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脾虚大鼠有机阴离子转运肽Oatp2a1基因表达及意义探讨 被引量:11
1
作者 郝尧坤 林佑武 +4 位作者 陈泽雄 张诗军 潘爱珍 董霄 胡斌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7期1516-1519,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脾虚状下大鼠oatp2a1基因表达来探讨Oatp2a1在湿浊转运中的作用。方法: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6只)、正常+AA大鼠模型组(6只)、脾虚大鼠模型组(10只)、脾虚+AA大鼠模型组(10只)。采用皮下注射利血平的方法造脾... 目的:通过观察脾虚状下大鼠oatp2a1基因表达来探讨Oatp2a1在湿浊转运中的作用。方法: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6只)、正常+AA大鼠模型组(6只)、脾虚大鼠模型组(10只)、脾虚+AA大鼠模型组(10只)。采用皮下注射利血平的方法造脾虚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相应组别大鼠马兜铃酸灌胃3天,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肺、肝、肾、胃、小肠、大肠等组织中Oatp2a1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Oatp2a1在上述6种脏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肝组织中,脾虚组大鼠模型Oatp2a1的表达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35,P<0.05);小肠组织中,脾虚组大鼠模型中Oatp2a1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04,P<0.01)。在给予马兜铃酸刺激下,小肠组织中,正常+AA组大鼠模型Oatp2a1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32,P<0.05)。结论:Oatp2a1可能是机体参与湿浊运化的物质基础之一,在脾虚状态下大鼠小肠、肝组织中Oatp2a1的表达变化提示小肠、肝等脏器在脾虚状态下的湿浊转运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脾主运化湿浊的功能,可能不仅包括胃肠道的功能在内,而且也可能包括一部分肝脏的功能,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浊 脾虚证 大鼠 有机阴离子转运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Taq 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人类mdr1基因 被引量:9
2
作者 邹亚伟 封志纯 +4 位作者 胡斌 乔英飒 吴梓梁 陈福雄 叶铁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6-468,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比现有方法敏感、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的人类mdr1基因的新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新方法。方法用Primer Express 2.0引物设计软件设计引物和MGB探针,以Taq Man-MGB探针技术为基础,运用Taq Man-MGB探针,以含有目的基因mdr1cDN... 目的建立一种比现有方法敏感、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的人类mdr1基因的新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新方法。方法用Primer Express 2.0引物设计软件设计引物和MGB探针,以Taq Man-MGB探针技术为基础,运用Taq Man-MGB探针,以含有目的基因mdr1cDNA的质粒pHaMDR1/A为阳性模板,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所建立方法的最低检测限度为15个基因拷贝/反应,在待扩增DNA浓度为3.061×103 cps/ml-3.061×109cps/ml范围时,模板浓度与循环阈值(Ct)之间的相关性良好,决定系数r2为0.988243。结论应用Taq Man-MGB探针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人类mdr1基因,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和精确性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Q Man-MGB探针 实时荧光定量PCR mdr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β地中海贫血珠蛋白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3
3
作者 韩俊英 曾瑞萍 +3 位作者 程钢 胡彬 李虎 赖永榕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7-64,共8页
为了定量检测β地中海贫血(β地贫)的α、β和γ珠蛋白基因表达水平,提取正常成人对照组、正常胎儿对照组和β地贫患者组组成的样本DNA,采用反向点杂交法(RDB)分析β地贫各种突变类型;提取样本RNA用于进行针对α、β和γ珠蛋白基因的荧... 为了定量检测β地中海贫血(β地贫)的α、β和γ珠蛋白基因表达水平,提取正常成人对照组、正常胎儿对照组和β地贫患者组组成的样本DNA,采用反向点杂交法(RDB)分析β地贫各种突变类型;提取样本RNA用于进行针对α、β和γ珠蛋白基因的荧光实时定量RT PCR(FQRT PCR)。根据FQRT PCR原理,设计合成分别对应于α、β和γ珠蛋白基因的3对引物和3条荧光探针,FQRT PCR在ABI7700系统进行。用SPSS10.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计算正常对照组(βA/βA,αα/αα),脐带血组(βA/βA,αα/αα),轻型β地贫组(βT/βA,αα/αα),重型β地贫组(βT/βT,αα/αα)的α、β和γmRNA比值,其中α/β分别为4.62±1.20、7.81±2.89、13.51±5.12、188 24±374 04;α/(β+γ)分别为4 43±1 17、0 56±0 49、9 62±4 37、2 14±1 58;γ/(β+γ)分别为0 04±0 03、0 92±0 06、0 28±0 18、0 95±0 04。