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病1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丹 陈明春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92-392,共1页
关键词 淀粉样变病 异色病样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洛他定与西替利嗪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涛 刘跃华 +5 位作者 尹佳 连石 李明 郑志忠 曾凡钦 张士发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00-302,共3页
目的:通过奥洛他定5 mg,每日2次口服,共2周,评价奥洛他定治疗中国人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西替利嗪10mg,每日1次口服,共2周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比较奥洛他定与西替利嗪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目的:通过奥洛他定5 mg,每日2次口服,共2周,评价奥洛他定治疗中国人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西替利嗪10mg,每日1次口服,共2周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比较奥洛他定与西替利嗪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取得知情同意书并筛选合格的患者174例,随机进入奥洛他定组86例,西替利嗪组88例。入组时以及各次随访时,评估症状积分下降指数、总体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后,奥洛他定组症状积分下降指数为0.640±0.274,西替利嗪组为0.603±0.289,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82)。奥洛他定组的总有效率为90.6%(n=85例,77/85)(95%CI:84.4%;96.8%),西替利嗪组的总有效率为80.0%(n=85例,68/85)(95%CI:71.5%;88.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率)奥洛他定组为38例(44.7%),与西替利嗪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奥洛他定治疗国人皮肤瘙痒症能够改善瘙痒症的症状,同时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瘙痒症 皮肤 H1受体阻断剂 奥洛他定 西替利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尔尼菲青霉对巨噬细胞模式识别受体TLR-2、TLR-4、Dectin-1的表达及TNF-α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赵文杰 席丽艳 +5 位作者 马黎 张军民 李希清 鲁长明 李飞 曾翰翔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研究马尔尼菲青霉对巨噬细胞模式识别受体TLR-2、TLR-4、Dectin-1的表达及促炎因子TNF-α分泌的影响。方法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菌液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共培养24h,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巨噬细胞TLR-2、TLR-4及Dectin-1的平均荧光强度... 目的研究马尔尼菲青霉对巨噬细胞模式识别受体TLR-2、TLR-4、Dectin-1的表达及促炎因子TNF-α分泌的影响。方法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菌液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共培养24h,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巨噬细胞TLR-2、TLR-4及Dectin-1的平均荧光强度;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染色的受体;ELISA法测定培养液上清中TNF-α的浓度;Real time PCR检测不同时间段TNF-α的mRNA表达。结果马尔尼菲青霉可使巨噬细胞TLR-2、TLR-4、Dectin-1的平均荧光强度均增高,并激活巨噬细胞产生TNF-α。结论马尔尼菲青霉上调了巨噬细胞模式识别受体TLR-2、TLR-4及Dectin-1的表达,巨噬细胞的激活与TLR-2、TLR-4及Dectin-1的表达上调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青霉 巨噬细胞 Toll样受体2 Toll样受体4 树突状细胞相关性C型植物血凝素1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15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朱晓浚 刘次伟 +1 位作者 刘少珍 林宝珠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71-573,共3页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TEN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TEN患者均伴有黏膜糜烂,皮损(表皮已...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TEN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TEN患者均伴有黏膜糜烂,皮损(表皮已剥脱或即将剥脱)面积占体表面积的(19.40±6.51)%;糖皮质激素用量(以泼尼松为标准量):(1.5~2.0)mg/(kg·d);IVIG用量:(0.2~0.4)g/(kg·d),连续用药(6.0±1.3)d。联合用药第(3.0±1.3)天开始起效,痊愈9例,共治疗(23.60±5.49)d;基本痊愈5例,共治疗(16.70±3.14)d;死亡1例。所有患者均可耐受IVIG治疗。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IVIG治疗TEN具有协同作用,可明显提高疗效和减少死亡,减少糖皮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坏死松解症 中毒性 糖皮质激素 免疫球蛋白 静脉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感染54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许德清 陈伟雄 曾凡钦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2-75,共4页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生感染的规律与特点,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分析1983—1998年544例确诊为SLE患者的感染情况及其特点,以及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结果:544例SLE患者住院865例次,其中一般感染53...