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波潮型河口泥沙输运研究——以粤西漠阳江河口为例
1
作者 黄恩茂 张涛 +3 位作者 刘德政 朱志远 梁曜 贾良文 《海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39,共14页
泥沙输运是河口海岸研究的基础问题,对河口地貌演变、生态环境和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漠阳江河口为例,基于船载和坐底三角架实测的海流、波浪和含沙量数据,分析漠阳江河口定点剖面上悬沙的沿岸和垂岸的输运趋... 泥沙输运是河口海岸研究的基础问题,对河口地貌演变、生态环境和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漠阳江河口为例,基于船载和坐底三角架实测的海流、波浪和含沙量数据,分析漠阳江河口定点剖面上悬沙的沿岸和垂岸的输运趋势并计算泥沙输运通量,探讨波潮型河口的泥沙输移机制与运移规律,主要发现包括:(1)洪季口门处受径流作用主控,输沙量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增大,沿岸输沙与垂岸输沙在流量最大的小潮期间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1.9 g/(m2·s)和269.5 g/(m2·s);洪季拦门沙处则受波浪与潮流共同控制,沿岸输沙在大小潮期间皆为沿岸向西输运,垂岸输沙在大潮期间由落潮流主导离岸输沙4.0 g/(m2·s),小潮期间由波浪主导向岸输沙19.0 g/(m2·s)。(2)枯季拦门沙处受潮流和波浪主控,垂岸输沙以落潮流携沙向海输运为主,而沿岸输沙受波浪动力控制,在波生沿岸流作用下沿岸向东输沙;枯季拦门沙东侧同样受潮流和波浪主控,垂岸输沙在大潮期间为涨潮流主导携沙向岸输运,之后随着潮动力减弱转为离岸输运,沿岸输沙受波生沿岸流的影响沿岸向东输运。(3)洪季观测期间口门处向海输运显著,垂向上各水层流向一致;小潮期间出现水层流向分化,表层向海输运,底层向陆输运;拦门沙处大小潮时段垂向上各水层流向较为一致,但潮平均后大潮各水层向海输运,小潮各水层向岸输运,小潮期间受波浪作用明显,向岸输运占比达到79%。(4)漠阳江河口口门处在下泄径流与落潮流影响下以向海输沙为主,而口门外拦门沙处影响泥沙输运的最主要因素是潮流的向海输沙和波浪的沿岸输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漠阳江河口 沿岸输沙 垂岸输沙 波浪和潮流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磨刀门河口水位与海平面、上游流量的联合分布关系异变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唐启邦 欧素英 +1 位作者 蔡华阳 杨清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80-1092,共13页
河口的水位变化是径潮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但近30年来,强人类活动对河口环境的影响已远超环境自我修复能力,导致水位发生异变。为研究这种变化,本文选取人类活动影响剧烈的珠江磨刀门河口作为研究区域,采用Copula方法定量分析在同一上... 河口的水位变化是径潮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但近30年来,强人类活动对河口环境的影响已远超环境自我修复能力,导致水位发生异变。为研究这种变化,本文选取人类活动影响剧烈的珠江磨刀门河口作为研究区域,采用Copula方法定量分析在同一上下边界(上游流量和口外海平面)下由强人类活动引起的水位异变。结果表明:1)强人类活动后,河道地形下切显著,外海海平面对沿程各站水位的线性影响增强,上游马口流量对水位的线性影响减弱。2)强人类活动后甘竹至灯笼山站同概率水位事件明显降低;三灶海平面呈上升趋势;马口流量分布特性变化不明显。3)水位与海平面、流量的联合依赖关系发生明显改变,低水位与海平面关系的敏感度增加,而高水位与海平面关系的敏感度下降。低水位与流量关系的敏感度基本不变,而高水位与珠江流量关系的敏感度明显下降。4)强人类活动后各站水位变化幅度变窄,在相同概率海平面及流量驱动下,强人类活动后各站水位均有明显下降,水位与海平面、流量遭遇概率为0.1—0.9时,其月均水位下降幅度达0.01—1.24m。低海平面和低流量联合驱动下各站水位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高海平面和高流量联合驱动下月均水位的变幅,而且上游站位的水位下降幅度明显大于下游站位。本研究成果可为强人类活动的影响辨识及珠三角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利用等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 人类活动 流量 海平面 Copula联合概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磨刀门河口潮波振幅梯度与上下游动力边界的关系异变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博 杨昊 +3 位作者 欧素英 蔡华阳 刘锋 杨清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3-527,共15页
