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干预高血压大鼠脑缺血Ang1 TSP-1的表达及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万赛英 谭峰 +4 位作者 吴海科 王金良 黄涛 陈文霖 成家茂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12期2544-2547,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促血管生成素-1(Ang 1)、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及超微结构表达影响。方法:用环形银夹使SD大鼠的双侧肾动脉狭窄,制成RHRSP,再用线栓法制成一侧大脑中动... 目的:观察电针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促血管生成素-1(Ang 1)、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及超微结构表达影响。方法:用环形银夹使SD大鼠的双侧肾动脉狭窄,制成RHRSP,再用线栓法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光镜及电镜观察电针对脑缺血2h后再灌注1、7、14、28天大鼠脑内缺血区Ang 1、TSP-1表达的干预作用,并与模型组比较。结果:空白组、假手术组没有Ang 1、TSP-1阳性细胞表达,Ang 1在脑缺血2h后再灌注7天明显增多,14天达高峰,28天仍高于正常组水平;电针组在7、14、28天且较模型组升高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在1天后出现TSP-1阳性细胞,7天达到高峰并延续到14天,28天则明显减弱;电针治疗组在1、7、14天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超微结构发现电针组微血管内皮细胞在各时间点损伤较模型组轻。结论:电针对RHRSP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上调Ang 1及下调TSP-1的表达,促进脑缺血区的血管的重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复流 血管新生 电针 高血压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干预高血压大鼠脑缺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促血管生成素1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万赛英 谭峰 +5 位作者 方美凤 吴海科 王金良 黄涛 陈文霖 成家茂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3-176,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易脑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脑缺血再灌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血管生成素1(Ang 1)表达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用环形银夹钳夹SD大鼠的双侧肾动脉,制成RHRSP 12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12只),假手术组(12... 目的观察电针对易脑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脑缺血再灌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血管生成素1(Ang 1)表达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用环形银夹钳夹SD大鼠的双侧肾动脉,制成RHRSP 12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12只),假手术组(12只)、模型组(48只)和电针组(48只),后2组大鼠再用线栓法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电针组给予"百会"、"大椎"穴位电针治疗,1次/d,14天。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光镜等技术观察脑缺血2 h后,再灌注1、7、14、28天大鼠脑内缺血区VEGF、Ang 1表达及缺血区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7、14、28天梗死灶周围VEGF和Ang 1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7、14、28天VEGF和Ang 1的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脑缺血14、28天缺血区及周围MVD明显增加(P<0.05)。结论电针对RHRSP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强梗死灶周围VEGF和Ang 1的表达,促进缺血区的血管新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高血压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血管生成素1 电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