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T2-DRIVE联合3D TOFMRA诊断面听神经微血管压迫的意义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潘希敏 胡美玉 +1 位作者 潘碧涛 江波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831-836,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3D-T2-DRIVE联合3D TOFMRA诊断面听神经血管性压迫的意义。材料与方法 36例临床拟诊面听神经血管压迫患者行3D-T2-DRIVE与3D TOFMRA序列的各向同性和等体素扫描,观察各例原始图和各方位重组图,评价其显示患侧面听神经、责... 目的探讨应用3D-T2-DRIVE联合3D TOFMRA诊断面听神经血管性压迫的意义。材料与方法 36例临床拟诊面听神经血管压迫患者行3D-T2-DRIVE与3D TOFMRA序列的各向同性和等体素扫描,观察各例原始图和各方位重组图,评价其显示患侧面听神经、责任血管的效果,由差至优分别记0~3分。分别比较3D-T2-DRIVE、3D TOFMRA及3D-T2-DRIVE+3D TOFMRA三种方法在显示患侧面听神经、责任血管的差异。结果行Kruskal-Wallis H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显示面听神经方面,3D-T2-DRIVE+3D TOFMRA优于3D TOFMRA(H=58.78,P=0.0000),T2-3D-DRIVE优于3D TOFMRA(H=53.18,P=0.0000),3D-T2-DRIVE+3D TOFMRA、T2-3D-DRIVE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28,P=0.1313);在显示责任血管方面,3D-T2-DRIVE+3D TOFMRA优于T2-3D-DRIVE(H=54.12,P=0.0000)和3D TOFMRA(H=62.42,P=0.0000),3D-T2-DRIVE与3D TOFMR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0083,P=0.9274)。36例中,3D-T2-DRIVE+3D TOFMRA检出面听神经根性细动脉压迫阳性32例,阴性4例,分别为手术和随访证实,诊断灵敏度100%,特异度100%。结论 3D-T2-DRIVE联合3D TOFMRA技术是诊断面听神经血管压迫性病变的精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颅神经 面神经 微血管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联合4D CEMRA诊断四肢远端长骨转移瘤 被引量:2
2
作者 胡美玉 潘碧涛 +3 位作者 潘希敏 刘迪敏 覃浩玲 江波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6期622-625,共4页
目的:探讨MRI联合4DCEMRA诊断四肢远端长骨转移瘤的意义。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四肢远端长骨转移瘤患者的MRI、4DCEMRA资料,评估每例长骨转移瘤病变部位、骨质破坏类型、病变周围水肿、病变信号特点;测量4DCEMRA长骨转移瘤各期... 目的:探讨MRI联合4DCEMRA诊断四肢远端长骨转移瘤的意义。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四肢远端长骨转移瘤患者的MRI、4DCEMRA资料,评估每例长骨转移瘤病变部位、骨质破坏类型、病变周围水肿、病变信号特点;测量4DCEMRA长骨转移瘤各期相信号强度,计算各期相瘤体信号与动脉信号的比值,比较不同期相瘤体的信号差异。结果:①骨质破坏部位类型:皮质型2例,均位于骨干。髓腔型4例,3例位于骨端,1例位于骨干。②病变水肿程度:6例中病变周围大片明显水肿5例,小片状轻度水肿1例。③病变信号:6例病例MRI平扫均表现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6例病例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T1WI呈更低信号影未见强化。④4DCEMRA表现:动脉期6例瘤体迅速显影、瘤体信号明显增强,瘤体显现范围明显增大,4例呈"挂果征"改变,1例呈"抱球征"改变;至平衡期,瘤体显影范围固定,显影较静脉期稍减弱。6例长骨转移瘤显示瘤体供血动脉。瘤体供血动脉≤3支有2例;>3支有4例。4DCEMRA上瘤体供血动脉呈网状(Ⅰ)、粗短状(Ⅱ)、长条状(Ⅲ)3种表现。结论:长骨转移瘤MRI表现多样性,结合4DCEMRA的恶性新生肿瘤血管和瘤体染色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骨肿瘤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D-CTA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谢定祥 赖志满 +3 位作者 赵静 吴嘉乐 蔡华崧 胡曼诗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30-636,共7页
