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倒转的风火轮——还原型三羧酸循环微课设计
1
作者 丁智 孙洋 张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68-1075,共8页
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宗旨,为增强对学生——尤其是拔尖计划和强基计划学生——科研兴趣的激发和专业逻辑的培养,我们拓展和加深了《生物化学》中三羧酸循环一章的内容,设计了《还原型三羧酸循环》微课。课程首先总结了氧化型三... 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宗旨,为增强对学生——尤其是拔尖计划和强基计划学生——科研兴趣的激发和专业逻辑的培养,我们拓展和加深了《生物化学》中三羧酸循环一章的内容,设计了《还原型三羧酸循环》微课。课程首先总结了氧化型三羧酸循环释放风(二氧化碳)和火(能量)的特点,将其类比为“风火轮”。再引导学生,循着热力学第一定律,一步一步剖析倒转“风火轮”收回风火、完成碳的固定的还原型三羧酸循环的分子基础。最后,追溯了这个循环的发现过程并让学生领会这一发现的科学和社会意义。该微课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我们把本门微课的设计思路及教学流程、教学特色与亮点,以及教学效果反馈分享出来,希望得到教学同行的批评指正,共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型三羧酸循环 微课设计 合成代谢 碳的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及急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中眼浸润细胞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梓琳 周红颜 +1 位作者 庄伟波 陈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EAU)眼浸润细胞在C57BL/6及B10.RⅢ品系小鼠中的差异。方法通过完全弗氏佐剂结合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在C57BL/6和B10.RⅢ品系小鼠中建立慢性及急性EAU疾病模... 目的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EAU)眼浸润细胞在C57BL/6及B10.RⅢ品系小鼠中的差异。方法通过完全弗氏佐剂结合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在C57BL/6和B10.RⅢ品系小鼠中建立慢性及急性EAU疾病模型,通过视网膜成像技术及视觉电生理技术分析比较两种EAU小鼠临床评分,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疾病高峰期炎性眼组织中浸润细胞类型及比例。结果急性EAU比慢性EAU更早发病、更早到达疾病高峰且临床评分高1。在炎性眼组织中,急性EAU小鼠的CD4+T淋巴细胞和CD11b+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慢性EAU小鼠,而CD8+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性细胞及自然杀伤性T细胞在两种EAU小鼠模型中无显著性差异,其中眼浸润CD11b+细胞中,急性EAU小鼠巨噬细胞及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慢性EAU小鼠。结论急性EAU和慢性EAU的疾病差异与眼浸润CD4+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眼浸润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死亡调控肝细胞癌及其肿瘤免疫研究进展
3
作者 莫宇倩 邹志霖 陈二宝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5-725,共11页
铁死亡是一种依赖铁代谢失衡并以脂质过氧化为特征的调控性细胞死亡形式,在多种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表明,铁死亡的发生与肝细胞癌(HCC)的进展密切相关。铁死亡参与调控HCC的脂质代谢、铁离子稳态、线粒体代谢和氧化还原过程,在... 铁死亡是一种依赖铁代谢失衡并以脂质过氧化为特征的调控性细胞死亡形式,在多种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表明,铁死亡的发生与肝细胞癌(HCC)的进展密切相关。铁死亡参与调控HCC的脂质代谢、铁离子稳态、线粒体代谢和氧化还原过程,在HCC肿瘤免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铁死亡通过调节免疫微环境中不同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影响肿瘤的免疫逃逸和进展;铁死亡诱导的脂质过氧化物和氧化应激能促进M1型巨噬细胞的极化,增强肿瘤的促炎反应,同时抑制髓源性抑制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等免疫抑制细胞的功能,从而破坏免疫抑制;铁死亡相关分子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等的表达调控不仅影响肿瘤细胞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也直接作用于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效应细胞的活性和生存,进一步增强或减弱抗肿瘤免疫反应。靶向铁死亡在HCC治疗中展现了重要的临床潜力,通过纳米医学和分子靶向策略诱导铁死亡,不仅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还能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结合免疫治疗的多模式疗法进一步拓展了铁死亡的应用。本文尝试从代谢调控和免疫细胞调节角度,探讨铁死亡在HCC进展中的作用,以期为开发基于铁死亡调控的综合抗肿瘤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铁死亡 肿瘤免疫 免疫微环境 免疫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碘酸钠诱导大鼠视网膜损伤的病理改变和SOD、CAT的变化 被引量:14
