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海域精细化海洋灾害数值预警报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1
作者 马荣华 陈海韵 +7 位作者 罗阳 曾志豪 温嘉勋 张丽 叶成瑶 李冬冬 陈小云 来志刚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13,共11页
为提升广州市海洋预警监测能力,基于FVCOM水动力模式、结构网格和非结构网格版本的SWAN海浪模式、WRF气象模式、SWAT流域水文模式,采取多模式耦合+多尺度+嵌套的方法构建了自动化运行的广州海域精细化海洋灾害数值预警报系统。该数值预... 为提升广州市海洋预警监测能力,基于FVCOM水动力模式、结构网格和非结构网格版本的SWAN海浪模式、WRF气象模式、SWAT流域水文模式,采取多模式耦合+多尺度+嵌套的方法构建了自动化运行的广州海域精细化海洋灾害数值预警报系统。该数值预报系统实现了潮位、潮时、波高、波周期、波向、水温、盐度、海流等要素的48 h预报,以及风暴潮、海浪灾害和咸潮入侵的预警。经评估,该系统预报的各项参数与实测吻合良好,预报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灾害 预警报 海浪 风暴潮 咸潮入侵 广州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载荷自主水下航行器在海洋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
作者 范双双 廖喜扬 +2 位作者 汪慧 刘亚婷 王东晓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5-213,共9页
海洋声学课程旨在通过介绍海洋声学基础理论知识并结合水下声学技术应用实例,使学生理解海洋声学研究对于海洋调查及国防安全的重要性。该文将先进的水下无人平台技术与声呐技术相结合,发展基于多载荷自主水下航行器的海洋声学创新性实... 海洋声学课程旨在通过介绍海洋声学基础理论知识并结合水下声学技术应用实例,使学生理解海洋声学研究对于海洋调查及国防安全的重要性。该文将先进的水下无人平台技术与声呐技术相结合,发展基于多载荷自主水下航行器的海洋声学创新性实验教学手段。通过设计具有技术先进性、方法创新性和实践可行性的实验教学任务与方案,有效丰富了海洋声学课程教学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实践能力,并能够使学生树立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协同发展的创新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声学 声呐 自主水下航行器 实验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砂质水合物研究进展、勘探流程和难点挑战
3
作者 樊奇 付强 +4 位作者 郭刚 朱振宇 庞维新 李清平 卓海腾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5-247,共13页
天然气水合物是海洋能源的重要开拓领域,但南海泥质粉砂型水合物的技术和经济门槛高、开发潜力争议大。梳理了近20年中国、美国、日本在海域砂质水合物勘探中取得的重要进展和观点,对3种主要水合物类型(泥质粉砂孔隙充填型、泥质粉砂裂... 天然气水合物是海洋能源的重要开拓领域,但南海泥质粉砂型水合物的技术和经济门槛高、开发潜力争议大。梳理了近20年中国、美国、日本在海域砂质水合物勘探中取得的重要进展和观点,对3种主要水合物类型(泥质粉砂孔隙充填型、泥质粉砂裂隙充填型、砂质孔隙充填型)进行论述,结合实例梳理了砂质水合物在岩心、测井、实验角度的特点,介绍了“水合物成藏系统”的勘探评价步骤,讨论了非成岩储层评价、温度—压力变化、地质力学、保压取心等难题挑战。结果表明,砂质孔隙充填型水合物(可拓展至粉砂粒级)是目前唯一具备经济价值的水合物类型,具有饱和度高(40%~90%)、电阻率高、地层强度高、石英含量偏高(56%~77%)、粒度中值偏高(约56~87μm)等特点,多为白灰色、黑灰色分选均匀的粉砂状沉积,有明显磨砂感,发育孔洞构造。应当加强“水合物成藏系统”在砂质水合物勘探中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攻关非成岩储层评价、温度—压力变化引起的相变、复杂的地质力学问题、保压取心技术等问题。重新审视水合物的资源价值,以期为“两气合采”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水合物 勘探评价 资源潜力 天然气水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洋观测与再分析数据的海底地形估算
4
作者 杨诚诚 王传印 +1 位作者 王久珂 杨清华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7,共10页
