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气囊小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陈白莉 张芳宾 +3 位作者 何瑶 聂玉强 高翔 曾志荣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4期186-189,共4页
【目的】探讨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78例OGIB患者,男45例,女33例,平均年龄45±16岁。所有患者均行DBE检查。对接受... 【目的】探讨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78例OGIB患者,男45例,女33例,平均年龄45±16岁。所有患者均行DBE检查。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12~24个月随访。【结果】78例OGIB患者病变检出率为87.2%(68/78),检出病变以血管畸形多见,占发现病变的32.4%(22/68);在68例检出病变的患者中,有37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DBE检查与手术符合率为86.5%(32/37)。在成功随访的36例手术患者中,有3例血管畸形患者又出现消化道出血;手术后诊断与随访最后诊断的符合率91.7%(33/36)。【结论】DBE检查对OGIB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气囊小肠镜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病因 诊断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的内科治疗 被引量:2
2
作者 何瑶 陈旻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453-455,共3页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内科治疗 溃疡性结肠病 克罗恩病 柳氮磺胺吡啶 5-氨基水杨酸制剂 糖皮质激素 免疫调节治疗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术前磁共振小肠成像预测克罗恩病患者首次肠切除术后早期吻合口复发风险 被引量:2
3
作者 何伟涛 申晓迪 +5 位作者 王杨迪 杜金芳 李雪华 熊珊珊 李周雷 林少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4-671,共8页
目的 基于术前磁共振小肠成像(MRE)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克罗恩病(CD)患者首次肠切除术后早期吻合口复发(EAR)风险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术前行MRE和初次肠切除术的CD患者,分为EAR组(18例)和无EAR组(12例)。EAR组包括内镜下Rutgeerts评... 目的 基于术前磁共振小肠成像(MRE)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克罗恩病(CD)患者首次肠切除术后早期吻合口复发(EAR)风险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术前行MRE和初次肠切除术的CD患者,分为EAR组(18例)和无EAR组(12例)。EAR组包括内镜下Rutgeerts评分≥I_(2)或术后12个月内需要切除吻合口的患者。分析患者术前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检查、切除肠段及其邻近肠系膜的MRE参数、组织学分析和术后药物治疗数据共38个参数。采用LASSO回归分析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筛选出与EAR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性能。结果 MRE上的梳状征和肠系膜爬行脂肪指数为CD术后发生早期吻合口复发的独立因素,一致性指数为0.882 (95%CI:0.764~1)。校准图显示了实际观测和预测早期吻合口复发概率之间的强相关性。结论 基于术前MRE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能是一种预测CD患者术后早期吻合口复发的潜在工具,有利于CD患者肠切除术后个体化管理。为EAR高风险患者术后早期个体化药物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磁共振小肠成像 肠切除术 早期吻合口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基因多态性与广东地区胃癌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胡胜 胡品津 +2 位作者 曾志荣 庞瑞萍 陈为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1-223,227,共4页
【目的】研究IL-1(interleukin-1)B基因+3954、-511、-31位点和IL-1受体拮抗因子基因(IL-1RN)多态性在广东地区普通人群和胃癌患者中的分布,探讨IL-1基因多态性与我国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法... 【目的】研究IL-1(interleukin-1)B基因+3954、-511、-31位点和IL-1受体拮抗因子基因(IL-1RN)多态性在广东地区普通人群和胃癌患者中的分布,探讨IL-1基因多态性与我国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法检测广东省192名普通人和84例胃癌患者的IL-1基因多态性。【结果】胃癌患者IL-1B-511和IL-1B-31 T基因携带者(T+)频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78.6%vs54.7%,x^2=14.1,P<0.01,OR=3.0,95%CI 1.7-5.5和35.7% vs 18.8%,x^2=9.2,P<0.01,OR=2.4,95%CI 1.4-4.3),而IL-1 B+3954位点T和IL-1RN2基因携带者频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x^2=2.1和0.6,P>0.05)。【结论】IL-1B-511和-31位点T等位基因可能与我国广东地区胃癌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基因 基因多态性 广东 胃癌 PCR-RFLP 遗传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帕替尼通过阻断VEGF通路增强胃癌放疗疗效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彤 翟二涛 +3 位作者 许丽霞 黄霖琳 彭穗 曾志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76-781,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阿帕替尼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放疗疗效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试验设对照组、阿帕替尼组、单纯放疗组与联合组。