强人类活动目前已经成为河口演变的主要动力。阐明流量驱动下河控型河口潮波传播演变过程及机制,对河口治理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珠江磨刀门河口为例,研究了径潮动力阶段性演变特征。采用流量驱动的R_TIDE数据驱动... 强人类活动目前已经成为河口演变的主要动力。阐明流量驱动下河控型河口潮波传播演变过程及机制,对河口治理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珠江磨刀门河口为例,研究了径潮动力阶段性演变特征。采用流量驱动的R_TIDE数据驱动模型探究了该区潮波振幅梯度和上下游动力边界(即上游流量和口门振幅)关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强人类活动影响下,各潮位站M_(2)分潮振幅明显上升(三灶站除外),且具有季节性差异和阶段性变化,灯笼山-马口河段的M_(2)分潮振幅沿程平均增大约0.07m,河段潮波振幅梯度平均增大约4.61×10^(-6)m^(-1)。研究潮波振幅梯度与上下游动力边界的阈值的关系表明,阈值效应主要出现在甘竹-马口河段。在强人类活动影响下,潮波振幅梯度阈值增大,相应的流量阈值增大,而振幅阈值基本不变。在达到振幅阈值之前,由于底床摩擦效应,大潮振幅衰减效应大于小潮,而在超过振幅阈值后,地形辐聚效应成为影响潮波振幅梯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大潮振幅衰减效应小于小潮。阈值的变化主要与流量、地形、摩擦等多因子耦合作用有关,当地形辐聚效应和底床摩擦效应达到平衡时,潮波振幅梯度与上下游动力边界之间则出现阈值效应。该现象的发现可为河口海岸防灾减灾和水资源管理等实际问题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径潮动力 R_TIDE数据驱动模型 人类活动 余水位梯度 阈值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黄茅海河口湾滩槽结构演变及动态平衡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清书 傅林曦 +4 位作者 魏稳 贾良文 李博 王恒 黄恩茂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81,共14页
河口湾常由滩、槽地貌系统组合而成,其滩槽结构演变及动态平衡既是河口海岸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又是河口规划治理与港口航道建设的理论基石。本文以黄茅海河口湾为研究靶区,采用“动力−沉积−地貌”的研究思路,基于不同历史年代的海图资... 河口湾常由滩、槽地貌系统组合而成,其滩槽结构演变及动态平衡既是河口海岸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又是河口规划治理与港口航道建设的理论基石。本文以黄茅海河口湾为研究靶区,采用“动力−沉积−地貌”的研究思路,基于不同历史年代的海图资料,运用地貌信息熵等分析方法,研究黄茅海河口湾滩槽结构的系统演变特征及动态平衡机制,主要发现包括:(1)黄茅海河口湾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地貌演变,大致以2007年为转折点,经历由淤积到冲刷的状态转换,其在1940-2007年呈淤积状态,年均淤积率为1.4cm/a,在2007-2015年呈冲刷状态,年均冲刷率为1.2cm/a。(2)黄茅海河口湾的滩槽结构发生转换,在2003-2007年之间由“三滩两槽”的结构转换为“两滩一槽”的结构,受围垦和疏浚工程影响,滩槽分异趋于加强,呈现浅滩淤浅、深槽刷深的演变特征。(3)黄茅海河口湾地貌信息熵熵值先减后增,从缓慢淤积相对稳定的有序状态向人为干预下冲淤格局变化及滩槽演变的不确定性增加转换;滩槽结构的稳态存在差异,浅滩相对于深槽显示出更高的不确定性。(4)人类活动将滩槽结构的原有稳态打破,疏浚工程使得东槽的活力提升,促进深槽自适应重构平衡向有序方向发展。西滩和东滩经历围垦等人类活动干扰平衡,浅滩失稳呈无序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茅海 滩槽结构演变 地貌信息熵 动态平衡 河口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优型河口动力对水深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以葡萄牙Guadiana河口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萍 谢梅芳 +3 位作者 杨昊 蔡华阳 欧素英 杨清书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共11页
强人类活动(如航道疏浚)和自然气候变化(如海平面上升)对近岸河口环境不同影响的辨识是目前河口海岸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地形概化和动力简化条件下,解析模型能够快速辨识强人类活动和自然气候变化对河口环境的影响,它是探讨河口... 强人类活动(如航道疏浚)和自然气候变化(如海平面上升)对近岸河口环境不同影响的辨识是目前河口海岸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地形概化和动力简化条件下,解析模型能够快速辨识强人类活动和自然气候变化对河口环境的影响,它是探讨河口动力过程对外界干扰的响应机制的重要工具。