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重度脊柱侧凸行后路矫正术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1
作者 李小金 曾丽雯 王楚怀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6-709,共4页
目的:探讨重度脊柱侧凸行后路矫正术后,对患者进行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作用。方法:应用快速康复外科(FTS)的核心理念,应用多模式控制围手术期的病理生理变化来控制围手术期各种创伤所致的应激。综合应用的方法包括术前告知快速康复各阶... 目的:探讨重度脊柱侧凸行后路矫正术后,对患者进行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作用。方法:应用快速康复外科(FTS)的核心理念,应用多模式控制围手术期的病理生理变化来控制围手术期各种创伤所致的应激。综合应用的方法包括术前告知快速康复各阶段措施、可能出现状况及解决方法;缩短术前禁食、禁水时间,实行术中液体限入管理,体温管理;术后加强疼痛护理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性(P>0.05),FTS组患者在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28.1±5.5h)较传统组(40.4±10.2h)短,FTS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48.5±6.5h)均较传统组(85.6±5.7h)短(P<0.05);FTS组患者在术后发生腹胀例数(3.5±0.7例)较传统组(7.5±0.5例)少(P<0.05);FTS组患者术后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5.5±1.4d)较传统组早(8.8±1.8d),第一次站立发生头昏例数(2例)较传统组(6例)少,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7天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FTS组SDS、SAS评分术后第1天分别为(60.11±4.92;58.34±5.99分)、第3天(51.00±6.11;49.32±7.22分),与传统组SDS、SAS术后比较[第1天分别为(69.62±5.99;67.77±6.23分)、第3天(61.09±6.20;57.74±6.11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FTS能最大限度控制手术相关的各种应激反应,减少患者心理生理的不良反应,手术并发症等,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 康复护理 重度脊柱侧凸 后路矫正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早期康复 被引量:8
2
作者 刘震 黄东锋 +2 位作者 卓大宏 张盘德 廖威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4-317,321,共5页
目的:比较早期负重和晚期负重对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共收集患者30例(32髋),分为早期负重组(治疗组)和晚期负重组(对照组),除术后负重方法不同外,均予系统的早期康复治疗。术前、术后12周内... 目的:比较早期负重和晚期负重对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共收集患者30例(32髋),分为早期负重组(治疗组)和晚期负重组(对照组),除术后负重方法不同外,均予系统的早期康复治疗。术前、术后12周内进行临床和放射学的评定和比较。结果:术后12周,早期负重组患者能够更早地获得独立步行的能力(P<0.001),Harris评分和WOMAC评分改善更明显(P<0.001);SF-36量表的评分中,早期负重组患者的生理职能、生理机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更高(P<0.001)。术后12周,放射学检查结果初步表明早期负重并未导致假体固定失败。结论:术后12周,早期负重组患者功能改善更明显,更快地获得独立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能力,生存质量更高。早期负重的康复治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非骨水泥 康复 负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肌力训练在痉挛型脑瘫儿童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3
作者 江沁 刘鹏 +3 位作者 王楚怀 陈少贞 丁建新 黄东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896-898,943,共4页
目的:观察功能性、闭链的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的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20例,根据年龄、痉挛分型、运动功能评分进行配对,每对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神经发育技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 目的:观察功能性、闭链的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的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20例,根据年龄、痉挛分型、运动功能评分进行配对,每对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神经发育技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性肌力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评估两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关节活动度、步行能力。结果:治疗组粗大运动功能C、D、E区得分高于对照组(C区58.69±12.85,D区49.74±19.38,E区33.50±17.13,P<0.05),步行能力的改善优于对照组(10m步行时间13.90±5.28s,1min步行距离43.0±12.5m,P<0.05),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大于对照组(踝背屈角度13.9±3.8°,P<0.05),而肌张力没有明显增加(肌张力平均秩10.50,P>0.05)。结论:功能性下肢肌力训练计划有助于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肌力训练 运动功能 物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步行时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研究 被引量:31
