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疫球蛋白G在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抗体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浩勇 梁培育 +2 位作者 朱孝峰 郑克立 戴宇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68-1073,共6页
目的:研究免疫球蛋白G在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以及其抗体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效应。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6例临床膀胱癌组织和11例正常膀胱黏膜中以及T24和BIU-87细胞中IgG蛋白表达;对体外培养的膀胱癌细胞系T24和BIU-87采用Western bl... 目的:研究免疫球蛋白G在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以及其抗体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效应。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6例临床膀胱癌组织和11例正常膀胱黏膜中以及T24和BIU-87细胞中IgG蛋白表达;对体外培养的膀胱癌细胞系T24和BIU-87采用Western blotting、ELISA法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IgG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法和RT-PCR检测IgG1 mRNA的表达,MTT法检测羊抗人IgG抗体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的影响,FCM检测羊抗人IgG抗体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效应。结果:免疫组化显示临床膀胱癌组织中IgG表达率为91.1%(51/56),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细胞IgG的表达为45.4%(5/11);T24和BIU-87细胞浆中IgG明显阳性表达。RT-PCR和原位杂交显示IgG mRNA在T24和BIU-87细胞中明显表达。Western blotting显示T24和BIU-87细胞中均有IgG表达。FCM则表明IgG蛋白主要在细胞质内表达,细胞膜上则小部分表达。ELISA法未能在T24和BIU-87细胞培养液的上清液中检测到IgG。MTT显示羊IgG和羊抗人IgG抗体在25mg/L时对T24和BIU-87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4.73±3.73)%、(24.98±3.81)%和(5.36±1.53)%、(22.70±3.72)%,(P<0.05)。FCM显示羊IgG和羊抗人IgG抗体在25mg/L时对T24和BIU-87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2.3%、20.7%和1.3%、15.3%。结论:膀胱癌细胞能够表达IgG,但其为非分泌型IgG。IgG的抗体体外对膀胱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且具有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效应,这可能对膀胱肿瘤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免疫球蛋白G 抗体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患者血浆游离EBV/DNA的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7
2
作者 李宇红 邵建永 +4 位作者 冯惠霞 郜红艺 张力 管忠震 曾益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21-424,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EBV/DNA定量分析,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和监测放疗后转移复发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120例初治、90例放疗后随诊患者,其中包括60例放疗后持续缓解,30例远处... 目的:探讨血浆EBV/DNA定量分析,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和监测放疗后转移复发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120例初治、90例放疗后随诊患者,其中包括60例放疗后持续缓解,30例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患者的血浆EBV/DNA含量。结果:初治、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的鼻咽癌患者血浆中游离的EBV/DNA检出率分别为96.0%、95.0%和100%,显著高于治疗后持续缓解鼻咽癌患者、健康对照者和非鼻咽癌的肿瘤患者;初治鼻咽癌患者各TNM分期之间血浆EBV/DNA拷贝数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晚期患者(Ⅲ+Ⅳ)期血浆EBV/DNA中位拷贝数显著高于早期患者(Ⅰ+Ⅱ)期;初治患者治疗后已出现局部和远处转移者,治疗前血浆EBV/DNA中位数显著高于尚未出现复发转移患者;初治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40000拷贝/ml与<40000拷贝/ml两个水平,患者22个月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6.1%和92.9%,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放疗后复发、转移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的中位拷贝数显著高于治疗后持续缓解患者。结论: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鼻咽癌患者血浆中游离的EBV/DNA是一种敏感可靠的方法,对于鼻咽癌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分期、判断预后、监测治疗后复发和远处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可能成为鼻咽癌的血清肿瘤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荧光定量PCR EB病毒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CNTF靶向性治疗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动物对病情和炎症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陆正齐 胡学强 +5 位作者 朱灿胜 郑雪平 王敦敬 刘然义 黄必军 黄文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355-2361,共7页
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转导的骨髓间充质细胞(MSC)导向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基因靶向性治疗C57小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对动物病情和和炎症的影响。方法用成功构建的Ad-CNTF-IRES-GFP载体,体外观察Ad-CNTF-IRES-GFP转染MSC(... 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转导的骨髓间充质细胞(MSC)导向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基因靶向性治疗C57小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对动物病情和和炎症的影响。方法用成功构建的Ad-CNTF-IRES-GFP载体,体外观察Ad-CNTF-IRES-GFP转染MSC(MSC-CNTF)对MSC表达CNTF的影响,再用MOG35-55建立C57BL/6小鼠的EAE模型,将MSC-CNTF移植治疗EAE小鼠,观察EAE动物病情评分;ELISA法观察外周血的促炎症因子TNF-α、IFN-γ,IL-12p35和抗炎症因子IL-10的水平,HE染色观察脑和脊髓炎症细胞浸润,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观察病变部位CD3(+)T细胞、炎性细胞因子TNF-α、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1)MSC-CNTF在MOI等于100的情况下,分泌的CNTF较DIL染色的MSC(MSC-DIL)、或Ad-eGFP转染的MSC(MSC-GFP)增高20倍(P<0.01)。(2)MSC-CNTF治疗的EAE小鼠病情显著减轻。不仅平均发病时间缩短,发病率下降,病情减轻,而且病情严重程度也明显减轻。(2)MSC-CNTF治疗明显减低EAE小鼠外周血TNF-α和IFN-γ水平,明显升高外周血IL-10水平。(3)MSC-CNTF治疗EAE小鼠可明显降低病变部位的炎症细胞数量和炎性细胞因子TNF-α水平,而对IFN-γ表达几乎影响不大。结论MSC-CNTF移植治疗的EAE动物病情明显减轻,其机制是:减低外周血TNF-α和IFN-γ水平,降低病变部位CD3(+)细胞数量和炎性细胞因子TNF-α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重组腺病毒载体 多发性硬化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骨髓间充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症治疗的新支柱-免疫检查点疗法——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被引量:7
