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例结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7
1
作者 万德森 伍小军 +5 位作者 粱小曼 罗容珍 潘志忠 陈功 卢震海 丁培荣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14-217,共4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4年3月首次治疗的19例结直肠GIST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分析手术切除... 目的:探讨结直肠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4年3月首次治疗的19例结直肠GIST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分析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手术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0.0个月,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9.3%和69.4%。非扩大切除术者(即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与扩大切除术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核分裂和复发转移有关;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和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结直肠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结直肠肿瘤 外科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vivin在Dukes’C期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15
2
作者 宋玉成 万德森 +6 位作者 潘志忠 周志伟 陈功 伍小军 李力人 卢震海 丁培荣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979-983,共5页
目的:探讨Survivin在Dukes’C期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根治性术后,行标准辅助化疗的Dukes’C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和14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因... 目的:探讨Survivin在Dukes’C期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根治性术后,行标准辅助化疗的Dukes’C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和14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肿瘤组织Survivin阳性率为51.76%,正常组织中无Survivin表达,两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Survivin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大体类型、组织分型、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部位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复发转移显著相关,Survivin阳性者复发转移率54.52%,显著高于Survivin阴性者(26.83%)(P=0.009)。Survivin阳性患者3年、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患者,Cox模型多因素分析,Survivin是影响肿瘤复发转移和生存的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Survivin在Dukes’C期结直肠癌中表达上调,与辅助化疗的疗效相关,可作为预测辅助化疗疗效的分子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kes’C期 结直肠癌 SURVIVIN 辅助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凌云 陈映波 +3 位作者 冯炼强 彭辉 吴长有 朱兆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32-935,共4页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频数的变化,并探讨该群细胞频数的变化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胃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pBMCs)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频数,并探讨该...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频数的变化,并探讨该群细胞频数的变化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胃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pBMCs)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频数,并探讨该种细胞频数的变化与胃癌的相关性。结果32例胃癌患者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19.40%±8.76%,高于25例健康对照组的10.68%±3.57%(P<0.01)。分化较好的胃癌患者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16.79%±4.21%,低分化胃癌患者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20.02%±10.42%,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Ⅲ、Ⅳ期的胃癌患者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22.43%±8.36%,明显高于Ⅰ、Ⅱ期的胃癌患者(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的15.27%±6.85%,P<0.05)。结论CD4+CD25+T细胞在胃癌患者中比例升高,可能是产生肿瘤免疫抑制的重要机制,CD4+CD25+T细胞的高表达可作为胃癌患者肿瘤进展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调节性T细胞 流式细胞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8例多原发性胃癌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孙晓卫 詹友庆 +4 位作者 李威 陈映波 关远祥 李元方 徐大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61-265,共5页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多原发性胃癌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多原发性胃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64~2004年58例多原发性胃癌的临床资料。将性别、年龄、家族史、手术切除率、病理类型、周围脏器侵犯、术后病...