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叉异位融合肾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流柳 伏文皓 +2 位作者 孙梦雅 唐广磊 关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1-265,共5页
目的 观察交叉异位融合肾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交叉异位融合肾资料,分析该病影像学表现。结果 12例交叉异位融合肾包括L型5例,下异位型(Ii型)、S型及块状型(O型)各2例,甜甜圈型或盘状型(C-C型)1例;均表现为一侧肾窝空虚而对... 目的 观察交叉异位融合肾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交叉异位融合肾资料,分析该病影像学表现。结果 12例交叉异位融合肾包括L型5例,下异位型(Ii型)、S型及块状型(O型)各2例,甜甜圈型或盘状型(C-C型)1例;均表现为一侧肾窝空虚而对侧肾形态、位置大致正常,异位肾跨过中线与对侧肾融合,8例右向左、4例左向右融合;异位肾输尿管均跨过中线,11例开口于对侧膀胱三角区、1例异位开口于前列腺。3例合并生殖系统畸形,其中单角子宫、双角子宫、隐睾各1例;2例合并下腔静脉异常,包括双下腔静脉、左下腔静脉各1例。结论 交叉异位融合肾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完整显示肾融合、输尿管走行及开口有助于准确诊断及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畸形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骨平滑肌肉瘤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7
2
作者 高振华 尹军强 孟悛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83-1386,共4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平滑肌肉瘤(PLB)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PLB的临床资料,结合1980—2010年相关国内文献,观察其临床、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6例PLB中,病变位于胫骨上段2例,股骨下段1例,股骨干1例,肱骨远...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平滑肌肉瘤(PLB)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PLB的临床资料,结合1980—2010年相关国内文献,观察其临床、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6例PLB中,病变位于胫骨上段2例,股骨下段1例,股骨干1例,肱骨远端1例,骶骨1例,均未见骨膜新生骨;4例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溶骨性骨质破坏,2例表现为边界较清的囊状骨质破坏;3例MR T1WI呈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免疫组化Vim、Actin和SMA均阳性,S-100阴性。复习文献中的53例PLB,单骨受累50例,多骨受累3例;39例有X线片资料,37例可见边界不清的溶骨性骨质破坏,2例见边界较清的囊状骨质破坏,其中2例可见病理性骨折伴骨膜新生骨。结论 PLB罕见,多表现为单骨溶骨性骨质破坏,无骨膜新生骨,但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并不典型,术前诊断需要依赖免疫组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肌肉瘤 骨和骨骼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肢骨巨细胞瘤保肢术后的局部影像学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高振华 马玲 孟悛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23-1726,共4页
目的探讨四肢骨巨细胞瘤保肢术后局部正常转归与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价值。方法分析104例因四肢骨巨细胞瘤而接受外科保肢治疗的患者的影像学随访资料,其中74例接受肿瘤刮除术(包括植骨术44例和骨水泥填充术30例),30例接受瘤段切除术... 目的探讨四肢骨巨细胞瘤保肢术后局部正常转归与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价值。方法分析104例因四肢骨巨细胞瘤而接受外科保肢治疗的患者的影像学随访资料,其中74例接受肿瘤刮除术(包括植骨术44例和骨水泥填充术30例),30例接受瘤段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4例、移植骨重建术9例和肿瘤型假体关节置换重建术17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45.65±10.32)个月,分析术后随访的影像表现。结果 104例患者中,因手术方式不同,66例术后正常转归的影像学表现不尽相同。术后3年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6.54%(38/104),随手术方式而有所不同;肿瘤复发率为28.85%(30/104)。结论在骨巨细胞瘤保肢术后随访中,影像学检查可较早发现局部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瘤 保肢 并发症 放射摄影术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拟诊为独肾患者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8
