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I3K抑制剂XC302连续给药治疗晚期实体肿瘤的I期临床耐受性试验 被引量:1
1
作者 丁娅 詹靖 +4 位作者 吴跃翰 邹本燕 李志铭 李苏 姜文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4-420,共7页
【目的】确定PI3K抑制剂XC302连续口服给药的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和最大耐受剂量(MTD),评估其耐受性并初步观察XC302治疗晚期实体肿瘤患者的疗效。【方法】常规治疗失败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分别进入4个组别接受XC302每天1次或每天2次口... 【目的】确定PI3K抑制剂XC302连续口服给药的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和最大耐受剂量(MTD),评估其耐受性并初步观察XC302治疗晚期实体肿瘤患者的疗效。【方法】常规治疗失败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分别进入4个组别接受XC302每天1次或每天2次口服治疗,起始剂量为50 mg/d,按"3+3"模式进行剂量递增或根据前一阶段试验结果调整。根据NCI-CTCAE 3.0版毒性评定标准评估不良反应。按RECIST 1.0版标准进疗效评估。【结果】共入组30例晚期肿瘤患者。XC302连续给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23.3%)、血红蛋白下降(30%)、恶心(20%)、谷丙转氨酶(ALT)升高(63.3%)及谷草转氨酶升高(AST)(50%)、碱性磷酸酶升高(ALP)(23.3%)和谷氨酰转肽酶升高(GGT)(26.7%)。DLT为可逆的3度ALT和AST升高。MTD为100 mg每天一次(空腹)及75 mg qd(餐后)。23例患者进行了疗效评价,12例(52.5%)达到稳定(SD)。有1例软组织肉瘤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长达64周。【结论】PI3K抑制剂XC302连续口服给药总体耐受性良好且治疗晚期实体肿瘤有较高的疾病控制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3K抑制剂 临床试验 耐受性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肿瘤坏死因子α的上调参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病理性疼痛 被引量:3
2
作者 白晓晖 邝妙欢 +1 位作者 欧阳汉栋 曹铭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8-462,共5页
【目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脊髓内重要的神经递质,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探讨脊髓内TNFα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性病理性疼痛的关系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包裹HIV糖蛋白g... 【目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脊髓内重要的神经递质,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探讨脊髓内TNFα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性病理性疼痛的关系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包裹HIV糖蛋白gp120建立HIV病理性疼痛模型,采用行为学方法测定大鼠的异常疼痛域值;大鼠建立疼痛模型2周后,采用Western-blot测定脊髓背角区域TNFα浓度;通过蛛网膜下腔导管注射水溶性TNFα受体和胶质细胞炎性因子抑制剂己酮可可碱进行干预处理,用行为学评估其作用。【结果】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包裹gp120后形成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术后3d大鼠左侧开始出现明显的异常疼痛现象,14d左右异常疼痛达到峰值,持续时间大于1个月。大鼠建立疼痛模型后2周,Western-blot结果显示手术侧脊髓背角TNFα水平表达明显上调;鞘内注射水溶性TNFα受体或胶质细胞炎性因子抑制剂己酮可可碱明显减轻异常疼痛的程度。【结论】HIV相关性病理性疼痛发病过程中脊髓水平TNFα释放增加,阻断TNFα的作用能够明显抑制疼痛,提示TNFα可能参与HIV相关性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其具体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HIV相关性疼痛 TNF-α GP1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1年某肿瘤专科医院院内感染情况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黄丽华 刘娇 +4 位作者 彭雪儿 李晨光 朱浩智 李欢 邓创忠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7-703,共7页
