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贫血患病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林茂欢 林国垣 +2 位作者 刘品明 黄至斌 王景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68-672,692,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心衰(CHF)住院患者贫血患病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10年来符合入选条件的住院CHF患者相关资料,了解贫血(Hb<120 g/L)的患病率,比较贫血与非贫血患者的临床、生化特征及住院期间... 【目的】探讨慢性心衰(CHF)住院患者贫血患病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10年来符合入选条件的住院CHF患者相关资料,了解贫血(Hb<120 g/L)的患病率,比较贫血与非贫血患者的临床、生化特征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多因素Logistic分析贫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66例患者,平均年龄65(S=14)岁,平均Hb128(S=20)g/L。贫血患病率为32.58%。与非贫血患者相比,贫血的CHF患者多见于女性、年龄大、体质量低、合并高血压、基础病为冠心病,下肢水肿、肺水肿和胸腔积液更常见,eGFR、血浆白蛋白(ALB)低于非贫血组,而SCr、BUN、平均LVEF高于非贫血组,同时贫血组住院时间延长。贫血组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贫血组(9.7%vs 5.3%,P=0.037)。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女性(OR=2.87,P<0.001)、年龄增加(每5岁,OR=1.09,P=0.02)、NYHA分级升高(OR=1.27,P=0.029)以及SCr升高(每10μmol/L,OR=1.08,P<0.001)是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HF患者贫血的患病率较高,尤其在女性、高龄、心衰程度重以及肾功能下降患者,贫血增加CHF住院期间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慢性 贫血 患病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NA-1与糖尿病心肌病心肌细胞肥大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李雯琦 刘书雷 +3 位作者 徐明彤 黄辉 陈筱潮 王景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0-175,共6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心脏及大鼠离体心肌细胞在高糖诱导下miRNA-1的表达水平,测定心肌细胞的大小、蛋白含量以及ANP和BNP的表达,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STZ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组15只,对照组10只),在成模后8周进...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心脏及大鼠离体心肌细胞在高糖诱导下miRNA-1的表达水平,测定心肌细胞的大小、蛋白含量以及ANP和BNP的表达,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STZ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组15只,对照组10只),在成模后8周进行心功能、心肌肥大相关基因ANP和BNP mRNA、miRNA-1的检测。并分离原代乳鼠心肌细胞进行培养,在24 h、48 h和72 h时间点动态观察正常糖浓度(5 mmol/L)和高糖浓度(30 mmol/L)心肌细胞miRNA-1表达的差异,并分析比较不同葡萄糖浓度培养下心肌细胞的直径、蛋白质含量以及心肌细胞肥大基因的表达,统计分析高糖浓度培养心肌细胞miRNA-1表达与心肌细胞肥大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大鼠模型8周末显示心功能障碍,miRNA-1较对照组明显下降,ANP及BNP mRNA明显升高,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高糖诱导大鼠离体心肌细胞miRNA-1的总量随时间呈先升后降趋势并有统计学意义(F=15.109,P=0.001);高糖刺激使心肌细胞直径、心肌细胞蛋白含量随培养的时间延长而逐步增高,并明显大于正常糖浓度培养下的心肌细胞;高糖刺激时心肌细胞ANP及BNP mRNA表达变化趋势与miRNA-1表达一致,ANPmRNA表达与miRNA-1存在线性相关(r=0.990,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及高糖培养诱导原代乳鼠心肌细胞miRNA-1发生明显改变,乳鼠心肌细胞miRNA-1表达与心肌细胞肥大变化相一致,与心肌细胞ANP的表达变化呈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心肌病 miRNA-1 心肌肥大 A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金抑制Ang-2和RGS-5表达导致裸鼠肝癌血管正常化 被引量:9
3
作者 傅岳武 潘运龙 +2 位作者 覃莉 孙立 刘英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47-2252,共6页
目的:观察纳米金在一定时间窗内,对裸鼠H22肝癌组织中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G蛋白信号调节蛋白-5(RGS-5)表达及肝癌血管正常化的影响。方法:6周龄BALB/c裸鼠48只,从右腋皮下注入H22肝癌细胞,肿瘤形成约3~4 mm大小... 目的:观察纳米金在一定时间窗内,对裸鼠H22肝癌组织中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G蛋白信号调节蛋白-5(RGS-5)表达及肝癌血管正常化的影响。方法:6周龄BALB/c裸鼠48只,从右腋皮下注入H22肝癌细胞,肿瘤形成约3~4 mm大小,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注入生理盐水)和实验组(36只)。实验组从肿瘤周围及瘤内注入纳米金溶液0.2 mL(浓度为500 nmol/L),每天1次;连续给药3 d、7 d、11d后,分批处死12只,取肿瘤标本,用免疫化学染色法检测Ang-1、Ang-2及RGS-5的表达,并用电镜观察肿瘤血管壁周细胞形态。结果:(1)Ang-1在纳米金治疗后第3 d、第7 d及第11 d阳性率分别为16.7%、50.0%和16.7%,均高于对照组(8.3%),差异显著(P<0.05);其中实验组第7 d时Ang-1阳性率最高,与其在第3 d、第11d时比较,差异显著(P<0.05)。Ang-2在纳米金治疗后第3 d、第7 d及第11 d阳性率分别为33.3%、16.7%和41.7%,均低于对照组(58.3%),差异显著(P<0.05);其中Ang-2在第7 d时阳性率最低,与其在第3 d、第11 d时比较,显著差异(P<0.05)。(2)RGS-5在纳米金治疗后第3 d、第7 d和第11 d阳性率分别为33.3%、16.7%和50.0%,其中第7 d阳性率最低;低于对照组(50.0%)及第3 d、第11 d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3)不成熟周细胞覆盖率在纳米金治疗后第7 d时最低,为19.6%±4.3%,低于对照组(64.8%±11.7%)及第3 d(32.5%±7.9%)、第11 d(41.2%±9.1%)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电镜观察见实验组裸鼠在纳米金治疗后第7 d血管外壁周细胞形态多数趋于正常,完整覆盖内皮细胞;而对照组周细胞形态大小不一、结构不完整,对内皮细胞覆盖少。结论:纳米金在其用药7 d时间窗内,能最大限度地通过抑制Ang-2和RGS-5在裸鼠肝癌组织中的过度表达,减少不成熟周细胞对新生血管的覆盖,使裸鼠肝癌血管正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 G蛋白信号调节蛋白-5 血管生成素-2 血管正常化 肝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