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桡神经深支损伤的外科修复 被引量:4
1
作者 刘进显 李智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408-409,共2页
目的:介绍桡神经深支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式。方法:采用神经修复手术9例,其中一期修复5例,二期修复4例。采用手功能重建术7例。结果:5例一期神经修复术后4个月,神经功能大部分恢复。4例二期神经修复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基本恢复。7例手功... 目的:介绍桡神经深支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式。方法:采用神经修复手术9例,其中一期修复5例,二期修复4例。采用手功能重建术7例。结果:5例一期神经修复术后4个月,神经功能大部分恢复。4例二期神经修复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基本恢复。7例手功能重建术中,优6例,良1例。结论:正确选择治疗方法非常关键。有条件时应尽量做神经修复,无神经修复条件时,尽快做手功能重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神经 功能重建 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臂丛残根作为动力源神经修复上干的随访分析
2
作者 李亮 黄家俊 顾立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489-3496,共8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对比残根与各组动力源神经修复上臂丛的临床效果,明确臂丛损伤后残根的可利用性及其临床利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入院诊断为部分或全臂丛损伤患者的资料,病例... 目的回顾性分析对比残根与各组动力源神经修复上臂丛的临床效果,明确臂丛损伤后残根的可利用性及其临床利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入院诊断为部分或全臂丛损伤患者的资料,病例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住院号、年龄、性别、诊断、伤因、受伤到手术间隔时间、随访时间、损伤分型、术式、供受体神经间隙、移植物类型及长度、并发症,检查供区不良事件,采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BMRC)肌力评价标准对患肢三角肌、肱二头肌肌力进行评估,并进行DASH(disabilities of arm,shoulder and hand)评分。结果总共136患者接受上臂丛修复术,排除24例,纳入112例。将患者分为4组即:改良Oberlin组22例、CC7+神桥组45例、CC7+直接缝合组27例、残根组14例,残根组中撕脱伤10例,刀刺伤4例。4组三角肌肌力有效率分别为68.2%、71.2%、88.9%和78.6%;肱二头肌肌力有效率分别为81.8%、60.0%、85.2%和64.3%。亚组分析:(1)上臂丛损伤术式比较:残根组4例,均为刀刺伤;改良Oberlin组22例,均为撕脱伤。结果显示两组肩肘关节活动度、三角肌肌力、肱二头肌肌力和DASH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C5-C8或全臂丛损伤术式比较:肩关节活动度残根组与CC7+直接缝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肘关节屈曲角度、肱二头肌肌力和DASH评分CC7+直接缝合组相比其他两组更为优异,CC7+神桥组次之,残根组再次之(P<0.05)。结论通过对各种类型动力源神经修复上臂丛临床效果进行评估对比分析,明确了残根的可利用性及其临床利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保护残根可能会提升残根利用的临床疗效和增加动力源神经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损伤 残根利用 动力源神经 上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皮瓣血液循环观察尺在皮瓣移植术后患者的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戴巧艳 何翠环 +6 位作者 郭雪梅 黄小芬 林小缘 李春艳 魏转乐 彭明霞 黄天雯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自制皮瓣血液循环观察尺在皮瓣移植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12月60例行四肢皮瓣移植术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观察法;2018年1~12月60例四肢皮瓣移植术患者设为观察组,使用自制皮瓣血液循环观察尺进行皮瓣血... 目的探讨自制皮瓣血液循环观察尺在皮瓣移植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12月60例行四肢皮瓣移植术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观察法;2018年1~12月60例四肢皮瓣移植术患者设为观察组,使用自制皮瓣血液循环观察尺进行皮瓣血液循环观察。结果对照组6例、观察组7例发生静脉血管危象,观察组血管危象及时发现率为85.72%,对照组为33.33%;两组血管危象发生率、及时发现率、皮瓣移植成活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护理文书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制皮瓣血液循环观察尺可规范护理文书书写,但对帮助医护人员及时发现皮瓣早期血管危象的效果,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移植 血液循坏 皮瓣成活 静脉危象 动脉危象 观察尺 护理文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鹅颈灯灯罩在皮瓣移植及断指再植术后患者的应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戴巧艳 何冬华 +4 位作者 马琴 黄小芬 何翠环 刘回芬 黄天雯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10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自制三用(遮光、保暖、测量高度)鹅颈灯灯罩在皮瓣移植及断指再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皮瓣移植及断指再植术患者设为对照组,使用传统鹅颈灯照射;将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皮瓣... 