4
作者 关键 张伶 +1 位作者 郭燕 李子平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11期1158-1163,共6页
目的:探讨腹部影像检查表现为"独肾"患者的全腹部及盆腔CT和/或MRI影像特征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011年腹部影像呈"独肾"表现的48例患者的腹盆腔CT或MRI检查资料。年龄1个月~78岁(其中30岁以下37... 目的:探讨腹部影像检查表现为"独肾"患者的全腹部及盆腔CT和/或MRI影像特征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011年腹部影像呈"独肾"表现的48例患者的腹盆腔CT或MRI检查资料。年龄1个月~78岁(其中30岁以下37例),男17例,女31例。其中行CT检查36例,MRI检查12例。结果:48例中先天性孤立肾7例,一侧发育正常的异位肾(低位肾)2例,一侧肾发育不良并低位4例,余35例均合并其它泌尿生殖系异常(72%),均经临床或手术证实。35例中肾发育不良并低位及各种输尿管异常14例;肾缺如并同侧精囊囊肿(Zinner′s syndrome)7例;肾缺如或肾发育不良加子宫发育异常12例;多重复杂变异2例。影像特征和发病规律:①肾缺如或发育不良常合并其它泌尿生殖道畸形,大部分为同侧泌尿生殖系异常。②肾缺如常合并生殖系异常,而肾发育不良时多见泌尿系(尤其是输尿管下段)异常。③发育不良的肾几乎都出现在输尿管走行区,体积一般小于正常,大部分为低位(腰3椎体水平以下至盆腔内)。④性别特异性:男性为Zinner综合征(中肾管未发育导致肾缺如,残留于精囊形成囊肿),女性出现多种子宫异常。输尿管异常男女均可发生,女性更易同时出现输尿管异位开口。结论:对于初诊腹部影像学表现为"独肾"的患者,全腹部及盆腔影像学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可进一步明确诊断。这类患者常合并泌尿生殖系异常,其病变位置、病变类型有一定规律,应重点观察同侧输尿管、精囊和子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肾 肾缺如 肾发育不良 泌尿生殖系统 腹盆腔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术前影像学检查与穿刺活检诊断四肢长骨巨细胞瘤的准确率 被引量:3
5
作者 高振华 杨旭峰 孟悛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898-1901,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术前影像学检查和经皮穿刺活检术诊断四肢长骨巨细胞瘤(GCT)的准确率,探讨影像学检查在术前诊断GCT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病理证实为GCT的89例患者,将术前穿刺活检(89例)、X线平片检查(89例)和MR检查(59例)的诊断结... 目的对比观察术前影像学检查和经皮穿刺活检术诊断四肢长骨巨细胞瘤(GCT)的准确率,探讨影像学检查在术前诊断GCT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病理证实为GCT的89例患者,将术前穿刺活检(89例)、X线平片检查(89例)和MR检查(59例)的诊断结果与手术切除后最终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89例中,穿刺活检病理正确诊断71例,X线平片正确诊断73例,其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9.78%(71/89)和82.02%(73/89);59例接受MR检查,结合X线平片正确诊断51例,其诊断准确率为86.44%(51/59)。穿刺活检与X线平片、MRI结合X线平片诊断GCT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P=0.58)。术前穿刺活检不能做出正确诊断的18例中,15例(15/18,83.33%)X线平片做出正确诊断。结论术前穿刺活检与影像学检查诊断四肢长骨GCT的准确率相似,二者相结合可提高术前诊断的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肿瘤 活组织检查 针吸 磁共振成像 X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tz-Hugh-Curtis综合征CT表现
6
作者 杨朝红 张繁 +4 位作者 麻舒琳 云惟健 凌坚 王荣靖 关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4-438,共5页
目的观察Fitz-Hugh-Curtis综合征(FHCS)CT表现。方法回顾性收集23例FHCS,观察其腹盆腔平扫及增强CT表现。结果23例CT均见盆腔炎、腹膜炎与肝周围炎及腹盆腔粘连。盆腔炎主要表现为盆腔积液(23/23,100%)、子宫及附件炎性改变(17/23,73.91... 目的观察Fitz-Hugh-Curtis综合征(FHCS)CT表现。方法回顾性收集23例FHCS,观察其腹盆腔平扫及增强CT表现。结果23例CT均见盆腔炎、腹膜炎与肝周围炎及腹盆腔粘连。盆腔炎主要表现为盆腔积液(23/23,100%)、子宫及附件炎性改变(17/23,73.91%);后者包括8例(8/17,47.06%)输卵管增粗及9例(9/17,52.94%)输卵管囊状扩张积液,其中8例(8/9,88.89%)伴卵巢增大、1例(1/9,11.11%)伴子宫表面结节。腹膜炎主要表现为腹膜增厚(23/23,100%)及腹膜结节(15/23,65.22%),肝周围炎要表现为肝包膜强化(23/23,100%)、肝包膜下一过性灌注异常(16/23,69.57%)、肝周积液(20/23,86.96%)及肝周“琴弦征”(16/23,69.57%);均未累及肝裸区。23例中,3例(3/23,13.04%)伴机械性肠梗阻,19例(19/23,82.61%)伴肠系膜或腹膜后淋巴结增大呈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结论FHCS主要CT表现包括盆腔炎、腹膜炎与肝周围炎及腹盆腔粘连,且具有一定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tz-Hugh-Curtis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直肌肿块的CT影像分析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4