本文基于前人对葡萄牙Guadiana河口不同分潮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研究,采用一维水动力解析模型探讨河口不同分潮潮波传播过程对水深变化(模拟航道疏浚和河道淤积过程)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水深h的变化影响无量纲河口地形参数γ和摩擦参数c,进一步影响河口动力参数包括潮波振幅参数ζ、流速振幅参数μ、波速参数λ、潮波振幅增大/衰减率参数δ以及流速与水位之间的相位差f等;平均水深变化对河口中下游段(x=0~60km)的潮汐动力影响较大,而对河口上游段(x=60~78km)影响较弱;主要半日分潮(M2、S2、N2)对水深变化的响应略大于全日分潮(K1、O1);航道疏浚幅度小于2m时,对河口潮汐动力格局影响不大,而当疏浚幅度大于2m时,将对河口潮汐动力格局及水环境(如盐水入侵等)产生较大影响;河道淤积将导致潮汐动力减弱,流速振幅、潮波振幅及传播速度减小,流速和水位之间的相位差也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动力、航道疏浚、河道淤积、解析模型、Guadiana 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人类活动下伶仃洋河口湾沉积地貌格局演化规律 被引量:1
6
作者 莫思濠 梁泓樾 +3 位作者 王璞 缪言 张恺云 刘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4,共10页
基于伶仃洋河口湾1965—2016年不同年代水深数据,结合不同年代沉积物数据,分析了伶仃洋沉积地貌格局的演化规律,讨论了人类活动对伶仃洋沉积地貌格局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过去40年,伶仃洋地形边界主要受围垦影响而大幅度变窄,河口... 基于伶仃洋河口湾1965—2016年不同年代水深数据,结合不同年代沉积物数据,分析了伶仃洋沉积地貌格局的演化规律,讨论了人类活动对伶仃洋沉积地貌格局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过去40年,伶仃洋地形边界主要受围垦影响而大幅度变窄,河口湾滩槽格局整体受到挤压并向东偏移;在航道开挖、浚深以及河口采砂等人类活动的叠加影响下,水域面积减小、水体容积增加,地貌形态向窄深化发展;(2)从不同年代表层沉积物空间分布来看,1975年和2003—2004年沉积物由北往南呈粗-细-粗的分布规律,粒度参数整体呈条带状分布。2016年沉积物在南北方向上的分布规律不显著,细颗粒沉积物主要沿西滩、东滩分布,粗颗粒的陆源沉积物主要以斑块状分布于中滩、东槽的采砂坑以及外伶仃洋的深槽末段;粒度参数的空间分布由条带状转变为斑块状,整体沉积环境由单一向复杂转变。(3)新格局下河口湾存在3个沉积中心,即中滩北部的内伶仃洋沉积中心,外伶仃洋西侧、淇澳岛以南的西滩沉积中心以及伶仃航道末段的外伶仃洋沉积中心;它们与各区域的冲淤格局相对应。由此可见,过去40年,人类活动显著地影响了珠江伶仃洋河口湾的沉积地貌格局,本研究有助于揭示伶仃洋河口湾地貌演变趋势,对珠江河口综合治理、水资源高效利用管理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地貌演变 沉积格局 伶仃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水楔河口絮凝体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以珠江磨刀门为例
7
作者 张恺云 梁泓樾 +5 位作者 王璞 李海威 魏稳 蔡华阳 刘锋 朱磊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97,共14页
细颗粒泥沙絮凝是影响河口泥沙输移扩散的关键过程,受控于河口复杂动力结构,其中河口水体层化环境下絮凝体空间分布规律亟待探究。针对该问题,本文基于2020年珠江磨刀门河口枯季大面积走航原型观测数据,分析磨刀门河口絮凝体时空分布特... 细颗粒泥沙絮凝是影响河口泥沙输移扩散的关键过程,受控于河口复杂动力结构,其中河口水体层化环境下絮凝体空间分布规律亟待探究。针对该问题,本文基于2020年珠江磨刀门河口枯季大面积走航原型观测数据,分析磨刀门河口絮凝体时空分布特征,探究不同动力对其影响作用,揭示水体层化下絮凝体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磨刀门河口絮凝体中值粒径介于1.87~395.53μm,体积浓度介于20.29~1 495.67μL/L;垂向上,中表层水体中值粒径多大于底层,平面上最大值多位于中心拦门沙和西侧。采用多峰分解方法可将磨刀门河口絮凝体分解为基本颗粒和絮凝核(统称微絮团)、小絮团、大絮团等组分,大絮团占比最大;总体来讲,中表层水体微絮团和小絮团体积浓度小于底层,底层大絮团体积浓度小于中表层。这与盐水楔河口动力结构密切相关,强盐度层化抑制絮凝体在各水层间的交换,导致表层水体大絮团占比远高于中底层,而底层絮凝体受湍流剪切强度影响,以解絮为主,小絮团和微絮团占比高。本研究不仅有助阐明复杂动力结构下细颗粒泥沙絮凝机制,也能为磨刀门河口拦门沙治理、水沙调控及航道疏浚等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河口 絮凝体粒级分解 空间差异 盐度层化 水体紊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貌信息熵的磨刀门河口拦门沙系统演变规律分析
8
作者 汪思敏 刘锋 +1 位作者 王璞 韩志远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59,共7页