目的探讨自制三用(遮光、保暖、测量高度)鹅颈灯灯罩在皮瓣移植及断指再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皮瓣移植及断指再植术患者设为对照组,使用传统鹅颈灯照射;将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皮瓣移植及断指再植术患者设为观察组,鹅颈灯照射时加用自制"三用"灯罩。结果两组皮瓣及再植指体成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睡眠质量、舒适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护士调节鹅颈灯护理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自制鹅颈灯灯罩用于皮瓣移植及断指再植术后烤灯照射,能减少光照干扰,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及舒适程度,而且方便护士测量烤灯到治疗部位的高度,减少护理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移植 断指再植术 照射治疗 烤灯灯罩 睡眠质量 舒适度 工作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外固定方式对新鲜锤状指临床疗效的单盲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少贞 张涛 +4 位作者 朱庆棠 李平 向剑平 张毅 顾立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06-1010,共5页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外固定方式对新鲜锤状指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程度,探讨和寻求新鲜锤状指较佳的保守治疗方法。方法:新鲜锤状指40例,包括腱性27例和骨折块小于关节面1/3的患者13例,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外固定方式对新鲜锤状指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程度,探讨和寻求新鲜锤状指较佳的保守治疗方法。方法:新鲜锤状指40例,包括腱性27例和骨折块小于关节面1/3的患者13例,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远端指间关节过伸15°—20°固定,对照组采用近端指间关节屈曲位远端指间关节过伸位固定。持续固定6周,第6周后开始手功能训练,夜间仍用支具固定到第8周。第6周、第12周时测量远端指间关节欠伸度、伤指总主动活动度、疼痛程度,并用自制调查表调查固定期间日常生活受影响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次复查中,观察组远端指间关节欠伸度、远端指间关节主动屈曲度、伤指总主动活动度TAM、疼痛目测模拟评分法(VAS)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第12周随访时上述测量指标均优于第6周时(P<0.05)。外固定使用期间,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受影响的程度较对照组轻,皮肤问题也较少发生。结论:不管是腱性还是未超关节面1/3的骨性新鲜锤状指采用外固定等保守治疗是可靠的,仅固定远端指间关节于过伸位比双指间关节固定有更好的疗效和更佳的舒适度。6周的固定时间基本能达到固定要求,如果仍存在一定欠伸度,适当延长固定时间到8周仍可以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锤状指 肌腱损伤 支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分析的周围神经Karnovsky-Roots法染色规律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8
6
作者 戚剑 罗鹏 +3 位作者 程思红 李增宏 张毅 刘小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6-441,共6页
目的基于图像分析探讨用于鉴别周围神经功能束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染色Karnovsky-Roots法24小时内的染色规律,为基于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的周围神经功能束三维重建确定标准化的孵育条件。方法新鲜人体截肢腓总神经标本,连续横断冰冻切片,... 目的基于图像分析探讨用于鉴别周围神经功能束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染色Karnovsky-Roots法24小时内的染色规律,为基于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的周围神经功能束三维重建确定标准化的孵育条件。方法新鲜人体截肢腓总神经标本,连续横断冰冻切片,片厚10μm,共切取56张,随机分为7组,每组8张切片,采用Karnovsky-Roots法进行乙酰胆碱酯酶孵育,其中1~6组分别为1、2、4、8、12和24 h,第7组切片为阴性对照组。采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对不同时间染色组图像进行图像分析,指标为:(1)AChE反应阳性区域的面积;(2)AChE反应阳性区域的平均光密度;(3)AChE反应阳性区域的累积光密度。