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通信感知融合的扩展预编码OTFS波形设计 被引量:1
1
作者 唐燕群 熊姣姣 +5 位作者 杜津铭 周楠浩 周羽 易聪 朱嘉骏 张晓瀛 《无线电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4-254,共11页
正交时频空(Orthogonal Time Frequency Space,OTFS)调制技术在时延-多普勒域调制信息,为高移动场景下的通信提供了一种稳健的解决方案。然而,与其他多载波技术类似,OTFS也面临高峰均功率比(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PAPR)问题,可... 正交时频空(Orthogonal Time Frequency Space,OTFS)调制技术在时延-多普勒域调制信息,为高移动场景下的通信提供了一种稳健的解决方案。然而,与其他多载波技术类似,OTFS也面临高峰均功率比(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PAPR)问题,可能导致信号失真和性能下降。为此,提出一种矩阵维度可调的扩展预编码方案,将预编码矩阵统一表示为周期展开变换矩阵和能量守恒矩阵的乘积,通过调整矩阵维度,在略微增加复杂度的情况下,灵活降低信号PAPR。此外,讨论了扩展预编码OTFS的感知性能,推导了其在连续时延-多普勒域的输入输出关系,并基于时延-多普勒域处理的两阶段搜索感知算法,进行了距离和速度估计。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扩展预编码方案在一定的多普勒索引和时延索引下,至少能够降低3 dB的PAPR,并能实现比传统OTFS更优的误码率性能,同时能得到毫米级的距离估计精度和分米每秒级的速度估计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时频空调制 扩展预编码 峰均功率比 距离估计精度 速度估计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拖缆地震勘探检波器定位模型性能评估
2
作者 桑凯巍 匡翠林 +4 位作者 杨伊珺 段楚峰 张昊楠 杨保财 阮福明 《导航定位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6,共11页
针对海洋地震勘探观测环境复杂多变,导致不同定位模型解算的检波器坐标存在一定程度差异的问题,分析比较拖缆地震勘探检波器定位模型的性能:利用仿真和实测数据对弧段模型、多项式曲线模型和严密曲线积分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进行评估;并... 针对海洋地震勘探观测环境复杂多变,导致不同定位模型解算的检波器坐标存在一定程度差异的问题,分析比较拖缆地震勘探检波器定位模型的性能:利用仿真和实测数据对弧段模型、多项式曲线模型和严密曲线积分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进行评估;并与美国离子地球物理公司拖缆后处理软件Sprint中的3种模型进行比较。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未加误差的理想情况下,所有模型都能较好地描述直行缆形,但在转向状态下多项式模型存在建模误差;在加入误差情况下,严密曲线积分模型和多项式曲线模型表现出较高的误差抑制能力,其中前者在多缆复杂形态场景中表现最优,而多项式模型在转向状态下存在较大的建模误差,此外,Sprint模型存在一定的系统性偏差。实测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检波器定位模型间存在3~5 m的差异,且Sprint的3种模型表现出更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缆地震勘探 检波器定位 弧段模型 多项式曲线模型 严密曲线积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带标签CBMeMBer滤波器的低慢小群目标跟踪改进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钟展鸣 宋强 +2 位作者 张月 陈泽彬 杨珺瑶 《信号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6-923,共18页
群目标跟踪是实现无人机集群反制的关键步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相比传统的多目标跟踪算法,随机有限集(Random Finite Set,RFS)滤波在处理多目标数据关联与进行状态估计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然而在低慢小群目标的场景中,现有的RFS... 群目标跟踪是实现无人机集群反制的关键步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相比传统的多目标跟踪算法,随机有限集(Random Finite Set,RFS)滤波在处理多目标数据关联与进行状态估计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然而在低慢小群目标的场景中,现有的RFS滤波方法普遍未考虑群特性对跟踪的影响,也未考虑群目标起始与航迹信息提取的问题。为此,本文结合了群建模、带标签势均衡多目标多伯努利(Cardinality Balanced Multi-target Multi-Bernoulli,CBMeMBer)滤波器以及自适应新生目标强度技术,提出一种针对低慢小群目标的跟踪方法。