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比例与细胞周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阿帕替尼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放疗疗效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试验设对照组、阿帕替尼组、单纯放疗组与联合组。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比例与细胞周期,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内γ-H_2AX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蛋白。结果:与阿帕替尼组或单纯放疗组相比,阿帕替尼联合X射线显著降低SGC-7901细胞的生长活力(P<0.01),增殖相关蛋白p-PLCγ1和p-ERK1/2的水平下降;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升高(P<0.01),凋亡相关蛋白PARP、cleaved caspase-9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上调,Bcl-2表达下降;SGC-7901细胞核内γ-H_2AX焦点淬灭延迟,表明阿帕替尼干扰放射线诱导的DNA双链断裂的修复;SGC-7901 G_2期细胞比例显著增高(P<0.01)。结论:阿帕替尼通过阻断VEGF通路增加胃癌细胞对X射线照射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放疗 阿帕替尼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在鉴别克罗恩病与肠结核中的价值 被引量:16
6
作者 陈瑜君 何瑶 +6 位作者 陈白莉 毛仁 晁康 徐萍萍 曾志荣 陈旻湖 胡品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8-192,共5页
目的:评估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通过活检或手术获取的肠道组织石蜡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DNA在鉴别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和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中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根据来... 目的:评估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通过活检或手术获取的肠道组织石蜡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DNA在鉴别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和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中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根据来自MTB的重复插入序列IS6110设计引物,用PCR技术检测CD与ITB肠道组织蜡块标本中MTB DNA,利用基因直接测序法验证结果,分析PCR检测结果与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ITB组MTB DNA检出率为32%,CD组MTB DNA检出率为0%,MTB DNA PCR法在ITB和CD鉴别诊断中的灵敏度为32%,显著高于抗酸染色(8%)和干酪样坏死(12%)(P<0.05)。MTB DNA PCR法在ITB和CD鉴别诊断中的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59.5%。MTB DNA PCR阳性率在肉芽肿或多核巨细胞病理特征的标本中存在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测序结果与PCR判读的结果相符。结论:PCR法用于MTBDNA检测,有助于ITB确诊,在ITB和CD的鉴别诊断中不失为一种方便快捷的病原学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结核 克罗恩病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年龄段及家庭成员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为 彭晓忠 +1 位作者 马永江 林金坤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8-118,117,共2页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年龄段 家庭成员 感染 流行病学 消化性溃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期母婴分离对大鼠成年后结直肠扩张后5-羟色胺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任天华 胡品津 +1 位作者 胡志远 沈祖尧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4-236,共3页
【目的】观察新生期母婴分离对大鼠成年后结直肠扩张后结肠中5-羟色胺(5-HT)阳性细胞数目的影响,探索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神经机理?【方法】雄性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母婴分离组:出生后第2~21天给予每天母婴分离3 h;对照组:出生后第2~21... 【目的】观察新生期母婴分离对大鼠成年后结直肠扩张后结肠中5-羟色胺(5-HT)阳性细胞数目的影响,探索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神经机理?【方法】雄性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母婴分离组:出生后第2~21天给予每天母婴分离3 h;对照组:出生后第2~21天不给予任何处理?成年后给予结直肠扩张,取远端结肠进行5-HT免疫组化检测并定量分析?【结果】基础水平时,母婴分离组结肠粘膜5-HT阳性细胞数目和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别(288.1±26.8 vs 286.9±87.4, P = 0.966);结直肠扩张后,母婴分离组5-HT阳性细胞数目显著增加,对照组没有改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别(386.8±38.0 vs 291.0±62.4, P = 0.001)?【结论】新生期母婴分离使成年大鼠结直肠扩张时结肠粘膜5-HT阳性细胞数目显著增加,提示早期负性生活事件可增强成年后对内脏伤害性刺激的神经反应,这可能在IBS结肠运动和感觉异常的机制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期 母婴分离 大鼠 5-羟色胺 肠易激综合征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人炎症性肠病临床表型相关 被引量:8
