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F-FDG PET/CT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15
1
作者 谭志斌 赵明 +5 位作者 吴沛宏 张福君 顾仰葵 张亮 黄金华 范卫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588-591,共4页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对介入治疗后残留病灶的作用;分析碘油沉积状态和肿瘤残留灶的关系;探讨18F-FDG PET/CT的应用范围及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2例结节型或巨块型原发性肝癌患者(平均最大径8.1 cm),在动脉栓塞化疗(TACE)或动脉...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对介入治疗后残留病灶的作用;分析碘油沉积状态和肿瘤残留灶的关系;探讨18F-FDG PET/CT的应用范围及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2例结节型或巨块型原发性肝癌患者(平均最大径8.1 cm),在动脉栓塞化疗(TACE)或动脉栓塞化疗序贯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后行18F-FDG PET/CT检查。检查结果阳性者,分析残留灶和沉积碘油的关系,并在PET-CT指导下对其作进一步的介入治疗。检查结果阴性者,用影像学和血清AFP随访6个月,以判断是否为真阴性。结果全组有21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后病灶内有碘油沉积。其中3例TACE后的病灶在有无碘油沉积的部位均可见残留灶。18例TACE序贯RFA治疗的病例中有11例存在残留灶,其中9例位于碘油沉积区和非碘油沉积区;2例残留灶仅存在于非碘油沉积区;另外7例PET/CT显示阴性,但其中1例经随访证实为假阴性。按照PET/CT所示的残留灶作进一步的介入治疗,又有5例存在残留灶的患者达到了局部根治。结论18F-FDG PET/CT对大肝癌介入治疗后的残留病灶探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介入治疗后的病灶,无论是碘油沉积区还是非碘油沉积区都可能有残留病灶存在。18F-FDG PET/CT可以用于介入治疗后的疗效评价,并能对进一步的介入治疗起到靶向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经动脉导管栓塞化疗 射频消融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胃肠道来源肺转移瘤的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2
作者 周琨 吴沛宏 +4 位作者 张福君 黄金华 范卫君 张亮 刘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35-237,共3页
目的评价胃肠道来源肺转移瘤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20例胃肠道来源肺转移瘤患者,肺内病灶5个以下,总计病灶数56个,平均每例2.8个病灶,病灶平均直径2.1cm(0.5~3cm)。其中单肺转移13例,双肺7例。原发病灶均有病理诊断... 目的评价胃肠道来源肺转移瘤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20例胃肠道来源肺转移瘤患者,肺内病灶5个以下,总计病灶数56个,平均每例2.8个病灶,病灶平均直径2.1cm(0.5~3cm)。其中单肺转移13例,双肺7例。原发病灶均有病理诊断,肺转移均经CT或MRI检查后临床诊断。利用计算机三维立体定向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布源,在CT引导下将125I粒子植入肺转移病灶内。观察治疗后2个月病灶变化。结果20例56个病灶,完全缓解(CR)32个;部分缓解(PR)19个;无变化(NC)5个。总有效率91.1%。2个月内无死亡病例。发生气胸2例,咯血痰2例,胸腔出血1例,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胃肠道来源肺转移瘤,肺内病灶5个以下,最大直径不超过3cm,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Ⅰ粒子 植入 胃肠道来源 肺转移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对肝硬化结节及癌结节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亮 周奇 +3 位作者 范卫君 王立刚 唐田 吕衍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4期155-158,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肝硬化结节及癌结节的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0例肝硬化单个或多个可数结节患者的共计500个结节灶行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计算CT灌注参数,对其中动脉血供增加者,共61例行穿刺活... 【目的】初步探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肝硬化结节及癌结节的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0例肝硬化单个或多个可数结节患者的共计500个结节灶行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计算CT灌注参数,对其中动脉血供增加者,共61例行穿刺活检,其结果不典型增生结节24例,肝细胞癌25例,随后均行手术治疗。【结果】癌结节组,不典型增生结节组及肝硬化结节组间肝动脉灌流量,组织血流量及血容量呈递增趋势,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呈下降趋势。其中肝动脉灌流量(HAP)在三组中均有显著差异,而组织血流量,血容量,只在肝细胞癌小结节与肝硬化结节中有显著差异。【结论】肝硬化结节癌变时,局部血流供应增加,CT灌注成像BF,BV,HAP的测量有助于鉴别肝硬化结节与癌变结节,其中以HAP的鉴别诊断效能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肝硬化 肝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融毁损活体猪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高飞 顾仰葵 +2 位作者 黄金华 罗荣光 李常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88-892,共5页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毁损淤血肿大的活体猪脾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其规律。方法麻醉并开腹分别结扎5头活猪脾静脉2~4h,待脾脏淤血肿大后进行微波消融(共56个位点),观察术中针道渗血、微波电极周围组织炭化情况,并记录不同功率、时间及消融...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毁损淤血肿大的活体猪脾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其规律。方法麻醉并开腹分别结扎5头活猪脾静脉2~4h,待脾脏淤血肿大后进行微波消融(共56个位点),观察术中针道渗血、微波电极周围组织炭化情况,并记录不同功率、时间及消融部位对脾脏毁损体积的影响,同时观察消融术后消融灶及其周围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消融术中针道渗血发生率为8.9%(5/56),均为微波电极周围组织炭化所致;炭化发生率为8.9%(5/56);微波消融范围受消融功率、时间、部位的影响;消融范围与消融时间成正相关(r=0.97536,P<0.01);消融范围与消融功率成正相关(r=0.98184,P<0.01);远离脾门区域(Ⅱ区)消融范围明显大于靠近脾门区域(Ⅰ区)(P<0.01);消融术后即时病理改变与1周后病理改变中均可见较大面积的凝固性坏死,后者坏死组织周边可见较明显的炎性反应及组织水肿改变。结论微波消融是一种毁损淤血肿大脾脏较为安全、可靠的微创方法,并可通过调整消融功率、时间、部位控制其毁损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消融 脾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