具体而言,本文首先通过虚拟领导-跟随者模型和无向图邻接矩阵对群目标结构进行建模;随后提出了一种三层优先级标签分配策略,改进了传统的带标签CBMeMBer滤波器,解决了标签冲突导致的轨迹混叠问题,提高了跟踪精度和算法运行效率;同时,设计了基于群目标场景与两点起始法的自适应新生目标强度算法,实现了RFS框架下群目标的自适应新生目标初始化;最后,仿真实验和基于全息凝视雷达的实测数据实验表明,所提方法在目标状态估计和轨迹质量方面表现优异,跟踪性能优于包括传统的带标签CBMeMBer滤波器在内的对比算法,且能有效避免轨迹交叉和混叠现象,充分展示了其在低慢小群目标精细化跟踪中的潜力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慢小目标 随机有限集 群目标跟踪 带标签势均衡多目标多伯努利滤波器 全息凝视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8的凝视雷达小目标检测算法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昶雯 宋强 张月 《信号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3-866,共14页
小目标检测在低空飞行器管理、环境监测、边境安防等场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保障低空空间安全和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现有的雷达目标检测算法在处理“低慢小”目标时,往往受到目标尺寸、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 小目标检测在低空飞行器管理、环境监测、边境安防等场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保障低空空间安全和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现有的雷达目标检测算法在处理“低慢小”目标时,往往受到目标尺寸、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以及背景杂波等因素的限制,导致检测效果不佳。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将雷达距离-多普勒(Range-Doppler,RD)平面图输入改进后的YOLOv8模型,并结合实际雷达数据进行验证,实现了小目标检测性能的提升。本文利用全息凝视雷达采集了实测数据并进行数据标注和数据集制备。在模型设计方面,本文引入了高效通道注意力(Efficient Channel Attention,ECA)机制。ECA机制通过使用一维卷积代替传统的全连接层,在不增加额外参数量的前提下,有效地捕获了通道间的依赖关系。这种改进能够增强网络在不同通道上的特征选择能力,从而能够对小目标进行准确检测。同时,本文在模型中增加了小目标检测层,该检测层通过调整特征图的分辨率,使得模型能够对更小的目标进行特征提取和识别,从而弥补了常规检测网络对小目标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此外,本文在实验部分选取了多种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模型在多个评价指标上均优于其他模型。与基准YOLOv8n相比,改进模型的精度提升了2.3%,mAP@0.5提升了1.9%,mAP@0.5-0.95提升了3.5%。总体来看,本文提出的模型在精度、召回率及mAP@0.5等指标上均表现出最佳的检测效果,验证了所提方法在雷达小目标检测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息凝视雷达 雷达小目标检测 YOLOv8 ECA注意力机制 小目标检测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相参雷达自适应和差波束测角方法
5
作者 龙锦荣 吴建新 梁毅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9-787,共9页
分布式相参雷达在抗干扰和目标探测性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分布式构型带来的栅瓣问题给目标到达方向(direction of arrival,DOA)估计带来很大的困难。在均匀分布式相参阵列的基础上,拓展和差波束形成(sum and difference beamforming,S... 分布式相参雷达在抗干扰和目标探测性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分布式构型带来的栅瓣问题给目标到达方向(direction of arrival,DOA)估计带来很大的困难。在均匀分布式相参阵列的基础上,拓展和差波束形成(sum and difference beamforming,SDB)方法至分布式阵列的栅瓣区域,并采用双指向法分析鉴角曲线(angular response curve,ARC)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多载频自适应SDB(multi-frequency adaptive SDB,MF-ASDB)的解模糊测角方法。该方法在不同频点下利用密集栅瓣辅助扫描检测,通过ASDB方法计算模糊主值后,将其拓展得到包含目标真实角度的DOA模糊值;根据频率与栅瓣周期之间的角度偏移关系,使用最小二乘方法实现DOA解模糊。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到达方向估计 分布式相参雷达 自适应和差波束形成 多频解模糊 鉴角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座模型技术背景下的具身智能体综述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颂元 朱祥维 李玺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26,268,共15页