4
作者 温铭杰 杨硕 +4 位作者 王惊华 韦春莲 黄雪峰 王玺 周鹏辉 《生理科学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5-320,I0001,共7页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lison)与日本的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他们在“抑制免疫负调控用于癌症治疗”方面的贡献。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癌症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本文总结了常见...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lison)与日本的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他们在“抑制免疫负调控用于癌症治疗”方面的贡献。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癌症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本文总结了常见免疫检查点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现历史,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 肿瘤免疫 CTLA-4 P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及鉴定 被引量:3
5
作者 高秋 李锦添 +2 位作者 王思愚 陈诗萍 吴一龙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 探索体外扩增成熟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的方法 ,并进一步鉴定DC的形态及表型 ,为开展肿瘤临床生物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取肺癌患者外周血 ,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得到DC前体细胞 ,加入生长因子DCGF诱导DC生成 ,并加入自... 目的 探索体外扩增成熟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的方法 ,并进一步鉴定DC的形态及表型 ,为开展肿瘤临床生物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取肺癌患者外周血 ,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得到DC前体细胞 ,加入生长因子DCGF诱导DC生成 ,并加入自体肿瘤相关抗原刺激。收集细胞用透射电镜观察 ,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型。结果 应用该法扩增细胞可以得到大量成熟DC。电镜观察DC具有典型的形态。流式细胞仪细胞表型测定CD80为 81.8% ,HLA DR为 98.3% ,CD86为 69.8% ,CD1a为 19.7% ,CD14为 66.9.1% ,CD80和HLA DR较未成熟DC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肺癌患者外周血体外培养可成功地获得成熟的DC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外周血 树突状细胞 DC 肺肿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诱导的LAK细胞对肺癌的生长抑制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高秋 李锦添 +3 位作者 王思愚 陈诗萍 刘伟 吴一龙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387-391,共5页
目的 研究肺癌细胞裂解物负载的树突状细胞 (DC)诱导的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 (LAK )对肺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肺腺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接种裸鼠皮下建立肺腺癌移植瘤模型 ,同时将手术切除标本用反复冻融的方法制备肿瘤... 目的 研究肺癌细胞裂解物负载的树突状细胞 (DC)诱导的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 (LAK )对肺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肺腺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接种裸鼠皮下建立肺腺癌移植瘤模型 ,同时将手术切除标本用反复冻融的方法制备肿瘤细胞裂解物 ;同一患者外周血分离得到的单个核细胞中 ,贴壁的细胞加入DC生长因子 (DCGF)培养得DC ,未贴壁的细胞加入rhIL 2培养得LAK细胞。用肿瘤细胞裂解物负载自体DC ,诱导LAK细胞生成DC LAK细胞 ,注射荷瘤裸鼠腋下以观察DC LAK细胞对肺癌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用肺癌手术标本能成功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DC LAK组、LAK组、DC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肿瘤瘤重平均值分别为 0 .47、1.0 5、1.3 0和 1.5 8g ,DC LAK组、LAK组和DC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 70 .3 %、3 3 .5 %和 17.9% ,DC LAK细胞具有抑制裸鼠肺癌移植瘤生长的作用而且强于LAK细胞 (P <0 .0 5 )。结论 通过荷瘤裸鼠体内抗瘤实验证实了DC LAK细胞的抗肺癌作用明显高于LAK细胞 ,提示DC LAK细胞治疗是更为有效的抗肺癌生物治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 肺肿瘤 裸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治疗的进展与临床应用
7
作者 左瑜芳 吴江雪 黄文林 《生物产业技术》 2010年第6期59-65,共7页
在过去的40多年间.基因治疗已从临床前试验研究过渡到了临床试验阶段.并应用于多种疾病治疗中.从单基因隐性遗传的血友病到与多因素相关的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迄今为止.在近30个国家范围内.包括已经完成或正在... 在过去的40多年间.基因治疗已从临床前试验研究过渡到了临床试验阶段.并应用于多种疾病治疗中.从单基因隐性遗传的血友病到与多因素相关的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迄今为止.在近30个国家范围内.包括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或已经获得批准在内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超过了1650项。在这些临床试验中.绝大多数是用于肿瘤的治疗。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基因治疗的理论到90年代初第一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开展再到当前基因治疗的广泛应用.可以说基因治疗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尽管这个领域至今为止还没有成熟.但是基因治疗仍然有潜力能够为肿瘤患者减轻病痛。本文主要从基因治疗的策略和载体系统的研究两大方面对该领域的进展简单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治疗 免疫疗法 抑癌基因 自杀基因 抗血管生成 腺病毒 逆转录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