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超短回波绝热T1ρ对关节软骨退变的定量评估
1
作者 刘文锋 林俊坤 +4 位作者 谭彩虹 刘晓彤 陈晓君 杜江 吴梅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3,共6页
目的应用三维超短回波绝热T1ρ(three dimensional ultrashort echo time adiabatic T1ρ,3D UTE-AdiabT1ρ)定量评估关节软骨的退变,以期完善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早期定量评估的磁共振技术方法。材料与方法应用3D UTE-AdiabT1... 目的应用三维超短回波绝热T1ρ(three dimensional ultrashort echo time adiabatic T1ρ,3D UTE-AdiabT1ρ)定量评估关节软骨的退变,以期完善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早期定量评估的磁共振技术方法。材料与方法应用3D UTE-AdiabT1ρ序列圆锥(Cones)数据采集技术对20名健康志愿者和40名不同程度OA患者进行膝关节的扫描。由两名肌骨影像医师在T2WI压脂矢状位图像上把每层膝关节软骨分成13个亚区并进行全器官磁共振评分(Whole-Organ 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Score,WORMS)。根据WORMS进行分组:WORMS=0为正常软骨组;按病变范围分为局限性病灶组(WORMS=1、2、2.5分)和弥漫性病灶组(WORMS=3、4、5分);按病变深度分为部分软骨层病变组(WORMS=1、2、3、4分)和全层病变组(WORMS=2.5、5分)。应用方差分析和Tukey-Kramer检验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分析不同WORMS分组间3D UTE-Cones-AdiabT1ρ值的差异性。应用Spearman's相关分析3D UTE-Cones-AdiabT1ρ及UTE-T1值与WORMS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判定3D UTE-Cones-AdiabT1ρ诊断早期OA(WORMS=1)的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3D UTE-Cones-AdiabT1ρ、UTE大分子组分(macromolecular fraction,MMF)和磁化传递率(magnetization transfer ratio,MTR)诊断早期OA(WORMS=1)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结果WORMS从0到5分各组的UTE-Cones-AdiabT1ρ值分别为36.6、41.7、42.7、45.0、43.2、44.3、47.9 ms;局限性病灶组的UTE-Cones-AdiabT1ρ值为42.0 ms,弥漫性病灶组的UTE-Cones-AdiabT1ρ值为44.3 ms;部分软骨层病变组的UTE-Cones-AdiabT1ρ值为42.5 ms;全层病变组的UTE-Cones-AdiabT1ρ值为46.9 ms。膝关节软骨病变的WORM评分越高、病变范围越广、病变越深时3D UTE-Cones-AdiabT1ρ值越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9.7,P<0.001;F=423.6,P<0.001;F=466.3,P<0.001)。WORMS=0时不同软骨区域的3D UTE-Cones-AdiabT1ρ值不同。3D UTE-Cones-AdiabT1ρ值与WORM评分、病变范围、病变深度组呈正相关(r=0.55,P<0.001;r=0.53,P<0.001;r=0.55,P<0.001),UTE-T1值与WORMS评分呈正相关(r=0.27,P<0.001)。3D UTE-Cones-AdiabT1ρ诊断早期软骨退变(WORMS=1)的AUC为0.76(95%CI:0.74~0.78),诊断阈值是39.4 ms,诊断敏感度为70.9%,特异度为69.3%,与UTE-MMF(AUC=0.74)相近(Z=1.47,P=0.142),高于UTE-MTR(AUC=0.62;Z=8.67,P<0.001)。结论3D UTE-Cones-AdiabT1ρ可以用于关节软骨的定量评估,具有早期诊断OA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膝关节退行性变 关节软骨退变 磁共振成像 超短回波 绝热T1ρ 定量评估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CT评估2型糖尿病并发症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晓君 刘金 +2 位作者 梁晓玲 龚俊 李绍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02-707,共6页
目的观察定量CT(QCT)评估2型糖尿病(T2DM)并发症的价值。方法纳入220例T2DM患者并分为无并发症组(n=40)、单一并发症组(n=84)及多并发症组(n=96)。采用QCT技术测量L2~L4骨密度(BMD)、内脏脂肪组织(VAT)与皮下脂肪组织(SAT)面积,并比较... 目的观察定量CT(QCT)评估2型糖尿病(T2DM)并发症的价值。方法纳入220例T2DM患者并分为无并发症组(n=40)、单一并发症组(n=84)及多并发症组(n=96)。采用QCT技术测量L2~L4骨密度(BMD)、内脏脂肪组织(VAT)与皮下脂肪组织(SAT)面积,并比较组间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观察QCT指标及综合模型(临床指标+QCT指标)评估T2DM并发症的价值;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和临床影响曲线(CIC)分析评价综合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3组患者年龄、腰椎BMD、VAT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综合模型鉴别无并发症组与单一并发症组、无并发症组与多并发症组、单一并发症组与多并发症组的AUC分别为0.753、0.865及0.761,高于单一BMD、VAT及SAT面积(P均<0.05)。