近年来,虽然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多模态学习等领域的基座模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展现出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潜力,但它们在因果推理和物理常识理解方面的表现远不及人类或动物.这是因为这些模型主要依赖于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能力,缺... 近年来,虽然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多模态学习等领域的基座模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展现出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潜力,但它们在因果推理和物理常识理解方面的表现远不及人类或动物.这是因为这些模型主要依赖于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能力,缺乏与现实世界的直接互动和经验积累.许多研究者开始质疑,单纯通过增加模型规模是否足以克服这些根本性的问题.这促使学界重新审视智能的本质,认为智能不仅是计算能力的提升,更是源于与环境的互动.具身智能正逐渐受到人工智能领域的关注,因为它强调智能体通过与物理世界的直接互动,学习和适应环境,展现出更接近生物智能的特性.结合基座模型的技术背景,对具身人工智能进行全面的调研.讨论当前具身智能体背后的技术思想、测试基准及应用.对未来具身人工智能的趋势和挑战进行前瞻性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智能 多模态学习 基座模型 强化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超表面辅助的通感一体化性能优化
7
作者 庄宏成 卢浩宇 +2 位作者 钭奕煊 陈曾平 庞高昆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92,共10页
为了解决因障碍物等遮挡导致的覆盖空洞和探测精度下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栅格化的智能超表面辅助的通感一体化优化方法。首先,建模了最小化均方位置误差问题,将弱通感区域和RIS可能部署区域栅格化以降低计算难度,并采用粒子群优化算... 为了解决因障碍物等遮挡导致的覆盖空洞和探测精度下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栅格化的智能超表面辅助的通感一体化优化方法。首先,建模了最小化均方位置误差问题,将弱通感区域和RIS可能部署区域栅格化以降低计算难度,并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和交替优化算法联合优化智能超表面期望反射角角度和部署位置。最后,引入探测需求因子,建模通感性能联合优化问题,并分析了探测需求因子对系统通感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1)相较于仅优化期望反射角,联合优化智能超表面的期望反射角和部署位置的方案,在平均信噪比仅有略微下降的情况下,可显著降低平均均方位置误差,平均均方位置误差降低10倍左右;(2)不同尺寸大小的智能超表面会对其最佳部署位置有影响;(3)联合优化智能超表面的期望反射角和部署位置提高了探测精度,最大化了通感整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超表面 通感一体化 6G 期望反射角 部署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相干干扰场景下的稳健自适应波束形成器
8
作者 蔡篮娴 姜园 赵磊 《信号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12,共14页
自适应波束形成是一种有效的空域抗干扰方案。然而当接收中的多个不同来向的干扰间存在强相干性,一般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无法获得与干扰子空间理想正交的权矢量,对相干干扰的理想抑制失效,残余干扰将大大影响处理结果用于目标检测和... 自适应波束形成是一种有效的空域抗干扰方案。然而当接收中的多个不同来向的干扰间存在强相干性,一般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无法获得与干扰子空间理想正交的权矢量,对相干干扰的理想抑制失效,残余干扰将大大影响处理结果用于目标检测和定位等的可靠性。针对在同时存在独立干扰和多组自相干干扰的复杂相干干扰场景下自适应波束形成的干扰抑制性能急剧恶化的问题,本文结合协方差矩阵重构思想和空间差分技术,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适应波束形成器。该波束形成器的构建基于最小方差无畸变响应波束形成器,首先利用Capon空间谱的功率估计重构了独立干扰+噪声协方差矩阵,获得在不受到接收信号中的期望信号的影响下对独立干扰实现理想抑制的波束形成权矢量;其次,利用空间差分技术重构了恢复相干干扰子空间信息的相干干扰协方差矩阵,进而得到对接收信号中的相干干扰实现理想抑制的波束形成权矢量;最后,结合以上两个权矢量推导出可对接收信号中的所有干扰实现同时抑制的波束形成器。仿真结果验证了提出的波束形成器在未知干扰DOA信息下仍可自适应获得精确的深干扰抑制零陷,同时具有低旁瓣特性,与现有算法相比展现出更佳的输出性能,且优势在小快拍和接收含期望信号时仍具有稳健性。此外,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表明,有别于现有算法,提出的波束形成器在接收中的干扰数量大于阵列阵元数的场景下仍可获得理想的干扰抑制性能,并在仿真实验中设计典型场景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干扰抑制 稳健波束形成 相干干扰 协方差矩阵重构 空间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失配滤波器的近区低旁瓣混沌波形设计算法
