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疫组化联合半定量法检测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在早期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8
1
作者 林颖欣 张月华 +5 位作者 张淦梅 房惠琼 张良运 李财枝 胡倩 庞丹梅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370-1377,共8页
目的探讨应用免疫组化联合半定量法检测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在早期子宫内膜癌预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2017年在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妇科住院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早期(2009 FIGO分期Ⅰ~Ⅱ... 目的探讨应用免疫组化联合半定量法检测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在早期子宫内膜癌预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2017年在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妇科住院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早期(2009 FIGO分期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203例,并调取其手术标本病理玻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判定LVSI的类型属于淋巴管侵犯(lymphatic vessel invasion,LVI)或血管侵犯(blood vessel invasion,BVI),再运用半定量分层法判定脉管侵犯程度,从而将所有病例分类归为6组:局灶LVI、广泛LVI、局灶BVI、广泛BVI、LVI+BVI、LVSI(-)组。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5年无复发生存率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不同LVSI状况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无复发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全组203例患者,局灶LVI、广泛LVI、局灶BVI、广泛BVI、LVI+BVI的比例依次为14.7%、7.8%、4.4%、2.0%、5.9%;5年无复发生存率依次为56.7%、50.0%、33.3%、25.0%、33.3%,与LVSI(-)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依次为74.3、51.5、34.4、26.1、40.7个月,与LVSI(-)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肌层浸润深度、LVSI状况、术后放疗与早期EC的无复发生存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广泛LVI者(HR:5.832,95%CI:2.463~13.808)较局灶LVI者(HR:3.380,95%CI:1.708~6.688)复发风险高,局灶BVI者(HR:12.536,95%CI:4.692~33.493)、广泛BVI者(HR:11.538,95%CI:2.869~46.399)、LVI+BVI者(HR:10.065,95%CI:4.215~24.032)的复发风险相差不大,均高于广泛LVI者;年龄、分期、LVSI状况、术后放疗、术后化疗是影响早期EC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应用免疫组化联合半定量评价体系来判定脉管侵犯状况可能有助于预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管侵犯 子宫内膜癌 免疫组化 半定量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