DCA及CIC分析显示利用综合模型评估T2DM并发症可获得临床收益,且临床适用性好。结论QCT用于评估T2DM并发症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并发症 骨密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脂肪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_(1)灰阶反转图评估中轴型脊柱关节炎骶髂关节结构性病变的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禧萌 李文娟 +5 位作者 张珂 刘超然 祝云飞 占颖莺 梁明柱 洪国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2-419,共8页
【目的】探讨T_(1)灰阶反转(rT_(1))图对中轴型脊柱关节炎(ax-SpA)骶髂关节结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我院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在1周内行骶髂关节MRI及CT检查并符合ax-SpA诊断标准的患者52例,共计104个骶髂关节。两名... 【目的】探讨T_(1)灰阶反转(rT_(1))图对中轴型脊柱关节炎(ax-SpA)骶髂关节结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我院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在1周内行骶髂关节MRI及CT检查并符合ax-SpA诊断标准的患者52例,共计104个骶髂关节。两名放射科医师基于常规T_(1)WI、rT_(1)、T_(1)WI+rT_(1)三组图像,分别评估ax-SpA骶髂关节结构病变:骨侵蚀、骨质硬化、关节间隙改变,在斜冠状位图像上将骶髂关节分为前、中、后3部分,每部分分骶面、髂面,共6个区域,并按拟定评分规则对上述3种结构性病变进行评分,其中1名医师间隔1月后再次进行评分。由第3名肌骨影像专科医师同样使用上述方法评估CT图像作为参考标准。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医师间及医师内分别评估各病变评分一致性;采用Friedman M检验比较三组图像对各病变评分与CT评分的差异;以CT为参考标准,采用诊断性试验分析计算三组图像诊断骨侵蚀、骨质硬化及关节间隙改变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并采用McNemar检验比较rT_(1)、T_(1)WI+rT_(1)与T_(1)WI的差异。【结果】三组图像评分各类结构病变医师间、医师内一致性好,其中以T_(1)WI+rT_(1)的一致性最优,评估各类病变ICC≥0.85695%CI(0.794,0.900),优于rT_(1)及T_(1)WI[rT_(1):ICC≥0.81995%CI(0.745,0.874),T_(1)WI:ICC≥0.75495%CI(0.656,0.827)];T_(1)WI+rT_(1)对各病变的评分结果与CT评分结果相当,rT_(1)对骨侵蚀、关节间隙改变评分与CT相当(P>0.05)。相较T_(1)WI,T_(1)WI+rT_(1)诊断各病变均有更高的准确率及灵敏度(准确率骨侵蚀:90.3%vs 76.9%;灵敏度骨侵蚀:91.6%vs 76.1%;准确率骨质硬化:89.4%vs 80.8%;灵敏度骨质硬化:84.6%vs 73.9%;准确率关节间隙改变:86.5%vs 73.1%;灵敏度关节间隙改变:84.9%vs 60.4%;P<0.05);rT_(1)提高了对骨侵蚀、关节间隙改变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准确率骨侵蚀:87.5%vs 76.9%;灵敏度骨侵蚀:88.7%vs 76.1%;准确率关节间隙改变:85.6%vs 73.1%;灵敏度关节间隙改变:83.0%vs 60.4%;P<0.05)。【结论】rT_(1)能提高ax-SpA骶髂关节结构性病变的诊断效能,T_(1)WI+rT_(1)效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轴型脊柱关节炎 骶髂关节炎 结构性病变 磁共振成像 灰阶反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估COVID-19康复患者神经损伤 被引量:1
4
作者 谢青 吴文浩 +3 位作者 廖健伟 王国杰 李绍林 张亚琴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0,共7页
【目的】应用集成磁共振成像技术(SyMRI)评估COVID-19康复患者脑灰质微结构的改变。【方法】29例COVID-19康复患者分为重症患者组(SG=11例)和普通患者组(OG=18例),选取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和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 【目的】应用集成磁共振成像技术(SyMRI)评估COVID-19康复患者脑灰质微结构的改变。【方法】29例COVID-19康复患者分为重症患者组(SG=11例)和普通患者组(OG=18例),选取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和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HC=23例)。所有受试者均行SyMRI扫描,生成T1、T2定量图谱,利用自动解剖标记(AAL)模板将T1和T2图谱分割成90个感兴趣区(ROIs)。通过对ROI内的所有体素进行平均得到每个ROI的T1、T2弛豫值。分析比较三组间90个脑区的T1、T2值。