7
作者 黄晓健 关键 张奕昭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68-772,共5页
目的:分析腹直肌肿块的CT表现,探讨CT诊断思路和要点。方法:对55例经病理证实的腹直肌肿块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由2位放射科医师结合症状和病史,共同分析肿块的CT影像特征。结果:1韧带样瘤13... 目的:分析腹直肌肿块的CT表现,探讨CT诊断思路和要点。方法:对55例经病理证实的腹直肌肿块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由2位放射科医师结合症状和病史,共同分析肿块的CT影像特征。结果:1韧带样瘤13例:以青年女性多见(11/13),7例有剖宫产史,4例为肿瘤术后复发。大部分病灶(10/13)呈梭形与腹直肌长轴平行,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呈明显强化。2血管瘤2例:病灶密度不匀,增强呈延迟强化,可见钙化及血管影各1例。3子宫内膜异位7例:均有剖宫产史。病灶为实性4例,囊实性3例,其中1例可见病灶内出血;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强化较明显。4局灶性肌炎1例。病灶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增强呈不规则强化。5脓肿9例:7例为非特异性脓肿(其中3例为切口感染),2例为特异性脓肿(结核性脓肿)。平扫显示病灶边界不清,有中心坏死区和/或气体影,增强后呈环形或不规则强化。6血肿3例:均有腹部创伤史。病灶呈梭形,边界光整,平扫呈高密度1例、等低混杂密度2例,增强后无强化,1例边缘见新生血管影。7转移瘤20例:均有恶性肿瘤病史。16例手术后患者中合并多处转移12例,其中4例为腹直肌切口转移;4例未行手术者除腹直肌转移外合并多处转移。病灶密度欠均匀、可见不规则坏死灶18例,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结论:腹直肌肿块的类型多样,结合临床症状及病史,并对CT表现进行细致观察和分析,能较准确地进行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病变 转移瘤 脓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影像表现与手术和病理对照(英文) 被引量:4
8
作者 余裕珍 洪桂洵 +2 位作者 耿鹏飞 周春香 杨智云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53-758,共6页
【目的】提高对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CRG)的CT、MRI表现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颞骨GCRG的CT、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4例均位于颞骨前、下份,侵犯范围较广。CT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骨性... 【目的】提高对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CRG)的CT、MRI表现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颞骨GCRG的CT、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4例均位于颞骨前、下份,侵犯范围较广。CT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骨性包壳不完整,病灶内及边缘见点状、条片状高密度钙化、骨化影,病灶边缘骨质均见部分增生硬化,与手术所见一致。MRI检查T2WI信号混杂,T1WI、T2WI表现为大片低信号影,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镜下为纤维组织增生,伴多量多核巨细胞及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CT和MR表现反映了颞骨GCRG骨内反复出血,肉芽组织包裹的形态和病理特点,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骨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卵巢-附件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鉴别良恶性病变应用价值 被引量:4
9
作者 伏文皓 胡笑笑 +4 位作者 孙梦雅 张繁 王珂 唐广磊 关键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9-105,共7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卵巢-附件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O-RADS MRI)在鉴别卵巢-附件良性和恶性病变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6例卵巢-附件病变成年患者(共202个肿块)...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卵巢-附件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O-RADS MRI)在鉴别卵巢-附件良性和恶性病变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6例卵巢-附件病变成年患者(共202个肿块),所有患者均按O-RADS MRI标准扫描方案行3.0 T MR盆腔检查。