准确估算全球海底地形是海洋科学中的重要问题,也是经典难题。针对这一难题,从海洋动力学基础理论出发,提出了一条估算海底地形的新思路,即给定海面高度和海底压强,利用海水静力平衡关系高精度地估算海底地形。依据这个思路利用卫星海... 准确估算全球海底地形是海洋科学中的重要问题,也是经典难题。针对这一难题,从海洋动力学基础理论出发,提出了一条估算海底地形的新思路,即给定海面高度和海底压强,利用海水静力平衡关系高精度地估算海底地形。依据这个思路利用卫星海面高度和站位海底压强记录仪等观测数据对个别观测站位进行验证,同时利用再分析数据中的海面高度和海底压强在全球海域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估算的海底地形误差明显小于卫星高度计和数字高程模型等传统观测手段的误差,表明上述思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面高度 海底压强 海底地形 海底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李春海山多金属结核的成因类型及其物质来源探讨
5
作者 李伟 刘维亮 +9 位作者 钟云 蔡砥柱 邢子浩 孟庆杰 鲁旭 李奇 陈治国 许丞 王先庆 黄赞慧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0-53,共14页
前人对大洋多金属结核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研究,然而对边缘海陆坡海山多金属结核的研究仍显薄弱。本文以在南海北部陆坡李春海山采集到的多金属结核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分层XRD矿物学、LA-ICPMS原位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分层同位素地球化... 前人对大洋多金属结核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研究,然而对边缘海陆坡海山多金属结核的研究仍显薄弱。本文以在南海北部陆坡李春海山采集到的多金属结核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分层XRD矿物学、LA-ICPMS原位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分层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方法和研究手段,研究南海北部陆坡李春海山多金属结核的成因及物质来源。李春海山多金属结核存在4个不同单元层(层1、层2、层3、层4),各单元层的矿物组成不同,指示水动力条件和陆源输入速率的差异。李春海山多金属结核主要由水羟锰矿、石英、斜长石组成,但外部的层3和层4锰相矿物除了水羟锰矿,还分别出现水钠锰矿和钡镁锰矿等代表成岩成因类型的结核矿物。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李春海山多金属结核具有多期多物源成矿特征,主要以铁相矿物形成及锰相矿物生长为主。结核内各分层大多数测点Mn/Fe比值均<2.5,层3与层4内少数测点Mn/Fe比值>2.5甚至>5;REY配分模式都出现较强的Ce正异常且大多数与南海海水呈镜像对称,而层3和层4少数测点REY配分模式与沉积物孔隙水REY配分模式相近;Sr-Nd同位素居于南海海水与沉积物之间且接近南海海水,且Pb同位素表现出台湾岛物源的特征。因此,李春海山多金属结核主要为水成成因,后期生长有少量成岩成因组分的混入,主要来源于周围海水,同时也受到台湾岛陆源物质输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李春海山 多金属结核 水成成因 陆源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区下—中中新统古海滩脊三维沉积结构及演化规律 被引量:1
6
作者 黄书勤 卓海腾 +7 位作者 冯进 李智高 苏明 王英民 雷亚平 林智轩 林理娥 魏慧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53,共15页
【目的】三角洲—浅海陆架区常见各类型条带状砂体,其形态、规模和时空展布等是水动力过程、沉积物供给和周缘气候变化的综合响应,记录了丰富的地质信息,但其结构、成因和发育的主控因素尚需进一步研究。【方法】以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 【目的】三角洲—浅海陆架区常见各类型条带状砂体,其形态、规模和时空展布等是水动力过程、沉积物供给和周缘气候变化的综合响应,记录了丰富的地质信息,但其结构、成因和发育的主控因素尚需进一步研究。【方法】以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惠州地区为例,基于井震资料建立了下—中中新统韩江组和珠江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并结合全三维解释、频谱分解、属性融合等手段开展了精细的地震沉积学分析。【结果】在多个层序内识别出位于强制海退体系域的强振幅条带砂体,其在地震剖面上多呈脊状,并具有头部强振幅反射、中部叠瓦状高角度前积和尾部弱振幅反射等地震相结构;平面上沿北东—南西向变宽,可见密集排列的条纹状内部结构;岩心为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序列,可见波浪侵蚀面;测井可见底突变箱状响应。【结论】综上,这些条带砂体被识别为古海滩脊沉积,其发育演化主要受强制海退过程和稳定高沉积物供给的共同作用。古海滩脊形成演变可能受控于区域的南西向古水流场,影响古珠江三角洲的南西向古水流场可能在距今大约21 Ma前已经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古海滩脊 强制海退 南西向古水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4—2021年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悬浮物锋面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郝祚千 陈民强 +5 位作者 赵盖博 任兆鹏 江文胜 王涛 胡连波 边昌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8,共14页