【结果】HC相比,SG在双侧眶内额上回、双侧海马旁回、双侧豆状壳核、双侧颞中回、双侧颞下回、左侧眶部额上回、左侧眶部额下回、左侧直回、左侧前扣带与旁扣带脑回、右侧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左侧后扣带回、左侧缘上回的T2值显著升高(P<0.05);与OG相比,SG在左侧直回、左侧海马旁回、双侧颞中回、双侧颞下回的T2值显著升高(P<0.05)。与HC相比SG在双侧眶内额上回、左侧直回、左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右侧后扣带回、左侧海马旁回、左侧舌回、左侧豆状壳核、左侧丘脑的T1值显著升高(P<0.05);与OG相比,SG在右侧后扣带回、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左侧豆状壳核的T1值显著升高(P<0.05)。【结论】COVID-19患者即使在康复后脑灰质微结构仍可能存在持续性或迟发性损伤,且损伤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SyMRI可作为一项敏感的工具评估中枢神经系统(CNS)微结构损伤情况,有助于早期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磁共振成像技术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康复期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支气管腺瘤的临床病理及CT特征分析
5
作者 彭佳 钟文强 +1 位作者 李坤炜 张亚琴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40-1348,共9页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A)的临床、CT及病理特征。方法:对22例经病理证实的病例的临床、CT及病理学表现进行回顾和分析。结果:22例BA中19例术前胸部CT可检出病灶。19例中实性型5例、磨玻璃型12例、囊腔型2例。男8例、女11例,年龄36~82(...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A)的临床、CT及病理特征。方法:对22例经病理证实的病例的临床、CT及病理学表现进行回顾和分析。结果:22例BA中19例术前胸部CT可检出病灶。19例中实性型5例、磨玻璃型12例、囊腔型2例。男8例、女11例,年龄36~82(60±12)岁。15例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呼吸道症状。BA均位于胸膜下区。19例BA病灶直径(9.24±1.22)mm,CT值为(-373.74±62.92)HU,形状不规则15例,边界模糊10例,分叶征3例,毛刺征或钙化1例,空泡征4例,胸膜凹陷征6例,异常空气支气管征8例,异常血管征10例。8例BA患者接受术前随访,2例直径增长速率为1~1.49mm/年,5例随访BA的体积倍增时间(VDT)为(1063±272)天。22例中有10例同时合并肺癌。12例术中冰冻提及BA。BA病灶显示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NapsinA、CK7表达100%,Ki-67为1%~2%。结论:BA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表现多样,临床极易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支气管 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CT普查:基础扫描与7年随访 被引量:14
6
作者 柳学国 谈高 +4 位作者 王颖 李占军 王坚 张翠运 何燕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 探讨肺癌CT普查对肺癌诊断分期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观察肺癌CT普查中不同年龄、性别、吸烟组肺癌发生率及分期 ,追踪预后和长期CT随访对非钙化性结节进一步定性的价值。结果  2 43 0人共 10 0 2 0人次参加了肺癌CT普查 ,1... 目的 探讨肺癌CT普查对肺癌诊断分期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观察肺癌CT普查中不同年龄、性别、吸烟组肺癌发生率及分期 ,追踪预后和长期CT随访对非钙化性结节进一步定性的价值。结果  2 43 0人共 10 0 2 0人次参加了肺癌CT普查 ,1994年至 2 0 0 1年共发现肺癌 2 5例 ;I期肺癌 12例 ,II期肺癌 6例 ,III期肺癌 7例 ;首次CT普查发现肺钙化结节 89例 ,其中首次诊断为肺癌的 19例 ,1~ 2年增大 ,证实为肺癌 4例 ;1995年至 1999年未参加普查 ,而 2 0 0 0年再普查发现新生肺癌 1例 ;1994年发现结节 ,2 0 0 1年才确诊 1例 ;新生结核肉芽肿 3例 ,隐球菌肉芽肿 1例 ;结核瘤再活动增大 2例。长期稳定 60例。结论 ①肺癌CT普查能及时发现并诊断早期肺癌 ,主要在 5 0~ 69岁年龄组。②肺癌CT普查会发现大量非钙化结节 ,大部分为良性 ,需要配合HRCT、局部SpiralCT、活检、CT复查仔细鉴别 ,提高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普查 体层摄影术 CT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DCT胸部血管增强扫描中对比剂的药代动力学过程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皓 章作铨 +2 位作者 韩铭钧 王刚 张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620-1623,共4页