目的:探究四维CT血管造影(4D-CTA)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在2017年1月至2022年5月诊断为颅内AVM患者60例,采用4D-CTA扫描方案的30例患者作为4D-CTA组,采用常规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扫描方案的30... 目的:探究四维CT血管造影(4D-CTA)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在2017年1月至2022年5月诊断为颅内AVM患者60例,采用4D-CTA扫描方案的30例患者作为4D-CTA组,采用常规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扫描方案的30例患者作为3D-CTA组,两组分别与对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AVM的位置、最大直径、供血动脉数目、引流静脉的数量及Spetzler&Martin(SM)分级评分,并进行两组间图像质量及辐射有效剂量对比。结果:4D-CTA组辐射有效剂量比3D-CTA组稍高,但两组结果分别与对应的DSA诊断对比,判断位置完全一致、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D-CTA组在诊断供血动脉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2.3%、100%,引流静脉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为100%;3D-CTA组在诊断供血动脉灵敏度及特异度为84.9%、99.2%,引流静脉两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3.9%、96.3%;SM分级评分中,4D-CTA组与DSA诊断一致,3D-CTA组有3例DSA诊断2级的患者被评分到3级,3D-CTA组及4D-CTA组两组数据的伪影指数(AI)及对比噪声比(CNR)之间比较在基底动脉、左侧颈内动脉、左侧颈外动脉、大脑后动脉、右侧大脑中动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D-CTA可以动态多角度观察AVM形态,区分主要供血动脉的能力与DSA相似,在识别更小和特定的动脉分支方面比3D-CTA更精确,4D-CTA对颅内AVM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四维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磁敏感血管征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阿娜古丽·阿不拉尼压孜 吴晓欣 +2 位作者 李骄星 李竹浩 盛文利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77-1085,共9页
治疗时间窗内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因可以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是各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指南推荐的Ⅰa级证据,但可能会引起血管再通失败和较严重的并发症。磁敏感血管征是T2*WI或SWI上,责任血管走行区域出现的低信号血管... 治疗时间窗内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因可以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是各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指南推荐的Ⅰa级证据,但可能会引起血管再通失败和较严重的并发症。磁敏感血管征是T2*WI或SWI上,责任血管走行区域出现的低信号血管影。这种成像可以反映含铁血黄素含量,对血栓高度敏感。因此,磁敏感血管征可用于推测急性缺血性卒中亚型、血栓负荷、症状发作时间,以及与血管成功再通相关的因素。这有助于指导缺血性卒中超急性期治疗方案的选择,评估疗效和减少不良预后的发生。由于磁敏感血管征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临床应用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磁敏感血管征的影响因素,如症状发作时间、卒中亚型、血栓位置、MRI扫描仪和磁敏感血管征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超急性期治疗 磁敏感加权成像 磁敏感血管征 血管再通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低剂量在全主动脉和冠状动脉一站式CT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冯玉 朱洪章 +5 位作者 温志华 李向民 彭振鹏 杨旭峰 林润 严超贵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1-607,共7页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联合低管电压、低对比剂注射速度及剂量技术在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一站式CT成像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心率≤75次/min且心律齐的临床可疑主动脉病变或主动脉术后复查CT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联合低管电压、低对比剂注射速度及剂量技术在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一站式CT成像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心率≤75次/min且心律齐的临床可疑主动脉病变或主动脉术后复查CT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320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模式扫描,除实验组(G1)采用管电压80 kV、对比剂注射速率3 m/s及对比剂容量0.65 mL/kg扫描方案,常规组(G2)组采用管电压120 kV、对比剂注射速率4 m/s及对比剂容量1.2 mL/kg扫描方案扫描外,其他扫描及重建参数相同。