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的“法律与文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30
1
作者 徐忠明 温荣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2-174,共13页
中国的"法律与文学"研究,已有将近20年的时间。学术史的梳理显示,目前我国的"法律与文学"研究仍呈发展态势,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也开始面临一些瓶颈:一是来自"法律与文学"运动自身的内部矛盾,二是由于研... 中国的"法律与文学"研究,已有将近20年的时间。学术史的梳理显示,目前我国的"法律与文学"研究仍呈发展态势,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也开始面临一些瓶颈:一是来自"法律与文学"运动自身的内部矛盾,二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准备和学术态度所致。研究者在理论素养和学术态度上的调整,将有助于突破"法律与文学"研究的各种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法律与文学 跨学科研究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法律知识的生产、传播与接受——以法律书籍的“序跋”为中心 被引量:10
2
作者 徐忠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47,共39页
明清时期法律书籍的序跋,对于考察法律知识的生产、传播与接受具有不可小觑的意义。这些法律书籍的主干部分,包括律学注释、行政和司法指南以及判牍汇编三种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法律知识类型,注重实用性与实践价值。法律书籍的作者群体... 明清时期法律书籍的序跋,对于考察法律知识的生产、传播与接受具有不可小觑的意义。这些法律书籍的主干部分,包括律学注释、行政和司法指南以及判牍汇编三种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法律知识类型,注重实用性与实践价值。法律书籍的作者群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但大多数是颇具爱民情怀、关注民生、重视吏治,并且富有治理经验的官员与幕友。作者预设的读者群体,主要是初登仕版的官场新人,也包括经验老道的官员与幕友,乃至民间社会的讼师与民众。书籍的传播者既有作者及其家人,亦有皇帝、官场同僚与书坊商人,以及官员曾经任职地区的人士;传播渠道多种多样,除了官署张挂和刻印,也包括家刻和坊刻。这些法律书籍的刊印,在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法律知识的传播,对明清时期的吏治实践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跋 法律知识 生产 传播 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困境与出路:回望清代律学研究--以张晋藩先生的律学论著为中心 被引量:2
3
作者 徐忠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9-54,共16页
近20年来,以张晋藩先生为代表的一些中国法律史学者,对清代律学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核心内容涉及律学抑或法学、律学的研究对象、律学的基本特色、律学的成因考掘等论题。其中,传统中国的律学与法学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 近20年来,以张晋藩先生为代表的一些中国法律史学者,对清代律学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核心内容涉及律学抑或法学、律学的研究对象、律学的基本特色、律学的成因考掘等论题。其中,传统中国的律学与法学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主张传统中国也有法学的论断,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辉格式历史解释"的必然结果;而认为传统中国没有法学只有律学的看法,则是一种典型的"反辉格式历史解释"的逻辑结果。虽然传统中国律学与西方(现代)法学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属于两种绝然不同的文化的产物,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承认传统中国律学也是一种法学的判断。而在法学家族中,曾经产生过多种不同模式"复数"的法学,其中既有西方范式的法学,也有传统中国范式的法学。重要的是如何描述传统中国律学的基本面貌,揭示它的独特品格,考究它的历史成因,从而"超越西方,回归本土",进入并理解传统中国的律学史或法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律学 法学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好与追求:中国法律史的跨学科研究
4
作者 徐忠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8,共4页
王兄建平主编邀我加盟"岭南学术"栏目,谈谈自己的学思经历,这让我感到了一份荣耀,也让我产生了一种不安。下面,仅仅是我三十年读书问学的点点滴滴,既是总结,亦是反思。一、命运弄人与散漫读书所谓"人生无常",信然。有时,我们根本无... 王兄建平主编邀我加盟"岭南学术"栏目,谈谈自己的学思经历,这让我感到了一份荣耀,也让我产生了一种不安。下面,仅仅是我三十年读书问学的点点滴滴,既是总结,亦是反思。一、命运弄人与散漫读书所谓"人生无常",信然。有时,我们根本无法规划自己的人生,更不用说掌控了。很多事情,似乎皆是阴错阳差的偶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律史 人生无常 法律与文学 问学 中国法律文化 司法官员 司法文化 文化信念 十年 司法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以来的孟学史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梁涛 杨海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6-135,共10页