4
作者 徐光青 黄东锋 +3 位作者 毛玉瑢 兰月 刘鹏 陈正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728-730,共3页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比较分析偏瘫步态躯体运动变化与其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首次脑卒中后可以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偏瘫患者39例,采用远红外线三维步...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比较分析偏瘫步态躯体运动变化与其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首次脑卒中后可以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偏瘫患者39例,采用远红外线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对偏瘫步态躯体的运动学参数与其步行能力(步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与骨盆旋转运动之间的相关有显著性意义(r=-0.396.P<0.05);其步行能力与躯体侧方运动呈负相关,而与其躯体垂直运动呈正相关(r=-0.755,P<0.01;r=0.534,P<0.01),步行能力与Barthel指数正相关(r=0.475,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躯体和骨盆运动障碍是影响步态恢复的重要因素,提示躯体的协调性训练和骨盆的控制性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步行 躯体运动 三维运动学 偏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丁明晖 黄东锋 +1 位作者 李燕 蒋伶俐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80-81,88,共3页
关键词 骨密度 运动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折危险性 影响的研究 骨量减少 显微结构 骨质丢失 骨小梁 骨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链与开链运动对髌股疼痛综合征股四头肌作用的表面肌电图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缪萍 王楚怀 +2 位作者 潘翠环 许轶 于瑞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38-1242,共5页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s EMG)对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PFPS)患者双足半蹲伴或坐位伸膝动作下股四头肌进行评估,比较不同开链与闭链动作对股四头肌的作用差异。方法:PFPS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各30例,分别在双足半蹲...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s EMG)对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PFPS)患者双足半蹲伴或坐位伸膝动作下股四头肌进行评估,比较不同开链与闭链动作对股四头肌的作用差异。方法:PFPS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各30例,分别在双足半蹲以及坐位伸膝动作时检测股外侧肌(vastus lateralis,VL)及股内斜肌(vastus medialis oblique,VMO)表面肌电图,分析时域、频域指标,比较其平衡关系。结果:病例组双足半蹲动作与坐位伸膝动作时各肌电指标的VL/VMO比值在时域、频域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在坐位单侧完全伸膝动作时VL/VMO肌电比值大于双足半蹲动作且>1。结论:VL、VMO表面肌电指标在双足半蹲动作时较坐位单侧完全伸膝动作时更接近平衡,提示适当屈膝时的闭链运动能够更有选择性地激发VMO,这为PFPS的康复治疗的动作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疼痛综合征 闭链运动 开链运动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近期效果 被引量:51
7
作者 丁明晖 李燕 张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21-324,334,共5页
目的:探讨温针灸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的临床疗效,评估温针灸疗法治疗膝关节OA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予以温针灸治疗,对照组Ⅰ予以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对照组Ⅱ为等待组,2周内不接受任... 目的:探讨温针灸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的临床疗效,评估温针灸疗法治疗膝关节OA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予以温针灸治疗,对照组Ⅰ予以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对照组Ⅱ为等待组,2周内不接受任何针灸,2周后进行温针灸治疗。运用患者自评量表(WOMAC)及中文版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在疗程0周、2周时进行评估。结果:3组治疗措施均有效,治疗组2周后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Ⅰ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Ⅱ总有效率为60.00%。