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介素8-25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我国高低发区胃癌关系 被引量:12
1
作者 曾志荣 周韶璋 +4 位作者 廖山婴 陈斌 李初俊 陈旻湖 胡品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7-540,共4页
【目的】研究白介素(interleukin,IL)-8基因-251A/T位点多态性在中国高、低发区普通人群和胃癌(gastriccancer,GC)患者中的分布,并探讨其基因多态性与我国胃癌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反向杂交法(polymerasechainreactionandrev... 【目的】研究白介素(interleukin,IL)-8基因-251A/T位点多态性在中国高、低发区普通人群和胃癌(gastriccancer,GC)患者中的分布,并探讨其基因多态性与我国胃癌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反向杂交法(polymerasechainreactionandreversedotblot,PCR-RDB)检测我国胃癌低发区(广东省)104例健康人和104例胃癌患者和胃癌高发区(陕西省)102例健康人和102例胃癌患者的IL-8基因-251A/T位点多态性。【结果】在胃癌低发区,胃癌患者IL-8-251A/A基因型的频率略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未达统计学意义(27.9%vs21.2%,χ2=1.27,P>0.05),胃癌患者携带IL-8-251A/A基因型不增加Hp感染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χ2=1.40,P>0.05),而在胃癌高发区,胃癌患者携带IL-8-251A/A的频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31.2%vs16.7%,χ2=6.04,P<0.05,OR=2.29,95%CI=1.17-4.46),并增加Hp感染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χ2=6.38,P<0.05,OR=4.71,95%CI=1.36-16.30)。【结论】IL-8-251A等位基因与我国汉族人群胃癌的发生相关,以高发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8 基因多态性 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头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miR-19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周鹏志 刘凤斌 +3 位作者 罗琦 孙嫣 丁飞跃 陈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97-1599,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疾病活动指数(DAI)、组织病理学变化,研究白头翁汤对小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并进一步研究miR-19a的表达,探讨其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40只c57小鼠,随机等分为4组(10只/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DSS)、治疗... 目的通过观察疾病活动指数(DAI)、组织病理学变化,研究白头翁汤对小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并进一步研究miR-19a的表达,探讨其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40只c57小鼠,随机等分为4组(10只/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DSS)、治疗组(DSS+白头翁汤)和阳性对照组(DSS+5-ASA)。给予各模型组小鼠自由饮用3.5%DSS溶液以及相应药物灌胃,正常对照组自由饮用同等量的饮用水。每天观察并记录DAI评分,7 d后处死小鼠,取肠道炎症组织观察病理变化。RT-qPCR方法检测miR-19a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的DAI评分及病理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DSS+白头翁汤组的DAI评分及病理学评分显著低于DSS模型组,说明白头翁汤对于小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疗效。模型组miR-19a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DSS+白头翁汤组miR-19a的表达显著高于DSS模型组,提示白头翁汤可以通过增加miR-19a的表达而起到减轻炎症的作用。结论白头翁汤对于小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疗效,可能通过增加miR-19a的表达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翁汤 溃疡性结肠炎 MIR 19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气囊小肠镜对不明原因腹痛病因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曾志荣 张芳宾 +2 位作者 高翔 陈旻湖 胡品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95-96,135,共3页
【目的】探讨双气囊小肠镜(DBE)对不明原因腹痛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66例不明原因腹痛患者,男41例,女25例,年龄(41±16)岁。所有患者均行DBE检查。对检出病变并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12~24个月随访。【结果】在66例患者中,DBE病... 【目的】探讨双气囊小肠镜(DBE)对不明原因腹痛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66例不明原因腹痛患者,男41例,女25例,年龄(41±16)岁。所有患者均行DBE检查。对检出病变并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12~24个月随访。【结果】在66例患者中,DBE病变检出率为31.8%(21/66),检出病变以憩室最多,占42.9%(9/21)。对21例检出病变并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16例腹痛减轻或缓解,其临床缓解率为76.2%(16/21)。以随访的结果作为病因诊断,DBE对66例不明原因腹痛患者的诊断率为24.2%(16/66)。【结论】本研究表明DBE检查对不明原因腹痛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气囊小肠镜 不明原因腹痛 病因诊断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管上皮细胞表达TGF-β在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何瑶 陈白莉 +2 位作者 杨荣萍 曾志荣 任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5-90,99,共7页
