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学龄前儿童近视眼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2
1
作者 黄学林 卢艳霞 +4 位作者 王文静 郭建玲 徐娴 余荣志 李悦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2期3615-3617,共3页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近视眼的流行病学状况。方法:(1)在广东随机抽取4市(县),再从4市(县)随机整群抽取20间幼儿园;(2)用尼德克ARK-30对所选儿童进行屈光筛查;(3)可疑近视者和屈光度≤+2.00D者予1%阿托品眼膏涂双眼3d,由专人进行视网膜检...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近视眼的流行病学状况。方法:(1)在广东随机抽取4市(县),再从4市(县)随机整群抽取20间幼儿园;(2)用尼德克ARK-30对所选儿童进行屈光筛查;(3)可疑近视者和屈光度≤+2.00D者予1%阿托品眼膏涂双眼3d,由专人进行视网膜检影;(4)确诊为近视及屈光度≤+2.00D的儿童由专人进行近视相关因素调查;(5)按自愿原则对近视儿童进行眼轴、角膜曲率的测量;(6)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学龄前儿童近视眼患病率为1.77%,城镇1.82%,农村1.71%;(2)屈光要素的分布:①屈光度(-2.55±1.93)D;②眼轴(23.82±0.47)mm;③角膜曲率:最大径(H)(7.858±0.086)mm,最小径(V)(7.768±0.101)mm;(3)病因分析:学龄前儿童近视眼的发生与近亲近视史密切相关,城镇与农村学龄前儿童在可能致病因素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学龄前儿童近视眼并不少见,其发病机制与青少年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儿童 学龄前 流行病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学龄前儿童近视后屈光要素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8
2
作者 黄学林 余荣志 +4 位作者 李悦山 卢艳霞 王文静 郭建玲 徐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8期2195-2198,共4页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近视发生状况,了解学龄前儿童近视发生后屈光要素的动态变化,寻找早期防治近视规律。方法:(1)依经济状况和地理位置按随机原则抽取4市县;(2)从4市县中各随机选择20间幼儿园,对所抽取的在园学龄前儿童用自动屈光仪进...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近视发生状况,了解学龄前儿童近视发生后屈光要素的动态变化,寻找早期防治近视规律。方法:(1)依经济状况和地理位置按随机原则抽取4市县;(2)从4市县中各随机选择20间幼儿园,对所抽取的在园学龄前儿童用自动屈光仪进行屈光筛查;(3)可疑近视患者予以1%阿托品眼膏涂双眼3d,由专人用带状检影镜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4)确诊为近视的患者自愿进行角膜曲率和眼轴测量;(5)近视患者经适当的屈光矫正后,按要求进行为期1年的前瞻性随访,每半年进行1次屈光状态、角膜曲率和眼轴的检测。结果:(1)学龄前儿童近视的发生率为1.77%,3~岁组1.00%,4~岁组1.87%,5~6岁组2.41%。(2)屈光要素的动态变化,①初诊屈光度平均-2.63~-3.02D,随时间呈逐渐增加趋势;②初诊眼轴,平均(23.82±0.47)mm,接近正常成人眼轴,随随访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延长趋势;③最大径(H)(7.858±0.086)mm,最小径(V)(7.768±0.101)mm,较成人角膜曲率半径稍大(最大径7.84mm,最小径7.7mm,tH=3.02,P<0.01,tV=9.90,P<0.01),随观察时间的延长呈逐渐缩小趋势。(3)眼轴的延长趋势明显大于角膜曲率半径的缩小趋势(标准化率比较tH=-14.07,tV=-13.84,P<0.001)。(4)混合性散光(径线性近视)268例(发生率2.41%,268/11140)。结论:广东省4市县学龄前儿童近视发生率为1.77%,3~岁组1.00%;4~岁组1.87%;5~6岁组2.41%;学龄前儿童近视眼发生后其近视度呈不断进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眼轴延长;混合性散光(径线性近视)并不少见,宜予以足够重视。因此学龄前儿童近视眼也应成为近视防治工作的重点,其防治重点如放在如何阻止或减慢眼轴的延长方面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儿童 学龄前 屈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治疗实验性干眼症的显微技术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沙翔垠 陈家祺 +3 位作者 许扬滨 林建贤 王晓贞 戴淑珍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8-591,共4页
目的 探讨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治疗实验性干眼症的相关显微技术。方法 制作干眼模型后 ,通过显微血管吻合将游离的兔颌下腺移植于颞部皮下 ,导管吻合于外下穹隆结膜 ,并对移植成功的颌下腺作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  4只兔因血管意外致... 目的 探讨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治疗实验性干眼症的相关显微技术。方法 制作干眼模型后 ,通过显微血管吻合将游离的兔颌下腺移植于颞部皮下 ,导管吻合于外下穹隆结膜 ,并对移植成功的颌下腺作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  4只兔因血管意外致移植失败 ,10只移植成功兔分别于术后 3~ 8个月处死 ,发现 9只兔的移植颌下腺成活 ,1只兔的移植颌下腺萎缩并纤维化。成活腺体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显示正常颌下腺的结构。结论 掌握显微镜下颌下腺及其血管与导管的分离、吻合技巧和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血管并发症 ,尤其是静脉并发症 ,如栓塞、狭窄、扭转等是导致腺体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下腺 移植 干眼症 显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汗/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及其眼部表现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慧 刘祖国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5期386-388,共3页
