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红外光谱范围人肝癌变和热凝固导致组织吸收和散射特性的变化 被引量:9
1
作者 魏华江 邢达 +4 位作者 何博华 谷怀民 巫国勇 陈雪梅 鲁建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68-872,共5页
研究了人肝的癌变及热凝固导致其对710,730,750,770,790,810,830,850,870和890nm的钛宝石激光的吸收和散射特性的变化,实验采用双积分球测量系统以及反向倍增法获取肝组织的吸收和散射特性参数。结果表明人肝的癌变导致其吸收系数发生... 研究了人肝的癌变及热凝固导致其对710,730,750,770,790,810,830,850,870和890nm的钛宝石激光的吸收和散射特性的变化,实验采用双积分球测量系统以及反向倍增法获取肝组织的吸收和散射特性参数。结果表明人肝的癌变导致其吸收系数发生了显著的减小,其变化的最大值在850nm,其值为86.12%,而变化的最小值在750nm,其值为82.65%。正常人肝组织热凝固导致其吸收系数明显变化,其吸收系数的变化的最大值在710nm,其值为79.55%,而变化的最小值在790nm,其值为0.72%。人肝癌组织热凝固导致其吸收系数显著地增大,其变化的最大值在810nm,其值为78.69%,而变化的最小值在710nm,其值为38.16%。人肝的癌变导致了肝组织的散射系数发生了显著的增大,其变化的最大值在710nm,其值为158.37%,而变化的最小值在890nm,其值为136.03%。正常人肝组织热凝固导致其散射系数显著地增大,其变化的最大值在890nm,其值为632.92%,而变化的最小值在710nm,其值为587.40%。人肝癌组织热凝固导致其散射系数显著地增大,其变化的最大值在810nm,其值为384.25%,而变化的最小值在710nm,其值为330.86%。肝组织的吸收和散射特性的变化也随着激光波长的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肝组织 吸收和散射特性 钛宝石激光 癌变 热凝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凝固致人肝组织光衰减和光穿透深度的变化 被引量:5
2
作者 魏华江 郭周义 +4 位作者 谢树森 谷怀民 巫国勇 何博华 金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757-1760,共4页
采用双积分球和反向倍增法(IAD),研究了热凝固致人肝肿瘤及正常人肝组织对680,720,780,810,850,890nm波长的钛宝石激光的光穿透深度和光衰减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6个波长的激光的热凝固前后的肝肿瘤和正常肝对光穿透深度都随着激光波... 采用双积分球和反向倍增法(IAD),研究了热凝固致人肝肿瘤及正常人肝组织对680,720,780,810,850,890nm波长的钛宝石激光的光穿透深度和光衰减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6个波长的激光的热凝固前后的肝肿瘤和正常肝对光穿透深度都随着激光波长的增大而明显增大,热凝固后的激光穿透深度都分别显著地较热凝固前的穿透深度小(P<0.05),6个波长的激光对热凝固前后的肝肿瘤的光穿透深度都分别显著地较热凝固前后的正常肝穿透深度大(P<0.05)。热凝固前后的人肝肿瘤和正常肝对6个波长的激光的衰减都是随着激光波长的增大而明显减小,热凝固后的人肝肿瘤和正常肝的光衰减都分别显著地较热凝固前的衰减大(P<0.05),热凝固前后的肝肿瘤对光的衰减也都分别显著地较热凝固前后的正常肝衰减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肝肿瘤和正常肝组织 钛宝石激光 热凝固 光衰减特性 光学穿透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对钛宝石激光的吸收和散射特性 被引量:4
3
作者 魏华江 邢达 +4 位作者 何博华 吴荣海 谷怀民 巫国勇 陈雪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3,共4页