9
作者 张青森 杨庆帆 +3 位作者 陈白莉 何瑶 陈旻湖 曾志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2-908,共7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中国南方汉人炎症性肠病(IBD)的关系。方法:通过HapMap数据库筛选出IL-33基因8个SNP序列标签;对250例克罗恩病(CD)患者、115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及622名健康对...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中国南方汉人炎症性肠病(IBD)的关系。方法:通过HapMap数据库筛选出IL-33基因8个SNP序列标签;对250例克罗恩病(CD)患者、115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及622名健康对照采用MALDI—TOFMS技术进行基因分型检测。结果:8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包括CD及UC)及对照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基因型-临床表型分析发现多个SNP位点与CD部分临床表型相关:rs10118795T等位基因是肠外表现的保护因素(P〈0.05,OR=0.513,95%CI:0.281~0.938),而rs7025417 CC基因型是肠外表现的危险因素(P〈0.05,OR=1.363,95%CI:1.006~1.846);rs10118795C等位基因降低肛周病变风险(P〈0.05,OR=0.480,95%CI:0.232~0.994),而rs10975519 CC基因型增加肛周病变风险(P〈0.05,OR=2.054,95%CI:1.053~4.009);rs10975509G等位基因是上消化道型CD的危险因素(P〈0.05,OR=3.570,95%CI:1.328~9.600),且其A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回结肠型CD的风险增加(P〈0.05,OR=0.613,95%CI:0.377~0.996);在治疗方面,rs10118795、rs10975509和rs7025417基因型均与CD患者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后30周黏膜愈合相关(P〈0.05,P〈0.01,P〈0.05)。UC患者中,未发现这8个SNP位点影响其临床表型(P〉0.05)。结论:本研究中IL-33基因8个SNP位点不增加中国南方人群CD及UC发病风险,但部分位点影响CD的临床表型,某些SNP位点可能成为预测英夫利昔单抗疗效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33 单核苷酸多态性 克罗思病 溃疡性结肠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免疫性与淤胆性肝纤维化发病机制比较 被引量:6
10
作者 何瑶 陈白莉 +2 位作者 杨荣萍 任明 曾志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0-274,共5页
目的大鼠肝脏长期暴露于猪血清后可出现免疫损伤及随后发生的肝纤维化,而胆总管结扎后亦可诱导大鼠发生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最终发生肝纤维化。这两种损伤后肝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及机制均不同。本研究比较这两种不同处理后肝脏损伤的发... 目的大鼠肝脏长期暴露于猪血清后可出现免疫损伤及随后发生的肝纤维化,而胆总管结扎后亦可诱导大鼠发生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最终发生肝纤维化。这两种损伤后肝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及机制均不同。本研究比较这两种不同处理后肝脏损伤的发生发展,探讨炎症与纤维化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1)通过给大鼠腹腔注射猪血清(IPS)(3ml/kg,1次/周,连续12周)诱导慢性肝纤维化(IPS组)。通过结扎胆总管诱导急性淤胆性肝纤维化(BDL组);(2)采用Knodell组织学评分评价肝脏组织学改变;(3)采用抗αSMA抗体、抗ED1抗体、抗CK7抗体、抗CD45抗体对肝脏进行免疫荧光染色;(4)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肝脏中与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MI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受激活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PDGF-A);与纤维化相关的细胞因子,包括I型胶原蛋白(col-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的表达。结果(1)Knodell组织学评分示BDL组汇管区坏死、肝小叶内变性和灶性坏死、汇管区炎症均显著高于IPS组(P<0.01),而肝纤维化评分则低于IPS组(P<0.05);(2)免疫荧光染色显示BDL组肝脏内炎性细胞浸润极为明显,并伴有多量αSMA阳性细胞,IPS组肝脏见较多αSMA阳性细胞,但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3)实时定量PCR显示与正常对照组肝脏相比,IPS组肝脏中与细胞外基质重建有关的基因表达显著上调;而与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除RANTES外,均与正常对照组相当(P>0.05)。而BDL组肝脏中所有的与炎症相关的前炎性因子及与纤维化相关的细胞因子均增高(P<0.05)。结论IPS诱导的肝纤维化表现为显著的细胞外基质的重建而不伴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其肝纤维化在无明显活动性炎症的情况下隐袭发展而形成。结扎胆总管诱导的肝纤维化则继发于肝细胞坏死及明显炎症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猪血清 胆管结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ARγ配体罗格列酮预防MNNG诱导的大鼠胃癌发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白莉 廖山婴 +4 位作者 曾志荣 梁伟强 于君 朱伟杰 胡品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522-1527,共6页