【目的】通过研究胆汁淤积性肝病不同阶段的肝脏病变、BDEC增殖及转化生长因β(TGF-β)的变化,以探讨胆汁淤积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①以胆总管结扎(BDL)制作胆汁淤积性肝病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D0)、7天组(D7)及18天... 【目的】通过研究胆汁淤积性肝病不同阶段的肝脏病变、BDEC增殖及转化生长因β(TGF-β)的变化,以探讨胆汁淤积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①以胆总管结扎(BDL)制作胆汁淤积性肝病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D0)、7天组(D7)及18天组(D18);②动态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肝脏病理变化,以Knodell组织学评分评价肝脏组织学改变;③自肝脏中分离BDEC,以实时定量PCR方法(RT-PCR)检测不同时间点肝脏组织以及分离所得BDEC中TGF-β表达的情况;④分析肝脏Knodell组织学评分与TGF-β1mRNA表达水平间的相关性;⑤利用永生化的小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株(mIBEC),通过体外实验探讨TGF-β1对mIBEC增殖的作用。【结果】①肝脏Knodell组织学评分随着淤胆时间延长而增加(P<0.01),且胆管增殖程度随着淤胆时间延长而加重;②肝脏组织及BDEC中TGF-β1、TGF-β2及TGF-β3的mRNA表达水平随着淤胆时间延长而显著上调;③肝脏Knodell组织学纤维化程度评分与不同时间点肝脏组织及BDEC中TGF-β1mRNA表达水平间存在正相关(r=0.9376,P<0.05及r=0.9682,P<0.01)。④体外研究显示,TGF-β1可抑制mIBEC增殖。【结论】①BDL诱导的胆汁淤积性肝病中,肝脏损伤、胆管增殖程度及TGF-βmRNA表达水平均随淤胆时间延长而增加;②TGF-β1与BDEC的相互作用在BDL诱导的胆汁淤积性肝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③增生的BDEC中TGF-β1表达上调参与了BDL诱导的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上皮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 胆汁淤积性肝病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F-17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我国胃癌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周韶璋 胡品津 +3 位作者 曾志荣 廖山婴 陈斌 陈旻湖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32-1135,共4页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基因-173G/C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在中国胃癌高发区和低发区普通人群和胃癌患者中的分布,并探讨其基因多态性与我国胃癌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年龄和性别匹...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基因-173G/C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在中国胃癌高发区和低发区普通人群和胃癌患者中的分布,并探讨其基因多态性与我国胃癌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广东省104例普通人及104例胃癌患者和陕西省普通人和胃癌患者各102例的MIF-17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在胃癌高发区,胃癌患者携带MIF-173C/C的频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28.8%vs15.4%,χ2=5.47,P<0.05,OR=2.23,95%CI=1.13-4.41),MIF-172C/C基因型增加Hp感染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χ2=5.27,P<0.05,OR=8.0,95%CI=1.27-19.72)。在胃癌低发区,胃癌患者MIF-173C/C基因型的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31.4%vs27.5%,χ2=0.38,P>0.05)。结论:MIF-173C等位基因可能与我国汉族人群胃癌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胃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 被引量:5
6
作者 任明 周俊宜 +3 位作者 高国全 杨光 陈瑞莞 宋志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222-2225,共4页