研究了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除术(PKRP)切除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切除的前列腺增生(BPH)组织对640,660,680,700,720,740,760,780,800,820,840,860和880nm波长的钛宝石激光的光学特性及其差异,实验采用双积分球测量系统以及反向... 研究了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除术(PKRP)切除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切除的前列腺增生(BPH)组织对640,660,680,700,720,740,760,780,800,820,840,860和880nm波长的钛宝石激光的光学特性及其差异,实验采用双积分球测量系统以及反向倍增法获取BPH组织的吸收和散射特性参数。结果表明:PKRP和TURP切除的BPH组织对这13个不同波长的激光的吸收系数和约化散射系数都是随着激光波长增大而明显减小的,PKRP切除的BPH组织对这同一波长的激光的吸收系数和约化散射系数都明显较TURP切除的BPH组织对相应的波长的激光的吸收系数和约化散射系数要小,PKRP和TURP切除的BPH组织的吸收系数以及约化散射系数的最大值都在640nm,其值分别为(0.885±0.022)和(0.955±0.024)mm-1以及(1.564±0.039)和(1.658±0.042)mm-1,其差异分别为7.91%以及6.01%,其最小值都在880nm,其值分别为(0.443±0.011)和(0.455±0.011)mm-1以及(1.117±0.028)和(1.197±0.030)mm-1,其差异分别为2.71%以及7.16%。PKRP和TURP切除的BPH组织对660nm的吸收系数的差异最大,其值为8.95%,其差异最小在860nm,其值为1.75%,PKRP和TURP切除的BPH组织对800nm的约化散射系数的差异最大,其值为9.13%,其差异最小在640nm,其值为6.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 吸收和散射特性 钛宝石激光 积分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DNA和蛋白质吸收带的Kubelka-Munk光谱函数检测人结肠腺癌 被引量:1
4
作者 魏华江 郭周义 +5 位作者 谢树森 何博华 李力波 陈雪梅 巫国勇 鲁建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73-1477,共5页
采用DNA和蛋白质吸收带的Kubelka-Munk光谱函数对人结肠腺癌进行了鉴别诊断,实验采用带积分球附件的分光光度计获取组织的漫反射光谱。结果表明:在250~650 nm,结肠上皮组织的癌变导致其上皮组织在DNA吸收带的Kubelka-Munk光谱函数f(r∞... 采用DNA和蛋白质吸收带的Kubelka-Munk光谱函数对人结肠腺癌进行了鉴别诊断,实验采用带积分球附件的分光光度计获取组织的漫反射光谱。结果表明:在250~650 nm,结肠上皮组织的癌变导致其上皮组织在DNA吸收带的Kubelka-Munk光谱函数f(r∞)及其对数log[f(r∞)]的平均值在260 nm处都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其差异分别为218%(p<0.05)和68.5%(p<0.05)。结肠上皮组织的癌变导致其上皮组织在蛋白质吸收带的Kubelka-Munk光谱函数f(r∞)及其对数log[f(r∞)]的平均值在280 nm处也都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其差异分别为208%(p<0.05)和59.0%(p<0.05)。结肠上皮组织的癌变导致其上皮组织在β-胡罗卜素吸收带(480 nm处)的Kubelka-Munk光谱函数f(r∞)及其对数log[f(r∞)]的平均值在480 nm处也都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其差异分别为41.7%(p<0.05)和32.9%(p<0.05)。可见,结肠上皮组织的癌变导致其上皮组织中的DNA、蛋白质和β-胡罗卜素的含量都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这结论为快速、低成本、非入侵的结肠腺癌的光活检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腺癌诊断 Kubelka-Munk光谱函数 漫反射光谱 DNA 蛋白质 β-胡罗卜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DNA和蛋白质吸收带的Kubelka-Munk光谱函数检测人胃癌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兰权 魏华江 +7 位作者 郭周义 杨洪钦 谢树森 陈雪梅 李力波 何博华 巫国勇 鲁建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499-2504,共6页