本研究利用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提取了1984—2021年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悬浮物锋面(Suspended sediment fronts,SSF),并分析了SSF位置的季节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SF的位置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距河口最远而夏季距河口最近,... 本研究利用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提取了1984—2021年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悬浮物锋面(Suspended sediment fronts,SSF),并分析了SSF位置的季节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SF的位置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距河口最远而夏季距河口最近,平均距离分别为45.6与24.2 km。通过黄河口海域表层悬浮物浓度的年代际变化推测SSF在1984—2021年向河口方向收缩了大约25.6%。黄河口附近气象站的风速分析结果表明,风速在近40年的减小是SSF向河口收缩的主要原因;黄河入海水沙虽然也存在显著下降的趋势,但对黄河口SSF年代际变化的直接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锋面 Landsat卫星 黄河口 年代际变化 悬浮物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遵义二叠纪沉积碳酸锰矿中稀土元素富集过程
8
作者 徐海 高军波 +5 位作者 杨瑞东 徐进鸿 刘志臣 谯文浪 叶飞 张旭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2-1331,共20页
稀土元素及钇(REY)作为国家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资源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关注。近年来,国外相继报道了许多沉积型锰矿显著富集REY(>500×10^(-6)),然而关于沉积型锰矿中REY富集的物源、赋存载体及富集过程等仍缺乏精确约束。值得关... 稀土元素及钇(REY)作为国家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资源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关注。近年来,国外相继报道了许多沉积型锰矿显著富集REY(>500×10^(-6)),然而关于沉积型锰矿中REY富集的物源、赋存载体及富集过程等仍缺乏精确约束。值得关注的是,笔者及课题组通过对遵义锰矿床中稀土元素组成分析发现遵义锰矿普遍富集REY,矿石及底部凝灰质黏土岩中REY平均总量分别可达658×10^(-6)和1465×10^(-6),并主要以富集La、Ce、Nd及Y为特征,系我国首个报道的含稀土沉积碳酸锰矿床。遵义锰矿底部矿层中发育热液角砾状锰矿石,矿石中可见独居石脉穿插,结合矿石具有类似于底部凝灰岩REY分异特征等表明,锰矿中的REY来源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岩浆活动相关的热液系统。锰矿中REY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矿石及凝灰质黏土岩中REY分别以独立稀土矿物(独居石及磷钇矿)和含稀土磷酸盐(磷铝锶石)为主要赋存载体。矿石中独居石和磷钇矿主要呈细粒(<10μm)散点状与菱锰矿及铁菱锰矿等自生矿物共生,并与菱锰矿内部少量的残余铁锰氧化物及蚀变凝灰岩矿物紧密共存。同时凝灰质黏土岩中磷铝锶石呈微晶颗粒状或胶体状与伊利石和石英等细粒矿物紧密共生,且局部可见蚀变火山碎屑残余物。上述特征记录了在早期成岩-蚀变作用过程中REY由铁锰氧化物及凝灰岩中转移进入磷酸盐的过程。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遵义锰矿中REY富集受ELIP古构造-岩浆-热液、多种赋存载体及多沉积阶段等因素共同控制,其中REY最初可能赋存于铁锰氧化物及凝灰岩中,而后在早期成岩-蚀变过程中转移至磷酸盐中形成自生(含)稀土磷酸盐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Y富集 含稀土磷酸盐 碳酸锰矿床 二叠纪 遵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漳江口滨海湿地稳态结构演替及其驱动因素
9
作者 晏然 杨清书 +6 位作者 冯建祥 黄华梅 李亢 董迪 张翠萍 胡平 黄冠闽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6,共10页