治疗组与对照组I后2周治疗后WOMAC和SF-36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对照组Ⅱ精神健康无显著性差异外,2周治疗后WOMAC与SF-36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Ⅰ在2周治疗后WOMAC和SF-36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分别与对照组Ⅱ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应用温针灸治疗膝关节OA,确实能起到温补阳气、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温针灸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胫骨前肌形态结构与肌力变化的超声评估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鹏 王艳君 +2 位作者 毛玉瑢 黄东锋 李乐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03-707,共5页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测量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胫骨前肌静息状态与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肌肉的形态结构参数,探讨肌肉参数的改变与关节角度以及发力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7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与7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应用B型超声...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测量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胫骨前肌静息状态与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肌肉的形态结构参数,探讨肌肉参数的改变与关节角度以及发力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7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与7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应用B型超声测量不同踝关节角度下脑卒中患者健侧、患侧和正常人一侧下肢胫骨前肌的形态结构参数,包括羽状角、肌肉厚度以及肌纤维长度,同时用便携式肌力与关节活动测试仪记录踝背屈肌力及踝关节角度,研究不同关节角度下肌肉参数及其与发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脑卒中患者患侧胫骨前肌的羽状角和肌肉厚度较健侧减小,并且羽状角和肌纤维长度均与踝关节角度相关。肌肉收缩时患侧三个参数的改变及踝背屈肌力均较健侧以及正常人减小,而健侧和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脑卒中后患者胫骨前肌的形态结构参数发生了改变,肌肉参数的改变与踝关节角度和发力是相关的,可能导致了运动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超声 胫骨前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可改善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 被引量:12
9
作者 钱浩 陈玲 +10 位作者 刘金龙 黎锦如 何月梅 冼文彪 周鸿雁 张健 刘妍梅 陈杰 陈曦 刘焯霖 裴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03-207,共5页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术,对中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运动、生活质量、情绪、睡眠、认知及术后用药剂量的影响。方法10例接受双侧STN-DBS治...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术,对中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运动、生活质量、情绪、睡眠、认知及术后用药剂量的影响。方法10例接受双侧STN-DBS治疗的中晚期PD患者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Hoehn&Yahr分级、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帕金森病睡眠评估量表中文版(PDSS-CV)、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评价其临床情况,同时记录各时间点抗帕金森病药物的剂量及其变化,并对相关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0例PD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显著疗效,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等都有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开机未服药状态下改善率分别为68%、53%、35%,开机服药状态下改善率分别为86%、78%、69%,其中以震颤改善最为显著。术后UPDRSIII评分及Hoehn&Yahr分级均降低,术后6个月服药状态下改善率分别为67%、32%;日常生活质量提高,PDQ-39术后6个月改善率为71%,睡眠质量较术前改善,焦虑抑郁情况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减轻,认知功能无明显影响。抗帕金森病药物用量术后6个月较术前减少45%。结论双侧STN-DBS能明显改善中晚期PD患者的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丘脑底核 脑深部电刺激 运动症状 非运动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物理治疗师执业资格考试及其借鉴意义 被引量:16
10
作者 缪萍 刘浩 王楚怀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58-1161,共4页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的康复医疗需求也日益增长.据国家卫计委2012年的报告显示,我国现阶段需要康复治疗师11.47万,缺口达10万人;如果参照国际平均水准,结合我国家庭和社区康复的巨大需求,康复治疗师的需求至少为3...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的康复医疗需求也日益增长.据国家卫计委2012年的报告显示,我国现阶段需要康复治疗师11.47万,缺口达10万人;如果参照国际平均水准,结合我国家庭和社区康复的巨大需求,康复治疗师的需求至少为30万人[1].为了弥补人才缺口,除了各种层次的康复学历教育在各地兴办,亦有许多治疗师是从其他医疗专业经过再培训转岗而来.这必然造成康复治疗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治疗师 执业资格考试 康复治疗师 借鉴 美国 从业人员素质 人口老龄化 医疗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患者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时域指标变化规律 被引量:7