4
作者 朱颖婷 邓新国 +2 位作者 高杨 何梅凤 李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851-185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碘酸钠诱导大鼠视网膜损伤过程中的病理形态改变及抗氧化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改变。方法: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即40mg/kg、50mg/kg、60mg/kg碘酸钠造模组和正常对照组。在...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碘酸钠诱导大鼠视网膜损伤过程中的病理形态改变及抗氧化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改变。方法: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即40mg/kg、50mg/kg、60mg/kg碘酸钠造模组和正常对照组。在造模后第1、4、7、14d取大鼠右眼进行病理检查;取左眼视网膜,检测SOD和CAT的活性。结果:病理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第1d,40mg/kg和50mg/kg碘酸钠造模组视网膜各层未见损伤,60mg/kg碘酸钠造模组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损伤、外核层细胞排列紊乱;第4、7、14d,各剂量组均出现明显损伤,且损伤程度比第1d和对照组明显加重,呈现外核层细胞波浪状改变和外核层厚度减少(P<0.05或P<0.01)。生化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第1、4d,60mg/kg碘酸钠造模组视网膜组织SOD、CAT的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第7、14d,各剂量组视网膜SOD、CAT活性均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或P<0.01)。结论:40mg/kg、50mg/kg和60mg/kg的碘酸钠均可导致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外核层细胞损伤,并使大鼠视网膜抗氧化系统受损。碘酸钠用量越大,视网膜细胞损伤出现时间越早、程度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碘酸钠 大鼠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MNU剂量诱导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损伤的视网膜电图和病理形态改变 被引量:10
5
作者 邓新国 葛坚 +2 位作者 何梅凤 高杨 钟志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28-832,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N-甲基-N-亚硝脲(MNU)诱导的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损伤动物模型的眼电图和病理形态改变,寻找最适的MNU剂量。方法:50d龄雌性SD大鼠150只,随机分6组(每组25只大鼠),即30mg/kg、35mg/kg、40mg/kg、45mg/kg和50mg/kg MN...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N-甲基-N-亚硝脲(MNU)诱导的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损伤动物模型的眼电图和病理形态改变,寻找最适的MNU剂量。方法:50d龄雌性SD大鼠150只,随机分6组(每组25只大鼠),即30mg/kg、35mg/kg、40mg/kg、45mg/kg和50mg/kg MNU造模组和正常对照组,在造模后12h、1d、3d、7d和10d测定大鼠的眼电生理,并取眼球进行病理检查。结果:大鼠眼电生理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30mg/kg和35mg/kg MNU组在各个时点对a波潜伏期和b波潜伏期的影响变化不大(P>0.05);a波振幅和b波振幅在第1、3d下降较为明显(P<0.05或P<0.01)。30mg/kg和35mg/kg MNU组在不同的时点:a波潜伏期、b波潜伏期、a波振幅和b波振幅明显高于40mg/kg、45mg/kg和50mg/kg MNU组(P<0.05或P<0.01)。45mg/kg和50mg/kg MNU组在不同的时点绝大多数呈现熄灭型电生理的表现。病理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时点,30mg/kg和35mg/kg MNU对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损伤程度较轻,明显低于40mg/kg、45mg/kg和50mg/kg MNU对大鼠视网膜外核层的损伤(P<0.05或P<0.01)。损害程度为50mg/kg>45mg/kg>40mg/kg。