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 被引量:54
1
作者 林科宇 许轶 +4 位作者 王楚怀 鲍珊珊 张桂芳 韩秀兰 赖建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23-928,共6页
目的:探讨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对比垫上核心稳定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疗效。方法:3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组(悬吊组)和垫上核心稳定训练组(垫上组)两组,每组15例。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 目的:探讨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对比垫上核心稳定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疗效。方法:3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组(悬吊组)和垫上核心稳定训练组(垫上组)两组,每组15例。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和背伸肌肌肉力量测定,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6个月时,对患者疼痛、腰部功能和背伸肌肌力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结束6个月时,悬吊组VAS得分改变值高于垫上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悬吊组在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6个月时,VAS评分均有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垫上组在治疗结束时VAS评分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6个月时,悬吊组得分改变值均大于垫上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ODI评分均有下降(P<0.05),治疗结束6个月时悬吊组ODI评分下降(P<0.05)。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6个月时,悬吊组患者背伸肌肌力测定改变值均高于垫上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6个月时悬吊组背伸肌肌力均提高(P<0.05),而垫上组患者背伸肌肌力仅在治疗结束时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与垫上训练均可以减轻下腰疼痛,改善腰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而悬吊组改善下背痛疼痛的长期效果可能优于垫上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核心稳定训练 悬吊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B鞋垫矫治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7
2
作者 韩秀兰 许轶 +2 位作者 王楚怀 张桂芳 李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66-1069,共4页
目的:研究对慢性下背痛患者施行ICB下肢生物力学调整(矫形鞋垫的配置及使用)后,患者的症状及功能恢复情况,探讨其对下背痛的治疗作用。方法:15例符合要求并接受ICB治疗方案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下肢生物力学的调整。采用一一对应的方... 目的:研究对慢性下背痛患者施行ICB下肢生物力学调整(矫形鞋垫的配置及使用)后,患者的症状及功能恢复情况,探讨其对下背痛的治疗作用。方法:15例符合要求并接受ICB治疗方案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下肢生物力学的调整。采用一一对应的方式为观察组15例患者配对,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下肢生物力学调整。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1、6个月时对所有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问卷调查。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下肢生物力学调整后即时测量上肢负重抬举的力量。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测量的VAS评分及Oswestry积分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1个月后VAS评分降为2.54±0.88,6个月后复测的VAS评分为0.77±0.83,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Oswestry积分,观察组1个月后和6个月后数据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呈逐步改善趋势。对照组患者在1个月和6个月时以上两项评估分值与治疗结束时的即时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并且对照组的两项分值随时间推移呈现反复的趋势。结论:ICB下肢生物力学调整通过改善患者双下肢的受力,为患者提供稳定的身体支撑,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有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生物力学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Oswestry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吊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后站立位腰屈伸运动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 被引量:40
3
作者 于瑞 王楚怀 +1 位作者 潘翠环 许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43-946,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CNLBP)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前后站立位腰屈伸运动时竖脊肌、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特征。方法 30例CNLBP患者接受SET治疗,每周3次,持续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在站立位做腰屈伸运动时双侧竖脊... 目的研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CNLBP)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前后站立位腰屈伸运动时竖脊肌、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特征。方法 30例CNLBP患者接受SET治疗,每周3次,持续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在站立位做腰屈伸运动时双侧竖脊肌(L1/2水平)和多裂肌(L4/5水平)在站立位、前屈运动、最大屈曲及回到直立位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平均肌电值(AEMG),计算屈伸比(FRR)。结果治疗前患侧竖脊肌和多裂肌FRR均小于对侧(P<0.05);治疗后双侧竖脊肌和多裂肌FRR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ET治疗后,CNLBP患者患侧竖脊肌、多裂肌的主动活动机能得到改善,屈曲-放松现象部分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悬吊运动疗法 表面肌电图 屈曲-放松现象 屈伸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悬吊运动疗法治疗后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 被引量:22