孟子研究包括孟学、孟学史两大部分。20世纪以来,随着孟学研究的长足发展,孟学史研究亦取得不小的成绩,出版了两部通史性专著、五部断代性专著,发表了一批较有质量的专题论文,有望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孟学史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相关研... 孟子研究包括孟学、孟学史两大部分。20世纪以来,随着孟学研究的长足发展,孟学史研究亦取得不小的成绩,出版了两部通史性专著、五部断代性专著,发表了一批较有质量的专题论文,有望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孟学史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相关研究大多寓于经学史(四书史)、哲学史、思想史研究之中,专门成果相对较少;文献与义理二者较好结合的成果较少,一些断代还没有孟学研究专著;研究义理性著作的较多,关注考据性著作的较少。因此,今后孟学史研究要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就须特别注重:多学科结合,尤其强调文献学对其他学科的基础作用;史论结合,尤其强调哲学观念史进路对历史思想史进路的理论支持;宏观微观结合,尤其强调宏观视野对个案研究的整体通观;古今结合,尤其强调传统资源对当代社会的人文提升。有史料、有观点、有主线、有关切,方是孟学史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以来 孟学 孟学史 孟子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绅士眼中的上海地方司法活动——以姚廷遴《历年记》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8
6
作者 徐忠明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1,共19页
清初上海人姚廷遴在其著作《历年记》中,记录了他的人生经历和当时上海的社会状况,其中包括了大量的诉讼活动。然而,由于作者的特殊身份与案件主体的特殊身份,《历年记》中所记载的案件数量,并不能证明清初上海地区的“健讼”风气,藉此... 清初上海人姚廷遴在其著作《历年记》中,记录了他的人生经历和当时上海的社会状况,其中包括了大量的诉讼活动。然而,由于作者的特殊身份与案件主体的特殊身份,《历年记》中所记载的案件数量,并不能证明清初上海地区的“健讼”风气,藉此引发我们重新对“健讼”问题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历年记》中记载的案件处理过程,也透露出一些被正史和档案所遮蔽的司法运作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延遴 《历年记》 上海 司法 健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死磕派律师”是否走向黄昏?——以《刑法修正案(九)》第37条的理解与适用为中心 被引量:6
7
作者 蒋华林 刘志强 《法治研究》 2016年第2期100-109,共10页
死磕派律师是法治中国转型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生发出的一种特殊现象。《刑法修正案(九)》第37条通过修改扰乱法庭秩序罪进一步降低了入罪门槛、扩张了刑罚的打击面,向备受争议的死磕式辩护亮剑是其目的之一。在对扰乱法庭秩序行为进入&qu... 死磕派律师是法治中国转型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生发出的一种特殊现象。《刑法修正案(九)》第37条通过修改扰乱法庭秩序罪进一步降低了入罪门槛、扩张了刑罚的打击面,向备受争议的死磕式辩护亮剑是其目的之一。在对扰乱法庭秩序行为进入"犯罪圈"的历史沿革考察的基础之上,从罪刑法定的明确性要求、刑法谦抑性、立法平等规制、配套规则缺失等层面审视并反思《刑法修正案(九)》第37条的立法理念与技术,提出通过严格的立法解释与设定作为刹车装置的程序性控制,确保目前相对粗疏的扰乱法庭秩序罪刑运转在理性与法治的轨道之上。基于对死磕派律师特质的研判得出,单纯依靠刑罚强压难以消灭死磕派律师,只有整体司法环境改善,死磕派律师才会也必然会走向黄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磕派律师 刑修九第37条 刑法第309条 扰乱法庭秩序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中国的爱民情感与司法理念--以袁守定《图民录》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5
8
作者 徐忠明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2-100,共9页
传统中国的"情",不仅涉及到私人的日常生活领域,而且涵盖了国家的政治活动领域,从而成为整个文化的基础。这种"情本位"的文化类型,也与传统中国司法官员的思维模式相吻合,并对司法裁判的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以清... 传统中国的"情",不仅涉及到私人的日常生活领域,而且涵盖了国家的政治活动领域,从而成为整个文化的基础。这种"情本位"的文化类型,也与传统中国司法官员的思维模式相吻合,并对司法裁判的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以清代官员袁守定编撰的《图民录》一书为例,爱民情感构成了全书的核心环节,作者以古人的"嘉行"故事来作为州县牧令追慕的榜样,阐明了"为政"必须以"爱民"为基础的道理。书中关于行政举措与司法技艺的具体阐述,也都是围绕"爱民"这一中心展开的。对具有循吏特色的清代州县官员袁守定来说,如何真正践行"为民"或"爱民"的政治理想,也就成了他心目中焦虑的问题。司法官员的这种"爱民情感",构成了传统中国司法场域中"情"的内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民 《图民录》 司法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话二:立法追求、法律技术与民法典编纂 被引量:1