结论:对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病理和功能损害,30mg/kg和35mg/kg MNU组损害较轻,40mg/kg、45mg/kg和50mg/kg MNU组损害较重,40mg/kg MNU是引起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最大损害的最低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亚硝脲 光感受器 视网膜 大鼠 视网膜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对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d小鼠的干预作用及其抗凋亡机制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邓新国 张清炯 +3 位作者 何梅凤 黎仕强 肖学珊 胡世兴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3-227,共5页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视网膜色素变性rd小鼠外核层细胞和视网膜光感受器外段的病理、超微结构、凋亡和Bcl-2表达的影响,探讨葛根素对rd小鼠的干预作用和干预机制。方法rd新生小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从出生时腹腔注射葛...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视网膜色素变性rd小鼠外核层细胞和视网膜光感受器外段的病理、超微结构、凋亡和Bcl-2表达的影响,探讨葛根素对rd小鼠的干预作用和干预机制。方法rd新生小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从出生时腹腔注射葛根素80mg.kg-1,每天2次,至生后35d,对照组同时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用药后当日和3、7、14、21、28、35d取眼球,固定后,常规病理和电镜观察。用TUNEL方法检测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Bcl-2在视网膜的表达。结果病理结果显示,经葛根素治疗后14、21、28、35d,rd小鼠光感受器细胞层数与未用药的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增加,P<0.01。电镜结果显示,葛根素可减缓rd小鼠光感受器细胞及其外段盘膜部位线粒体的病变,减少盘膜和外界膜的破坏。rd小鼠经葛根素药物治疗后d7、14、21、28、35,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率比未用药的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d3、7、14、21、28、35,Bcl-2在视网膜外核层及光感受器细胞外段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或P<0.01。结论葛根素可延缓rd小鼠视网膜外核层细胞和视网膜光感受器外段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RD小鼠 外核层细胞 凋亡 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孢子油对N-甲基-N-亚硝酸脲诱导的大鼠视网膜损伤中Caspase-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高杨 邓新国 +2 位作者 孙倩娜 何梅凤 钟志强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71-875,共5页
目的观察灵芝孢子油(ganoderma spore oil,GSO)对N-甲基-N亚硝酸脲(N-methyl-N-nitrosourea,MNU)诱导的视网膜外核层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对Caspase-3时空表达的影响。方法50d♀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MNU造模(MNU)组、二十二碳六... 目的观察灵芝孢子油(ganoderma spore oil,GSO)对N-甲基-N亚硝酸脲(N-methyl-N-nitrosourea,MNU)诱导的视网膜外核层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对Caspase-3时空表达的影响。方法50d♀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MNU造模(MNU)组、二十二碳六烯酸处理(DHA)组和灵芝孢子油处理(GSO)组。各组分别于MNU造模前0h及造模后1d、3d、7d、10d处死大鼠取材,采用RT-PCR、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视网膜中Caspase-3表达和分布的变化,TUNEL法检测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RT-PCR检测:与NC组比较,MNU组1d、3d、7d视网膜Caspase-3表达增强(P<0.01);GSO组和DHA组1d、3d低于MNU组(P<0.01),1dGSO组表达较DHA组低(P<0.01)。②免疫荧光检测:在3d,GSO组和DHA组Caspase-3表达水平低于MNU组,GSO组较DHA组稍弱。③TUNEL法检测:NC组在视网膜各层均未发现凋亡细胞,MNU造模后可见外核层细胞凋亡。GSO组和DHA组在1d、3d外核层细胞凋亡百分率少于对应的MNU组(P<0.01),3d GSO组低于DHA组(P<0.01)。结论灵芝孢子油可能通过下调视网膜Caspase-3的表达,阻抑MNU诱导的视网膜外核层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甲基-N-亚硝酸脲 光感受器细胞 凋亡 灵芝孢子油 二十二碳六烯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瞬目频率评价液晶电视机的偏振光特性对视疲劳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龙时先 吴德正 +5 位作者 付东 梁炯基 文峰 黄时洲 朱昌昌 闫晓林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80-383,共4页