【目的】为了解肿瘤医院院感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探讨肿瘤专科医院感染防控重点策略。【方法】通过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获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19~2021年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和趋势卡方检验对指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目的】为了解肿瘤医院院感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探讨肿瘤专科医院感染防控重点策略。【方法】通过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获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19~2021年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和趋势卡方检验对指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2019~2021年该院院感发生率分别为0.80%、0.78%和0.57%,逐年显著下降(P<0.001)。其中以手术部位和呼吸系统感染较常见,两部位占比分别是35.75%和31.08%。革兰阴性菌和真菌是主要病原体。多重耐药菌院感发生率逐年显著上升,从0.08‰上升至0.14‰(P<0.001),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碳青霉烯类肠杆菌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上升明显。三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在3年间无显著差异(P>0.05),仍处较高水平。【结论】2019~2021年该肿瘤专科医院院感情况总体得到改善。呼吸系统和手术部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为主的多重耐药菌及三管相关感染防控是肿瘤专科医院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薄弱环节,应重点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患者 院内感染 多重耐药菌 预防与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锥形束CT研究鼻咽癌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 被引量:18
4
作者 尹文晶 孙颖 +5 位作者 迟峰 方键蓝 郭蕊 林爱华 祁振宇 马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78-682,共5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鼻咽癌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VMAT)分次间和分次内的摆位误差,为制订临床靶区(CTV)外的计划靶区(PTV)边界提供依据。【方法】于2010年10月至2012年1月共17例接受VMAT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前瞻性的纳入研究。...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鼻咽癌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VMAT)分次间和分次内的摆位误差,为制订临床靶区(CTV)外的计划靶区(PTV)边界提供依据。【方法】于2010年10月至2012年1月共17例接受VMAT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前瞻性的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分别于每日常规摆位后、摆位纠正后(校位阈值2 mm)、每周放射治疗后行CBCT并与计划CT匹配,获取分次间及分次内的摆位误差。通过MPTV=2.5Σ+0.7σ(MPTV:PTV边界;Σ:系统误差;σ:随机误差)计算MPTV。【结果】靶区各方向的体位校正前、校正后和分次内的绝对平均误差(mm)分别为1.1~1.2、0.6~0.7和0.4~0.6,相应的Σ为0.9~1.3、0.4~0.5和0.2~0.4,σ为0.7~0.9、0.7和0.5~0.7。分次间和分次内三维(3D)位移随时间逐渐增加且有统计学差异(P=0.004、0.009)。靶区各方向总的MPTV(包括纠正前和分次内误差)为3.4~4.0 mm,纠正后的边界(包括纠正后和分次内误差)为1.7~2.3 mm。【结论】鼻咽癌VMAT放疗计划设计时应采用VMAT照射技术相关的MPTV。摆位误差随着治疗时间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断层扫描 摆位误差 计划靶区 鼻咽癌 容积旋转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DG PET/CT评估乳腺癌治疗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伟光 王国慧 +1 位作者 张卫东 樊卫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讨FDG PET/CT全身显像评估乳腺癌治疗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12月87例乳腺癌治疗后患者FDG PET/CT报告,与同期传统影像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根据病历记录、病理结果及临床随访确定两组的最终结... 【目的】探讨FDG PET/CT全身显像评估乳腺癌治疗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12月87例乳腺癌治疗后患者FDG PET/CT报告,与同期传统影像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根据病历记录、病理结果及临床随访确定两组的最终结果,计算FDG PET/CT显像与传统影像两组评估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特异性、灵敏度、阳性预测值(PPV)与阴性预测值(NPV)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各选取10例良性淋巴结与转移淋巴结患者,计算两组淋巴结SUVmax均值并进行分析。【结果】FDG PET/CT显像评估乳腺癌治疗后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PPV与NPV分别为90.8%、94.6%、88.0%,85.4%、95.7%,传统影像分别为79.3%、73.0%、84.0%、77.1%、80.8%,两组准确性、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转移淋巴结SUVmax均值为8.28±3.6,良性淋巴结SUVmax均值为4.58±1.9,两组差异较大,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影像技术比较,FDG PET/CT能更准确评估乳腺癌治疗后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治疗 淋巴结转移 FDG PET CT CT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铂类治疗中国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1
