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迹基因p57^kip2蛋白在水泡状胎块诊断和分型中作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古聪敏 杜家辉 +1 位作者 陈永鸿 林汉良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9-352,共4页
目的探讨p57kip2蛋白表达在水泡状胎块诊断和分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7kip2蛋白30例在完全性水泡状胎块(complete hydatidiform moles,CHMs)、25例部分性水泡状胎块(partial hydatidiform mole,PHMs)和20例水泡... 目的探讨p57kip2蛋白表达在水泡状胎块诊断和分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7kip2蛋白30例在完全性水泡状胎块(complete hydatidiform moles,CHMs)、25例部分性水泡状胎块(partial hydatidiform mole,PHMs)和20例水泡状流产(hydropic abortions,HAs)三组病变中的表达情况,正常成熟胎盘(normal mature placentas,NMPs)为正常对照。结果p57kip2蛋白在10例NMPs、20例HAs组织中的细胞滋养层细胞、绒毛间质细胞和绒毛外滋养细胞团核表达阳性,合体滋养层细胞不表达;CHMs的绒毛间质细胞和细胞滋养层细胞p57kip2蛋白不表达,阳性表达仅见于绒毛外散在滋养细胞团中;25例CHMs的绒毛间质细胞和细胞滋养层细胞p57kip2均表达阳性。结论p57kip2蛋白在CHMs和PHMs的表达和分布有明显差异,可作为胎块分型诊断的客观辅助指标,值得在国内妇产科病理诊断常规工作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泡状胎块 完全性 部分性 基因印迹 p57^k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KC-βⅡ、NF-κBp5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孟伟 石雨薇 +3 位作者 顾霞 王富强 叶子茵 谢心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βⅡ(Protein kinase C-βⅡ,PKC-βⅡ)、核因子κBp50(Nuclear factor of kappa Bp50,NF-κBp5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情况与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8例D...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βⅡ(Protein kinase C-βⅡ,PKC-βⅡ)、核因子κBp50(Nuclear factor of kappa Bp50,NF-κBp5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情况与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8例DLBCL,7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PKC-βⅡ、NF-κBp50的表达。结果 PKC-βⅡ、NF-κBp50在68例DLBC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94%(53/68)和70.59%(48/68)。PKC-βⅡ在DLBCL亚型中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F-κBp50在DL-BCL亚型中表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KC-βⅡ、NF-κBp50在DLBCL中non-GCB(非生发中心型)中表达高于GCB(生发中心型)。它们在性别、民族、年龄、部位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KC-βⅡ与NF-κBp50在DLBCL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429,P<0.001)。结论 PKC-βⅡ和NF-κBp50在DLBCL不同亚型之间表达的差异,可能有助于DLBCL亚型的诊断和预后的判断。PKC-βⅡ对NF-κBp50表达有正向调节作用,在DLBCL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PKC-βⅡ NF-ΚBP50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信号通路系列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华赟鹏 李绍强 +4 位作者 赖佳明 梁力建 彭宝岗 梁惠珍 黄洁夫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848-1852,共5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观察正常肝脏发展成肝癌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通路变化,对肝癌形成的机制进行一定的探索。方法用二乙基亚硝胺溶液(DENA)诱导大鼠肝癌模型,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不同时期TGF-β1、... 目的本研究通过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观察正常肝脏发展成肝癌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通路变化,对肝癌形成的机制进行一定的探索。方法用二乙基亚硝胺溶液(DENA)诱导大鼠肝癌模型,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不同时期TGF-β1、磷酸化Smad2、Smad4和Smad7蛋白的表达,半定量RT-PCR检测Smad4 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细胞时TGF-β1和Smad4很少表达,随着肝硬化的发展,两者的表达均明显增强,但DENA处理22周后的肝组织中Smad4表达明显下降,肝癌降低更显著;正常细胞可有较多磷酸化Smad2的表达,DENA处理8周时表达明显减少,后逐渐增多,DENA处理16周、22周时磷酸化Smad2的表达接近正常水平,但肿瘤内表达明显减少,并显著低于DENA处理8周时;正常肝细胞可见Smad7的表达,随着肝硬化的发展而加重,DENA处理22周时的肝组织达到最高,肝癌的表达仅略低于22周时的肝组织。结论肝癌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大鼠肝硬化晚期Smad4表达的减少、甚至消失,TGF-β1和Smad7的过高表达,磷酸化Smad2的减少,在大鼠肝癌的发生、发展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转化生长因子-Β1 SMA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前列腺鳞癌1例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欢 龙启 +4 位作者 肖萍 周东华 朵永福 张勇科 陆乾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0-60,共1页