滨海湿地多稳态是动力、地貌、植被长期互馈耦合的结果,其与生态系统景观结构、生态功能及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也是滨海湿地生态研究的基础核心问题。围绕滨海湿地多稳态结构演变,本文选取漳江口滨海湿地作为多稳态研究典型靶区... 滨海湿地多稳态是动力、地貌、植被长期互馈耦合的结果,其与生态系统景观结构、生态功能及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也是滨海湿地生态研究的基础核心问题。围绕滨海湿地多稳态结构演变,本文选取漳江口滨海湿地作为多稳态研究典型靶区,基于多年遥感影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峰态”判定法、信息熵理论等方法,辨识不同时期生态系统稳态特征,分析稳态结构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基于稳态面积信息熵变化趋势分析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稳态结构的有序性。结果表明,漳江口滨海湿地从单稳态向多稳态结构转换,稳态结构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互花米草入侵导致生态系统稳态结构逐步转换并最终形成“红树林-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光滩”多稳态,而滩涂养殖抑制了互花米草扩张,某种意义上维持着系统稳态结构稳定。在自然演替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生态系统稳态信息熵呈波动熵增趋势,表明漳江口滨海湿地处于自适应调整阶段,生态系统正处于无序发展,稳态结构尚不稳定,后续应密切研判互花米草扩散动态并设计有关生态修复预案,以保障生态系统平稳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稳态 稳态边线变化 滨海湿地 信息熵 漳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典型柱样中^(239+240)Pu的无峰分布与迁移模型
10
作者 黄亚楠 刘志勇 管永精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2-912,共11页
根据中国45根土壤柱样、35根湖泊柱样和32根海洋柱样数据,发现土壤、湖泊和海洋环境中普遍存在一类典型的^(239+240)Pu无峰分布的现象,并讨论了^(239+240)Pu无峰分布的成因.结果表明:土壤柱样中^(239+240)Pu的无峰分布主要有两种类型,... 根据中国45根土壤柱样、35根湖泊柱样和32根海洋柱样数据,发现土壤、湖泊和海洋环境中普遍存在一类典型的^(239+240)Pu无峰分布的现象,并讨论了^(239+240)Pu无峰分布的成因.结果表明:土壤柱样中^(239+240)Pu的无峰分布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239+240)Pu比活度随着深度递增,第二种是^(239+240)Pu比活度随着深度递减;利用对流扩散方程(CDE)模型模拟土壤柱样中^(239+240)Pu的迁移行为时,表观对流速率与^(239+240)Pu最大值深度呈现正相关关系(n=45,R^(2)=0.847).湖泊和海洋沉积柱样中^(239+240)Pu的无峰分布仅有一种类型:^(239+240)Pu比活度随着深度递减.同时,湖泊柱样沉积速率(n=35,R^(2)=0.921)或海洋柱样中的最大表观对流速率(n=32,R^(2)=0.949)与^(239+240)Pu最大值深度也呈现正相关关系.无峰分布柱样中^(239+240)Pu可交换态的最大表观对流速率(vmax)在数值上与沉积速率(v)相当,并且最大表观对流速率不影响^(239+240)Pu在柱样中的垂向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9+240)Pu 无峰分布 对流扩散方程(CDE) 柱样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方法评价全氟辛酸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毒性效应
11
作者 张睿佳 林颖诗 +4 位作者 涂蓝尹 陈梓潼 张维蔚 栾天罡 陈保卫 《色谱》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03,共8页
全氟辛酸(PFOA)的暴露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密切相关,但目前缺少PFOA暴露对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产生毒性效应的相关分子机理研究。本研究从细胞毒性表型、细胞呼吸和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3个层次评价了PFOA对HCT116的毒性效应。首先... 全氟辛酸(PFOA)的暴露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密切相关,但目前缺少PFOA暴露对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产生毒性效应的相关分子机理研究。