6
作者 丁娅 郭轶群 +5 位作者 李婧婧 彭瑞清 文习之 李丹丹 张星 张晓实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83-688,共6页
【目的】评价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铂类方案治疗中国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38例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接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100 mg/(m2·d),第1天、第8天,每21天为一个周期]联合铂类药物方案化疗,至少2个... 【目的】评价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铂类方案治疗中国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38例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接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100 mg/(m2·d),第1天、第8天,每21天为一个周期]联合铂类药物方案化疗,至少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38例患者平均接受3.3(1-20)个周期治疗,客观有效率为13.8%(初治与复治患者分别为20.0%和7.1%),疾病控制率为75.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0(1.0-25.0)月,总生存期(OS)是9.0(1.0-27.0)月。初治与复治患者PFS、OS无显著性差异。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57.9%)、胃肠道反应(44.7%)及脱发(100.0%)。3/4度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21.1%)及胃肠道反应(2.6%)。【结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疗效确切,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铂类 黑色素瘤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8例低危型宫颈癌患者的辅助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孙菲 李艳芳 +1 位作者 刘继红 熊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1-405,共5页
目的:探讨辅助化疗对低危型(指不具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组织受累、手术切缘阳性、原发肿瘤大(&gt;4 cm)、宫颈间质深层浸润以及淋巴脉管浸润)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8例低危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 目的:探讨辅助化疗对低危型(指不具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组织受累、手术切缘阳性、原发肿瘤大(&gt;4 cm)、宫颈间质深层浸润以及淋巴脉管浸润)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8例低危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辅助化疗的指征及其与复发和生存的关系。结果20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73个月,总复发率为4.8%,5年总生存率为96.0%。69例术后接受了方案为Taxol+Cisplatin的辅助化疗,中位疗程数2.5疗程(2~4疗程)。组织学Ⅲ级的患者接受辅助化疗的比例为50/114,Ⅰ~Ⅱ级者为19/9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组织学分级与是否接受了辅助化疗显著相关(P&lt;0.001)。114例组织学Ⅲ级的患者中,辅助化疗组复发率为4.0%,5年总生存率97.0%,而未接受辅助化疗组复发率为4.7%,5年总生存率95.0%,两组复发率及5年总生存率无显著差异(all, P&gt;0.05)。208例患者中肿瘤≤2 cm的患者复发率为1.1%,5年总生存率100%,而肿瘤&gt;2 cm的患者复发率为7.5%,5年总生存率为93.0%,肿瘤大小与患者复发率、5年总生存率显著相关(P=0.034,P=0.042)。139例仅接受了手术治疗的患者中,组织学分级、年龄、FIGO分期、大体类型、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与复发和5年生存率均无显著相关(all, P&gt;0.05)。结论宫颈癌的组织学分级作为低危型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的指征依据不足,术后根据组织学分级给予的辅助化疗亦无益于减少复发或改善远期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化疗 组织学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Unet网络的鼻咽癌放疗危及器官自动分割方法 被引量:16
8
