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声带创伤性瘢痕的临床和病理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蒋爱云 苏振忠 +3 位作者 赖英荣 吴旋 钟觉民 朱任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4-286,共3页
【目的】研究声带创伤性瘢痕的临床和病理改变?【方法】对27例创伤性声带瘢痕患者进行嗓音声学分析?动态喉镜观察,观察瘢痕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设立对照组检查?【结果】 声带瘢痕组的基频?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声门噪声能量?谐噪比?最大... 【目的】研究声带创伤性瘢痕的临床和病理改变?【方法】对27例创伤性声带瘢痕患者进行嗓音声学分析?动态喉镜观察,观察瘢痕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设立对照组检查?【结果】 声带瘢痕组的基频?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声门噪声能量?谐噪比?最大发音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频闪喉镜下瘢痕声带的黏膜波减弱(n=21)或消失(n=6);声带振动不规则,病变处声带振动消失,影响声门闭合?光镜下观察见瘢痕声带上皮部分缺失,存留的上皮层增厚,复层鳞状上皮的细胞层数增多;固有层增厚,大量胶原纤维增生,且排列紊乱, 弹力纤维较少,紊乱散在分布于胶原纤维中,血管明显减少,管壁普遍增厚,腺体减少或消失;肌层中可见较多散在?紊乱的胶原纤维束?【结论】瘢痕形成后声带的各层结构均受到损害,尤以黏膜上皮层和固有层改变明显,导致嗓音质量?声带振动功能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带瘢痕 声带创伤 临床特点 病理组织学 频闪喉镜 诊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8例心脏、心包肿瘤的病理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宋一璇 胡瑞德 姚青松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7-201,i002,共6页
【目的】研究心脏、心包的原发和继发性肿瘤的发病率和病种分布。【方法】对尸体解剖9588例、活体组织检查30万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有原发性心脏、心包肿瘤64例,发病率0.14%。良性肿瘤55例(黏液瘤49例,89%;心包囊肿4例,7%... 【目的】研究心脏、心包的原发和继发性肿瘤的发病率和病种分布。【方法】对尸体解剖9588例、活体组织检查30万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有原发性心脏、心包肿瘤64例,发病率0.14%。良性肿瘤55例(黏液瘤49例,89%;心包囊肿4例,7%;心包囊性淋巴管瘤及良性畸胎瘤各1例,共占3%),恶性肿瘤9例(心包间皮瘤3例,33%;血管内皮肉瘤及纤维肉瘤各2例,22%;未分化肉瘤和心包恶性畸胎瘤各1例,11%),良、恶性肿瘤之比为6:1。943例全身各脏器恶性肿瘤中心脏转移204例(22%),首位是白血病(55%),其后依次肺癌(14%)、恶性淋巴瘤(13%)、间叶组织肉瘤(5%)和胃癌(3%)。心脏、心包原发性瘤与继发性瘤之比为1:3。【结论】心脏、心包原发瘤发病率为0.14%,转移瘤22%,继发瘤是原发瘤的3倍。肝癌、绒癌、脑瘤及胰腺癌少见或不见心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肿瘤 心包肿瘤 肿瘤病理学 发病率 病种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高频微波技术治疗月经过多病理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4
3
作者 陈玉清 姚书忠 +4 位作者 刘栋擎 牛刚 黄建昭 陶瑜 吴义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9-222,共4页
【目的】探讨频率9.2GHz微波行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月经过多的疗效及其病理机理。【方法】收集44例月经过多行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的病例,随机取其中13例同时行术前术后宫腔镜检查及术后取子宫内膜作病理及电镜检查。术后随诊6~12个月,... 【目的】探讨频率9.2GHz微波行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月经过多的疗效及其病理机理。【方法】收集44例月经过多行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的病例,随机取其中13例同时行术前术后宫腔镜检查及术后取子宫内膜作病理及电镜检查。术后随诊6~12个月,了解月经情况以判断疗效。【结果】MEA术后随机取的其中13 例子宫内膜均呈急性热损伤改变。损伤深达基底层全层,基底层细胞基质细胞核固缩,部分细胞核核膜消失。细胞器分辨不清,变性坏死属不可逆改变。浅肌层中细胞平滑肌细胞较为完整,可见核仁、核膜,胞核异染色质边集,线粒体、内质网结构尚在,溶酶体肿胀但完整。变化尚处于可逆性阶段。术后随诊患者达到月经改善,无需再次手术治疗的成功率达91.4%(40144),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高频微波能有效地破坏子宫内膜达基底层,而对子宫肌层无创伤,从而达到有效,安全治疗月经过多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子宫内膜去除术 月经过多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基因小鼠骨髓腔内脐血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其对造血干细胞植入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蔡耘 黄绍良 +3 位作者 陈凤英 黄文革 魏菁 车丽洪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44-650,共7页