目的比较液晶电视射出的线偏振光和圆偏振光对视疲劳的影响程度。方法64例正常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分别观看出射光为线偏振光或圆偏振光的液晶电视机播放的故事片125min。用眼电图(EOG)记录观看故事片前后及观看故事片过程中的瞬... 目的比较液晶电视射出的线偏振光和圆偏振光对视疲劳的影响程度。方法64例正常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分别观看出射光为线偏振光或圆偏振光的液晶电视机播放的故事片125min。用眼电图(EOG)记录观看故事片前后及观看故事片过程中的瞬目频率,分析比较瞬目频率的变化特性。结果线偏振光组观看故事片后的瞬目频率比观看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圆偏振光组观看故事片前后的瞬目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时间观看出射光为线偏振光的液晶电视机较出射光为圆偏振光时易引起视疲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目频率 视疲劳 眼电图 液晶电视 偏振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眼症患者435例临床症状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邓新国 孙倩娜 高杨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0期763-765,共3页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干眼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08年2月就诊于我科的435例(870眼)干眼症患者的资料,并进行相关检查,包括裂隙灯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检查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干眼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08年2月就诊于我科的435例(870眼)干眼症患者的资料,并进行相关检查,包括裂隙灯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检查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test,SⅠt)。结果435例干眼患者中,眼部不适症状中最多见者为眼部干涩312例和视疲劳308例,其次是眼痒265例,视物模糊/视力下降247例,眼红241例,异物感213例,畏光/流泪和眼痛均为197例,眼烧灼感112例,睫毛上粘有碎屑、球结膜出血和眼睑痉挛者少见。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非-Sjgren综合征眼患者386例,平均年龄(34.70±12.84)岁。BUT≤5s者410例;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患者427例;SⅠt≤5mm者335例,6mm≤SⅠt<10mm者83例。结论干眼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多样性特点,尤以眼干涩、视疲劳、眼痒和视物模糊/视力下降最为多见;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BUT、SⅠt检查是诊断干眼症的主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症 临床表现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34在翼状胬肉中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哲 李永平 +1 位作者 张卉颖 张文忻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69-572,共4页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组织中CD34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50例手术切除的翼状胬肉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过碘酸希夫染色,并进行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和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CD34、波形蛋白(VIM)、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翼状胬...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组织中CD34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50例手术切除的翼状胬肉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过碘酸希夫染色,并进行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和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CD34、波形蛋白(VIM)、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结果在翼状胬肉标本中,CD34在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周细胞以及一些散在的星形、梭形细胞中表达阳性,而在血管壁上及成熟的胶原细胞上呈阴性表达;VIM阳性表达于大部分翼状胬肉组织中;组织中部分疏松排列的网状及裂隙样、管样区结构过碘酸希夫染色呈阳性的紫红色反应;网状区的梭形细胞VEGF阳性表达。结论翼状胬肉组织中CD34阳性细胞来源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翼状胬肉除以血管发生和血管新生的方式生成血管外,血管拟态可能是另外一种供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CD34 血管拟态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U诱导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损伤过程中视网膜VEGF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邓新国 高杨 +2 位作者 何梅凤 孙倩娜 钟志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432-1434,共3页
