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体外联合对白色念珠菌的后效应 被引量:6
1
作者 江惟苏 石文植 +3 位作者 徐碧华 谭升顺 刘平 陈庆秀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8期1532-1534,共3页
目的探讨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体外联合对白色念珠菌的后效应。方法先将白色念珠菌YO1∶19在1/2最低抑菌浓度(MIC)氟康唑的沙堡培养基上培养,然后在含10%正常人新鲜血清的RPMI1640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采用洗涤离心法和菌落计数法测... 目的探讨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体外联合对白色念珠菌的后效应。方法先将白色念珠菌YO1∶19在1/2最低抑菌浓度(MIC)氟康唑的沙堡培养基上培养,然后在含10%正常人新鲜血清的RPMI1640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采用洗涤离心法和菌落计数法测定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体外联合对白色念珠菌的后效应。结果单用特比萘芬、氟康唑、伊曲康唑对氟康唑预处理的白色念珠菌均有抗真菌后效应的作用,联合用药组较相应的单用药组抗真菌后效应时间长,并能产生相加作用。结论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联合应用能延长对白色念珠菌的后效应,可延长给药的间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 白色 氟康唑 伊曲康唑 特比萘芬 抗真菌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A酸乳膏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被引量:8
2
作者 江浩波 孙志平 +1 位作者 张淑芳 石文植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2-184,共3页
目的:探讨维A酸乳膏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85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93)和对照组(n=92),治疗组采用维A酸乳膏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对照组采用维A酸乳膏治疗。总疗程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 目的:探讨维A酸乳膏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85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93)和对照组(n=92),治疗组采用维A酸乳膏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对照组采用维A酸乳膏治疗。总疗程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及不同时段的有效率。结果:治疗4、8、1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23.66%、31.18%、40.8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1.95%、17.39%、22.82%),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45%)显著小于对照组(48.39%)。结论:维A酸乳膏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黄褐斑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维A酸乳膏,且减轻了维A酸乳膏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维A酸乳膏 胶原贴敷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R-155/SOCS1轴研究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特应性皮炎小鼠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7
3
作者 常晶 姚战非 +1 位作者 张铎 王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583-1588,共6页
目的:基于miR-155/SOCS1轴研究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特应性皮炎(AD)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miR-155 agomir组、miR-155 agomir阴性对照组、复方甘草酸苷组、复方甘草酸苷+miR-155 agomir组。除对照组外,... 目的:基于miR-155/SOCS1轴研究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特应性皮炎(AD)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miR-155 agomir组、miR-155 agomir阴性对照组、复方甘草酸苷组、复方甘草酸苷+miR-155 agomir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采用耳背涂布卡泊三醇(MC903)溶液法建立AD小鼠模型。观察各组小鼠耳部临床特征并进行皮炎评分;HE检测各组小鼠耳组织病理情况;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gE水平,q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耳部出现组织中miR-155、SOCS1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耳部组织中SOCS1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模型组小鼠耳部出现明显红斑、充血红肿、耳组织表皮层增生、棘细胞层变厚、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充血、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等症状,耳部皮炎评分、血清IgE及TNF-α、IL-6水平、组织miR-155水平升高(P<0.05),SOCS1 mRNA及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miR-155 agomir组小鼠上述症状加重,耳部皮炎评分、血清IgE及TNF-α、IL-6水平、组织miR-155水平升高(P<0.05),SOCS1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miR-155 agomir阴性对照组小鼠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甘草酸苷组小鼠上述症状减轻,耳部皮炎评分、血清IgE及TNF-α、IL-6水平、组织miR-155水平降低(P<0.05),SOCS1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miR-155 agomir组相比,复方甘草酸苷+miR-155 agomir组小鼠上述症状减轻,耳部皮炎评分、血清IgE及TNF-α、IL-6水平、组织miR-155水平降低(P<0.05),SOCS1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复方甘草酸苷组相比,复方甘草酸苷+miR-155 agomir组小鼠上述病理症状加重,耳部皮炎评分、血清IgE及TNF-α、IL-6水平、组织miR-155水平升高(P<0.05),SOCS1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可通过下调miR-155表达、上调SOCS1表达减轻AD小鼠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55/SOCS1轴 复方甘草酸苷 特应性皮炎小鼠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兄弟同患Blau综合征基因突变分析
4
作者 江浩波 陈昌伟 +3 位作者 王琳 黄松根 温淑勋 王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79-284,共6页
目的:探讨兄弟同患Balu综合征的2例患儿CARD15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一对同患Blau综合征的同胞兄弟的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血缘父母外周血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样品DNA进行扩增,采用基因芯片捕获目标基因CARD15,采用高... 目的:探讨兄弟同患Balu综合征的2例患儿CARD15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一对同患Blau综合征的同胞兄弟的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血缘父母外周血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样品DNA进行扩增,采用基因芯片捕获目标基因CARD15,采用高通量测序仪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数据库(NCBI dbSNP,Hap Map,1000 human denome dataset和database of 100 Chinese healthy adults)进行比对,并对找出的可疑突变进行注释及筛选。采用Sanger法验证发现的基因突变。结果:患儿皮损及皮损组织病理表现均符合结节病,均不伴有关节损害及眼部损害。CARD15基因突变分析提示兄弟俩CARD15基因均存在c.1000C>T(p.R334W)杂合致病突变(p.R334W),突变遗传自患儿父亲。该突变位点在既往研究中的其他Blau综合征患者中曾被报道过。结论:临床上皮损表现为鱼鳞病、毛发红糠疹及湿疹样皮炎的患儿要考虑Blau综合征可能,基因诊断是明确Blau综合征病因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u综合征 CARD15 突变 肉芽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