目的:探讨PPARγ配体罗格列酮(RSG)对化学致癌剂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导的大鼠胃癌发生的影响,并探讨罗格列酮防治胃癌的可能机制。方法:二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5组:A组(对照组),B组(MNNG诱癌组),C-E组(RSG处理组,分... 目的:探讨PPARγ配体罗格列酮(RSG)对化学致癌剂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导的大鼠胃癌发生的影响,并探讨罗格列酮防治胃癌的可能机制。方法:二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5组:A组(对照组),B组(MNNG诱癌组),C-E组(RSG处理组,分别灌喂不同浓度罗格列酮),以上处理连续10个月,比较各组动物胃癌发生率的差异。同时采用微阵列技术对罗格列酮体内干预的大鼠腺胃癌进行基因表达谱的分析研究,筛选PPARγ配体抗肿瘤新的靶基因并予验证。结果:A、B、C、D、E组动物胃癌的发生率分别为0%(0/10)、70%(14/20)、15%(3/20)、30%(6/20)和30%(6/20),病理组织学证实为腺癌。与B组相比,C、D、E组动物腺胃癌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动物(P<0.01)。采用微阵列技术在大鼠腺胃癌组织中筛选出79个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RSG处理组大鼠胃癌组织中HCaRG基因表达显著高于MNNG诱癌组,同时应用荧光定量PCR证实在RSG处理组其它大鼠胃癌组织中HCaRG表达明显高于MNNG诱癌组(P<0.05),而在人胃癌组织中HCaRG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结论:PPARγ配体罗格列酮能显著降低MNNG诱导的大鼠腺胃癌发生率,诱导HCaRG表达可能是罗格列酮预防胃癌发生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 罗格列酮 胃肿瘤 基因 HCaR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免疫保护作用与免疫后胃炎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洁 陈旻湖 +5 位作者 廖文俊 于君 梁伟强 陈为 胡品津 沈祖尧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11-415,420,共6页
目的:研究以减毒鼠伤寒沙门菌为载体构建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疫苗的免疫保护机制。方法:将表达不同Hp抗原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typhimurium)分别免疫小鼠,免疫4周后以Hp攻击;在攻击前及攻击后5周分批处死小鼠... 目的:研究以减毒鼠伤寒沙门菌为载体构建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疫苗的免疫保护机制。方法:将表达不同Hp抗原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typhimurium)分别免疫小鼠,免疫4周后以Hp攻击;在攻击前及攻击后5周分批处死小鼠,比较各组小鼠Hp定植密度及各项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1)和NS(Normalsalin,NS)对照组相比各免疫组的Hp定植密度显著下降。(2)和NS组相比攻击前后各免疫组血清IgG2a和胃黏膜Th1型细胞因子表达显著升高。(3)和NS组相比攻击后免疫组鼠胃黏膜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结论:以减毒鼠伤寒沙门菌为载体构建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在小鼠体内诱导出以Th1反应为主并伴随免疫后胃炎的保护性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 疫苗 Th1型免疫应答 免疫后胃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瑶 熊理守 +3 位作者 黄文生 杨荣萍 陈瑜君 任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93-1598,共6页
目的:肌成纤维细胞在肝纤维化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有报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并迁徙至损伤器官参与其纤维化形成过程。因此,本研究拟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可能作用及机制。方法:(1)以携带增强型... 目的:肌成纤维细胞在肝纤维化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有报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并迁徙至损伤器官参与其纤维化形成过程。因此,本研究拟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可能作用及机制。方法:(1)以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大鼠间充质干细胞株(MSCs)Ap8c3进行标记(Ap8c3-eGFP)。(2)制作胆总管结扎(BDL)及猪血清腹腔注射(IPS)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3)经大鼠尾静脉将Ap8c3-eGFP注入前述动物体内。(4)检测大鼠肝脏、骨髓中eGFP阳性(eGFP+)细胞分布及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情况。结果:(1)静脉注射的Ap8c3-eGFP干细胞最终可出现于发生肝纤维化的大鼠肝脏及骨髓中。(2)大鼠肝脏中的eGFP+细胞同时表达α-SMA,主要分布于肝脏增生纤维束内。(3)迁徙至骨髓的Ap8c3-eGFP细胞可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表达α-SMA。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在肝纤维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肌成纤维细胞 肝硬化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21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姚佳燕 晁康 +3 位作者 李敏睿 吴艳琴 叶俊钊 钟碧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61-1064,共4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21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及其与HBV-DNA、ALT的关系。方法:收集101例慢性HBV感染者(病例组)和25例对照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流式细胞微球技术检测血清IL-21蛋白水平,并用real-t...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21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及其与HBV-DNA、ALT的关系。方法:收集101例慢性HBV感染者(病例组)和25例对照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流式细胞微球技术检测血清IL-21蛋白水平,并用real-time PCR法检测IL-21及IL-21受体(R)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病例组分为免疫耐受期组(25例)、免疫清除期组(25例)、低复制期组(26例)及再活动期组(25例)。