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肠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1
作者 侯佳妮 郭佳嵘 +2 位作者 匡冰灵 林衍松 肖珊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52-955,共4页
目的 探讨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肠腺癌(intestinal adenocarcinoma with enteroblastic differentiation, IAED)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IAED,行HE、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及二代测序检测,结合文献复习,总结I... 目的 探讨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肠腺癌(intestinal adenocarcinoma with enteroblastic differentiation, IAED)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IAED,行HE、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及二代测序检测,结合文献复习,总结IAED的临床病理学、分子遗传学及预后特征。结果 2例IAED为64岁女性和58岁男性,分别发生于乙状结肠和十二指肠壶腹部,且分别在肠癌根治术后6个月、28个月发生肝转移。肠道肿物及肝转移灶镜下均见肿瘤细胞具有肠母细胞形态,胞膜清晰,胞质透亮,呈囊腺样、腺管样、乳头状及实性排列;均表达一项或多项胚胎性抗原(SALL4、AFP、Glypican-3),并过表达p53。二代测序显示均发生TP53错义突变。结论 IAED罕见,侵袭性强,易发生肝等远处转移,预后较差,应与普通肠癌相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癌 肠母细胞分化 肝转移 二代测序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发性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状态与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18
2
作者 彭俊玲 汤涛 +5 位作者 叶祖禄 邵琼 黄丽云 邓玲 王芳 邵建永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9-483,共5页
目的: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情况及其与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表达缺失的相关性,并总结MSI散发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多重荧光PCR法检测散发... 目的: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情况及其与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表达缺失的相关性,并总结MSI散发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多重荧光PCR法检测散发性结直肠癌肿瘤组织DNA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S-P法检测散发性结直肠癌肿瘤组织MLH1、MSH2、MSH6、PMS2蛋白的表达缺失,分析MSI发生与MMR蛋白表达缺失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75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检出MSI 21例(28%),包括MSI-H 19例、MSI-L 2例,其他54例(72%)为MSS。检出MMR蛋白表达缺失16例(21.33%),其中15例(93.75%)为MSI-H、1例(6.25%)为MSS;MMR蛋白表达59例(78.67%),其中4例(6.78%)为MSI-H、2例(3.39%)MSI-L,其他53例为MSS。MSI组MMR蛋白缺失率(15/21,71.43%)显著高于MSS组(1/54,1.9%)(P<0.01)。MSI与患者年龄,是否黏液腺癌,肿瘤有无远处转移有关(P<0.01),其中MSI-H好发于年龄>50岁、肿瘤无远处转移、MMR蛋白缺失人群,且类型以黏液腺癌为主。结论:散发性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MSI发生率高于MMR蛋白缺失率,并且MSI-H的散发性结直肠癌转移风险较低、预后较好。检测MSI状态对提高结直肠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发性结直肠癌 微卫星不稳定 错配修复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病理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肺类癌临床和病理学特点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廖洪亮 饶慧兰 +6 位作者 张旭 林勇斌 解明然 傅剑华 龙浩 戎铁华 林鹏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591-597,共7页
背景与目的支气管肺类癌(bronchopulmonary carcinoid,BPC)占全部肺原发性恶性肿瘤不到2%,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拟分析BPC的总体及其两个亚型——典型类癌(typical carcinoid,TC)和不典型类癌(atypi-cal carcinoid,AC)的临床、病理... 背景与目的支气管肺类癌(bronchopulmonary carcinoid,BPC)占全部肺原发性恶性肿瘤不到2%,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拟分析BPC的总体及其两个亚型——典型类癌(typical carcinoid,TC)和不典型类癌(atypi-cal carcinoid,A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4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28例BPC的临床资料,调取可再行切片的病理蜡块,重新切片染色及病理玻片会诊,分析BPC的总体及其亚型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免疫组化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全部28例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为56%,TC的5年生存率为70%,AC为41%,单因素分析示TNM分期(P=0.037)、有无淋巴结转移(P=0.001)、Ki-67核阳性数是否大于5%(P=0.009)是BPC总体的预后因素。