作者 杨鑫 李学妍 +3 位作者 张晓婷 宋凡 黄思娟 夏云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79-1586,共8页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危及器官(OARs)的自动分割的准确性。方法在自动分割模型研究中,经CT扫描和医生手动分割后,选取147例鼻咽癌患者的CT图像及其对应勾画的OARs结构,并对其进行完全随机化分组,分成训练集(115例)、验证集(12例)...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危及器官(OARs)的自动分割的准确性。方法在自动分割模型研究中,经CT扫描和医生手动分割后,选取147例鼻咽癌患者的CT图像及其对应勾画的OARs结构,并对其进行完全随机化分组,分成训练集(115例)、验证集(12例)、测试集(20例)。采用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对CT图像进行预处理。利用端到端训练提高建模效率,实现一种基于三维Unet的改进网络(AUnet),将器官大小作为先验知识引入卷积核大小设计中,使网络能自适应地提取不同大小器官的特征,从而提高模型的性能。比较自动与手动分割的DSC(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系数和豪斯多夫(HD)距离以验证AUnet网络的有效性。结果测试集的平均DSC和HD分别为0.86±0.02和4.0±2.0 mm。除视神经、视交叉外,AUnet与手动分割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引入自适应机制后,AUnet能较为准确地实现基于CT图像对鼻咽癌的危及器官的自动分割,临床应用中可大幅度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及分割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自动分割 CT图像 Unet网络 AU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α/β体外增敏替莫唑胺对MGMT阳性胶质瘤干细胞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沈冬 仇志坤 +2 位作者 陈银生 陈芙蓉 陈忠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68-372,共5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是否能增加替莫唑胺(TMZ)对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阳性胶质瘤干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悬浮克隆球形成法"对常规培养条件下MGMT阴性表达的胶质瘤细胞株U251、SKMG-4进行诱... 【目的】探讨干扰素是否能增加替莫唑胺(TMZ)对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阳性胶质瘤干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悬浮克隆球形成法"对常规培养条件下MGMT阴性表达的胶质瘤细胞株U251、SKMG-4进行诱导,获得MGMT阳性的胶质瘤干细胞U251G、SKMG-4G;应用CCK-8法检测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联合替莫唑胺对MGMT阳性胶质瘤干细胞的杀伤效应;分别应用逆转录PCR(RT-PCR)、Western-blot检测干扰素-α/β作用后,MGMT阳性胶质瘤干细胞MGMT、NF-κB表达的变化。【结果】应用悬浮克隆球形成法,成功将U251、SKMG-4诱导为具有干细胞特征的胶质瘤干细胞U251G、SKMG-4G,Western-blot检测显示胶质瘤干细胞中MGMT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对MGMT阳性胶质瘤干细胞生长抑制实验显示,干扰素-α/β作用后提高了替莫唑胺的化疗敏感性,杀伤效应显著增强;RT-PCR、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干扰素-α/β作用后,MGMT阳性胶质瘤干细胞NF-κB、MGMT在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均明显降低。【结论】对于MGMT阳性的胶质瘤干细胞,干扰素-α/β能够显著增加替莫唑胺的抗肿瘤效应,其机制可能是干扰素-α/β干预后,下调NF-KB的表达,从而降低了MGMT的转录表达,逆转替莫唑胺的化疗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MT 胶质瘤干细胞 替莫唑胺 干扰素-α/β 化疗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宫颈小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庄圆 李俊东 +3 位作者 云径平 侯景辉 朱安娜 徐漫漫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9-393,共5页
【目的】探讨宫颈小细胞癌(SC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6年至2008年宫颈癌病例4075例,25例为宫颈小细胞癌,其中临床病理资料完整者24例。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年龄、症状、疾病FIGO分期、肿瘤大... 【目的】探讨宫颈小细胞癌(SC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6年至2008年宫颈癌病例4075例,25例为宫颈小细胞癌,其中临床病理资料完整者24例。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年龄、症状、疾病FIGO分期、肿瘤大小、治疗方案及预后。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宫颈小细胞中CK、EMA、NSE、Syn、CgA、CD56、TTF-1和S100的表达,并分析其特征。【结果】24例病例的中位年龄为44.8岁。中位生存时间为初次确诊后19.2月。病理资料显示18例为单纯宫颈小细胞癌,6例为宫颈小细胞癌合并其他类型宫颈恶性肿瘤。此24例SCCC免疫组化显示:NSE100.0%,Syn95.8%,CD5666.7%,CgA79.2%,TTF-137.5%,EMA83.3%,CK66.7%及S1008.3%。【结论】SCCC为宫颈上皮恶性肿瘤罕见的一种类型,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其他方法治疗。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显示:NSE、Syn、CD56及CgA的联合检测有提高病理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恶性肿瘤 小细胞癌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受体4对肝癌细胞增殖转移的影响及预后 被引量:3