(2)病例组血清IL-21蛋白及m 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01);免疫清除期组及再活动期组血清IL-21蛋白及m 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免疫耐受期组及低复制期组(P<0.001);低复制期组血清IL-21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及免疫耐受组(P=0.036)。(3)IL-21R m RNA水平在各组间没有差异。(4)血清IL-21蛋白与HBV-DNA载量呈负相关(r=-0.472,P=0.001)。(5)血清IL-21蛋白与ALT水平无关(r=0.024,P=0.868)。结论 :IL-21在慢性HBV感染者中表达上调,且与免疫活动有关,可能是机体控制HBV复制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自然史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基因Glu216Lys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炎症性肠病无关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庆帆 陈白莉 +3 位作者 张青森 何瑶 陈旻湖 曾志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18-723,共6页
目的:探讨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PI)基因Glu216Lys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炎症性肠病(IBD)发病及各种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86例确诊的汉族IBD患者[173例克罗恩病(CD)和113例溃疡性结肠炎(UC)]及年龄、性别匹配的332名健康人进行... 目的:探讨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PI)基因Glu216Lys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炎症性肠病(IBD)发病及各种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86例确诊的汉族IBD患者[173例克罗恩病(CD)和113例溃疡性结肠炎(UC)]及年龄、性别匹配的332名健康人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引物介导的限制性分析PCR方法检测基因分型;应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该位点多态性对IBD发病及临床特征的影响。结果:CD和UC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间Glu216Lys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分析Glu216Lys与CD和UC的临床特征关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I基因Glu216Lys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IBD发病和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IBD的遗传易感性具有种族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杀菌 通透性增加蛋白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中国汉族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治现状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盛洪 钟碧慧 陈旻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1期1601-1603,共3页
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是多种病因引起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上一般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其中,SAP约占20%-30%,其病情... 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是多种病因引起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上一般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其中,SAP约占20%-30%,其病情凶险,进展迅猛,病死率高达20%左右。目前,对于SAP的诊治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因此.其诊治仍然是临床上探讨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诊治 轻症急性胰腺炎 局部炎症反应 常见疾病 器官功能 SAP 酶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9
17
作者 廖献花 叶俊钊 钟碧慧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406-2410,共5页
肝肾综合征(HRS)是终末期肝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HRS预后差、病死率高,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精准预防和治疗。虽然目前HRS的确切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但临床对HRS发病机制的研究步伐一直在前进,不仅对经典的机制——... 肝肾综合征(HRS)是终末期肝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HRS预后差、病死率高,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精准预防和治疗。虽然目前HRS的确切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但临床对HRS发病机制的研究步伐一直在前进,不仅对经典的机制——内脏血管扩张假说继续丰富完善,而且对全身性炎症、肠道细菌易位在其发病的作用有了新认识,并对心脏功能障碍参与HRS的机制提出了新的心肾综合征概念,更在肾脏病理方面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对近年来HRS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及其对临床工作的启示作一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肾综合征 急性肾损伤 心肌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US评估克罗恩病的活动性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瑜君 毛仁 +3 位作者 谢晓华 何瑶 陈旻湖 谢晓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2-265,共4页