9
作者 罗颖聪 张磊 +1 位作者 魏少鹏 孟智超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11-2518,共8页
在雷达探测领域,由于线性调频(linear frequency modulation,LFM)信号近主瓣区的较高旁瓣电平,强目标旁瓣对弱目标的遮盖现象使得传统雷达对这类弱目标的检测能力大幅下降。对于这一问题,提出一种混沌波形近主瓣区低旁瓣的优化方法。该... 在雷达探测领域,由于线性调频(linear frequency modulation,LFM)信号近主瓣区的较高旁瓣电平,强目标旁瓣对弱目标的遮盖现象使得传统雷达对这类弱目标的检测能力大幅下降。对于这一问题,提出一种混沌波形近主瓣区低旁瓣的优化方法。该方法在保持混沌波形优秀的抗截获和抗干扰能力的基础上,结合混沌波形较低的旁瓣电平的特性,充分利用双混沌信号设计的频谱特性和失配滤波器时频自由度来调整脉冲压缩后信号的能量分布。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混沌波形具有比较好的距离分辨率,并且经失配滤波器脉冲压缩后的近主瓣区的旁瓣电平达到较低水平,对检测距离相近情况下的弱目标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目标检测 低旁瓣 混沌信号 波形设计 失配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感一体化干扰管理及性能评估
10
作者 庄宏成 安杰 林玥彤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41,共11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分组和非正交多址技术的通感一体化干扰管理方法。首先,通过无线信号感知获得基站覆盖范围内的通信用户和感知目标的分布并以感知目标为基准分组。其次,同一分组内利用NOMA在功率域完全复用用户,不同分组采用空域波... 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分组和非正交多址技术的通感一体化干扰管理方法。首先,通过无线信号感知获得基站覆盖范围内的通信用户和感知目标的分布并以感知目标为基准分组。其次,同一分组内利用NOMA在功率域完全复用用户,不同分组采用空域波束的正交性降低波束间干扰。最后,以通信用户和速率和感知功率加权和的目标值最大化为目标函数,提出一种基于双惩罚项的SCA迭代算法求解最优波束赋形器。结果表明,与非分组方法相比,GF-NOMA方法的系统性能平均提高了约10%。同时,评估了通信和感知权重因子、惩罚项以及分组用户分布对GF-NOMA干扰管理的系统性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感一体化 波束赋形 非正交多址技术 分组 干扰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海面SAR成像高精度仿真方法及其典型应用
11
作者 王小青 祁瑞 +2 位作者 姚晓楠 徐诚极 晁小朋 《雷达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2-734,共23页
合成孔径雷达(SAR)海洋遥感仿真是面向海洋应用的SAR系统设计的重要分析工具,同时也可以为复杂海洋现象SAR图像的检测、识别提供训练样本,为海洋参数反演提供正演模型,因此在SAR海洋遥感的SAR系统设计和应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海... 合成孔径雷达(SAR)海洋遥感仿真是面向海洋应用的SAR系统设计的重要分析工具,同时也可以为复杂海洋现象SAR图像的检测、识别提供训练样本,为海洋参数反演提供正演模型,因此在SAR海洋遥感的SAR系统设计和应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海面的运动特性、时变特性、去相干特性使得SAR海洋遥感的仿真难度和计算量要远远大于陆地固定目标的仿真,如何在保证仿真精度的情况下提升仿真效率是实现SAR海洋成像高精度、高效率仿真的关键。该文介绍了动态海面SAR成像仿真的主要方法以及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给出了动态海面SAR成像高精度仿真中若干关键问题的实现方法,该仿真方法在保证较高的逼真度情况下(典型工况下仿真SAR图像谱谱峰误差3%,谱宽误差4%),能在10分钟内完成4 m分辨率情况下400 km^(2)场景的仿真。实现并介绍了动态海面SAR成像仿真在波浪谱反演、基于深度对消网络的海浪纹理抑制以及基于Wake2Wake网络的舰船尾迹检测方面的典型应用。这些应用案例一方面验证了该文给出的动态海面SAR成像高精度仿真的逼真度能够达到智能化仿真训练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高精度仿真在SAR海洋图像智能化应用有很好的前景,可以成为解决SAR海洋遥感智能化应用中样本数据瓶颈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海面 SAR回波仿真 波浪纹理抑制 舰船尾迹检测 波浪谱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术机动先验辅助的交互多模型目标跟踪方法
