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F-FDG PET/CT显像在肾上腺淋巴瘤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段晓蓓 陈相猛 +3 位作者 邹伟强 黄斌豪 吴月娥 孙丽霞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19-923,共5页
目的探讨肾上腺淋巴瘤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收集2012年12月—2016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经病理确诊为肾上腺淋巴瘤并行PET/CT检查的患者13例,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变累及范围、形态、大小... 目的探讨肾上腺淋巴瘤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收集2012年12月—2016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经病理确诊为肾上腺淋巴瘤并行PET/CT检查的患者13例,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变累及范围、形态、大小、边界、密度、SUVmax、受累淋巴结及肾上腺外脏器受累情况等。勾画感兴趣区(ROI)并计算肾上腺病灶SUVmax,与病理结果相对照分析。结果13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继发性12例、原发性1例;9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为套细胞淋巴瘤,2例为NK/T细胞淋巴瘤;10例为双侧肾上腺受侵;3例为单侧肾上腺受侵(左侧2例、右侧1例);共累及肾上腺23个,其中13个表现为软组织肿块、8个表现为软组织结节、2个表现为肾上腺增粗;10例边界清楚,3例伴有囊变、坏死,无伴钙化、出血、脂肪;9例伴肾上腺外器官受侵;10例伴淋巴结肿大,受侵淋巴结主要分布于颈部、纵隔、腹膜后。PET/CT显像肾上腺病变表现为FDG高摄取,SUVmax为5.7~30.8,平均15.8±8.9。结论肾上腺淋巴瘤多为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PET/CT可显示双侧肾上腺受累、边界清楚、明显摄取FDG的软组织肿块。PET/CT可较好鉴别原发性与继发性肾上腺淋巴瘤,有助于制订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肾上腺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艾滋病患者不同免疫状态肺隐球菌病临床和CT表现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相猛 段晓蓓 +5 位作者 郝以秀 金志发 崔恩铭 龙晚生 张朝桐 柳学国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47-1051,共5页
目的:分析非艾滋病(AIDS)患者不同免疫状态下肺隐球菌病(PC)的临床和CT表现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PC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分别对免疫低下和免疫正常PC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胸部CT征象进行对比。结果:共收集49例非AIDS PC患者,... 目的:分析非艾滋病(AIDS)患者不同免疫状态下肺隐球菌病(PC)的临床和CT表现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PC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分别对免疫低下和免疫正常PC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胸部CT征象进行对比。结果:共收集49例非AIDS PC患者,包括免疫低下组24例和免疫正常组25例,平均年龄(51.8±12.5)岁。PC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咳嗽和发热,免疫低下组均明显多于免疫正常组(P=0.015;P=0.028)。在病灶数量上,免疫低下组以多发为主15例(62.5%),免疫正常组以单发为主16例(6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在CT征象上,免疫低下组表现为结节或肿块11例(45.8%),实变13例(54.2%),合并磨玻璃密度影7例(12.9%);而免疫正常组CT表现为结节或肿块21例(84.0%),实变4例(16.0%),合并磨玻璃影1例(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23)。病变内部空洞形成率在免疫低下患者13例(54.2%)明显多于免疫正常患者6例(24.0%,P=0.030)。结论:咳嗽和发热更常见于非AIDS但免疫力低下的PC患者。非AIDS PC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状态有关。免疫低下者以肺内多发、实变影为主,免疫正常者以肺内单发、结节/肿块影常见;空洞和磨玻璃密度影更容易发生在免疫低下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真菌性 肺隐球菌病 免疫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MDC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表现 被引量:9
3
作者 陈相猛 张嘉瑜 +6 位作者 段晓蓓 金志发 谭国强 龙晚生 张朝桐 罗学毛 柳学国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5-730,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PLELC)的MDCT影像学特征和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9年3月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20例PLEL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吸烟史、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等。由两名胸部放射学医师对胸部MDCT...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PLELC)的MDCT影像学特征和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9年3月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20例PLEL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吸烟史、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等。由两名胸部放射学医师对胸部MD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图像进行影像学特征分析,包括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和强化方式等。结果:共纳入PLELC患者2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37~69岁,平均年龄(54.7±9.5)岁。6/20的患者有吸烟史,临床症状以咳嗽、咳痰、胸背痛多见。PLELC在MDCT上多表现为单发、中央型或周围型的实性病变。