由于组与组之间均值变异范围较大,将其进行对数转换后再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α/β与α/(β+γ)在所有组与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γ/(β+γ)除了在脐带血组和重型β地贫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外,在其他组与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实验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地中海贫血/遗传学 珠蛋白基因 基因表达 实时定量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向点杂交法检测广东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和基因亚型 被引量:3
4
作者 魏君锋 张太松 +9 位作者 黄辉红 曾艳丽 张帆 王俊洁 周斌 吴英松 刘叔文 侯金林 郭亚兵 周元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270-2272,2276,共4页
目的建立并应用HCV基因分型技术PCR-反向点杂交法(PCR-RDH),调查广东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和亚型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针对HCV5'端非编码区(5'UTR)和核心蛋白区(C区)设计特异性捕获探针及生物素标记引物,... 目的建立并应用HCV基因分型技术PCR-反向点杂交法(PCR-RDH),调查广东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和亚型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针对HCV5'端非编码区(5'UTR)和核心蛋白区(C区)设计特异性捕获探针及生物素标记引物,建立HCV基因分型的PCR-反向点杂交技术。应用本技术对11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进行HCV基因型和亚型检测,同时对其中38份标本中的HCV进行RT-PCR扩增、测序、系统进化树分析确定HCV基因型和亚型,以评价反向点杂交法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15份血清标本中,反向点杂交法HCV基因型及亚型检出率为96.5%(111/115),15份阴性对照全部为阴性。111例检出基因型的标本中1b型63例(56.8%)、2a型9例(8.1%)、3a型4例(3.6%)、3b型6例(5.4%)、6a型28例(25.2%)、1b/2a混合型1例(0.9%)。经测序分型确定此法检测准确度为100%,特异度为100%。结论 HCV基因型反向点杂交法检测准确可靠、简便经济、高效,适用于临床检测。广东地区的HCV基因型分布以1b型为主,呈现出1b型比例下降,3a、6a型比例升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点杂交 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基因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克隆及其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志 黄宗青 +6 位作者 沈琪 刘洪涛 邓英太 李爱东 周国强 汪华侨 何蕴韶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8-291,共4页
【目的】克隆健康人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全长cDNA序列,构建并鉴定其原核表达质粒pTrcHisB/PAH。【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人肝组织中扩增PAH基因全长cDNA,T/A克隆到pMD18-T载体中,双酶切后将cDA亚克隆入pTrcHisB载体,构建pTrcHisB/PAH质... 【目的】克隆健康人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全长cDNA序列,构建并鉴定其原核表达质粒pTrcHisB/PAH。【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人肝组织中扩增PAH基因全长cDNA,T/A克隆到pMD18-T载体中,双酶切后将cDA亚克隆入pTrcHisB载体,构建pTrcHisB/PAH质粒,经限制性内切酶鉴定并测序。【结果】人PAH基因cDNA正确克隆入pTrcHisB表达载体,与Genebank中PAH基因序列一致。【结论】成功构建pTrcHisB/PAH表达质粒,为进一步进行研究PAH蛋白表达和重组蛋白活性鉴定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酮尿症 苯丙氨酸羟化酶 克隆 原核表达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NA沉默fas基因减轻大鼠肝移植供肝冷保存和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玺 张俊峰 +8 位作者 郭卫平 陆敏强 杨扬 许赤 李华 汪根树 胡斌 池信锦 陈规划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15-319,共5页