测量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各节段的CT值及其相应平面脂肪组织的CT值及标准差,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由两名高年资放射医师对三维后处理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记录对比剂使用剂量、辐射剂量。比较和分析两组的客观图像质量(血管CT值、噪声、SNR及CNR)、主观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对比剂使用剂量等指标。【结果】G1组检出主动脉异常率83.33%(25/30),正常率16.67%(5/30);冠状动脉异常率43.33%(13/30),正常率56.67%(17/30)。G2组检出主动脉异常率86.67%(26/30),正常率13.33%(4/30);冠状动脉异常率53.33%(16/30),正常率46.67%(14/30)。客观图像质量指标中,除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SNR及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脉、前降支、回旋支CNR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的指标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G1组的辐射剂量与对比剂使用剂量明显低于G2组(P<0.05)。两组的血管三维后处理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一站式CT扫描中,运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联合低管电压及低流速、低对比剂剂量技术,能够在无明显降低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使用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 X线体层摄影术 辐射剂量 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结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作用和机制:纵向功能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林玲 江利 +1 位作者 肖湘 田文硕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3-317,共5页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结合减重平板训练(VR+BWSTT)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早期恢复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将1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入跑台组(6例)和常规组(5例),分别采用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案,并在康复训练前及训练后3周、3个月和...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结合减重平板训练(VR+BWSTT)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早期恢复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将1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入跑台组(6例)和常规组(5例),分别采用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案,并在康复训练前及训练后3周、3个月和6个月各行一次脑功能成像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定。结果:跑台组步行速度和下肢Fugl-Meyer评分进步程度较常规组显著,跑台组进步较大的患者患肢对侧旁中央小叶(PCL)激活强度较训练前增大较明显;患肢运动激活辅助运动区(SMA)的LI值训练后3周多数为负值;跑台组6名患者中有4名训练后3周患肢运动时出现双侧前额叶皮层多发激活区。结论:VR+BWSTT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常规步态训练;下肢功能恢复的中枢神经机制与上肢不完全相同;VR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双侧前额叶皮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功能磁共振 虚拟现实 减重平板 步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无创定量测量腹腔脂肪体积预测2型糖尿病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猛 罗宴吉 +5 位作者 蔡华崧 高进云 贾应梅 李子平 孟悛非 冯仕庭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44-1849,共6页
