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道”的再发现:传统文化与孙中山的国际观念 被引量:4
1
作者 吴义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9-98,共10页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从近代中国的国情出发,运用中国政治文化中"王道"的理念,发挥自古以来的"大同"思想,来构筑自己的国际关系思想体系。他提倡以中国传统的"王道"文化,来改变当时以西方"霸道&qu...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从近代中国的国情出发,运用中国政治文化中"王道"的理念,发挥自古以来的"大同"思想,来构筑自己的国际关系思想体系。他提倡以中国传统的"王道"文化,来改变当时以西方"霸道"文化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格局。他提出以传统的中国文明为基础,超越弱肉强食的强权政治,超越近代世界几百年来西方列强奉行的大国强权的规则,扶倾济弱,主导世界进入天下大同的境域。孙中山提出这种思想,以近代西方列强欺凌中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为背景,具有现实政治的原因。他的这种思想也是晚清以来的思想家们倡导大同理想的延续。孙中山的追求虽然只是一种理想,但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国际观念 传统文化 王道 大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亥革命研究的整体性 被引量:2
2
作者 桑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共8页
辛亥革命为中国近代史研究较为成熟的领域之一,要想进一步深入扩展,不宜仅仅以革命为中心或以革命的问题意识为取向简单放大。应将辛亥革命放到历史时空联系的脉络之中,不是作为断代之断代史,而是将整个辛亥时期放到近代中国、东亚乃至... 辛亥革命为中国近代史研究较为成熟的领域之一,要想进一步深入扩展,不宜仅仅以革命为中心或以革命的问题意识为取向简单放大。应将辛亥革命放到历史时空联系的脉络之中,不是作为断代之断代史,而是将整个辛亥时期放到近代中国、东亚乃至世界历史的整体中去,放到三千年中国历史的长河以及不作分门别类细分化的本来状态中去,进行贯通式考察,用整体的眼光探究革命乃至整个辛亥时期的历史。辛亥时期革命当然处于重要位置,而清季十年中国因应千古未有之大变局的全面变动,导致中国社会文化前后两分,朝野上下各政派群体均发生错综复杂的作用。辛亥时期知识与制度的全面转型,造成国人思维行为的根本变化,必须上出嘉道,理解把握整个清代乃至古往今来,才能恰当认识。同时内部应注意在文化集合体的全局之下研究具体,避免区域分割;对外应防止在进入世界之际,仍持中国与世界相对的观念,在中学、西学与东学的架构下,探究知识与制度转型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整体性 晚清 知识与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结科举制的设计与遗留问题 被引量:13
3
作者 关晓红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21,共13页
清中叶后逐渐失去生机的科举考试,伴随着文体的僵化,文风日趋浮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科举改革未能实现制度自身调整,只能以立停方式宣告终结。然立停并非废除,纳科举于学堂,使抡才与培才合一的设计,非但难以达到中西兼容之目的,反而造... 清中叶后逐渐失去生机的科举考试,伴随着文体的僵化,文风日趋浮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科举改革未能实现制度自身调整,只能以立停方式宣告终结。然立停并非废除,纳科举于学堂,使抡才与培才合一的设计,非但难以达到中西兼容之目的,反而造成学堂的诸多弊端,导致朝野对新教育的不满。科举制是清王朝维护纲常的重要载体,具有道德教化和文化传承的功能,清末学堂教育与取材选官则较多强调"办事"能力,忽视"做人"品质的培养。立停科举后,于此未能找到有效接续方式,伦理社会失去道德支撑,秩序失范,在思想文化活跃的同时乱象纷呈,留下了难解的世纪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科举 文风文体 学堂教育 道德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成新政与清朝覆亡 被引量:5
4
作者 关晓红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6-103,共8页
清末新政后期,移植域外政制形式,以变官制为实行宪政的先导。改革启动前,朝野官绅、国外政客和报刊时评,均对中国仿行立宪的基础、条件有所质疑,对官制改革方案的要旨、程序及实施措施,亦予以激烈批评,尤其对速成新政的做法给予劝阻示警... 清末新政后期,移植域外政制形式,以变官制为实行宪政的先导。改革启动前,朝野官绅、国外政客和报刊时评,均对中国仿行立宪的基础、条件有所质疑,对官制改革方案的要旨、程序及实施措施,亦予以激烈批评,尤其对速成新政的做法给予劝阻示警,认为若当道一意孤行,新政最终难免速乱以致速亡的结局。对此,急于求成的清廷决策者未予重视,甚少采取相应对策及时调整以纠偏救弊,导致内外矛盾激化,救命丹反而成了催命符。社会改革不仅有基础、条件之别,程序、举措、时限与进程也直接制约着变革的进度与成效,而且往往交互牵涉影响。如此,则清季改制进程的种种教训与警示,值得后世反省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仿行宪政 基础条件 速成 速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寅恪的西学 被引量:6
5
作者 桑兵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67,共16页