11
作者 严俨 张红英 +5 位作者 潘家浩 王冬音 周晓爽 元云飞 曾维安 陈东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69-680,共12页
【目的】探讨多巴胺受体4(DRD4)在肝细胞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情况与肝癌术后患者预后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和预后意义;探讨DRD4激动剂PD-168077以及阻滞剂L-745870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 【目的】探讨多巴胺受体4(DRD4)在肝细胞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情况与肝癌术后患者预后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和预后意义;探讨DRD4激动剂PD-168077以及阻滞剂L-745870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免疫组化以及实时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肝癌以及癌旁组织DRD4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并分析DRD4表达的预后意义;采用Cell Counting Kit 8(CCK8)和Transwell实验检测PD-168077以及L-745870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作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信号通路蛋白,并使用通路抑制剂验证。【结果】在196例肝癌组织中有85例(43.4%)有DRD4蛋白高表达,在74对肝癌以及非癌组织中,非癌组织的DRD4 mRNA高表达,非肝癌细胞株Miha表达较肝癌细胞系高;DRD4高表达患者包括无复发生存期(RFS)和总生存期(OS)较长,并且DRD4是肝癌切除术后患者R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PD-168077显著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而1 nmol/L浓度的L-745870能显著增强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P<0.05);PD-168077抑制ERK蛋白的磷酸化,而L-745870则可促进ERK蛋白的磷酸化,ERK抑制剂PD98059可以逆转L-745870的作用。【结论】DRD4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好,有可能成为预测肝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DRD4可能成为肝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受体4 肝细胞癌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突变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小延 刘小云 +3 位作者 古家美 黄永诗 王芳 汤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3-612,共10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突变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PDGFRA基因的突变状况、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为生物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GIST...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突变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PDGFRA基因的突变状况、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为生物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GIST,且原发肿瘤组织通过Sanger测序证实存在PDGFRA基因12或18号外显子突变的40例患者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检测GIST中CD117、CD34、DOG-1及Ki-67表达情况。收集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资料,回顾性分析影响PDGFRA突变型GIST患者D842V突变组与非D842V突变组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40例PDGFRA突变型GIST患者中,外显子18突变最常见,有39例(97.5%,39/40)。肿瘤位于胃部34例(85.0%,34/40),32例(80%,32/40)为梭形细胞型,肿瘤最大径以≥5 cm,<10 cm为主(42.5%,17/40),核分裂象以≤5个/50HPF为主(75.0%,30/40),NIH分级以高危为主(37.5%,15/40)。CD117和DOG1的表达与PDGFRA基因突变无相关性,不建议作为预测疾病基因突变的指标。D842V与非D842V突变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性别患者的临床病例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rank分析结果显示,D842V与非D842V突变组患者的RFS及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GFRA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危险程度和核分裂象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DGFRA基因突变病例中D842V突变最常见,PDGFRA-D842V突变与非D842V突变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基本相同。考虑PDGFRA第18外显子D842V原发耐药突变,而D842V突变GIST可以从Avapritinib治疗中获益,因此靶向药物治疗前应检测基因突变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 D842V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胸腹壁转移瘤 被引量:1