目的探讨MRI无创定量测量腹腔脂肪体积(VAT)在预测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T2DM)患者15例、糖耐量异常(IGT)患者17例、正常人群(糖耐量正常,NGT)16名。所有试验者均接受上腹部MRI I-DEAL-IQ序列检查,利用后处理工作站在T1... 目的探讨MRI无创定量测量腹腔脂肪体积(VAT)在预测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T2DM)患者15例、糖耐量异常(IGT)患者17例、正常人群(糖耐量正常,NGT)16名。所有试验者均接受上腹部MRI I-DEAL-IQ序列检查,利用后处理工作站在T1WI IDEAL-IQ序列的脂肪分量图上分别测量并计算L2、L3范围所对应的腹腔脂肪体积(VATV L2、VATV L3),并计算两者总量(total VATV);利用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方程评估各部位脂肪含量预测T2DM的可能性。结果 T2DM组VATV L2、VATV L3、total VATV均高于IGT组与NGT组(P均<0.05);IGT与NGT组VATV L2、VATV L3、total VA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TV L2>460.34 ml时,诊断T2DM的敏感度为73.33%,特异度为75.76%,准确率为75.00%;VATV L3>429.46 ml时诊断T2DM的敏感度为86.67%,特异度为72.73%,准确率为77.08%;total VATV>887.83ml时诊断T2DM的敏感度为86.67%,特异度为72.73%,准确率为77.08%。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可纳入的变量为VATV L3(P=0.01,OR=1.01),判断T2DM的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88.20%,总体准确率为84.40%。结论 MRI定量腹腔脂肪体积提供一种有效的无创性生物学指标预测T2DM的发生,VATV L3是较好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糖尿病 2型 糖耐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软骨终板的MR三维超短回波时间T2*mapping定量评价 被引量:9
8
作者 潘希敏 胡美玉 江波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三维超短回波时间(ultrashort echo time, UTE)多回波脉冲序列T2*mapping定量评价腰椎软骨终板。材料与方法对21名青年志愿者进行MR UTE多回波脉冲序列扫描,将图像质量按由劣至优顺序分为Ⅰ、Ⅱ、Ⅲ级。在T2*mapp... 目的:应用磁共振三维超短回波时间(ultrashort echo time, UTE)多回波脉冲序列T2*mapping定量评价腰椎软骨终板。材料与方法对21名青年志愿者进行MR UTE多回波脉冲序列扫描,将图像质量按由劣至优顺序分为Ⅰ、Ⅱ、Ⅲ级。在T2*mapping伪彩图上测量L1~L5椎体10个上、下软骨终板的T2*值。结果21例腰椎210个软骨终板图像质量均为Ⅲ级。腰椎上、下软骨终板T2*值平均值分别为(19.76±8.41) ms和(30.17±17.25) m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 P〈0.01)。结论磁共振三维超短TE多回波脉冲序列可用于腰椎软骨终板的定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 关节 腰椎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侧弯畸形VISTA序列MRI评价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潘希敏 胡美玉 +2 位作者 刘迪敏 覃浩玲 江波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3年第6期426-430,共5页
目的探讨MR各向同性T2加权容积成像(VISTA序列)评价脊柱侧弯畸形的意义。材料与方法应用1.5 T超导MR成像系统和相控阵全脊柱线圈,30例脊柱侧弯畸形患者行全脊柱常规MR扫描及分段VISTA扫描,VISTA各段原始图像经无缝拼接后作曲面重组(cMPR... 目的探讨MR各向同性T2加权容积成像(VISTA序列)评价脊柱侧弯畸形的意义。材料与方法应用1.5 T超导MR成像系统和相控阵全脊柱线圈,30例脊柱侧弯畸形患者行全脊柱常规MR扫描及分段VISTA扫描,VISTA各段原始图像经无缝拼接后作曲面重组(cMPR)图像后处理,在单一平面上显示全脊柱及椎管内脊髓全貌。图像的诊断信息质量,按由劣至优顺序分为Ⅰ、Ⅱ、Ⅲ级。结果 VISTA-cMPR在单一平面上完整显示扭曲脊柱及脊髓的全貌,30例脊柱侧弯畸形的诊断信息质量均评为Ⅲ级,其中全脊柱"S"形侧弯畸形23例,颈、胸段侧弯畸形3例,胸、腰段侧弯畸形3例,腰段侧弯畸形1例。30例中,伴发半椎体畸形3例,Chiari畸形4例,脊髓空洞症8例,脊髓低位拴系3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各1例。常规MRI上诊断信息质量评价各级例数分别为Ⅰ级26例、Ⅱ级3例、Ⅲ级1例。常规MRI与VISTA-cMPR两种诊断方法的独立性检验差异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06,P<0.01)。结论 MR-VISTA对于脊柱侧弯畸形的诊断和术前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刚性三维校正技术在肝脏MR动态增强减影图像中的质量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猛 蔡华崧 +5 位作者 高进云 董帜 李畅 李子平 孟悛非 冯仕庭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909-1913,共5页