河口拦门沙演变受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呈现新局面。珠江磨刀门河口经历综合整治后发生重大变化,其拦门沙系统演变过程存在不确定性。基于磨刀门河口不同年代地形数据,采用数字高程模型和地貌信息熵等方法,量化分析拦门沙不同地貌单元... 河口拦门沙演变受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呈现新局面。珠江磨刀门河口经历综合整治后发生重大变化,其拦门沙系统演变过程存在不确定性。基于磨刀门河口不同年代地形数据,采用数字高程模型和地貌信息熵等方法,量化分析拦门沙不同地貌单元演变特征,分析拦门沙系统水深-面积关系的变化过程,揭示其系统状态转变规律。结果表明:磨刀门河口拦门沙系统呈现典型滩槽结构,不同地貌单元表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拦门沙东汊系统地貌演变呈有序发展,近年来沉积动力结构不断变化,有序性继续增强,拦门沙西汊系统地貌结构演变复杂,一直处于自适应的无序发展状态,不确定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河口 拦门沙 水深-面积关系 地貌信息熵 系统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漳江口滨海湿地稳态结构演替及其驱动因素
9
作者 晏然 杨清书 +6 位作者 冯建祥 黄华梅 李亢 董迪 张翠萍 胡平 黄冠闽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6,共10页
滨海湿地多稳态是动力、地貌、植被长期互馈耦合的结果,其与生态系统景观结构、生态功能及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也是滨海湿地生态研究的基础核心问题。围绕滨海湿地多稳态结构演变,本文选取漳江口滨海湿地作为多稳态研究典型靶区... 滨海湿地多稳态是动力、地貌、植被长期互馈耦合的结果,其与生态系统景观结构、生态功能及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也是滨海湿地生态研究的基础核心问题。围绕滨海湿地多稳态结构演变,本文选取漳江口滨海湿地作为多稳态研究典型靶区,基于多年遥感影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峰态”判定法、信息熵理论等方法,辨识不同时期生态系统稳态特征,分析稳态结构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基于稳态面积信息熵变化趋势分析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稳态结构的有序性。结果表明,漳江口滨海湿地从单稳态向多稳态结构转换,稳态结构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互花米草入侵导致生态系统稳态结构逐步转换并最终形成“红树林-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光滩”多稳态,而滩涂养殖抑制了互花米草扩张,某种意义上维持着系统稳态结构稳定。在自然演替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生态系统稳态信息熵呈波动熵增趋势,表明漳江口滨海湿地处于自适应调整阶段,生态系统正处于无序发展,稳态结构尚不稳定,后续应密切研判互花米草扩散动态并设计有关生态修复预案,以保障生态系统平稳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稳态 稳态边线变化 滨海湿地 信息熵 漳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磨刀门河口潮汐动力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9
10
作者 蒋陈娟 周佳楠 杨清书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6-76,共11页
磨刀门河口是珠江流域西江的主干入海口,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网河区无序采砂和磨刀门整治工程的双重影响,潮汐动力必然发生相应的调整。本文基于多年的水文资料,结合统计分析、调和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近五十年以来磨刀门河口的潮... 磨刀门河口是珠江流域西江的主干入海口,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网河区无序采砂和磨刀门整治工程的双重影响,潮汐动力必然发生相应的调整。本文基于多年的水文资料,结合统计分析、调和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近五十年以来磨刀门河口的潮汐动力变化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前,磨刀门河口总体上呈现出高、低潮位缓慢上升、潮差逐渐减小的趋势,潮汐动力变化呈现出径流优势型入海口门水道向海延展的自然演变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网河区无序采砂使水位下降、诱使潮汐动力增强,磨刀门整治工程使水位上升、潮汐动力减弱,由于河口不同段受到人类活动以及外海潮汐多年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干扰程度不同,其潮汐动力变化呈现出不同特征。近口段受网河区无序采砂影响较大,水位下降,潮汐动力增强;河口段受两种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水位上升,在整治工程期间(1983—1993)潮汐动力减弱,在整治工程后(1993—2003)受网河区无序采砂的影响潮汐动力增强;口外海滨段受外海潮汐多年变化和全球海平面上升以及整治工程的共同作用,水位上升,潮汐动力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动力 网河区采砂 河口整治工程 磨刀门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北冰洋潮汐动力空间分布及其潮波传播特征分析