11
作者 梁崎 许轶 +2 位作者 王楚怀 赖建洋 林科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89-991,共3页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AIS)患者脊柱旁凸、凹侧椎旁肌肌电活动时域指标变化规律进行初步探讨。方法:AIS患者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11—21岁;正常对照组少年14例,男4例,女10例,年龄12—19岁;两组...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AIS)患者脊柱旁凸、凹侧椎旁肌肌电活动时域指标变化规律进行初步探讨。方法:AIS患者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11—21岁;正常对照组少年14例,男4例,女10例,年龄12—19岁;两组受试者均执行BST实验、抬物实验,采用ME6000型表面肌电仪记录受试者双侧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频谱面积(SPA)。结果:AIS患者脊柱旁顶椎区凸、凹侧椎旁肌AEMG(凸侧106.76±47.73μV/s,凹侧67.93±26.11μV/s,P<0.01),SPA(凸侧11.01±8.81m2,凹侧4.38±3.14m2,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正常对照组椎旁肌左、右侧表面肌电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AIS患者脊柱旁顶椎区凸、凹侧椎旁肌肌电活动不对称,表面肌电图可用作评定AIS脊柱旁凸、凹侧肌电活动差别的客观检查之一,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 平均肌电值 频谱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外固定方式对新鲜锤状指临床疗效的单盲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少贞 张涛 +4 位作者 朱庆棠 李平 向剑平 张毅 顾立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06-1010,共5页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外固定方式对新鲜锤状指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程度,探讨和寻求新鲜锤状指较佳的保守治疗方法。方法:新鲜锤状指40例,包括腱性27例和骨折块小于关节面1/3的患者13例,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外固定方式对新鲜锤状指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程度,探讨和寻求新鲜锤状指较佳的保守治疗方法。方法:新鲜锤状指40例,包括腱性27例和骨折块小于关节面1/3的患者13例,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远端指间关节过伸15°—20°固定,对照组采用近端指间关节屈曲位远端指间关节过伸位固定。持续固定6周,第6周后开始手功能训练,夜间仍用支具固定到第8周。第6周、第12周时测量远端指间关节欠伸度、伤指总主动活动度、疼痛程度,并用自制调查表调查固定期间日常生活受影响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次复查中,观察组远端指间关节欠伸度、远端指间关节主动屈曲度、伤指总主动活动度TAM、疼痛目测模拟评分法(VAS)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第12周随访时上述测量指标均优于第6周时(P<0.05)。外固定使用期间,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受影响的程度较对照组轻,皮肤问题也较少发生。结论:不管是腱性还是未超关节面1/3的骨性新鲜锤状指采用外固定等保守治疗是可靠的,仅固定远端指间关节于过伸位比双指间关节固定有更好的疗效和更佳的舒适度。6周的固定时间基本能达到固定要求,如果仍存在一定欠伸度,适当延长固定时间到8周仍可以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锤状指 肌腱损伤 支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疗效(术后2年随访) 被引量:17
13
作者 钱浩 刘金龙 +11 位作者 符小丽 冼文彪 柯春龙 刘妍梅 陈杰 郑一帆 叶小帆 陈曦 陈玲 裴中 黎锦如 刘焯霖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84-290,共7页
目的研究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中晚期帕金森病(PD)患者术后2年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11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双侧STN-DBS治疗的中晚期PD患者于术前、术后分别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Hoe... 目的研究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中晚期帕金森病(PD)患者术后2年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11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双侧STN-DBS治疗的中晚期PD患者于术前、术后分别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Hoehn&Yahr(H&Y)分级、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Schwab&England日常生活活动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帕金森病睡眠评估量表中文版(PDSS-CV)等评价其临床情况;术后半年、1年及2年定期随访,同时记录各时间点抗PD药物的剂量及DBS的刺激参数。