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探索——国内外农村社会工作研究文献的综述 被引量:28
1
作者 张和清 闫红红 尚静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9-86,共8页
本文通过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文献发现,生态系统理论、优势视角、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ABCD)等是农村社会工作的核心理论,与此相应的农村社会工作侧重通用(整合)及社区为本的实务模式,具体的方法策... 本文通过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文献发现,生态系统理论、优势视角、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ABCD)等是农村社会工作的核心理论,与此相应的农村社会工作侧重通用(整合)及社区为本的实务模式,具体的方法策略也经历了从个案、家庭及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到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的转变(从临床社会工作到社会发展)。这种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能够回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之专业个案救助和社区能力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会工作 社区为本 实务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建设”概念的逻辑分析及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的方向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昺伟 雷杰 《学习与实践》 2007年第12期124-130,共7页
本文主要对"社区建设"这个概念进行内在的逻辑分析,并根据社区建设的内容,指出针对其执行主体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理论进行演绎,并有不同的实践模式。笔者认为应该根据社区建设具体内容的三种分类来确定各自的执行主体,并由此指... 本文主要对"社区建设"这个概念进行内在的逻辑分析,并根据社区建设的内容,指出针对其执行主体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理论进行演绎,并有不同的实践模式。笔者认为应该根据社区建设具体内容的三种分类来确定各自的执行主体,并由此指出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建设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建设 社区服务 社区社会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工作:通向能力建设的助人自助——以广州社工参与灾后恢复重建的行动为例 被引量:52
3
作者 张和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1-148,共8页
文章通过广州社工在"5.12"灾后恢复重建中链接资源和组织"映秀母亲"刺绣小组的案例,试图说明在灾后重建的独特社会文化环境中,社工之所以同时扮演资源链接者和社区民众同行者的角色,这与社工"以人为本、助人... 文章通过广州社工在"5.12"灾后恢复重建中链接资源和组织"映秀母亲"刺绣小组的案例,试图说明在灾后重建的独特社会文化环境中,社工之所以同时扮演资源链接者和社区民众同行者的角色,这与社工"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价值观紧密相关。社工在面对灾区民众一无所有及救灾物资分配不公平的现状时,必须扮演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尽力将最宝贵的资源链接到最需要的人群中,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社工最基本的救济式助人行动(救助)。但另一方面,从社工自助的理念出发,单纯从受助的角度从事社会工作,只会强化社区民众的依赖性,弱化受助者的能力,增强社工的无力感。而完整的社工助人自助更应该从自助能力建设的视角深刻地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文章先从理论上澄清助人自助与能力建设的关系,然后运用具体案例详细地阐述广州社工如何通过与社区民众同行逐步通向能力建设的助人自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助人 自助 自助能力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区社会工作的核心议题与实务模式探索——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 被引量:58
4
作者 张和清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67,共10页
面对全球化中国与"两极分化"造成城乡社区普遍衰败的现实,中国社区社会工作核心议题是推动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专业社会工作者扎根城乡社区,在与社区民众相伴同行的过程中推动社区居民安居乐业并满怀信心地工作和生... 面对全球化中国与"两极分化"造成城乡社区普遍衰败的现实,中国社区社会工作核心议题是推动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专业社会工作者扎根城乡社区,在与社区民众相伴同行的过程中推动社区居民安居乐业并满怀信心地工作和生活,应该是社区社会工作的历史使命。社区社会工作的具体目标是重建城乡社区居民的生计、社会文化生活和生态,达致公共参与、生计发展、邻里互助、文化多元、环境友好"五位一体"的美好社区和幸福生活。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有着与传统社会工作不同的方法策略。绿耕乡村重建项目就是整合社区社会工作的尝试,从"生计"等公共议题切入,整合社区内外部资源,在与社区民众相伴同行的过程中,使已经衰败的社区逐步走向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为本 整合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社区社会工作 本土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型社会救助的中国社会工作实践探索——以广东“双百”为例 被引量:22
5