11
作者 李高晋 罗哲蕙 +3 位作者 蔡华阳 李博 曹永港 欧素英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共13页
北极因其丰富的矿产能源、航道资源和独特的地缘政治格局,成为全球关注的战略要地,研究北极海域的潮汐动力特征是理解其环境格局与资源开发潜力的关键。本研究基于Arc5km2018北极潮汐模型和ArcTiCA潮汐数据集,采用海洋学统计方法对北极... 北极因其丰富的矿产能源、航道资源和独特的地缘政治格局,成为全球关注的战略要地,研究北极海域的潮汐动力特征是理解其环境格局与资源开发潜力的关键。本研究基于Arc5km2018北极潮汐模型和ArcTiCA潮汐数据集,采用海洋学统计方法对北极北冰洋海域的主要潮汐特征和潮波传播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冰洋海域以半日潮为主,M_(2)分潮最显著,振幅可达1.2 m,中央海域振幅则较小(不超过0.1 m)。近岸和群岛区域受浅水分潮影响,潮不对称系数绝对值增大至0.2以上。由于复杂的地形和岸线,北冰洋存在多个逆时针旋转无潮点和多股潮波汇合形成的潮波辐合区,潮波主要由挪威海向巴伦支海、由格陵兰海分别向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和帕里群岛传播,传播速度一般不超过200 m/s且与水深的平方根正相关,振幅梯度绝对值一般不超过5×10^(-3)km^(-1)。本研究为北极地区的综合治理和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和常数 潮汐类型 潮波传播 潮不对称 传播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短时调和分析的广东惠州双月湾潟湖体系潮汐动力特征分析
12
作者 王雅君 张司一 +3 位作者 欧素英 蔡华阳 朱馨雨 朱磊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7,共15页
潟湖体系的潮汐动力对其地貌演变、生态环境保护与海岸带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影响。以广东惠州双月湾潟湖为研究靶区,基于2020—2023年4次潮位观测资料,采用基于光滑导纳原理的短时调和分析(modified harmonic analysis mode... 潟湖体系的潮汐动力对其地貌演变、生态环境保护与海岸带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影响。以广东惠州双月湾潟湖为研究靶区,基于2020—2023年4次潮位观测资料,采用基于光滑导纳原理的短时调和分析(modified harmonic analysis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 credo of smoothness,MHACS)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初步探讨该潟湖体系潮波传播和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双月湾潟湖体系平均潮差为0.52~0.69m,潮波从口门传播至潟湖上段,其能量明显减小,特别是上游区域的潮波衰减率为近口门段20倍,潮波传播速度亦降低至近口门段的12%。在潟湖中,半日潮M2、全日潮K1和浅水潮M4占据主导,其振幅分别为23.06cm、30.4cm和7.74cm。其中,全日潮和半日潮的振幅月变化较为稳定,而浅水分潮的季节波动更加明显,尤其是向上游传播时,分潮的振幅和迟角季节性变化更为显著。潮波通过口门传入双月湾潟湖,受地形辐聚与底床摩擦效应影响,不同河段的潮波传播速度差异显著,尤其是半日潮在口门区的传播速度普遍高于全日潮。各分潮在潟湖内的振幅衰减明显,特别是S2、M4和MS4分潮的振幅梯度最为显著(4×10^(−6)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光滑导纳原理的短时调和分析(MHACS) 潮波传播 T-tide 潮波衰减 传播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新桥水道动力地貌变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云 戴志军 +2 位作者 梅雪菲 魏稳 章馨谣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7-260,共14页