目的探讨CEUS在克罗恩病(CD)活动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临床确诊为CD的54例患者分别行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EUS检查,观察肠壁厚度、病变处血供情况及病变肠壁血流灌注模式。CD活动性评价参考指标为CD疾病活动指数(CDAI)... 目的探讨CEUS在克罗恩病(CD)活动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临床确诊为CD的54例患者分别行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EUS检查,观察肠壁厚度、病变处血供情况及病变肠壁血流灌注模式。CD活动性评价参考指标为CD疾病活动指数(CDAI)。结果 CEUS评估CD活动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5.56%(43/45)、66.67%(6/9)、90.74%(49/54)。CEUS评估CD活动性与CDAI相关性较高(r=0.71,P<0.05),高于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r=0.60、0.52,P均<0.05)。结论 CEUS可反映CD的肠壁血流灌注模式,能提示肠壁炎症活动状态,可作为评估CD活动性的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克罗恩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来昔布对MNNG诱导的大鼠胃腺癌组织Bax、Bcl-2、Fa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唐保东 曾志荣 胡品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6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预防胃癌的非COX依赖性途径。[方法]86只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A组动物(5只)自由饮用蒸馏水不作特殊处理;B组动物(16只)饮用含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100μg/mL的蒸馏水;C组(16只)、D组(17只)、E...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预防胃癌的非COX依赖性途径。[方法]86只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A组动物(5只)自由饮用蒸馏水不作特殊处理;B组动物(16只)饮用含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100μg/mL的蒸馏水;C组(16只)、D组(17只)、E组(16只)、F组(16只)动物除饮用含MNNG 100μg/mL的蒸馏水外,C组动物还灌喂吲哚美辛3 mg/kg,1次/d,D组、E组、F组动物分别灌喂塞来昔布5 mg/kg、10 mg/kg和20 mg/kg,1次,d。以上处理连续10个月,处理因素结束后2个月内处死动物观察腺胃肿瘤的发生率,用实时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动物胃肿瘤组织Bax、Bcl-2、Fas mRNA表达及蛋白水平。[结果]A、B、C、D、E、F组动物胃癌的发生率分别为0%(0/5)、75%(12/16)、68.8%(11/16)、70.6%(12/17)、18.8%(3/16)和31.3%(5,16)(P=0.002)。与B组相比,C、D、E和F组胃癌组织Bax、Bcl-2、Fas 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预防胃癌的机制可能与凋亡基因Bcl-2、Bax、Fas表达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 选择性COX-2抑制剂 塞来昔布(Celecoxi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B-51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我国胃癌高发区胃黏膜萎缩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曾志荣 陈斌 +2 位作者 李初俊 周韶璋 胡品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226-2228,共3页
目的:研究我国胃癌高发区IL-1B-511基因多态性、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黏膜萎缩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胃癌高发区(陕西)健康志愿者500例,人群按照年龄分成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以上等5组,每组100例。IL-1B-511... 目的:研究我国胃癌高发区IL-1B-511基因多态性、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黏膜萎缩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胃癌高发区(陕西)健康志愿者500例,人群按照年龄分成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以上等5组,每组100例。IL-1B-511基因多态性的分析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以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浓度和PGⅠ/PGⅡ比值作为胃黏膜萎缩的指标,血清PGⅠ、PGⅡ浓度和抗Hp-IgG抗体的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清PGⅠ的浓度与PGⅠ/PGⅡ的比值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各年龄组中,IL-1B-511T/T基因型Hp阳性者其血清PGⅠ及PGⅠ/PGⅡ低于相应年龄组Hp阴性者(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IL-1B-511T/T基因型"、"年龄段"和"Hp"对"PGⅠ/PGⅡ比值"有显著影响(P<0.05、P<0.05和P<0.01)。结论:我国胃癌高发区胃黏膜萎缩的发生与IL-1B-511T/T基因型、年龄和Hp感染有密切关系,IL-1B-511T/T基因型增加Hp感染后胃黏膜萎缩发生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lB-511单核苷酸多态性 螺杆菌 幽门 胃蛋白酶原类 胃黏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