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豆状核变性的头部磁共振量化及异常信号与临床特点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李爱萍 周香雪 +3 位作者 蒲小勇 何荣兴 李洵桦 梁秀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142-2147,共6页
目的研究量化评价肝豆状核变性(WD)核磁共振(MRI)严重程度的方法,分析MRI异常信号和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选取WD初诊患者60例(脑型40例,肝型20例)、正常对照2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系统评分,肝功能检查,铜代谢检查。所有入选者进行头... 目的研究量化评价肝豆状核变性(WD)核磁共振(MRI)严重程度的方法,分析MRI异常信号和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选取WD初诊患者60例(脑型40例,肝型20例)、正常对照2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系统评分,肝功能检查,铜代谢检查。所有入选者进行头部MRI检查。分别对T2呈像上各部位的高信号和低信号范围和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100%的脑型和80%的肝型WD患者脑部MRI出现异常信号。脑型WD尾状核、丘脑、小脑、中脑、脑桥高信号范围评分高于肝型患者(P=0.024、0.033、0.210、0.036、0.019),程度评分高于肝型(P=0.038、0.044、0.037、0.043、0.020);脑型壳核高信号程度高于肝型(P=0.021);脑型WD丘脑低信号范围及程度高于肝型(P=0.001、0.035);脑型壳核低信号程度高于肝型(P=0.017)。言语清晰度得分与壳核高信号范围、壳核高信号程度得分呈正相关(r=0.379、0.387,P=0.047、0.042)。共济失调的程度得分和小脑高信号程度得分呈正相关(r=0.313,P=0.042)。震颤程度得分和丘脑高信号范围、高信号程度得分呈正比(r=0.372、0.337,P=0.034、0.039)。影像学评分与血清铜、尿铜无相关性。肝型WD患者头部影像学评分与肝功能等级无相关性。结论 WD头部影像学异常的比例较高。通过对T2高、低异常信号的范围和程度评分的方法,可以分别量化评价WD患者脑部铜沉积、神经损伤的程度。WD患者的神经症状与特定核团的神经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磁共振 量化 神经症状 铜代谢 核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范围主动脉夹层3.0 T两段式双期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技术与临床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潘碧涛 潘希敏 +1 位作者 胡美玉 江波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818-823,共6页
目的探讨大范围主动脉夹层(AD)3.0 T两段式双期3D CEMRA的扫描技术特点与诊断意义。材料与方法 14例大范围AD患者行循环时间(TT)测试和3D FLASH-turbo MRA序列3D CEMRA连续2期扫描。比较真、假腔在TT、峰值信号(SPE)和3D CEMRA信号方面... 目的探讨大范围主动脉夹层(AD)3.0 T两段式双期3D CEMRA的扫描技术特点与诊断意义。材料与方法 14例大范围AD患者行循环时间(TT)测试和3D FLASH-turbo MRA序列3D CEMRA连续2期扫描。比较真、假腔在TT、峰值信号(SPE)和3D CEMRA信号方面的差异;观测AD双腔的双期显影、内膜破口及腹主动脉分支与双腔的关系,结果与主动脉DSA对照。结果 AD真、假腔TT分别为(13.4±4.8)s、(17.5±4.7)s(P<0.01);峰值信号分别为108.7±28.4、83.5±39.3(P<0.05)。真、假腔双期3D CEMRA信号分别为第一期:391.4±83.7、142.9±77.2(P<0.01);第二期:225.0±66.1、231.6±80.0(P>0.50)。双期3D CEMRA上AD双腔呈特征性动态显现:第一期,真腔全程显影,假腔节段性显影;第二期,真腔信号减退,假腔全程显影。检出内膜破口23个,数量、位置与DSA一致;8个呈血流喷射征。5条左肾动脉、3条右肾动脉和1条腹腔动脉干开口于假腔。结论基于AD双腔血流动力学差异的TT测试和双期扫描,是大范围AD 3.0 T两段式双期3D CEMRA的技术要点,该方法可满足大范围AD的诊断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脉瘤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T2-DRIVE联合3D TOFMRA诊断面听神经微血管压迫的意义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潘希敏 胡美玉 +1 位作者 潘碧涛 江波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831-836,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3D-T2-DRIVE联合3D TOFMRA诊断面听神经血管性压迫的意义。材料与方法 36例临床拟诊面听神经血管压迫患者行3D-T2-DRIVE与3D TOFMRA序列的各向同性和等体素扫描,观察各例原始图和各方位重组图,评价其显示患侧面听神经、责... 目的探讨应用3D-T2-DRIVE联合3D TOFMRA诊断面听神经血管性压迫的意义。材料与方法 36例临床拟诊面听神经血管压迫患者行3D-T2-DRIVE与3D TOFMRA序列的各向同性和等体素扫描,观察各例原始图和各方位重组图,评价其显示患侧面听神经、责任血管的效果,由差至优分别记0~3分。分别比较3D-T2-DRIVE、3D TOFMRA及3D-T2-DRIVE+3D TOFMRA三种方法在显示患侧面听神经、责任血管的差异。结果行Kruskal-Wallis H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显示面听神经方面,3D-T2-DRIVE+3D TOFMRA优于3D TOFMRA(H=58.78,P=0.0000),T2-3D-DRIVE优于3D TOFMRA(H=53.18,P=0.0000),3D-T2-DRIVE+3D TOFMRA、T2-3D-DRIVE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28,P=0.1313);在显示责任血管方面,3D-T2-DRIVE+3D TOFMRA优于T2-3D-DRIVE(H=54.12,P=0.0000)和3D TOFMRA(H=62.42,P=0.0000),3D-T2-DRIVE与3D TOFMR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0083,P=0.9274)。36例中,3D-T2-DRIVE+3D TOFMRA检出面听神经根性细动脉压迫阳性32例,阴性4例,分别为手术和随访证实,诊断灵敏度100%,特异度100%。结论 3D-T2-DRIVE联合3D TOFMRA技术是诊断面听神经血管压迫性病变的精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颅神经 面神经 微血管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尾椎脊索瘤MRI征象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方汉贞 胡美玉 +3 位作者 潘碧涛 潘希敏 赖英荣 江波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848-853,共6页
