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胸水协助超声引导肝穹窿部肿瘤治疗 被引量:12
1
作者 郑云 张亚奇 +4 位作者 邹如海 韩峰 黄俊 张昌卿 李锦清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6-699,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胸水在超声引导经皮局部治疗位于超声盲区的肝穹窿部肿瘤的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7例肿瘤位于肝穹窿部的肝癌患者,右侧胸腔注入1~2L生理盐水,然后施行超声引导经皮微波固化或(和)无水乙醇瘤内注射治疗。【结... 【目的】探讨人工胸水在超声引导经皮局部治疗位于超声盲区的肝穹窿部肿瘤的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7例肿瘤位于肝穹窿部的肝癌患者,右侧胸腔注入1~2L生理盐水,然后施行超声引导经皮微波固化或(和)无水乙醇瘤内注射治疗。【结果】人工胸水后,右肺底被推开,超声下肿瘤清晰显像,穿刺径路显现.局部治疗得以顺利进行。患者术后仅觉轻微胸闷,术后3~7d胸水消失,所有治疗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胸水使位于超声盲区无法进行超声引导经皮局部治疗的肝穹窿部肿瘤变为可治。这种方法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治疗 人工胸水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2
作者 周庆菲 林小军 +1 位作者 崔伯康 周臻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62-264,共3页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可分为中枢性(cPNET)和外周性(pPNET)两类。虽然近年来pPNET的报道逐渐增加,但原发于肝脏的pPNET报道较少,国内尚未见报道。因发病罕见,临...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可分为中枢性(cPNET)和外周性(pPNET)两类。虽然近年来pPNET的报道逐渐增加,但原发于肝脏的pPNET报道较少,国内尚未见报道。因发病罕见,临床及病理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易造成误诊或漏诊。我院2006年2月收治了1例肝脏pPNET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对本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做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栓塞化疗不同化疗方案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石明 陈继安 +4 位作者 林小军 陈敏山 郭荣平 李升平 李锦清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不可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不同化疗方案对生存率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用盐酸表柔比星与联用洛铂、丝裂霉素方案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目的: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不可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不同化疗方案对生存率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用盐酸表柔比星与联用洛铂、丝裂霉素方案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肝功能良好的不可切除的大肝癌94例随机分为单药化疗组(盐酸表柔比星)、联合化疗组(联合洛铂、盐酸表柔比星、丝裂霉素),碘油化疗后使用明胶海绵阻断肿瘤供血血管。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累积生存率,Kaplan—Meier方法计算中位生存时间,Cox模型分析预后因素,并统计严重不良反应。结果:联合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5.9个月,3、6、9、12、15、18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1%、79%、75%、61%、51%、31%;单药化疗组分别为5.0个月,78%、47%、35%、24%、24%、24%;两组中位生存时间(P=0.001),累计生存率(P=0.000)差异有显著性。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提示分组及门脉癌栓为独立预后因素。严重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肾衰、Ⅲ度骨髓抑制和腹腔感染,经治疗后均康复出院,无治疗相关死亡率。结论: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功能良好、不可切除大肝癌应用盐酸表柔比星联用洛铂、丝裂霉素优于单用盐酸表柔比星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栓塞化疗 化疗方案 随机对照试验 生存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或联合经皮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小肝癌181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陈敏山 张耀军 +3 位作者 李锦清 梁惠宏 张亚奇 郑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总结经皮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治疗小肝癌的疗效. 方法应用RFA治疗小肝癌(≤5 cm)181例,其中RFA治疗128例,经皮瘤内无水乙醇注射(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PEI)-RFA治疗53例. 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46月(... 目的总结经皮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治疗小肝癌的疗效. 方法应用RFA治疗小肝癌(≤5 cm)181例,其中RFA治疗128例,经皮瘤内无水乙醇注射(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PEI)-RFA治疗53例. 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46月(中位时间17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47%,74.42%,49.88%.单发病灶直径<3.0 cm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4.63%,83.69%,70.47%;单发直径3.0~5.0 cm组为89.01%,69.39%,50.11%;多发病灶直径之和≤5.0 cm 组为78.28%,62.82%,0(P=0.041 9).RFA,PEI-RFA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23%,73.58%,45.97%和92.73%,76.83%,76.83%(P=0.316 8). 结论 RF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其结果受病灶大小和肿瘤数目的影响,与PEI联合应用或许可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治疗 RFA 小肝癌 经皮 病灶 生存率 无水乙醇 射频消融 联合 疗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肝癌微创治疗的临床研究——附164例报告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敏山 郭荣平 +4 位作者 郑云 张亚奇 林小军 石明 李锦清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375-376,共2页