4
作者 于瑞 许轶 +4 位作者 王楚怀 繆萍 林科宇 张桂芳 韩秀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01-803,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CNLBP)悬吊运动疗法治疗前后竖脊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特征。方法:15例CNLBP患者,给予患者每周3次,持续4周的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在做半桥动作时痛侧竖脊肌和多裂... 目的:研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CNLBP)悬吊运动疗法治疗前后竖脊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特征。方法:15例CNLBP患者,给予患者每周3次,持续4周的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在做半桥动作时痛侧竖脊肌和多裂肌的肌电信号,取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及频域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治疗后竖脊肌、多裂肌痛侧频域指标MF、MPF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MF 74.95±6.85、MPF 98.10±5.45,治疗后MF 62.90±4.02、MPF 83.89±3.84);痛侧时域指标AEMG较治疗前增高(治疗前AEMG 48.76±5.08,治疗后AEMG 86.27±9.4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ET治疗后,CNLBP患者痛侧竖脊肌、多裂肌的疲劳程度下降,收缩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 悬吊运动疗法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肌肉刺激疗法对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韩秀兰 许轶 +2 位作者 田潇飞 李冠运 王楚怀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44-1147,共4页
目的:研究应用深部肌肉刺激疗法(DMS)治疗仪对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症患者进行治疗时,患者的酸痛缓解情况。探讨DMS对延迟性肌肉酸痛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0例健康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0例接受DMS治疗,对照组20例不接受特别治疗。两... 目的:研究应用深部肌肉刺激疗法(DMS)治疗仪对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症患者进行治疗时,患者的酸痛缓解情况。探讨DMS对延迟性肌肉酸痛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0例健康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0例接受DMS治疗,对照组20例不接受特别治疗。两组受试对象均以力竭性离心运动方式诱导出小腿三头肌的DOMS,DMS治疗组在运动后立刻接受DMS治疗,连续5天;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康复治疗。期间两组对象均进行简单的自我牵伸训练。在DOMS诱导后立刻至诱导后5天期间,每天对主观体力感觉(PRE)和视觉类比疼痛指数(VAS)两项指标进行检测。结果:1DMS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PRE在运动后24h、48h、72h,经组间独立样本比较,t24h=-6.76,t48h=-15.44,t72h=-3.17(P<0.05),观察组的PRE比对照组低;2VAS评分在运动后24h、48h、72h、96h两组间对比,t24h=-2.37,t48h=-11.05,t72h=-16.87,t96h=-17.56(P<0.05)。DMS治疗组以上各时间点的VAS评分比对照组评分低。结论:DMS治疗可以缓解因DOMS导致的疲劳及酸痛,降低运动后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肌肉刺激疗法 延迟性肌肉酸痛 主观体力感觉 视觉类比疼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3
6
作者 韩秀兰 刘开锋 +1 位作者 许轶 王楚怀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90-794,共5页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施行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后其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符合要求的20例受试者依年龄、性别、功能障碍程度、偏瘫侧等条件以一一配对的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施行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后其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符合要求的20例受试者依年龄、性别、功能障碍程度、偏瘫侧等条件以一一配对的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强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角度重建法测量膝关节位置觉和使用Berg平衡量表(BBS)测量平衡功能。结果:观察组患侧膝关节位置重现的平均偏差变小(P<0.01),屈膝30°、45°的测试中,试验后膝关节位置偏差与训练前测量值对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侧膝关节位置重现平均偏差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试验后的BBS评分值,两组对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恢复有积极的作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很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膝关节本体感觉 膝关节角度重建实验 平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患者的足底压力差异分析及穿戴矫形鞋垫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韩秀兰 许轶 +5 位作者 李小金 王楚怀 张桂芳 李丹 张梓敬 张振发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82-589,共8页
