用两种临床上常... 目的制备一种硅油灌注的多聚甲醛硅氧烷仿生纳米银复合材料(iPDMS/AgNPs),通过3D打印技术设计出能够满足不同伤口需求的材料。方法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对制备的iPDMS/AgNPs材料进行形态学观察,CCK-8法检测其细胞毒性,并采用两种临床上常用的标准耐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探索其抗黏附和抑菌特性。构建小鼠全层皮肤感染创面模型,观察iPDMS/AgNPs对创面愈合率、新生上皮长度和肉芽组织厚度的影响。结果扫描电镜和能谱观察证实了纳米银的存在,表明成功制备了iPDMS/AgNPs纳米银复合材料。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制备的iPDMS/AgNPs对成纤维细胞无明显毒性。抗黏附和抑菌实验显示,iPDMS/AgNPs膜片可有效抵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黏附并抑制其生长(P<0.05)。小鼠感染创面模型研究显示,制备的复合材料膜片可明显提高创面愈合率,增加再生上皮长度和肉芽组织厚度(P<0.05)。结论制备的iPDMS/AgNP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黏附特性及抑菌活性,并能在体内有效促进上皮再生和肉芽组织生长,从而加速创面愈合,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伤口敷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甲醛硅氧烷 3D打印 抗黏附 抑菌活性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