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椎管内Rosai-Dorfman病影像学、临床和组织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廖悦华 李斌 +2 位作者 李扬 罗柏宁 李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322-328,共7页
研究背景Rosai—Dorfman病又称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大淋巴结病,是一种主要累及淋巴结的非肿瘤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临床表现为无痛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和体重下降;约40%的患者可同时累及结外组织,但仅有结外病灶而不伴淋巴结... 研究背景Rosai—Dorfman病又称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大淋巴结病,是一种主要累及淋巴结的非肿瘤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临床表现为无痛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和体重下降;约40%的患者可同时累及结外组织,但仅有结外病灶而不伴淋巴结病变的结外Rosai—Dorfman病临床鲜见,影像学检查易误诊为脑(脊)膜瘤或淋巴瘤,组织病理学易与炎症混淆。本文重点探讨椎管内原发性结外Rosai—Dorfman病的影像学和临床病理学特征,并通过文献复习,分析其诊断要点,以期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与结果女性患者,25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双上肢无力、麻木,颈部疼痛3月余,不伴发热和淋巴结肿大。颈部MRI显示,C3-6节段椎管内硬脊膜下占位性病变,T1WI等信号、T2WI不均匀低信号,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术中可见病灶位于硬脊膜下,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血运丰富,与硬脊膜关系密切,全切除肿瘤。术后组织病理学观察,纤维组织增生伴大量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也可见灶性中性粒细胞;不规则巢团状或片状分布的“浅染区”内可见呈簇状或弥漫片状分布的胞质空亮的大多角形细胞,体积巨大,胞质丰富,嗜酸性或淡染,胞核居中,圆形或卵圆形,浅染空泡状,可见小的嗜碱性核仁,胞质中可见“伸入现象”。大多角形细胞S-100蛋白和CD68表达阳性、CDla表达阴性。病理诊断为椎管内原发性结外Rosai-Dorfman病。结论椎管内原发性结外Rosai—Dorfman病极为少见,由于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易误诊为脑(脊)膜瘤或淋巴瘤,须经组织病理学明确诊断。尽管大多数中枢神经系统结外Rosai—Dorfman病患者手术全切除病灶后预后良好,但术后仍可复发,术后放射治疗和(或)药物化疗可用于部分多器官受累患者以控制病情进展。由于发病部位少见,临床应提高对该病的警惕性,并注意与其他具有相似组织学结构的脊髓病变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增多症 颈椎 椎管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底脊索样肿瘤的影像学与组织学鉴别诊断 被引量:14
2
作者 潘斌才 李斌 +1 位作者 罗柏宁 李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611-619,共9页
研究背景脊索样肿瘤系指具有原始脊索形态特点的肿瘤性病变,常规HE染色表现为短梭形或上皮样肿瘤细胞特征性地呈条索状或簇状分布于淡蓝色黏液样基质中。颅底是发生脊索样肿瘤比较集中的部位,主要包括脊索瘤、脊索样脑膜瘤、脊索样胶质... 研究背景脊索样肿瘤系指具有原始脊索形态特点的肿瘤性病变,常规HE染色表现为短梭形或上皮样肿瘤细胞特征性地呈条索状或簇状分布于淡蓝色黏液样基质中。颅底是发生脊索样肿瘤比较集中的部位,主要包括脊索瘤、脊索样脑膜瘤、脊索样胶质瘤和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由于影像学表现和组织病理学表现存在重叠,颅底脊索样肿瘤的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鉴别一直是临床诊断的难点,极易误诊。笔者对各种颅底脊索样肿瘤的发生部位、MRI影像学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回顾分析,以期提高对此类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发生于颅底的10例脊索瘤、5例脊索样脑膜瘤、3例脊索样胶质瘤和5例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病例的影像学、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脊索瘤主要发生于斜坡伴骨质破坏,T2WI呈高信号和"蜂房征",组织形态学可见脊索样特征和"液滴"状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上皮性标志物广谱细胞角蛋白和上皮膜抗原呈弥漫性强阳性。脊索样脑膜瘤位于鞍旁海绵窦,边界清楚,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增强后呈均匀强化,并可见典型的"脑膜尾征";肿瘤组织中黏液样基质和典型脑膜瘤区域比例不均匀,间质中浸润的淋巴细胞数目不等,除表达上皮膜抗原外,D2-40表达阳性率为4/5。脊索样胶质瘤好发于第三脑室,增强后呈均匀致密强化灶、边界锐利;上皮样肿瘤细胞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除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恒定表达阳性外,广谱细胞角蛋白和上皮膜抗原均有不同程度表达。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也位于斜坡,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均与脊索瘤相似,但不表达或仅灶性表达上皮性标志物,Galectin-3在肿瘤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结论颅底脊索样肿瘤有各自较明确的解剖学定位和影像学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对于易混淆的病例,除注意观察组织形态学特点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广谱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蛋白和D2-40组合最适宜鉴别诊断。Ki-67抗原标记指数不能作为肿瘤分型的依据,Galectin-3特异性较差,不建议在脊索样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索瘤 脑膜瘤 神经胶质瘤 颅底肿瘤 磁共振成像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land综合征多层螺旋CT影像解剖学分析及鉴别 被引量:2