利用1958—2020年实测地形数据与长江入海水沙数据,分析长江口南支最大的涨潮槽——新桥水道动力地貌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新桥水道在1958—2020年间的地貌演变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1997年)新桥水道受控于径流、潮流... 利用1958—2020年实测地形数据与长江入海水沙数据,分析长江口南支最大的涨潮槽——新桥水道动力地貌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新桥水道在1958—2020年间的地貌演变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1997年)新桥水道受控于径流、潮流的耦合作用而经历“冲刷-淤积”的周期性变化,其中河槽主要展现上、下游迁移及河槽收缩交替等特征;第二阶段(1997—2003年)因1998和1999年大洪水造成新桥水道冲刷,新桥水道河槽向上游拓展延伸,河道拓宽明显;第三阶段(2003—2020年)则受人类活动干预和扁担沙北移及径流、潮流耦合作用,新桥水道向下游迁移束窄,并逐渐形成以河道上段为淤积中心的地貌演化格局。此外,随着东风西沙水库构建,拦蓄了部分应进入新桥水道的水体,致使河槽上段落潮动力减弱而加剧河槽淤积,导致新桥水道进一步淤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涨潮槽 新桥水道 动力地貌演变 长江河口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潮波传播机制及阈值效应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先毅 黄竞争 +4 位作者 杨昊 欧素英 刘锋 蔡华阳 杨清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88-798,共11页
河口潮波传播过程受沿程地形(如河宽辐聚、水深变化)及上游径流等诸多因素影响,时空变化复杂。径潮动力非线性相互作用研究有利于揭示河口潮波传播的动力学机制,对河口区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基于2007-2009年长江... 河口潮波传播过程受沿程地形(如河宽辐聚、水深变化)及上游径流等诸多因素影响,时空变化复杂。径潮动力非线性相互作用研究有利于揭示河口潮波传播的动力学机制,对河口区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基于2007-2009年长江河口沿程天生港、江阴、镇江、南京、马鞍山、芜湖的逐日高、低潮位数据及大通站日均流量数据,统计分析不同河段潮波衰减率与余水位坡度随流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潮波衰减率绝对值与余水位坡度随流量增大并不是单调递增,而是存在一个阈值流量和区域,对应潮波衰减效应的极大值。为揭示这一阈值现象,采用一维水动力解析模型对研究河段的潮波传播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潮波传播的阈值现象主要是由于洪季上游回水作用随流量加强,余水位及水深增大,导致河口辐聚程度减小,而余水位坡度为适应河口形状变化亦有所减小,从而形成相对应的阈值流量和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径潮相互作用 余水位坡度 潮波衰减率 阈值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人类活动驱动下珠江磨刀门河口径潮动力的季节性异变特征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先毅 杨昊 +7 位作者 黄竞争 傅林曦 王恒 刘俊勇 欧素英 刘锋 蔡华阳 杨清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43-1054,共12页
人类活动对河口环境影响巨大,揭示在强人类活动驱动下河口径潮动力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异变特征,有利于了解人类活动影响河口动力地貌的机制,对河口区水利工程建设及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1960—2016年珠江磨刀门河口沿程潮位站... 人类活动对河口环境影响巨大,揭示在强人类活动驱动下河口径潮动力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异变特征,有利于了解人类活动影响河口动力地貌的机制,对河口区水利工程建设及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1960—2016年珠江磨刀门河口沿程潮位站(甘竹、竹银、灯笼山、三灶)的逐月高、低潮位数据及马口水文站的月均流量数据,统计分析了磨刀门河口在强人类活动驱动下月均水位、潮波振幅及其空间梯度(即月均水位坡度和潮波振幅衰减率)的季节性异变特征。结果表明,1990年和2000年为磨刀门河口径潮动力的异变年份,1990年前为自然演变阶段,2000年后为恢复调整阶段,1990—2000年为过渡阶段;高强度采砂导致的河床下切使磨刀门河口月均水位及月均水位坡度显著减小,夏季减小幅度最为明显,沿程平均分别减小0.53m和8.93×10^-6;月均水位坡度减小导致潮波衰减效应减弱,进而使沿程潮波振幅增大,多年平均增大0.071m;磨刀门河口径潮动力相互作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夏季月均水位坡度随流量增大在上游抬升明显,冬季月均水位坡度在上游显著减小,但在下游略有抬升;随着流量的增大潮波振幅的衰减作用增强,但当流量超过阈值20000m^3/s时,月均水位坡度引起的底床摩擦增大效应不足以抵消横截面积辐散效应,潮波衰减效应略有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潮相互作用 水位坡度 潮波振幅衰减率 强人类活动 季节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区斜压梯度对余水位的累积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昊 欧素英 +3 位作者 姚鹏 郭晓娟 杨清书 蔡华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31,共11页