中央型病灶径线为(39.0±13.7)mm>周围型(25.5±11.1)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大多数病灶边界清晰(n=17),形态不规则(n=19),少见钙化(n=2)、空洞(n=1)。CT平扫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强化(n=10)和不均匀强化(n=10)。合并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增大(n=13),胸腔积液(n=1)。病灶强化方式、淋巴结有无增大、EBER状态在病灶径线上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757;0.527;0.700)。2例患者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病灶SUVmax分别为13.1和1.0。结论:PLELC好发于相对年轻的非吸烟人群,合并EB病毒感染。MDCT影像学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最终确诊需要依据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淋巴上皮瘤样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及高分辨率CT预测TNMⅠ期肺腺癌脏层胸膜侵犯 被引量:7
4
作者 段晓蓓 陈相猛 +3 位作者 黄斌豪 邹伟强 秦贵磷 孙丽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86-1491,共6页
目的观察^(18)F-FDG PET/CT及高分辨率CT(HRCT)预测TNMⅠ期肺腺癌脏层胸膜侵犯(VP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术前接受^(18)F-FDG PET/CT检查、HRCT示原发灶与胸膜存在接触的TNMⅠ期肺腺癌患者,依据病理所见VPI分为阳性组(n=21)和阴性... 目的观察^(18)F-FDG PET/CT及高分辨率CT(HRCT)预测TNMⅠ期肺腺癌脏层胸膜侵犯(VP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术前接受^(18)F-FDG PET/CT检查、HRCT示原发灶与胸膜存在接触的TNMⅠ期肺腺癌患者,依据病理所见VPI分为阳性组(n=21)和阴性组(n=51),将其原发灶与胸膜的接触关系分为Ⅰ~Ⅳ型。以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性别、年龄、病灶位置、最大标准摄取值(SUV max)、胸膜接触类型及HRCT表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VPI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回归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值。结果组间胸膜接触类型和SUV 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胸膜接触类型[OR=2.047,95%CI(1.061,3.951),P=0.033]和SUV max[OR=1.234,95%CI(1.076,1.415),P=0.003]为预测VPI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以9.0及Ⅳ型为SUV max及胸膜接触的最佳阈值,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8和0.715,敏感度分别为76.2%和57.1%,特异度分别为72.5%和78.4%;二者联合模型的AUC为0.807,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和80.4%。结论^(18)F-FDG PET/CT及HRCT有助于预测TNMⅠ期肺腺癌VPI;SUV max及胸膜接触Ⅳ型为VPI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腺癌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对Ⅰ期实性肺腺癌脉管侵犯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段晓蓓 陈相猛 +3 位作者 黄斌豪 邹伟强 秦贵磷 孙丽霞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49-656,共8页
【目的】分析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对Ⅰ期实性肺腺癌脉管侵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行18F-FDG PET/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I期肺腺癌,其中影像学表现为孤立性实性病灶的患者86例[男43例,女43例;年龄... 【目的】分析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对Ⅰ期实性肺腺癌脉管侵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行18F-FDG PET/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I期肺腺癌,其中影像学表现为孤立性实性病灶的患者86例[男43例,女43例;年龄(59.9±10.3)岁;年龄范围28~81岁],依据病理组织学结果分为脉管侵犯阳性组和阴性组。将患者性别、年龄、病灶位置、HRCT影像学征象(径线、形态、分叶、毛刺、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牵拉征和周围肺气肿)和SUVmax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筛选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明确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采用ROC曲线分析确定最佳临界值。【结果】86例Ⅰ期肺腺癌患者中脉管侵犯阳性组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59.0±8.3)岁];脉管侵犯阴性组74例[男38例,女36例,年龄(60.1±10.6岁)]。单因素分析两组在病灶径线、形态、SUVmax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05,P=0.012;P=0.048;t=-3.625,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Vmax为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OR值为1.484(95%置信区间:1.195-1.843;P=0.000)。采用ROC曲线分析得出当SUVmax为7.75时为最佳临界点,曲线下面积为0.840,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5.0%、79.7%、79.1%。【结论】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有助于预测Ⅰ期实性肺腺癌脉管侵犯。SUVmax是诊断Ⅰ期实性腺癌病灶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SUVmax大于7.75时病灶发生脉管侵犯的可能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FDG PET/CT 肺腺癌 计算机成像 脉管侵犯 最大标准化摄取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