【目的】建立同种异基因小鼠骨髓腔内脐血移植模型,研究该技术对造血干细胞(HSC)归巢、植入率、移植后免疫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方面的影响。【方法】用C57BL/6胎鼠及新生鼠外周血(FNPB)作供体,以单侧胫骨骨髓腔内注射(I... 【目的】建立同种异基因小鼠骨髓腔内脐血移植模型,研究该技术对造血干细胞(HSC)归巢、植入率、移植后免疫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方面的影响。【方法】用C57BL/6胎鼠及新生鼠外周血(FNPB)作供体,以单侧胫骨骨髓腔内注射(IBMI)和尾静脉注射(IV)两种途径移植经亚致死量^(60)Coγ射线辐照预处理的BALB/c鼠。200只受鼠随机分为4组:骨髓腔内注射组(IBM组);尾静脉注射组(IV组);放疗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每组50只。用组织冰冻切片和流式细胞术动态了解CFSE标记FNPB在受体内的分布变化,并观察移植后受鼠存活状况、植入水平、造血与免疫功能恢复及GVHD情况。【结果】①荧光际记FNPB体内动力学显示直至输注后72h,供体FNPB经IBMI后主要积聚于注射侧骨髓腔内,肺部滞留很少。而IV组及IBM组非注射侧骨髓中的FNPB细胞数显著少于IBM组注射侧,IV组非造血组织器官如肺部有明显供体细胞滞留。②同种异基因小鼠CBT模型中IBM组造血、免疫功能的恢复明显快于IV组,无GVHD,移植后90d存活率达到90%,注射侧胫骨植入水平(29.53±6.64)%,较IV组有显著改善。③IBM输注侧骨髓中供体HSCs植入水平及造血重建速度明显优于非注射侧骨髓。【结论】成功建立同种异基因小鼠骨髓腔内脐血移植模型,并证实IBMI途径对促进HSCs植入,造血免疫功能重建,提高UCBT效果方面优于IV途径,多部位IBMI可能更有利于HSC归巢骨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脐血移植 动物模型 造血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数字图像分析定量检测肝纤维化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周才明 吕明德 +3 位作者 殷晓煜 薛玲 郑树森 赖英荣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5-187,共3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数字图像分析法测量肝纤维化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数字图像分析法定量评估116例因各种肝胆疾病手术切除肝组织标本的纤维化程度,并与Ishak半定量分级法进行比较。[结果]数字图像分析法测定116例标本肝...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数字图像分析法测量肝纤维化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数字图像分析法定量评估116例因各种肝胆疾病手术切除肝组织标本的纤维化程度,并与Ishak半定量分级法进行比较。[结果]数字图像分析法测定116例标本肝纤维化面积百分比为2.5~49.3;Ishak分级0-6级者分别为8、15、46、8、9、15、15例。随着Ishak级数加大,纤维化面积比渐次增大,ANOVA分析示Ishak 0级与1级及1级与2级间纤维化面积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任何两个相邻级别间纤维化面积比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1)。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0.883,P<0.001)。[结论]数字图像分析法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可用于诊断肝纤维化、判断治疗的效果以及术前预测肝储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象处理 计算机辅助 肝硬化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在脑梗塞模型鼠的迁移和分化 被引量:8
6
作者 姚晓黎 张成 +3 位作者 卢锡林 冯善伟 邓宇斌 刘祖国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56-1060,共5页
目的:探讨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hMSC)在脑梗塞模型鼠脑内的迁移和分化,是否影响模型大鼠的运动功能。方法:体外扩增培养hMSC,建立左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MACO)大鼠,将标记Hoeschst33342的hMSC,经参芪液诱导30mi... 目的:探讨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hMSC)在脑梗塞模型鼠脑内的迁移和分化,是否影响模型大鼠的运动功能。方法:体外扩增培养hMSC,建立左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MACO)大鼠,将标记Hoeschst33342的hMSC,经参芪液诱导30min后注入模型鼠脑内,观察hMSC在大鼠脑内的存活、迁移、分化,以及能否改善模型鼠运动功能。结果:第5代呈集落生长的hMSC,均一性好。hMSC可在脑内存活6周以上;随着时间的延长,hMSC在脑内迁移的范围越来越大;间接免疫荧光表明hMSC在大鼠脑内表达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模型鼠的肢体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结论:hMSC可在大鼠脑内分化为神经细胞,有望成为治疗脑梗塞的理想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 脑梗塞 细胞分化 细胞运动 参芪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中期胚胎、新生儿脐血及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基本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5
7
作者 朱美玲 陈汝光 +5 位作者 刘华 胡燕芬 娜晓东 雷俊霞 张秀明 李树浓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04-507,共4页