采用DNA和蛋白质吸收带的Kubelka-Munk光谱函数对离体的人正常胃、未分化胃腺癌、胃鳞状细胞癌和低分化胃腺癌的上皮组织进行鉴别诊断。实验采用带积分球附件的分光光度计获取组织的漫反射光谱。结果表明:在250-650nm,人胃的上皮组织... 采用DNA和蛋白质吸收带的Kubelka-Munk光谱函数对离体的人正常胃、未分化胃腺癌、胃鳞状细胞癌和低分化胃腺癌的上皮组织进行鉴别诊断。实验采用带积分球附件的分光光度计获取组织的漫反射光谱。结果表明:在250-650nm,人胃的上皮组织的癌变导致未分化胃腺癌、胃鳞状细胞癌和低分化胃腺癌等的上皮组织的Kubelka-Munk光谱函数f(r∞)及其对数log[f(r∞)]的平均值在DNA吸收带(260nm)处都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其差异分别为68.5%(p〈0.05),146.5%(P〈0.05),282.4%(p〈0.05)和32.4%(P〈0.05),56.0%(P〈0.05),83.0%(p〈0.05)。人胃的上皮组织的癌变导致未分化胃腺癌、胃鳞状细胞癌和低分化胃腺癌等的上皮组织的Kubelka—Munk光谱函数f(r∞)及其对数log[f(r∞)]的平均值在蛋白质的吸收带(280nm)处也都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其差异分别为86.8%(p〈0.05),262.9%(P〈0.05),660.1%(p〈0.05)和34%(P〈0.05),72.2%(P〈0.05),113.5%(p〈O.05)。人胃的上皮组织的癌变导致未分化胃腺癌、胃鳞状细胞癌和低分化胃腺癌等的上皮组织的Kubelka-Munk光谱函数f(r∞)及其对数log[f(r∞)]的平均值在β-胡萝卜素吸收峰(480nm)处也有着显著的差异性,其差异分别为59.5%(P〈0.05),73%(p〈0.05),258.9%(p〈0.05)和118.7%(P〈0.05),139.2%(P〈0.05),324.6%(P〈0.05)。可见,人胃上皮组织的癌变导致其DNA、蛋白质和伊胡萝b的含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结论为快速、低成本、非入侵的胃癌的光活检及鉴别诊断胃癌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诊断 Kubelka-Munk光谱函数 漫反射光谱 DNA 蛋白质 Β-胡萝卜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氧合血红蛋白吸收带的漫反射光谱比率R(540)/R(575)检测浅表性膀胱癌
6
作者 魏华江 邢达 +5 位作者 巫国勇 鲁建军 吴荣海 谷怀民 何博华 陈雪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721-2725,共5页
采用氧合血红蛋白在540和575 nm吸收带的漫反射光谱比率(R540/R575)对人浅表性膀胱癌进行了鉴别诊断,实验采用带积分球附件的分光光度计获取组织的漫反射光谱。结果表明:正常膀胱的粘膜/粘膜下层组织的漫反射光谱比率(R540/R575)在组织... 采用氧合血红蛋白在540和575 nm吸收带的漫反射光谱比率(R540/R575)对人浅表性膀胱癌进行了鉴别诊断,实验采用带积分球附件的分光光度计获取组织的漫反射光谱。结果表明:正常膀胱的粘膜/粘膜下层组织的漫反射光谱比率(R540/R575)在组织离体后2 h的平均值为111%,3 h的平均值为107%,4 h的平均值为104%,5 h的平均值为102%,而浅表性的膀胱癌的粘膜/粘膜下层组织的漫反射光谱比率(R540/R575)在组织离体后2 h的平均值为98.4%,3 h的平均值为95.5%,4 h的平均值为93.1%,5 h的平均值为91.6%,正常膀胱与浅表性膀胱癌的粘膜/粘膜下层组织在组织离体后2,3,4和5 h的漫反射光谱比率(R540/R575)均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分别为12.6%,11.5%,10.9%和10.4%。这结论为快速、低成本、非入侵的浅表性膀胱癌的光活检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表性膀胱癌诊断 漫反射光谱 漫反射光谱比率(R540/R575) 血红蛋白吸收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凝固致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在590~1064nm的吸收和散射特性的变化