9
作者 韩光明 丁利 《交大法学》 2016年第4期33-41,共9页
韩光明:首先我先介绍一下中国目前制定民法典的背景。 民法典的制定是大陆法系区别于普通法的一个重要的法律传统。梅因在《古代法》开篇第一句就提到“最伟大的法学时代从一部法典开始,也以此而结束”(The most celebrated system ... 韩光明:首先我先介绍一下中国目前制定民法典的背景。 民法典的制定是大陆法系区别于普通法的一个重要的法律传统。梅因在《古代法》开篇第一句就提到“最伟大的法学时代从一部法典开始,也以此而结束”(The most celebrated system of jurisprudence known to the world begins,as it ends,with a Code),讲的是罗马法上的《十二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典编纂 法律技术 立法 对话 《十二表法》 with 《古代法》 wor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国际司法裁决看有效控制规则的适用--兼论南沙群岛主权归属 被引量:22
10
作者 黄瑶 凌嘉铭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9-180,共12页
近年来国际法院已多次适用有效控制规则来判决争议领土的主权归属,这使该规则日益受到各国及其学者的关注。从涉及有效控制规则的国际司法裁决来看,有效控制规则的产生及发展呈现出一个渐进的、逐渐成熟的过程。"以管理行为强弱作... 近年来国际法院已多次适用有效控制规则来判决争议领土的主权归属,这使该规则日益受到各国及其学者的关注。从涉及有效控制规则的国际司法裁决来看,有效控制规则的产生及发展呈现出一个渐进的、逐渐成熟的过程。"以管理行为强弱作为判断争端领土主权归属主要依据"的有效控制规则,其构成要素包括"作为主权者而行为的意图"的主观要素和"实施有效的管理行为"的客观要素。该规则与有效占领规则之间虽然存在相似之处,但二者之间有根本的不同。现有国际司法裁决已清楚表明,有效控制规则在适用上并非任意的,而是要在领土所有者不明的前提下才可适用,而且受到一系列现有国际法概念的限制。就南沙群岛主权归属之争而言,一切证据均充分证明我国拥有南沙群岛的主权,系南沙群岛的合法所有者,有效控制规则不适用于南沙群岛问题,任何利用有效控制规则侵犯我国领土主权的理由均不能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控制规则 领土主权 管理行为 国际司法裁决 关键日期 禁止反言 南沙群岛主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索象于图:明代听审插图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杜金 徐忠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31,共25页
明代刊刻出版了大量的插图书籍,特别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晚明出现了小说、戏曲、日用类书等通俗书籍普遍使用插图的风潮,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下移,因而更加具有大众化和通俗化的社会文化意义。图像与文字之间有着互文性的阅读效果,也... 明代刊刻出版了大量的插图书籍,特别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晚明出现了小说、戏曲、日用类书等通俗书籍普遍使用插图的风潮,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下移,因而更加具有大众化和通俗化的社会文化意义。图像与文字之间有着互文性的阅读效果,也会产生意义上的张力。明代小说戏曲中的听审插图,呈现了司法空间的物理构造和人文环境以及参与公堂审讯的主要人物关系。结合小说戏曲文本以及明代中国司法制度和司法实践进行"图文互证",不仅可以在空间意义上展现明代中国州县衙门司法场景的整体图像,又能深入解释在公堂听审时现身的主审官员、胥吏、衙役以及诉讼两造的不同位置和权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插图 听审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应尽快批准《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亮 赵亚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44,共5页
业已生效的《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是全球首个专门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公约。公约界定了保护对象——"水下文化遗产"——的范围,指出了"保护"的内容,确立了若干保护原则,创设了多种保护模式,并规定了若干控制措施... 业已生效的《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是全球首个专门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公约。公约界定了保护对象——"水下文化遗产"——的范围,指出了"保护"的内容,确立了若干保护原则,创设了多种保护模式,并规定了若干控制措施以确保其规定得到有效执行。为保护中国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资源,中国应尽快批准该公约,享受公约规定的各项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文化遗产 《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 批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进权智与温和权慧:孟子经权观新论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杨海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4-137,共24页