3
作者 叶茜 彭洋 +3 位作者 唐广磊 叶州 李瑞希 关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2-526,共5页
目的探讨Poland综合征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r tomography,MSCT)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2014年10月至2022年1月9例Poland综合征患者(男8例、女1例)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CT特征。患者年龄18~83岁,中位年龄37(27,56)... 目的探讨Poland综合征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r tomography,MSCT)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2014年10月至2022年1月9例Poland综合征患者(男8例、女1例)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CT特征。患者年龄18~83岁,中位年龄37(27,56)岁,平均(42±20)岁;1例因明显胸廓异常就诊,余8例为胸部CT检查时偶然发现。结果9例均为单侧发病(右侧5例、左侧4例),均有患侧胸小肌缺如,胸壁软组织变薄、塌陷,均无同侧短指或/和并指畸形;胸大肌发育不良7例,完全缺如2例。MSCT表现为原胸肌区域未见正常的肌肉组织密度灶,仅有轻度下陷的均匀低密度脂肪组织,胸壁皮肤连续。重组图像表现为患侧胸部稍下陷,两侧乳头位置不对称,对侧胸壁形态正常。其中1例复杂胸廓畸形CT表现为胸壁多重畸形,包括左侧胸大肌发育不良、胸小肌与前锯肌缺如、骨性胸廓塌陷以及第3、4肋与乳头发育不良,胸壁皮下软组织变薄,心右偏。结论Poland综合征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可通过MSCT横轴位图像结合重组图像逐层观察胸壁肌肉及骨的发育解剖,明确诊断该病并作出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AND综合征 先天畸形 胸壁异常 胸大肌发育不良 MS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评估克罗恩病活动性 被引量:9
4
作者 李雪华 江肖松 +4 位作者 蔡华崧 王猛 黄斯韵 李子平 孙灿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7-551,共5页
目的探讨DWI及ADC值对克罗恩病(CD)活动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CD患者的常规磁共振肠造影(MRE)及DWI表现,观察病变肠段的肠壁厚度、T2WI信号、强化程度和DWI信号并进行量化评分(0~3分)。通过ADC图测量肠段ADC值。以克罗恩病... 目的探讨DWI及ADC值对克罗恩病(CD)活动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CD患者的常规磁共振肠造影(MRE)及DWI表现,观察病变肠段的肠壁厚度、T2WI信号、强化程度和DWI信号并进行量化评分(0~3分)。通过ADC图测量肠段ADC值。以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为疾病活动性参考标准,分析DWI及ADC值与CD活动性的关系。结果 47例患者中活动期(CDAI≥150)25例,缓解期(CDAI<150)22例。活动期CD的DWI信号评分高于缓解期(P<0.001);活动期CD病变肠壁的ADC值低于缓解期者(P<0.01)。DWI信号评分与CDAI呈正相关(r=0.74,P<0.001);病变肠段ADC值与CDAI呈负相关(r=-0.71,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ADC值及DWI信号评分诊断CD活动性的曲线下面积(AUC)较大,分别为0.98和0.91;选择ADC值1.17×10^(-3) mm^2/s为阈值时,诊断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8.0%。结论通过DWI信号评分及其ADC值均可较准确地判断CD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磁共振成像 克罗恩病 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磁共振灌注成像用于评价直肠癌的微血管灌注及渗透性 被引量:9
5
作者 肖晓娟 卢宝兰 +4 位作者 杨心悦 王影 刘旭斌 翟凤仪 余深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164-2168,共5页
目的:采用定量磁共振(MR)灌注成像测定直肠癌的各灌注参数,以探究MR灌注成像在评价肿瘤局部微血管灌注量及渗透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直肠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CE-MRI)扫描的直肠癌患者38例。计算肿瘤和正常肠壁感兴趣区(... 目的:采用定量磁共振(MR)灌注成像测定直肠癌的各灌注参数,以探究MR灌注成像在评价肿瘤局部微血管灌注量及渗透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直肠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CE-MRI)扫描的直肠癌患者38例。计算肿瘤和正常肠壁感兴趣区(ROI)灌注参数[对比剂容积转换常数(Ktrans)、血浆与血管外细胞外间隙(EES)间的速率常数(Kep)、单位体积组织的EES容量(Ve)及初始强化曲线下面积(i AUC)]的平均值,并对肿瘤与正常肠壁、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不同分化程度及是否伴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各灌注参数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直肠癌的各灌注参数均较正常肠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肠黏液腺癌较非黏液腺癌的Ktrans值低(P<0.05)。不同分化程度、伴有或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直肠癌患者的Ktrans、Kep及V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i AUC较不伴者低。结论:定量MR灌注成像验证了直肠癌较正常肠壁局部微血管灌注及渗透性的改变,并可用于鉴别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的组织学分型,具有一定的诊断应用价值。但是仅根据肿瘤的灌注值来判断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尚不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磁共振灌注成像 微血管灌注 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罕见脑实质内菊形团形成型胶质神经元肿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大伟 卢晓芳 +2 位作者 李扬 罗柏宁 李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32-239,共8页