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生感染的规律与特点,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分析1983—1998年544例确诊为SLE患者的感染情况及其特点,以及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结果:544例SLE患者住院865例次,其中一般感染537例次,严重感染216例次(24.9%)。严重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见,为129例次(59.7%),其次为皮肤感染29例次(13.4%)和泌尿系统感染21例次(9.7%)。结论:SLE患者住院感染率较高,严重感染以G-杆菌和G+球菌为主要致病菌,其次为念珠菌与结核菌。SLE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多不典型,应密切观察并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CRP与感染密切相关,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C反应蛋白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内马尔尼菲青霉异柠檬酸裂解酶的表达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军 席丽艳 +3 位作者 刘红芳 张军民 李希清 徐晓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31-633,共3页
目的比较巨噬细胞内马尔尼菲青霉(Pm)的异柠檬酸裂解酶(ICL1)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初步探讨乙醛酸循环在Pm致病中的意义。方法将Pm分生孢子与Raw264.7细胞共培养16份,随机分为4组:处理组(T)采用脂多糖及小鼠γ干扰素处理,处理抑制组(... 目的比较巨噬细胞内马尔尼菲青霉(Pm)的异柠檬酸裂解酶(ICL1)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初步探讨乙醛酸循环在Pm致病中的意义。方法将Pm分生孢子与Raw264.7细胞共培养16份,随机分为4组:处理组(T)采用脂多糖及小鼠γ干扰素处理,处理抑制组(TI)在处理组的基础上加入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MMA),对照组(C)加入同体积的培养基,对照抑制组(CI)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LNMMA;采用实时RT-PCR法比较各组细胞内Pm的ICL1基因转录水平;采用酶催化反应检测ICL1蛋白表达及活性;采用菌落计数比较各组细胞内Pm的数量;采用化学法检测一氧化氮含量。结果C组、CI组、T组、TI组的ICL1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00、1.42、33.09、74.88,蛋白表达及活性分别为0.06、0.07、0.18、0.9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组一氧化氮含量较其他组增高(P<0.01),菌落计数减少(P<0.01)。结论ICL1对Pm在功能抑制的巨噬细胞内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巨噬细胞产生的活性氮成分能抑制ICL1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从而抑制巨噬细胞内Pm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青霉 异柠檬酸裂解酶 一氧化氮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实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念珠菌在母婴间垂直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鲁长明 岑丽卿 +3 位作者 席丽艳 张章 李希清 谢穗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01-503,共3页
目的:探讨产妇念珠菌感染与其新生儿口腔念珠菌的带菌情况,了解母婴间的垂直传播。方法:对554例某妇婴医院产科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分娩前的阴道后穹隆分泌物,及其刚出生断脐后新生婴儿口腔分泌物进行真菌分离培养。并采用常规科玛嘉念珠... 目的:探讨产妇念珠菌感染与其新生儿口腔念珠菌的带菌情况,了解母婴间的垂直传播。方法:对554例某妇婴医院产科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分娩前的阴道后穹隆分泌物,及其刚出生断脐后新生婴儿口腔分泌物进行真菌分离培养。并采用常规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玉米粉培养基、海藻糖试验、API20C生化鉴定板等进行菌种鉴定。同时对产妇的一般情况进行调查。结果:554例产妇中132例培养出真菌,分离率最高的职业是主妇,占50.76%,而第1胎检出率最高,占92.42%;产前感染率百分比最高的是农民和干部,分别占33.33%和30.00%。分离出的132株真菌中,白念珠菌78株(占分离菌的首位),其次为光滑念珠菌21株;而554例新生儿口腔真菌培养共分离出11株真菌,白念珠菌8株,光滑念珠菌2株,克柔念珠菌1株,阳性率为1.99%。母婴间同时分离出相同念珠菌共11对,为白念珠菌8对,光滑念珠菌2对,克柔念珠菌1对。结论:妊娠末期妇女阴道念珠菌的感染可垂直传播给新生儿,其垂直传播率约为8.33%。预防母亲产前阴道念珠菌感染可降低新生儿念珠菌感染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 妊娠 新生儿 垂直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P70基因在马内菲青霉酵母相和菌丝相中的差异表达 被引量:2
8
作者 黄庚史 张军民 +3 位作者 席丽艳 徐晓容 刘红芳 鲁长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91-1193,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马内菲青霉双相转化中HSP70基因转录、蛋白表达变化情况。方法对马内菲青霉临床分离株SUMS0152进行双相性诱导,收集菌丝相和酵母相菌体。使用RT-PCR技术半定量测定HSP70基因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技术半定量测定HSP70蛋白水... 目的初步探讨马内菲青霉双相转化中HSP70基因转录、蛋白表达变化情况。方法对马内菲青霉临床分离株SUMS0152进行双相性诱导,收集菌丝相和酵母相菌体。使用RT-PCR技术半定量测定HSP70基因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技术半定量测定HSP70蛋白水平,分别在两相间进行比较。结果马内菲青霉SUMS0152酵母相HSP70基因转录较菌丝相升高;酵母相的HSP70蛋白表达较菌丝相升高。结论马内菲青霉SUMS0152HSP70基因在两相间存在明显表达差异,其基因转录和表达水平在酵母相均表现为一致的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内菲青霉 热休克蛋白70 逆转录PCR 蛋白印迹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状红斑狼疮皮损角质形成细胞的蛋白组学初步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方圣 陈明春 +3 位作者 郭庆 曾凡钦 李伯友 朱晓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49-752,共4页