孟子经权观由背反于经的激进权智、返归于经的温和权慧两部分构成。从小叔子救嫂子,舜不告而娶,汤放桀、武王伐纣、伊尹放太甲,舜窃负而逃四组案例看,激进权智的实质在于以权抗礼。从如何应付违礼行为、位移现象、收礼情形三组案例看,... 孟子经权观由背反于经的激进权智、返归于经的温和权慧两部分构成。从小叔子救嫂子,舜不告而娶,汤放桀、武王伐纣、伊尹放太甲,舜窃负而逃四组案例看,激进权智的实质在于以权抗礼。从如何应付违礼行为、位移现象、收礼情形三组案例看,温和权慧的实质在于以权行礼。激进权智的使用范围极其有限,温和权慧的作用空间无边无际;激进权智只是醒目的标志,温和权慧却是普遍的风格。行权是每一个道德实践主体不可让渡的权利,一般情形下同样需要权变智慧,这是孟子经权观不同于而且高于传统经权观的所在,亦是孟子经权观在传统经权思想史上彰显出的独特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进权智 温和权慧 背反于经 返归于经 以权抗礼 以权行礼 经权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误解的道家法哲学--从本源法哲学与本体法哲学谈起 被引量:2
14
作者 任强 丁利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3-91,共9页
儒法在"道统""政统""法统"上的合流,直接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横亘上千年的正统法哲学,正统法哲学成为解读和评判其他法哲学流派的标尺,由此道家法哲学沦为旁支或者另类,对其过度诠释、误读、贬损比比皆是。... 儒法在"道统""政统""法统"上的合流,直接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横亘上千年的正统法哲学,正统法哲学成为解读和评判其他法哲学流派的标尺,由此道家法哲学沦为旁支或者另类,对其过度诠释、误读、贬损比比皆是。正统法哲学的基础是本源法哲学,它从本源论上的现象世界来讨论问题,其"天"和"道"都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总结,其法哲学成为君王治理现象世界的理论指南和为王权合法性辩护的工具;而道家法哲学则从本体论的角度超越现象世界回答其本真问题,否定主客观之间的对立,批判一切经验世界的有为法则,指出其相对性和局限性以及由此造成的弊端,这种法哲学对于人类反思现象世界的缺陷和构建本体论意义深远,但是对集权统治来说甚少利用价值。道家法哲学被驳难和误读,不仅发生在中国传统历代王朝,甚至延续到今日。那些囿于个人立场、观念的过度诠释往往掩盖了道家法哲学的精髓和精彩,只有厘清这些误解、误读,才能让更多的人受益于道家法哲学的智慧之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法法哲学 道家法哲学 本源论 本体论 道统 政统 法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高层官员推动下的“官箴书”传播----以陈宏谋、丁日昌为例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杜金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69,共8页
由高层官员来推动"官箴书"的编撰、出版和流传,是清代"官箴书"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具体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官员自己编撰,并将其推而广之。二是官员本身对于"官箴书"的编撰没有太多的贡献,但着力推动... 由高层官员来推动"官箴书"的编撰、出版和流传,是清代"官箴书"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具体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官员自己编撰,并将其推而广之。二是官员本身对于"官箴书"的编撰没有太多的贡献,但着力推动这类书籍的传播。这些高层官员不仅本身具有丰富的为政经验,而且关注吏治,希望通过"官箴书"来劝诫官吏,并弥补他们法律知识与从政经验不足的问题。而这种向属吏刊发"官箴书"的方式,不仅保证了此类书籍在一定区域内能够得到较好的传播与接受,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官箴书 五种遗规 官书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皇权推动下“官箴书”的编撰与传播--以《钦颁州县事宜》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杜金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56-63,159-160,共8页
作为清代"官箴书"的代表作品之一,《钦颁州县事宜》一书在内容上基本涉及到州县衙门日常事务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部权威性的"州县指南"。该书是在雍正皇帝的积极推动下,由具有丰富行政经验的官员编撰而成;并经雍... 作为清代"官箴书"的代表作品之一,《钦颁州县事宜》一书在内容上基本涉及到州县衙门日常事务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部权威性的"州县指南"。该书是在雍正皇帝的积极推动下,由具有丰富行政经验的官员编撰而成;并经雍正审定后,谕令刊刻、颁发给全国的州县官员,是典型的通过皇权自上而下推行的"官箴书"。这既与雍正厉行整饬吏治的意图有关,也与他希望藉此弥补州县官的法律知识与从政经验之不足有关。在皇权的力量之下,《钦颁州县事宜》不仅传播范围广泛,而且在清代的州县行政与司法实践中持续发挥着影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官箴书 皇权 《钦颁州县事宜》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谊《新书》对孟荀的显性-匿名引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海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0-161,共12页