目的:探讨苦瓜(BM)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随机将32只雄性健康Wistar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C组);模型组(CCl4,M组);BM低剂量组(BM100g/kg饲料+CCl4,BM-L组)、BM高剂量组(BM200g/kg饲料+CCl4,BM-H组... 目的:探讨苦瓜(BM)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随机将32只雄性健康Wistar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C组);模型组(CCl4,M组);BM低剂量组(BM100g/kg饲料+CCl4,BM-L组)、BM高剂量组(BM200g/kg饲料+CCl4,BM-H组)。饲养中除C组外的各组大鼠均皮下注射50%CCl4-橄榄油溶液2mL/kg,2次/周,共8周,诱导肝纤维化动物模型。8周后处死大鼠,留取大鼠肝脏和血清。计算肝体指数;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肝匀浆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羟脯氨酸(HYP)含量和单胺氧化酶(MAO)活性;胶原纤维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变性与胶原沉积病理改变。结果:与M组比较,摄入BM后的各剂量组大鼠肝体指数显著降低(P<0.01);血清MDA含量及肝匀浆HYP含量和MAO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而血清SOD活性、肝组织TP和Alb含量、GSH-Px活性明显增强(P<0.01)。与正常大鼠相比,模型大鼠肝脏有明显胶原沉积与肝纤维化,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炎性损伤坏死;BM组明显减轻模型大鼠肝组织损伤坏死与胶原沉积等病理变化,以高剂量组更明显。结论:BM具有抗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降低肝HYP含量及MAO活性的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四氯化碳 肝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9a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5
7
作者 周鹏志 陈斌 +1 位作者 胡品津 孙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25-1328,共4页
目的探讨miR-19a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miR-19a可能的靶基因,通过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靶基因在溃疡性结肠炎小鼠中表达的变化,并进一步通过绿色荧光蛋白报告载体实验对靶基因进行鉴定。... 目的探讨miR-19a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miR-19a可能的靶基因,通过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靶基因在溃疡性结肠炎小鼠中表达的变化,并进一步通过绿色荧光蛋白报告载体实验对靶基因进行鉴定。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miR-19a可能的靶基因是TNF-α,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组织TNF-α表达增加,miR-19a可抑制TNF-α-3'UTR-WT报告基因活性,而变异型TNF-α-3'UTR-mut报告基因活性不能被抑制。结论 miR-19a的靶基因为TNF-α,其结合位点为TNF-α3'UTR,miR-19a可能在肠道通过直接调控TNF-α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miR-19a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1和IFN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血清学应答的关系 被引量:6
8
作者 胡璇 叶俊钊 +3 位作者 廖献花 邵琮翔 李福曦 钟碧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2985-2989,共5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1(IL-21)及其受体(IL-21R)和干扰素(IFN)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血清学应答的关系。方法 200例慢性HBV感染且抗病毒治疗3年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组50例,对照组150例),检测常规、生化和病毒学指标。Mass...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1(IL-21)及其受体(IL-21R)和干扰素(IFN)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血清学应答的关系。方法 200例慢性HBV感染且抗病毒治疗3年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组50例,对照组150例),检测常规、生化和病毒学指标。MassArray技术检测200个样本IL-21及其受体和IFN相关15个位点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并分析SNP与HBeAg血清学转换及HBsAg下降幅度间的关系。结果 15个位点中共7个HBeAg血清学转换阳性关联位点,分别是IL-21 rs12505138(A> G)、rs17005929(T> C)、rs6840978(C> T),IL-21R rs8057551(A> G)、rs8061992(C> A)、rs3093301(T> C)和IFNA rs1831391(A> C),以上7个位点在HBeAg血清学转换组中相应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其中IL-21 rs12505138、rs17005929和IFNA rs1831391为新发现的位点。126例继续原抗病毒药物治疗并完成48周随访患者数据提示携带IFNA17 rs1831391 CC基因型与HBsAg下降幅度独立相关(P=0.027,95%CI:-0.122^-0.008)。结论本研究发现7个HBeAg血清学转换阳性关联位点,包括3个新发现的位点,有助于预测乙型肝炎治疗中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多态性 IL-21 HBEAG血清学转换 HBsAg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7G197A多态性及其蛋白表达与胃癌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吴小琴 曾志荣 +6 位作者 许丽霞 于君 曹清华 薛玲 郝元涛 陈旻湖 胡品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6-249,共4页