目的探讨非刚性三维校正技术在肝脏MR动态增强减影图像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患者的肝脏MR动态增强扫描非刚性三维校正前、后的减影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定性评价包括图像伪影情况和解剖错配程度;定量评价为测量各血管(腹主动脉,肝... 目的探讨非刚性三维校正技术在肝脏MR动态增强减影图像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患者的肝脏MR动态增强扫描非刚性三维校正前、后的减影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定性评价包括图像伪影情况和解剖错配程度;定量评价为测量各血管(腹主动脉,肝右动脉和肝左动脉,门静脉主干、左支、右支)校正前后平扫、动脉晚期、门静脉晚期的SNR,并绘制SNR的动态变化曲线,评估肝右动脉和肝左动脉、门静脉主干、左支、右支的SNR曲线吻合程度。结果校正前的减影图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解剖学错配导致的伪影,校正后的减影图像无明显解剖学错配伪影。校正前肝右动脉和肝左动脉的SNR动态变化曲线不吻合,校正后两者的动态变化曲线吻合;门静脉主干、左支、右支的SNR变化曲线在校正前后均吻合。结论非刚性三维校正技术可显著改善肝脏MRI动态增强减影图像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校正 减影技术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4DCE-MRA和DWI表现(附7例报告)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萍 潘碧涛 +3 位作者 胡美玉 黎规典 潘希敏 江波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10期1208-1212,共5页
目的:分析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PB)的放射学表现特征,着重探讨MRI中4DCE-MRA及DWI的诊断意义。方法:对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SPB患者的临床及放射学资料进行前瞻性分析,重点分析4DCE-MRA、DWI的特征。结果:7例在X线片或CT上均呈溶骨性膨... 目的:分析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PB)的放射学表现特征,着重探讨MRI中4DCE-MRA及DWI的诊断意义。方法:对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SPB患者的临床及放射学资料进行前瞻性分析,重点分析4DCE-MRA、DWI的特征。结果:7例在X线片或CT上均呈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无骨膜反应,5例骨皮质明显变薄并部分中断,2例骨皮质变薄但仍连续。MRI所有病例均未见瘤周骨髓水肿,均可见软组织肿块,T1WI 5例略高信号、2例等信号,T2WI均以稍高信号为主,夹杂少许灶性高、低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4DCE-MRA见肿瘤供血动脉显影及肿瘤染色,自动脉早期到静脉期瘤体染色信号逐渐增强;高b值DWI上病变呈高信号,ADC图上呈灰黑色较低信号,ADC均值(0.856±0.059)×10-3 mm2/s,肿块的ADC值低于正常肌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9.55,P<0.001)。结论:X线、CT和常规MRI反映SPB的恶性特性有限度,4DCE-MRA、DWI表现提示其恶性特征,对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瘤 骨肿瘤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骨高分辨率CT在中、内耳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江广理 陈锡辉 杨智云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2期142-144,共3页
目的分析颞骨高分辨率CT在中、内耳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近3年的600例中、内耳手术前颞骨CT和术中病变情况。结果术前CT诊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中耳炎后遗症(包括鼓膜穿孔、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耳硬化症和中... 目的分析颞骨高分辨率CT在中、内耳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近3年的600例中、内耳手术前颞骨CT和术中病变情况。结果术前CT诊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中耳炎后遗症(包括鼓膜穿孔、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耳硬化症和中耳畸形及恶性肿瘤的符合率分别为98.7%(221/224耳)、94.4%(319/302耳)、94.1%(32/38耳)、66.7%(16/24耳)和100%(12/12耳)。结论颞骨CT提供了大量关于中、内耳的信息,临床医师术前应该认真阅读分析颞骨CT片,充分利用CT提供的信息,做好手术的个体化设计,提高治疗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骨 高分辨率CT 内耳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钆对比剂顺磁性弛豫增强效能比较的体模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冯艳青 谢定祥 +2 位作者 李周雷 孟悛非 朱洪章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6-823,共8页