结果 16例患者术后随访满2年,开机未服药及开机服药状态与术前未服药状态相比,UPDRSⅢ、震颤、强直、迟缓及中轴症状得分均显著降低(P<0.05),而与术前服药状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关"期时间由术前(6.3±0.8)h/d缩短至(2.8±0.6)h/d(P=0.008),术后2年H&Y及PDQ-39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运动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抗PD药物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减少了44.4%。刺激参数:电压由开机时的(1.6±0.2)V增加至(2.3±0.3)V(P=0.001);脉宽由开机时的(61.9±5.1)μs增加至(71.3±14.0)μs(P=0.007);频率由(131.7±5.6)Hz增加至(146.0±18.5)Hz(P=0.006)。结论 双侧STN-DBS术后2年对中晚期PD患者的运动症状疗效肯定,能有效减少抗PD药物用量,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手术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且可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丘脑底核 脑深部电刺激 运动症状 非运动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运动障碍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4
作者 徐光青 黄东锋 兰月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13-315,共3页
关键词 针刺治疗 脑卒中 痉挛性运动障碍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节性硬化症家系临床特点与基因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亚勤 操基清 +9 位作者 杨娟 张保锋 冯善伟 王艳云 张瑶 陈菲 孔杰 郑民缨 张旭 张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300-306,共7页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症家系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以及基因突变特点,增加对其认识。方法收集结节性硬化症三家系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直接测序法对家系1先证者进行TSC2基因检测及分析,明确其基因突变位点。...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症家系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以及基因突变特点,增加对其认识。方法收集结节性硬化症三家系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直接测序法对家系1先证者进行TSC2基因检测及分析,明确其基因突变位点。结果三家系先证者均以癫发作为首发症状,伴精神发育迟滞、自闭倾向、皮肤白斑脱失。影像学检查显示颅内结节性钙化点。脑电图呈棘慢复合波、尖波。家系1中三代共5例患病,男性2例、女性3例,均有面部皮脂腺瘤和癫发作症状和体征,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先证者TSC2基因分析显示c.14442A>C基因突变。结论对以癫发作为首发症状,同时伴有精神发育迟滞、自闭倾向,以及皮脂腺瘤或色素脱失斑等皮肤异常表现的婴幼儿,当影像学检查显示颅内结节性钙化点时,高度提示结节性硬化症。通过对TSC1和TSC2基因分析可明确其基因突变位点,有助于对患病家系成员进行遗传学咨询和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硬化症 基因 显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埋线法治疗网球肘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丁明晖 李钢 +2 位作者 李燕 郭瑞霞 黄东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4-246,250,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穴位埋线法治疗网球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6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穴位埋线法,对照组予以中频电治疗。运用VAS评分、Mayo肘功能12点评分在疗程0周、2周时进行评估,对所获得分值进行比...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穴位埋线法治疗网球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6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穴位埋线法,对照组予以中频电治疗。运用VAS评分、Mayo肘功能12点评分在疗程0周、2周时进行评估,对所获得分值进行比较,对比临床效果。临床疗效分析运用尼莫地平法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级。结果:两组治疗措施均有疗效,治疗组2周后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用效率为76.47%,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比较疼痛、Mayo肘功能及总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疼痛、Mayo肘功能及总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穴位埋线法治疗网球肘安全、有效有助于疼痛缓解及改善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球肘 穴位埋线 疼痛 中频电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不同桥式运动时腰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康玲 王楚怀 +1 位作者 许轶 缪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77-880,共4页