本研究从细胞毒性表型、细胞呼吸和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3个层次评价了PFOA对HCT116的毒性效应。首先,利用水溶性甲臜化合物(MTS)来评价PFOA暴露对HCT116细胞相对活性的影响;随后,利用细胞外流量分析仪对HCT116的线粒体呼吸活性进行测定;最后,用定量即时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对HCT116中代谢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检测。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经高浓度(300μmol/L)PFOA暴露48 h后,HCT116的细胞活性受到显著抑制(p<0.01),并在G0/G1细胞周期受到阻滞,而低浓度(30、50μmol/L)的PFOA反而提高了细胞相对活性;低浓度(50μmol/L)的PFOA能够促进HCT116的线粒体呼吸活性。利用自主开发的Metabolic Gene and Pathway Query检索软件和比较毒理基因组学数据库,本研究发现代谢相关基因二肽酶1(DPEP1)和鞘甘氨酸-1激酶(SPHK1)与PFOA引起的溃疡性结肠炎相关。qPCR实验结果表明,高浓度(300μmol/L)PFOA能够显著诱导DPEP1和SPHK1的转录表达上调(约8~10倍),低浓度(50μmol/L)PFOA未引起DPEP1和SPHK1转录表达水平的变化。本文发现细胞线粒体呼吸活性是评价低浓度PFOA干扰效应的一个敏感指标,DPEP1和SPHK1介导的细胞代谢过程可能是PFOA引起肠道毒性的潜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酸 人结直肠肠道毒性 代谢紊乱 代谢基因和通路检索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碳汇研究现状及未来对策
12
作者 张欢欢 马胜中 +3 位作者 常晓红 杨晓红 刘汾汾 唐得昊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4-563,共10页
鉴于《巴黎协定》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实施,由于“负碳排放”技术仍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识别、量化和维持自然碳汇是当前减缓气候变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尽管红树林仅占全球沿海面积的0.5%,但其沉积物碳埋藏量占沿海沉积物的... 鉴于《巴黎协定》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实施,由于“负碳排放”技术仍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识别、量化和维持自然碳汇是当前减缓气候变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尽管红树林仅占全球沿海面积的0.5%,但其沉积物碳埋藏量占沿海沉积物的10%~15%,是海岸带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和恢复红树林湿地成为现阶段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解决方案之一。此外,受地理位置、环境气候以及不同国家发展政策影响,红树林生境碎片化且分布不均匀,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本文综述现阶段国内外红树林碳汇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红树林增汇途径和难点,可为我国红树林保护修复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有机碳 碳埋藏 固碳潜力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南海北部海温预报影响因素探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建东 席紫涵 +3 位作者 邱春华 李小燕 朱学明 王辉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3,共10页
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受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的显著影响,与全球气候、海洋环流以及海洋生态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利用卫星遥感SST融合数据以及大气再分析数据,基于卷积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long-shor... 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受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的显著影响,与全球气候、海洋环流以及海洋生态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利用卫星遥感SST融合数据以及大气再分析数据,基于卷积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long-short term memory, ConvLSTM)对南海北部未来7 d SST预报开展研究。