【目的】比较5种常用钆对比剂(GBCAs)在实验室条件下在相同的稀释比和摩尔浓度下的顺磁性弛豫增强效能。【方法】收集5种常用GBCAs,包括2种线性及3种大环类GBCAs,并按照相同稀释比用蒸馏水将其制备成相同摩尔浓度的体模。在3.0 T MR扫... 【目的】比较5种常用钆对比剂(GBCAs)在实验室条件下在相同的稀释比和摩尔浓度下的顺磁性弛豫增强效能。【方法】收集5种常用GBCAs,包括2种线性及3种大环类GBCAs,并按照相同稀释比用蒸馏水将其制备成相同摩尔浓度的体模。在3.0 T MR扫描仪上对人体志愿者及5组体模按照相同扫描方案和参数进行扫描后,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上画ROI测量体模、邻近小腿肌肉和周围空气的T_(1)WI信号强度和T_(1)值,并计算T_(1)WI相对信号强度(RSI)和T_(1)-mapping的T_(1)弛豫速率(R_(1))、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分析5组体模溶液信号强度(Sp)、RSI、T_(1)值、R_(1)、SNR、CNR与GBCAs摩尔浓度的相关性,并比较5种GBCAs之间的Sp、RSI、T_(1)值、R_(1)、SNR和CNR的差异。【结果】5种GBCAs配备成相同摩尔浓度的稀释液,钆布醇原液使用容积最小。5种GBCAs的Sp、RSI与摩尔浓度均呈曲线相关(r_(s)=0),T_(1)值、SNR与摩尔浓度呈负相关(r_(s<)0),R_(1)、CNR和摩尔浓度呈正相关(r_(s)>0)。5种GBCAs之间的Sp、RSI、T_(1)值、R_(1)、SNR和C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线性与大环类GBCAs之间的Sp、RSI、T_(1)值、R_(1)、SNR和C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5种线性和大环类GBCAs蒸馏水体模在相同摩尔浓度下的T_(1)WI信号强度和T_(1)值无差异,并且过高和过低的GBCAs摩尔浓度都将使体模的T_(1)WI信号强度下降,而T_(1)值会随摩尔浓度的增加而持续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钆对比剂 体模 磁共振成像 信号强度 弛豫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范围主动脉夹层3.0 T两段式双期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技术与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潘碧涛 潘希敏 +1 位作者 胡美玉 江波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818-823,共6页
目的探讨大范围主动脉夹层(AD)3.0 T两段式双期3D CEMRA的扫描技术特点与诊断意义。材料与方法 14例大范围AD患者行循环时间(TT)测试和3D FLASH-turbo MRA序列3D CEMRA连续2期扫描。比较真、假腔在TT、峰值信号(SPE)和3D CEMRA信号方面... 目的探讨大范围主动脉夹层(AD)3.0 T两段式双期3D CEMRA的扫描技术特点与诊断意义。材料与方法 14例大范围AD患者行循环时间(TT)测试和3D FLASH-turbo MRA序列3D CEMRA连续2期扫描。比较真、假腔在TT、峰值信号(SPE)和3D CEMRA信号方面的差异;观测AD双腔的双期显影、内膜破口及腹主动脉分支与双腔的关系,结果与主动脉DSA对照。结果 AD真、假腔TT分别为(13.4±4.8)s、(17.5±4.7)s(P<0.01);峰值信号分别为108.7±28.4、83.5±39.3(P<0.05)。真、假腔双期3D CEMRA信号分别为第一期:391.4±83.7、142.9±77.2(P<0.01);第二期:225.0±66.1、231.6±80.0(P>0.50)。双期3D CEMRA上AD双腔呈特征性动态显现:第一期,真腔全程显影,假腔节段性显影;第二期,真腔信号减退,假腔全程显影。检出内膜破口23个,数量、位置与DSA一致;8个呈血流喷射征。5条左肾动脉、3条右肾动脉和1条腹腔动脉干开口于假腔。结论基于AD双腔血流动力学差异的TT测试和双期扫描,是大范围AD 3.0 T两段式双期3D CEMRA的技术要点,该方法可满足大范围AD的诊断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脉瘤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分隔及门静脉右支结扎术后肝内门静脉侧支血管开放与肝组织增生关联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泽斌 汤咪咪 +2 位作者 冯仕庭 沈顺利 匡铭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67-975,共9页