相关性分析示BPC亚型与CD99、Bcl-2及Ki-67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值分别0.017、0.043、0.033)。20例行肺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3%,TC的5年生存率为83%,AC为57%。单因素分析示BPC亚型(P=0.013)、术后有无淋巴结转移(P=0.004)、Ki-67核阳性数是否大于5%(P=0.006)、TNM分期(P=0.047)是行肺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预后因素。肿瘤复发(n=4)与Ki-67核阳性的表达和Bcl-2表达具有相关性(P值分别为0.027、0.045)。结论BPC是预后较好的肺原发性恶性肿瘤,Ki-67、Bcl-2的高表达是提示BPC复发及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TNM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行根治性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类癌 典型类癌 非典型类癌 BCL-2蛋白 KI-67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1表达异常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8
4
作者 颜黎栩 黄马燕 +1 位作者 吴秋良 邵建永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76-681,共6页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miR-21表达量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搜集具有5年以上随访资料的乳腺癌病例113例,从甲醛固定、石蜡包埋(FFPE)乳腺癌(BRCA)及其癌旁组织(NATs)中提取总RNA,应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miR-21表达量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搜集具有5年以上随访资料的乳腺癌病例113例,从甲醛固定、石蜡包埋(FFPE)乳腺癌(BRCA)及其癌旁组织(NATs)中提取总RNA,应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miR-21在乳腺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与相应癌旁组织比较,miR-2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P<0.01),平均上调倍数为1.74±0.48。miR-21表达上调水平与乳腺癌临床分期(P<0.01)、淋巴结转移(P<0.01)及预后[hazard ratio(HR)=5.476,P<0.01]相关。Cox多重回归分析显示miR-21相对表达量(HR=4.133,P<0.01)为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结论:miR-21表达上调与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有关,其可能是一种潜在的乳腺癌独立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 乳腺肿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冯沿芬 饶慧兰 +2 位作者 吴秋良 雷艺炎 匡亚玲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0-204,共5页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寻找其相对特异的免疫组化诊断标记。【方法】HE染色观察10例病例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CD56、CD10、嗜铬素A、突触素、神...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寻找其相对特异的免疫组化诊断标记。【方法】HE染色观察10例病例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CD56、CD10、嗜铬素A、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α-1抗胰蛋白酶、孕激素受体和E-钙粘素、β-连环蛋白及cyclinD1的表达。另选5例正常胰腺组织作对照。【结果】10例SPN中6例为女性,4例为男性,年龄17~41岁,平均29岁。全部病例随访至今均存活,未发生复发或转移。肿瘤组织囊实性外观,镜下呈实性假乳头状结构。10例中,Vim、CD56及PR均弥漫阳性,9例NSE(+),7例CD10(+),6例Syn(+),5例CK及α-AT(+),4例CgA(+)。5例正常胰腺组织E-cadherin与β-catenin均为细胞膜表达,且cyclinD1(-);在10例SPN中,均未见E-cadherin的胞膜表达,仅2例中少数肿瘤细胞核阳性;β-catenin为核/胞浆异常表达;且cyclinD1均为阳性。【结论】在SPN中,E-cadherin为阴性或胞核阳性,而β-catenin呈异常表达;SPN中Vim、CD56、PR、CD10阳性以及E-cadherin与β-catenin的表达情况为该肿瘤诊断相对特异的免疫组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复发性鼻咽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雍娟娟 吴秋良 +5 位作者 宗永生 侯景辉 梁建中 匡亚玲 奚少彦 卢佳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9-392,共4页
目的 探讨局部复发性鼻咽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46例局部复发性鼻咽癌和63例原发性鼻咽癌活检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EBERs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局部复发性鼻咽癌中p63和CK5/6的强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原发性鼻咽癌(P=0.005和P=0... 目的 探讨局部复发性鼻咽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46例局部复发性鼻咽癌和63例原发性鼻咽癌活检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EBERs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局部复发性鼻咽癌中p63和CK5/6的强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原发性鼻咽癌(P=0.005和P=0.026); Ki-67的强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387); 组织坏死、炎性渗出和间质促纤维增生明显; 畸形瘤巨细胞多见,癌细胞鳞状分化程度更高。5例复发性鼻咽癌细胞EBERs原位杂交和LMP-1免疫组化标记均为阴性。结论(1)局部复发性鼻咽癌有2个复发间歇高峰,即2~5年和9~11年。(2)局部复发性鼻咽癌细胞p63和CK5/6强阳性表达率、鳞状分化程度更高,侵袭性更强。(3)10.87%(5/46)的局部复发性鼻咽癌细胞EBERs原位杂交和LMP-1免疫组化标记均为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局部复发性鼻咽癌 病理学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1例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马磊 黎阳 +7 位作者 刘玲 郭海霞 薛红漫 林素暇 徐宏贵 黄绍良 陈纯 方建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0-145,共6页