目的:分析IL-17 G197A多态性与我国广东地区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以及IL-17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PCR-RFLP法分析1 010例胃癌患者及800例健康对照IL-17 197位点多态性;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各基因型对患者预后的影... 目的:分析IL-17 G197A多态性与我国广东地区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以及IL-17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PCR-RFLP法分析1 010例胃癌患者及800例健康对照IL-17 197位点多态性;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各基因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法研究54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和16例非癌胃黏膜组织中IL-1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野生型GG基因型相比,IL-17 197 AG及AA基因型对胃癌发病风险无显著影响,P值分别为0.098及0.436。IL-17 G197A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130)。而免疫组化结果则显示IL-17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的非癌胃黏膜组织(Z=-2.693,P=0.007)。结论:IL-17 G197A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无关,亦不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但其蛋白表达水平在胃癌组织中显著提高,提示其可能与胃癌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7 基因多态性 生存率 蛋白表达 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B-511T/C多态性与不同临床病理学类型胃癌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斌 曾志荣 +4 位作者 吴小琴 张芳宾 薛玲 陈旻湖 胡品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1-335,347,共6页
【目的】研究中国人白细胞介素(IL)-1B-511T/C多态性与不同临床病理学特征胃癌的遗传易感性的关系及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PCR-RFLP)对563例胃癌及500例健康对照进行IL-1B-511位点基... 【目的】研究中国人白细胞介素(IL)-1B-511T/C多态性与不同临床病理学特征胃癌的遗传易感性的关系及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PCR-RFLP)对563例胃癌及500例健康对照进行IL-1B-511位点基因分型,分析该多态性与不同临床病理学类型胃癌发病风险关系并对其预后进行生存分析。【结果】IL-1B-511T/C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相关,携带IL-1B-511T等位基因者发生胃癌的风险较CC基因型增加(OR=1.60,95%CI=1.19~2.16,P=0.0019),T等位基因显著增加老年病人(≧65岁)胃癌发病风险(OR=2.35,95%CI:1.29~4.28,P=0.006)。T等位基因与肠型胃癌(OR=1.63,95%CI=1.18~2.24,P=0.003)及低分化胃癌(OR=1.74,95%CI=1.24~2.43,P=0.001)相关。IL-1B-511不同基因型患者胃癌的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IL-1B-511T等位基因可能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且与某些临床病理学特征有关,但并非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B 多态性 生存分析 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惠州市大肠癌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报告 被引量:1
11
作者 钟旭辉 许岸高 +7 位作者 姜泊 余志金 张晓慧 徐永成 何伟锋 钟选芳 罗秋云 熊理守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3期142-143,共2页
【目的】了解广东省惠州市居民大肠癌流行状况,为预防和治疗大肠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的调查方法:①问卷调查:样本区常住全人口接受问卷调查,内容参考李世荣和郑树的调查表,以确定高危人群和症状人群;②粪隐血试验:样本区常住... 【目的】了解广东省惠州市居民大肠癌流行状况,为预防和治疗大肠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的调查方法:①问卷调查:样本区常住全人口接受问卷调查,内容参考李世荣和郑树的调查表,以确定高危人群和症状人群;②粪隐血试验:样本区常住全人口进行免疫法粪隐血试验(胶体金检测试纸法);③全大肠镜检查:高危人群、症状人群和粪隐血试验阳性者接受全大肠镜检查;④大肠癌登记报告:样本区医院建立大肠癌诊断和死亡登记报告制度;⑤样本区建立人口死亡原因登记制度:公安部门完成。【结果】样本区常住全人口共50 552人,实际调查人数33 921人,普查应答率为67.10%:粪隐血阳性1 521例,阳性率4.48%。需内镜检查1 920人,实际镜检1 465人,镜检应答率为76.30%。镜检结果:大肠癌4例、大肠腺瘤89例、其他息肉308例、细菌性痢疾11例、阿米巴痢疾5例、结肠孤立性溃疡3例、结肠黑变病2例、结肠憩室2例、溃疡性结肠炎1例、痔疮129例、肛裂3例。【结论】样本区大肠癌患病率为15.46/10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直肠肿瘤 普查 结肠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管上皮细胞株抑制共培养的肝癌HepG2细胞株增殖
12