由两名放射科医生根据O-RADS MRI对卵巢-附件肿块进行1~5评分,运用Cohen’s kappa检验评估2名医生评分结果的一致性。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O-RADS MRI各评分恶性肿块的检出率。以O-RADS MRI 3分为诊断界值,计算O-RADS MRI诊断恶性卵巢-附件肿块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曲线下面积。【结果】202个卵巢-附件肿块中,恶性肿块62个(30.7%),良性肿块140个(69.3%)。采用O-RADS MRI评估时2名医生间的Cohen’s Kappa系数为0.932。O-RADS MRI 1-5分卵巢-附件肿块恶性率分别为:0%,0%,7.7%,95%,97.6%。O-RADS MRI诊断恶性卵巢-附件肿块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6.8%(60/62)、98.6%(138/140)、98.0%(198/202)、0.977。【结论】O-RADS MRI对区分卵巢-附件良恶性肿块有极佳的诊断效能,且该标准化报告系统的广泛实施可改善放射科医生和临床医生之间的沟通,优化卵巢-附件肿块患者的管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卵巢-附件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卵巢-附件肿块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的CT表现
10
作者 刘君 麻舒琳 +3 位作者 云惟健 伍玲 李畅 关键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3-588,共6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BGA)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8月至2023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例BGA患者(均行CT增强检查及内镜检查)资料;同时,在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检索...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BGA)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8月至2023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例BGA患者(均行CT增强检查及内镜检查)资料;同时,在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检索2000-2023年发表的关于BGA的文献,按照纳排标准获取可进行资料分析的文献20篇(20例BGA)。对全部30例(本组10例,文献20例)病例进行CT征象分析。结果:30例均为单发病灶,病灶基底部均位于胃窦部与十二指肠水平段之间,其中位于球部或球降交界区25例(83%),位于十二指肠降段2例(7%),位于十二指肠水平段2例(7%),位于胃窦部1例(3%)。26例(87%)病灶呈窄蒂长息肉状,4例(13%)呈宽基底结节状。25例(83%) CT增强检查呈不均匀强化,5例(17%)呈均匀强化。9例(30%)瘤内可见脂肪样密度;CT增强检查24例(80%)病灶表面可见强化的黏膜,重组正交断面上呈现“肠套叠假象”。病理镜下均可见增生的Brunner腺体及不同程度增生的腺管、脂肪细胞、梭形纤维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结论:BGA发病部位相对恒定,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 BRUNNER腺 BRUNNER腺瘤 Brunner腺错构瘤 计算机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结核的多层螺旋CT肠道造影表现 被引量:15
11
作者 梁伟强 赵静 +3 位作者 贾应梅 蔡华崧 宋晨宇 罗宴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8-474,共7页
【目的】总结肠结核(ITB)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的表现,探讨MSCTE在ITB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5例经内镜检查或手术后病理确诊为ITB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所有的患者均行MSCTE检查,回顾性分析其MSCTE表现,包括病灶的位置、数目... 【目的】总结肠结核(ITB)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的表现,探讨MSCTE在ITB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5例经内镜检查或手术后病理确诊为ITB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所有的患者均行MSCTE检查,回顾性分析其MSCTE表现,包括病灶的位置、数目、形状、边界和邻近组织的改变,以及腹部其它脏器、腹膜、大网膜和肠系膜的变化,并与内镜及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15例ITB中,13例(86%)主要累及回盲部。4例(27%)表现为多节段肠壁均匀增厚,9例(60%)表现为局部肠壁实质性肿块形成,1例(6%)表现为多发节段性肠壁增厚并肿块形成,1例(6%)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的肿块并肠穿孔。12例ITB出现淋巴结肿大,均表现为环形强化。