研究背景菊形团形成型胶质神经元肿瘤(RGNT)为低级别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好发于小脑、第四脑室顶或颅后窝,故也称为第四脑室菊形团形成型胶质神经元肿瘤,以病灶中含神经细胞性"菊形团"和(或)围血管假"菊形团"结... 研究背景菊形团形成型胶质神经元肿瘤(RGNT)为低级别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好发于小脑、第四脑室顶或颅后窝,故也称为第四脑室菊形团形成型胶质神经元肿瘤,以病灶中含神经细胞性"菊形团"和(或)围血管假"菊形团"结构,以及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成分为特点。目前文献共报道约50例,主要发生于第四脑室及其邻近区域,仅少数发生于第四脑室外,本文报告1例临床罕见的发生于脑实质内的RGNT病例,根据组织学检测方法分析其诊断要点,以期提高临床对该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与结果女性患者,12岁。因反复肢体抽搐2年伴轻微间歇性头痛1周入院。MRI显示左侧额叶占位性病变,未累及脑室和硬脑膜,T1WI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术中可见病灶位于脑实质内伴囊性变,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手术全切除。肿瘤细胞形成小Homer-Wright样"菊形团"和围血管假"菊形团"结构,并可见典型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区域;形成"菊形团"结构的肿瘤细胞突触素和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表达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阴性。结论相对于经典部位,脑实质内RGNT更为罕见,术前难以明确诊断。鉴于发病部位罕见、组织学构象复杂且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临床应提高对脑实质内RGNT的鉴别诊断能力,并注意与其他具有相似组织学构象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神经胶质 神经元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误诊原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吴琪 郑一帆 +3 位作者 林少英 杨智云 方莹莹 梁秀龄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77-580,共4页
目的探讨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的误诊常见原因。方法复习65例CVT患者的病历资料,对误诊为其他疾病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6例(约占40%)CVT患者曾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如病毒性脑炎(15例)、原发性头痛(3例)、... 目的探讨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的误诊常见原因。方法复习65例CVT患者的病历资料,对误诊为其他疾病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6例(约占40%)CVT患者曾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如病毒性脑炎(15例)、原发性头痛(3例)、上呼吸道感染(3例)、动脉血栓性脑梗死(1例)、原发性脑出血(1例)、重度子痫前期(1例)、视神经炎(1例)和神经症(1例),其中大部分病例的首发症状为头痛,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为其他常见病。结论CVT常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头颅CT和MRI检查结果正常或征象不典型,没有及时行MRV或DSA检查,而被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误诊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融合技术评价胃周静脉 被引量:4
8
作者 李雪华 孙灿辉 +5 位作者 冯仕庭 彭振鹏 何裕隆 韩方海 李子平 孟悛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08-1212,共5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A及融合技术对胃周静脉的显示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患者行腹部64层螺旋CT扫描。采用VR技术分别重建胃周静脉、动脉和胃,并将其融合,观察胃周静脉的汇入点、走行及其与胃周动脉、胃的空间关系。将26例接受...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A及融合技术对胃周静脉的显示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患者行腹部64层螺旋CT扫描。采用VR技术分别重建胃周静脉、动脉和胃,并将其融合,观察胃周静脉的汇入点、走行及其与胃周动脉、胃的空间关系。将26例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术前CTA资料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A显示胃周静脉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胃网膜右静脉的显示率为100%(53/53),胃左静脉为90.57%(48/53),胃右静脉为73.58%(39/53)、胃后静脉为50.94%(27/53)、胃短静脉为94.34%(50/53)、胃网膜左静脉为92.45%(49/53)及胃结肠干为71.70%(38/53);术前CTA预测胃周静脉的准确率为92.31%~100%、敏感度为90.91%~100%,特异度为100%。结论 64层螺旋CTA可清晰显示胃周静脉,采用融合技术能将胃周静脉、胃周动脉及胃相融合,显示活体胃及胃周血管解剖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室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被引量:3
9
作者 陈雁扬 李扬 +1 位作者 罗柏宁 李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813-821,共9页