余水位(即潮平均水位)是河口区径潮相互作用的典型结果,研究其形成演变机制对探讨河口区的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基于不同径潮边界条件下的三维斜压水动力数值模拟及切比雪夫机制分解,初步探讨了概化地形条件下斜压... 余水位(即潮平均水位)是河口区径潮相互作用的典型结果,研究其形成演变机制对探讨河口区的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基于不同径潮边界条件下的三维斜压水动力数值模拟及切比雪夫机制分解,初步探讨了概化地形条件下斜压梯度对余水位沿程变化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河口区余水位的沿程变化明显受径流量、潮波振幅、辐聚地形及斜压梯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斜压梯度对余水位的影响是一种累积效应且影响区域集中在回水区,同时其影响强度具有明显的大小潮变化、洪枯季变化。利用数值模型提供的水位及流速场信息,通过切比雪夫分解非线性摩擦项分离出控制余水位变化的3个主要因素,即径流、潮流和径潮相互作用因子,并与斜压梯度产生的余水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回水区域余水位主要以径潮相互作用因子为主导;斜压梯度对余水位影响主要体现在小潮期间,有可能成为影响余水位变化的主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化地形 余水位 斜压梯度 切比雪夫分解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控型河口盐度层化对悬沙的捕集机制--以洪季磨刀门河口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谢荣耀 刘锋 +3 位作者 罗向欣 牛丽霞 蔡华阳 杨清书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8-49,共12页
河控型河口盐度混合和层化是控制悬沙输移扩散的重要动力机制。以珠江磨刀门河口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年洪季三船同步大、小潮水文泥沙观测数据,分析河控型河口水体盐度层化结构的时空变化对悬沙分布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受径潮动力耦... 河控型河口盐度混合和层化是控制悬沙输移扩散的重要动力机制。以珠江磨刀门河口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年洪季三船同步大、小潮水文泥沙观测数据,分析河控型河口水体盐度层化结构的时空变化对悬沙分布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受径潮动力耦合时空变化影响,河口盐度垂向分布表现出时空差异,即受径流主导的M1站(挂锭角),河口盐度在涨落潮周期内垂向混合均匀,受径潮控制的M2站(口门)在整个潮周期内盐度层化结构明显,口门外侧的M3站,潮动力作用较强,盐度垂向分布随涨落潮变化而变化;悬沙空间分布与盐度分布关系密切,盐度混合均匀利于悬沙垂向均匀分布,而盐度层化则使悬沙倾向于滞留在底层水体中,且在盐度层结界面之下出现高悬沙浓度,悬沙浓度垂向分布曲线呈L字型或抛线型,纵向上表现为高浓度悬沙团抑制在盐水楔前端,盐度层化对悬沙的捕集效应明显。通过对比水体标准化分层系数与水流垂向扩散强度系数发现,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即标准化分层系数愈大,垂向扩散强度愈小,表明水体层化抑制悬沙垂向扩散强度,而且水体层化程度越高,悬沙垂向扩散抑制程度越大,进而促进了河口水体盐度层化对悬沙捕集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揭示河口细颗粒泥沙运动机制及河口拦门沙演变机制,并为磨刀门河口拦门沙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分布 盐度层化 泥沙捕集 磨刀门河口 河控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磨刀门河口水位分布演变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7
18
作者 马玉婷 蔡华阳 +5 位作者 杨昊 刘锋 陈欧 谢荣耀 欧素英 杨清书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2-64,共13页
河口区水位受径流、潮汐、地形、人类活动等多因素影响,其空间分布结构及变化复杂。作为河口动力结构的重要参数,水位分布演变特征及机制的研究对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和河口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基于珠江磨刀门河口沿程马口、甘竹... 河口区水位受径流、潮汐、地形、人类活动等多因素影响,其空间分布结构及变化复杂。