作者 何瑶 黄文生 +1 位作者 杨荣萍 任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通过体外共培养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株(mIBEC)与肝癌细胞株HepG2,探讨mIBEC对HepG2细胞株的可能作用。方法体外共培养HepG2与mIBEC,采用CellTiter 96○R AQueous One Solution Cell Proliferation Assay分别测定并比较HepG2细胞单独培... 目的通过体外共培养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株(mIBEC)与肝癌细胞株HepG2,探讨mIBEC对HepG2细胞株的可能作用。方法体外共培养HepG2与mIBEC,采用CellTiter 96○R AQueous One Solution Cell Proliferation Assay分别测定并比较HepG2细胞单独培养时以及与mIBEC共培养后增殖的情况;实时定量PCR法分别测定HepG2细胞单独培养时以及与mIBEC共培养后其Ki67及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分别测定HepG2细胞单独培养时以及与mIBEC共培养后其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mIBEC共培养后24~72 h,HepG2细胞增殖水平低于其单独培养时的水平(P<0.01),且伴有Ki67 mRNA表达的下调(P<0.05);与mIBEC共培养后,HepG2细胞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其单独培养时均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BEC可抑制共培养的HepG2细胞增殖;caspase3激活表达上调可能是mIBEC抑制共培养的HepG2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胆管上皮细胞 HepG2细胞 共培养 CASPASE3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R5,CXCR3,CXCR6和CCR7在丙肝患者肝外周血NK和NKT淋巴细胞的表达及其意义
13
作者 王锦辉 曾巧慧 +1 位作者 陈洁 陈旻湖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3期24-27,共4页
【目的】比较趋化因子受体CCR5,CXCR3,CXCR6和CCR7在丙肝患者肝外周血NK和NK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及其意义,了解其与肝组织学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用荧光标记抗趋化因子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对肝及外周血NK和NKT细胞表面的趋化因子受体染色... 【目的】比较趋化因子受体CCR5,CXCR3,CXCR6和CCR7在丙肝患者肝外周血NK和NK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及其意义,了解其与肝组织学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用荧光标记抗趋化因子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对肝及外周血NK和NKT细胞表面的趋化因子受体染色后,用9色11参数流式细胞仪LSRII检测分析。【结果】肝组织中NKT细胞比例18.2±5.8高于外周血的3.7±2.9,P<0.01;肝组织NK细胞比例7.8±3.3低于外周血中15.1±10.1,P<0.01。肝组织CCR5+,CXCR3+或/和CXCR+的NK和NKT细胞频数高于外周血,P<0.001,CCR7+NK和NKT细胞频数低于外周血,P<0.001;肝组织学炎症明显组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CR5,CXCR3或CXCR6的NK和NKT细胞频数高于炎症轻微组。【结论】是趋化因子受体CCR5,CXCR3和CXCR6而不是CCR7介导NK和NKT细胞向肝迁徙定植,它们并可能参与肝炎症的病理免疫学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趋化因子受体 NK细胞 NK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C3蛋白在肝细胞中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研究
14
作者 孙玉立 唐保东 朱森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900-1903,共4页
目的:观察CLC氯通道/转运蛋白家族(CLC3)氯离子通道蛋白在不同细胞系中的表达,明确CLC3蛋白在人肝实质细胞内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为阐明CLC3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培养不同来源的细胞株,包括小鼠和人... 目的:观察CLC氯通道/转运蛋白家族(CLC3)氯离子通道蛋白在不同细胞系中的表达,明确CLC3蛋白在人肝实质细胞内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为阐明CLC3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培养不同来源的细胞株,包括小鼠和人的肝实质细胞株,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LC3蛋白在肝细胞的表达;免疫荧光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方法检测CIC3在肝细胞内的表达定位。结果:在不同来源的细胞株中均见CLC3蛋白的表达且肝实质细胞有较大表达量;梯度密度离心分离肝细胞亚细胞组分,发现内吞体蛋白和CLC3蛋白峰值同时出现;免疫荧光发现CLC3蛋白与内吞体双染。结论:CLC3蛋白在肝实质细胞相对高表达并主要定位于内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C3氯通道蛋白 肝细胞 表达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15