研究背景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纤维母细胞起源的间叶性梭形细胞肿瘤,多发生于胸膜、纵隔、头颈部、四肢和躯干的皮下和深部软组织。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者少见,多附着于脑(脊)膜,完全位于脑室内而与硬膜无关联者罕见。本文报告1例脑室内原... 研究背景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纤维母细胞起源的间叶性梭形细胞肿瘤,多发生于胸膜、纵隔、头颈部、四肢和躯干的皮下和深部软组织。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者少见,多附着于脑(脊)膜,完全位于脑室内而与硬膜无关联者罕见。本文报告1例脑室内原发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分析其影像学和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50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持续性头痛2月余。头部CT显示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内分界清楚的略高密度孤立性结节。MRI显示右侧侧脑室内占位性病变,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伴周围脑组织轻度水肿,肿瘤组织内可见黑白相间的"阴阳征",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MRA显示肿瘤富血管,表现为持续性强化。手术全切除肿瘤。术中可见肿瘤完全位于侧脑室内,灰红色,团状块,质地中等,无包膜,与脉络丛相连,血供丰富。组织学形态显示,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胶原基质和丰富的血管构成,部分区域呈细胞丰富区和稀疏区交替分布构象,伴灶性间质黏液变性。部分区域肿瘤细胞排列密集、围绕不同管径的"树枝"状或"鹿角"样血管呈血管周细胞瘤样生长,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肿瘤组织内未见出血坏死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弥漫性表达波形蛋白、CD34和Bcl-2,灶性表达CD99,不表达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和结蛋白。网织纤维染色显示肿瘤组织内网状纤维丰富,部分区域网状纤维包绕肿瘤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SYT基因断裂呈阴性,不存在t(X;18)(p11;q11)易位。病理诊断为(右侧侧脑室内)原发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结论脑室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罕见,由于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和组织学形态复杂多样,给术前明确诊断带来一定困难。由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与血管周细胞瘤在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存在延续和重叠,故考虑二者属同一肿瘤谱系,建议联合应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的诊断术语。由于该肿瘤发病部位少见,临床应提高警惕,注意与其他具有相似组织病理学构象的疾病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瘤 脑室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荧光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eztler-Martin补充分级法在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罗安琪 邓逸伦 +5 位作者 齐铁伟 郭少雷 梁丰 李竹浩 王丽琴 黄正松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71-275,共5页
目的评价Spetzler-Martin补充分级法是否能更好地筛选手术患者、提高术后预判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221例脑动静脉畸形,记录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以及相关临床、影像学资料。建立两种不同Logistic模型,比较不同模型的ROC... 目的评价Spetzler-Martin补充分级法是否能更好地筛选手术患者、提高术后预判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221例脑动静脉畸形,记录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以及相关临床、影像学资料。建立两种不同Logistic模型,比较不同模型的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曲线下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petzler-Martin补充分级模型ROC曲线下面积(0.901),Spetzler-Martin评分系统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74),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2)。结论 Spetzler-Martin补充分级法能有效地进一步把患者根据手术风险进行细化分组,更加准确地评估手术风险。当Spetzler-Martin补充分级小于或者等于5分时(敏感性:70%,特异性:88.24%),患者手术风险较低,可以作为是否手术治疗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畸形 Spetzler-Martin评分 LOGISTIC回归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特殊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扬 李斌 +1 位作者 杨智云 李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850-858,共9页