【目的】探讨肝实质分隔和门静脉右支结扎术后肝内门静脉侧支血管开放对残余肝组织增生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22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肝实质分隔和门静脉右支结扎术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 【目的】探讨肝实质分隔和门静脉右支结扎术后肝内门静脉侧支血管开放对残余肝组织增生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22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肝实质分隔和门静脉右支结扎术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一期术后肝内门静脉开放侧支血管的数量分为3组:未开放组,开放血管1条组和开放血管≥2条组。首先分析3组在术前、术中及术后肝功能、肝组织增生情况、二期手术情况等方面的分布差异,进一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一期术后肝内门静脉开放侧支血管数量不同的因素。【结果】合计37例实施了肝实质分隔和门静脉右支结扎术肝癌患者最终纳入本研究。3组术前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肝实质分隔方式存在差异,采用微波消融分隔肝实质法的患者开放血管≥2条的比例大于肝实质离断法的患者(57.14%vs.42.56%,P=0.031),而3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水平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每日残余肝组织增长体积[侧支血管≥2 vs.侧支血管=1 vs.侧支血管=0,(14.25±8.81 vs.20.65±9.85 vs.30.10±19.31)mL;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行二期切除者的比例无差异(P=0.363),但侧支血管开放≥2条者手术间隔天数显著长于未开放或只开放1条者[(16.31±5.44 vs.10.30±3.40 vs.12.78±3.35)d;P=0.023]。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逐步法纳入性别、年龄、术前肝功能分级、门静脉高压、肿瘤数目等相关因素,结果发现肝实质分隔方式是唯一影响肝内门静脉侧支血管开放数目的因素(P=0.031),微波消融和肝脏离断分隔肝实质后形成的肝内门静脉侧支血管数目分别为[2.0(1.5)vs.1.0(1.0)条,P=0.031]。【结论】肝实质分隔及门静脉右支结扎术后肝内门静脉侧支血管开放数目与肝组织增生水平负相关,采用肝实质离断分隔肝实质形成的侧支血管数目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门静脉侧支血管 肝实质分隔及门静脉结扎 肝组织增生 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尾椎脊索瘤MRI征象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方汉贞 胡美玉 +3 位作者 潘碧涛 潘希敏 赖英荣 江波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848-853,共6页
目的探讨骶尾椎脊索瘤常规MRI及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材料与方法观察21例骶尾椎常规MRI、DCE-MRI和HE染色病理表现,测取瘤体最大径与DCE-MRI的时间信号曲... 目的探讨骶尾椎脊索瘤常规MRI及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材料与方法观察21例骶尾椎常规MRI、DCE-MRI和HE染色病理表现,测取瘤体最大径与DCE-MRI的时间信号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SIC)和最大强化斜率(wash in rate,Wi R)、最大消退斜率(wash out rate,Wo R)及强化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结果瘤体T2WI以高信号为显著特点。"足突边缘"征阳性18例的瘤体最大径大于阴性者(t=2.800,P=0.011)。脊索瘤信号在30 min内逐渐增强,TSIC缓慢持续上升,Wi R为0.75±0.05,Wo R为0,TTP为30 min。病理学主要表现是富含空泡细胞和液滴状细胞的瘤细胞巢间以大量黏液聚集。结论骶尾椎脊索瘤具有以椎体为中心的三维侵袭并椎前侵犯倾向的生物学行为特性,"足突边缘"征是其重要边缘形态特征。特征性的T2WI高信号、缓慢持续强化,与瘤细胞及黏液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索瘤 骶骨 尾骨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瞻性探讨小剂量对比剂及特殊体位设计在320排CT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绍富 冯玉 +4 位作者 胡曼诗 李竹浩 杨旭峰 肖素朋 张小玲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00-605,共6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对比剂及特殊体位设计在320排CT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收集临床可疑颈动脉或椎动脉病变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G1、G2,每组各30例,检查前均先询问体质量并做记录。两组均采用320排CT螺旋扫描模式... 【目的】探讨小剂量对比剂及特殊体位设计在320排CT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收集临床可疑颈动脉或椎动脉病变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G1、G2,每组各30例,检查前均先询问体质量并做记录。