目的:探讨针对fas的siRNA对大鼠原位肝移植供肝冷保存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拮抗作用及机制。方法:(1)化学合成针对大鼠fas基因的3对siRNA,转染大鼠正常肝细胞(BRL细胞),筛选抑制效果最高的siRNA序列。(2)对SD大鼠用水压注射法转染fassiRNA... 目的:探讨针对fas的siRNA对大鼠原位肝移植供肝冷保存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拮抗作用及机制。方法:(1)化学合成针对大鼠fas基因的3对siRNA,转染大鼠正常肝细胞(BRL细胞),筛选抑制效果最高的siRNA序列。(2)对SD大鼠用水压注射法转染fassiRNA,48 h后取肝,供肝冷保存2、4、6 h后行细胞凋亡指数及fas表达检测。(3)对照组、fassiRNA组各25对SD雄性大鼠,供肝冷保存3 h后行原位肝移植,再灌注后1、3、6、12和24 h每组各处死5只大鼠,查血谷丙转氨酶(ALT);取供肝查fasmRNA表达、Fas蛋白水平和细胞凋亡计数。结果:315位点的siRNA抑制BRL细胞fas基因效率最高。供肝冷保存实验中,fassiRNA组冷保存2、4、6 h的肝脏fas表达与细胞凋亡指数低于对照组(P<0.01)。大鼠肝移植复流后,fassiRNA组各检测点的fas基因表达、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凋亡细胞少于、血清ALT低于对照组。结论:针对fas的siRNA对大鼠肝移植中的供肝冷保存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FAS siRNA 器官保存 再灌注损伤 大鼠 肝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MGB探针实时PCR检测经典型苯丙酮尿症的基因突变 被引量:2
7
作者 张誌 何蕴韶 +6 位作者 闫宗合 王芳花 江剑辉 芮德蓉 彭书新 程钢 汪华侨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93-596,共4页
【目的】探讨荧光MGB探针实时PCR技术检测经典型苯丙酮尿症的基因突变。【方法】运用荧光MGB探针实时PCR检测经典型苯丙酮尿症33例,一级亲属43例,正常对照30例。检出R243Q突变的PCR标本进行测序验证。【结果】发现11例PKU具有R243Q突变... 【目的】探讨荧光MGB探针实时PCR技术检测经典型苯丙酮尿症的基因突变。【方法】运用荧光MGB探针实时PCR检测经典型苯丙酮尿症33例,一级亲属43例,正常对照30例。检出R243Q突变的PCR标本进行测序验证。【结果】发现11例PKU具有R243Q突变,突变频率为33%,其中突变纯合子4例,突变杂合子7例,一级亲属检出R243Q杂合子突变9例,正常人未发现R243Q突变。所有突变均经测序证实。【结论】PAH基因第7外显子的R243Q点突变在中国PKU患者中有较高的突变率;荧光MGB探针实时PCR是PKU的基因诊断良好技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MGB探针 实时PCR检测 经典型苯丙酮尿症 基因突变 基因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lms瘤基因WT_1 mRNA的FQ-RT-PCR定量分析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苏诚 叶根榕 +5 位作者 李穗生 张志崇 刘唐彬 莫家骢 詹文华 高劲松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7-199,203,共4页
[目的]探讨WT1 mRNA在Wilms瘤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Wilms瘤生物学性状的关系。【方法】对22例Wilms瘤、瘤旁肾组织及血液标本行WT1 mRNA FQ—RT—PCR定量检测。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检验,分析。【结果】肿瘤组织中WT1mRNA表达显著高于... [目的]探讨WT1 mRNA在Wilms瘤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Wilms瘤生物学性状的关系。【方法】对22例Wilms瘤、瘤旁肾组织及血液标本行WT1 mRNA FQ—RT—PCR定量检测。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检验,分析。【结果】肿瘤组织中WT1mRNA表达显著高于肾组织和血液,与年龄、性别、BWT或UWT无关。UH 型高于FH型,而肾组织表达又较血液高,BWT血中WT1 mRNA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UWT组,而UWT与正常表达无差别。【结论】Wilms瘤基因WT1 mRNA表达与Wilms瘤发生发展存在关联,且与肿瘤的病理及预后相关.表达越高病理类型及预后越差,但与WT患儿的年龄、性别、BWT或UWT无关。血WT1 mRNA表达水平可能作为BWT的诊断或高危筛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MS瘤 WT1 信使RNA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荧光定量 肾母细胞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广东人G6PD基因6种常见突变 被引量:1
9
作者 郑卫东 张太松 +3 位作者 陈冬 葛艳芬 林婷 胡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63-466,共4页
【目的】探讨膜反向斑点杂交法在广东人G6PD基因6种常见突变同步检测中的应用。【方法】用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和G6PD/6-PGD酶活性比值法进行G6PD缺乏症筛查。应用多重PCR方法扩增G6PD基因目的片段。用Premier Primer6.0软件设计和优... 【目的】探讨膜反向斑点杂交法在广东人G6PD基因6种常见突变同步检测中的应用。【方法】用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和G6PD/6-PGD酶活性比值法进行G6PD缺乏症筛查。应用多重PCR方法扩增G6PD基因目的片段。用Premier Primer6.0软件设计和优化针对广东人常见6种G6PD基因突变型的特异性寡核甘酸探针,用乙基-3-二甲氨基丙碳二亚胺(EDC)法处理尼龙膜并固定探针,制成G6PD基因突变检测用膜条。多重PCR扩增产物与固定在膜条上寡核苷酸探针进行杂交,通过显色反应判读结果。以G6PD基因测序为金标准,对膜反向斑点杂交法进行评价。【结果】26例标本中膜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结果:95A→G突变型5例,1024C→T突变型3例,1376G→T突变型8例,1388G→A突变型7例,392G→T突变型1例,未发现1311C→T突变型,有两例检测为阴性。膜反向斑点杂交法未能测出的2例标本经基因测序证实存在392G→T突变,其余24例膜反向斑点法与基因测序法的结果完全一致,符合率为92.3%(24/26)。【结论】在优化探针设计和杂交条件前提下,膜反向斑点杂交法可用于广东人G6PD基因6种常见突变型的同步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基因突变 反向斑点杂交法(RD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β基因多态性对RA患者PBMCIL-1β mRNA表达的影响
10