研究背景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是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分类中的WHOⅠ级肿瘤,分为单纯型、复合型和非特殊型3种组织学亚型。由于缺乏典型的"特异性胶质神经元成分",非特殊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成为临... 研究背景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是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分类中的WHOⅠ级肿瘤,分为单纯型、复合型和非特殊型3种组织学亚型。由于缺乏典型的"特异性胶质神经元成分",非特殊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成为临床极具挑战性的诊断难点。本文回顾分析1例非特殊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该少见亚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与结果男性患儿,16岁,因反复头痛、头晕,影像学检查发现右侧额叶皮质病变入院。过去3年内至少癫发作2次,抗癫药物治疗效果不佳。MRI显示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无瘤周水肿,增强扫描未见强化。手术全切除病变,肿瘤内可见囊性区和囊壁上附着的神经胶质增生结节。神经胶质结节主要由少突胶质细胞瘤样细胞弥漫性分布构成,可见一些散在分布的神经元,未见典型"特异性胶质神经元成分",邻近大脑皮质部分区域可见"微柱结构"形成,符合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Ⅰa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少突胶质细胞瘤样细胞胞质突触素和胞核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弥漫性强阳性,胞质CD34、S-100蛋白和原癌基因BRAF V600E灶性阳性,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2%。荧光原位杂交未见1p/19q-共缺失。最终病理诊断为(右侧额叶)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非特殊型,WHOⅠ级,伴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Ⅲb型。术后未行放射治疗和药物化疗,规律随访1年,术后第3和6个月时分别复查头部MRI,未见肿瘤复发,也未再出现癫发作。结论非特殊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组织学亚型临床少见,易误诊为低级别胶质瘤,青年患者出现癫发作和大脑皮质病变时,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须作为第一怀疑诊断而加以鉴别,结合CD34、R132H-突变的异柠檬酸脱氢酶1、BRAF V600E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1p/19q分子检测对明确诊断和组织学分型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神经上皮 额叶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蒋光愉 李斌 +2 位作者 谢文林 罗柏宁 李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600-607,共8页
研究背景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是世界卫生组织于2007年新定义和描述的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上皮组织肿瘤,可能起源于下连合器的特殊室管膜细胞。组织学以胞质宽大、胞界清楚的柱状上皮样肿瘤细胞排列成乳头状或实体片状结构为特点... 研究背景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是世界卫生组织于2007年新定义和描述的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上皮组织肿瘤,可能起源于下连合器的特殊室管膜细胞。组织学以胞质宽大、胞界清楚的柱状上皮样肿瘤细胞排列成乳头状或实体片状结构为特点。因缺乏特征性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术前明确诊断困难且极易误诊。本文报告1例典型的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57岁,头痛6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MRI显示幕上中线松果体区和第三脑室界限清楚的占位性病变,呈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术中可见病灶位于松果体区,突入第三脑室,无囊性变,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手术全切除。肿瘤组织由乳头状结构和实体片状区域构成,乳头状结构含明显的纤维血管轴心,周围包绕数层柱状上皮样肿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均富嗜酸性胞质,界限清楚;实体片状区域细胞排列较密集,可见围血管"假菊形团"和室管膜"菊形团"结构,肿瘤细胞浸润周围脑实质。肿瘤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和S-100蛋白呈弥漫强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上皮膜抗原呈阴性。术后未予药物化疗和放射治疗,随访1年,肿瘤未复发。结论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鲜见病变,由于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以及组织学形态与其他乳头状肿瘤相似,术前难以明确诊断且在鉴别诊断时有一定困难。临床应提高对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的警惕性,并注意与其他具有相似组织学构象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果体瘤 乳头状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见的脊髓脑室外神经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
13
作者 李斌 李扬 +1 位作者 罗柏宁 李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715-722,共8页