目的:探讨N-甲基-N-亚硝脲(MNU)诱导的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损伤过程中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方法:50d龄雌性SD大鼠55只,随机分5组,正常组和造模组(分4个组),造模组40mg/kgMNU单次腹腔注射,在注射后1d、3d、7d和10... 目的:探讨N-甲基-N-亚硝脲(MNU)诱导的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损伤过程中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方法:50d龄雌性SD大鼠55只,随机分5组,正常组和造模组(分4个组),造模组40mg/kgMNU单次腹腔注射,在注射后1d、3d、7d和10d取眼球立即分离视网膜以提取总RNA,通过RT-PCR检测VEGF mRNA的表达情况;摘取眼球进行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VEGF蛋白质在视网膜中的表达以及分布的变化。结果: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NU造模后1d,VEGF mRNA的表达均较强,3dVEGF表达最高,P<0.01;7d和10d恢复正常,无明显差异,P>0.05。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VEGF蛋白质表达与RT-PCR检测结果基本一致,VEGF蛋白质在视网膜各层均有表达,造模后1d和3d,外核层损伤较重,外核层VEGF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MNU诱导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损伤可使VEGF的表达增强,提示VEGF可能参与MNU诱导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损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甲基-N-亚硝脲 光感受器 大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毒杆菌毒素A水凝胶对大鼠骨骼肌远期作用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钟华红 陈静嫦 +1 位作者 吴河坪 麦光焕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60-963,共4页
目的探讨肉毒杆菌毒素A(botulinum toxin A,BTXA)水凝胶对大鼠骨骼肌(腓肠肌)远期作用的形态学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将BTXA行示踪标记配制125I-BTXA水凝胶与125I-BTXA水溶液,进行样品放射性强度测定。12只SD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 目的探讨肉毒杆菌毒素A(botulinum toxin A,BTXA)水凝胶对大鼠骨骼肌(腓肠肌)远期作用的形态学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将BTXA行示踪标记配制125I-BTXA水凝胶与125I-BTXA水溶液,进行样品放射性强度测定。12只SD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6只,大鼠右侧腓肠肌注射BTXA水凝胶,左侧腓肠肌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作对照,于注射后6个月(A组)、12个月(B组)切取腓肠肌标本,常规病理HE染色、1%氯化金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结构变化。结果125I-BTXA水凝胶与125I-BTXA水溶液放射性强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光镜下大鼠腓肠肌组织形态无明显改变;透射电镜观察,注射后6个月,出现不可逆性肌纤维溶解,肌膜下线粒体嵴肿胀、空泡变,局部肌浆网增厚、扩张;注射后12个月,肌细胞损伤无明显改善。结论BTXA在水凝胶中的浓度与在生理盐水中相当,BTXA水凝胶作用的骨骼肌远期超微结构形态不能恢复正常,其对骨骼肌在远期仍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杆菌毒素A 水凝胶 腓肠肌 组织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眼手术后真菌性眼内炎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柳晓辉 李永平 +3 位作者 丁运刚 李燕 王丽丽 刘辉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7-529,共3页