作者 张和清 廖其能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8-88,共11页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和兜底性社会服务,在全国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全面启动的背景下,参与兜底民生保障服务的社会工作被赋予重要角色。如何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打通兜底民生保障政策实践的"最后一米",成为社...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和兜底性社会服务,在全国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全面启动的背景下,参与兜底民生保障服务的社会工作被赋予重要角色。如何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打通兜底民生保障政策实践的"最后一米",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实务必须突破的核心议题。以广东社工"双百计划"为例,运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视角,从精准化专业识别到精细化专业服务是中国社会工作个案救助过程的核心,而要做到精准化专业识别和精细化专业服务,就需要精准把握政策优势、在场优势、信任关系优势,还需要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化和专业方法的本土运用。中国社会工作个案救助既是社会工作参与兜底民生保障服务的合法性所在,也是迈向发展型社会救助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社会救助 发展型社会政策 精准化专业识别 精细化专业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社会工作的“证照化” 被引量:15
6
作者 朱健刚 童秋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9-127,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得以建立,证照化趋势开始形成,但是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反思也日益增多。文章通过对G省社会工作认证制度改革的调查,指出专业社会工作所形成的专业主义话语霸权,使得...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得以建立,证照化趋势开始形成,但是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反思也日益增多。文章通过对G省社会工作认证制度改革的调查,指出专业社会工作所形成的专业主义话语霸权,使得很多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基层工作者难以获得相应资格,他们的工作迅速被边缘化。通过分析"专业主义"话语霸权的来源,作者亦指出今后证照化的发展,应该设置社会工作员,发展多样化的认证制度,并给以相应的政策配套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社会工作 专业社会工作 职业资格认证 证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华人对华投资的一个经济社会学解读——文化传统与社会资本结合的视角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敢 曹琳琳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3-47,共5页
海外华人在对华投资中表现出一些特殊的性状与特征,这些特征如从社会学视野中的文化传统与社会资本论的角度看,其间融汇华人香火价值观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论,从华人投资的状况看,有必要对海外华人对华投资现象做出一个经济社会学... 海外华人在对华投资中表现出一些特殊的性状与特征,这些特征如从社会学视野中的文化传统与社会资本论的角度看,其间融汇华人香火价值观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论,从华人投资的状况看,有必要对海外华人对华投资现象做出一个经济社会学的解读:海外华人对华投资是一个"寻利"和"觅情"相交织的过程,"‘利’主‘情’辅"是其投资本相所在。"经济人"视角与"社会人"视角对于解释海外华人对华投资都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人 对华资本投资 文化传统 社会资本 经济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幸福悖论”的社会学探析:一个文化分析的视角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敢 丘海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9-97,共9页
在方兴未艾的幸福研究中,对"幸福悖论"的讨论是一大热点。鉴于既有研究对"幸福悖论"阐释的局限性,尤其是文化维度的局限性,基于历史意识(传统文化)融贯现代意识(社会建设)之认知以及珠三角西岸城市的调研,本文提出... 在方兴未艾的幸福研究中,对"幸福悖论"的讨论是一大热点。鉴于既有研究对"幸福悖论"阐释的局限性,尤其是文化维度的局限性,基于历史意识(传统文化)融贯现代意识(社会建设)之认知以及珠三角西岸城市的调研,本文提出一个文化分析框架,并籍此对幸福影响因素之文化机制及其功能展开探讨,以尝试检验文中提出的研究问题、基本命题及其理论思路的可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 幸福悖论 文化 信仰 信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走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讨论的误区”的误区 被引量:25
9
作者 梁玉成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54,共6页
社会学复办将近40年了,中国社会学借此走进了需要大力开始本土化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到来缘起于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在经验事实上关注中国走向世界"一流"的社会实践,在方法上采取谢宇教授所倡导的科学实证主义,在学... 社会学复办将近40年了,中国社会学借此走进了需要大力开始本土化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到来缘起于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在经验事实上关注中国走向世界"一流"的社会实践,在方法上采取谢宇教授所倡导的科学实证主义,在学理上实践边燕杰教授所倡导的本土知识的理论抽象治学思想,中国社会学才能最终做出"一流"的学术。践行社会学本土关怀和理论实证导向相结合的道路,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大潮必能对国际社会学界有所贡献,弥补现有基于西方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的理论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本土化 本土知识 本土关怀 新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社区的两种空间:地域与社会网络 被引量:53
10
作者 陈福平 黎熙元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1-57,共17页
在西方社区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社区失落论"、"社区继存论"和"社区解放论"三种不同观点。而这三种观点的核心实际上是讨论了社区的地域与社会网络的关系问题,更进一步说,是讨论地域性的亲密关系如... 在西方社区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社区失落论"、"社区继存论"和"社区解放论"三种不同观点。而这三种观点的核心实际上是讨论了社区的地域与社会网络的关系问题,更进一步说,是讨论地域性的亲密关系如何发生变迁的。本文试图从当代社区的实际形态出发,通过对三种观点的补充和发展,对于社区的两种空间——地域与社会网络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阐释,从而提出一个实现其二者如何在社区空间内实现系统性互动的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地域 社会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结构方程模型--基于珠三角地区的调查 被引量:47