目的 探讨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 (TACE)、瘤内无水酒精注射 (PEI)和经皮射频消融 (RFA)等介入性微创治疗方法综合治疗小肝癌 (≤ 5cm)的疗效。 方法  1989年 9月至 2 0 0 1年 9月 16 4例分为五个治疗组 :1.TACE组 39例 ;2 .PEI组 2 8例... 目的 探讨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 (TACE)、瘤内无水酒精注射 (PEI)和经皮射频消融 (RFA)等介入性微创治疗方法综合治疗小肝癌 (≤ 5cm)的疗效。 方法  1989年 9月至 2 0 0 1年 9月 16 4例分为五个治疗组 :1.TACE组 39例 ;2 .PEI组 2 8例 ;3 .TACE联合PEI或RFA组 2 1例 ;4.RFA组 37例 ;5 .RFA联合PEI组 39例。 结果 TACE组 39例中有 13例接受二期手术切除 ,7例标本中均见残留的癌细胞 ;余 2 6例治疗后 1、2、3年复发率分别为 2 3 0 %、38 4%、6 1 5 % ,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 76 9%、5 3 8%、30 7%、7 6 7%、7 6 7%。PEI组 2 8例治疗后 1、2、3年复发率分别为 17 8%、32 1%、5 0 % ,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 85 7%、71 4%、5 3 6 %、35 7%、14 3 %。TACE联合PEI或RFA组 2 1例治疗后 1、2、3年复发率分别为 14 3 %、33 3%、5 2 3 % ,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 90 5 %、76 2 %、5 7 2 %、38 1%、19 0 %。RFA组 37例 ,1年复发率为 10 8% (4/ 37) ,死亡 3例 ,1年生存率为 91 9% (34/ 37)。RFA联合PEI组 39例 ,1年复发率为 7 6 9% (3/ 39) ,1年生存率为 97 4% (38/ 39)。 结论 RFA、PEI和TACE是小肝癌微创治疗的有效方法 ,其中RFA对小肝癌治疗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肝癌 微创治疗 临床研究 无水酒精 TACE RFA 介入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以根治性切除大肝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二期切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俞武生 郭荣平 +4 位作者 石明 钟崇 韦玮 张亚奇 李锦清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9-713,共5页
【目的】探讨难以根治性切除的大肝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手术切除的意义及疗效。【方法】分析143例难以根治性切除的大肝癌临床病理资料,其中68例经TACE治疗后二期切除(A组),75例未行术前TACE单纯切除(B组)。观察TACE前... 【目的】探讨难以根治性切除的大肝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手术切除的意义及疗效。【方法】分析143例难以根治性切除的大肝癌临床病理资料,其中68例经TACE治疗后二期切除(A组),75例未行术前TACE单纯切除(B组)。观察TACE前后肿瘤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癌残留率,以及两组病人的术后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结果】①A组经TACE后肿瘤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且肿瘤坏死增多,周围子灶的检出率增加22.1%;肿瘤与周围脏器的粘连增加,而肿瘤包膜形成增多、癌残留率显著降低(P<0.05);②A组的术中出血量和肝门阻断时间均较B组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严重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为88.2%、53.0%、36.1%和65.7%、37.7%、30.4%;B组分别为68.8%、36.9%、25.1%和46.2%、24.4%、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TACE使难根治性切除大肝癌肿瘤缩小、包膜形成和癌残留减少,有效地提高大肝癌根治性切除率,延长实际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肝细胞 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肝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中全长型脾酪氨酸激酶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 被引量:7
7
作者 洪健 邹如海 +3 位作者 杨龙君 李斌奎 黄品助 元云飞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3-218,225,共7页
【目的】脾酪氨酸激酶(SYK)有两种蛋白异构体的存在,全长型SYK(L)和缩短型SYK(S),两者在恶性肿瘤中功能不同;肝癌中SYK(L)功能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定制的SYK(L)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检测其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SYK(L)表达与肝癌患... 【目的】脾酪氨酸激酶(SYK)有两种蛋白异构体的存在,全长型SYK(L)和缩短型SYK(S),两者在恶性肿瘤中功能不同;肝癌中SYK(L)功能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定制的SYK(L)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检测其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SYK(L)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关系。【方法】定制SYK(L)的特异性抗体,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62例肝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其癌旁肝组织SYK(L)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患者术后生存的关系。【结果】定制SYK(L)抗体的特异性良好;肝癌组织中SYK(L)阳性率为64.8%(105/162),低于癌旁肝组织98.1%(159/162)(P<0.001);SYK(L)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有无卫星结节和血管侵犯相关(P<0.05)。肿瘤中SYK(L)蛋白阳性表达肝癌患者的术后无复发生存与总体生存明显长于阴性表达者(P<0.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SYK(L)表达状态是肝癌患者无复发生存期与总体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P<0.001)。【结论】肝癌组织中SYK(L)蛋白表达减低,与肿瘤分化、侵袭转移和预后相关;SYK(L)可作为判断肝癌患者预后的有效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切除术 脾酪氨酸激酶(L) 多因素分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7例混合型肝癌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夏振中 林小军 +1 位作者 劳向明 陈敏山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801-803,807,共4页