目的采用多排螺旋CT同层动态对比增强技术研究对比剂在胸部血管中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将62例患者按对比剂注射速率不同随机分为3组:3.0ml/s、4.0ml/s、5.0ml/s,对比剂总量均为40ml,测量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强化峰值、峰值时间以及各... 目的采用多排螺旋CT同层动态对比增强技术研究对比剂在胸部血管中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将62例患者按对比剂注射速率不同随机分为3组:3.0ml/s、4.0ml/s、5.0ml/s,对比剂总量均为40ml,测量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强化峰值、峰值时间以及各自达到200HU的时间(Tb200),绘制升主动脉、肺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主-肺动脉峰值时间差,统计分析三组间数据。第4组12例患者对比剂注射速率为3.0ml/s,对比剂总量为90ml,绘制肺动脉及主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结果①第1~3组肺动脉干、主动脉的强化峰值、峰值时间和肺动脉Tb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3组内肺动脉强化峰值均高于主动脉强化峰值(P<0.05);第1~3组间主-肺动脉峰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肺动脉可见较明显的对比剂再循环。②第4组肺动脉和主动脉TDC曲线可见"三个期"和两个"拐点"。结论①随着注射速率的提高,对比剂在血管内的峰值提高,峰值时间提前,但对比剂通过肺的平均时间不变;②胸部血管内对比剂峰值及峰值时间在常规剂量条件下由注射时间和对比剂流动时间来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主动脉 肺动脉 对比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结核基本病变的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观察 被引量:10
8
作者 关文华 韩铭钧 +1 位作者 秦培鑫 李坤伟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549-551,共3页
关键词 肺结核 基本病变 肺癌 常规剂量 传尸痨 呼吸道感染 肺肿瘤 低剂量 CT 多层螺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体积测量评价肝硬化患者肾脏大小的价值 被引量:6
9
作者 蒙秋华 韩铭钧 +3 位作者 关文华 秦培鑫 张晶 李颖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2-415,共4页
目的采用16层螺旋CT对肾脏进行体积测量,探讨肝硬化时肾脏体积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肝硬化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7例经临床资料、B超证实的肝硬化,其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6例,B级23例,C级8例以及36例正常组行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 目的采用16层螺旋CT对肾脏进行体积测量,探讨肝硬化时肾脏体积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肝硬化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7例经临床资料、B超证实的肝硬化,其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6例,B级23例,C级8例以及36例正常组行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采用仪器自身携带的软件,分别测量左侧肾脏皮质、髓质及实质体积,计算皮质/实质的百分比并研究其变化规律。结果正常组左侧肾脏的实质体积为(160.01±39.02)cm3,皮质体积为(90.01±18.21)cm3,髓质体积为(70.00±15.74)cm3,皮质/实质体积比值为56.3%±9.10%,肝硬化时,其中皮质体积与正常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且Child-PughA、B、C级左侧肾脏体积的变化表现为皮质逐级缩小,髓质变化不明显。结论16层螺旋CT能准确地测量肾脏实质和皮质、髓质的体积,肝硬化肾脏皮质的大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体积测量 CHILD-PUGH分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旁腺病变的MRI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叶颖 吴文浩 +3 位作者 王国杰 陈秋樾 王颖 李绍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9-143,共5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患者甲状旁腺病变的MRI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有MHD病史且符合SHPT临床诊断,行甲状旁腺全切术并经术后病理结果证实的29例患者,均于术前行MRI常规序列扫描,22例同时行分...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患者甲状旁腺病变的MRI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有MHD病史且符合SHPT临床诊断,行甲状旁腺全切术并经术后病理结果证实的29例患者,均于术前行MRI常规序列扫描,22例同时行分段读出成像技术(RESOLVE)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增生的甲状旁腺的MRI表现(形态、边缘、平扫信号、DWI信号特征、强化特征等),并对DWI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病灶最大层面的表观扩散系数值及DWI信号强度。