11
作者 陆淑珍 魏万青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23,共7页
外来人口的有效社会融合问题,已成为先发展地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剖析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社会交往、文化适应等要素对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经济适应依然是社会融合的基础;... 外来人口的有效社会融合问题,已成为先发展地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剖析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社会交往、文化适应等要素对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经济适应依然是社会融合的基础;文化适应是影响社会融合最重要的因素;经济适应和社会交往对社会融合产生间接的影响作用。多层次、分阶段地促进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高度重视文化对社会融合的作用,是解决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人口 社会融合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福利制度与社会网的功能互补——包容性社会政策的基础 被引量:20
12
作者 黎熙元 陈福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8-105,共8页
该文认为社会政策应体现社会包容和社会公平的理想,然而中国现行公共福利制度规则实际上具有排斥性。由于公共福利制度和社会网具有相互补充的福利功能关系,因此宏观社会政策应当协调公共福利制度与社会网的发展,努力消除其排斥性,建立... 该文认为社会政策应体现社会包容和社会公平的理想,然而中国现行公共福利制度规则实际上具有排斥性。由于公共福利制度和社会网具有相互补充的福利功能关系,因此宏观社会政策应当协调公共福利制度与社会网的发展,努力消除其排斥性,建立有效的桥梁性机制和组织,促进各种社会次系统之间的有机整合以及相互开放,从而实现社会包容的政策建设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包容 社会排斥 社会次系统 公共福利制度 社会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计算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专题序言 被引量:1
13
作者 孟小峰 黄匡时 梁玉成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共2页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深度融合带来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前所未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深度融合带来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前所未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而社会计算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融合的典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变革 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工程院 中国科学院 科学研究范式 学科交叉融合 深度融合 渗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网络内生性问题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梁玉成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4-91,共8页
认为在社会关系发挥正功能的情况下,网络使用过程中显现的是穆尔(Movw)提及的拥有好的关系的行动者倾向于使用关系的内生性类型;而在社会关系发挥负功能的情况下,网络使用过程中显现的是有能力的行动者倾向于不使用关系这一个殊异的内... 认为在社会关系发挥正功能的情况下,网络使用过程中显现的是穆尔(Movw)提及的拥有好的关系的行动者倾向于使用关系的内生性类型;而在社会关系发挥负功能的情况下,网络使用过程中显现的是有能力的行动者倾向于不使用关系这一个殊异的内生性类型;在此确定基础上,认为穆尔提出的内生性不具有普适性,其对网络研究的一般形式的否定是不成立的,并验证了关系的使用对于收入的效应呈现随着关系使用概率而呈现变化的异质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同质性 内生性 反事实分析 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 异质处理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思想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兴周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9-114,共6页
孔孟思想的出发点是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关注,建立社会秩序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孔孟持中庸世界观,不走极端,所以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方面并不简单强调某一方面,希望建立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个人和社会、私和公、自己和他人... 孔孟思想的出发点是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关注,建立社会秩序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孔孟持中庸世界观,不走极端,所以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方面并不简单强调某一方面,希望建立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个人和社会、私和公、自己和他人之间发生矛盾以至冲突时,孔孟选择社会利益。孔孟非常重视社会秩序建立的途径,认为社会秩序建立的途径应该是礼。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了心性理论,认为遵守"礼"是人的良知,是人类自发自觉的群体行为。社会管理者应该在做好表率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社会教化机制,以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四端"之心,促进社会成员自发、自觉地遵守各种社会行为规范,从而协调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私与公之间的关系,达到整个社会和谐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秩序 孔孟 目标 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到社会权力:新生社会组织的生存策略探讨——基于L机构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郜宪达 万向东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52-64,共13页