前列腺恶性肿瘤中腺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95%。原发性前列腺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Prostate,SCCP)少见,占0.2%~1%^[1]。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鳞状细胞 前列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扰survivin基因提高淋巴瘤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 被引量:3
5
作者 古聪敏 曾牧 林汉良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19-1123,共5页
目的:探讨RNA干扰下调Burkitt淋巴瘤Daudi细胞系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表达对阿霉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构建survivin发夹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介导转染Daudi细胞。多重RT-PCR检测survivin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Surv... 目的:探讨RNA干扰下调Burkitt淋巴瘤Daudi细胞系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表达对阿霉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构建survivin发夹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介导转染Daudi细胞。多重RT-PCR检测survivin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Survivin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干扰前后细胞凋亡率;MTT法检测干扰前后细胞对化疗药物阿霉素(adriamycin,ADR)敏感性变化。结果:与无功能control-shRNA处理组和PBS处理组比较,转染survivin-shRNA细胞的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率显著降低,抑制率分别为62.32%和61.88%(P<0.05);FCM结果示转染组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显著高于两对照组(P<0.05);MTT结果显示,转染组细胞的阿霉素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25±0.43)μmol/L,显著低于无功能control-shRNA处理组(0.87±0.21)μmol/L和PBS处理组(0.91±0.36)μmol/L,P<0.05;相同剂量ADR对转染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PBS组和control组。结论:发夹RNA干扰survivin基因可显著提高Daudi细胞凋亡率和对化疗药物阿霉素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短发夹RNA Survivin DAUDI细胞 阿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室信息系统在HE切片质量改进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钟学军 张志魁 +2 位作者 张杰 刘柱新 梁英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7-739,共3页
影响HE切片质量的因素很多,从标本固定到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等每个环节都可能会影响到切片的质量。国家卫计委2015年颁布的《病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中指出“标本规范化固定率”和“HE染色切片优良率”两个指标跟切片质... 影响HE切片质量的因素很多,从标本固定到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等每个环节都可能会影响到切片的质量。国家卫计委2015年颁布的《病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中指出“标本规范化固定率”和“HE染色切片优良率”两个指标跟切片质量息息相关。本中心病理部围绕这两个质控指标,应用实验室信息系统的功能在日常工作中实时采集相关的质控数据,建立HE切片质量反馈机制,从而改进和提高HE切片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信息系统 HE切片 质量改进 质量控制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组织肿瘤良恶性鉴别的术后标本~1H-MRS研究
7
作者 胡美玉 单卉 +1 位作者 赖英荣 江波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83-1086,共4页
目的:探讨术后标本1H-MRS鉴别软组织肿瘤良恶性的意义。方法:29例软组织肿瘤术后新鲜标本行常规MRI及1H-MRS测量,比较良、恶性肢体软组织肿瘤在1H-MRS代谢物胆碱(Cho)、肌酸(Cr)、三甲胺(TMA)、N-乙酰天门冬胺酸(NAA)、细胞内脂质IMCL(L... 目的:探讨术后标本1H-MRS鉴别软组织肿瘤良恶性的意义。方法:29例软组织肿瘤术后新鲜标本行常规MRI及1H-MRS测量,比较良、恶性肢体软组织肿瘤在1H-MRS代谢物胆碱(Cho)、肌酸(Cr)、三甲胺(TMA)、N-乙酰天门冬胺酸(NAA)、细胞内脂质IMCL(Lip1)、细胞外脂质EMCL(Lip2)相对浓度(即代谢物峰下平均面积)及Cho/Cr、TMA/Cr、NAA/Cr、Lip1/Cr、Lip2/Cr相对浓度比值,进行差异的t检验。结果:良性软组织肿瘤共11例,各代谢物相对浓度比值之均值分别为TMA/Cr1.02±0.50,Cho/Cr0.98±0.60,NAA/Cr0.46±0.34,Lip1/Cr7.88±6.23,Lip2/Cr5.72±4.46。恶性软组织肿瘤共18例,各代谢物相对浓度比值之均值分别为TMA/Cr2.47±1.04,Cho/Cr2.02±0.72,NAA/Cr0.41±0.39,Lip1/Cr1.41±1.31、Lip2/Cr1.01±0.93。本组资料用于诊断的恶性软组织肿瘤的TMA/Cr、Cho/Cr的阈值分别为1.19和1.21,其准确度分别为96.3%和88.9%,其诊断准确性均位于较高水平。用于诊断的良性软组织肿瘤的Lip1/Cr、Lip2/Cr的阈值分别为2.03和0.82,其准确度分别为90%及80%,其诊断准确性分别位于较高及中等水平。用于诊断的良性软组织肿瘤的NAA/Cr的阈值为0.035,其准确度分别为57%,其诊断价值位于较低水平。结论:Cho/Cr、TMA/Cr、Lip1/Cr、Lip2/Cr比值可作为软组织肿瘤良、恶性程度鉴别诊断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肿瘤 磁共振波谱学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