【目的】建立盘状红斑狼疮皮损和正常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两者蛋白质的表达差异及特点。【方法】运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6例盘状红斑狼疮患者皮损及正常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总蛋白,考马斯亮蓝染色后用ImageMaster... 【目的】建立盘状红斑狼疮皮损和正常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两者蛋白质的表达差异及特点。【方法】运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6例盘状红斑狼疮患者皮损及正常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总蛋白,考马斯亮蓝染色后用ImageMaster 2D图象软件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蛋白。【结果】盘状红斑狼疮皮损和正常对照电泳图谱平均蛋白点分别为1566±32和1682±38,平均匹配点数为1286±14和1314±21,匹配率为82.12%和78.12%。分辨差异蛋白点共22个,11个在皮损高表达,2个在皮损组低表达,有5个点仅在病例组表达,4个点仅在正常对照组表达。【结论】成功获得分辨率高且重复性较好的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识别重复表达的差异蛋白,为后续蛋白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状红斑狼疮 角质细胞 蛋白质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TGF-β1含量 被引量:5
10
作者 谭国珍 罗益金 曾凡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6-638,共3页
【目的】了解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TGF-β1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25例初发未治疗的SLE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CD25+、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占CD4+... 【目的】了解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TGF-β1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25例初发未治疗的SLE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CD25+、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ELISA检测血清中TGF-β1含量。【结果】SLE患者PBMC中CD4+CD25+T细胞、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百分比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少(分别为7.9±2.2vs12.5±5.3和2.1±1.1vs4.0±1.8,P<0.05)。SLE患者血清中TGF-β1含量(pg/mL)低于健康对照组(214±48vs419±85,P<0.05)。SLE患者PBMC中CD4+CD25+T细胞、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以及血清TGF-β1的含量均与病情活动指数(DAI)成负相关(r分别=-0.68、-0.56、-0.53,P<0.05),但各型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与血清TGF-β1的含量之间相关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reg与TGF-β1参与SLE的发病,两者均可作为病情活动的观察指标。且血清TGF-β1的含量与Treg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在SLE中的下降趋势一致,提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推测是TGF-β1的不足导致Treg的生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TGF-Β1 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抗原与特应性皮炎及湿疹关系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7
11
作者 陈文琦 张美华 +5 位作者 毕志刚 梅亚宁 林麟 郝飞 曾凡钦 赵辨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07-509,共3页
目的:探讨皮损部位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超抗原(SAg)与特应性皮炎(AD)及湿疹(EC)的关系。方法:反向被动乳胶凝集法测定来自91例AD和174例EC患者皮损共123株金葡菌SAg的产生情况,结合患者的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6种不同皮疹的评分以... 目的:探讨皮损部位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超抗原(SAg)与特应性皮炎(AD)及湿疹(EC)的关系。方法:反向被动乳胶凝集法测定来自91例AD和174例EC患者皮损共123株金葡菌SAg的产生情况,结合患者的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6种不同皮疹的评分以及血清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AD组皮损处SAg总阳性率(55.4%)及中毒休克综合征毒素(TSST)-1阳性率(21.4%)均高于EC组(37.3%、4.5%)。AD组内金葡菌肠毒素B(SEB)阳性组EASI评分高于SEB阴性组和金葡菌阴性组。EC组SAg产生与EASI评分无关,但SAg阳性组其皲裂评分较高。AD患者血清白介素(IL)-4、γ干扰素(IFN-γ)及总IgE水平与SAg无关,EC患者SAg阳性组血清总IgE水平高于金葡菌阴性组,IL-4和IFN-γ水平与SAg无关。结论:与EC相比,AD与金葡菌SAg的关系更为密切,某些型别SAg分型与AD临床严重度可能有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特应性 湿疹 金黄色葡萄球菌 超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疼痛性红斑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榕青 朱晓浚 +1 位作者 林宝珠 席丽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20-520,共1页