作者 叶俊钊 王伟 +4 位作者 廖冰 王漾 吴艳琴 廖献花 钟碧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2454-2458,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诊断乙型肝炎相关肝纤维化准确性的因素。方法:261例乙肝相关肝纤维化患者进行SWE检查(133例肝穿活检并按Metavir分期诊断,128例诊断肝硬化失代偿),同时检测人体学指标、生化指标和病毒学指... 目的:探讨影响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诊断乙型肝炎相关肝纤维化准确性的因素。方法:261例乙肝相关肝纤维化患者进行SWE检查(133例肝穿活检并按Metavir分期诊断,128例诊断肝硬化失代偿),同时检测人体学指标、生化指标和病毒学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WE诊断各期肝纤维化的准确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WE诊断肝纤维化分期准确性的因素。结果:以肝脏组织学及临床诊断肝硬化失代偿为标准,诊断肝纤维化≥F2期、≥F3期和≥F4期的SW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1、0.932和0.910,合并超声诊断脂肪肝(OR=3.92,95%CI:1.99~11.2,P=0.011)是影响SWE诊断准确性的变量。结论:SWE对乙肝肝纤维化程度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测值对肝纤维化的评估准确性受合并脂肪肝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剪切波弹性成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HBV感染的家族聚集性及临床预后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叶俊钊 吴艳琴 +2 位作者 李睿 李韶丰 钟碧慧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1305-1309,共5页
目的对HBV感染高发区——广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家族聚集流行特点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6年4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炎门诊就诊的CHB患者,调查患者人口学基本特征、其亲属HBV标志物结果、患者HBV相关指... 目的对HBV感染高发区——广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家族聚集流行特点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6年4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炎门诊就诊的CHB患者,调查患者人口学基本特征、其亲属HBV标志物结果、患者HBV相关指标、肝脏生化指标及肝脏彩超、CT或磁共振成像。以至少2名具有亲缘关系成员诊断慢性HBV感染定义家族聚集,比较家族聚集组及非家族聚集组的临床特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家族聚集方式与子代感染HBV、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病风险。结果共1096例家族史明确的CHB患者纳入研究,家族史阳性者569例,即家族聚集率51.9%。按年龄划分为16-30岁,31-45岁和46岁以上分层分析,家族史阳性组与家族史阴性组3个年龄层诊断肝硬化的比例依次为2.1%、11.5%、35.6%和2.7%、5.7%、38.5%,家族史阳性组患者在31-45岁诊断肝硬化的比例明显高于家族史阴性组患者(χ^2=5.71,P=0.02)。聚集模式以同胞感染(30.2%)和母亲-子女感染(34.4%)最多见。父母均感染[比值比(OR)=8.18,95%可信区间(95%CI):5.24-12.75]、母亲单方感染(OR=4.60,95%CI:3.69-5.74)和父亲单方感染(OR=2.77,95%CI:2.11-3.63)均与子代感染HBV有关,不同家族聚集模式并非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因素(P〉0.05),但父母均感染(OR=8.5,P〈0.01)可能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广州地区CHB感染具有高度家族聚集性,CHB家族史阳性患者可能更早发展为肝硬化。同胞感染和母亲-子女感染是最主要的家族聚集方式,家族聚集模式与子代感染HBV及肝癌发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家族聚集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妊娠期管理的专家共识意见 被引量:11
17
作者 钱家鸣 +5 位作者 吴开春 何瑶 李玥 谭蓓 高翔 梁洁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5期465-475,共11页
炎症性肠病大多于中青年发病,会面临生育问题,故加强妊娠前咨询、优化妊娠期管理可改善不良妊娠结局,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本共识基于循证医学依据和Delphi方法,在妊娠前指导和管理、妊娠期管理、分娩方式、哺乳期管理和婴儿疫苗接种共5... 炎症性肠病大多于中青年发病,会面临生育问题,故加强妊娠前咨询、优化妊娠期管理可改善不良妊娠结局,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本共识基于循证医学依据和Delphi方法,在妊娠前指导和管理、妊娠期管理、分娩方式、哺乳期管理和婴儿疫苗接种共5个方面达成初步共识,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妊娠期 疾病管理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像学评估 被引量:1
18
作者 叶俊钊 钟碧慧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1477-1482,共6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全球范围内高度流行,早期诊断及评估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和纤维化程度对NAFLD患者的早期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各种影像学新技术应用于NAFLD肝脏脂肪定量和纤维化预测的原理、诊断准确性、影响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全球范围内高度流行,早期诊断及评估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和纤维化程度对NAFLD患者的早期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各种影像学新技术应用于NAFLD肝脏脂肪定量和纤维化预测的原理、诊断准确性、影响因素及实用性。研究显示基于超声和磁共振的影像学脂肪定量诊断技术及基于弹性成像的肝纤维化评估均表现出相当高的准确性,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但这些技术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规范化的界值及操作流程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纤维化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