本文分析1例儿童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诊断经验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通过对该例儿童BPDCN病例进行了确诊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总结该疾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对患儿皮肤肿物活检后行肿瘤细胞悬液流式细胞免疫荧光分析... 本文分析1例儿童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诊断经验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通过对该例儿童BPDCN病例进行了确诊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总结该疾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对患儿皮肤肿物活检后行肿瘤细胞悬液流式细胞免疫荧光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细胞表达浆细胞样树突细胞标记CD123,同时表达CD4、CD56,不表达其它髓系、T细胞、B细胞特异性标记;根据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皮肤肿物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本例患者确诊为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结论:儿童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非常罕见,诊断依赖于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该病病程呈侵袭性,预后差且发病机制在目前尚未明确,无标准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CD4+ CD56+皮肤造血组织肿瘤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螺旋CT征象与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学文 黄子林 +7 位作者 谢传淼 莫运仙 尹韶晗 李立 蔡木炎 李卉 李建鹏 吴沛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1281-1285,共5页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螺旋CT征象及病理特点,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胰腺SPT的螺旋CT征象,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强化程度、囊实比例、钙化、临近组织器官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等,...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螺旋CT征象及病理特点,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胰腺SPT的螺旋CT征象,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强化程度、囊实比例、钙化、临近组织器官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等,并与手术结果及病理对照分析。结果:1)肿瘤发生于胰头部10例,体部7例,尾部6例,体尾部1例,大部分呈圆形或类圆形,部分有分叶,边界清楚,有完整包膜。2)肿瘤内部可见实性及囊性成分,实性部CT平扫呈稍低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轻至中度强化,门脉期进一步强化,与胰腺实质最大密度差出现在动脉期,囊性部分平扫及增强扫描均呈低密度。3)囊性为主型6例,实性为主型8例,囊实相仿型10例。4)8例肿瘤内部可见钙化,其中一例呈蛋壳状钙化,6例胰管轻度扩张,1例胆总管、肝内胆管可见扩张。5)9例患者CT征象见恶性倾向,1例呈弥漫性生长,5例推压、包绕脾血管,2例与肠系膜血管粘连,1例肿瘤包绕右肾静脉,其余15例CT表现为良性,包膜完整,与周围器官、组织分界清楚,术中所见有一定差异。结论:胰腺SPT病理学特点明显,螺旋CT征象有一定特征,肿瘤呈囊实性两部分,血供较为丰富,呈逐渐强化改变,与大多数胰腺癌缺乏血供有较大差别,血浆CEA阴性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CT检查对胰腺SPT的术前诊断、良恶性判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痘样水疱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性质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周小鸽 张燕林 +5 位作者 谢建兰 黄雨华 陈浩 刘永霞 郑媛媛 韦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4-546,共3页