新生社会组织的大量涌现使其生存状况与生存策略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超越"国家-社会"的二分视角,纳入市场维度,考察新生社会组织在三维生存环境中的生存策略。L机构的个案表明:新生社会组织受到国家各种形式的管制... 新生社会组织的大量涌现使其生存状况与生存策略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超越"国家-社会"的二分视角,纳入市场维度,考察新生社会组织在三维生存环境中的生存策略。L机构的个案表明:新生社会组织受到国家各种形式的管制和引导;在向市场寻求资源进而结盟的过程中,又受到了市场逻辑的冲击,表现为服务异化和使命扭曲。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如何培育自身的社会权力,成为其生存和实现使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 生存策略 社会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社会秩序的荀子思想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兴周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8-105,共8页
荀子认为,"群"使人得以生存,重建社会秩序的目标是"群居和一",包括群的质量保证和群的规模扩大。"明分使群"是荀子建构社会秩序的形式,"分"使"群"成为可能,社会等级秩序和职业分工... 荀子认为,"群"使人得以生存,重建社会秩序的目标是"群居和一",包括群的质量保证和群的规模扩大。"明分使群"是荀子建构社会秩序的形式,"分"使"群"成为可能,社会等级秩序和职业分工体系构成了"明分"的主体内容,二者纵横交错,构织成一张社会秩序网,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在这张网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义"又使"分"成为可能,"义"代表"公",也就是"群"的利益和价值;"义"的对立面是"利","利"代表"私",也就是"己"的利益和价值;荀子希望建立群己之间的和谐关系,表现为他重义轻利但不弃利;荀子比孔孟更加无条件地强调社会利益,比孔孟更为右倾。荀子认为"礼"使"义"成为可能,"礼"是荀子重建社会秩序的"主路","乐"和"刑罚"是荀子重建社会秩序的两条"辅道";和孔孟不同的是,荀子认为"礼"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是外在的、人为的、强制的行为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秩序 荀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社区异质性与社区凝聚力——以社区邻里关系为研究对象 被引量:126
18
作者 蔡禾 贺霞旭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3-151,共19页
市场经济的改革导致城市社区异质性的增长,社区内异质性对居民邻里关系具有负面影响,但在社区间异质性不同的城市里,社区内异质性的效应不同。在社区间异质性程度低的城市,社区内居民的职业差异是影响居民邻里关系的主要因素;在社区间... 市场经济的改革导致城市社区异质性的增长,社区内异质性对居民邻里关系具有负面影响,但在社区间异质性不同的城市里,社区内异质性的效应不同。在社区间异质性程度低的城市,社区内居民的职业差异是影响居民邻里关系的主要因素;在社区间异质性程度高的城市,社区内居民的阶层差异是影响居民邻里关系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居民的社会参与和社区公共空间的供给会显著地增加居民邻里关系水平,这意味着城市社区凝聚力的提升有待于社区公共领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凝聚力 邻里关系 异质性 社会参与 社区公共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嵌入性与地方食品系统——基于Z市三个典型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33
19
作者 刘飞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141-149,共9页
针对日益恶化的食品安全现实,部分消费者退出了部分主流食品系统,转而纷纷采用替代性的地方食品系统模式。而在地方食品系统中,社区支持农业(CSA)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文章对Z市三个典型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即消费者推动型、生产者推... 针对日益恶化的食品安全现实,部分消费者退出了部分主流食品系统,转而纷纷采用替代性的地方食品系统模式。而在地方食品系统中,社区支持农业(CSA)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文章对Z市三个典型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即消费者推动型、生产者推动型以及NGO推动型)是如何再嵌入到具体的制度情境中,从而解决食品品质不确定性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同时,对于这三大模式之间的异同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嵌入性 地方食品系统 社区支持农业 案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子关系中儿童对父母权威的抵抗策略——基于广州市H小学的质性研究
20
作者 张莉 罗观翠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1-145,共5页
儿童对父母权威的认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父母权威的遵从行为减少。通过对30名9~13岁儿童的深度访谈和分析发现,儿童在质疑父母权威时会采用多种抵抗策略,包括显性抵抗和隐性抵抗。显性抵抗策略主要有竞争、协商和... 儿童对父母权威的认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父母权威的遵从行为减少。通过对30名9~13岁儿童的深度访谈和分析发现,儿童在质疑父母权威时会采用多种抵抗策略,包括显性抵抗和隐性抵抗。显性抵抗策略主要有竞争、协商和直接反对三种;隐性抵抗策略有拖延、敷衍、隐蔽地违反和阳奉阴违四种。儿童抵抗策略的实现主要受到父母期望的多样化表达、儿童二元生活空间以及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是亲子互动中积极的行为主体,能够在不引起亲子冲突的同时抵抗父母权威并获得自主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父母权威 抵抗策略 亲子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