陈寅恪究竟是一般称许的学贯中西,还是有人所指西学不佳,值得探究。所谓西学,其实只存在于东方人的心目之中;即使西方人要想贯通西学,也几无可能。至于学贯中西,可以说任何人绝做不到。作为方便名词整体而言,相比于同时代的中国学人,留... 陈寅恪究竟是一般称许的学贯中西,还是有人所指西学不佳,值得探究。所谓西学,其实只存在于东方人的心目之中;即使西方人要想贯通西学,也几无可能。至于学贯中西,可以说任何人绝做不到。作为方便名词整体而言,相比于同时代的中国学人,留学时间长、所到国家多的陈寅恪的西学算得上出类拔萃,甚至是西学最好的有数之人。其西学主要集中于文史方面,还一度是中国研治西人东方学的首席。此节不仅得到留学生和通西学人士的承认,其本人还被推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编译委员会委员。陈寅恪主张尽量吸收外来学说与不忘本来民族地位相反相成,绝不挟洋自重,舍己从人,很少称引附会西学,宁愿仿宋儒先例,取珠还椟,以免数典忘祖。在批评一味趋新者的西学为过时的格义之学时,才显示其对国际学术界元和新样的了解与把握。其具有统系与不涉附会的主张,为中外学术文化融通取向的高妙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西学 取珠还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严复的“三民思想” 被引量:1
6
作者 林家有 赵立彬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4期82-87,共6页
关键词 严复 辛亥革命 国民程度 新民德 开民智 复集 维新运动 救国方案 鼓民力 维新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造——论梁启超的人才观 被引量:1
7
作者 林家有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5-61,共7页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他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教育改造之间的关系有许多精辟的见解,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文章就梁启超关于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造的关系进行研究,评述他救国先救人,兴国先“新民”和兴学校培养人才的举...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他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教育改造之间的关系有许多精辟的见解,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文章就梁启超关于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造的关系进行研究,评述他救国先救人,兴国先“新民”和兴学校培养人才的举措产生的影响,肯定其思想和主张的积极意义,指出其政治的过失,评价其学术与政治错位对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社会转型 教育改造 过渡时代 人才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曼殊与早期新文化派 被引量:1
8
作者 敖光旭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9-81,共13页
辛亥革命时期实为新文化派集结之重要时段,其聚合中心则为民报社和章太炎,苏曼殊亦为早期新文化派之圈中人。该群体以文化民族主义为本根,将佛学、国粹、"摩罗"精神、无政府主义,熔成中西合璧之非理性主义话语体系。理性与非... 辛亥革命时期实为新文化派集结之重要时段,其聚合中心则为民报社和章太炎,苏曼殊亦为早期新文化派之圈中人。该群体以文化民族主义为本根,将佛学、国粹、"摩罗"精神、无政府主义,熔成中西合璧之非理性主义话语体系。理性与非理性、艺术与科学、国学与西学,不断互动、冲突于此群体之中。新文化运动虽以"科学"与反叛传统著称,然浪漫精神与文化民族主义亦为其强大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曼殊 早期新文化派 浪漫与理性 新文化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多层次教学体系培养高水平适用人才
9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51-56,共6页
为适应学科和社会发展的多层次需求,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工作,应以立足学科前沿、培养多层次人才为目标,建立一个较为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法。为此,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为适应学科和社会发展的多层次需求,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工作,应以立足学科前沿、培养多层次人才为目标,建立一个较为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法。为此,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初步形成一套能适应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不同需求的较为完整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多层次教学体系 教学艺术 高水平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