13
作者 黎建军 徐国良 +3 位作者 古模发 罗广裕 单宏波 张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6期175-177,共3页
[目的]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胸腹壁转移瘤的疗效。[方法]从2001年9月至2003年9月确诊的各种类型的胸腹壁转移瘤11例,接受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HIFU治疗中行实时超声监测。HIFU前后行B超、CT评价其疗效。[结果]结直肠癌及肺癌转... [目的]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胸腹壁转移瘤的疗效。[方法]从2001年9月至2003年9月确诊的各种类型的胸腹壁转移瘤11例,接受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HIFU治疗中行实时超声监测。HIFU前后行B超、CT评价其疗效。[结果]结直肠癌及肺癌转移瘤9例HIFU治疗后回声增强,随访肿物不同程度缩小,5例治疗后3月肿物消失。2例腹壁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及脂肪肉瘤转移瘤则疗效欠佳。[结论]HIFU胸腹壁转移瘤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作为某些实性低回声胸腹壁转移瘤综合治疗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聚焦超声 超声治疗 肿瘤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乳腺导管癌进展后生存时间的Cox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妮 彭康强 +4 位作者 周露茜 吕宁 黄职妹 吴沛宏 伍尧泮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4-151,共8页
【目的】评估通过不同预后因子预测乳腺导管癌患者转移后生存时间的可行性。【方法】1990年至2005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诊的乳腺导管癌患者,在过去20余年随访中证实发生转移者入组回顾性研究。按不同的临床预测因子分组,记录中位... 【目的】评估通过不同预后因子预测乳腺导管癌患者转移后生存时间的可行性。【方法】1990年至2005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诊的乳腺导管癌患者,在过去20余年随访中证实发生转移者入组回顾性研究。按不同的临床预测因子分组,记录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中位进展后生存时间(POS)及中位总生存时间(OS),评估通过初诊信息、PFS及转移位点3方面信息推测一个乳腺导管癌患者的POS的可能性。【结果】1 050个入组患者,中位PFS为39个月,中位POS为29个月,中位OS为67个月。肿瘤初诊情况包括病人特征(年龄、月经)、肿瘤特点(大小、核分级、分子亚型、激素受体、Her2受体、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初诊肿瘤治疗方案可导致中位PFS/POS/OS不同。2000-2005年就诊的患者其中位POS长于其他时间(P=0.000),但中位PFS与OS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PFS亚组和进展情况亚组(局部复发及转移位点)的患者的中位POS明显不同(P<0.000),故我们认为可通过患者的PFS及进展情况推测患者的进展后生存时间,进而推断总生存时间。【结论】POS与PFS及转移位点密相关。结合初诊信息(肿瘤大小、核分级、淋巴结转移及初诊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可帮助临床医生推断患者准确POS区间,选择最为适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癌 预测 无进展生存时间 进展后生存时间 总生存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hMLH1基因甲基化与肝癌切除术后辅助性TACE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俊 郑列 +4 位作者 王莉 汪建平 李锦清 张昌卿 元云飞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4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MLH1基因甲基化与肝癌切除术后辅助性TACE疗效的关系。[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57例行肝切除术及术后辅助性TACE治疗患者的肝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MLH1基因的甲基化状况,并对所有患者行术后生存分析。...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MLH1基因甲基化与肝癌切除术后辅助性TACE疗效的关系。[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57例行肝切除术及术后辅助性TACE治疗患者的肝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MLH1基因的甲基化状况,并对所有患者行术后生存分析。[结果]肝细胞癌组织中hMLH1基因甲基化率显著高于相应癌旁组织28.1%vs 5.3%(P<0.05)。hMLH1基因过甲基化阳性组患者与阴性组患者术后1年和2年生存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MLH1基因过甲基化是肝细胞癌发病的重要机制。hMLH1基因与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辅助性TACE疗效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LH1基因 DNA过甲基化 肝细胞癌 辅助性T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充型动态楔形板楔形因子的校正方法及跳数计算