目的:分析混合型肝癌的来源、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1988年2月至2003年3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手术切除的经病理证实为混合型肝癌的27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以及预后,选取性别、年... 目的:分析混合型肝癌的来源、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1988年2月至2003年3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手术切除的经病理证实为混合型肝癌的27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以及预后,选取性别、年龄、是否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AFP、肿瘤大小、是否有播散结节、是否伴肉眼癌栓、是否侵犯临近器官、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否有远处转移等指标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以分析其特点:查取患者的随访资料,对有完整随访的病例利用SPSS13.0软件运用Kaplan 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27例混合型肝癌患者无一例术前被准确诊断。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9岁(27~76岁);男性居多(19例,70.4%);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4例(63.6%);术前AFP阳性(〉25ng/ml)13例(48.1%);肿瘤直径≤5.0cm 3例(11.1%),5.1~10.0cm18例(66.7%),〉10.0cm 6例(22.2%);术中发现有播散结节8例(30.8%);术中发现肉眼癌栓4例(15.4%);肿瘤侵犯周围器官6例(22.2%);淋巴结转移5例(19.2%);远处转移2例(7.7%)。27例患者中16例有完整随访资料,16例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1.3%、18.8%、6.3%。结论:混合型肝癌术前诊断困难,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治疗以外科切除为主,明确诊断依靠病理学检查,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混合型肝癌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肝癌切除术中输血与患者预后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6
9
作者 陈智远 韦玮 +3 位作者 郭荣平 钟崇 陈敏山 李锦清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57-460,466,共5页
目的:多项研究表明术中输血可能增加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复发的风险,但是对于肝癌,尤其是大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探讨肝切除术中输血对大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接受手术切除的大肝癌患者... 目的:多项研究表明术中输血可能增加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复发的风险,但是对于肝癌,尤其是大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探讨肝切除术中输血对大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接受手术切除的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和生存结果,87例术中输血的患者为A组,79例术中无输血的患者为B组,采用单因素对数秩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Cox比例风险模型初步分析影响预后的可能因素。结果:A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1.6%、20.2%、12.7%和22.6%、13.6%、11.3%,B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0%、45.2%、45.2%和32.1%、27.6%、27.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有无癌栓、病理分级及术中输血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输血是影响手术切除的大肝癌患者的预后因素之一,可能增加大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降低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输血 肝切除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包铁纳米晶结合表阿霉素对HepG-2细胞的作用及对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郑云 劳向明 +5 位作者 张海燕 陈易明 陈敏山 元云飞 张亚奇 李锦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6-179,183,共5页
目的观察单纯碳包铁纳米晶(CCIN)粒子及结合表阿霉素(EADM)的CCIN粒子对肝癌细胞的体外作用,并比较单纯EADM与结合了EADM的CCIN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MTT法检测单纯CCIN以及载EADM的CCIN对HepG-2细胞的毒性,并在光镜、电镜下观察... 目的观察单纯碳包铁纳米晶(CCIN)粒子及结合表阿霉素(EADM)的CCIN粒子对肝癌细胞的体外作用,并比较单纯EADM与结合了EADM的CCIN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MTT法检测单纯CCIN以及载EADM的CCIN对HepG-2细胞的毒性,并在光镜、电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对CCIN的吞噬作用。经尾静脉注入不同浓度药物,比较单纯EADM与EADM-CCIN混悬液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结果光镜、电镜下可见HepG-2细胞吞噬大量CCIN粒子入胞浆,细胞结构完整,未见明显结构破坏。各浓度的CCIN悬液(包括空白对照组)作用于HepG-2细胞系,所得的吸光度值各组间无差异。单纯EADM对HepG-2细胞株的抑制率比相应浓度的CCIN-EADM混合物高,且含CCIN量比例较低的药物组对HepG-2细胞株的抑制率要高于含CCIN量比例相对较高的组。小鼠急性毒性实验中,单纯EADM经静脉给药的LD50值为16.9mg/kg,低于相应的EADM-CCIN混悬液的LD50值(20.7mg/kg)。结论HepG-2细胞可吞噬CCIN粒子;在一定浓度下单纯CCIN对HepG-2细胞无毒性;载药CCIN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在短时间内较单纯相同浓度EADM的抑制作用弱,且随CCIN比例升高抑制作用相应下降;小鼠急性毒性实验中,EADM-CCIN混悬液的急性毒性相对于同剂量的单纯EADM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包铁纳米晶 磁性靶向药物载体 表阿霉素 HEPG-2细胞 肝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8例复发性肝细胞癌再次切除术后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小菁 周凯 +4 位作者 李斌奎 黄亮 李锦清 张亚奇 元云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6-100,共5页