12
作者 孙一心 方愚渊 张磊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86-2097,共12页
针对交互式多模型滤波算法应对强机动目标跟踪过程存在响应滞后、精度偏低的问题,提出由空中目标战术机动先验辅助的层次性交互多模型跟踪方法。所提方法利用隐马尔可夫模型,对目标机动轨迹分段进行战术类别的识别、战术状态的区分,建... 针对交互式多模型滤波算法应对强机动目标跟踪过程存在响应滞后、精度偏低的问题,提出由空中目标战术机动先验辅助的层次性交互多模型跟踪方法。所提方法利用隐马尔可夫模型,对目标机动轨迹分段进行战术类别的识别、战术状态的区分,建模不同战术下的机动模型转移矩阵。由此实现战术机动似然概率与交互多模型机动似然概率的有效交互,构建双层交互式多模型跟踪算法。实验考虑复杂战术意图下空中目标机动轨迹,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结合战术机动先验可有效解决状态估计精度与机动转移响应时效之间的矛盾,明显改善机动目标跟踪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式多模型 马尔可夫转移概率 机动目标跟踪 先验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记忆增量学习的复合有源干扰识别
13
作者 吴振华 崔金鑫 +3 位作者 曹宜策 张强 张磊 杨利霞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8-200,共13页
非完备、高动态有源干扰对抗作战环境下,现阶段针对库内多类型单一有源干扰样本所优化训练的静态模型,在面对库外类型多样、参数多变、组合方式多元的复合干扰时,模型无法快速更新且难以应对测试样本数非均衡问题。针对此问题,该文提出... 非完备、高动态有源干扰对抗作战环境下,现阶段针对库内多类型单一有源干扰样本所优化训练的静态模型,在面对库外类型多样、参数多变、组合方式多元的复合干扰时,模型无法快速更新且难以应对测试样本数非均衡问题。针对此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零记忆增量学习的雷达复合有源干扰识别方法。首先,利用元学习训练模式对库内单一干扰进行原型学习,训练出高效的特征提取器,使其具备对库外复合干扰特征有效提取能力。进而,基于超维空间和余弦相似度计算,构建零记忆增量学习网络(ZMILN),将复合干扰原型向量映射到超维空间并存储,从而实现识别模型动态更新。此外,为解决样本数非均衡下复合干扰识别问题,设计直推式信息最大化(TIM)测试模块,通过在互信息损失函数中加入散度约束,对识别模型进一步强化训练以应对非均衡测试样本。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所提方法在非均衡测试条件下对4种单一干扰和7种复合干扰进行增量学习后,平均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3.62%。该方法通过对库内多类型单一干扰知识充分提取,实现对多种组合条件下库外复合干扰的快速动态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有源干扰 零记忆增量学习 非均衡 直推式信息最大化 复合干扰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无人机辅助车联网的并行任务传输与处理优化策略
14
作者 杨超 郑瑞群 +3 位作者 李圳 张鸿薇 唐燕群 李东泽 《系统仿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5-645,共11页
在构建无人机辅助车联网过程中,为解决无人机有限的能量与计算能力导致现有的平铺式逐个服务点的覆盖策略效率较低的问题,基于无人机的可视距通信和快速移动的特点,提出一种并行的计算任务传输与处理优化策略。无人机在获得计算任务后... 在构建无人机辅助车联网过程中,为解决无人机有限的能量与计算能力导致现有的平铺式逐个服务点的覆盖策略效率较低的问题,基于无人机的可视距通信和快速移动的特点,提出一种并行的计算任务传输与处理优化策略。无人机在获得计算任务后直接飞往下一个服务点,在飞行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任务处理,无人机的飞行轨迹和任务调度策略被联合优化。设计了一种双层优化求解算法,重点考虑了待处理任务的优先级。仿真结果表明:并行任务传输与处理优化策略在无人机的服务能效和任务处理效率上优于传统的平铺式无人机覆盖策略,更加适合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联网 无人机 路径规划 任务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线信道特征的内生安全通信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唐燕群 李为 +1 位作者 张立健 许晓明 《无线电通信技术》 2020年第2期159-167,共9页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数以亿计的设备接入无线通信网络中,针对用户隐私以及基础网络环境的窃听、攻击事件频频发生,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问题已成为限制无线通信业务广泛开展的严重障碍。传统认证...