结果 29例患者中,手术病理证实共107个增生的甲状旁腺。102个病灶形态规则,呈类圆形、类椭圆形、类三角形或结节形;5个无固定形态。平扫T2WI-Dixon图像上,52个呈均匀高信号,55个呈不均匀高信号;37个可见"大理石纹征"。T2WI-Dixon反相位图像上,81个病灶周围见低信号勾边的"界面征"。22例患者病理证实共80个病灶。76个可显示的病灶中,呈稍高信号25个,高信号46个,等信号5个。图像质量平均3.01分。DWI上测得病灶信号强度为89.56±10.65,邻近正常甲状腺DWI信号强度为35.32±2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测得病灶ADC值为(1.20±0.43)×10^(-3) mm^2/s,邻近正常甲状腺ADC值为(2.00±0.37)×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MHD继发SHPT患者增生的甲状旁腺在MRI常规序列及DWI上有其特征性信号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疾病 增生 肾透析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继发性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低剂量CT筛查中结节的分类与处理 被引量:13
11
作者 柳学国 李坤炜 +2 位作者 陈欢 高洁冰 梁明柱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27,共7页
肺癌低剂量CT筛查能有效降低高危人群肺癌死亡率和总体死亡率,但风险是过度诊断、过度治疗、漏诊、致残或致死以及增加患者焦虑紧张等。增加获益、降低风险的关键是优化小结节的鉴别诊断、分类和随访处理流程,以便尽早判别病灶的良恶性... 肺癌低剂量CT筛查能有效降低高危人群肺癌死亡率和总体死亡率,但风险是过度诊断、过度治疗、漏诊、致残或致死以及增加患者焦虑紧张等。增加获益、降低风险的关键是优化小结节的鉴别诊断、分类和随访处理流程,以便尽早判别病灶的良恶性,并且能让医师和患者共同理解和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低剂量 筛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板DSA低剂量技术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2
作者 朱纯生 洪国斌 +3 位作者 郑晓琳 谭志斌 邓福友 黄桦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56-758,共3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技术应用于平板DSA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将70例似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研究组采用低剂量采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采集模式,其余扫描参数完全相同,对两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 目的:探讨低剂量技术应用于平板DSA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将70例似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研究组采用低剂量采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采集模式,其余扫描参数完全相同,对两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累积剂量(CD)值分别是(210.26±58.58)和(388.74±141.30)mGy,剂量面积乘积(DAP)分别为(1929.82±585.29)和(2950.57±1058.12)cGy.cm2,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0.65±0.64)分和(20.83±0.57)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技术可应用于冠状动脉平板DSA,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造影 辐射剂量 辐射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多回波回复梯度回波序列在骶髂关节软骨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玉涛 洪国斌 +1 位作者 李淑明 张怡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36-1439,共4页