作者 潘云峰 尹培达 +3 位作者 汤美安 何东华 陆才生 余学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694-1696,共3页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因多态对IL-1β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不同IL-1β基因型的RA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1βmRNA表达量的差异。结果携带IL-1β(-511)纯合子等位...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因多态对IL-1β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不同IL-1β基因型的RA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1βmRNA表达量的差异。结果携带IL-1β(-511)纯合子等位基因2组RA病人PBMC表达IL-1βmRNA量明显较非纯合子及正常人组为高(均P<001)。结论IL-1β基因多态性改变对IL-1βmRNA的表达产生影响,IL-1β(-511)纯合子等位基因2促进了IL-1βmR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 基因多态性 关节炎 类风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LPA联合FISH在DMD基因突变产前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11
作者 侯红瑛 章钧 +3 位作者 范建辉 滕奔琦 尹玉竹 王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1895-1900,共6页
目的:分别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针对外周血及羊水标本分析杜氏/贝氏肌营养不良(DMD/BMD)患者DMD基因缺失/重复突变的类型。分析在DMD/BMD产前诊断中两者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 目的:分别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针对外周血及羊水标本分析杜氏/贝氏肌营养不良(DMD/BMD)患者DMD基因缺失/重复突变的类型。分析在DMD/BMD产前诊断中两者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行基因诊断的3个DMD/BMD家系共5位先证者及其15位女性亲属采用MLPA进行DMD基因的分析,获得缺失/重复片段范围,再通过BAC克隆制备相应区段的直标型FISH探针,并用X染色体着丝粒探针作为对照。分别采取MLPA和FISH技术对羊水标本进行检测,与分娩后取样的MLPA检测结果进行对照。结果:MLPA与FISH技术检测效果在外周血中完全一致,但3例羊水标本中采用MLPA进行检测有1例无法满足分析要求,1例出现假阳性结果,另1例为真阴性结果,MLPA联合用FISH检测结果均正确。结论:MLPA和FISH检测DMD基因缺失/重复在外周血中都能够获得准确的结果,但对于羊水标本MLPA联合FISH进行检测的准确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 杜氏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参考链介导的构象分析法在HLA-DRB1等位基因分型中的应用
12
作者 毕颎 陈规划 +2 位作者 刘泽寰 徐安龙 黄丽英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26-327,340,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参考链构象分析法对HLA DRB1等位基因分型的准确性及实用性。方法 :应用毛细管参考链介导的构象分析法建立 31个等位基因的标准迁移率 ,对 5 0例样本进行分型 ,并与SBT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 0例样本中 4 7 5 0与... 目的 :探讨应用参考链构象分析法对HLA DRB1等位基因分型的准确性及实用性。方法 :应用毛细管参考链介导的构象分析法建立 31个等位基因的标准迁移率 ,对 5 0例样本进行分型 ,并与SBT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 0例样本中 4 7 5 0与测序法测得的等位基因一致 ,以DRB1 0 80 32、DRB1 0 90 12为参考链无法检测出DRB1 110 1、DRB1 14 0 3。结论 :毛细管参考链介导的构象分析法具有准确性高、分辨率高、成本低、高通量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链介导的构象 等位基因 HLA—DRB1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ermap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晓红 叶铁真 +1 位作者 胡斌 司文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54-157,共4页
为了建立人类ermap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以含有目的基因ermapcDNA的质粒 pBlue scriptSK+ 为阳性模板 ,用Primerexpress 2 .0引物设计软件设计引物和MGB探针 ,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 ,当待扩增DNA浓度在 1.7... 为了建立人类ermap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以含有目的基因ermapcDNA的质粒 pBlue scriptSK+ 为阳性模板 ,用Primerexpress 2 .0引物设计软件设计引物和MGB探针 ,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 ,当待扩增DNA浓度在 1.72 5× 10 7cps ml- 1.72 5× 10 1 0 cps ml范围时 ,模板浓度与循环阈值 (Ct)之间的相关性良好 ,相关系数r2 达到了 - 0 .999376。结论 :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ermap基因 ,具有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和高精确性等优点 ,可作为进一步研究ermap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map基N 荧光定量PCR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HCV)荧光PCR(F-PCR)试剂盒的研制及与免疫学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0