目的:分析复发性肝细胞癌行再次切除术后的疗效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江西省人民医院1995年7月至2003年7月48例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行再次肝切除术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和复... 目的:分析复发性肝细胞癌行再次切除术后的疗效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江西省人民医院1995年7月至2003年7月48例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行再次肝切除术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和复发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再次肝切除术前全身状况、复发的出现时间及生存期等,根据随访结果计算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并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48例患者再次切除术后中位生存时间36.3个月,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3%、45.8%、27.1%,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0.8%、25.0%、1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TNM分期、原发肿瘤伴血管侵犯、复发间隔时间、复发肿瘤大小、复发肿瘤TNM分期、复发肿瘤伴血管侵犯影响再切除术后累积生存率;复发间隔时间、原发肿瘤TNM分期、复发肿瘤大小、复发肿瘤有无血管侵犯、复发肿瘤病理分级和AFP水平影响再切除术后无瘤生存率。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间隔时间、复发肿瘤TNM分期是影响复发性肝癌再切除术后累积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间隔时间、复发肿瘤大小是影响其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内复发间隔时间短(≤24个月)、复发肿瘤直径>5cm、复发肿瘤TNM分期越晚,提示再次切除术后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复发 再切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肝癌家族史肝癌高危人群监查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文朝阳 尤黎明 +3 位作者 谭坚铃 陈秀云 梁卫萍 覃惠英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年第9期28-30,共3页
目的调查有肝癌家族史的肝癌高危人群监查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探讨如何对有肝癌家族史的肝癌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方法建立调查表,包括一般资料问卷、监查依从性问卷、Champ ion健康信念量表,方便抽样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为有肝癌家... 目的调查有肝癌家族史的肝癌高危人群监查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探讨如何对有肝癌家族史的肝癌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方法建立调查表,包括一般资料问卷、监查依从性问卷、Champ ion健康信念量表,方便抽样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为有肝癌家族史的肝癌高危人群83名为观察组,对照组为正常人群70名。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仅29人知道需要定期检查血清甲胎蛋白和肝脏B超,其中15人能进行定期检查,34人得到医生的指导和建议定期检查,40人得到护士的指导和建议定期检查,11人认为不需要进行定期检查,监查依从率为18.1%。对定期检查的认知和感知的障碍是有肝癌家族史的肝癌高危人群进行定期检查的影响因素。结论有肝癌家族史的肝癌高危人群健康教育知识缺乏,希望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指导,提高对定期检查的认识,减少定期检查的障碍,而医护人员的指导和建议是影响肝癌高危人群预防肝癌、定期检查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家族史 高危人群 监查 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调节致癌基因GRO-1在肝癌预后中的意义及初步机制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智远 郭智兴 +3 位作者 吴明浩 王向阳 郭荣平 杨瑜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7-703,共7页
【目的】探讨生长调节致癌基因-1(GRO-1)在肝癌预后中的意义,同时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179例首次行根治性切除的肝癌患者的血清,根据收集病例的顺序,前103个病例进入检测组,后76个病例进入验证组。应用人类细胞因子... 【目的】探讨生长调节致癌基因-1(GRO-1)在肝癌预后中的意义,同时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179例首次行根治性切除的肝癌患者的血清,根据收集病例的顺序,前103个病例进入检测组,后76个病例进入验证组。应用人类细胞因子磁珠面板测定了血清中GRO-1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5株肝癌细胞系MHCC-97H、QGY-7703、SMMC7721、Hep3B及CRl2234中GRO-1的分泌水平,并用MTS及Transwell检测GRO-1中和抗体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结果】GRO-1的分泌水平为23~1553pg/mL,中位数为300pg/mL。在检测组中,应用ROC曲线计算GRO-1对复发的最大临界值。单因素分析发现GRO-1是影响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的危险因素。在验证组中应用检测组的最大临界值发现,GRO-1仍是影响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播散结节和GRO-1可以作为判断肝癌患者无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肝癌细胞中仅Hep3B及CRL2234分泌GRO-1。GRO-1中和抗体能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其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结论】GRO-1在肝癌增殖、侵袭及转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预测肝癌术后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1 肝细胞癌 预后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包铁纳米晶急性毒性实验及其对肝肾功能和血液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劳向明 张海燕 +5 位作者 李锦清 陈易明 陈敏山 元云飞 张亚奇 郑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71-1475,共5页