两组均采用320排CT螺旋扫描模式,检查前均于右臂肘静脉留置静脉通道,对比剂用量为体质量乘以0.6 m L/kg,注射对比剂速率均为4 m L/s。G1组:采用常规体位;G2组:采用辅助设备使手臂抬高并小角度外展的体位,其他扫描及重建参数与G1组相同。测量颈动脉和颈静脉各节段CT值,观察颈动脉(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的显示效果及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侧锁骨下静脉污染程度。比较和分析两组客观图像质量(血管CT值)。【结果】G1、G2两组右头臂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和上腔静脉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G2两组颈总动脉开口处;左、右颈内动脉(窦部上2 cm);左、右侧椎动脉窦部水平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颈部CTA检查时,采用低剂量对比剂及特殊体位扫描,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同时提高了对比剂利用效率,降低了对比剂的肾毒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扫描特殊体位 320排螺旋CT 低剂量对比剂 对比剂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椎神经鞘瘤MRI征象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方汉贞 胡美玉 +3 位作者 潘碧涛 潘希敏 赖英荣 江波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1期42-47,共6页
目的探讨骶椎神经鞘瘤的侵犯特点与MRI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观察26例骶椎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根据生长部位、侵犯范围及有无囊变、"足突边缘"征,进行分型、分组测量瘤体最大径。比较型间及组间瘤体最大径的差异。对照分析瘤实... 目的探讨骶椎神经鞘瘤的侵犯特点与MRI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观察26例骶椎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根据生长部位、侵犯范围及有无囊变、"足突边缘"征,进行分型、分组测量瘤体最大径。比较型间及组间瘤体最大径的差异。对照分析瘤实质T2WI信号、强化效应及HE染色组织学表现。结果 1型4例,2型5例,3型10例,4型7例。骶前软组织肿块出现率高于骶板后(χ2=13.066,P=0.011)。骶椎中线与中线旁骨质破坏各5例、14例。第3型瘤体最大径大于其他型(t=2.655,P=0.014)。8例巨大侵袭性骶椎神经鞘瘤(giant invasive sacral Schwannoma,GTSS)瘤体最大径超过18例非GISS(t=3.027,P=0.006)。"足突边缘"征阳性12例与阴性14例间瘤体最大径差异无显著性(t=1.896,P=0.07)。囊变组12例的瘤体最大径、病程均长于非囊变组14例(t=2.928,P=0.007;t=-2.187,P=0.039)。Ⅰ区呈T2WI稍高信号、明显强化,对应Atoni A区;Ⅱ区呈T2WI高信号、无强化或轻微强化,对应Atoni B区。结论骶椎神经鞘瘤具有偏心性破坏和骶前侵犯特性。T2WI上稍高信号与高信号及其差异性强化是该瘤的MRI表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骶骨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指南(2020) 被引量:25
19
作者 吴文铭 陈洁 +26 位作者 白春梅 依荷芭丽·迟 杜奕奇 冯仕庭 霍力 姜玉新 李景南 楼文晖 罗杰 邵成浩 沈琳 王峰 王理伟 王鸥 王于 吴焕文 邢小平 徐建明 薛华丹 薛玲 杨扬 虞先濬 原春辉 赵宏 朱雄增 赵玉沛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4期460-480,共21页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患者的临床管理存在一定难度。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牵头成立了由肿瘤外科、消化内科、肿瘤内科、内分泌科、影像科、病理科、核医学科等多领域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患者的临床管理存在一定难度。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牵头成立了由肿瘤外科、消化内科、肿瘤内科、内分泌科、影像科、病理科、核医学科等多领域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回顾了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和治疗相关的重要问题,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提出了相应的诊疗建议,以期进一步改进中国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诊疗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指南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