目的分析内眼手术后真菌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治疗及预后,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内眼手术后真菌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治疗过程及预后。结果 9例患者中,涂片或病理活检及培养均真... 目的分析内眼手术后真菌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治疗及预后,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内眼手术后真菌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治疗过程及预后。结果 9例患者中,涂片或病理活检及培养均真菌阳性者4例,单纯真菌培养阳性者2例,单纯病理活检阳性者3例。培养阳性的6例中烟曲霉菌感染者3例,腹孢镰刀菌感染者1例,毛霉菌感染者1例,木贼镰刀菌感染者1例。6例行眼球摘除术;1例拒绝行眼球摘除术出院;1例眼内炎症缓解后出院;1例病情稳定后行硅油填充及取出术,术后视力光感。结论内眼手术后由真菌引起的眼内感染治疗棘手,由曲霉菌属引起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眼手术 真菌 眼内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川芎嗪滴眼液在兔眼房水中的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梅凤 邓新国 +1 位作者 吴伟 高杨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685-1687,共3页
目的探讨兔眼局部应用盐酸川芎嗪滴眼液后在房水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将新西兰白兔27只,随机分为9组,分别于兔眼滴入盐酸川芎嗪滴眼液50μL,并于不同时间点抽取房水。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川芎嗪浓度,DAS2.1.1软件拟合药代动... 目的探讨兔眼局部应用盐酸川芎嗪滴眼液后在房水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将新西兰白兔27只,随机分为9组,分别于兔眼滴入盐酸川芎嗪滴眼液50μL,并于不同时间点抽取房水。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川芎嗪浓度,DAS2.1.1软件拟合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兔眼滴用盐酸川芎嗪后,盐酸川芎嗪在房水中的浓度变化呈二室模型,盐酸川芎嗪在房水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达峰浓度(Cmax),(16.202±2.564)μg/mL;达峰时间(Tmax),0.083 h;吸收相半衰期(t1/2α),(0.509±0.179)h;消除相半衰期(t1/2β),(0.857±0.278)h;曲线下面积(AUC),(14.584±2.950)μg.h/mL。结论盐酸川芎嗪滴眼后能快速渗透到房水中,且浓度较高,但消除也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房水 药代动力学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焦视网膜电图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敬妮 刘钊 杨新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84-987,共4页
多焦视网膜电图通过互相关技术可以同时记录视网膜不同局域的视网膜电反应信号,继而可以显现视网膜中央40°~50°的功能地形图,其优势在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客观的中心视网膜功能评估地形图。为此,本文基于当前的文献报... 多焦视网膜电图通过互相关技术可以同时记录视网膜不同局域的视网膜电反应信号,继而可以显现视网膜中央40°~50°的功能地形图,其优势在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客观的中心视网膜功能评估地形图。为此,本文基于当前的文献报道,对多焦视网膜电图在常见的后天获得性视网膜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电图 视网膜疾病 光学相干继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注意力与焦虑的关系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懿 李飞 +4 位作者 胡立平 周柔兮 宋云河 熊健 黄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4-299,共6页
[目的]探索青光眼患者注意力及其与焦虑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病例观察研究.利用Matlab程序检测2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和28例正常志愿者在有干扰及无干扰时的反应时间,并收集其状态焦虑量表(S-AI)、特质焦虑量表(T-AI)评分.两... [目的]探索青光眼患者注意力及其与焦虑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病例观察研究.利用Matlab程序检测2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和28例正常志愿者在有干扰及无干扰时的反应时间,并收集其状态焦虑量表(S-AI)、特质焦虑量表(T-AI)评分.两组反应时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抑制效应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抑制效应和焦虑程度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POAG患者的S-AI、T-AI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者(t=-3.912,P=0.001;t=-2.127,P=0.042).