【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AIS)患者的足底压力指标,探讨AIS患者的足底压力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中山大学附一院东院康复科就诊的AIS患者56例,以脊柱侧弯方向的不同分为3组:右侧弯18例,左侧弯18例,S型脊... 【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AIS)患者的足底压力指标,探讨AIS患者的足底压力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中山大学附一院东院康复科就诊的AIS患者56例,以脊柱侧弯方向的不同分为3组:右侧弯18例,左侧弯18例,S型脊柱胸腰段侧弯20例;另选同期健康对照组19例。对4组受试者的双侧足总压力,前半足、后半足压力等生物力学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以分析不同类型AIS患者和健康人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对3组穿戴了矫形鞋垫的患者,分析其穿鞋垫前后足底压力变化,并对穿着矫形鞋垫条件下重新拍摄脊柱全长片的患者,分析其Cobb角度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右侧弯组患者的左足平均压力、左前半足压力小于对照组,右足平均压力、右后半足压力大于对照组(P<0.017)。左侧弯组患者的右前半足压力小于对照组,右后半足压力大于对照组(P<0.017)。S型胸腰弯组左前半足压力小于对照组。右侧弯组左足平均压力(44.7%±6.0%)明显小于右足平均压力(55.4%±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弯组、S型胸腰弯组与对照组左右足底压力无差异。配制矫形鞋垫后,即刻为患者测量穿戴矫形鞋垫时的足底压力,单弯型脊柱侧弯(左侧弯或右侧弯)患者足底压力分布存在差异,而S型胸腰弯组患者穿戴前后足底压力无差异。患者在穿戴矫形鞋垫前后Cobb角度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102)。【结论】右侧弯患者的左右足底压力对称性较差,S型胸腰弯患者的左、右足底压力呈现对称。矫形鞋垫可以有效调整单弯型脊柱侧弯(左或右侧弯)患者的足底压力分布,但对于患者侧弯角度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跟踪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特发性脊柱侧凸症 足底压力 矫形鞋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整脊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桂芳 黄焕杰 +1 位作者 韩秀兰 王楚怀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04-807,共4页
目的:观察脉冲整脊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条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因子治疗、手法和运动疗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 目的:观察脉冲整脊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条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因子治疗、手法和运动疗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使用脉冲整脊技术进行矫正。分别评估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后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活动度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得分。结果:经过4周治疗,两组患者的VAS、腰椎活动度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得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脉冲整脊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康复治疗 脉冲整脊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吊运动训练对慢性颈痛患者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李婷婷 王楚怀 +2 位作者 张桂芳 王艳君 孙一津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1-535,共5页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评估慢性颈痛患者在悬吊运动疗法(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与传统姿势性训练治疗前后胸锁乳突肌的肌电变化,间接反映颈深屈肌的功能,来客观的评价SET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我院门诊收治...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评估慢性颈痛患者在悬吊运动疗法(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与传统姿势性训练治疗前后胸锁乳突肌的肌电变化,间接反映颈深屈肌的功能,来客观的评价SET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我院门诊收治的14例入组慢性颈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SET组8例,对照组6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受试者在头颈屈试验(craniocervical flexion test,CCFT)下进行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测量,取均方根值,标准化后进行统计学比较。其他的评估方法包括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过程采用盲法。结果:两组数据在年龄、身高、体重、病程、VAS、NDI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发现试验前SET组与对照组之间CCFT的各阶段胸锁乳突肌标准化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治疗后在22mm Hg时SET组RMS值为3.78±3.12,对照组为3.73±2.63;24mm Hg时SET组RMS值为6.77±6.02,对照组为12.31±7.74;26mm Hg时SET组RMS值为8.90±7.19,对照组为22.26±10.57;28mm Hg时SET组RMS值为13.67±10.18,对照组为24.59±10.39;30mm Hg时SET组RMS值为15.58±8.75,对照组为33.14±11.18,除22mm Hg外,各阶段P值均小于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SET对于慢性颈痛患者的治疗要明显优于姿势运动训练,SET可以使胸锁乳突肌在CCFT试验中的异常兴奋性减低,从而间接说明了颈深肌群被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颈痛 表面肌电 悬吊运动疗法 胸锁乳突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调整技术和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桂芳 黄焕杰 +3 位作者 余秋华 王楚怀 韩秀兰 张振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73-1278,共6页
