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在脑梗塞模型鼠的迁移和分化 被引量:8
1
作者 姚晓黎 张成 +3 位作者 卢锡林 冯善伟 邓宇斌 刘祖国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56-1060,共5页
目的:探讨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hMSC)在脑梗塞模型鼠脑内的迁移和分化,是否影响模型大鼠的运动功能。方法:体外扩增培养hMSC,建立左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MACO)大鼠,将标记Hoeschst33342的hMSC,经参芪液诱导30mi... 目的:探讨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hMSC)在脑梗塞模型鼠脑内的迁移和分化,是否影响模型大鼠的运动功能。方法:体外扩增培养hMSC,建立左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MACO)大鼠,将标记Hoeschst33342的hMSC,经参芪液诱导30min后注入模型鼠脑内,观察hMSC在大鼠脑内的存活、迁移、分化,以及能否改善模型鼠运动功能。结果:第5代呈集落生长的hMSC,均一性好。hMSC可在脑内存活6周以上;随着时间的延长,hMSC在脑内迁移的范围越来越大;间接免疫荧光表明hMSC在大鼠脑内表达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模型鼠的肢体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结论:hMSC可在大鼠脑内分化为神经细胞,有望成为治疗脑梗塞的理想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 脑梗塞 细胞分化 细胞运动 参芪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中期胚胎、新生儿脐血及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基本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朱美玲 陈汝光 +5 位作者 刘华 胡燕芬 娜晓东 雷俊霞 张秀明 李树浓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04-507,共4页
【目的】比较人中期胚胎脐血、新生儿脐血以及成人骨髓3种来源的间质干细胞(MSC)生物学特性,为临床治疗选择细胞来源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L-DMEM培养液分离培养3种来源MSC,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分析,成骨... 【目的】比较人中期胚胎脐血、新生儿脐血以及成人骨髓3种来源的间质干细胞(MSC)生物学特性,为临床治疗选择细胞来源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L-DMEM培养液分离培养3种来源MSC,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分析,成骨、成脂诱导液分别诱导细胞分化,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MSC,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3种细胞表达外源基因特性。【结果】3种来源标本中均可分离培养出MSC,但新生儿脐血中阳性获得率最低,为29.17%(7/24);3者细胞形态、表面抗原表达、体外分化特性相似,但2种脐血MSC原代培养时间长达30d左右,处于G0/G1期细胞百分比大于成人骨髓;3者均能转染表达外源基因,但胚胎脐血MSC中表达率最高,达(56.32±3.28)%。【结论】胚胎、新生儿脐血以及成人骨髓中均可分离培养出MSC;中期胚胎脐血MSC适用于胎儿自体宫内基因转移/治疗(IUGT)靶细胞;成人骨髓MSC在组织工程、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而新生儿脐血MSC的临床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脐血 临床应用 胚胎 中期 人中 成人骨髓 间质干细胞 外源基因 DMEM 绿色荧光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逆转化现象 被引量:8
3
作者 姚晓黎 张成 +3 位作者 冯善伟 冯慧宇 刘祖国 邓宇斌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3-516,共4页
目的研究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后的逆转化现象。方法从成人骨髓分离、培养和扩增hMSC。用参芪液诱导h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用免疫组化方法鉴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胶质纤维酸性蛋... 目的研究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后的逆转化现象。方法从成人骨髓分离、培养和扩增hMSC。用参芪液诱导h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用免疫组化方法鉴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采用RT-PCR方法检测10个基因(内胚层基因ceruloplasmin;中胚层基因SM22;外胚层基因Amyloidprecursorprotein、syntaxin;生殖系基因protamine;神经元特异性基因NeuroD、NF、NSE、GFAP、Tau)在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动态变化以及逆转化细胞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hMSC经参芪液诱导后,可见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表达NSE、NF阳性,GFAP阴性。去除参芪液,观察到神经元样细胞又恢复为hMSC的外形,呈现宽大扁平或长梭形。基因检测显示逆转化的细胞基因表达与未分化hMSC相似。结论参芪液可以促进h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过程可以出现逆转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神经元 基凶 参芪液 逆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D抗体Fab段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被引量:2
4
作者 付涌水 江朝富 +3 位作者 李树浓 徐霖 袁广卿 曹开源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2-155,共4页
目的:于大肠杆菌表达抗-D抗体Fab段基因,为真核载体表达完整的人抗-D抗体奠定基础。方法:将已克隆测序的Fab段基因亚克隆到pComb3噬粒载体,用PCR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后于大肠杆菌进行表达,表达产物用SDS-PAGE和ELISA等方法分析。结果... 目的:于大肠杆菌表达抗-D抗体Fab段基因,为真核载体表达完整的人抗-D抗体奠定基础。方法:将已克隆测序的Fab段基因亚克隆到pComb3噬粒载体,用PCR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后于大肠杆菌进行表达,表达产物用SDS-PAGE和ELISA等方法分析。结果:SDS-PAGE电泳表明重组克隆表达了1条约48kD的蛋白条带,ELISA结果显示,所表达的抗体和Rh+的人红细胞呈阳性反应,和Rh-红细胞反应为阴性,阴性对照和Rh+及Rh-红细胞反应均为阴性。结论:于大肠杆菌表达了具有抗原结合特性的人抗-D抗体Fab段抗体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 抗-D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髓头端腹内侧部NADPH氧化酶2激活导致活性氧簇释放在皮肤/肌肉切开和牵拉引起的慢性术后疼痛中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代娟丽 杨涛 魏绪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69-778,共10页
目的:探讨延髓头端腹内侧部(RVM)内NADPH氧化酶2(NOX2)激活导致活性氧簇(ROS)释放在皮肤/肌肉切开和牵拉(SMIR)引起的慢性术后疼痛中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MIR(1 d和7 d)组、SMIR+术前RVM内注射NOX2阻断肽gp... 目的:探讨延髓头端腹内侧部(RVM)内NADPH氧化酶2(NOX2)激活导致活性氧簇(ROS)释放在皮肤/肌肉切开和牵拉(SMIR)引起的慢性术后疼痛中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MIR(1 d和7 d)组、SMIR+术前RVM内注射NOX2阻断肽gp91ds-tat组、SMIR+术前RVM内注射无序肽scrambled ds-tat(NOX2阻断肽的对照肽)组、SMIR+术后RVM内注射gp91ds-tat组、SMIR+术后RVM内注射scrambled ds-tat阻断组、SMIR+RVM注射ROS清除剂N-叔丁基-α-苯基硝酮(PBN)组和SMIR+RVM内注射生理盐水组,以up-down方法测量其50%机械刺激撤足阈值,免疫组化染色检测RVM内NOX2的激活情况及核酸氧化产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水平,ELISA法检测RVM及脊髓背角内5-羟色胺(5-HT)含量。结果:SMIR引起机械痛敏,并可激活RVM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NOX2。NOX2阻断肽gp91ds-tat微量注射入RVM(于SMIR术前30 min开始,每天1次,共3次)可阻断SMIR引起的机械痛敏,并可降低RVM及脊髓背角5-HT含量。术后给予gp91ds-tat对机械痛敏及5-HT含量无显著影响。SMIR也可引起RVM内核酸氧化产物8-OHdG的生成增多,SMIR术后7 d RVM内微量注射ROS清除剂PBN可短暂翻转已经产生的机械痛敏。结论:RVM内NOX2-ROS途径的激活参与了SMIR后慢性术后疼痛的发生发展,ROS增多导致的脊髓背角5-HT含量增高可能介导了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术后疼痛 延髓头端腹内侧部 NADPH氧化酶2 活性氧簇 5-羟色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