目的探讨MR多回波回复梯度回波(MERGE)序列在骶髂关节(SIJ)软骨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名健康志愿者SIJ软骨行MERGE、三维扰相梯度回波(3D-FSPGR)、质子密度加权成像脂肪抑制(PDWI-FS)、T2WI脂肪抑制(T2WI-FS)和T1WI脂肪抑制(T1WI-... 目的探讨MR多回波回复梯度回波(MERGE)序列在骶髂关节(SIJ)软骨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名健康志愿者SIJ软骨行MERGE、三维扰相梯度回波(3D-FSPGR)、质子密度加权成像脂肪抑制(PDWI-FS)、T2WI脂肪抑制(T2WI-FS)和T1WI脂肪抑制(T1WI-FS)序列成像,比较MERGE序列与其他各序列图像显示SIJ软骨的图像评分和SNR、CNR。结果 MERGE序列显示SIJ软骨的图像评分、CNR和SNR与3D-FSPGR序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PDWI-FS、T2WI-FS、T1WI-FS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MERGE序列显示SIJ软骨的图像质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骶髂关节 软骨 健康志愿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感度数字化胸部X线摄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朱纯生 洪国斌 +2 位作者 何强 范宪淼 郑晓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07-910,共4页
目的探时不同感度数字化胸部X线正位摄影对图像顷最和辐射剂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随机选择300例行胸部X线榆查的健康体检暂,按体再指数分为正常组150例和超晕组150例,每组再随机分为低感度组、小感度组和高感度组3个亚组(每亚组各50... 目的探时不同感度数字化胸部X线正位摄影对图像顷最和辐射剂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随机选择300例行胸部X线榆查的健康体检暂,按体再指数分为正常组150例和超晕组150例,每组再随机分为低感度组、小感度组和高感度组3个亚组(每亚组各50例),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亚组分别行S200、S400和S800数字化胸部X线正位摄影,并上传至PACS上作站,记录每次曝光的曝光量和辐射剂量面积乘积(DAP)值,由3位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比较抨组受检者在不同感度下的曝光量、DAP、图像质量评分和噪声情况。结果正常组中低感度组、中感度组和高感度组的曝光量及D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3.19~829.895,P〈0.05),图像质量比较和噪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86~2.516,P〉0.05)。超重组中低感度组、中感度组和高感度组下的曝光量、DAP、图像质量评分及噪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358~290.656,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对比,两组曝光量值低感度组〉中感度组〉高感度组(F=0.626~31210,P〈0.05),DAP值低感度组〉中感度组〉高感度(F=0.416~1.416,P〈0.05),正常组图像质量比较及噪声比较无差别(F=O.001~0.100.P〉0.05),在超最组中低感度组与中感度组无差别(F=0.120~0.145,P〉0.05),低感度组与商感度组及中感度组与商感度组有筹异(F=1655~2.360,P〈0.05)。结论调节感度可以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控制辐射剂量。正常体型可以选择高感度摄影,而趟重体型可以选择中感度或低感度摄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摄影术 胸部 感光度 图像质量 质量控制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继发性肺结核抗结核治疗后多排螺旋CT征象的演变 被引量:4
15
作者 关文华 韩铭钧 +2 位作者 李坤炜 秦培鑫 刘小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625-1627,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继发性肺结核抗结核治疗后多排螺旋CT征象的演变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老年继发性肺结核抗结核治疗后MSCT基本征象的变化,并与44例中青年肺结核随访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老年组肺叶/肺段实变和腺泡实变融合的发生率7... 目的探讨老年继发性肺结核抗结核治疗后多排螺旋CT征象的演变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老年继发性肺结核抗结核治疗后MSCT基本征象的变化,并与44例中青年肺结核随访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老年组肺叶/肺段实变和腺泡实变融合的发生率72.2%和88.9%高于对照组(22.7%,45.5%)(P<0.05),吸收多发生在4~12个月,对照组吸收多发生在1~6个月。老年组树芽征发生率5.6%低于对照组(43.2%)(P<0.05),5个月吸收;对照组多在3~9个月吸收。老年组空洞性病变20%完全吸收,对照组50%完全吸收。②老年组治疗过程中矛盾反应发生率44.4%高于对照组的9.1%(P<0.05),可出现在治疗后1~9个月;对照组多出现在3个月以内。结论老年肺结核抗结核治疗后征象吸收缓慢,并且容易发生治疗后矛盾反应,熟悉这些转归特征有利于提高老年肺结核的诊断并且判断其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抗结核治疗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瘤周移行带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肺腺癌病理分级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陈欢 梁明柱 +4 位作者 雷益 李昕 谢传淼 张兰军 柳学国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8-483,共6页