通过多组敏感性试验,从模型参数、气象要素以及预报策略三方面探讨影响SST预报效果的关键因素并获取最优模型配置。输入历史14 d SST数据至4层自回归模型可以得到最佳均方根误差0.21~0.66°C;添加多项气象要素对于模型起到约12%的显著优化,且优化区域集中在200 m以浅的近岸海域;采用整体预报策略在未来3~7 d的预报效果全面领先,并且整体性能和运行效率综合表现最佳。综合考虑三个因素确定的深度学习模型在预报2022年未来7 d SST的均方根误差为0.18~0.58°C,为建立南海北部海温智能预报模型提供了新的方案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ConvLSTM 表层海温 气象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床泥沙可侵蚀性垂向结构演变的模拟研究
14
作者 黄伟昊 李东兵 +1 位作者 龚文平 张恒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152,共10页
水沙数学模型要根据泥沙的可侵蚀性设定相关参数。这些可侵蚀性的参数将直接影响模型的准确性。为探究河口地区波流动力下海床可侵蚀性的垂向结构演变,采用“固结-侵蚀”泥沙模型,充分考虑了泥沙侵蚀、再悬浮、沉降、固结等过程,模拟静... 水沙数学模型要根据泥沙的可侵蚀性设定相关参数。这些可侵蚀性的参数将直接影响模型的准确性。为探究河口地区波流动力下海床可侵蚀性的垂向结构演变,采用“固结-侵蚀”泥沙模型,充分考虑了泥沙侵蚀、再悬浮、沉降、固结等过程,模拟静水、大小潮变化、风暴潮叠加等情况下床面可侵蚀性在垂向结构上的演变。基于数值模拟结果,探究了海床表面易侵蚀泥沙的主要形成机理,分析了不同周期剪切应力和历史剪切应力对海床垂向结构的影响,并从海床内部泥沙固结时间和外部剪切应力变化周期的角度分析了泥沙可侵蚀性在垂向结构上的不同演变。在不同剪切应力变化周期和海床内泥沙固结时间的综合作用下,海床内部垂向结构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演变规律。本研究可为水沙数学模型的底沙参数设置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 可侵蚀性 垂向结构 临界侵蚀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2023年夏季珠江口及毗邻海域水文特征的时空变化
15
作者 郭绍敬 张小波 +5 位作者 常景龙 张守文 季轩梁 苗润乔 李建东 朱学明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21,共14页
利用2021—2023年夏季珠江口及毗邻海域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夏季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夏季温盐均表现为东北—西南走向的空间分布特征,但三年调查期间的量值变化显著。平均海表温度2021年最低, 2022年最高;底层海... 利用2021—2023年夏季珠江口及毗邻海域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夏季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夏季温盐均表现为东北—西南走向的空间分布特征,但三年调查期间的量值变化显著。平均海表温度2021年最低, 2022年最高;底层海温2021年最高, 2022和2023年依次减小。2022年强径流导致冲淡水向外扩展范围广,海表盐度明显低于2021和2023年;底层盐度2023年最高, 2021和2022年依次减小。中、底层温盐变化与台风过境及陆架低温高盐水入侵有关。2021年台风Lupit过境后垂向温盐混合均匀可直达海底,层结减弱。观测期间陆架水上溯至伶仃洋,在此形成低温区和显著盐度锋面。2022和2023年陆架水入侵依次增强,中、底层海温(盐度)依次降低(增大)。2023年强上升流抑制珠江口冲淡水向陆架扩散,导致陆架海表盐度高于前两年。底层温盐随潮汐而变化,涨潮时高盐冷水向岸运动导致温度下降、盐度升高,退潮时则反之。海表温度与气温具有较好正相关关系,随气温变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水文要素 时空变化 陆架水 向岸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洪季斜压作用对悬沙浓度与输运的影响
16
作者 冼嘉俊 崔永生 +2 位作者 张光 王嘉希 龚文平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7,共14页