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数以亿计的设备接入无线通信网络中,针对用户隐私以及基础网络环境的窃听、攻击事件频频发生,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问题已成为限制无线通信业务广泛开展的严重障碍。传统认证与加密机制与传输相脱离,以密码算法和分发密钥的私密性为前提,容易受到物理层的攻击。为此,迫切需要深入开展面向物理层的安全机制研究。从无线通信网络的根源出发,面向无线信道的内生属性,研究了基于无线信道特征的内生安全通信架构,并针对此架构提出了基于射频指纹与信道密钥的内生安全通信技术方案。该架构将认证、加密与传输融为一体,从体系结构上增强了防御效果;利用无线信道特征的内生特点,从技术手段上提高了安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安全通信 无线信道特征 物理层安全 物理层加密 物理层认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6G毫米波通信感知一体化的机动目标联合定位与测速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炳朋 马珊珊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1-92,共12页
针对6G毫米波无线通信感知一体化网络中的车辆状态估计问题,提出了车辆位置、速度和时变信道联合估计算法。为了应对多径反射干扰、随机信道衰落、非凸函数优化等技术难题,挖掘时变信道及反射传播特点,提取多径反射传播模型的隐含线性结... 针对6G毫米波无线通信感知一体化网络中的车辆状态估计问题,提出了车辆位置、速度和时变信道联合估计算法。为了应对多径反射干扰、随机信道衰落、非凸函数优化等技术难题,挖掘时变信道及反射传播特点,提取多径反射传播模型的隐含线性结构,并采用下行多载波通信信号回波,联合推算车辆位置、速度及信道状态,以抵消多径传播干扰和信道扰动,进而补偿多普勒效应对车辆定位的不利影响。由于在干扰抵消、扰动补偿、非凸函数优化等方面的特殊设计,所提算法的定位及测速性能优于以往技术。仿真分析发现,定位精度和测速精度都随着子载波和收发天线数量的增加而提升,但是随着目标距离的增大而下降。由于车辆定位只利用了回波信号的基带特征,车辆定位精度与中心载波频率无关,但是随着系统带宽的增加而增加,且当系统带宽在150 MHz以上时,车辆定位性能增益非常小。相比之下,车辆测速精度随着中心载波频率的增大而提升,而受系统带宽的影响很小。另外,相比于车辆测速,车辆定位受传输距离和收发天线数量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信感知一体化 车辆定位 多普勒测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加速型工程最速比例 积分控制器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军 黄卫剑 +5 位作者 陈锦攀 谢洪途 王朋 朱亚清 潘凤萍 李德波 《广东电力》 2022年第7期170-178,共9页
在以新型绿色能源的快速发展为代表的新能源革命的发展进程中,从现有火电机组重要过程控制回路实现深度调峰、快速调频性能的角度,传统的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PID)控制技术难以再适应。为此,发明工程最速控制... 在以新型绿色能源的快速发展为代表的新能源革命的发展进程中,从现有火电机组重要过程控制回路实现深度调峰、快速调频性能的角度,传统的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PID)控制技术难以再适应。为此,发明工程最速控制器(engineering fastest controller,EFC),显著提高反馈控制性能,适应目前新型绿色能源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但是构造EFC的工程最速比例积分(engineering fastest proportional-integral,EFPI)控制器存在控制性能相对不高的问题,EFPI难以单独运用,需要针对EFPI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因此提出加速型工程最速跟踪滤波器(acceleration engineering fastest tracking filter,AEFTF),采用AEFTF构造出加速型工程最速比例积分(acceleration engineering fastest proportional-integral,AEFPI)控制器,实现一种工程上的加速型最速控制性能,相对EFPI,有效提高了控制性能。通过将AEFPI与EFPI、最优PI(optimal proportional-integral,OPI)控制进行对比,验证了AEFPI的控制性能明显优于EFPI、OPI。所给出的典型工程应用案例证明:与PI控制相比,AEFPI显著提高了现有火电机组的过程控制性能。AEFPI是EFC的继续深入发展,AEFPI、EFC的快速发展为新能源革命提供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电机组 新型电力系统 比例积分微分 工程最速控制器 加速型工程最速跟踪滤波器 加速型工程最速比例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型匹配成形的5G LDPC编码调制方案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佳仪 王千帆 +2 位作者 姚忻圆梦 李聪端 马啸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979-2987,共9页