目的分析碳包铁纳米晶(CCIN)的急性毒性及其对肝肾功能和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经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入不同剂量的CCIN粒子,观察小鼠14d内的急性毒性反应;经大鼠尾静脉分别注入高、中、低剂量CCIN粒子及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前1d... 目的分析碳包铁纳米晶(CCIN)的急性毒性及其对肝肾功能和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经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入不同剂量的CCIN粒子,观察小鼠14d内的急性毒性反应;经大鼠尾静脉分别注入高、中、低剂量CCIN粒子及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前1d,给药后第1、3、7、14天检测大鼠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结果小鼠静脉注射CCIN粒子的LD50=203.8mg/kg;当大鼠静脉注入CCIN 80mg/kg以内时,无动物死亡,肝肾功能、血液系统可能会有一过性轻微损害,但2周内一般可自行恢复。结论CCIN粒子毒性较低,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肝肾功能及血液系统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包铁纳米晶 急性毒性 肝功能 肾功能 血液系统 血清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长型脾酪氨酸激酶对肝细胞癌侵袭和转移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龙君 洪健 +3 位作者 廖亚帝 王莉 李斌奎 元云飞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肝癌组织中全长型脾酪氨酸激酶SYK(L)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以及细胞学实验等方法,探讨SYK(L)对肝癌侵袭与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11例肝癌组织及其匹配癌旁肝组织中SYK(L...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肝癌组织中全长型脾酪氨酸激酶SYK(L)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以及细胞学实验等方法,探讨SYK(L)对肝癌侵袭与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11例肝癌组织及其匹配癌旁肝组织中SYK(L)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细胞学实验检测SYK(L)对肝癌细胞侵袭性的影响;并在临床标本中进一步验证SYK(L)与MMP9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211例肝癌组织中SYK(L)表达(41.2%,87/211)低于癌旁肝组织(92.4%,195/211)(P<0.001);肝癌SYK(L)表达与术前AFP水平(P=0.012)、肿瘤直径(P=0.034)、卫星结节(P=0.015)、血管侵犯(P=0.003)和细胞分化程度(P=0.005)相关。Transwell小室侵袭性实验提示SYK(L)可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能力,且半定量RT-PCR检测发现SYK(L)可下调MMP9和MMP2 mRNA的表达水平。在211例肝癌组织中,SYK(L)与MMP9表达存在显著负相关(r=-0.601,P<0.001)。【结论】肝癌中SYK(L)蛋白表达降低;SYK(L)可能通过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抑制肝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SYK(L) 侵袭 转移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林志强 俞武生 +3 位作者 王在国 叶振伟 胡夏荣 郭荣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根治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根治性切除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Cox模型分析早、晚期复发病例临床病理因素与复发的关系。【结果】126例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60%),早...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根治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根治性切除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Cox模型分析早、晚期复发病例临床病理因素与复发的关系。【结果】126例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60%),早期复发89例,占70.6%,以Ⅱ型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瘤体直径、血管侵犯、手术切缘、微转移灶和肿瘤分化程度与术后早期复发相关,血管侵犯、微转移灶和病理分级是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晚期复发37例,占29.4%,以Ⅰ型为主,肝硬化程度和术前ALT水平与术后晚期复发有关,肝硬化程度是术后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管侵犯、微转移灶和病理分级是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重要预后因素,肝癌伴有肝硬化患者晚期复发的风险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根治性切除 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受体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及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严俨 潘家浩 +3 位作者 陈东泰 陈泳花 元云飞 曾维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3-840,共8页
【目的】通过探讨多巴胺受体1(DRD1)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的表达,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初步探讨DRD1的激动剂SKF38393和拮抗剂SCH23390对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47例肝细胞... 【目的】通过探讨多巴胺受体1(DRD1)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的表达,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初步探讨DRD1的激动剂SKF38393和拮抗剂SCH23390对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47例肝细胞癌组织中DRD1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统计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同时使用SKF38393和SCH23390分别作用于肝癌细胞Hep G2,利用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结果】在147例肝癌组织中DRD1阳性表达的有89例(6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RD1在肝癌中高表达与乙肝表面抗原以及血管侵犯相关(P<0.05)。DRD1蛋白阳性表达的患者无复发生存期(P<0.05)与总生存期(P<0.001)明显较短。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揭示,DRD1表达水平是肝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独立危险因素之一(P<0.05),且具有重要的预后预测价值。肝癌细胞Hep G2的细胞增殖实验结果表明SCH23390明显抑制HepG2增殖(P<0.05);SKF38393明显促进HepG2增殖(P<0.05)。【结论】DRD1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阳性与侵袭转移相关;DRD1可作为预测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分子标志物;DRD1可能与肝癌细胞的增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多巴胺受体1 肝癌细胞株HEPG2 COX多因素分析 预后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在肝细胞癌中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东泰 钟伟强 +4 位作者 邢蔚 黄洋 王美冰 元云飞 曾维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5-70,共6页