目的:比较脉冲调整技术和关节松动术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脉冲组(脉冲调整技术)和松动组(关节松动术)各19例。脉冲组进行脉冲调整技术治疗、常规理疗和运动训练,松动组进行关节... 目的:比较脉冲调整技术和关节松动术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脉冲组(脉冲调整技术)和松动组(关节松动术)各19例。脉冲组进行脉冲调整技术治疗、常规理疗和运动训练,松动组进行关节松动术、常规理疗和运动训练。两组患者均进行12周治疗,并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周、第4周、第12周随访时采用VAS评分和CMS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第1周、第4周、第12周脉冲组VAS分数分别为2.4±1.3、1.2±1.0、0.9±0.9,CMS总分分别为76.5±11.0、84.3±8.8、89.0±7.1;松动组VAS分数分别为3.5±1.3、2.1±1.3、1.4±1.2,CMS总分分别为69.4±13.1、82.9±6.7、88.5±6.8。两组VAS分数和CMS总分组内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1周后,脉冲组VAS分数低于松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8),脉冲组CMS评分中的疼痛得分、ADL得分均高于松动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8,P=0.009);治疗4周后,脉冲组VAS分数低于松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4),CMS评分中的疼痛得分高于松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48)。结论:在常规理疗和运动训练基础上无论联合应用脉冲调整技术还是关节松动术,均能有效改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肩部的疼痛和功能障碍。而脉冲调整技术与关节松动术相比,能在治疗早期更快地减轻疼痛并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康复治疗 脉冲调整技术 关节松动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治疗颈椎转移瘤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乐 张文武 +5 位作者 李婷婷 赵晓阳 李翔 唐劲忠 彭新生 万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1-119,共9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颈椎转移瘤的疗效以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12月,我科手术治疗并获随访的颈椎转移瘤患者72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25例,年龄23~78岁,平均56.7±12.5岁。其中单发颈椎转移20例,多发颈椎转...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颈椎转移瘤的疗效以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12月,我科手术治疗并获随访的颈椎转移瘤患者72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25例,年龄23~78岁,平均56.7±12.5岁。其中单发颈椎转移20例,多发颈椎转移52例,主要责任节段:C1~C25例,C3~651例,C7~T116例,病程(从出现症状到诊断为转移瘤时间)15d~4年,术前Frankel分级:A级7例,B级16例,C级23例,D级23例,E级3例。收集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分别行肿瘤切除和姑息分离手术治疗。通过患者生存期评估患者预后,通过术前、术后2周、末次随访时术前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卡氏(Karnofsky,KPS)评分评估手术疗效。采用单因素分析颈椎转移瘤手术治疗后的预后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原发肿瘤性质、累及椎体节段、是否多发转移、合并其他脏器转移、病程、术前是否放化疗、肿瘤切除方式等。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分析,评估影响颈椎转移瘤患者预后危险因素。根据患者术后JOA改善率将患者分为优良组(改善率≥50%)和一般组(改善率<50%),并进行疗效影响因素分析,包括:术前神经症状持续时间、肿瘤是否多发转移、累及椎体节段、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系统(spine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ystem,SINS)评分等。结果:手术时间50~230min,平均155.85±62.75min,术中出血50~1500ml,平均590.78±556.24ml。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疼痛缓解。术前颈椎JOA评分为8.44±5.22分,术后2周为12.35±4.82分,末次随访为12.96±3.82分,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前Karnofsi评分为52.22±15.08分,术后2周为66.54±15.21分,末次随访为68.15±12.37分,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的Karnofs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患者中位生存期为740d(24.7个月)。经单因素分析,原发肿瘤性质(生长速度)和是否合并其他脏器转移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合并其他脏器转移”是影响颈椎转移瘤患者预后危险因素(P<0.05)。分析疗效的影响因素表明,术前病程、术前Frankel分级和SINS评分对术后JOA改善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颈椎转移瘤患者,合并其他脏器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转移病灶,评估脊柱稳定性,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早期手术的患者有更好的JOA改善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转移瘤 外科治疗 预后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