2例(13%)ITB的肠系膜血管出现"梳状征"。按其在MSCTE增强扫描上的强化模式,将该9例肿块型小肠结核分为3种类型:a.明显均匀强化型(n=5);b."靶征"征象型(n=2);c.干酪样坏死型(n=2)。【结论】ITB的影像学征象表现具有多样性。MSCTE能够清楚地显示肠粘膜轮廓、肠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ITB的诊断提供丰富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消化道 X线断层摄影术 螺旋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肠道造影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杨晓燕 董帜 +3 位作者 罗宴吉 周丽莎 李子平 冯仕庭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60-763,共4页
目的总结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多层螺旋CT肠道造影(CTE)特点,探讨多层螺旋CTE在全面评估UC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35例经临床、肠镜及病理证实的活动期UC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E检查,根据改良Mayo评分系统将疾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目的总结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多层螺旋CT肠道造影(CTE)特点,探讨多层螺旋CTE在全面评估UC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35例经临床、肠镜及病理证实的活动期UC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E检查,根据改良Mayo评分系统将疾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比较不同组的CTE表现。结果 35例UC患者中,轻度组6例,中度组13例,重度组16例,轻度组与中度组肠黏膜下气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与重度组肠壁分层、结肠袋消失及淋巴结肿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系膜血管增多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壁增厚、黏膜强化程度增加、肠腔狭窄及直肠周围脂肪沉积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E可以全面评估UC的肠壁、肠管及肠外情况,对活动期UC的诊断及临床分度判断均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造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激励脉冲角度对肝脏Gd-EOB-DTPA增强MRI肝细胞期病灶检出的比较 被引量:6
13
作者 蔡华崧 王猛 +5 位作者 翟凤仪 周丽莎 罗宴吉 郑可国 李子平 冯仕庭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9-133,共5页
目的比较高、低翻转角(FA)对Gd-EOB-DTPA增强MRI肝细胞期病灶对比度及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对59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均行T1W和T2W平扫、Gd-EOB-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肝细胞期扫描,其中肝细胞期分别采用低FA(10°)、高FA(35°)扫描... 目的比较高、低翻转角(FA)对Gd-EOB-DTPA增强MRI肝细胞期病灶对比度及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对59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均行T1W和T2W平扫、Gd-EOB-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肝细胞期扫描,其中肝细胞期分别采用低FA(10°)、高FA(35°)扫描。将病灶分为总病灶组、大病灶(直径≥10mm)组和小病灶(3mm≤直径<10mm)组。比较两种FA时病灶检出评分、病灶检出率及病灶-肝脏CNR。结果 Gd-EOB-DTPA增强扫描肝细胞期高FA T1WI病灶检出评分高于低FA T1WI病灶检出评分,其中高、低FA时,总病灶组与小病灶组的检出病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大病灶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FA T1WI病灶检出率高于低FA T1WI病灶检出率,其中总病灶组与小病灶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大病灶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高FA的肝脏-病灶CNR分别为75.24±10.33、147.81±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Gd-EOB-DTPA增强肝细胞期扫描时,采用高FA可获得高质量的图像,有利于病灶的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钆塞酸二钠 对比剂 翻转角 肝细胞期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3T腹部模块个性化优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肝脏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旭峰 朱洪章 +3 位作者 黄诗韵 董帜 李子平 冯仕庭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79-1383,共5页