作为河口动力结构的重要参数,水位分布演变特征及机制的研究对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和河口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基于珠江磨刀门河口沿程马口、甘竹、江门、竹银、灯笼山和三灶6个测站1965-2016年月均余水位数据及马口站的月均流量数据,分析人类活动影响下水位空间分布的异变,采用双变量线性回归模型定量辨识水位分布异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初步讨论人类活动、动力结构、地形变化之间的相互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基于平均水面形态变化参数(即曲率)可较好地指示河床冲淤变化趋势,河段平均曲率为正,指示河床趋于淤积,曲率为负,河床趋于冲刷侵蚀;围垦、大规模挖沙、河道疏浚等强人类活动前,磨刀门河口上、下段坡降大于中段(江门-甘竹段),即中段存在一个水位坡降变缓的区域,枯季低流量时中段水位坡降出现由海向陆方向的倒坡降,强人类活动后,余水位空间分布结构发生异变,中段坡降增大、低流量时的逆坡降消失;强人类活动引起的河床地形变化是磨刀门河口沿程水位空间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使口门段(三灶-竹银)和河口上段(甘竹-马口)水位曲率分别减小0.41×10^(-4)m·km^(-2)和1.04×10^(-4)m·km^(-2),河口中段(竹银-甘竹)水位曲率增大0.21×10^(-4)m·km^(-2),沿程曲率由正(下凹)-负(上凸)-正转变为负-正-负,沿程河床也随之由淤积-冲刷-淤积趋势转变冲刷-淤积-冲刷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分布 余水位曲率 强人类活动 冲淤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回水动力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机制--以长江河口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古俊豪 蔡华阳 +1 位作者 杨昊 李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1-41,共11页
河口回水区长度的时空演变对防洪、供水、航运等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在经典河流回水理论的基础上考虑潮汐动力的影响,聚焦潮汐动力引起的回水效应问题,基于一维水动力解析模型,重新定义河口回水区上游界限(回水界)... 河口回水区长度的时空演变对防洪、供水、航运等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在经典河流回水理论的基础上考虑潮汐动力的影响,聚焦潮汐动力引起的回水效应问题,基于一维水动力解析模型,重新定义河口回水区上游界限(回水界),并以长江河口为例,探讨河口回水动力演变过程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回水界距天生港的距离(即回水区长度)与上游流量、外海边界振幅分别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且基本为线性关系;回水界对径潮动力的响应比潮区界更为敏感,能有效表征河口感潮河段径潮动力格局演变;长江河口回水界位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其春季和秋季回水界位于芜湖附近(春季和秋季分别距天生港419 km和367 km),冬季回水界位于感潮河段以上区域,夏季潮汐动力引起的回水效应基本可忽略;长江河口潮流因子和径潮相互作用因子控制的余水位梯度的季节性变化,是长江河口回水界位置变动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水长度 解析模型 潮汐动力 余水位 径潮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极端水位事件风险传递规律 被引量:2
20
作者 范敏韬 佘贞燕 +2 位作者 余龙飞 陈晓宏 刘智勇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89,共9页
为研究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极端水位事件的风险传递规律,基于13个水位站点1957—2016年的月水位资料,利用pair-copula结构构建珠三角河网区水位的风险传递模型,分析不同情景下极端水位在空间上的风险传递机制及其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为研究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极端水位事件的风险传递规律,基于13个水位站点1957—2016年的月水位资料,利用pair-copula结构构建珠三角河网区水位的风险传递模型,分析不同情景下极端水位在空间上的风险传递机制及其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低降水量条件下,珠三角河网区低水位风险顺向(上游至下游)和逆向(下游至上游)传递的概率均显著增大;高降水量条件下夏季丰水期的高水位顺向传递风险更高,低降水量条件下冬季枯水期的低水位顺向和逆向传递风险均较高;受人类活动影响,在高降水量条件下,1987—2016年夏季丰水期的高水位顺向传递风险比1957—1986年显著增强;在低降水量条件下,1987—2016年冬季枯水期低水位的顺向和逆向传递风险比1957—1986年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水位 风险传递模型 pair-copula结构 珠江三角洲河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