研究背景 脑室外神经细胞瘤是新近分类的肿瘤实体,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除脑室外的任何部位,但发生于脊髓者极为少见。由于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术前难以明确诊断;又因其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的相似性,易误诊为好发于脊髓的其... 研究背景 脑室外神经细胞瘤是新近分类的肿瘤实体,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除脑室外的任何部位,但发生于脊髓者极为少见。由于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术前难以明确诊断;又因其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的相似性,易误诊为好发于脊髓的其他肿瘤。鉴于此,本文着重探讨原发于脊髓的脑室外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复习,分析其诊断要点,以期提高临床对脑室外神经细胞瘤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与结果 男性患者,47岁。因近1年进行性双上肢无力和颈部疼痛入院。颈部MRI显示脊髓C6~T3节段髓内占位性病变,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术中可见肿瘤位于脊髓内,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血运丰富,与硬脊膜无粘连。肿瘤组织由弥漫片状或团簇状分布的肿瘤细胞构成,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呈圆形,大小形态较一致,有核周空晕,呈少突胶质细胞瘤样特点;部分区域肿瘤细胞排列较致密,呈短梭形,无核周空晕,呈放射状排列或围绕在血管周围形成不典型'菊形团'结构,类似室管膜瘤样结构。肿瘤组织中未见无核神经纤维岛和神经节样细胞,以及核分裂象和出血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两种形态肿瘤细胞弥漫性强阳性表达突触素,灶性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和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但不表达波形蛋白、细胞角蛋白、上皮膜原、神经元核抗原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Ki67抗原标记指数<1%。病理诊断为脊髓脑室外神经细胞瘤。结论 脊髓脑室外神经细胞瘤临床罕见,可能起源于胚胎时期脊髓中央管周围的神经元前体细胞,须经组织学观察明确诊断。尽管大多数脑室外神经细胞瘤患者肿瘤全切除后预后良好,但出现不典型组织学表现者建议术后辅助放射治疗以减少复发。应注意与具有透明细胞特征、室管膜瘤样特征及其他具有相似组织学结构的脊髓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细胞瘤 脑室 脊髓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见的IgG4相关性垂体炎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振奇 关伟明 +1 位作者 杨智云 李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889-896,共8页
研究背景 IgG4相关性疾病为新近定义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类型,主要临床特征为多器官受累和血清IgG4水平升高。可发生于垂体,且部分患者表现为孤立性鞍区肿物和(或)垂体柄增粗,由于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若无血清IgG4水平异常之证据,术前明... 研究背景 IgG4相关性疾病为新近定义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类型,主要临床特征为多器官受累和血清IgG4水平升高。可发生于垂体,且部分患者表现为孤立性鞍区肿物和(或)垂体柄增粗,由于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若无血清IgG4水平异常之证据,术前明确诊断困难且易误诊为垂体腺瘤。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47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乏力、性功能减退;血清睾酮、皮质醇、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均低于正常值范围。头部MRI显示鞍内、鞍上巨大肿物,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临床拟诊为垂体腺瘤,手术大部分切除。光学显微镜观察肿物主要为腺垂体,腺泡萎缩、数目减少,间质内可见大量淋巴浆细胞浸润,伴广泛性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未见明确的垂体腺瘤结构;边缘可见多灶性合体样细胞巢团,但胞核异型性不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淋巴浆细胞并非肿瘤性单克隆性增生,但IgG4阳性浆细胞数目>30个/高倍视野且IgG4+/IgG+>40%。合体样细胞巢团波形蛋白、上皮膜抗原和孕激素受体表达阳性;血清IgG4为2.93 g/L。明确诊断为IgG4相关性垂体炎伴鞍区脑膜反应。术后予泼尼松35 mg/d持续治疗2周,减至30 mg/d维持治疗,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清IgG4降至正常水平,鞍区肿物体积明显缩小。结论 IgG4相关性垂体炎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其组织学与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相似,术前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困难。血清IgG4水平升高是明确诊断的重要线索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G 垂体 自身免疫疾病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见的鞍区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垂体腺瘤 被引量:4
15
作者 金杰畑 于丹凤 +1 位作者 杨智云 李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699-705,共7页
研究背景发生于垂体的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垂体腺瘤临床罕见,由于其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易误诊为垂体腺瘤,是术前诊断鞍区肿瘤的难点。本文回顾分析1例鞍区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生长激素垂体腺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经过,结合文献对此类... 研究背景发生于垂体的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垂体腺瘤临床罕见,由于其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易误诊为垂体腺瘤,是术前诊断鞍区肿瘤的难点。本文回顾分析1例鞍区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生长激素垂体腺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经过,结合文献对此类临床少见垂体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与结果女性患者,2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头痛伴视物模糊8月余,以及肢端肥大和闭经表现。