目的探讨P3T腹部模块(P3TTM Abdomen MEDRAD)个性化优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肝脏CT成像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接受上腹部CT增强检查的9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n=49)采用P3T腹部模块个性化设计对比剂注射方案;对照组(n=42)对比剂用量为1.... 目的探讨P3T腹部模块(P3TTM Abdomen MEDRAD)个性化优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肝脏CT成像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接受上腹部CT增强检查的9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n=49)采用P3T腹部模块个性化设计对比剂注射方案;对照组(n=42)对比剂用量为1.5ml/kg体质量;测量并比较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肝实质和门静脉期门静脉的CT值,分析试验组体质量、对比剂用量与肝实质、门静脉CT值间的相关性,比较两组肝细胞癌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的强化程度。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肝动脉期肝实质、门静脉期肝实质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比剂剂量和门静脉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试验组双期肝实质CT值均与体质量、对比剂使用剂量间均呈负相关(P均<0.01);两组肝细胞癌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增强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3T腹部模块可根据患者体质量自动计算对比剂剂量,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对比剂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肝脏 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特点及其在脑组织活检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5
作者 孙健 史艳侠 +2 位作者 范玉华 张中伟 姜文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72-475,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MRI成像病灶部位、大小、数目以及强化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经病理证实的35...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MRI成像病灶部位、大小、数目以及强化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经病理证实的35例PCNSL患者的MRI表现。记录MRI上病灶的部位、大小、数目、强化特点、瘤周水肿大小、胼胝体有无受累等表现。结果35例患者共检出51个病灶,其中26例患者为单发,9例患者为多发。病灶从1个到5个,最多见的部位是大脑半球(52.9%),其次依次为基底节-丘脑区域(17.7%),所有病灶均表现有强化,但强化的程度有所不同,均匀强化的病灶有34个,不均匀强化的病灶有17个。瘤周水肿1级14个,2级31个,3级6个。35例患者中6例表现有胼胝体受累及。35例中有9例是经立体定向活检病理诊断,取材部位均为强化处或病灶边缘。结论PCNSL多数位于大脑半球,有占位效应,MRI成像强化明显,直径多大于20mm,侵犯胼胝体的病灶体积更大。MRI成像病灶强化明显或者病灶的边缘部位是立体定向脑活检的最佳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磁共振成像 立体定向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月国动脉监测触发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周淑琴 彭振鹏 +4 位作者 周旭辉 严超贵 高樱 林少春 李树荣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0-154,共5页
目的:探讨月国动脉监测触发扫描对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CT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该项前瞻性研究共纳入62例患者,采用Toshiba Aquilion 64扫描仪和月国动脉监测触发扫描进行下肢动脉CTA。主观评价每例患者主-髂部、股-月国... 目的:探讨月国动脉监测触发扫描对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CT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该项前瞻性研究共纳入62例患者,采用Toshiba Aquilion 64扫描仪和月国动脉监测触发扫描进行下肢动脉CTA。主观评价每例患者主-髂部、股-月国部及膝下部3段动脉的VR和MIP图像质量和整体图像质量,并对3段动脉的增强CT值进行方差分析,记录下肢动脉节段的显示数目和出现下肢远端静脉显影的例数。