珠江口洪季悬浮泥沙的浓度分布与输运通量受多种动力因素的影响,其中斜压效应不可忽视。本文采用Coupled O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 Modeling System(COAWST)海洋模型系统,以2022年6月份(洪季)的珠江口为例,研究斜压效... 珠江口洪季悬浮泥沙的浓度分布与输运通量受多种动力因素的影响,其中斜压效应不可忽视。本文采用Coupled O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 Modeling System(COAWST)海洋模型系统,以2022年6月份(洪季)的珠江口为例,研究斜压效应对悬沙浓度分布与输运通量的影响。采用控制实验,研究有无斜压作用时悬沙浓度分布的变化;分析有无斜压作用时的泥沙输运通量与海底冲淤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有斜压作用时悬浮泥沙的输运路径、通量均与无斜压时不同,伶仃洋的悬沙除向西口外输运外,还随着河口羽流的扩展向西南方向输运。有斜压作用时在伶仃洋的西南端及下游的西南沿岸均有明显的海底淤积,而无斜压作用时泥沙淤积主要发生于伶仃洋的西口附近及磨刀门口外落潮射流末端。利用悬沙输运方程进行诊断分析,揭示了斜压作用导致悬沙浓度分布与输运通量变化的动力机制,表明斜压作用虽然减小了底切应力与垂向混合系数,但由于增大的海底泥沙可侵蚀量及垂向悬沙梯度,悬沙输运方程中的再悬浮量与垂向混合通量要比无斜压时要大。本研究对河口区的悬沙输运过程与机理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压作用 悬沙浓度 COAWST海洋模式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谱逼近探究台风初始场误差对路径误差的影响
17
作者 梁东 来志刚 +3 位作者 英晓明 曾志豪 高娜 赵明利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0,共10页
针对多层嵌套中尺度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式(WRF),以1713号台风“天鸽”为例,研究不同的热启动方式对台风模拟精度的影响,并以1614号台风“莫兰蒂”、1822号台风“山竹”和2309号台风“苏拉”为例进行模拟验证。结果表明:使用谱逼近能够减... 针对多层嵌套中尺度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式(WRF),以1713号台风“天鸽”为例,研究不同的热启动方式对台风模拟精度的影响,并以1614号台风“莫兰蒂”、1822号台风“山竹”和2309号台风“苏拉”为例进行模拟验证。结果表明:使用谱逼近能够减少大尺度环境场误差,改善台风周围环境场,减小多层嵌套WRF模式的初始场误差;此技术能避免由于垂直风切变的增强和累积降雨量的增大,减弱了非对称对流活动的强度;如果不使用该技术,加热项将削弱水平平流项对台风的引导作用,导致24~72 h台风路径模拟误差增加。结果揭示:采用谱逼近技术可有效缩小大尺度环境场的误差,优化台风周边环境场,并降低多层嵌套WRF模式初始场的误差,防止垂直风切变过度增强和累积降雨量异常增加,从而减轻非对称对流活动的强度,避免加热项削弱水平平流项对台风的导向作用,提高台风路径模拟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场误差 非对称对流 位涡趋势诊断 路径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短时调和分析的广东惠州双月湾潟湖体系潮汐动力特征分析
18
作者 王雅君 张司一 +3 位作者 欧素英 蔡华阳 朱馨雨 朱磊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7,共15页
潟湖体系的潮汐动力对其地貌演变、生态环境保护与海岸带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影响。以广东惠州双月湾潟湖为研究靶区,基于2020—2023年4次潮位观测资料,采用基于光滑导纳原理的短时调和分析(modified harmonic analysis mode... 潟湖体系的潮汐动力对其地貌演变、生态环境保护与海岸带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影响。以广东惠州双月湾潟湖为研究靶区,基于2020—2023年4次潮位观测资料,采用基于光滑导纳原理的短时调和分析(modified harmonic analysis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 credo of smoothness,MHACS)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初步探讨该潟湖体系潮波传播和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双月湾潟湖体系平均潮差为0.52~0.69m,潮波从口门传播至潟湖上段,其能量明显减小,特别是上游区域的潮波衰减率为近口门段20倍,潮波传播速度亦降低至近口门段的12%。在潟湖中,半日潮M2、全日潮K1和浅水潮M4占据主导,其振幅分别为23.06cm、30.4cm和7.74cm。其中,全日潮和半日潮的振幅月变化较为稳定,而浅水分潮的季节波动更加明显,尤其是向上游传播时,分潮的振幅和迟角季节性变化更为显著。潮波通过口门传入双月湾潟湖,受地形辐聚与底床摩擦效应影响,不同河段的潮波传播速度差异显著,尤其是半日潮在口门区的传播速度普遍高于全日潮。各分潮在潟湖内的振幅衰减明显,特别是S2、M4和MS4分潮的振幅梯度最为显著(4×10^(−6)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光滑导纳原理的短时调和分析(MHACS) 潮波传播 T-tide 潮波衰减 传播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亚安达曼‒苏门答腊‒爪哇弧后盆地的沉积‒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19