种痘样水疱病(hydroa vacciniforme,HV)是发生在儿童皮肤的类似于接种牛痘疫苗后皮肤变化的一种复现性疾病。有关HV的性质众说纷纭,包括增生性、增殖性和肿瘤性;WHO(2008)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将其称为HV样淋巴瘤,2016年修订版又将其改... 种痘样水疱病(hydroa vacciniforme,HV)是发生在儿童皮肤的类似于接种牛痘疫苗后皮肤变化的一种复现性疾病。有关HV的性质众说纷纭,包括增生性、增殖性和肿瘤性;WHO(2008)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将其称为HV样淋巴瘤,2016年修订版又将其改为HV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该文通过文献复习并结合实际病例,对HV整体特征作基本的总结,并分析和探讨HV的性质,支持HV属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LPD)的观点,建议将其命名为HV-LPD,并根据临床和病理特征将其分为3个级别:1级为良性增生性、2级为交界性、3级为肿瘤性。同时强调:(1)细胞克隆性绝不是判断HV-LPD良、恶性和分级的唯一指标,它只是多项指标之一,不可过度依赖,也绝非缺此不可。多数情况下,临床信息和形态学特征更为重要。(2)虽然HV-LPD的第3级已经达到肿瘤的阶段,但是否必须采用化疗以及采用何种化疗仍需斟酌。(3)尽管HV-LPD的分级有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法,但对于如何识别和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痘样水疱病 爱博斯坦-巴尔病毒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被引量:4
10
作者 向锦 冯沿芬 +3 位作者 张梅芳 梁建中 匡亚玲 吴秋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9-221,共3页
目的:分析子宫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BML)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探讨其病变性质及发病机制。方法:对2例BML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文献。结果:两名育龄期女性患者,均有子宫平滑肌瘤手术史,5~8... 目的:分析子宫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BML)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探讨其病变性质及发病机制。方法:对2例BML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文献。结果:两名育龄期女性患者,均有子宫平滑肌瘤手术史,5~8年后发生肺部多发性结节,其中例2同时伴有腹壁结节及腹腔播撒性结节。术后所有结节病理检验显示为良性平滑肌瘤,且都呈ER和PR阳性,提示其激素依赖性及子宫平滑肌来源。结论:BML是一种罕见却临床经过比较缓和的疾病,多发生在育龄妇女,常有子宫平滑肌瘤切除术病史,几乎都向肺部转移,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支持良性平滑肌瘤及子宫平滑肌来源,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或内分泌治疗,患者常可缓解或治愈,很少再次继发转移或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肌瘤 病理学 临床 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原发性髓外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被引量:4
11
作者 向锦 刘大伟 +1 位作者 张玉 吴秋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43-846,共4页
【目的】探讨鼻咽髓外孤立性浆细胞瘤(EMP)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以及其与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对15例鼻咽EMP进行临床分析、病理检验、随访观察、EBERS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15例鼻咽EMP,男性患者9例,... 【目的】探讨鼻咽髓外孤立性浆细胞瘤(EMP)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以及其与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对15例鼻咽EMP进行临床分析、病理检验、随访观察、EBERS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15例鼻咽EMP,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6例,男女比1.5∶1;中位年龄47岁。影像学资料显示鼻咽黏膜隆起、结节或肿块,未有其它骨组织病变;病理组织学形态呈现不同分化程度的浆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单克隆性,并表达B细胞及浆细胞抗原特性,EBERS原位杂交除1例阳性外,其余14例均阴性。【结论】EMP是一种少见的恶性浆细胞肿瘤,它主要发生在头颈部,以上呼吸道尤其是鼻咽部多发,其确诊须综合影像学、实验室检验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呈单克隆性浆细胞特点;EMP对放射治疗比较敏感,但约13%的病例可发展为多发性骨髓瘤,须长期密切随访监测病情的发展;EB病毒在EMP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 浆细胞瘤 骨髓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肌上皮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EB病毒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向锦 符珈 +1 位作者 卢佳斌 吴秋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5-268,273,共5页
【目的】分析鼻咽肌上皮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以及其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对12例鼻咽肌上皮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及随访观察,EBERS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12例鼻咽肌上皮细胞癌患者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5例,男女... 【目的】分析鼻咽肌上皮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以及其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对12例鼻咽肌上皮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及随访观察,EBERS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12例鼻咽肌上皮细胞癌患者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5例,男女比1.4:1;年龄24~65岁,中位年龄46岁。影像学资料都显示鼻咽部有明显的结节状肿物,肌上皮细胞的标记:S-100、SMA、P63、CK14及上皮标记:CK、CKL、CKH在12例肌上皮细胞癌中表达有差异,但是所有的肌上皮细胞癌恒定表达至少一项肌上皮细胞和上皮细胞标记。12例鼻咽肌上皮细胞癌EBERS原位杂交结果均为阴性。【讨论】肌上皮细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发生在鼻咽部极少见,其病理形态虽然复杂多变,但也有其特征性的形态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及EBERS原位杂交有助于其诊断,在治疗上采用手术切除的基础上进行联合放射及化学治疗将有效地控制肿瘤的复发及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肌上皮细胞癌 EB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疗效分析