【目的】通过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1)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35例肝细胞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NMDAR1蛋白的表达,... 【目的】通过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1)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35例肝细胞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NMDAR1蛋白的表达,通过统计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在135例肝癌组织中NMDAR1阳性表达的有107例(79.3%),且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MDAR1在肝癌中高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包膜、卫星结节和血管侵犯相关(P<0.05)。NMDAR1蛋白阳性表达的患者无复发生存期(P<0.05)与总生存期(P<0.001)明显较短。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揭示,NMDAR1表达水平是肝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与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P<0.05),且具有重要的预后预测价值。【结论】NMDAR1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增加,且与肿瘤分化程度和侵袭转移相关;NMDAR1可作为预测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NMDAR1 肝切除术 COX多因素分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射频消融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盈 陈惠敏 蔡汝珠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3年第24期53-55,共3页
目的探讨肝癌射频消融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胆科2009-2011年248例患者实施射频消融肝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有115例患者出现消融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5%,其中低体温13例... 目的探讨肝癌射频消融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胆科2009-2011年248例患者实施射频消融肝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有115例患者出现消融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5%,其中低体温13例、恶心呕吐12例、便秘78例、皮肤烧伤7例、肝内出血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及护理,症状均得到控制,患者康复出院。结论护理人员应熟悉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表现,加强术后患者的病情观察,力求及早发现、及时处理,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射频消融 并发症 观察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作为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预测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芙蓉 张耀军 +3 位作者 陈敏山 彭振维 徐立 林小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22-727,共6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蛋白表达情况及其对肿瘤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首次诊断,并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肝细胞癌、随访资料完整的肝...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蛋白表达情况及其对肿瘤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首次诊断,并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肝细胞癌、随访资料完整的肝癌患者98例,并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长院行肝血管瘤切除的肝组织30例作为正常肝脏组织对照,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及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中HMGB1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HMGB1的表达水平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其对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影响。结果:HMGB1主要表达在细胞质中,肿瘤组织表达率为91.84%,癌旁组织表达率为21.43%,正常肝组织无表达。相关性分析显示HMGB1的表达高低与肿瘤包膜的情况存在相关,与其他各临床病理参数均无相关性。全组1、3、5年总体生存率为:83.5%、58.2%、49.4%;无瘤生存率为:60.7%、40.6%、36.8%。Cox多因素分析显示HMGB1表达水平是影响总体生存率、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HMGB1高表达组(57例),无或低表达组(41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4%、42.7%、37.7%及89.3%、69.3%、57.5%(P=0.028):相应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0.1%、31.6%、26.1%及68.4%、47.1%、45.1%(P=0.047)。结论:HMGB1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包膜的完整性呈负相关,HMGB1的高表达是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可以作为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预后预测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1 肝细胞肝癌 预后 预测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