作者 殷征欣 蔡周荣 +5 位作者 姚永坚 吴东伟 隋新 陈亮 郑浩 董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6-256,共11页
安达曼‒苏门答腊‒爪哇岛弧带发育于东南亚复杂沟‒弧‒盆体系中,由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俯冲至亚洲大陆之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环型带状岛弧构成。沿此岛弧带分布着一系列弧后沉积盆地,其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战略合作关系的重... 安达曼‒苏门答腊‒爪哇岛弧带发育于东南亚复杂沟‒弧‒盆体系中,由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俯冲至亚洲大陆之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环型带状岛弧构成。沿此岛弧带分布着一系列弧后沉积盆地,其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战略合作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于该系列弧后盆地的结构构造以及动力学机制尚未进行系统研究,严重制约对其油气规律的认识。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弧后盆地及周边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系统分析,深入探究了该系列盆地的沉积‒构造特征、构造演化规律以及动力学机制,认为这些盆地在同裂谷阶段早期受板块俯冲后撤的影响,同裂谷晚期则受板块俯冲引起的弧后扩张作用控制,后裂谷阶段早期盆地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坳陷沉积,晚期则发生构造反转作用。安达曼‒苏门答腊‒爪哇弧后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源自西南边印度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的俯冲作用,而两大板块在俯冲时间、俯冲角度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各盆地在沉积‒构造演化上独具特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岛弧带 弧后盆地 构造演化 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桶状海绵共生真菌Penicillium rolfsii 8196#次级代谢产物
20
作者 郑娜妹 刘洪亮 +5 位作者 唐凤婷 李锦俊 张轩 杜志云 黄华容 刘岚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8,共7页
对桶状海绵共生真菌Penicillium rolfsii 8196#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通过大米固体发酵培养、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以及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9个化合物3,5-dichloro-2,6-dihydroxy-4-methyl-benzoic acid methyl est... 对桶状海绵共生真菌Penicillium rolfsii 8196#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通过大米固体发酵培养、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以及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9个化合物3,5-dichloro-2,6-dihydroxy-4-methyl-benzoic acid methyl ester(1)、methyl asterrate(2)、penicillither(3)、methyl dichloroasterrate(4)、2,4-dichloroasterric acid(5)、asterric acid(6)、5-hydroxymethylasterric acid(7)、sulochrin(8)、hydroxysulochrin(9),其中化合物1、2、7首次从青霉属真菌中分离得到。MTT法测试细胞毒活性,表明化合物6对T-24细胞有细胞毒性,IC_(50)值为16.60μmol/L;二倍稀释法抗菌活性测试显示,化合物4、5对沙门氏菌有弱抗菌活性,其MIC值均为50μmol/L;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中发现化合物8和9在浓度为10μmol/L时具有强抗氧化活性,自由基清除率分别达到了79.81%、70.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共附生真菌 青霉属 次级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