13
作者 陈艳峰 欧阳电 +3 位作者 罗容珍 张诠 陈文宽 陈福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分析影响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因素,并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03年间34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形态学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研究,并分析嗅神... 【目的】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分析影响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因素,并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03年间34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形态学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研究,并分析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病理组织学特点是瘤细胞呈小圆形或卵圆形,排列成大小不等的片状或条索状,6例可见典型的菊形团结构,28例行免疫组化染色:NSE24例表达阳性(24/28,阳性率93%),CgA11例阳性表达(11/14,阳性率78%),Syn8例阳性表达(8/14,阳性率57%),S-1005例表达阳性,3例表达弱阳性(8/28,阳性率21%),NF4例阳性表达,(4/9,阳性率44%),Vimentin8例表达阳性(8/17,阳性率47%),CK、LCA均为阴性。本组患者5年总累积生存率为34%。Kadish临床分期A期2例,5年生存率为100%;B期14例,5年生存率为39%;C期18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14%,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手术6例,5年累积生存率为50%;单纯放疗6例,5年累积生存率33%;单纯化疗4例,5年累积生存率0%;手术联合放疗和(或)化疗10例,5年生存率50%,放疗联合化疗8例,5年生存率0%,经统计学分析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生存率差别有意义(P<0.05)。【结论】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尤其是NSE、CgA、Syn、S-100、Vimentin、CK、LCA检测对嗅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是较优的治疗模式。预后与临床分期、治疗方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神经母细胞瘤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i-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8
14
作者 黄小杏 陈杰伟 +4 位作者 李梅 曹云 侯景辉 吴秋良 罗容珍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62-866,共5页
【目的】探讨多梳基因家族成员Bmi-1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mi-1蛋白在12例正常卵巢、20例卵巢囊腺瘤、28例卵巢交界性肿瘤和124例卵巢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检测结... 【目的】探讨多梳基因家族成员Bmi-1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mi-1蛋白在12例正常卵巢、20例卵巢囊腺瘤、28例卵巢交界性肿瘤和124例卵巢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分别有1/20(5.0%)的卵巢良性囊腺瘤、4/28(14.3%)的交界性肿瘤和49/124(39.5%)的卵巢癌出现Bmi-1蛋白过表达,而12例正常卵巢组织均未见Bmi-1过表达;而且Bmi-1蛋白过表达与本组卵巢癌的临床FIGO分期,pT分期,pN分期以及组织学Silverberg分级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mi-1蛋白高表达卵巢癌患者生存时间明显低于低表达组(104.0月:50.3月,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1表达是影响卵巢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06)。【结论】Bmi-1蛋白过度表达与卵巢癌的发展,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是卵巢癌患者独立的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BMI-1 免疫组织化学 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ZH2基因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8
15
作者 饶志跃 杨国奋 +3 位作者 蔡木炎 邓海霞 廖奕佶 谢丹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1321-1325,共5页