孟荀思想并不是《新书》的主要内容,却是其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新书》虽然没有实名引用过《孟》《荀》,但均有显性—匿名引用。其中,《新书》显性—匿名引用《荀子》有5处,从治道角度敞开了荀子的理性魅力;显性—匿名引用《孟子》... 孟荀思想并不是《新书》的主要内容,却是其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新书》虽然没有实名引用过《孟》《荀》,但均有显性—匿名引用。其中,《新书》显性—匿名引用《荀子》有5处,从治道角度敞开了荀子的理性魅力;显性—匿名引用《孟子》有7处,从仁政角度彰显了孟子的德性力量。贾谊兼综孟荀,夯实了其儒家政论家身份。西汉初期三四十年间,孟荀资源较为贫瘠。与陆贾仅对孟子隐性—匿名引用相比,贾谊显性—匿名引用孟子,乃对孟子地位的提升。《新书》显性—匿名引用《孟》《荀》,是今人研究汉初孟荀学史绕不过的重要思想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谊 《新书》 孟子 荀子 孟荀学史 显性-匿名引用 实名引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怀疑与信任:清代地方官员司法权威的构建--以刘衡所著“官箴书”的吏治思想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杜金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109,共9页
清代大量出现的"官箴书",一定程度上是官员治理经验的总结,具有实操性与实践意义;同时又是官员治理理想的诉求与表达,可以作为吏治思想或观念表达的资料加以运用。清代著名循吏刘衡在其编撰的"官箴书"中,表达了州... 清代大量出现的"官箴书",一定程度上是官员治理经验的总结,具有实操性与实践意义;同时又是官员治理理想的诉求与表达,可以作为吏治思想或观念表达的资料加以运用。清代著名循吏刘衡在其编撰的"官箴书"中,表达了州县牧令的焦虑:一方面,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决定了牧令在行政和司法过程中不得不依靠吏役阶层,但又无法信任这些辅助人员;另一方面,吏役的各种恶行,导致了民众对吏役的不信任,进而对官员的不信任。在刘衡看来,州县官员既要重塑自身的形象,又要对书吏、衙役、门丁等人实行不同程度的控制,同时也应疏通官民之间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和认同,重建地方官员的司法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疑 信任 司法权威 刘衡 “官箴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罗隆基的功用人权观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志强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1-116,共6页
尽管罗隆基认为其功用人权观既不是功利主义的延伸,也不是"天赋人权"的翻版,但它是现代中国对人权理论谱系的原创性贡献。功用人权观是西方诸多政治法律思想的汇总和反应,是典型的实用主义理论。罗隆基功用人权观最大的问题,... 尽管罗隆基认为其功用人权观既不是功利主义的延伸,也不是"天赋人权"的翻版,但它是现代中国对人权理论谱系的原创性贡献。功用人权观是西方诸多政治法律思想的汇总和反应,是典型的实用主义理论。罗隆基功用人权观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为了建构人权理论,却没有顾及理论来源所针对的问题和语境,导致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短路,以及理论上的片面性与互相抵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隆基 功用人权观 功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引论《诗》《书》的文献地图--兼评陈澧《东塾读书记》考释的得失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海文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0-109,共10页
清代岭南学者陈澧的《东塾读书记》考释过《孟子》引论《诗》《书》,其考辨有商榷的余地。实际上,依据全书原则、实名原则、分别原则,《孟子》引论《诗》《书》的文献地图为:引《诗》凡35条,引《书》凡19条,论《诗》《书》凡5章,总计有3... 清代岭南学者陈澧的《东塾读书记》考释过《孟子》引论《诗》《书》,其考辨有商榷的余地。实际上,依据全书原则、实名原则、分别原则,《孟子》引论《诗》《书》的文献地图为:引《诗》凡35条,引《书》凡19条,论《诗》《书》凡5章,总计有33章引、论《诗》《书》,章数占全书260章的12·7%。司马迁说孟子"序《诗》《书》",赵岐说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绝非虚言。《东塾读书记》虽失之于考辨,但有得于义理,精辟地揭示了孟子思想体系与《诗》《书》文化传统的紧密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诗》 《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