患者女,21岁。因右肘部反复发作疼痛性红斑20年,于2005年9月10日就诊于我科。患者出生后4个月右肘部出现一红斑,3d后红斑自行消失。5岁时,红斑在原部位再次出现,此后每年发作二三次,面积逐渐扩大,但疼痛加重不明显。常存劳累、换... 患者女,21岁。因右肘部反复发作疼痛性红斑20年,于2005年9月10日就诊于我科。患者出生后4个月右肘部出现一红斑,3d后红斑自行消失。5岁时,红斑在原部位再次出现,此后每年发作二三次,面积逐渐扩大,但疼痛加重不明显。常存劳累、换季或睡眠肢体受压时发作。发作时自觉红斑肿胀、疼痛,手不能弯曲,伴全身乏力,轻度发热,遇冷病情加剧。每次红斑发作均在10d内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 疼痛性 复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真菌检查对HIV/AIDS患者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谢婷 李希清 +5 位作者 张军民 鲁长明 曾常红 蔡卫平 陈谐捷 席丽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1-343,356,共4页
【目的】探讨尿真菌镜检与培养对HIV/AIDS患者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分别同时对166例HIV/AIDS患者的尿液进行真菌镜检、培养,并作血真菌培养,检测尿标本马尔尼菲青霉的阳性率、灵敏度,并与血液真菌培养进行比较。【结果】... 【目的】探讨尿真菌镜检与培养对HIV/AIDS患者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分别同时对166例HIV/AIDS患者的尿液进行真菌镜检、培养,并作血真菌培养,检测尿标本马尔尼菲青霉的阳性率、灵敏度,并与血液真菌培养进行比较。【结果】166例HIV/AIDS患者中,确诊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26例(阳性率15.66%),马尔尼菲青霉血尿检查总阳性24例(14.46%)。尿镜检阳性3例(1.81%),尿培养阳性14例(8.43%),血培养阳性19例(11.45%)。尿培养、血培养及两者联合的灵敏度分别为53.84%、73.08%和92.31%,特异度均为100%。血、尿培养的马尔尼菲青霉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尿镜检与尿培养,尿镜检与血培养的阳性率之间,以及血培养与尿培养,尿培养与尿镜检之间的关联性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尿真菌培养马尔尼菲青霉敏感性较高,方便快捷,是一种较好的HIV/AIDS患者尤其是取血困难者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诊断方法,而尿真菌镜检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马尔尼菲青霉 马尔尼菲青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和脱氧核糖核酸酶Ⅰ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玮 曾凡钦 +1 位作者 李伯有 范瑞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36-338,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和血清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eoxyribonucleaseⅠ,DNaseⅠ)的活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浓度,DNA-甲基绿比色法测定其血清DNaseⅠ的活性。结果SLE患... 目的探讨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和血清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eoxyribonucleaseⅠ,DNaseⅠ)的活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浓度,DNA-甲基绿比色法测定其血清DNaseⅠ的活性。结果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且与SLE病情活动程度、肾脏损害、血管炎及补体下降相关;SLE患者组血清DNaseⅠ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且与病情活动程度相关;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浓度与DNaseⅠ的活性成负相关。结论抗核小体抗体是SLE的主要自身抗体之一,核小体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可能原因是DNaseⅠ的活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抗核小体抗体 脱氧核糖核酸酶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额面部出血性淋巴管瘤1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晓浚 刘次伟 刘小珍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57-658,共2页
患者男,67岁,发病4年。额面部巨大肿块,质软,表面呈血性大疱,溃疡出血,酷似Kaposi肉瘤,多次误诊为其他恶性肿瘤,经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淋巴管瘤。
关键词 淋巴管瘤 出血性 额面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性低氧模拟剂氯化钴诱导人角质形成细胞炎症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林春喜 张美芬 +6 位作者 杨春涛 杨战利 凌宏忠 孟金兰 曾凡钦 陈培熹 冯鉴强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3-637,共5页