【目的】比较人中期胚胎脐血、新生儿脐血以及成人骨髓3种来源的间质干细胞(MSC)生物学特性,为临床治疗选择细胞来源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L-DMEM培养液分离培养3种来源MSC,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分析,成骨... 【目的】比较人中期胚胎脐血、新生儿脐血以及成人骨髓3种来源的间质干细胞(MSC)生物学特性,为临床治疗选择细胞来源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L-DMEM培养液分离培养3种来源MSC,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分析,成骨、成脂诱导液分别诱导细胞分化,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MSC,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3种细胞表达外源基因特性。【结果】3种来源标本中均可分离培养出MSC,但新生儿脐血中阳性获得率最低,为29.17%(7/24);3者细胞形态、表面抗原表达、体外分化特性相似,但2种脐血MSC原代培养时间长达30d左右,处于G0/G1期细胞百分比大于成人骨髓;3者均能转染表达外源基因,但胚胎脐血MSC中表达率最高,达(56.32±3.28)%。【结论】胚胎、新生儿脐血以及成人骨髓中均可分离培养出MSC;中期胚胎脐血MSC适用于胎儿自体宫内基因转移/治疗(IUGT)靶细胞;成人骨髓MSC在组织工程、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而新生儿脐血MSC的临床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脐血 临床应用 胚胎 中期 人中 成人骨髓 间质干细胞 外源基因 DMEM 绿色荧光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逆转化现象 被引量:8
8
作者 姚晓黎 张成 +3 位作者 冯善伟 冯慧宇 刘祖国 邓宇斌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3-516,共4页
目的研究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后的逆转化现象。方法从成人骨髓分离、培养和扩增hMSC。用参芪液诱导h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用免疫组化方法鉴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胶质纤维酸性蛋... 目的研究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后的逆转化现象。方法从成人骨髓分离、培养和扩增hMSC。用参芪液诱导h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用免疫组化方法鉴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采用RT-PCR方法检测10个基因(内胚层基因ceruloplasmin;中胚层基因SM22;外胚层基因Amyloidprecursorprotein、syntaxin;生殖系基因protamine;神经元特异性基因NeuroD、NF、NSE、GFAP、Tau)在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动态变化以及逆转化细胞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hMSC经参芪液诱导后,可见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表达NSE、NF阳性,GFAP阴性。去除参芪液,观察到神经元样细胞又恢复为hMSC的外形,呈现宽大扁平或长梭形。基因检测显示逆转化的细胞基因表达与未分化hMSC相似。结论参芪液可以促进h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过程可以出现逆转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神经元 基凶 参芪液 逆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D抗体Fab段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被引量:2
9
作者 付涌水 江朝富 +3 位作者 李树浓 徐霖 袁广卿 曹开源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2-155,共4页
目的:于大肠杆菌表达抗-D抗体Fab段基因,为真核载体表达完整的人抗-D抗体奠定基础。方法:将已克隆测序的Fab段基因亚克隆到pComb3噬粒载体,用PCR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后于大肠杆菌进行表达,表达产物用SDS-PAGE和ELISA等方法分析。结果... 目的:于大肠杆菌表达抗-D抗体Fab段基因,为真核载体表达完整的人抗-D抗体奠定基础。方法:将已克隆测序的Fab段基因亚克隆到pComb3噬粒载体,用PCR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后于大肠杆菌进行表达,表达产物用SDS-PAGE和ELISA等方法分析。结果:SDS-PAGE电泳表明重组克隆表达了1条约48kD的蛋白条带,ELISA结果显示,所表达的抗体和Rh+的人红细胞呈阳性反应,和Rh-红细胞反应为阴性,阴性对照和Rh+及Rh-红细胞反应均为阴性。结论:于大肠杆菌表达了具有抗原结合特性的人抗-D抗体Fab段抗体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 抗-D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粒酶及蛋白亚单位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林 董书堃 文剑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125-126,共2页