头部CT和MRI显示鞍内和鞍上不规则占位性病变,呈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界清晰,压迫视交叉和第三脑室底部。手术全切除肿瘤。组织学形态观察,肿瘤组织分为两部分结构,一部分为不规则簇状排列的神经节细胞样细胞分布于神经纤维背景中,另一部分为片状排列或局部乳头状结构的圆形和卵圆形细胞,两部分结构相互混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神经节细胞样细胞区域肿瘤细胞胞质突触素(Syn)呈弥漫性强阳性,腺垂体激素呈阴性;圆形细胞区域肿瘤细胞胞质Syn呈弥漫性阳性,约30%肿瘤细胞生长激素呈阳性,其余神经垂体激素呈阴性。最终病理诊断为(鞍区)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生长激素垂体腺瘤(WHOⅠ级)。术后未予放射治疗,随访1年,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肿瘤未复发。结论鞍区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垂体腺瘤临床罕见,鉴于目前大多支持该肿瘤是起源于垂体干/祖细胞、具有内分泌细胞和神经元双向分化的独立肿瘤实体,故建议采用"伴神经节细胞分化的垂体腺瘤"的诊断术语,应注意与两种独立肿瘤形成的碰撞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瘤 分泌生长激素的脑垂体腺瘤 蝶鞍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人群全身动态^(13)N-NH_3·H_2O PET/CT显像^(13)N-NH_3·H_2O的生物分布及辐射吸收剂量评估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芳玲 易畅 +3 位作者 余冬兰 赵彬良 史新冲 张祥松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8-482,共5页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13)N-NH_3·H_2O PET/CT显像中^(13)N-NH_3·H_2O的生物分布和主要器官的辐射吸收剂量。方法对5名健康志愿者在注射666~814 MBq ^(13)N-NH_3·H_2O后进行全身PET/CT扫描,获得每名受试者的连续动态图像。...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13)N-NH_3·H_2O PET/CT显像中^(13)N-NH_3·H_2O的生物分布和主要器官的辐射吸收剂量。方法对5名健康志愿者在注射666~814 MBq ^(13)N-NH_3·H_2O后进行全身PET/CT扫描,获得每名受试者的连续动态图像。通过CT二维轴位图像手动勾画ROI,并在PET图像中找出相应层面,按照医学内照射剂量计算(MIRD)方法评估^(13)N-NH_3·H_2O的吸收剂量。结果心脏、肝及双肾^(13)N-NH_3·H_2O摄取最高,其次为胰腺、脑组织、脾脏和胃。心脏的吸收剂量最高,为(7.14±3.63)×10^(-3) mGy/MBq。受试者全身辐射吸收剂量为(2.11±0.44)×10^(-3) mGy/MBq,全身有效剂量为(6.58±1.23)×10^(-3)mSv/MBq。结论 ^(13)N-NH_3·H_2O作为重要的心肌显像示踪剂,用于人体全身PET/CT显像的辐射剂量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 辐射剂量 健康人 13N-NH3·H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眶内卵黄囊瘤:病例报告并文献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彭继英 李扬 +2 位作者 李斌 罗柏宁 李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81-86,共6页
目的探讨临床少见原发于眶内卵黄囊瘤的病理学特征,并讨论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病理学鉴别要点。方法分析1例原发于左侧眶尖卵黄囊瘤患儿的临床表现,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颅内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结果患者男性,2岁... 目的探讨临床少见原发于眶内卵黄囊瘤的病理学特征,并讨论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病理学鉴别要点。方法分析1例原发于左侧眶尖卵黄囊瘤患儿的临床表现,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颅内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结果患者男性,2岁。表现为左眼上睑下垂并眼球突出。MRI显示颅底肿瘤侵犯左侧后组筛窦、眼眶及翼窝并蝶骨翼板,左侧上颌窦后壁、筛骨及眼眶尖部骨质破坏,与硬膜分界尚清,未突破硬膜向脑实质浸润。术中可见肿瘤位于眶尖区之眶内外,累及左侧海绵窦区,位于硬膜外尚未侵入硬膜下区,无包膜,破坏眶尖区骨质,长入蝶窦和筛窦。肿瘤组织由许多相互交通的间隙形成疏松的网状结构,衬覆胞质透亮的圆形或多边形细胞,核深染、不规则且核仁突出,核分裂象多见;可见SchillerDuva(lSD)小体结构,为单个圆形或长形乳头状结构,含有单个血管的纤维血管轴心,被覆柱状细胞,乳头占据的间隙衬覆立方、扁平或"鞋钉"样细胞;肿瘤细胞内或细胞间可见嗜伊红且PAS阳性透明小体。肿瘤细胞弥漫表达细胞角蛋白,灶性表达甲胎蛋白、CD99和CD117,但不表达CD30、CD45、胎盘碱性磷酸酶、突触素、嗜铬素A和CD34。连续组织切片HE染色未发现合并其他类型生殖细胞肿瘤,病理诊断左侧眶尖原发性卵黄囊瘤(WHOⅣ级)。结论颅内卵黄囊瘤好发于青少年,多生长于中线结构,具有特殊的组织学构象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预后不良,诊断时应与其他生殖细胞肿瘤相鉴别,并注意是否同时合并其他生殖细胞肿瘤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内胚层窦瘤 眶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对脑小血管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脑微结构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曾慧鈃 李金标 +7 位作者 王猛 欧阳馥冰 禹雷 易铭 郭佳钰 倪瑞晨 崔立谦 范玉华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5期502-513,共12页