目的:探讨含肿瘤外缘5mm移行带的影像组学模型对预测肺腺癌病理分级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搜集17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腺癌患者的胸部增强CT薄层图像及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女96例,男77例;年龄33~84岁,平均(60.0±1.2)岁;病灶直径6... 目的:探讨含肿瘤外缘5mm移行带的影像组学模型对预测肺腺癌病理分级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搜集17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腺癌患者的胸部增强CT薄层图像及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女96例,男77例;年龄33~84岁,平均(60.0±1.2)岁;病灶直径6.0~30.0 mm,平均(18.0±1.6)mm;实性结节102例,亚实性结节71例;Ⅰ期134例,Ⅱ期18例,Ⅲ期21例;病理分级为1级51例,2级114例,3级8例。病理分级按最主要亚型分为1级(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和贴壁为主型腺癌)、2级(包括腺泡或乳头为主型腺癌)和3级(包括实性或微乳头为主型腺癌)。根据结节可见边缘(瘤内组)和自动外扩5 mm(含瘤周组)对结节进行分割并使用软件自动提取影像组学特征。训练集与验证集比例为7∶3,使用随机森林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并利用混淆矩阵的准确性来评价瘤内及含瘤周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肺腺癌病理分级的效能。结果:每例患者共提取病灶的385个影像组学特征,其中瘤内组中8个影像组学特征和含瘤周组中12个影像组学特征与肺腺癌的病理分级显著相关。瘤内影像组学模型及含瘤周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肺腺癌病理分级的准确性在训练集为90.83%vs.92.61%(P>0.05),在验证组为90.74%vs.94.44%(P>0.05)。结论:与瘤内组影像组学模型相比,含5mm瘤周影像组学模型可略提高对肺腺癌病理分级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肺肿瘤 腺癌 病理分级 移行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艾滋病患者不同免疫状态肺隐球菌病临床和CT表现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相猛 段晓蓓 +5 位作者 郝以秀 金志发 崔恩铭 龙晚生 张朝桐 柳学国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47-1051,共5页
目的:分析非艾滋病(AIDS)患者不同免疫状态下肺隐球菌病(PC)的临床和CT表现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PC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分别对免疫低下和免疫正常PC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胸部CT征象进行对比。结果:共收集49例非AIDS PC患者,... 目的:分析非艾滋病(AIDS)患者不同免疫状态下肺隐球菌病(PC)的临床和CT表现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PC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分别对免疫低下和免疫正常PC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胸部CT征象进行对比。结果:共收集49例非AIDS PC患者,包括免疫低下组24例和免疫正常组25例,平均年龄(51.8±12.5)岁。PC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咳嗽和发热,免疫低下组均明显多于免疫正常组(P=0.015;P=0.028)。在病灶数量上,免疫低下组以多发为主15例(62.5%),免疫正常组以单发为主16例(6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在CT征象上,免疫低下组表现为结节或肿块11例(45.8%),实变13例(54.2%),合并磨玻璃密度影7例(12.9%);而免疫正常组CT表现为结节或肿块21例(84.0%),实变4例(16.0%),合并磨玻璃影1例(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23)。病变内部空洞形成率在免疫低下患者13例(54.2%)明显多于免疫正常患者6例(24.0%,P=0.030)。结论:咳嗽和发热更常见于非AIDS但免疫力低下的PC患者。非AIDS PC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状态有关。免疫低下者以肺内多发、实变影为主,免疫正常者以肺内单发、结节/肿块影常见;空洞和磨玻璃密度影更容易发生在免疫低下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真菌性 肺隐球菌病 免疫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癌肝转移的螺旋CT特征及临床价值 被引量:5
18
作者 谈高 柳学国 +6 位作者 李占军 张晋昕 王颖 熊大蒂 张翠运 关小东 何艳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9期1175-1177,共3页