星座成形技术是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可以通过成形技术来获得成形增益.然而,近年提出的定型概率幅度成形方案仅适用于方形星座调制,不适用于一般结构的二维星座.为此,本文提出了适用于一般二维星座的定型匹配成形编码调制方案,其可... 星座成形技术是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可以通过成形技术来获得成形增益.然而,近年提出的定型概率幅度成形方案仅适用于方形星座调制,不适用于一般结构的二维星座.为此,本文提出了适用于一般二维星座的定型匹配成形编码调制方案,其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任意对称结构的二维星座.在此基础上,针对5G低密度校验(Low-Density Parity-Check,LDPC)码的打孔特性进行特殊设计,提出了基于定型匹配成形的5G LDPC编码调制方案.仿真结果表明:(1)本文提出的基于定型匹配成形的二维编码调制方案与通常的概率幅度成形方案性能相一致,且所提方案具有更好的二维星座普适性;(2)本文提出的基于定型匹配成形的5G LDPC编码调制方案可以获得约0.6 dB的成形增益和约0.5 dB的打孔增益(相比于非打孔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码调制 低密度校验码 概率成形 成形增益 5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空背景下低慢小目标泛探雷达多域多维特征建模与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邓振华 陈小龙 +4 位作者 薛伟 张月 汪兴海 关键 赵志坚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1-814,共14页
飞鸟和无人机等“低慢小”目标回波微弱、特征不明显,对雷达探测和识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其特征建模与特性分析是基础,而获取雷达多域多维的目标特征是前提。数字阵泛探雷达通过“宽发窄收”工作模式,实现目标的长时间积累,实现更高... 飞鸟和无人机等“低慢小”目标回波微弱、特征不明显,对雷达探测和识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其特征建模与特性分析是基础,而获取雷达多域多维的目标特征是前提。数字阵泛探雷达通过“宽发窄收”工作模式,实现目标的长时间积累,实现更高的积累增益和多普勒分辨率,能够获得目标的多域多维特征,为“低慢小”目标的精细化处理和探测识别一体化奠定了基础。该文针对海空背景下的飞鸟、旋翼和固定翼无人机、直升机等“低慢小”目标,利用数字阵泛探雷达系统获得的距离-方位-帧间、距离-脉冲-帧间等多维数据,提取目标的时域回波特征(单帧脉冲回波、动态脉冲回波)、变换域多普勒特征(多普勒瀑布图、微多普勒谱)、长时间机动特征(加速度序列、加加速度序列、航迹)7类19种多域多维特征,能够充分的反映目标在单帧和多帧数据间的幅值起伏、能量变化、运动、机动、微动等特性,从而实现对“低慢小”目标的精细化特性描述与分析。最后,采集并构建了数字阵泛探雷达“低慢小”目标特征数据集,对典型目标的特征进行验证和定量、定性分析,总结不同目标的特征差异,验证结果表明,四种类型的“低慢小”目标的多维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别,获得的特征和差异将为后续的“低慢小”目标分类和识别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慢小”目标 数字阵泛探雷达 回波特征 多普勒特征 机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判别性无穷模糊受限玻尔兹曼机模型的HRRP序列识别
20
作者 陈士超 魏靖彪 +4 位作者 范俊 魏玺章 王泽朝 孙谦 刘明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3-50,共8页
针对雷达高分辨率距离像(High Resolution Range Profiles, HRRP)序列数据在受干扰或背景杂波严重时目标识别性能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判别性无穷模糊受限玻尔兹曼机(Discriminative Infinite Fuzzy 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 Dis-... 针对雷达高分辨率距离像(High Resolution Range Profiles, HRRP)序列数据在受干扰或背景杂波严重时目标识别性能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判别性无穷模糊受限玻尔兹曼机(Discriminative Infinite Fuzzy 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 Dis-iFRBM)模型。该模型结合判别性受限玻尔兹曼机分类和无穷受限玻尔兹曼机模型复杂度自适应特点,汲取模糊神经网络在低信噪比环境下提取特征更稳定的优点,将模型参数从实数扩展为模糊参数,实现了对HRRP序列数据原始特征的更稳定提取以及对雷达目标的更稳健识别。通过对多个HRRP序列的识别实验,验证了Dis-iFRBM的识别稳定性以及鲁棒性,与其他模型的对比实验验证了所提模型在“噪声”环境中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距离像 目标识别 判别性无穷模糊受限玻尔兹曼机 随机排列 噪声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