目的探讨骶尾椎脊索瘤常规MRI及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材料与方法观察21例骶尾椎常规MRI、DCE-MRI和HE染色病理表现,测取瘤体最大径与DCE-MRI的时间信号曲... 目的探讨骶尾椎脊索瘤常规MRI及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材料与方法观察21例骶尾椎常规MRI、DCE-MRI和HE染色病理表现,测取瘤体最大径与DCE-MRI的时间信号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SIC)和最大强化斜率(wash in rate,Wi R)、最大消退斜率(wash out rate,Wo R)及强化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结果瘤体T2WI以高信号为显著特点。"足突边缘"征阳性18例的瘤体最大径大于阴性者(t=2.800,P=0.011)。脊索瘤信号在30 min内逐渐增强,TSIC缓慢持续上升,Wi R为0.75±0.05,Wo R为0,TTP为30 min。病理学主要表现是富含空泡细胞和液滴状细胞的瘤细胞巢间以大量黏液聚集。结论骶尾椎脊索瘤具有以椎体为中心的三维侵袭并椎前侵犯倾向的生物学行为特性,"足突边缘"征是其重要边缘形态特征。特征性的T2WI高信号、缓慢持续强化,与瘤细胞及黏液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索瘤 骶骨 尾骨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透析后包裹性腹膜硬化的CT诊断及鉴别 被引量:6
5
作者 张繁 关键 +5 位作者 林芝 王焕军 肖煦阳 张皓钦 郭燕 陈应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68-472,共5页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D)后包裹性腹膜硬化(EPS)的CT表现特点,提高疾病诊断水平。方法:搜集临床证实为EPS的24例患者,24例均行1~3次CT平扫。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结合临床分型,按CT表现分为轻症EPS和重症EPS,对PD时间、腹膜厚度、腹膜钙...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D)后包裹性腹膜硬化(EPS)的CT表现特点,提高疾病诊断水平。方法:搜集临床证实为EPS的24例患者,24例均行1~3次CT平扫。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结合临床分型,按CT表现分为轻症EPS和重症EPS,对PD时间、腹膜厚度、腹膜钙化、腹部血管钙化、肠道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24例患者持续PD病史为3~17年,在PD时间超过5年的患者中,重症EPS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D时间超过10年的患者均为重症EPS。24例患者中轻症EPS 14例,平均PD时间为(6.1±2.4)年,CT表现为壁层腹膜游离缘增厚,厚度为2.5~5.0mm;小肠壁肠系膜缘增厚,厚度为8~10mm;壁层腹膜边缘钙化,钙化散在分布,呈斑点状,小于5处。重症EPS 10例,平均PD时间为(9.9±4.7)年,表现为广泛的壁层和脏层腹膜、大网膜和肠系膜增厚,厚度大于5.0mm;小肠壁弥漫增厚,厚度大于10mm;合并壁层和脏层腹膜、大网膜、肠系膜及小肠壁多发钙化,钙化范围广泛,呈轨道状、短线状、簇状、团块状。重症EPS合并肠粘连2例、动力性肠梗阻8例,其他并发症包括腹壁疝2例、血肿1例及包裹性积液2例。轻、重症EPS均可出现腹部血管钙化。结论:EPS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长期PD病史,可作出诊断及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包裹性腹膜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腹膜 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联合表观弥散系数直方图分析预测膀胱癌的病理分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孔令敏 凌坚 +3 位作者 蔡迁 温志华 郭燕 王焕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8-1015,共8页
【目的】探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直方图分析应用于膀胱癌合并其他病理分化类型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5年3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直方图分析应用于膀胱癌合并其他病理分化类型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5年3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有合并其他病理分化(如鳞状分化、腺样分化等)组及无其他病理分化组。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将无分化组患者按年龄及性别与有分化组患者进行两组间1∶1最邻近匹配,两组均入组49例。使用ITK-SNAP软件在ADC对患者病灶全层勾画并将其导入开源软件Pyradiomics提取直方图特征。比较两组间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参数差异,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参数鉴别膀胱癌有无分化的诊断效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临床模型。【结果】病灶形态、Ⅵ-RADS评分、强化特点及周围是否有可疑淋巴结肿大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分化组ADC均数、第10、25、75和90百分位数均小于未分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灶强化特点、ADC平均数及第25,75百分位数为独立预测因子(P<0.05),构建联合模型,其诊断效能最优[AUC(95%CI)=0.91(0.83,0.96)]。【结论】多参数磁共振成像联合ADC直方图分析可准确预测膀胱癌患者是否合并其他病理分化,可协助临床制定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尿路上皮 磁共振成像 直方图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