14
作者 程钢 何蕴韶 +1 位作者 周新宇 李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64-468,共5页
目的:用荧光PCR(Fluorescence PCR,F-PCR)方法研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RNA检测试剂盒,通过临床验证,考核其性能,并与免疫学方法比较。方法:F-PCR是PCR和荧光探针杂交技术结合所产生的PCR方法。由于采用完全闭管荧... 目的:用荧光PCR(Fluorescence PCR,F-PCR)方法研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RNA检测试剂盒,通过临床验证,考核其性能,并与免疫学方法比较。方法:F-PCR是PCR和荧光探针杂交技术结合所产生的PCR方法。由于采用完全闭管荧光检测,避免了PCR后处理导致的假阳性污染;又采用了荧光检测技术,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结果:设计合成了HLV F-PCR诊断试剂盒。检测了 512份临床血清标本,以美国 Abbott公司的HCV ELISA诊断试剂盒和美国Biotronics公司的HCV荧光RT-PCR诊断试剂盒(B-PCR)为对照。阳性率30.5%,灵敏度97.3%,特异性98.1%。结论:F-PC的灵敏度显著优于ELISA,也高于B-PCR;三者的特异性无统计学差异。F-PCR试剂盒可以检测HCV的真实感染情况,对于临床诊断和疗效考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PCR 丙型肝炎病毒 诊断试剂盒 HCV 丙型肝炎 诊断 免疫学诊断 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形虫感染家兔血液中虫体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世国 秦川 +1 位作者 姚志军 胡斌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59-760,797,共3页
目的探明虫体在家兔血液中动态变化情况。方法用RH株弓形虫速殖子105个/只的剂量腹腔感染雄性家兔16只。在家兔感染前后分别采集家兔血液,抗凝处理后,-40℃冻存备用,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弓形虫感染家兔血液中弓形虫DNA,依据对照计算虫体... 目的探明虫体在家兔血液中动态变化情况。方法用RH株弓形虫速殖子105个/只的剂量腹腔感染雄性家兔16只。在家兔感染前后分别采集家兔血液,抗凝处理后,-40℃冻存备用,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弓形虫感染家兔血液中弓形虫DNA,依据对照计算虫体拷贝量,绘制感染后时间与血液中虫体含量的动态曲线图。结果雄兔弓形虫感染后4d血液中即可检测到虫体DNA,血液中虫体含量为217.887×103个/ml,血液中虫体含量在感染后8 d达到高峰期,血液中虫体含量为248.019×103个/ml,然后虫体含量逐渐下降,在感染后121 d雄兔血液中虫体密度为1.45×103/ml。结论弓形虫感染雄兔血液中虫体含量随感染后时间不同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家兔 血液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槽对上切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影响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艾虹 卢红飞 +3 位作者 梁焕友 席云 黄旭芬 胡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103,共3页
目的对粘结托槽前后菌斑中变形链球菌数量的差异进行定量研究。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每个患者分两阶段取样:粘结托槽前和粘结托槽后4周;取样牙位包括上4个切牙。设计针对变链菌的特异性引物和MGB探针,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每毫... 目的对粘结托槽前后菌斑中变形链球菌数量的差异进行定量研究。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每个患者分两阶段取样:粘结托槽前和粘结托槽后4周;取样牙位包括上4个切牙。设计针对变链菌的特异性引物和MGB探针,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每毫克菌斑样本中变链菌的数量。结果同一患者粘托槽前后变链菌数值分别为5.31×106/mg和6.35×106/mg,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25)。结论患者粘结托槽后,菌斑中变链菌密度的明显升高,可能是正畸治疗中白垩斑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 牙釉质脱矿 托槽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丙酮尿症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7
作者 张誌 何蕴韶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29-734,共6页
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文章综述了苯丙酮尿症中的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的定位、结构、突变、调控以及突变基因的体外表达和苯丙氨酸羟化酶的三维结构特点等分子遗传学进展,阐述了苯丙氨酸羟... 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文章综述了苯丙酮尿症中的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的定位、结构、突变、调控以及突变基因的体外表达和苯丙氨酸羟化酶的三维结构特点等分子遗传学进展,阐述了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的突变对苯丙氨酸羟化酶的体外表达及其三维结构的影响,以及部分基因型与表型相关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酮尿症 苯丙氨酸羟化酶 基因 分子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外周血免疫指标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程钢 邵建永 +2 位作者 陈志 曾瑞萍 何蕴韶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104-1105,1108,共3页