目的:探讨EZH2基因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运用EZH2小干扰RNA(siRNA)转染卵巢癌OVCAR-3细胞株,Western blot方法分析OVCAR-3细胞中EZH2的蛋白表达;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水平,... 目的:探讨EZH2基因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运用EZH2小干扰RNA(siRNA)转染卵巢癌OVCAR-3细胞株,Western blot方法分析OVCAR-3细胞中EZH2的蛋白表达;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水平,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另外,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EZH2在卵巢癌组织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EZH2 siRNA能明显降低OVCAR-3细胞的EZH2蛋白表达,井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P=0.032);转染EZH2 siRNA的OVCAR-3穿膜细胞数,在侵袭实验中,siEZH2组为29.3±5,与对照组(51±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在迁移实验中,siEZH2组的迁移细胞数为51.6±7.7,显著低于对照组(72.3±11.7,P=0.036)。RT-PCR检测发现,卵巢癌组织中的EZH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在免疫组化实验中,61.0%的卵巢癌组织呈EZH2蛋白高表达,而且与卵巢癌的T分期、N分期以及FIGO分期显著正相关(P<0.05)。另外,单变量生存分析发现EZH2高表达与卵巢癌患者短生存期密切相关(P=0.007);多变量分析显示EZH2是卵巢癌的独立预后参数(P=0.047)。结论:EZH2在卵巢癌的发生与进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EZH2高表达是卵巢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分子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EZH2 RNA干扰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毛根鞘癌1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朱重梅 黄丽云 吴秋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6-279,共4页
【目的】探讨外毛根鞘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与其他皮肤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确诊的外毛根鞘癌14例,整理一般临床资料,系统观察大体标本和镜下病理形态学特征。【结果】14例外毛根鞘癌发病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5.5岁),... 【目的】探讨外毛根鞘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与其他皮肤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确诊的外毛根鞘癌14例,整理一般临床资料,系统观察大体标本和镜下病理形态学特征。【结果】14例外毛根鞘癌发病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5.5岁),男女比例4:10,发病部位均位于头颈部。大体上绝大部分为孤立性、分叶状、较大的外生性团块,仅1例为囊性肿物;镜下见癌细胞胞浆丰富、嗜酸性或透亮、无细胞间桥,具有不伴颗粒层的突然角化等病理形态学特征。【结论】外毛根鞘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需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等恶性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毛根鞘癌 增生性外毛根鞘肿瘤 鳞状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状纤维染色在鉴别子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与其伴间质浸润诊断中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丽红 王随境 +3 位作者 阳霞 廖华东 张新科 陈杰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4-726,共3页
目的探讨网状纤维染色在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是否伴有间质浸润鉴别诊断中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存档的23例HSIL和64例HSIL可疑间质浸润的石蜡组织标本,... 目的探讨网状纤维染色在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是否伴有间质浸润鉴别诊断中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存档的23例HSIL和64例HSIL可疑间质浸润的石蜡组织标本,行HE和网状纤维染色,对HSIL及可疑间质浸润区域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网状纤维染色在HSIL是否伴有间质浸润鉴别诊断中的效能。结果23例HSIL均能通过网状纤维染色得到证实;由两位医师分别对64例HSIL可疑间质浸润病灶进行回顾性诊断分析,其中确定为HSIL的例数分别为30例和29例,找到间质浸润证据的例数分别为34例和35例,两位医师诊断结果一致性极高(Kappa=0.969,P<0.001),提示网状纤维染色可辅助诊断可疑间质浸润的HSIL病例。结论对HSIL可疑间质浸润的病灶进行网状纤维染色,有助于HSIL伴有间质浸润的准确识别,指导子宫颈病变临床管理策略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鳞状上皮内病变 间质浸润 网状纤维 基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联合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18
作者 官燕飞 陈健锋 +5 位作者 袁斌 刘君 陈昂 袁春雷 童辉纯 陈志强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15-1619,共5页
目的观察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CYFRA21-1)单独或联合检测在肺部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肺部良性病变患者(良性组)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SCLC,恶性组)中阳性率及诊断NSCLC病变效能的差异,初步评估两项指标单独或... 目的观察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CYFRA21-1)单独或联合检测在肺部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肺部良性病变患者(良性组)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SCLC,恶性组)中阳性率及诊断NSCLC病变效能的差异,初步评估两项指标单独或联合检测在NSCLC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回顾并随机选取172例肺部健康体检者、156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118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三组患者CTC及CYFRA21-1水平。