目的了解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在行不同桥式运动时腰肌表面肌电活动的变化。方法选取正常对照与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各18例,记录两组受试者行桥式运动、单足支撑桥式运动时的腰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结果对照组行不同桥式运动时,双侧竖... 目的了解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在行不同桥式运动时腰肌表面肌电活动的变化。方法选取正常对照与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各18例,记录两组受试者行桥式运动、单足支撑桥式运动时的腰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结果对照组行不同桥式运动时,双侧竖脊肌、多裂肌表面肌电配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段组间同侧同名肌肉表面肌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组行桥式运动时,双侧腰肌表面肌电配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行单足支撑桥式运动时,支撑足侧竖脊肌肌电值较对侧大(P<0.05),前、中、后时段腰肌肌电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行非对称性桥式运动时,双侧竖脊肌收缩力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下腰痛 腰肌 桥式运动 表面肌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偏瘫患者偷行行为与跌倒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燕 苏霞 +2 位作者 刘巧梨 杨秀玉 黄东锋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8期467-468,共2页
目的探讨住院偏瘫患者的“偷行”行为与跌倒的关系 ,以防止患者跌伤。方法自制“偏瘫患者偷行动机与行动问卷”调查表 ,发给 40 4例住院偏瘫患者填写或由他人协助填写。结果 56 .93 %的被调查患者有偷行动机 ,5 .44%有偷行行为 ,占有偷... 目的探讨住院偏瘫患者的“偷行”行为与跌倒的关系 ,以防止患者跌伤。方法自制“偏瘫患者偷行动机与行动问卷”调查表 ,发给 40 4例住院偏瘫患者填写或由他人协助填写。结果 56 .93 %的被调查患者有偷行动机 ,5 .44%有偷行行为 ,占有偷行动机人数的 9.48% ,发生跌倒的占有偷行行为的 86 .36 % ,跌倒患者中出现跌伤者占 1 0 .52 %。结论偏瘫患者中普遍有偷行动机 ,相当一部分患者有偷行行为 ,偷行者跌倒率高 ,容易跌伤 ,故偷行行为是引起住院偏瘫患者跌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应引起医护人员重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偷行行为 跌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细胞移植前TX小鼠有效放疗剂量的探索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曦 国宁 +5 位作者 王莹 梁秀龄 丰岩清 石铸 丁建新 黄劭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索TX小鼠适合的干细胞移植前的放疗剂量,为细胞移植治疗用于WD动物模型提供优良的预处理方案。方法雌性7—8周龄TX小鼠分组接受8Gy、7Gy、6Gy和5Gyγ射线放疗,后接受DL雄性小鼠骨髓干细胞移植,移植后追踪12周考察受体鼠的一般... 目的探索TX小鼠适合的干细胞移植前的放疗剂量,为细胞移植治疗用于WD动物模型提供优良的预处理方案。方法雌性7—8周龄TX小鼠分组接受8Gy、7Gy、6Gy和5Gyγ射线放疗,后接受DL雄性小鼠骨髓干细胞移植,移植后追踪12周考察受体鼠的一般情况,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肝功能、血清铜蓝蛋白和供体细胞在受体鼠肝脏存活情况。结果8Gy组和7Gy组100%、6Gy组50%动物于移植后2周内死亡;5Gy组动物12周内完全存活,且GVHD反应轻微,移植后12周时肝功能和铜蓝蛋白较6Gy组改善更明显;从供体细胞在受体鼠肝脏中的存活情况来分析,5Gy和6Gy组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X小鼠模型用于细胞移植研究的适合预处理放疗剂量是5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干细胞 放射治疗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位伸膝伴髋内收动作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股四头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缪萍 王楚怀 +1 位作者 许轶 王康玲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0-274,共5页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评估坐位伸膝伴或不伴髋内收动作下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PFPS)患者股四头肌失衡程度。方法 PFPS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各30人,分别在坐位伸膝伴或不伴髋内收动...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评估坐位伸膝伴或不伴髋内收动作下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PFPS)患者股四头肌失衡程度。方法 PFPS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各30人,分别在坐位伸膝伴或不伴髋内收动作时检测股外侧肌(vastus lateralis,VL)及股内斜肌(vastus medialis oblique,VMO)表面肌电图,分析时域指标均方根振幅(root mean square,RMS)、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MG,IEMG),比较其平衡关系。结果坐位伸膝伴或不伴髋内收动作时病例组VL时域指标无显著性差异;VMO时域指标有统计学差异,伴髋内收时RMS、IEMG指标值较高,说明伴髋内收时VMO的肌肉募集增强。结论坐位伸膝动作伴髋内收的动作可以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VMO肌电活动产生促进作用,从而使VL、VMO之间达到更好的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疼痛综合征 股内斜肌 髋内收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