16
作者 黄思娟 陈立新 +4 位作者 曹午飞 孙文钊 陈阿龙 刘伯基 王彬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0-263,共4页
目的研究瓦里安扩充型动态楔形板楔形因子计算修正方法,比较楔形野中心点处手工和治疗计划系统计算结果相对测量结果的剂量/跳数差异。方法对于瓦里安直线加速器的6 MV、10 MV光子线,使用指形电离室测量水下10 cm处不同动态楔形野的楔... 目的研究瓦里安扩充型动态楔形板楔形因子计算修正方法,比较楔形野中心点处手工和治疗计划系统计算结果相对测量结果的剂量/跳数差异。方法对于瓦里安直线加速器的6 MV、10 MV光子线,使用指形电离室测量水下10 cm处不同动态楔形野的楔形因子及射野中心点的剂量,采用治疗计划系统计算相应射野的剂量/跳数。使用加速器输出分割模型手工计算射野的楔形因子,并采用常数因子修正手工计算结果。对手工计算、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和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三种方法下常规二维治疗计划下动态楔形野的楔形因子和射野中心点跳数的误差。结果以测量结果为标准,校正后,手工计算的楔形因子误差明显减小。其中,6 MV光子线下,60°楔形角下对称野最大相对误差由4.2%减小到1.3%,非对称野最大相对误差由-4.7%减小到-1.8%。10 MV所有楔形野相对误差由最大-3.0%降低到1.1%。手工计算跳数与测量结果对比,对称野相应射野跳数计算相对误差在2%以内,但部分非对称野最大相对误差超过5%。比较治疗计划系统计算结果与测量结果,其最大相对误差小于1.5%。结论使用常数因子可以有效减小输出分割模型计算楔形因子的误差。对于常规二维治疗计划楔形野的跳数计算来说,校正后对称野射野中心点的计算结果符合临床治疗要求,但对于射野边缘与等中心最短距离小于4 cm的非对称野来说,需要使用相应的非对称射野处方剂量计算方法,或者采用测量方法或利用治疗计划系统计算相应的射野跳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充型动态楔形板 楔形因子 校正 跳数 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经肝胆道引流联合全身静脉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
17
作者 王国宝 范卫君 +2 位作者 林旭滨 陈晓勤 吕跃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6-330,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CD)联合全身静脉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中晚期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所有患者先进行PTCD解除胆道梗阻症状,待血清胆红素指标明显改善后,12例采...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CD)联合全身静脉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中晚期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所有患者先进行PTCD解除胆道梗阻症状,待血清胆红素指标明显改善后,12例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全身化疗,11例采用吉西他滨联合草酸铂全身化疗。分析PTCD疗效、化疗有效率、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结果】血清总胆红素由PTCD术前(157±11)μmol/L降至术后(35±4)μmol/L(P<0.001);化疗后部分缓解6例,稳定6例,进展11例,化疗有效率为26.1%;总临床受益反应为60.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5.2个月;中位生存期为8.2个月;GP与GEMOX方案组化疗有效率、无进展生存期、中位生存期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不良反应中骨髓抑制的总发生率为78.3%,消化道反应为69.6%,肝、肾功能损害及外周神经毒性均为Ⅰ、Ⅱ度,无化疗相关的死亡。【结论】经皮经肝胆道引流联合全身静脉化疗是中晚期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梗阻性黄疸 经皮经肝胆道引流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中颞叶勾画方式的推荐 被引量:5
18
作者 余孝丽 张广顺 +2 位作者 陈默 郭颖 孙颖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27-632,共6页
【目的】推荐一种适用于接受适形调强放疗(IMRT)的鼻咽癌患者颞叶的勾画方式和图谱,以利于多中心的剂量学比较。【方法】通过系统阅读关于颞叶放疗损伤的文献,收集了不同单位颞叶的勾画方法。将2004年11月至2006年11月共21例接受IMRT治... 【目的】推荐一种适用于接受适形调强放疗(IMRT)的鼻咽癌患者颞叶的勾画方式和图谱,以利于多中心的剂量学比较。【方法】通过系统阅读关于颞叶放疗损伤的文献,收集了不同单位颞叶的勾画方法。将2004年11月至2006年11月共21例接受IMRT治疗并且通过核磁共振(MRI)诊断为具有单侧放射性颞叶坏死(TLN)的鼻咽癌患者纳入研究。比较了颞叶不同勾画方式得出的剂量体积参数,颞叶体积,最大剂量(D max),D1(1%颞叶体积所接受的剂量),D2,D1PRV(1%颞叶PRV所接受的剂量)。【结果】颞叶不同的勾画方法具有不同的剂量体积参数值(P<0.05);鼻咽癌IMRT治疗中放射性TLN发生最常见部位为颞下回和/或颞中回前内侧,常累及海马或海马旁回。本文推荐颞叶勾画应该包括海马及海马旁回,不包括脑岛及基底节。另外,本文还提供了一套基于CT-MRI融合图像的颞叶勾画范围的图谱。【结论】推荐的基于解剖学和放疗损伤部位的颞叶勾画方式,能减少不同中心关于颞叶勾画的差异,从而有利于不同中心关于剂量和副作用的相关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谱 鼻咽癌 IMRT 颞叶 勾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YAP1可抑制鼻咽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 被引量:9