【目的】检测人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蛋白亚单位(human telomerase catalytic subunit,hTERT)基因在不同分级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骨巨细胞瘤样本并进行病理学分级,采用 TRAP 方法检测端粒酶活性,RT-PCR方法检测各样... 【目的】检测人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蛋白亚单位(human telomerase catalytic subunit,hTERT)基因在不同分级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骨巨细胞瘤样本并进行病理学分级,采用 TRAP 方法检测端粒酶活性,RT-PCR方法检测各样本中 hTERT 基因的表达,经薄层分析扫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约80%的骨巨细胞瘤组织中有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表达组织学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骨巨细胞瘤Ⅰ级样本不表达 hTERT 基因或表达极弱,13例骨巨细胞瘤Ⅱ级与3例骨巨细胞瘤Ⅲ级的样本有较高的 hTERT 基因表达水平,与骨巨细胞瘤Ⅰ级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巨细胞瘤Ⅱ级与Ⅲ级的 hTERT 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样本 hTERT 基因表达亦较其他样本明显增高。【结论】骨巨细胞瘤组织中可检测到端粒酶活性和 hTERT 基因,hTERT 基因表达量可为骨巨细胞瘤分级及生物学行为的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 端粒酶蛋白亚单位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中HPV感染与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
11
作者 杨清绪 韩安家 +2 位作者 熊敏 武彤彤 吴惠茜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81-83,共3页
【目的】观察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中 BCL-2蛋白表达的特点,进一步探讨 HPV 在子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IMHC)SP 法及原位杂交(ISH)法对76例慢性宫颈炎(CC)、89例子宫颈上皮内瘤... 【目的】观察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中 BCL-2蛋白表达的特点,进一步探讨 HPV 在子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IMHC)SP 法及原位杂交(ISH)法对76例慢性宫颈炎(CC)、89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87例浸润性子宫颈癌(ICC)的活检组织分别行 BCL-2蛋白表达及 HPV 检测的研究。【结果】浸润性子宫颈癌组及 CIN 组中的 HPV 感染率和 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组(P<0.01);HPV 阳性的61例 CIN 中 BCL-2蛋白表达36例,阳性率为59.0%;HPV 阳性的67例浸润性子宫颈癌 BCL-2蛋白表达49例,阳性率为73.1%,而119例 HPV 阴性者 BCL-2蛋白表达26例,阳性率21.8%,3者间相互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慢性宫颈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浸润性子宫颈癌的进展过程中,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在增高,进一步探证 HPV感染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而且 BCL-2蛋白的表达可能是 HPV 致癌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HPV BCL-2蛋白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并股骨头坏死1例
12
作者 方斌 王连唐 何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99-600,共2页
关键词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股骨头坏死 INFLAMMATORY 组织来源 IM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ST-IRS-4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及抗GST-IRS4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13
作者 张燕 薛耀明 +1 位作者 郭爱林 张文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443-445,共3页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胰岛素抵抗受体底物-4(insulinreceptorsubstrate4,IRS4)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融合蛋白,并制备抗IRS4的多克隆抗体(pAb)。方法:从肝癌细胞系HepG2提取总RNA,用RT-PCR扩增出IRS4PTB结构域的cDNA,克隆入表达载体pGEX...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胰岛素抵抗受体底物-4(insulinreceptorsubstrate4,IRS4)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融合蛋白,并制备抗IRS4的多克隆抗体(pAb)。方法:从肝癌细胞系HepG2提取总RNA,用RT-PCR扩增出IRS4PTB结构域的cDNA,克隆入表达载体pGEX-Teasy中,重组载体酶切鉴定后,在大肠杆菌中经IPTG诱导表达获得GST-IRS4蛋白,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包涵体经变性复性后,通过亲和层吸法纯化表达的GST-IRS4融合蛋白,并以此为抗原制备pAb。Westernblot检测重组抗原的免疫活性。结果:酶切及测序鉴定证明,IRS4基因已正确插入到pGEX-Teasy中,经IPTG诱导后,表达出相对分子量为44ku的融合蛋白。用Westernblot鉴定所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以与IRS4特异性结合。结论:IRS4片段在大肠杆菌中的成功表达及制备得到多克隆抗体,为检测IRS4及其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进一步研究磷酸化酪氨酸结合结构域(PTB)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S 原核表达载体 多克隆抗体 GST 融合蛋白 大肠杆菌 重组抗原 IPTG 结构域 酶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