线性回归模型校正性别后两组S-AI、T-AI评分差别仍有统计学意义(β=9.449,P=0.000;β=7.089,P=0.018).POAG患者的平均反应时间(0.84±0.15)s明显长于正常者(0.75±0.14)s(t=-2.127,P=0.039).线性回归模型校正性别后两组的平均反应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β=0.063,P=0.210).POAG患者的抑制效应为(0.126±0.089)s,长于正常者(0.085±0.066)s(Z=-1.715,P=0.086).抑制效应和S-AI、T-AI评分均无显著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POAG患者较正常人更易焦虑,注意力无统计学差别.注意力受干扰程度与焦虑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注意力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波长光刺激下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光反应规律
17
作者 林丽霞 娄秉盛 +2 位作者 杨瑶 曾婕婷 林晓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31-935,共5页
目的探索离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在不同色光刺激下电活动反应的作用规律。方法选取3周龄SPF级C57BL/6小鼠30只,制作离体全视网膜铺片。通过膜片钳系统on cell模式记录RGC在蓝光(400nm)、绿光(580nm)和白光3种色光刺激下RGC的电活动参... 目的探索离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在不同色光刺激下电活动反应的作用规律。方法选取3周龄SPF级C57BL/6小鼠30只,制作离体全视网膜铺片。通过膜片钳系统on cell模式记录RGC在蓝光(400nm)、绿光(580nm)和白光3种色光刺激下RGC的电活动参数;将所有RGC根据不同色光反应分为400nm色光敏感RGC、580nm色光敏感RGC和色光不敏感RGC,进一步根据光反应类型、响应模式将RGC分为ON型、ON/OFF型和OFF型。组间比较不同色觉类型RGC的基线放电模式(放电基线频率及簇发放电频率)和光反应放电模式(响应模式分布、光反应放电频率及放电频率增幅)。结果共记录82个RGC的色光反应信息。RGC的自发放电活动频率范围为0.00~32.33Hz。400nm色光敏感RGC为52个,占63.41%;580nm色光敏感RGC共29个,占35.37%;色光不敏感RGC 1个,占1.22%。400nm敏感组的OFF型RGC比例为32.69%,高于580nm敏感组的0.00%;580nm敏感组的ON/OFF型瞬时响应RGC比例为34.48%,高于400nm敏感组ON/OFF型瞬时响应RGC的7.69%;400nm敏感RGC与580nm敏感RGC组间光刺激响应模式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069,P=0.000)。580nm敏感RGC放电频率增幅为(22.93±10.23)Hz,显著高于400nm敏感RGC的(14.44±10.11)Hz,580nm敏感ON型RGC放电频率增幅为(24.17±8.98)Hz,显著高于400nm敏感ON型RGC的(11.12±10.35)Hz,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60,P=0.044;t=5.373,P=0.021),其余放电信息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从RGC色觉敏感角度对RGC分类所得动作电位反应规律无明确特异性,需进一步实验以验证能否通过电刺激参数模拟某类色觉RGC激活后的放电模式,从而产生色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觉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动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色素变性rds小鼠生后5周内视网膜外核层细胞光镜和电镜观察
18
作者 邓新国 胡世兴 +3 位作者 薛黎萍 张清炯 郭向明 黎仕强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观察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ds小鼠在出生后5周内视网膜外核层细胞的光镜和超微结构变化,为进一步应用rds小鼠进行实验研究提供数据。方法rds新生鼠42只,在0d、3d、7d、14d、21d、28d、35d分别取11个眼球,立即经体积分数10%中性甲醛... 目的观察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ds小鼠在出生后5周内视网膜外核层细胞的光镜和超微结构变化,为进一步应用rds小鼠进行实验研究提供数据。方法rds新生鼠42只,在0d、3d、7d、14d、21d、28d、35d分别取11个眼球,立即经体积分数10%中性甲醛固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眼球水平位视网膜赤道部外核层细胞的厚度;另取1个眼球经体积分数2.5%戊二醛溶液固定,电镜观察外核层细胞及其盘膜。结果光镜观查结果显示:0d、3d视网膜的外核层和内核层未分开;7d的rds小鼠外核层和内核层已能区分,外核层光感受器细胞层数为(9.55±0.69)层;14d稍有增加为(10.09±0.70)层;21d后逐渐减少,为(9.00±0.63)层;28d为(8.27±0.65)层;35d为(7.91±0.70)层。电镜结果显示,rds小鼠视网膜的外核层细胞从出生后第14天凋亡细胞增加;第21天盘膜初步形成,但部分被破坏;线粒体在出生当天、第3天和7天丰富,第14天破坏较重;外界膜从第14天发展为不连续;从7d开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出现多层和吞噬泡增多。结论rds小鼠从21d后视网膜外核层细胞逐渐减少,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外段的线粒体和外界膜破坏逐渐加重。这一结果为进一步开展rds小鼠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S小鼠 外核层细胞 光镜 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半细毛羊6种蛋白质饲料的可消化粗蛋白质和有效能的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付霞杰 洪琼花 +3 位作者 黎韦华 央金 莫放 张微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168-2175,共8页