目的 评价螺旋CT对于结肠癌肝转移术前检出与可切除性评估价值。方法 螺旋CT扫描对 10 0例肝转移病例进行术前分期 ,层厚 5mm ,重建间隔 5mm ;以 2 .0~ 3 .0ml/s速率静脉注入 10 0ml含碘造影剂后 60~ 70s后开始扫描。螺旋CT征象与... 目的 评价螺旋CT对于结肠癌肝转移术前检出与可切除性评估价值。方法 螺旋CT扫描对 10 0例肝转移病例进行术前分期 ,层厚 5mm ,重建间隔 5mm ;以 2 .0~ 3 .0ml/s速率静脉注入 10 0ml含碘造影剂后 60~ 70s后开始扫描。螺旋CT征象与手术及病理所见按病灶逐一对照。结果 触诊与病理学检查揭示了 184个肝转移灶 ,螺旋CT扫描正确预测了其中的 15 6个 ,总体检出率 84.8% ,阳性预测值 96.0 % ,假阳性率 3 .8% ( 7/ 184)。在 72例患者的 76例次手术中 ,71例次为可治愈切除 ,可切除率为 93 .4% ( 71/ 76)。病例五年生存率为 5 4.2 %。结论 螺旋CT扫描应被看作是结肠癌肝转移的标准或最佳术前检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肝转移 螺旋CT 术前检出 可切除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结节CT量化评分分类系统的构建及其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飞 王国杰 +2 位作者 陈晓波 叶颖 王颖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0期3770-3775,共6页
目的参照超声检查的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TI-RADS),尝试建立以结节CT征象为基础的甲状腺结节CT量化评分分类系统,并探讨其对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行CT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甲状腺结节... 目的参照超声检查的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TI-RADS),尝试建立以结节CT征象为基础的甲状腺结节CT量化评分分类系统,并探讨其对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行CT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年10月—2015年8月诊治的8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134个结节)为训练组,2015年9月—2016年6月诊治的2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61个结节)为验证组。分析训练组甲状腺良、恶性结节11项CT征象的差异,计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CT征象的OR值并赋值评分,算出每个结节赋值评分后绘制其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出最佳诊断界值,构建甲状腺结节CT量化评分分类系统。分析该分类系统对验证组甲状腺结节的分类诊断价值。结果 11项CT征象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结节数目、结节形态、结节边界、结节边缘、结构成分、钙化类型、强化方式、甲状腺包膜完整性、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赋值评分诊断恶性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1[95%CI(0.871,0.971)],最佳诊断界值为9分。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以甲状腺结节CT量化评分分类系统中1、2、3类为良性结节,4、5类为恶性结节为标准,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86.67%(13/15)、89.13%(41/46)、72.22%(13/18)、95.35%(41/43)、88.52%(54/61),AUC为0.872[95%CI(0.742,1.000)]。结论基于结节CT征象构建的甲状腺结节CT量化评分分类系统对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板DSA的CT功能在椎体成形术中的价值 被引量:4
20
作者 朱纯生 郑晓琳 +1 位作者 王颖 何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平板DSA的CT功能在椎体成形术(PV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8例椎体成形术,其中43例PVP在平板DSA下进行,作180度旋转采集数据,通过CT功能重建断层图像,进行定位、穿刺和观察骨水泥填充情况;25例PVP在传统型DSA下进行。术后行常规CT... 目的探讨平板DSA的CT功能在椎体成形术(PV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8例椎体成形术,其中43例PVP在平板DSA下进行,作180度旋转采集数据,通过CT功能重建断层图像,进行定位、穿刺和观察骨水泥填充情况;25例PVP在传统型DSA下进行。术后行常规CT扫描了解骨水泥填充情况。结果平板DSA下44个椎体(PVP)中,38个椎体注射骨水泥的量超过椎体体积50%,5个椎间盘(11.63%)发生骨水泥外漏;传统型DSA下25例35个椎体PVP中,23个椎体注射骨水泥的量超过椎体体积的50%,12个椎间盘(34.29%)发生了骨水泥外漏(χ2=7.42,P<0.05)。结论平板DSA的CT功能使DSA与CT功能相结合,可增加椎体成形术的成功率,减少骨水泥外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