19
作者 周雅青 杨蓉 马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6-291,共6页
目的探究沉默Yes相关蛋白1(YAP1)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YAP1在鼻咽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在鼻咽癌细胞S26和S18中转染3条合成的小干扰RNA:si-NC, siYAP1#1和si-YAP1#2... 目的探究沉默Yes相关蛋白1(YAP1)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YAP1在鼻咽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在鼻咽癌细胞S26和S18中转染3条合成的小干扰RNA:si-NC, siYAP1#1和si-YAP1#2,以转染阴性对照si-NC的细胞作为对照组,转染si-YAP1#1和si-YAP1#2的细胞作为实验组,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的干扰效率;通过细胞计数、平板克隆形成等方法评估转染si-YAP1#1和si-YAP1#2后的实验组和转染si-NC的对照组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用划痕和Transwell方法分析各组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c-myc、上皮性钙黏蛋白(E-cadherin)、神经性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等与细胞增殖和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YAP1在鼻咽癌细胞系中高表达;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si-YAP1#1和siYAP1#2的实验组细胞中YAP1的mRNA及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生长计数、平板克隆、划痕及Transwell等实验结果均显示转染si-YAP1#1和si-YAP1#2的实验组细胞的生长和克隆能力、划痕愈合能力及侵袭能力较阴性对照组细胞明显下降(P<0.01);且相较阴性对照组,实验组细胞中c-myc、N-cadherin和Vimentin等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E-cadherin的表达量增加。结论 YAP1在鼻咽癌细胞系中高表达,在鼻咽癌细胞中利用siRNA靶向敲低YAP1的表达后可以抑制鼻咽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提示YAP1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鼻咽癌临床治疗干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s相关蛋白1 鼻咽癌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旁阻滞可改善肺癌切除术患者的预后 被引量:3
20
作者 麦冬梅 饶艳 +4 位作者 陈东泰 李强 何雯 曾维安 邢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26-1531,共6页
目的 探索胸椎旁阻滞(TPVB)对肺癌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中心2017年1月-2018年5月接受单纯全身麻醉(GA)或全身麻醉联合TPVB(TPVB+GA)下肺癌切除术的初治肺癌患者,并通过对基线特征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最终以1∶2分别纳入47例T... 目的 探索胸椎旁阻滞(TPVB)对肺癌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中心2017年1月-2018年5月接受单纯全身麻醉(GA)或全身麻醉联合TPVB(TPVB+GA)下肺癌切除术的初治肺癌患者,并通过对基线特征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最终以1∶2分别纳入47例TPVB+GA行肺癌切除术的患者和94例GA行肺癌切除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胸椎旁阻滞对肺癌切除术患者5年总生存时间(OS)、无复发生存时间(PFS)、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等的影响。结果 生存分析显示TPVB+GA组患者PFS较GA组显著延长(log-rank P=0.034),其中TPVB+GA组优势比OR 0.45(95%CI,0.33-0.89);进一步对各临床参数作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再次验证了上述结果,TPVB是肺癌手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2,OR=0.33,95%CI,0.16-0.66)。Cox回归生存分析还发现术中瑞芬太尼使用剂量较低与肺癌患者预后较好有显著相关(P=0.017,OR=0.47,95%CI,0.25-0.87),卡方检验则表明TPVB明显降低术中瑞芬太尼剂量。结论 胸椎旁阻滞可延长肺癌切除术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阻滞 肺癌切除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