本试验旨在利用概略养分分析法测定半细毛羊6种蛋白质饲料原料[豆粕、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棉籽粕、膨化大豆、玉米蛋白粉和菜籽粕]的营养成分含量,并通过消化代谢试验结合套算法实测饲料原料的可消化粗蛋白质(DCP)含量和有效能值... 本试验旨在利用概略养分分析法测定半细毛羊6种蛋白质饲料原料[豆粕、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棉籽粕、膨化大豆、玉米蛋白粉和菜籽粕]的营养成分含量,并通过消化代谢试验结合套算法实测饲料原料的可消化粗蛋白质(DCP)含量和有效能值。试验选取16只体重为(56.05±5.47) kg的云南半细毛羊,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平均分为4组,每组4只。试验共2期,共7个饲粮,包含1个基础饲粮和6个试验饲粮。第1期饲喂4种饲粮,第2期饲喂3种饲粮。试验期10 d,其中预试期5 d,正试期5 d。结果表明:1)玉米蛋白粉的粗蛋白质(CP)含量最高,为65.77%,棉籽粕和豆粕的CP含量为50%左右,膨化大豆和菜籽粕的CP含量为37%左右,DDGS的CP含量最低,为25.93%。菜籽粕和膨化大豆的粗纤维(CF)含量较高,为16%左右,DDGS和棉籽粕的CF含量为11%左右,豆粕和玉米蛋白粉的CF含量较低,均在6%以下。2)各种蛋白质饲料原料的DCP含量之间差异显著(P <0. 05),其中玉米蛋白粉的DCP含量最高,为581. 79 g/kg,其次是棉籽粕、豆粕、膨化大豆和菜籽粕,DDGS的DCP含量最低,为211.48 g/kg。膨化大豆的消化能(DE)和代谢能(M E)最高,分别为21.54和19.79 M J/kg,其次是玉米蛋白粉、豆粕、棉籽粕和菜籽粕,DDGS的DE和ME最低,分别为14.62和12.45 MJ/kg。棉籽粕、菜籽粕和DDGS的有效能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从营养成分含量上看,玉米蛋白粉品质最好,其次是豆粕、棉籽粕、膨化大豆、菜籽粕和DDGS。从DCP品质来说,玉米蛋白粉的品质最优,依次高于棉籽粕、豆粕、膨化大豆、菜籽粕和DDGS。从有效能值来说,膨化大豆最优,依次高于玉米蛋白粉、豆粕、棉籽粕、菜籽粕和DD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细毛羊 蛋白质饲料 营养成分 可消化粗蛋白质 有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视黄酸诱导的豚鼠近视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传旭 崔冬梅 +2 位作者 霍丽君 項道满 曾骏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05-707,共3页
目的建立豚鼠外源性视黄酸诱导近视模型,观察外源性视黄酸在三色豚鼠眼轴生长和屈光变化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体质量100g左右3~4d三色豚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视黄酸诱导组。视黄酸诱导组予连续5d喂饲24mg.kg-1花生油调配的视黄酸0... 目的建立豚鼠外源性视黄酸诱导近视模型,观察外源性视黄酸在三色豚鼠眼轴生长和屈光变化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体质量100g左右3~4d三色豚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视黄酸诱导组。视黄酸诱导组予连续5d喂饲24mg.kg-1花生油调配的视黄酸0.5mL,正常对照组喂饲0.5mL花生油,喂饲前和喂饲后第5天分别测量其眼轴长度、屈光度,观察其变化。用HE染色测量视黄酸诱导组豚鼠巩膜和正常对照组豚鼠巩膜的厚度变化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变化及胶原纤维的改变。结果实验前豚鼠的屈光状态和眼轴长度,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第5天,视黄酸诱导组豚鼠眼轴增长,正常对照组豚鼠的眼轴长度为(7.628±0.009)mm,视黄酸诱导组豚鼠眼轴长度为(7.743±0.005)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对照组的豚鼠眼的屈光度为(+6.50±1.60)D,视黄酸诱导组的豚鼠眼的屈光度(+1.73±0.80)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视黄酸诱导组的豚鼠眼屈光度平均增加了-4.80D,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极部巩膜HE染色显示,视黄酸诱导组巩膜比对照组巩膜薄。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视黄酸诱导组巩膜胶原纤维数量减少,直径变小。结论外源性视黄酸能稳定有效地诱导眼轴增长,形成相对性的近视漂移并直接引起巩膜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重塑 实验性近视 豚鼠 视黄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