结果:1例患者因双侧月国动脉闭塞未能触发扫描,其余61例患者中VR总体图像质量优秀、良好、中等和差分别为33例(54.1%)、23例(37.7%)、4例(6.6%)和1例(1.6%),优良率为91.8%(56/61);MIP总体图像质量优秀、良好、中等和差分别为41例(67.2%)、17例(27.9%)、2例(3.3%)和1例(1.6%),优良率为95.1%(58/61);主-髂部、股-月国部及膝下部平均增强CT值分别为(536.42±99.68)Hu(352.43~742.71Hu)、(541.72±119.05)Hu(338.38~800.75Hu)和(421.29±97.15)Hu(264.58~739.00Hu),方差分析显示三部分血管间平均CT值有统计学差异(F=25.25,P=0.00);下肢动脉节段显示率为98.9%(1531/1549),22.9%(14/61)的患者出现下肢静脉显影。结论:多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采用月国动脉监测触发扫描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下肢动脉远端分支可能显示不佳和静脉显影是其不足,对于双侧月国动脉闭塞的患者则会导致无法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下肢动脉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肢长骨骨巨细胞瘤刮除后两种植入材料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5
17
作者 高振华 王晋 +2 位作者 尹军强 刘大伟 孟悛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978-980,共3页
目的:比较四肢长骨初发非恶性骨巨细胞瘤(Jaffe病理学Ⅰ~Ⅱ级)刮除植骨术与刮除骨水泥填充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本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且随访36个月以上的64例初发四肢长骨非恶性骨巨细胞瘤病例,将其... 目的:比较四肢长骨初发非恶性骨巨细胞瘤(Jaffe病理学Ⅰ~Ⅱ级)刮除植骨术与刮除骨水泥填充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本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且随访36个月以上的64例初发四肢长骨非恶性骨巨细胞瘤病例,将其按病灶刮除后植入材料的不同分为2组,进行术后1年和3年疗效的评比。刮除植骨组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19~59岁,平均29.0岁,Jaffe病理学Ⅰ级9倒、Ⅱ级29例;刮除骨水泥填充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21~53岁,平均31-2岁,Jaffe病理学Ⅰ级5例、Ⅱ级21例。结果:根据Mankin疗效评定标准:Ⅰ~Ⅱ级骨巨细胞瘤刮除骨水泥填充组术后1年复发率(7.7%)低于刮除植骨组(31.6%)(X2=5.15,P〈O.05),其中Ⅱ级骨巨细胞瘤刮除骨水泥填充组术后1年复发率(9.5%)亦低于刮除植骨组(34.5%)(X2=4.16,P〈O.05)。Ⅰ~Ⅱ级骨巨细胞瘤刮除骨水泥填充组术后3年复发率(15.4%)低于刮除植骨组(44.7%)(X^2=6.03,P〈0.05),其中Ⅱ级骨巨细胞瘤刮除骨水泥填充组术后3年复发率(14.3%)亦低于刮除植骨组(48.3%)(X^2=6.27,P〈0.05)。结论:四肢长骨初发非恶性骨巨细胞瘤刮除骨水泥填充术后1年和3年疗效均优于刮除植骨术,在临床情况允许下可采用肿瘤刮除骨水泥填充术来治疗四肢长骨初发非恶性骨巨细胞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 骨巨细胞瘤 刮除术 疗效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胎输血综合征:胎儿MR成像诊断 被引量:5
18
作者 关键 张伶 +3 位作者 李美芝 郭燕 林玲 罗柏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71-1075,共5页
目的 分析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胎儿的MRI表现,探讨MRI对TTTS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有完整MR资料并经临床确诊的TTTS孕妇18例,孕妇孕周为21~31周。MR检查前均接受胎儿超声检查。采用1.5T MR行轴位turbo FLASH T1W序列和矢状位、冠... 目的 分析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胎儿的MRI表现,探讨MRI对TTTS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有完整MR资料并经临床确诊的TTTS孕妇18例,孕妇孕周为21~31周。MR检查前均接受胎儿超声检查。采用1.5T MR行轴位turbo FLASH T1W序列和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true FISP T2*W序列扫描。在MRI上测量胎儿相关数据,进行分期诊断,并与超声及临床结果对照。结果 本组胎儿经临床和产后病理均证实为TTTS。所有TTTS胎儿MRI均能直接显示单胎盘双羊膜囊双胎妊娠和双胎之间羊水量的差异(受血胎羊水增多)。双顶径、腹横径、大腿横径测量结果显示双胎发育不平衡,受血胎发育优于供血胎。3胎膀胱明显充盈,12例双胎脐带直径存在差异,4例受血胎皮肤水肿,5例出现1胎胎儿死亡。同时检出1胎供血胎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临床分期结果为Ⅰ期4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Ⅳ期4例,Ⅴ期5例。MR将2例Ⅱ期分为Ⅲ期,超声将1例Ⅰ期分为Ⅲ期,2例Ⅰ期分为Ⅱ期。结论 TTTS有典型的MRI表现,胎儿MR可实现分期诊断,可作为超声诊断TTTS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双胎输血综合征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耐量正常试验者及糖耐量异常患者的全肝脂肪MRI定量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蔡华崧 翟凤仪 +5 位作者 杨君 董帜 郑可国 洪庆奋 李子平 冯仕庭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6-402,共7页