组间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t-test统计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8h组的平均光密度值与12 h组有显著性差异,而12 h与24 h的平均光密度值无显著性差异;8 h、12 h和24 h间的染色面积、累计光密度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镜下可观察到24 h组存在过度染色。结论孵育12~24 h间的染色效果趋于一致,染色结果稳定可靠,神经束功能性质鉴别容易,神经束膜与染色的神经纤维间有清晰的分界,利于轮廓获取,可作为基于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的周围神经功能束三维重建的标准化的育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胆碱酯酶 Kamovsky-Roots法 周围神经 图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名词术语与定义 被引量:22
7
作者 唐举玉 章伟文 +15 位作者 张世民 章一新 陈宏 唐茂林 汪华侨 徐达传 梅劲 王欣 张春 黎晓华 徐永清 王春梅 谢松林 廖华 刘小林 侯春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122,共2页
穿支皮瓣是近年来皮瓣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其改善了皮瓣受区的外形和功能,最大程度减少了皮瓣供区外观和功能的损害,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乳房重建及头颈躯干与四肢创面的修复。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与深入研究,发现经典的穿支皮瓣仍... 穿支皮瓣是近年来皮瓣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其改善了皮瓣受区的外形和功能,最大程度减少了皮瓣供区外观和功能的损害,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乳房重建及头颈躯干与四肢创面的修复。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与深入研究,发现经典的穿支皮瓣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在秉承穿支皮瓣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穿支皮瓣术式得到了不断发展,如为了不牺牲受区主干血管衍生了血流桥接穿支皮瓣,为了避免皮瓣臃肿衍生了显微削薄穿支皮瓣,为了修复超长创面衍生了联体穿支皮瓣,为了吻合一组血管同时修复多个创面衍生了分叶穿支皮瓣,为了使合并深部骨骼或肌肉组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名词术语 四肢创面 临床应用 主干血管 外科领域 皮瓣供区 乳房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模糊C均值聚类的神经切片图像分割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邹继杰 唐平 +3 位作者 张毅 罗鹏 江小平 汪婷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2012年第32期164-169,共6页
周围神经切片显微图像具有背景复杂、区域不连续和光照不均匀等特点,应用经典的图像分割算法难以取得有效的分割结果。通过结合初始隶属度概率函数和空间距离来设计空间函数而得到的SFCM聚类算法,并提出SFCM彩色图像分割方法。把图像从... 周围神经切片显微图像具有背景复杂、区域不连续和光照不均匀等特点,应用经典的图像分割算法难以取得有效的分割结果。通过结合初始隶属度概率函数和空间距离来设计空间函数而得到的SFCM聚类算法,并提出SFCM彩色图像分割方法。把图像从RGB颜色空间转换到HIS颜色空间。采用聚类有效性分析指标在直方图快速FCM算法中为HSI各分量确定分类数目和获取SFCM初始化参数。对HIS各分量分别进行SFCM聚类,合并各分量并转换回RGB彩色空间以显示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与标准FCM聚类分割算法相比,新方法能更有效地分割区域不连续的神经切片显微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C均值聚类 空间模糊C均值聚类 彩色图像分割 神经切片 显微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臂游离静脉皮瓣设计改进修复指腹皮肤缺损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拓 王容春 李智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7期2999-3000,共2页
目的:探讨改进前臂静脉游离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可靠性及可行性。方法:自2005年至2007年12月,我们采用前臂静脉游离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共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在18~50岁,平均为25.5岁。结果:修复面积在1.0cm×0.8cm... 目的:探讨改进前臂静脉游离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可靠性及可行性。方法:自2005年至2007年12月,我们采用前臂静脉游离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共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在18~50岁,平均为25.5岁。结果:修复面积在1.0cm×0.8cm~1.5cm×3.0cm,其中15例完全成活,1例边缘部分坏死。结论:改进前臂静脉游离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增加皮瓣血液灌注,在血管吻合方面较易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与损伤 外科皮瓣 静脉 修复 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