目的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方法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 目的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方法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者的大脑微结构变化特点。方法纳入于2018年9月—2020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CSVD患者,收集人口学信息、临床资料、认知功能评估量表评分、睡眠质量量表评分、CSVD常规影像学资料以及DTI、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参数等。以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5次/小时为界,分为OSA组(AHI≥5次/小时)与不伴OSA组(AHI<5次/小时),通过TBSS方法计算大脑白质存在差异的区域及其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并对MD与睡眠监测参数、认知功能评分、CSVD影像标志物和CSVD负荷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CSVD患者39例,其中7例因缺乏MRI数据/参数不一致/图像质量差而被排除,最终纳入32例患者。OSA组21例,平均年龄为(64.14±11.57)岁,男性18例(85.7%);不伴OSA组11例,平均年龄为(67.64±8.95)岁,男性6例(54.5%)。TBSS分析显示,与不伴OSA组相比,OSA组在双侧丘脑前放射、双侧皮质脊髓束、双侧扣带回、双侧海马、大钳、小钳、双侧额枕下束、双侧上/下纵束、双侧钩束等部位的MD增加(P<0.001)。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发现,OSA组MD增加与脑白质高信号相对体积(r=0.646,P<0.05)和Fazekas 2~3级(r=0.458,P<0.05)呈正相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374,P<0.05),与MMSE评分、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亚量表评分、睡眠质量评估量表、AHI、PSG参数、其他CSVD影像标志物及CSVD负荷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CSVD合并OSA患者存在更为广泛的脑白质纤维损害,且大脑微结构广泛损害和脑白质高信号及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弥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高信号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检测早孕期胎儿颈项透明层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6
19
作者 侯立业 徐作峰 +2 位作者 李佳 刘娟 叶德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33-134,共2页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早孕期检测胎儿颈项透明层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妊娠期在10~12周进行超声检查且胎儿距母体皮下距离<70 mm的孕妇,共600名,分为3组,每组200名,第1组:孕龄≥10周且<11周,第2组:孕龄≥11周且<12周,第3组...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早孕期检测胎儿颈项透明层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妊娠期在10~12周进行超声检查且胎儿距母体皮下距离<70 mm的孕妇,共600名,分为3组,每组200名,第1组:孕龄≥10周且<11周,第2组:孕龄≥11周且<12周,第3组:孕龄≥12周且<13周,分别用高频超声和常规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比较两种方法的成功率。结果:高频超声和常规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成功率分别为:第1组:184例和149例,χ2=12.64,P<0.001;第2组:196例和171例,χ2=6.35,P<0.0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3组:196例和182例,χ2=1.97,P>0.05。结论:早孕期高频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比常规超声有显著优越性,可以更早、更精确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透明带检查 胎儿 超声检查 产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与常规超声诊断早期妊娠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侯立业 徐辉雄 +1 位作者 刘娟 胡卫萍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1年第3期224-226,共3页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早期妊娠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600名孕妇按孕龄及妊娠囊大小分为3组。第1组:孕龄〈4周,妊娠囊(GS)〈10 mm;第2组:孕龄≥4周且〈7周,GS在10~26 mm;第3组:孕龄≥7周,GS≥27 mm,每组200名。先用常规超声经腹探查早...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早期妊娠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600名孕妇按孕龄及妊娠囊大小分为3组。第1组:孕龄〈4周,妊娠囊(GS)〈10 mm;第2组:孕龄≥4周且〈7周,GS在10~26 mm;第3组:孕龄≥7周,GS≥27 mm,每组200名。先用常规超声经腹探查早孕情况,再用高频超声探查,比较高频与常规超声在显示GS、卵黄囊(YS)及胚胎的情况。结果高频超声和常规超声显示GS、YS及胚胎的孕妇数在第1组中分别为178名、137名、28名和105名、12名、0,两种检查方法对GS、YS及胚胎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第2组中分别为200名、193名、178名和200名、105名、92名,高频与常规超声对YS及胚胎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第3组中分别为200名、197名、193名和200名、189名、182名,两种检查方法在GS、YS及胚胎的显示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频超声在孕龄〈7周时可以明显提高对GS、YS及胚胎的显示率;对孕龄≥7周者,高频超声和常规超声对GS、YS及胚胎的显示无明显差别,但高频超声图像更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产前 妊娠 妊娠囊 卵黄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