【目的】利用MR定量测定糖耐量正常(NGT)试验者及糖耐量异常(IGT)患者的全肝脂肪含量,分析该两类人群的全肝脂肪含量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NGT及IGT患者共63例,行上腹部MRI检查,其中有T1WI DIXON序列,其中42例NGT,21例为... 【目的】利用MR定量测定糖耐量正常(NGT)试验者及糖耐量异常(IGT)患者的全肝脂肪含量,分析该两类人群的全肝脂肪含量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NGT及IGT患者共63例,行上腹部MRI检查,其中有T1WI DIXON序列,其中42例NGT,21例为IGT患者。NGT组再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NGT-Fat(BMI≥25,18例)和NGT-Lean(BMI<25组,24例)。测量并计算每个受试者的全肝脂肪含量(FVF),并对全肝脂肪含量与相应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统计相关性研究,同时对IGT组,NGT-Fat组和NGT-Lean组之间的肝脏脂肪含量差异进行评价。【结果】所有受试者的FVF值范围从4.2%到28.8%。FVF值与BMI(P=0.005),腰臀比(WHR,P=0.0 4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33),空腹血浆胰岛素(FPI,P=0.018),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P=0.018)及胰岛β细胞指数(HOMAβ,P=0.005)呈正相关。IGT组和NGTFat组的FVF值显著高于NGT-Lean组(P=0.003,0.006)。【结论】高BMI、WHR及LDL-C的个体全肝脂肪含量较高。BMI≥25的个体更有可能发展为IGT。FVF值较高的个体表现出更高的胰岛素抵抗性,具有更高的风险发展为2型糖尿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MR脂肪定量 糖耐量异常 糖耐量正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大腿肌肉T_2 mapping成像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梁颖茵 操基清 +3 位作者 凌坚 林尔坚 李鸣 张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437-441,共5页
目的采用T2mapping成像测定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大腿肌肉T2弛豫时间,以评价T2mapping成像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共16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均行临床严重程度分级,常规MRI(横断面T1WI、T2WI、频谱... 目的采用T2mapping成像测定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大腿肌肉T2弛豫时间,以评价T2mapping成像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共16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均行临床严重程度分级,常规MRI(横断面T1WI、T2WI、频谱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WI脂肪抑制像)行大腿肌肉T1WI脂肪浸润分级,T2mapping成像测定T2弛豫时间。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价T2弛豫时间与T1WI脂肪浸润程度和临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者相比,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大收肌、长收肌、股直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和半膜肌共8块肌肉T2弛豫时间延长(均P<0.05),其中大收肌、股中间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股直肌、长收肌和股内侧肌T2弛豫时间与T1WI脂肪浸润程度呈正相关(均P<0.05),大收肌和半膜肌T2弛豫时间与临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均P<0.05);T2弛豫时间与T1WI脂肪浸润程度和临床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者仅大收肌(rs=0.867,P=0.000;rs=0.651,P=0.005)。结论 T2弛豫时间测定可用于量化和客观分析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严重程度,大收肌是反映临床严重程度的最理想肌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 杜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