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简易式负压伤口治疗糖尿病足的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
2
1
作者
梁月英
朱斌
+2 位作者
谢肖霞
谢小英
肖介文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18-120,共3页
目的:探讨负压伤口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及科学的护理方法.方法:将本院烧伤科48例2级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4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实验组创面在创面床准备阶段采用简易封闭式负压引流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期间创面演变情...
目的:探讨负压伤口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及科学的护理方法.方法:将本院烧伤科48例2级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4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实验组创面在创面床准备阶段采用简易封闭式负压引流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期间创面演变情况并进行效果评价,并对患者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及负压引流管的各项护理.结果:①实验组在治疗期间创面各分期间演进速度较对照组快(P<0.05);②实验组自愈合时间、总的手术Ⅰ期修复率、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负压伤口治疗是糖尿病足创面床准备期间有效手段之一,科学的护理对保证其成功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伤口治疗
糖尿病足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Ⅰ、Ⅲ型前胶原核酶治疗裸鼠增生性瘢痕后胶原形态的改变
2
作者
张涛
朱家源
+2 位作者
朱斌
李新强
唐冰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研究Ⅰ、Ⅲ型前胶原核酶治疗裸鼠增生性瘢痕后胶原含量及分布的改变。方法:①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80只)。②将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20只,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B组20只,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C组20只,注射Ⅰ型及Ⅲ型前胶原...
目的:研究Ⅰ、Ⅲ型前胶原核酶治疗裸鼠增生性瘢痕后胶原含量及分布的改变。方法:①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80只)。②将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20只,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B组20只,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C组20只,注射Ⅰ型及Ⅲ型前胶原核酶;各组又分为2. 5μg/100μL及5. 0μg/μL两个剂量组,每个剂量组各10只裸鼠,每天用微量注射器行瘢痕内多位点注射1次,共7d)及对照组(D组10只,注射生理盐水7d;E组10只,空白对照组)。③应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分析各组胶原含量及分布的改变。结果:A组Ⅰ型胶原由紧密排列,变成较稀疏,提示含量减少;B组Ⅲ型胶原在血管旁及Ⅰ型胶原间分布减少;C组Ⅰ、Ⅲ型胶原均减少;D组和E组无明显变化。结论:Ⅰ、Ⅲ型前胶原核酶治疗裸鼠增生性瘢痕后,可使胶原的排列分布稀疏,含量减少,形态改变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酶
增生性瘢痕
天狼猩红
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简易式负压伤口治疗糖尿病足的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
2
1
作者
梁月英
朱斌
谢肖霞
谢小英
肖介文
机构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
出处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18-120,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负压伤口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及科学的护理方法.方法:将本院烧伤科48例2级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4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实验组创面在创面床准备阶段采用简易封闭式负压引流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期间创面演变情况并进行效果评价,并对患者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及负压引流管的各项护理.结果:①实验组在治疗期间创面各分期间演进速度较对照组快(P<0.05);②实验组自愈合时间、总的手术Ⅰ期修复率、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负压伤口治疗是糖尿病足创面床准备期间有效手段之一,科学的护理对保证其成功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负压伤口治疗
糖尿病足
护理
分类号
R473 [医药卫生—护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Ⅰ、Ⅲ型前胶原核酶治疗裸鼠增生性瘢痕后胶原形态的改变
2
作者
张涛
朱家源
朱斌
李新强
唐冰
机构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
广州市红十字会
医院
烧伤
整形
科
出处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27-29,共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39770842)
文摘
目的:研究Ⅰ、Ⅲ型前胶原核酶治疗裸鼠增生性瘢痕后胶原含量及分布的改变。方法:①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80只)。②将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20只,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B组20只,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C组20只,注射Ⅰ型及Ⅲ型前胶原核酶;各组又分为2. 5μg/100μL及5. 0μg/μL两个剂量组,每个剂量组各10只裸鼠,每天用微量注射器行瘢痕内多位点注射1次,共7d)及对照组(D组10只,注射生理盐水7d;E组10只,空白对照组)。③应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分析各组胶原含量及分布的改变。结果:A组Ⅰ型胶原由紧密排列,变成较稀疏,提示含量减少;B组Ⅲ型胶原在血管旁及Ⅰ型胶原间分布减少;C组Ⅰ、Ⅲ型胶原均减少;D组和E组无明显变化。结论:Ⅰ、Ⅲ型前胶原核酶治疗裸鼠增生性瘢痕后,可使胶原的排列分布稀疏,含量减少,形态改变明显。
关键词
核酶
增生性瘢痕
天狼猩红
胶原
Keywords
ribozyme
hypertrophic scar
sirius red
collagen
分类号
R619.6 [医药卫生—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简易式负压伤口治疗糖尿病足的观察与护理
梁月英
朱斌
谢肖霞
谢小英
肖介文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Ⅰ、Ⅲ型前胶原核酶治疗裸鼠增生性瘢痕后胶原形态的改变
张涛
朱家源
朱斌
李新强
唐冰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