7
作者 魏华江 邢达 +4 位作者 何博华 吴荣海 谷怀民 巫国勇 陈雪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94-398,共5页
研究了自然的和热凝固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在590~1064nm光谱范围的光学特性及其差异,实验采用带积分球附件的分光光度计以及反向倍增法获取组织样品的吸收和散射特性参数。结果表明:热凝固导致BPH组织在590~1064nm光谱范围的吸... 研究了自然的和热凝固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在590~1064nm光谱范围的光学特性及其差异,实验采用带积分球附件的分光光度计以及反向倍增法获取组织样品的吸收和散射特性参数。结果表明:热凝固导致BPH组织在590~1064nm光谱范围的吸收系数明显地减小的,自然的和热凝固的BPH组织的吸收系数都有一个峰值在990nm处,其值分别为0.438和0.416mm-1,自然的和热凝固的BPH组织的吸收系数的最大差异在1064nm,其值为86.79%,其最小差异在920nm,其值为4.74%。热凝固导致BPH组织在600~1064nm光谱范围的约化散射系数明显地增大,而在590nm处,热凝固导致BPH组织的约化散射系数却是明显地减小,自然的和热凝固的BPH组织的约化散射系数都有一个峰值在970nm处,其值分别为1.090和1.449mm-1,其另一个峰值都在1050nm处,其值分别为1.116和1.627mm-1,自然的和热凝固的BPH组织的约化散射系数的最大差异在1060nm,其值为47.73%,其最小差异在600nm,其值为4.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凝固 人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 吸收和散射特性 积分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的光透明剂对在体人皮肤组织光学透明的反射光谱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庆亮 郭周义 +7 位作者 魏华江 杨洪钦 司俊丽 谢树森 巫国勇 钟会清 李兰权 郭晓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2-307,共6页
研究了经三种不同类型的透明剂处理后的在体人皮组织在波长为400~1 000nm范围内随时间变化反射光谱特性的变化及各组于580nm处分别在0~60min时间段各组反射光谱的改变程度。实验采用USB-4000光纤光谱仪分别获取经丙三醇、葡萄糖及丙... 研究了经三种不同类型的透明剂处理后的在体人皮组织在波长为400~1 000nm范围内随时间变化反射光谱特性的变化及各组于580nm处分别在0~60min时间段各组反射光谱的改变程度。实验采用USB-4000光纤光谱仪分别获取经丙三醇、葡萄糖及丙二醇处理在体人皮肤组织前后的在0,10,20,30,40,50和60min的平均漫反射光谱。实验结果表明:分别经三种不同类型透明处理后的皮肤组织的平均反射光强度都呈现出明显的减弱,但是随着各自作用于皮肤组织时间的增长,所导致的相对反射率减少量逐渐增大。经40%甘油作用于皮肤组织后在10,20,30,40,50和60min处的相对反射率的减少分别为5%,7%,9%,10%,11%和12%,经40%葡萄糖作用于皮肤组织后在10,20,30,40,50和60min处的相对反射率的减少分别为9%,13%,16%,19%,21%和22%,而40%丙二醇作用于皮肤组织后在10,20,30,40,50和60min处的相对反射率的减少分别为14%,22%,29%,32%,34%和35%。可见,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透明剂都能够显著增强光在皮肤组织中的穿透能力,在0~60min的时间内各组得光透明时间进程也有所不同,在同体积分数下,光学透明效果差异显著地由高到低依次为40%丙二醇,40%葡萄糖,40%甘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光学和生物技术 光透明剂 反射光谱 人皮肤组织 甘油 葡萄糖 丙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