比较CTC、CYFRA21-1单独或联合检测在三组的阳性率差异及诊断NSCLC的效能差异;综合评估CTC、CYFRA21-1单独或联合诊断NSCLC的价值。结果①CTC、CYFRA21-1单独或联合检测在肺部健康组、良性组与恶性组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率均在恶性组中最高。②CTC检测阳性率在恶性组的各TNM分期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8,P=0.03),CTC的阳性率随着分期的增加而增加,在Ⅳ期中最高。③CTC、CYFRA21-1单独或联合检测诊断NSCLC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灵敏度最高的是联合检测,与CTC、CYFRA21-1的单独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特异度最高的是CTC检测,与CYFRA21-1、联合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符合率最高的是CTC检测法,与CYFRA21-1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阳性预测值最高的是CTC检测,与CYFRA21-1、联合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阴性预测值最高的是联合检测,与CYFRA21-1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2)。约登指数最大的是联合检测(约登指数等于0.864 5)。CTC与CYFRA21-1联合检测表现出了较佳的综合性能,其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4.07%、92.38%、92.83%、81.62%、97.74%。结论CTC、CYFRA21-1单独或联合检测均有助于NSCLC的筛查,与单独检测比较,联合检测有效提高了诊断NSCLC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同时特异度、符合率和阳性预测值也维持在较高水平,表现出了较好的综合性能,建议在临床诊疗中进行联合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肿瘤细胞 细胞角蛋白19片段 非小细胞肺癌 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派杰氏病4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杨名添 龙浩 +2 位作者 何洁华 王曦 谢泽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31-133,137,共4页
目的:研究分析乳腺派杰氏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5例经病理诊断的乳腺派杰氏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中有乳头和/或乳晕区糜烂、出血等湿疹样表现者40例(其中伴乳头下方肿块11例);单纯表现为乳... 目的:研究分析乳腺派杰氏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5例经病理诊断的乳腺派杰氏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中有乳头和/或乳晕区糜烂、出血等湿疹样表现者40例(其中伴乳头下方肿块11例);单纯表现为乳头下肿块5例;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13例。本组25例作根治术,20例作改良根治术。派杰氏病不伴深部肿块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5%和78.6%,而伴有深部肿块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53.8%和36.4%,两者的5年和10年的生存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其P值分别为<0.01和<0.05);无乳头下方浸润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8.9%,而有乳头下方浸润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69.6%和43.8%,前者亦优于后者(P<0.05);腋窝淋巴结阴性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0%和76.5%,而阳性者则分别为50.0%和25.0%,前者同样优于后者(P<0.05)。结论:乳腺派杰氏病多数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凡有湿疹样表现者均要考虑本病的可能性;本病预后的关键在于早期治疗。不伴深部肿块、没有深部浸润和腋淋巴结阴性者的手术治疗有很好效果,伴有肿块、有深部浸润和腋淋巴结阳性者的预后差,且均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派杰氏病 乳腺切除导管内癌 浸润性导管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差异表达的MicroRNA的筛选研究 被引量:25
20
作者 黄秀芳 邵建永 +4 位作者 颜黎栩 李晓霞 杜紫明 邓玲 梁小曼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9-73,77,共6页
【目的】应用miRNA芯片技术筛选乳腺癌及癌旁组织差异表达的miRNA,发现与乳腺癌相关的miRNA,为进一步阐明其在乳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打下基础。【方法】收集8例新鲜的乳腺癌及其癌旁组织,抽提总RNA并分离出小RNA进行Cy3荧光标记,将标... 【目的】应用miRNA芯片技术筛选乳腺癌及癌旁组织差异表达的miRNA,发现与乳腺癌相关的miRNA,为进一步阐明其在乳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打下基础。【方法】收集8例新鲜的乳腺癌及其癌旁组织,抽提总RNA并分离出小RNA进行Cy3荧光标记,将标记的小RNA在miRNA芯片上进行杂交反应,应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验证miRNAs芯片结果的可靠性。【结果】对芯片数据进行SAM分析,结果筛选获得16个乳腺癌相关miRNAs,相对于癌旁组织,在乳腺癌组织中9个miRNAs表达上调,7个miRNAs表达下调。其中显著上调的有miR-21,miR-365,显著下调的有miR-497,miR-31。【结论】筛选得到乳腺癌miRNA差异表达谱,其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 乳腺癌 MIRNA芯片 实时定量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