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多原发性胃癌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多原发性胃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64~2004年58例多原发性胃癌的临床资料。将性别、年龄、家族史、手术切除率、病理类型、周围脏器侵犯、术后病理分期(pTNM)等临床病理参数与同期单发性胃癌对比;以1984年为界,比较多原发性胃癌在同期胃癌中的构成比;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预后。结果:多原发性胃癌和同期单发性胃癌的临床病理参数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1984年为界,前后20年多原发性胃癌占同期胃癌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3.66%:1.73%,P<0.05);根治性切除、姑息切除、短路术、单纯探查或活检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70、303、108、101天;术后进行辅助化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494天,单纯手术者218天;Ⅰ、Ⅱ、Ⅲ、Ⅳ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04、698、264、139天,上述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OX回归结果:手术方式、pTNM分期、综合治疗是影响多原发性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多原发性胃癌和胃单发癌的临床特点无显著性差异。努力提高多原发性胃癌的早期诊断水平及手术的切除率或根治性切除率,并辅以必要的辅助治疗,将极大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原发癌 胃癌 综合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偏爱密码子优化HPV18L1全长基因的重叠PCR合成 被引量:6
5
作者 赵莹 张丽仪 +1 位作者 刘昌政 周晓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7-392,共6页
目的以重叠PCR方法合成植物偏爱密码子优化后的人乳头瘤病毒18L1全长基因。方法自GenBank获取国内外所发布的HPV18L1全长基因序列,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后选定目标序列,经Synthetic Gene Designer及JCat(JavaCodon Adaptation Tool)分析软... 目的以重叠PCR方法合成植物偏爱密码子优化后的人乳头瘤病毒18L1全长基因。方法自GenBank获取国内外所发布的HPV18L1全长基因序列,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后选定目标序列,经Synthetic Gene Designer及JCat(JavaCodon Adaptation Tool)分析软件将此序列原始密码子改造为植物偏爱密码子,在C端加入蛋白纯化标签His-tag,获得改造后的HPV18L1全长序列(mHPV18L1)。结合酶切位点分析将mHPV18L1设计为204~477bp的五个大片段LS1-LS5,再将每个大片段分割成57~59bp的5~11个寡聚核苷酸短链,设计合成5对内引物和1对外引物,经重叠PCR扩增获得mHPV18L1全长基因,纯化后将其克隆入pMD18T载体,酶切、测序鉴定插入子。结果以重叠PCR成功扩增获得mHPV18L1全长,pMD18T-mHPV18L1重组质粒经酶切、PCR鉴定均得到预期1749bp大小的片段,并经测序验证。结论获得以植物偏爱密码子进行序列优化的mHPV18L1全长基因及其重组质粒pMD18T-mHPV18L1,为后续mHPV18L1的植物转化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V18L1 重叠PCR 密码子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7号染色体长臂的杂合性缺失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锦添 买世娟 +6 位作者 冯炳健 冯启胜 黄丽惜 余杏娟 潘志忠 詹友庆 夏建川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7号染色体长臂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以初步确定7号染色体长臂上与胃癌相关基因连锁最密切的微卫星多态位点及LOH的临床意义。方法:在70例原发性胃癌中应用多重PCR技术扩增覆盖整个7号染...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7号染色体长臂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以初步确定7号染色体长臂上与胃癌相关基因连锁最密切的微卫星多态位点及LOH的临床意义。方法:在70例原发性胃癌中应用多重PCR技术扩增覆盖整个7号染色体长臂的9个微卫星位点(平均遗传距离为10cm),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PCR产物,用GeneScan、Genotyper软件进行分析。结果:9个微卫星位点的LOH均可发生于原发性胃癌,总的LOH频率为34.3%(24/70),其中D7S486和D7S798位点的LOH频率较高,分别为24.0%(12/50)和19.2%(5/26);总的LOH频率随临床分期而显著增高(P=0.046),D7S486位点的LOH频率在淋巴结转移者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5)。结论:在7号染色体长臂D7S486和D7S798位点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发展相关的抑癌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7号染色体长臂 杂合性缺失 肿瘤抑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结肠癌及其区域淋巴结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高艳芳 彭瑞清 +3 位作者 伍小军 丁娅 万德森 张晓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811-814,共4页
目的: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在结肠癌及其区域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IDO在110例结肠癌原发灶、癌旁正常结肠上皮组织和区域淋巴结的表达,分析IDO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IDO... 目的: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在结肠癌及其区域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IDO在110例结肠癌原发灶、癌旁正常结肠上皮组织和区域淋巴结的表达,分析IDO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IDO在结肠癌原发灶的表达水平与癌旁正常结肠上皮组织相似,其表达强度与患者的年龄、性别、TNM分期和5年生存率无关。在无转移的区域淋巴结中,IDO主要表达于树突样细胞,区域淋巴结强表达IDO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低(31.8%)。结论:在结肠癌细胞转移到区域淋巴结前,区域淋巴结中IDO的表达已使其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从而为肿瘤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而肿瘤细胞是否表达IDO并不影响肿瘤的转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 结肠癌 区域淋巴结 免疫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