无汗/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anhydrotic/hypo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EDA)是一种以汗腺、毛发及牙齿等外胚层起源的组织发育缺陷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疾病.其致病基因定位于Xq12.2-13.1。EDA的全身临床表型已得到充分研究... 无汗/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anhydrotic/hypo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EDA)是一种以汗腺、毛发及牙齿等外胚层起源的组织发育缺陷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疾病.其致病基因定位于Xq12.2-13.1。EDA的全身临床表型已得到充分研究,但对其眼部损害的描述甚少。本文就EDA的表型、遗传学基础及眼部特殊表现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汗/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 ED1基因 眼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胡萝卜内酯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B3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
5
作者 王晓黎 戚朝秀 +3 位作者 曹良启 杨晖 钱益勇 张振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92-696,共5页
目的:探讨青胡萝卜内酯(TG)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B3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分析TG对HLE-B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TG对HLE-B3细胞凋亡诱导作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凋亡诱导过... 目的:探讨青胡萝卜内酯(TG)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B3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分析TG对HLE-B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TG对HLE-B3细胞凋亡诱导作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凋亡诱导过程中的相关蛋白的变化。此外,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分析处理后不同时间的细胞内Ca2+浓度变化。结果:不同剂量的TG对HLE-B3细胞生长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并呈现出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关系,12h、24h和48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27±0.61)μmol/L、(0.77±0.12)μmol/L和(0.15±0.04)μmol/L。0.01、0.1、1和10μmol/LTG明显诱导HLE-B3细胞凋亡。在凋亡诱导过程中,1μmol/L的TG孵育细胞4h后开始抑制SERCA2蛋白,引起细胞胞浆内Ca2+负载,并且刺激凋亡诱导蛋白Bax和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3的表达增加。结论:TG能够抑制HLE-B3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是促发了内质网途径介导的凋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胡萝卜内酯 HLE-B3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汉族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一家系临床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6
作者 王婷婷 朱益华 +5 位作者 范梦杰 罗小玲 张林燕 张达人 丁小燕 刘旭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64-870,共7页
目的研究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XLRS)一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并确定相关基因突变。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收集2021年8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就诊的汉族XLRS一家系,对其临床特征及系谱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及变异位点携带... 目的研究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XLRS)一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并确定相关基因突变。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收集2021年8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就诊的汉族XLRS一家系,对其临床特征及系谱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及变异位点携带者均接受全面的病史采集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视力、非接触式眼压计、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先证者和部分患者接受医学验光、眼底照相或广角眼底照相、视网膜电图检查。采集该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标本,并对先证者样本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分析。针对WES筛选突变位点,通过Sanger测序对家系成员的其他患者及正常人进行扩大验证。采用CADD、FATHMM等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变异位点致病性。结果该XLRS家系共3代8人,符合XLRS临床诊断者共3例,均为男性,先证者母亲为相关基因携带者,表型正常者5人。家系中无近亲结婚史,且为隔代发病,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方式。所有患者均无全身病史和其他异常表现,眼部病变共同特征为自幼双眼视力差,先证者及其胞弟表现为黄斑区劈裂呈轮辐状,先证者外公表现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萎缩。遗传学分析发现,该家系中所有患者均存在已知的RS1基因上的1个半合子变异c.214G>C:p.Glu72Gln,先证者母亲在该位点为杂合变异,其余表型正常成员在该位点为野生型。经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该位点为有害变异,很可能致病。结论RS1基因c.214G>C:p.Glu72Gln半合子变异,可能为该XLRS家系所有患者的致病变异,均表现为轻型XL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劈裂症 家系 RS1基因 基因型 表型 遗传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