目的寻找合适的鼻咽癌外周血诊断指标。方法设立鼻咽癌组(83例)和非鼻咽癌、非肿瘤的其他疾病对照组(105例)。用ELISA法分别测试9种细胞因子在血浆中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白细胞介素(IL)-4在鼻咽癌组显著上升,IL-6、IL-12、转化... 目的寻找合适的鼻咽癌外周血诊断指标。方法设立鼻咽癌组(83例)和非鼻咽癌、非肿瘤的其他疾病对照组(105例)。用ELISA法分别测试9种细胞因子在血浆中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白细胞介素(IL)-4在鼻咽癌组显著上升,IL-6、IL-12、转化生长因子-β、干扰素-γ在鼻咽癌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上述细胞因子的组合变化有望用于鼻咽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鼻咽肿瘤 免疫学 诊断 白细胞介素类 转化生长因子Β 干扰素Ⅱ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臂丛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与神经根GAP-43mRNA表达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龙菊 李峰 +2 位作者 刘娜 司文章 吴武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39-642,共4页
目的:探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及其神经根GAP-43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臂丛损伤的修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创立三种臂丛根性撕脱伤模型:C7前根撕脱(Ⅰ组);C7前根撕脱+切断同侧C5 ̄T1后根(Ⅱ组);C... 目的:探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及其神经根GAP-43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臂丛损伤的修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创立三种臂丛根性撕脱伤模型:C7前根撕脱(Ⅰ组);C7前根撕脱+切断同侧C5 ̄T1后根(Ⅱ组);C7前根撕脱+C5和C6之间作同侧脊髓半横断(Ⅲ组)。术后2周按CBS评分标准检查动物神经缺失症状,用SYBRGreen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及其神经根GAP-43mRNA的表达改变。结果:根据CBS评分标准,对照组计为0分,Ⅰ组计分较低、Ⅲ组计分最高。对照组C7神经元胞体和C7神经根中GAP-43mRNA表达量相近,但三种损伤组术后2周神经元胞体内GAP-43mRNA表达均上调,而神经根内表达却下调。结论:(1)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胞体GAP-43mRNA表达受突触前机制的调控;(2)臂丛损伤2周时神经元胞体内GAP-43mRNA表达呈现高峰期,此时进行神经移位术将显著提高神经修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损伤 运动神经元 神经根 生长相关蛋白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HBV YMDD基序变异的应用和评价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太松 董瑞华 +5 位作者 李建芳 林炳生 雍万军 胡守旺 李明 周新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8-432,共5页
【目的】采用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对拉米夫定治疗后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YMDD基序变异进行检测,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提取2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DNA,经聚合酶链反应后进行膜条杂交并同测序比较分析检... 【目的】采用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对拉米夫定治疗后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YMDD基序变异进行检测,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提取2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DNA,经聚合酶链反应后进行膜条杂交并同测序比较分析检测结果的一致性,随后对该方法进行灵敏度和混合感染检测能力的评价。【结果】242例样本检测结果有236例与测序结果相符,反向斑点杂交检测结果同测序结果的符合率达97.5%;混合型感染58例,占样品总数的24%。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HBV YMDD基序变异的灵敏度达103IU/mL,在病毒混合感染群体中能检测出约占10%的突变型病毒株。【结论】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HBV YMDD基序变异具有简单、准确、经济实用的特点,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HBV) 突变 耐药 反向斑点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