目的探讨化学性低氧模拟剂氯化钴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CoCl2处理HaCat细胞,建立化学性低氧诱导皮肤细胞损伤的实验模型后,检测细胞存活率、细胞内活性氧(ROS)、线粒体膜电位(MMP)、细胞培养液... 目的探讨化学性低氧模拟剂氯化钴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CoCl2处理HaCat细胞,建立化学性低氧诱导皮肤细胞损伤的实验模型后,检测细胞存活率、细胞内活性氧(ROS)、线粒体膜电位(MMP)、细胞培养液中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8(IL-8)水平以及血红素加氧酶(HO-1)表达。结果在500~3000μmol.L-1浓度范围内,CoCl2可降低HaCat细胞存活率,且CoCl2剂量越大、细胞存活率降低越明显;2000μmol.L-1CoCl2能诱导HaCat细胞产生氧化应激反应,使胞内ROS生成增多,MMP降低;CoCl2能诱导HaCat细胞产生炎症反应,使IL-6和IL-8释放增多;1000~3000μmol.L-1CoCl2能上调HO-1的表达。结论CoCl2在诱导HaCat细胞产生氧化应激反应的同时,也能引起炎症反应,促进IL-6和IL-8的释放及HO-1表达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性低氧 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炎症反应 血红素加氧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过氧苯甲酰凝胶联合1%联苯苄唑凝胶治疗寻常痤疮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茂芳 陈明春 曾凡钦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0-120,共1页
关键词 痤疮 寻常 毛囊炎 过氧苯甲酰 联苯苄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尔尼菲青霉菌丝相和酵母相的异柠檬酸裂解酶表达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军 席丽艳 +3 位作者 刘红芳 张军民 李希清 徐晓容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10-912,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培养条件下马尔尼菲青霉(Pm)菌丝相及酵母相的异柠檬酸裂解酶(ICL)基因转录水平,初步探讨乙醛酸循环在Pm致病中的意义。方法将Pm分为高糖培养的菌丝相(MH)、低糖培养的菌丝相(ML)及高糖培养的酵母相(YH)、低糖培养的酵母相(... 目的比较不同培养条件下马尔尼菲青霉(Pm)菌丝相及酵母相的异柠檬酸裂解酶(ICL)基因转录水平,初步探讨乙醛酸循环在Pm致病中的意义。方法将Pm分为高糖培养的菌丝相(MH)、低糖培养的菌丝相(ML)及高糖培养的酵母相(YH)、低糖培养的酵母相(YL)4组,采用实时定量RT-PCR法比较各组ICL基因转录水平。结果MH、ML、YH、YL组ICL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3.000、3.654、69.5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度增高和葡萄糖浓度降低两因素之间具有协同效应。结论Pm酵母相的ICL转录水平较菌丝相增高,而且低糖培养时增高更为显著,提示乙醛酸循环可能在Pm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青霉 异柠檬酸裂解酶 RT-PCR 实时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DNaseI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谭国珍 米向斌 +2 位作者 尹若菲 叶艳芬 曾凡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6期27-28,共2页
[目的]构建小鼠DNaseI基因真核表达质粒。[方法]采用RT-PCR法从小鼠肾组织中获得DNaseI基因的cDNA,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Bluescript(PBS)上,选择阳性克隆并测序。[结果]扩增得到的DNaseI基因编码区的cDNA全长852 bp,编码283个(理论值)氨... [目的]构建小鼠DNaseI基因真核表达质粒。[方法]采用RT-PCR法从小鼠肾组织中获得DNaseI基因的cDNA,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Bluescript(PBS)上,选择阳性克隆并测序。[结果]扩增得到的DNaseI基因编码区的cDNA全长852 bp,编码283个(理论值)氨基酸残基,与Genebank中序列完全一致。[结论]小鼠DNaseI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已成功构建,为进一步实施DNaseI基因治疗SLE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SEI 基因 质粒 小鼠 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及患者生活质量评价 被引量:8
20
作者 窦侠 刘玲玲 +6 位作者 谢志强 陈连军 李丽 冯素英 谭国珍 阎明 朱学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评价0.03%和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中国成人和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患者后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随机、赋形剂平行对照的方法对327例中、重度AD患者给予0.03%和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3周,在治疗前、... 目的:评价0.03%和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中国成人和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患者后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随机、赋形剂平行对照的方法对327例中、重度AD患者给予0.03%和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3周,在治疗前、后采用皮肤病学生活质量指数量表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3周后成人组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及症状、日常活动和休闲3个方面评分的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儿童组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及症状、休闲、学校、假期、日常活动、睡眠和治疗的影响各方面改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幼儿组各方面的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0.03%和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中国成人和儿童中、重度AD患者3周后,成人及儿童(>4岁)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特应性 他克莫司 生活质量 成人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